Ⅰ 專業的現代農業特色產業示範帶規劃公司
現代特色農業產業示範帶是指在特定區域,一般是指縣級、市級單位以上,依託縣、市公路或河流、乾渠、水系等,劃定縣、市公路或河流、乾渠、水系等兩側1公里以上的規劃區域范圍,土地主要包括農田、林地、水系、坑塘、林地、鄉村等各類農業鄉村用地,項目區空間呈「帶狀」形態,以農業產業基底,打造集現代農業、特色農業、休閑農業,以及融合文化、生態、旅遊、鄉村發展於一體的現代特色農業產業示範帶,北京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專家認為現代特色農業產業示範帶應立足縣級或市級區域發展、城鄉統籌的視角,統籌產業、鄉村、生態、文化、景觀等多要素,促進農村三產融合,應用新發展路徑,落實供給側改革,引領消費新需求,探索示範帶發展的新思維、新理念、新模式,示範引領現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
Ⅱ 求解:皖江產業轉移示範區的區位優勢和發展潛力
皖江城市帶區位優越:與長三角地區相接,800里皖江一、二級岸線總長近600里,幹流岸線利用專率目前只有11.3%,開發潛力巨大。應依屬托現有產業基礎,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以沿長江一線為發展軸,合肥和蕪湖為雙核,滁州和宣城為兩翼,形成「一軸雙核兩翼」產業分布格局。
Ⅲ 新興產業示範基地
2010年悄然間已成過去,聆聽著新年鍾聲的我們有著太多的感慨,物價的上漲、房價的上漲等等,「漲」字成了2010年的北京關鍵詞新興產業示範基地。當然,值得我們欣喜的是,北京在2010年確實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興產業示範基地,它的魅力也在上漲,而在京西南,一座以「FUNHILL」為新名詞的房山新城也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驚喜、快樂,和對未來生活的期望新興產業示範基地。
房山新城在同步北京世界城市建設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三化兩區」思路,目標建成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的產業友好新區和生態宜居新區,繼而打造「兩軸三帶五園區」的新城格局,正是在科學規劃的指導下,房山新城在2010年成為北京最具投資價值、最被市場看好的產業發展區。
從房山現在的產業布局來看,五大園區包括房山CSD中央休閑購物區、竇店高端現代製造業基地、都市現代農業示範區、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產業基地、房山世界地質公園。縱觀五大園區,可以很好得體現出房山作為宜居宜商宜游的現代化、國際化的新城風范,眾多一線企業看好在房山發展產業的前景,紛紛進駐五大園區。在2010年,房山固定資產投資有600個,其中投資億元以上的有100個,百億元以上的有8個,我們可以充分想像房山新城的未來美好圖景。
就在2010年12月30日,城鐵房山線正式開通,房山新城真正步入「城鐵時代」,與北京市中心區聯合架起「半小時經濟生活圈」。跟著城鐵房山線,我們將房山新城五大園區的新面貌逐步展開。以長陽半島為核心的CSD中央休閑購物區占據著房山東大門的重要位置,華北最大的奧特萊斯購物中心、港中旅溫泉度假城、國際金融港、萬畝濱河公園等多個項目齊力迸發;往南是以良鄉大學城為依託的FUNHILL智匯城,它是以智庫經濟為發展目標的產業平台,具有不可比擬的發展前景。再往南是竇店高端現代製造業基地,京西重工、長安汽車已經先行進駐該基地。再往南是都市現代農業示範區,由中糧集團投資建設的中國北京農業生態谷計劃投資280億,是中國與世界農業交流對接的平台和科技部與北京市共建的「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的核心功能區。
以京石高速為軸往西,中石化在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產業基地展開了戰略科研開發之路,基地主要是延伸石化產品產業鏈條,自主開發生產石化新材料。2010年將實現工業總產值800億元,2015年實現1200億元,到 2020年將實現2000億元,成為首都實體經濟的重要支撐。由此往西開始進入到山地地形區,一個佔地逾千平方公里的房山世界地質公園及其拓展區向世界展現了它的神奇地貌和靈秀山水,如世外桃源般讓北京及世界感受到驚嘆和快樂,十渡、周口店、石花洞、上方山、雲居寺、百花山、白草畔、聖蓮山等著名風景區是北京人文山水的必游之地。
2011年,在城鐵房山線的牽引下,在五大園區產業的發展帶動下,房山新城還將繼續書寫它「FUN動北京」的傳奇,並用一種讓人無法阻擋的神秘感把更多的北京的、全國的乃至世界的人民帶到房山,匯成一部「Let's Funhill」的新城故事。
Ⅳ 圍繞爭創產業集群示範區,爭當科學發展排頭兵。一,黨委自身存在的差距。二,政府如何著力,做好幾個文章
一是堅持科學發展,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珠海目前的首要任務是又好又快發展。我們要探索新的發展模式,通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加強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等途徑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要朝著構建區域現代產業體系的目標,發展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海洋產業,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和產業優化升級。進一步加快建立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積極參與省部創學研結合、大力引進創新型人才、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高水平建設創新型城市;發揮區位、環境、特區品牌優勢,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優化特區產業結構。充分發揮豐富海洋資源的優勢,大力發展臨海產業,建設現代海洋經濟大市。
二是統籌城鄉、區域、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高品位城市。要圍繞宜居城市的目標,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效能管理,努力建設高品位城市。進一步加快以港口開發和交通設施為突破口的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完善特區發展環境,增強可持續發展動力和後勁;進一步推動城鄉、區域一體化發展;進一步提升主城區服務功能的同時,推動城市建設的重點向西部地區轉移,拓展城市發展新空間。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進一步保持和提升珠海優美的自然環境,建設最適宜居住的城市。
三是進一步擴大開放,大力推進珠港澳合作。珠海要發揮毗鄰港澳優勢,不斷拓寬珠港澳合作的領域,提高合作的水平,加快珠港澳在金融、貿易、會計、法律、信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合作,大力推動港珠澳大橋、廣州到珠海的鐵路和輕軌、高速公路和大型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橫琴島的開發,積極、務實推動珠港澳工作,著力建設珠港澳合作新平台。
四是堅持執政為民,著力改善民生福利。特區經濟的騰飛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只有把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發展成果作為最終的落腳點,才能扭轉「見物不見人」的局面,踐行科學發展的宗旨。2007年,珠海出台了許多改善民生的新舉措,如,實行十二年免費教育,小病免費治療等。今年,我們將繼續加大民生投入,在教育、衛生、文化體育事業,「健康城市」建設、就業保障等方面深入實施改善民生舉措,同時,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力度,促進「平安珠海」建設,以民生改善推動社會和諧發展。
五、建設服務型政府,著力提高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服務型政府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的必然要求。今年是珠海的「政府管理創新年」,我們按照「依法、透明、廉潔、高效」的要求,積極探索建立新型的政府的運行機制,實施目標管理、責任白皮書、行政問責等制度,建立科學合理的政府績效評估和監督體系,著力提高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
答案僅供參考 不可照搬
Ⅳ 誰能提供一個「皖江城市帶產業承接示範區的發展模式」的案例,萬分感謝
以前做過商務部一份內部刊物,整理過一些資料下面是兩篇相關報道,另有一份比較詳細的馬鞍山產業發展資料(約3萬多字)可留郵箱給你發過去。圖片是以前雜志上整理的一個小鏈接
皖江舞新姿產業新布局
2010年1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了《皖江城市帶承接轉移示範區規劃》,這標志著示範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皖江,安徽境內400餘公里的長江流域,從此為世人矚目。
產業轉移勢在必行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設立,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
改革開放三十年,一方面,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等沿海地區要素成本持續上升,傳統產業的發展優勢在減弱;另一方面,廣大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優勢明顯,成為產業發展空間的藍海。
金融危機的爆發進一步加劇了這一問題的緊迫性:東部地區主要外貿出口的消費市場萎縮,並在短時間內無法復原,相對我國東部地區,「金磚四國」中的巴西、印度等國在人力、自然資源的成本優勢顯現。對於東部地區來說,轉變「加工出口貿易」發展模式,打造更加完整的高端產業鏈,又都需要以部分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為前提。
中國區域經濟格局的這一重大變化,使得有序推進產業轉移勢在必行。
回首來時路,安徽也從未停止開發開放皖江的腳步。1990年,黨中央、國務院宣布開發開放上海浦東,安徽乘勢而上,視浦東為「龍頭」,作出「開發皖江、強化自身,呼應浦東、迎接輻射」的戰略決策。20多年來,皖江開發開放持續推進,與長三角已經形成產業發展共生圈,僅2009年,皖江城市帶實際利用長三角地區的資金就達1600多億元,占皖江地區利用省外資金的六成;長三角地區已有1.4萬多家企業在安徽投資。
皖江城市獨具優勢
國家把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選擇在皖江城市帶的有著重要的原因。
皖江城市帶是長江流域的重要腹地,是長三角輻射安徽、華中乃至廣大中西部地區的橋頭堡和中轉站,具有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具備承接產業轉移的良好基礎。
作為泛長三角的重要組成部分,皖江城市帶與長三角地區山水相連、人緣相親、文化相近,經濟聯系非常緊密,是長三角的優質農產品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交通物流基地、旅遊休閑基地和高素質勞動力供應基地。
皖江城市帶也是沿長江經濟帶中發達地區進一步擴張延伸與帶動發展的紐帶。加快皖江城市帶的發展,進一步做強汽車、冶金、化工、家電等優勢產業,培育電子信息、生物、公共安全等高技術產業,發展物流、金融、文化、旅遊等現代服務業,不僅可以增強長三角腹地的支撐作用,促進長三角加快發展,也能帶動沿長江經濟帶協調發展。
皖江城市帶是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的重要增長極。《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形成支撐經濟發展和人口集聚的城市群,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皖江城市帶就是其中的重點城市群之一,不僅緊臨長三角,發展基礎良好,而且具有水資源、岸線資源和環境容量等方面的組合優勢。
皖江城市帶及周邊地區人口密集、消費需求大。以合肥為中心,半徑500公里覆蓋上海、江蘇、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東、安徽七省一市,區域內的國內生產總值和社會消費額,佔全國的比重都接近1/2。皖江城市帶無疑將是拓展國內市場、啟動內需的關鍵區。
皖江城市帶投資需求潛力巨大。2010年1-4月份,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實際利用外資13.11億美元,增長14.4%,佔全省的75.9%;新批項目62個,增長31.9%,佔全省76.5%;實際引進省外資金1552.1億元,同比增長56.7%。
皖江城市帶有著豐富的勞動力資源。開發空間廣,承接產業的能力強,吸納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大,而且區位居中,便於縮短勞動力來回遷移的距離,是國家擴大內需、解決就業的重要載體。
皖江城市厚積薄發
「皖江」騰飛,承載的是一份期待和心願。在國家的戰略藍圖中,安徽省政府,審時度勢,貼合實際,定性定量,勾畫著清晰的發展未來。
「二區八園」展宏圖
根據示範區的發展目標和戰略定位,到2015年,示範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將比2008年增長一倍以上,超過13500億元,財政收入超過1700億元,以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產業體系進一步完善,自主創新能力居於全國前列,與長三角分工合作、一體化發展,成為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帶。
在6月3日召開的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政策推介暨項目對接會上,安徽省委、省政府根據《規劃》「一軸雙核兩翼」的產業空間布局提出了「二區八園」的整體布局構想,其中,「二區」即「蕪馬巢」承接產業轉移集中區和「安池銅」承接產業轉移集中區。
安池銅集中區包括安慶園區、池州園區、銅陵(樅陽)園區和位於池州梅龍鎮的省直建(梅龍)園區;蕪馬巢集中區總體布局為「一區四園」,即蕪湖園區、馬鞍山園區、巢湖園區、省直建(和縣)園區。
此次對接會上,安徽省發改委主任沈衛國公布了涉及產業創新、用地供給、稅收價格等10個方面的相關優惠政策,同時還對大規模集群式產業轉移的利益方所關心的合作載體和模式、利益分享機制等全面的規定做出說明。
這一系列「利好」政策吸引著眾多投資者的目光。土地方面,適當增加安徽的用地指標;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穩步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制度改革,探索新增建設用地規劃指標有償調劑使用制度。同時,在安徽省層面,將加強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統籌,全省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預留15%,專項用於示範區重大項目建設,對投資額1億美元或5億元以上的鼓勵類產業轉移重大項目用地計劃指標單列。財政方面,從2010年起連續6年,安徽省財政每年安排不少於10億元的專項資金用於集中區建設;集中區新建企業,每年新增所得稅省級分成部分全額獎勵給市縣,涉及行政事業性收費予以免收。金融方面,最近安徽出台了「集中區基礎設施建設融資初步設計方案」,已開始跟國家開發銀行商談,國家有關部門已批准兩只40億元企業債券的發行。另外,第一批設立11隻重點支持基金裡面,安徽設立了2隻,得到1億元的補助。
沈衛國透露,安徽省已向國家有關部委提出57項政策、資金、項目、人才等方面的請求,涉及財政、金融、對外開放、土地、環保、社會保障等各方面。目前,國家有關部委已就其中的37項給予肯定答復,此外商討、簽署了一批省部合作框架協議,其他項還有待於進一步細化。
「皖江龍」舞新姿
乘國務院批復「皖江城市帶規劃」的強勁東風,在全國一盤棋的大格局下,安徽厚積薄發,皖江城市帶全線發力進行招商引資的對接,目前已與40餘家大型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
今年2月26日,合肥國家級動漫和服務外包產業基地開園,首批27家動漫及服務外包企業進駐該基地。
2月28日,合肥首批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36個投資總額均在1億元以上的項目集中開工,包括工業項目和服務業項目,投資額達213.61億元。
3月21日,滁州市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150個重點項目暨安徽申花•坂田電器工業園集中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達110億元。
3月22日,無為縣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首批8個項目集中開工,吹響了承接產業轉移的強勁號角。
3月26日,銅陵市在深圳舉辦的承接產業轉移銅加工及光電產業推介會上,現場簽約6個項目,總投資額25億元,引進資金額23億元。
3月29日,中建材合肥光電產業基地項目開工儀式在合肥瑤海工業園區舉行,這也是央企在合肥投資額最大、投資強度和科技含量最高的單個項目。
4月8日,安徽在第十四屆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上共推介項目330個,其中集中對接洽談項目110個,總投資額1828億元。
日前,蕪湖市政府與廣東豪潤達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未來3年,豪潤達電器將在蕪湖投資至少60億元,建立一個大型的光電產業基地。
「齊心辦好安徽事,協力共舞皖江龍。」放眼江淮大地,皖江城市帶發展方興未艾,正在和各方投資者合力打造一個全方位開放的戰略示範平台。
馬鞍山資料目錄
馬鞍山市簡介 1
馬鞍山市承接產業轉移新思路、新舉措 3
馬鞍山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排頭兵」 4
全面接軌長三角實現馬鞍山經濟社會發展新跨越 10
馬鞍山在承接轉移中創新發展率先突破 16
打好「五張牌」譜寫新篇章 18
水陸並進多路齊上——承接產業轉移馬鞍山交通建設乘勢而上 20
馬鞍山港口集團搭建產業轉移紐帶打造現代港口物流中心 23
在承接產業轉移走在全省前列中打響「橋」牌 26
加速推進開發區向更高層次實現更大發展 31
馬鞍山南部集中區再造新城招大商 37
馬鞍山慈湖經濟開發區全力打造港口物流加工區 42
馬鞍山市加快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工作 49
Ⅵ 產業化示範戶發展的關懷
自2003年以來,棗庄市開展的「農民致富奔小康爭創科技示範戶」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全面總結和推廣爭創活動取得的成果和先進經驗,進一步推動爭創活動深入開展,調動廣大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積極性,加快依靠科技奔小康的步伐,於2007年3月,在全市舉辦「農民致富奔小康爭創科技示範戶」活動典型巡迴報告會。
3月31日,棗庄市「農民致富奔小康爭創科技示範戶」巡迴報告團來級索鎮作宣講報告。從爭創活動中涌現出的科技示範戶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7個,介紹各自依靠科技致富的經驗做法及成效。這些典型覆蓋了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各個行業,體現了我市農民依靠科技致富的水平。同時,這些典型的示範帶動作用所產生的價值遠遠超過他們自身創造的價值。如,市中區戴金芳同志依靠科學搞養殖,建成了一個中型養殖場,並在此基礎上,組建了國大牧業合作社,帶動了1300戶科技養殖戶;台兒庄區李成明同志,帶領全村幹部群眾,以脫貧致富為目標,因地制宜,艱苦創業,把昔日的窮山溝建成了優質桃專業村,全村桃園面積1400多畝,農民人均純收入僅果品一項就達4000元;薛城區華宏偉同志,靠種植大棚蔬菜,每年的收入都在五、六萬元,其所在村現已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種植專業村;嶧城區吳敬芹同志,白手起家,辛苦經營,依靠科技,從蘑菇種植入手,從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成長為種菇大王,在她的帶動下,先後培訓學員3000多人,發展了福臨、沃洛、瀏河崖、左庄等12個蘑菇種植專業村;山亭區王永學同志依靠科技,進行果樹種植和苗木繁育,先後被評為「科技示範戶」、「農村科技大王」、「鄉村優秀科技人才」,並牽頭創辦了林果發展合作協會,發展會員160多人,並先後組織了11個技術服務隊外出到全國各地搞技術服務和技術推廣;滕州市薛冰同志,依靠科技養殖,從白手起家發展到擁有3個自己的雞場,年收入達到50萬元的綜合養殖基地。並幫帶260戶農民依靠科學養殖脫了貧,致了富,最低收入近萬元,最多的可達3萬多元;滕州市的張今安同志,帶領全村農民依靠科技種植馬鈴薯,一年三種三收,畝創效益8000元。該報告團所到之處,都受到廣大農民朋友的熱烈歡迎,以典型現身說法進一步激發了廣大農民依靠科技發家致富的積極性。
Ⅶ 深圳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搶抓產業發展新機遇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力量突破互聯網、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關鍵共性技術,圍繞產業需求部署創新鏈,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以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為重點,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發展基於數字技術的先進製造業。加強創新支撐服務體系建設,發展研發服務、信息服務、創業服務、技術交易、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轉化等高技術服務業,培育新業態。
(十一)積旁蘆極優化產業組織形態。引進和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總部,建立健全企業總部引進、支持和服務體系。進啟缺一步強化行業龍頭企業創新帶動作用,鼓勵優勢企業並購重組,形悄啟辯成以大企業為龍頭的專業化創新協作體系,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創新研發組織形態,提升研發整體競爭力。建設若干專業特色鮮明、服務功能完善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打造一批產業鏈關聯效應明顯的集聚區。加強創新創業基地、企業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設,提升園區專業化服務能力,培育和壯大創新主體,搶占科技產業發展制高點。
(十二)不斷拓展科技創新與新興產業發展空間。統籌規劃,優化空間布局,通過盤活土地存量、差別地價政策、建設主體多元化、供地供房並舉、分割出讓等措施,完善管理機制,強化空間保障,支持科技創新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Ⅷ 皖江產業轉移示範區的區域優勢和發展潛力 名詞解釋
區位條件優越。皖江城市帶緊鄰長三角地區,是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橋頭堡和第一站。交通基礎設施和長江黃金水道建設加速推進,區域綜合交通網路基本形成,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綜合交通樞紐地位初步確立。
開發空間廣闊。皖江城市帶擁有優質的長江岸線資源,土地、水、礦產等自然資源豐富,勞動力充裕,技術支撐力量強,生態系統良好,環境容量大,城鎮體系完備,開發區發展初具規模,市場輻射范圍廣,綜合商務成本明顯低於沿海發達地區。
產業基礎良好。皖江城市帶工業門類齊全,已形成冶金、汽車及零部件、建材、家電、化工等產業集群。擁有馬鋼、銅陵有色、奇瑞汽車、江淮汽車、安慶石化、海螺水泥等一大批大型骨幹企業,民營經濟不斷成長。加工製造業優勢明顯,現代農業潛力巨大,旅遊、物流等服務業發展迅速,與長三角已經形成產業發展共生圈。
區域合作緊密。皖江城市帶是較早對外開放的地區,開放程度高。與國內各地區經濟合作密切,尤其與長三角地區經貿往來更加緊密,承接產業轉移勢頭迅猛,規模越來越大,領域越來越寬。目前,皖江城市帶與長三角地區共同推進基礎設施網路化建設,統籌協調重大改革、社會保障,初步建立了「資本運作、統分結合、務實高效」的區域合作長效機制。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提出了構建皖江地區「一軸雙核兩翼」的產業空間格局規劃的設想,即以長江一線為發展軸的承接產業轉移主軸線,依託長江黃金水道良好的岸線資源,著力打造安慶、銅池樅、馬蕪巢三大產業組團,形成現代化大工業和物流業的重要集聚區域;以合肥、蕪湖為「雙核」,發揮合肥作為省會城市、全國科技創新型試點市、綜合交通樞紐的作用,強化蕪湖作為皖江開發龍頭的地位和重要節點城市的作用,進一步提升兩市的產業集聚效果和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服務功能,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其中「兩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充分發揮其毗鄰長三角、民營經濟活躍等優勢,著力打造其為承接沿海地區特別是長三角產業轉移的前沿地帶。
Ⅸ 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有什麼優惠政策
第一條 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速推進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進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引導產業集聚發展、集約發展,特製定本辦法。
第二條 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以下簡稱示範基地)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為前提,以產業集聚為主要特徵,以工業園區為主要載體,主導產業特色鮮明、水平和規模居全國領先地位,在產業升級、「兩化融合」、技術改造、自主創新、軍民結合、節能減排、效率效益、安全生產、區域品牌發展和人力資源充分利用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的產業集聚區。
第三條 示範基地的范圍包括:依法設立的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集聚區),及國家規劃重點布局的產業發展區域等。
第四條 創建示範基地遵循公平、公正、公開原則,統籌規劃,合理配置資源,規范、有序推進。
第五條 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創建示範基地的相關管理工作。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組織本地區創建示範基地的申報工作,並配合工業和信息化部對示範基地進行指導和管理。
第二章 基本條件
第六條 產業集聚區應有較完善的創建示範基地工作方案和產業發展規劃,申報名稱須反映區內主導產業特色,符合分類規范。
第七條 示範基地應具備的基本條件:
(一)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的規定,符合國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及國家相關產業規劃。
(二)集約程度高,規模效益好。主體園區內工業建築容積率一般應大於0.6,單位土地平均投資強度3000萬元/公頃以上、平均產值(銷售收入)3000萬元/公頃以上。企業銷售收入達200億元/年以上,年上繳稅收2億元以上,全員勞動生產率居國內同行業前列。骨幹企業輻射力強,專業化配套體系完善,主導產業突出,規模和水平居國內同行業前列。
(三)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切實推進資源節約、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超額完成國家或省級政府下達的年度節能目標。主體園區單位產值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和污水集中處理率處於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工業「三廢」排放、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指標全部達到國家或行業標准。主體園區內規模以上企業全部達到清潔生產企業水平,強制清潔生產審核實施率達到100%。
(四)創新能力強。產業集聚區內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原則上不低於2%(國家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有1家(含)以上主導產業方面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或研發機構,或3家(含)以上主導產業方面的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或研發機構。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居國內同行業前列。
(五)技術水平高,產品質量優。主體園區內骨幹企業工藝技術和裝備先進,企業普遍採用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產品質量處於國際或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擁有國際國內知名品牌。
(六)安全有保障。企業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完善,安全生產責任制健全,達到安全生產國家標准或行業標准,近三年未發生重大安全生產事故。
(七)信息化水平較高。主體園區信息基礎設施比較完備,規模以上企業寬頻接入率達到100%,企業在研發設計、生產製造、企業管理、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主要環節信息化應用達到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
(八)人力資源充分利用。產業集聚區所在地有健全的人才工作領導體制,較完善的人才培養、評價、流動、激勵等工作機制,設有職業教育或專業培訓機構。認真貫徹執行《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勞動關系和諧。
(九)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產業集聚區內技術開發、檢驗檢測、金融服務、市場開拓、現代物流、人才培養等公共服務設施齊全,功能完善。
(十)所在地政府大力支持。產業集聚區所在地各級政府在發展規劃、財政政策、政務服務和人才發展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對產業集聚區的支持力度,產業集聚區政府管理機構或地市(縣)政府設立一定規模(每年原則上不低於10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技術改造及公共服務平台建設。
第三章 工作程序
第八條 創建申請
創建示範基地的申請由所在地政府管理機構或地市級政府向省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提出,由省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審查後上報工業和信息化部。
第九條 申報材料
(一)申報材料包括:
1、申報單位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的上報文件;
2、《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申報表》;
3、創建示範基地的工作方案;
4、示範基地產業發展規劃及省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組織的專家論證意見(原件);
5、能夠證明申報單位所在地政府落實示範基地專項資金的有關文件。
(二)申報材料中的有關數據以各級統計機構和職能部門公開數據為准。
(三)上述申報材料要求提供原件三份及電子版(《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申報表》可在工業和信息化部門戶網站www.miit.gov.cn下載)。
第十條 審 核
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對申報材料進行評估和必要的實地考察,提出審核意見,並在工業和信息化部門戶網站公示十五個工作日。
第十一條 批復及授牌
工業和信息化部對符合條件的產業集聚區進行批復,並授予「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示範內容&S226;所在地)」稱號。工業和信息化部每半年集中批復和授牌一次。
第四章 示範基地管理
第十二條 示範基地名錄及發展情況將在工業和信息化部門戶網站公布,並適時更新。
第十三條 示範基地每年4月30日前將上一年度發展情況及需要協調解決的問題通過省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報工業和信息化部。
第十四條 工業和信息化部在規劃布局、技術改造及資金安排等方面,對示範基地予以重點指導和支持,並逐步將其納入工業和信息化經濟運行監測體系。
第十五條 工業和信息化部對示範基地實行動態管理,依據管理辦法每三年進行一次復核,對合格的示範基地予以確認,對不合格的撤消稱號、發布有關公告並摘牌。
第十六條 對已經授牌的示範基地,如發現弄虛作假,除撤銷批復文件、稱號外,暫停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下一年度的申報工作。
第五章 附 則
第十七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可比照本辦法,組織開展創建省級示範基地工作。
第十八條 本辦法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負責解釋。
第十九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Ⅹ 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建設與發展規劃範文
在網上搜一下「2008齊魯文化創意產業園前期策劃」很詳細很全面,自己找一下邊,如果需要更多的還可以去齊魯文化產業園網站了解
網站搜一下就行,或找他們管理園了解一下。齊魯文化產業園在這方面做的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