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會展業未來發展的八大趨勢是什麼
隨著我國經濟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會展行業作為新興的服務業,逐漸版成為了一個城市國權際化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中葯標准之一。伴隨著會展經濟的全球擴張,許多國際會展業巨頭競爭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市場,國際會展業正在出現重心轉移之勢。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背景下,中國市場的廣大以及中國成為世界新的製造業中心的潛在發展前景,使得來自國外的專業展市場需求空間較大。
中國會展業搭上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列車,一路增長走來,已經確定了在世界上會展大國的地位,並正向會展強國挺進。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會展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前瞻》顯示:我國會展行業將會向全球化、多元化發展。
目前,國內大多數會展企業的特點是規模小、專業性不強,因此,有實力的會展企業應採取多樣化的資本運營戰略,跳出單純依靠內部積累成長的圈子,實現快速擴張,努力發展成為中國會展業的大型的、名牌企業。為此,中國會展企業應抓住政企關系改革的契機,形成多種所有制並存的行業結構;在市場競爭中,通過資產重組、上市經營、參股控股、兼並收購等方式,進行跨地區、跨部門的戰略重組,組建會展企業集團,實現資本擴張。
Ⅱ 中國會展產業的發展前景和機遇
近年來中國會展業取得了飛速發展,會展規模和層次不斷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總體來看,中國會展業結構不合理,專業化、市場化水平偏低,國際競爭力不強,仍處於重數量、輕質量,重形式、輕效益的粗放型發展狀態,但這些方面也成為會展業之所以可以有廣闊前景與機遇的基礎面。
另政策方面,商務部印發了《關於「十二五」期間促進會展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十二五」期間促進會展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是中國會展行業發展的第一個中長期指導性文件。《意見》指出,中國會展業巨大的市場潛力受到國際會展行業的青睞,吸引了一批國際會展企業躋身中國市場,促進了中國會展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Ⅲ 會展行業在國內和國外發展情況。
一、國外會展業發展狀況
現代展覽始於19世紀末,目前,歐洲、北美、澳洲以及亞洲的香港、新加坡。展覽業已發展為一個成熟的產業,進人商業化運行階段。展覽業業內的管理、組織、協調和研究主要依靠行業協會。目前,影響力較大的國際性行業協會主要有國際博覽會聯盟(UFI)、國際博覽會和展覽會協會(IAFE)、國際展覽管理協會(IEA)、國際展覽服務聯合會(IFES)和參觀者協會等。北美展覽業主要以美國為主,美國大部分行業均以展會作為商品促銷、流通手段。
二、我國會展行業與國外會展行業的差距
目前,我國國際性專業展展覽面積以1萬平米居多,約占每年展會總數的50%。展會大型化己成為國際展覽業的發展趨勢,我國目前的展會規模迫切需要提高。
1.展覽設施上的差異。國外展館不僅面積大,交通也十分方便,火車、地鐵、直升飛機等交通工具可以直接抵達場館。展覽場館提供全方位服務,包括會議室、辦公場所、銀行、郵局、海關、航空、翻譯、日用品、商店、餐館、倉庫、停車場等,整體服務體系使展館成為一座城中之城。我國展館整體規劃落後,配套服務設施落後,這些問題也是制約我國展覽業進一步發展的因素之一。
2.觀眾構成上的差異。專業觀眾的數量和比例是評價展會質量和水平的重要因素,國外展會觀眾多為專業觀眾和貿易人員。我國展會對專業觀眾的重視程度稍低。我國海外貿易觀眾比例很小,從1%到5%不等。形成中外雙邊貿易多、國際間多邊貿易少的局面。
三、我國會展業解決投資的問題
從長期發展來看,特別是從大型展覽迅速增加的趨勢看。我國缺乏展覽規模在5萬平米以上的大型展館,需要加大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展覽中心城市大型展館建設的投資力度。然而,展館建設具有投人大、周期長、風險大的特點,僅僅依靠國家撥款和企業自身積累投人。不僅會影響展館的建設進度,而且風險過度集中。不符合收益與風險對等原則。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是利用資本市場,通過銀行借貸、發行債券、股票等手段;一方面可以迅速籌集到所需資金。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市場規則。
四、通過資本市場改變經營管理機制
隨著展覽業市場化步伐的加快,企業需轉變以往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運營模式,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和市場原則對企業進行經營管理。我國展覽業的放開,以1985年11月中國貿促會來華展覽技術交流部轉制為企業性質的中國國際展覽中心為標志,15年來,由於各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在行業管理、辦展資格認定等方面的相對壟斷,展覽企業往往依靠一紙批文就可以生存,而忽略了企業自身的建設和轉制,市場化進程較慢。資本市場對進入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無疑將推動展覽業企業加快實現經營管理機制的轉變。
五、通過資本市場升級和壯大產業
展覽業的進一步發展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展覽企業的生存環境更加嚴峻,需要通過資本市場實現產業的壯大。首先,展覽業目前低水平、低層次競爭和重復建設的現狀。需要藉助資本市場產權明晰的特點,實現產業內部的兼並重組,以達到資源的整合和優化配置,使得產業自身不斷升級。其次;作為服務行業,展覽業在我國加入WTO後將屬於首先開放的范圍,這對我國目前尚處於稚弱的成長階段的展覽產業來說,短期內將加劇其生存環境的嚴酷,因此需要藉助資本市場,通過不斷的擴張,實現產業的迅速壯大,增強與國外展覽業相抗衡的實力。
Ⅳ 當今國際會展業發展有哪些特點
國際會展業的發展特點:
會展業,又稱會展經濟,是一種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會議、展覽或展銷,以獲取直接或間接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經濟行為。會展經濟是一種客觀存在,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自18世紀中葉首屆世界博覽會在英國成功舉辦以來,會展業得到迅速發展,並成為一個新興的產業,被世界各國所重視。目前,會展業已發展到相當的水平,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在貿易往來、技術交流、信息溝通、經濟合作及增加就業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1.歐洲會展業發展現狀
歐洲是世界會展業的發源地,經過150多年的發展,歐洲會展經濟在國際上規模最大,整體實力最強。德國、義大利、法國、英國都已經成為世界級的會展業大國。從世界上25個舉辦大型展會最多的國家市場分配情況看,最大的展覽場館大多集中在歐洲,絕大多數世界性大型和行業頂級展覽會都在歐洲舉辦,專業貿易展覽會約佔世界總量的60%以上,其展出規模、參展商數量、國外參展比例、觀眾人數、貿易效果及相關服務質量等方面,均居世界領先地位。
德國號稱「世界展覽王國」,擁有23個大型展覽中心,其中超過1O萬平方米的展覽中心就有9個。在全球前5位的展覽中心中,德國就有4個。目前,德國展覽總面積達240萬平方米。在世界幾個會展業大國中,德國舉辦的專業性國際展會數量最多、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現在,德國每年要舉辦400多個國際展會,在全世界影響較大的210個專業性國際貿易展會中,幾乎2/3(130多個)都是在德國舉辦的。德國展覽機構在全世界的辦事機構達386個,已形成了全球化展覽網路。德國會展業鮮明特點是:許多專業性展覽會都是依託城市產業而發展起來的,例如工業重鎮漢諾威的工業博覽會,杜塞爾多夫的國際印刷、包裝展,旅遊城市紐倫堡的玩具展等。
法國也是全球會展業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其優勢是在辦綜合性展覽會方面。法國每年舉辦1500多個展覽會,其中全國性國內展和國際展約為180個,具有國際性的專業貿易展有12o+左右。法國展覽場館面積160萬平方米,展館分布於全國80個城市。
英國展覽業近年來進人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階段,據《英國展覽報告》統計,1999年英國共舉辦了約900場展覽活動,吸引了1200萬人。但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英國國內舉辦的展會規模不大,多以中、小項目為主,而且目前國內展館規模也不大,較有名的倫敦及伯明翰展場,總面積不過20萬平方米,因此英國會展業的規模、水平、影響都無法與德、意、法相比。但英國卻培育了如勵展集團、蒙哥馬利展覽公司等享譽世界的跨國展覽公司,在英國本土之外舉行大規模的著名展覽會。
義大利有40多個展場,每年辦展達700多個,是歐洲辦展最多的國家之一。義大利大型國際展覽會舉辦地主要集中在米蘭、博洛尼亞、巴里和維羅納四個主要展覽城市,米蘭國際展覽中心是世界第二展場,展覽面積達37萬多平方米,會議廳面積13554平方米。
2.美洲會展業發展現狀
北美的會展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如今美國舉辦會展的數量和會展業直接收入均居世界首位。根據美國展覽業研究中心報告顯示,2000年美國和加拿大舉辦的13185個展覽的展出面積共達4561萬平方米(其中美國佔3498萬平方米),展出面積在9290平方米以上的展覽843個,會展業的直接收入為104億美元(其中美國90億美元)。
3.亞洲會展業發展狀況
亞洲會展業的規模和水平僅次於歐美。東南亞的新加坡和中國香港地區,由於基礎設施完善、市場潛力巨大,並有較高的國際開放度和有利的區位優勢,其會展業相當發達。日本是世界展覽強國,又是展覽大國,展覽場館設施先進,每年舉辦的展覽很多,舉辦世界博覽的次數也多。日本東
京國際展覽中心、大阪國際貿易展覽中心是目前日本兩個最大、等級最高的展覽中心。其中大阪國際貿易展覽中心總佔地面積l2萬多平方米,展覽面積7萬平方米。日本政府獲准於2005年在愛知縣舉辦世界博覽會,因此,日本將連續四次舉辦世界博覽會,標志著日本對舉辦世博會認識的深度和國家經濟具備的能力和實力。
新加坡會展業起步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政府對會展業十分重視。新加坡會議展覽局和新加坡貿易發展局專門負責推動會展業。其發達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較高水準的服務業,較高的國際開放度等,都為新加坡會展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據調查,新加坡的國際展會規模和次數均居亞洲第一位,在世界居第五、六位。
香港是亞洲重要的會展中心之一,被譽為「國際會展之都」。每年舉行的大型展覽活動超過80項,參展商多達2萬家;每年在香港舉辦的大型會議超過420個,來自世界各地的與會代表多達3.7萬人。目前,香港的國際會議展覽已排到了2008年。多數展覽會規模、知名度和排名均位居世界或亞太地區前列。
Ⅳ 我國會展業的發展現狀和趨勢有哪些
一是 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據有關部門統計,全國現有大中型會展場館150多個,會展面積300萬平方米以上,已經超過了號稱「世界會展之國」德國的展館面積,擁有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現代化會展場館。而目前各地都在大興土木,會展館建設方興未艾,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正在建設或規劃將在未來三年內建成的各類會展中心的會展面積可能超過100萬平方米。
二是 會展活動空前活躍。據有關調查表明,舉辦和參加會展的數量不斷增多,2004年我國會展項目數量超過 3000個,出國辦展近800個;參展企業500多萬家,參會專業觀眾近2000萬人次;節慶活動5000多個,參與觀眾達數億人次。會展收入增幅明顯,目前舉辦各類展會直接收入超過100億元,間接帶動的旅遊、餐飲、交通、廣告、娛樂、房產等行業收入高達數千億元。
三是 會展形式豐富多彩。經過多年發展,一些由政府主導的綜合會展向專業會展轉變,有的隨著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水平的提高而成為著名會展,已培育出一批具有特色的、高水平的、較大影響力的會展知名品牌,諸如廣交會、高交會、上交會等綜合展。專業化會展比重增加,幾乎涉及經濟的各個部門和主要行業,如北京的機床展、紡機展、冶金鑄造展和印刷展等已躋身國際同行展的前四名,珠海國際航空展成為亞洲第二大航展,而號稱"中國第一展"並享譽全球貿易展的"廣交會"是我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層次最高、影響最廣、商品種類最全、到會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綜合性國際貿易會展。
四是組展主體呈多元化。目前主要有五大主體:一為政府機構,包括政府部門、事業單位,承擔政府主導的各種重大經貿洽談展會和綜合性展會,政府主導型的展會仍是一大亮點,由國家部委和省市政府共同舉辦的大型展會活動,其中不少展會有高層領導人出席、講話、剪綵、題詞;二為行業協會,各種有影響的專業性會展大部分由行業協會主導或主辦;三為國有企業,少數國有企業組織經營性會展等業務;四為民營企業,個別民營企業介入會展業,或主營或兼營,經營范圍中有會展業務的民營企業遮京、滬、穗這三地就超過千家;五為外資企業,境外的會展公司與國內有關單位結成合作夥伴,開展海外和國內招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舉辦的國際專業展將近40%有境外公司參與。
五是 會展群聚效應突出。主要分布在北京和上海、廣州、大連、深圳、廈門等經濟發達地區。有關調查數據顯示:全國舉辦會展最多的省市首推北京,上海緊跟其後,廣東最為活躍。從會展收入看,廣東、北京和上海占據了壟斷地位,佔全國會展收入的近90%。同時,逐步形成新興的會展業市場和一些具有一定實力的會展集團公司。
Ⅵ 中國會展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經濟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會展行業作為新興的服務業,逐漸成為了一個城市國際化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中葯標准之一。伴隨著會展經濟的全球擴張,許多國際會展業巨頭競爭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市場,國際會展業正在出現重心轉移之勢。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背景下,中國市場的廣大以及中國成為世界新的製造業中心的潛在發展前景,使得來自國外的專業展市場需求空間較大。
中國會展業搭上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列車,一路增長走來,已經確定了在世界上會展大國的地位,並正向會展強國挺進。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會展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前瞻》顯示:我國會展行業將會向全球化、多元化發展。
目前,國內大多數會展企業的特點是規模小、專業性不強,因此,有實力的會展企業應採取多樣化的資本運營戰略,跳出單純依靠內部積累成長的圈子,實現快速擴張,努力發展成為中國會展業的大型的、名牌企業。為此,中國會展企業應抓住政企關系改革的契機,形成多種所有制並存的行業結構;在市場競爭中,通過資產重組、上市經營、參股控股、兼並收購等方式,進行跨地區、跨部門的戰略重組,組建會展企業集團,實現資本擴張。
Ⅶ 中國會展業的發展方向
根據《2015-2020年中國會展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前瞻》的數據顯示,我專國小型以上的會展場館屬共有225家,室內展能面積747.75萬平方米,館均面積3.32萬平方米,分布在除台灣以外的32個省市區。其中,超大場館16個,占會展場館總數的比重為7.11%;大型場館29個,占會展場館總數的比重為12.89%;中型場館77個,占會展場館總數的比重為34.22%;小型場館103個,占會展場館總數的比重為45.78%。目前,我國會展場館以中小型為主。
目前,國內大多數會展企業的特點是規模小、專業性不強,因此,有實力的會展企業應採取多樣化的資本運營戰略,跳出單純依靠內部積累成長的圈子,實現快速擴張,努力發展成為中國會展業的大型的、名牌企業。為此,中國會展企業應抓住政企關系改革的契機,形成多種所有制並存的行業結構;在市場競爭中,通過資產重組、上市經營、參股控股、兼並收購等方式,進行跨地區、跨部門的戰略重組,組建會展企業集團,實現資本擴張。
Ⅷ 會展行業有發展的前景嗎請分析下,謝謝~~~
中國展覽業將從數據擴張向質量提升過渡
目前,中國展覽業總體發展態勢趨緩,從數量擴張將過渡到質量提升新階段、常規性產業政策將逐步轉向營商環境的優化,國家戰略、科技領域、資本介入、跨界融合等方面為展覽業的發展帶來新動能。
2019年,中國境內共舉辦經貿類展覽3547個,同比下降6.5%;展覽總面積為1304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0.8%。
從中國境內舉辦的所有規模展覽來看,2019年中小規模展覽數量居多,中大規模展覽數量實現穩步增長。如下圖所示,1萬-3萬平方米規模展覽共舉辦1677個,佔全部規模展覽數量的47.3%;3萬-5萬平方米規模展覽共舉辦757個,佔全部規模展覽數量的21.3%;1萬平方米以下及10萬平方米以上規模展覽數量均偏少,分布為303個及257個。
註:氣泡位置反映了各行業展覽數量的差別,氣泡大小則代表了展覽面積的大小。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會展行業市場前瞻與深度調研分析報告》。
Ⅸ 會展產業的產業簡介
會展產業是新的朝陽產業從效果看, 政府型會展發展模式對拓展城市發展空間, 提升城市國內外地位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不了解該模式的運作規律, 盲目性很大, 造成許多基礎設施的閑置, 有的大型會展中心的功能都發生了轉變。
國外政府主導型會展發展模式的運作特徵:
所謂政府主導型會展發展模式, 就是指以國家政府為經營主體的會展產業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強調政府背景下的企業化運作以及對市場強有力的宏觀調控能力。國際上, 以政府主導型為會展發展模式的代表國家有德國、新加坡和韓國。這類國家的做法有以下幾個特點:
1.有主導產業的權威組織, 宏觀控制能力強, 本國會展市場秩序井然。成立於1907年的德國貿易展覽業協會(AUMA) , 是德國展覽業的最高協會, 雖然是由參展商、購買者和博覽會組織者組成的聯合體, 但承擔著許多政府的職能, 權威性較強。該協會的主要職責有三個方面: 第一, 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和相應的評估指標, 科學甄選德國各個展覽城市的展覽品種和博覽會組織者的選定。第二, 對世界各地的展會進行綜合考察, 為德國政府贊助金的派發提供科學依據。第三, 制定長期會展發展戰略規劃, 審議每一個展覽的計劃方案, 淘汰不合乎市場變化的展覽會。
2.突出政府服務功能, 重視會展目的地的整體形象塑造。成立於1974年的新加坡旅遊局展覽會議署, 以銷售促進、信息提供、協調為其主要職能。具體職責有: 第一, 協助、配合會展公司開展工作, 向國際上介紹新加坡舉辦國際會展的優越條件, 促銷在新加坡舉辦的各種會展。第二, 制定優惠的政策, 確保展覽公司的收益。如, 新加坡展覽會議署不向新加坡的會展公司收取任何費用; 無需任何審批手續即可舉辦展覽會。
3.強調政府的扶持和導向功能。會展經濟的發展需要先進的基礎設施, 政府的先期資金投入力度直接影響城市會展經濟發展的速度。同時, 如何利用新興產業扶持經濟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也是走政府主導型會展發展模式國家所考慮的一個問題。這個方面, 韓國經驗值得借鑒。韓國光州市所在的全羅南道地區經濟落後, 但是, 光州的汽車製造業、光電子產業、食品加工業等產業在國內地位非常高, 為此, 韓國政府決定依託當地優勢產業, 大力發展會展產業, 並以此帶動當地酒店業、餐飲業、旅遊業等服務業的發展, 改善所處地區的經濟落後面貌。韓國政府主要實施了兩大戰略舉措: 第一, 由政府直接投資, 修建了現代化的展覽中心, 即由以韓國前總統金大中先生命名的會展中心。該中心是韓國7個展覽中心中唯一由政府投資的展覽中心。第二,依託當地優勢產業, 挖掘文化內涵, 打造品牌會展。光州是韓國泡菜的發祥地, 被譽為「美味的故鄉」。當地政府通過舉辦主題為「五千年泡菜之芳香, 從光州走向世界大慶典」的系列節事活動,使光州會展城市形象迅速被市場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