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西部地區發展主要產業

西部地區發展主要產業

發布時間:2020-12-03 08:56:54

① 材料(一)針對我國西部地區現狀,有全國人大代表提出了「西三角經濟圈」的區域發展戰略,以帶動西部地區

讀圖可知,(1)西三角經濟圈包括A川、B陝、C渝等.其中重慶位於三峽工程附近,它為三回峽工程建設做出了突答出貢獻;(2)我國位於A省的商品糧基地為成都平原;(3)「西三角經濟圈」與長三角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環渤海經濟圈在地理位置上最大的不同點是西三角地處內陸地區;(4)西三角地區受氣候影響,農業生產不穩定.(5)這里有我國西部地區發展航天工業的城市:四川省的西昌和甘肅省的酒泉;(6)西三角經濟圈在發展中可能造成的主要環境問題會有:水土流失、酸雨、水污染、大氣污染等. 根據題意.
故答案為:(1)C;(2)成都平原;(3)西三角地處內陸地區,而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都位於東部沿海;(4)D;(5)西昌;(6)水土流失,大氣污染.

② 中西部大開發255項優勢產業是什麼

你可以在網上找《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根據2002年2月發布的《指導外商投資方向規定》(國務院令第346號),為實施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鼓勵中西部地區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設備,發展中西部地區比較優勢產業和技術先進的企業,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帶動中西部地區經濟整體素質的提高,依據國家產業政策,對2000年6月公布的《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進行修訂。
屬於本目錄的外商投資專案,享受《指導外商投資方向規定》的鼓勵類專案的相關政策及《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外經貿部等部門關於當前進一步鼓勵外商投資意見的通知》(國辦發〔1999〕73號)中的有關優惠政策。
本目錄生效前按原目錄批準的專案,仍按原目錄規定享受有關政策。符合本目錄規定的在建專案,可按照本目錄的有關政策執行。
各有關方面依據本目錄審批外商向中西部地區投資的專案時,要全面貫徹國家產業政策,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按照現行的審批許可權和程式進行審核,要注重生產技術水準的提高和產品結構的改善,注重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防止重復建設和盲目擴大生產能力。
國家將根據經濟發展和國內外市場環境變化的需要,適時對此目錄進行調整、修訂。

山西省
1 牧草飼料作物種植及深加工
2 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後續產業開發
3 節水灌溉技術開發及應用
4 煤炭加工應用技術開發和產品生產
5 高嶺土勘查、開發及綜合利用
6 鋇鹽生產(中方控股)
7 大麻、亞麻紡織品生產
8 液壓技術系統及模具生產
9 旱地、山地中小農業機械及配套機具製造
10 大型建築鋼結構件技術開發及生產
11 煤矸石、洗中煤、焦爐煤氣余熱發電、供熱等綜合利用
12 城市供氣、供熱、供排水管網建設、經營(大中城市中方控股)
13 旅遊景區(點)開發及其配套設施建設、保護和經營
14 公路旅客運輸

吉林省
1 長白山生態可食資源的開發、培育養殖和加工
2 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後續產業開發
3 節水灌溉技術開發及應用
4 鎳礦勘探開發
5 動植物葯材資源開發生產(列入國家保護的資源除外)
6 油葉岩資源開發及綜合利用
7 汽車零部件製造
8 大規格超高功率石墨電極及特種石墨開發生產
9 城市供氣、供熱、供排水管網建設、經營(大中城市中方控股)
10 冰雪旅遊資源開發及滑雪場建設、經營
11 旅遊景區(點)開發及其配套設施建設、保護和經營
12 公路旅客運輸

黑龍江省
1 亞麻紡織品及製品生產
2 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後續產業開發
3 節水灌溉技術開發及應用
4 煤炭加工應用技術開發和產品生產
5 石墨產品深加工
6 中葯凍乾粉針制劑生產
7 電工儀表及電網智慧管理控制系統設備製造
8 城市供氣、供熱、供排水管網建設、經營(大中城市中方控股)
9 冰雪旅遊資源及森林旅遊資源開發
10 旅遊景區(點)開發及其配套設施建設、保護和經營
11 公路旅客運輸

安徽省
1 糧食、馬鈴薯、棉花、油料種子開發生產(中方控股)
2 退耕還林還草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後續產業開發
3 茶葉綜合加工(不含我國傳統工藝的綠茶和特種茶)
4 節水灌溉技術開發及應用
5 煤炭加工應用技術開發和產品生產
6 電工薄膜生產
7 塑膠復合包裝材料生產
8 新工藝軟質濕法造粒碳黑生產
9 大型散裝水泥裝備製造
10 平板玻璃深加工
11 農用塑膠節水器材製造
12 叉車等工程機械、自動化立庫及其倉儲物流系統開發與製造
13 城市供氣、供熱、供排水管網建設、經營(大中城市中方控股)
14 旅遊景區(點)開發及其配套設施建設、保護和經營
15 公路旅客運輸

江西省
1 退耕還林還草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後續產業開發
2 節水灌溉技術開發及應用
3 稀土深加工及應用產品生產
4 鎢、鉬礦深加工
5 高檔日用陶瓷生產
6 粉石英、矽灰石、海泡石、黑滑石、化工用白雲石等非金屬礦選冶
7 有機矽開發與應用
8 氯化亞碸生產及應用、AC發泡劑生產
9 赤黴素生產
10 城市供氣、供熱、供排水管網建設、經營(大中城市中方控股)
11 旅遊景區(點)開發及其配套設施建設、保護和經營
12 公路旅客運輸

河南省
1 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後續產業開發
2 節水灌溉技術開發及應用
3 天然鹼礦開采、加工
4 煤炭加工應用技術開發和產品生產
5 平板玻璃深加工
6 鎢、鉬礦深加工
7 潔黴素
8 電能綜合管理自動化及電工儀表製造
9 城市供氣、供熱、供排水管網建設、經營(大中城市中方控股)
10 旅遊景區(點)開發及其配套設施建設、保護和經營
11 公路旅客運輸

湖北省
1 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後續產業開發
2 節水灌溉技術開發及應用
3 動植物葯材資源的開發生產(列入國家保護的資源除外)
4 麻紡織及高檔服裝面料生產
5 石英玻璃深加工
6 鐳射工業加工設備、鐳射醫用設備開發與製造
7 光電子技術和產品開發
8 數控機床關鍵零部件(高速主軸、刀庫、動力卡盤)
9 熱灌裝PET瓶及瓶坯生產
10 汽車零部件製造
11 城市供氣、供熱、供排水管網建設、經營(大中城市中方控股)
12 旅遊景區(點)開發及其配套設施建設、保護和經營
13 公路旅客運輸

湖南省
1 退耕還林還草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後續產業開發
2 節水灌溉技術開發及應用
3 薴麻紡織品及製品生產
4 鎢、鉬礦深加工
5 鉍化合物生產
6 鋇鹽生產(中方控股)
7 激素類葯物深度開發
8 新型橡膠機械成套設備製造
9 城市供氣、供熱及供排水管網建設、經營(大中城市中方控股)
10 旅遊景區(點)開發及其配套設施建設、保護和經營
11 公路旅客運輸

重慶市
1 天然香料的種植和加工
2 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後續產業開發
3 高產優質蠶桑基地建設
4 節水灌溉技術開發及應用
5 薴麻紡織品及製品生產
6 天然氣下游化工產品生產和開發
7 動植物葯材資源開發生產(列入國家保護資源的除外)
8 新型醫療器械產品開發及生產
9 汽車零部件製造
10 城市供氣、供熱、供排水管網建設、經營(大中城市中方控股)
11 旅遊景區(點)開發及其配套設施建設、保護和經營
12 公路旅客運輸

四川省
1 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後續產業開發
2 節水灌溉技術開發及應用
3 稀土深加工及應用產品生產
4 高產優質蠶桑基地建設及絲綢產品加工
5 薴麻紡織品及製品生產
6 動植物葯材資源開發生產(列入國家保護資源的除外)
7 天然氣下游化工產品生產和開發
8 電工薄膜生產
9 城市供氣、供熱、供排水管網建設、經營(大中城市中方控股)
10 旅遊景區(點)開發及其配套設施建設、保護和經營
11 公路旅客運輸

貴州省
1 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後續產業開發
2 節水灌溉技術開發及應用
3 煤炭加工應用技術開發和產品生產
4 馬鈴薯、魔芋等產品深加工
5 特色食用資源開發
6 磨料磨具產品生產
7 鈦冶煉
8 鋇鹽生產(中方控股)
9 薴麻產品深加工
10 動植物葯材資源開發生產(列入國家保護資源的除外)
11 磷化工產品生產
12 城市供氣、供熱、供排水管網建設、經營(大中城市中方控股)
13 旅遊景區(點)開發及其配套設施建設、保護和經營
14 公路旅客運輸

雲南省
1 優質桑、蠶的種植、養殖及產品的開發生產
2 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後續產業開發
3 節水灌溉技術開發及應用
4 煤炭加工應用技術開發和產品生產
5 特色食用資源開發
6 馬鈴薯產品深加工
7 天然橡膠、亞麻的加工及開發
8 動植物葯材資源開發生產(列入國家保護資源的除外)
9 銅、鉛、鋅、鎳有色金屬礦的勘探及開發
10 磷化工產品生產
11 輕型車用柴油發動機及零部件製造
12 城市供氣、供熱、供排水管網建設、經營(大中城市中方控股)
13 旅遊景區(點)開發及其配套設施建設、保護和經營
14 公路旅客運輸

西藏自治區
1 高原生態特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蔬菜基地、商品糧油基地、禽類養殖基地及草場建設
2 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後續產業開發
3 農畜產品加工
4 節水灌溉技術開發及應用
5 硼砂、硼鎂石開采,加工(限於合資、合作)
6 鉻礦的開采與加工(中方控股)
7 毛紡產品加工製造
8 鹽湖資源的開發利用
9 藏葯新品種、新劑型產品生產
10 民族特需產品、工藝美術品、包裝容器材料及日用玻璃製品生產
11 城市供氣、供熱、供排水管網建設、經營(大中城市中方控股)
12 旅遊景區(點)開發及其配套設施建設、保護和經營
13 公路旅客運輸

陝西省
1 糧食、馬鈴薯、棉花、油料種子開發生產(中方控股)
2 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後續產業開發
3 節水灌溉技術開發及應用
4 煤炭加工應用技術開發和產品生產
5 優質釀酒葡萄基地建設及優質葡萄酒釀制
6 鉬、鈦等金屬礦產開發及深加工
7 金屬功能材料生產
8 動植物葯材資源開發生產(列入國家保護資源的除外)
9 天然氣下游化工產品生產和開發
10 現場匯流排智慧型儀器表製造
11 數控機床、數控刀具及關鍵零部件設計與製造
12 高爐煤氣能量回收透平裝置設計製造
13 城市供氣、供熱和供排水管網的建設、經營(大中城市中方控股)
14 旅遊景區(點)開發及其配套設施建設、保護和經營
15 公路旅客運輸

甘肅省
1 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後續產業開發
2 節水灌溉技術開發及應用
3 馬鈴薯產品深加工
4 優質釀酒葡萄基地建設及優質葡萄酒釀制
5 優質啤酒原料種植、加工
6 稀土深加工及應用產品生產
7 天然氣化工、管道
8 積體電路封裝
9 港口及船舶用毫米波導航設備
10 鑽機及油田設備製造
11 城市供氣、供熱、供排水管網建設、經營(大中城市中方控股)
12 旅遊景區(點)開發及其配套設施建設、保護和經營
13 公路旅客運輸

青海省
1 有機天然農畜產品基地建設和產品精深加工
2 高原動植物資源保護、種養與加工利用(列入國家保護的資源除外)
3 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後續產業開發
4 節水灌溉技術開發及應用
5 碳酸鍶、金屬鍶等鍶鹽生產(限於合資、合作)
6 鹽湖資源開發和綜合利用
7 天然氣下游化工產品生產和開發
8 牛羊絨產品深加工及藏毯生產
9 中、藏葯新品種、新劑型產品生產
10 城市供氣、供熱、供排水管網建設、經營(大中城市中方控股)
11 旅遊景區(點)開發及其配套設施建設、保護和經營
12 公路旅客運輸

寧夏自治區
1 枸杞種植及其深加工
2 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後續產業開發
3 節水灌溉技術開發及應用
4 煤炭加工應用技術開發和產品生產
5 碳基材料生產
6 優質釀酒葡萄基地建設及優質葡萄酒釀制
7 馬鈴薯產品深加工
8 天然氣下游化工產品生產和開發
9 聚氯乙烯樹脂生產
10 子午線輪胎生產
11 片式固體鉭電解電容器生產
12 城市供氣、供熱、供排水管網建設、經營(大中城市中方控股)
13 旅遊景區(點)開發及其配套設施建設、保護和經營
14 公路旅客運輸

新疆自治區(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1 優質蕃茄、枸杞種植及深加工
2 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後續產業開發
3 節水灌溉技術開發及應用
4 甜菜糖加工及副產品綜合利用
5 天然香料、食用菌的種植、加工
6 優質釀酒葡萄基地建設及優質葡萄酒釀制
7 棉籽、葵花、紅花油脂深加工
8 亞麻種植及其製品生產
9 高檔棉毛產品升級改造
10 銅、鉛、鋅、鎳有色金屬礦的勘探及開發
11 蛭石、鈉硝石、雲母、石棉、膨潤土等非金屬礦產的綜合利用
12 煤炭加工應用技術開發和產品生產
13 高檔皮革產品製造
14 乙烯下游深加工產品及精細化工產品生產
15 天然氣下游化工產品生產和開發
16 維吾爾族特色葯用植物種植、加工和制葯新工藝開發
17 以牛羊內臟為原料的生物制葯產品的開發利用
18 民族特需產品、工藝美術品、包裝容器材料及日用玻璃製品生產
19 城市供氣、供熱、供排水管網建設、經營(大中城市中方控股)
20 旅遊景區(點)開發及其配套設施建設、保護和經營
21 公路旅客運輸

內蒙古自治區
1 煤炭加工應用技術開發和產品生產
2 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後續產業開發
3 草原生態旅遊資源開發、建設和經營
4 節水灌溉技術開發及應用
5 毛紡織、針織品高新技術產品開發
6 飼料加工業
7 天然氣下游化工產品開發和利用
8 蒙葯材加工
9 以牛羊內臟為原料的生物制葯產品的開發利用
10 稀土深加工及應用產品生產
11 民族特需產品、工藝美術品、包裝容器材料及日用玻璃製品生產
12 煤矸石、洗中煤、焦爐煤氣余熱發電、供熱等綜合利用
13 城市供氣、供熱、供排水管網建設、經營(大中城市中方控股)
14 旅遊景區(點)開發及其配套設施建設、保護和經營
15 公路旅客運輸

廣西自治區
1 木薯綜合開發利用
2 天然香料種植和加工
3 退耕還林還草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後續產業開發
4 節水灌溉技術開發及應用
5 蔗糖加工及副產品綜合利用
6 動植物葯材資源開發生產(列入國家保護資源的除外)
7 銦、鉛、鋅的深加工及應用
8 錳的深加工
9 滑石和重晶石采選和深加工
10 松香深加工
11 氟化鹽生產
12 城市供氣、供熱、供排水管網建設、經營(大中城市中方控股)
13 旅遊景區(點)開發及其配套設施建設、保護和經營
14 公路旅客運輸

③ 西部如何選擇正確的產業戰略

西部地區發展優勢產業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抓住「四個做強做大、三個大力發展、一個營造、一個抓好」。

一、做強做大優勢產業十大工業基地

工業基地是發展優勢產業的支柱。目前西部地區在工業方面形成了優勢能源、礦產資源及其加工產業、特色農牧業及農牧產品加工產業、裝備製造和國防軍工產業、電子信息、生物醫葯、航空航天等優勢高新技術產業以及特色旅遊產業等五大優勢產業,初步建成了四川攀枝花鋼鐵工業、德陽重大裝備製造業、陝西關中「一線兩帶」裝備製造業、重慶軍工、內蒙煤炭及煤化工、內蒙奶製品及羊絨加工、雲南煙草工業、寧夏枸杞及枸杞加工、廣西糖業、新疆石油天然氣採掘等十大工業基地。只有把這十大工業基地按照科學發展觀、新型工業化道路和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進一步做強做大,才能促進西部地區優勢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四川攀枝花鋼鐵工業基地。以生產優質特色鋼和開發釩鈦新材料為特色。攀枝花有豐富的釩鈦磁鐵礦資源,現已具備年產鐵800萬噸、鋼材800萬噸及釩鈦系列產品50萬噸的綜合生產能力,但目前對釩鈦等稀有金屬的開發利用還沒有實現現代化和產業化,應加快攀枝花釩鈦稀土的開發和綜合利用,培育釩鈦新材料產業, 將其建成為中國最大的優勢特色鋼、釩鈦新材料基地。

四川德陽重大裝備製造基地。以二重、東電、東汽等大型機械製造企業為龍頭企業,有強大的重型機械製造能力和水電、火電、氣電、核電、風電設備的製造能力。隨著我國水電產業的大規模開發,向家壩、溪洛渡等大型水電站相繼上馬,以及我國核電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數千億元的市場需求。這給德陽重大裝備製造業帶來了巨大機遇,應立足於現有基礎,著力提升大型發電設備、交通運輸設備、重型機械、大型工程基礎等成套設備的開發和製造能力,延伸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做強做大德陽裝備製造業基地。

陝西關中「一線兩帶」裝備製造業基地。陝西的裝備製造業高度集聚, 90%以上的企業集中在關中「一線兩帶」地區,包括西飛、西電、陝汽、陝陵、法士特等大型骨幹企業,從業人員達40萬, 2006年完成銷售收入980億元,在飛機製造、航空動力、數控機床等領域具有明顯優勢。關中地區「一線兩帶」的產業布局,有利於發揮大型骨幹企業的龍頭作用,帶動周邊中小企業,形成裝備製造產業集群,建成西部地區重要的裝備製造業基地。

重慶軍工和汽車、摩托車工業基地。重慶是我國重要的軍事工業基地,幾家大型軍工企業集中在重慶,不僅擁有強大的軍品研發和生產能力,而且擁有多年從事軍品研發生產積累的技術人才及裝備,為軍工企業開發生產民品,走軍民結合之路打下了堅實基礎,長安汽車、嘉陵摩托都是軍民結合取得的突出成效,應大力支持重慶建成我國西部軍工產業和汽車、摩托車工業基地。

內蒙煤碳及煤化工產業基地。內蒙古自治區煤炭儲量居全國第二位, 2005年煤產量達2•753億噸,向區外輸出1•6億噸,已成為我國僅次於山西的第二大煤炭資源生產和輸出基地。此外,煤炭轉換、深加工和煤化工產業正在興起。神華集團煤制油和煤烯烴項目、山東東泰50萬噸煤制甲醇及10萬噸二甲醚項目、新奧集團60萬噸煤制甲醇及40萬噸二甲醚項目、多倫大唐160萬噸煤制甲醇及46萬噸烯烴項目等一大批、上水平的煤化工項目相繼落地,內蒙古已成為我國最大的煤化工基地。

內蒙奶製品及羊絨加工基地。近幾年,內蒙古不斷擴建奶源基地,大力發展奶牛產業,引進設備,提高產品檔次,建成了伊利、蒙牛等全國知名大企業,使內蒙古成為全國最大的奶製品加工基地。內蒙古有豐富的羊絨資源,發展羊絨加工的優勢得天獨厚,有「鄂爾多斯」、「鹿王」、「維信」等知名大企業和知名品牌,「十五」末,全區羊絨加工企業年設計加工能力達到2•4萬噸,實際加工數量為1•1萬噸,產成品出廠價值總額為51•6億元,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羊絨加工業基地。

雲南玉溪煙草基地。煙草產業是雲南的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雲南的烤煙產量佔全國的1/3,卷煙佔全國的1/5,煙草稅利佔全國的1/2。雲南煙草有30多個卷煙品牌獲國優、部優、省優稱號,出口20多個國家和地區,玉溪煙廠是全國最大的煙草企業,以玉溪煙廠為中心,帶動周邊一大片地區煙草種植的產業化經營,使玉溪成為中國最大的煙草產業基地。

寧夏中寧枸杞及枸杞加工基地。寧夏通過推行「優質名牌枸杞基地建設」,建設萬畝枸杞園區4個,千畝園區30個,基本形成了以中寧為核心、清河流域和銀環灌區為兩冀的枸杞產業帶。2005年全區枸杞面積達44•3萬畝,總產量為5萬噸,產值15億元,形成了寧夏紅、杞濃、聖杞樂、早康等為主體的枸杞酒、枸杞籽油、果汁等10大類40多種產品,枸杞加工轉化率達到總產量的15%。寧夏已成為我國最大的枸杞生產和加工產業基地。

廣西糖業基地。2006年,廣西機製糖產量突破600萬噸,佔全國的一半以上。廣西糖業產業鏈較長,蔗渣造紙制板、糖生產氨基酸、單細胞蛋白、酒精以及提取丙酮等有機化合物等綜合利用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由於實現循環生產,製糖成本比國內其他糖主產區每噸低100~200元,加上綜合利用的效益,市場競爭力較強,廣西已成為我國最大的糖業生產基地。

新疆石油、天然氣工業基地。石油、天然氣採掘是新疆第一大優勢產業。石油、天然氣總資源量達300億噸,佔全國的1/4。2006年,石油、天然氣產量分別為2474•7萬噸和164•2億立方,分別居全國第三位和第一位。目前已建成准葛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土哈盆地三大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初步形成了克拉瑪依、獨山子、烏魯木齊、庫爾勒、庫車、澤普等不同規模、各具特色的石油天然氣化工產品加工基地,一個全方位發展、多元投資、產業鏈逐步延伸的石油化工集群正在形成,新疆已成為我國西部最重要的石油天然氣工業基地。

二、做強做大五大工業園區

工業園區是發展優勢產業的重要支撐。園區經濟具有資本集中化、經營集約化、企業集群化的優勢。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和布局的調整要與工業園區建設相結合,通過各類工業園區的發展實現結構優化和產業集聚。工業園區是工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有利於產業集聚和發展專業化分工和協作,形成產業集群;有利於節約資源,降低成本,向集約化發展轉型;有利於招商引資,引進資本、人才、先進技術和現代管理。因此,發展優勢產業,離不開工業園區的發展,要培育、發展和壯大一批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功能齊全、配套完善的工業園區,特別要做強做大成都高新區、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重慶高新區、西安高新區、綿陽高新區等五大國家級工業園區,以此為支撐,推動產業升級,推動高新技術和優勢產業向園區集中,延伸產業鏈,形成企業集群。

三、做強做大做長做精四大優勢產業鏈

延伸產業鏈、做強做大做長做精產業鏈,是發展優勢產業、提升優勢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西部地區應在資源類產業、農牧產品加工、裝備製造及軍工和高新技術等四大優勢產業中,選擇在國內同行業中具有現實和潛在的競爭優勢和成本比較優勢的小類產業,向上、下游延伸產業鏈,將其做強做大做長做精。

(一)資源類優勢產業

西部地區資源採掘產業有較大優勢,應逐步向資源加工產業延伸產業鏈。在內蒙古以神華集團為優勢企業,發展煤化工產業鏈;在新疆和四川以中石油和中石化為龍頭企業發展石油、天然氣化工產業鏈;在四川以攀鋼為龍頭企業發展釩鈦新材料產業鏈和優質鋼產業鏈,以三峽公司、二灘公司、華地集團、華能集團、中電集團為龍頭企業發展包括水電勘探設計、水電站建設和發展及電力傳輸等環節的水電產業鏈;在雲南以雲鋁為龍頭企業發展鋁製品產業鏈。

(二)農牧產品加工類優勢產業

在貴州、四川以茅台、五糧液、瀘州老窖等大企業為龍頭發展白酒產業鏈;在雲南以玉溪煙廠為龍頭企業發展煙草產業鏈;在廣西以南寧糖業和貴糖為龍頭企業發展蔗糖產業鏈;在內蒙以鄂爾多斯為龍頭企業發展羊絨製品產業鏈,以伊利、蒙牛為龍頭企業發展奶製品產業鏈;在寧夏以寧夏紅、杞濃、聖杞樂、早康為龍頭企業發展枸杞加工產業鏈。

(三)裝備製造和軍工類產業鏈

在四川德陽以東方電氣集團、二重集團、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川化機、攀長鋼為龍頭企業發展大型發電成套設備產業鏈;在陝西、四川以西飛、西電、成飛、成發、成飛研究所、四川航天技術研究院為龍頭企業發展航空航天及空中交通管制系統成套設備產業鏈。

(四)高新技術類產業鏈

在四川以長虹集團為龍頭企業發展數字家電產業鏈,以新光硅業、峨眉中導體、樂山菲力克斯、英特爾、中芯國際、友尼森、成都華為、威斯達晶元、微軟成都基地等為龍頭企業發展集成電路產業鏈,以迪康制葯、成都恩威、吉安康葯業、三勒槳葯業等龍頭企業發展中葯產業鏈;在陝西以西安楊森、利君集團、東盛集團等為龍頭企業發展醫葯產業鏈。

四、做強做大八大集團公司

從西部地區現有的產業優勢出發,著力培育幾戶規模巨大、實力雄厚、競爭力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經過努力能夠在幾年內進入世界500強的大集團公司,對支撐西部地區優勢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目前,西部地區總資產、凈資產和銷售收入均超過100億元,發展前景好的大集團公司有長虹、五糧液、攀鋼、東方電汽、長安汽車、茅台、伊利、包鋼等8家,進一步做強做大這8大集團公司,是實施大集團公司戰略,推進區域經濟快速、穩定發展的現實選擇。

長虹已經具備發展為世界級大集團公司的基礎條件:目前彩電生產能力已達年產1700萬台,為全球最大,空調、視聽、電池、網路等都具備了巨大的生產、開發能力,產品輻射70多個國家和地區,連續14年市場佔有率居中國第一;主要產品的應用技術開發居國內領先水平。長虹應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升級、市場開拓, 充分發揮龍頭帶頭作用,發展數字視聽產業鏈,按照專業化協作原則,帶動機頂盒、顯示器件、嵌入式軟體、晶元設計等生產企業的發展,並同綿陽高新區電子工業基地的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以長虹為核心的企業群落。

五糧液已發展成總資產和銷售收入均超過百億元,利稅超過30億元,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六大支柱、眾多分支多元發展的現代大型企業集團。五糧液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必須通過產業擴張和資本擴張來實現:一是將非酒產業鏈進一步做強做大,建立糧食產業化基地,從上游延伸產業鏈;發展酒糟綜合利用產業鏈,向循環經濟的方向發展;開拓高新技術產業鏈。二是充分利用上市公司通過資本市場實現低成本的快速擴張。此外,還要充分利用品牌擴張,並與產業擴張和資本擴張有機結合起來。

攀鋼已經是總資產超過300億元、銷售收入接近200億元的大集團公司,經濟實力雄厚,又控制了三個上市公司,具備十分有利的發展條件。攀鋼應充分利用攀枝花豐富的釩鈦磁鐵礦資源,加快攀西釩鈦、稀土的開發和綜合利用,培育釩鈦新材料產業。力爭5~10年內形成年產2000萬噸特種鋼的生產能力,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以上,進入世界500強,建成中國西部最大的優質特色鋼、釩鈦新材料工業基地。

東方電氣集團公司下屬的控股或全資公司東電、東汽等都是德陽的大型機械製造企業,擁有強大重型機械、水電設備、火電設備和核電設備製造能力。應緊緊抓住目前發展重大裝備製造業的有利時機,著力提升大型發電設備、交通運輸設備、重型機械、大型工程基礎等成套設備的開發和製造能力,形成自己的品牌,並不斷延伸產業鏈,形成企業群落,建設和發展德陽重大裝備製造業基地,進一進做強做大東方電氣集團公司,力爭5~10年內銷售收入達到或超過600億元。

長安汽車, 2006年總資產達167億元,銷售收入達257億元,主產品利潤達42•9億元,總資產僅次於上海汽車,全國排名第二。長安汽車集團作為國內最大的小排量汽車生產企業,計劃在未來數年投入30億元研發高科技含量的小排量汽車,並將推出一系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民車;中國廣闊的市場有利於長安汽車進一步做強做大。

貴州茅台的總資產、銷售收入和主營利潤在同行業中僅次於五糧液,在全國居第二位,是中國醬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和知名品牌。2001年貴州茅台上市,為其進一步做強做大提供了良好的融資環境,2008年茅台投資7億元實施「十一五」萬噸茅台酒工程三期技改項目,完工後,將新增2000噸茅台酒產能,可新增銷售收入11億元,利潤4•34億元。

伊利集團公司總資產88億,銷售收入194億(2007年),是中國乳業無可爭議的龍頭。伊利控制了大量優質奶源,具備規模和原材料成本優勢,目前正計劃通過整合資源、強化品牌建設,完善產業基地布局等舉措,積極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做強做大,力爭在2010年提前達到進入世界乳業15強的目標。

包鋼總資產315億元、銷售收入267億元(2007年),是中國西部最大的鋼鐵類上市公司,擁有世界稀土儲量最大的白雲鄂博鐵礦、鐵礦石自給率相當高, 在資源成本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而且所在內蒙地區,電力資源充足;包鋼正在建設的冷軋薄板、中厚板等具有高附加值的新產品投產後將使其規模和盈利能力進一步提升。包鋼整體上市後,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

五、大力發展民營經濟

加快優勢產業中民營經濟發展,大幅提高民營經濟比重。在西部地區五大類優勢產業中,資源開采類產業,如石油開采、天然氣開采等為中石油、中石化等國有大集團公司所壟斷,民營經濟難以進入,但資源加工類產業,如天然氣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特別是精細化工,可以引導和鼓勵民營資本進入,促進附加值較高的資源加工產業快速發展;在特色農牧業和農牧產品加工產業中,民營經濟佔有重要地位,要進一步優化外部環境,不僅做到政策上給予鼓勵,而且要在法律上給予保護,運作上給予指導,服務上給予方便,盡量減少和消除體制障礙;在裝備製造和軍工類產業,為大企業生產配套所需部件和提供各種服務的是眾多中小民營企業, 四川德陽有近500家中小民營企業為二重、東電、東汽等大型國有企業提供配件和各類服務,要支持和鼓勵他們上規模、上檔次、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 在高新技術產業中,以中小科技型民營企業為主體,要確定一批優勢民營企業,在用地、融資、稅收、項目審批等方面給予保護支持,促進其盡快做強做大;在旅遊產業中,應對民營資本進入旅遊產業提供更大的政策支持,鼓勵和扶持民營旅遊企業又好又快發展。

六、大力發展資源加工產業

西部地區的資源類產業具有明顯的優勢,但資源加工業則十分薄弱,即使有一點,也僅僅是初級加工,精加工業幾乎是空白。為加快西部優勢產業發展,必須在具備條件的地區大力發展資源加工產業,特別要大力發展精細加工產業,建設資源加工產業基地。例如,在四川天然氣原產地達川可以建設天然氣大化工基地,以天然氣為原料,生產精細化工系列產品;在新疆克拉瑪依、獨山子等地建設石油化工基地,生產附加值高的石油化工系列產品;在內蒙以神華集團的龍頭,建設現代煤化工基地,生產煤化工系列產品。西部地區大力發展資源加工產業,不僅有利於縮小東西部差距,而且,有利於就地利用資源,有利於減少運輸壓力,降低資源運輸成本,提高資源利用效益。

七、大力發展西部特色旅遊產業

西部地區各省區的旅遊產業各具特色和優勢,從實際出發,大力培育和開發具有西部特色的知名旅遊景區和路線,加快旅遊基礎設施和信息化建設,努力開發國內外旅遊市場,推進跨區域旅遊整合,重點開發一批跨區域旅遊區。繼續發展紅色旅遊、文化旅遊,鼓勵發展休閑度假旅遊、探險旅遊、邊境旅遊和農業旅遊等專題旅遊。加強保護、合理利用文化自然遺產資源,推動重點風景區可持續發展。加快發展西部跨區域十大重點旅遊區。這十大旅遊區是,絲綢之路旅遊區、香格里拉生態旅遊區、長江三峽高峽平湖旅遊區、青藏高原特色旅遊區、川黔渝旅遊區、珠三角一桂東—桂北旅遊區、滇桂民族風光邊境旅遊區、西北大漠草原旅遊區、黔東南 ———湘鄂西民族風情旅遊區、重點紅色旅遊區。

八、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擴大招商引資

在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方面,實行指導性准入政策,鼓勵外資和民營資本進入西部地區五大類優勢產業;實行優惠的財政政策,設立西部優勢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對需要鼓勵快速發展的西部優勢產業,給予財政貼息、財政資助和獎勵等;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對符合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的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等按相關規定給予相關稅收優惠;實行優惠的融資政策,爭取政策性銀行對西部五大優勢產業中的中小企業融資的軟貸款給予支持,建設公共融資平台和融資擔保體系,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實行優惠的人才政策,對發展西部優勢產業需要的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人事、公安、勞動和社保等部門給予優先審批和辦理調入手續。通過實行上述優惠政策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在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方面,西部各省區要嚴格實行《公司法》、《勞動法》和相關經濟法規條例,依法行政,廉潔執法,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不幹擾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執法部門要制定統一的管理辦法、制度和政策,避免重點和交叉檢查。企業可以拒絕一切未經省級政府批準的不合法和不符合規定的檢查。通過依法辦事、嚴格執法,為招商引資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在營造良好的服務環境方面,建設政府服務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為招商引資促進西部優勢產業發展提供高效、優質、配套、廉潔的行政服務,同時,治理整頓和規范各類行政事業性收費,取消不符合國家、省規定的收費項目和收費標准。還要根據招商引資、發展優勢產業的需要,建立技術創新、投融資信息資訊、人力資源、現代物流等社會化服務體系,形成良好的服務環境。

在擴大招商引資方面,既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又要引導外商投資方向,把利用外資同優化產業結構、提升技術水平和擴大對外經貿有機結合起來,千方百計吸引國內外各類資本、企業、技術和人才進入西部優勢產業領域。創新招商引資方式,開展網上招商、中介代理招商和行業主題招商等活動,在努力引進東中部資金的基礎上,重點吸引港台、東南亞、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的資本,積極吸引世界500強和國內500強企業,進入西部地區。

九、抓好節能、減排、降耗,實現可持續發展

西部地區發展優勢產業,一定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抓好節能、減排、降耗,實現可持續發展。一要嚴禁發展高耗能、高污染產業。認真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對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高污染、低產出以及低水平重復的項目,在項目審核時嚴格把關。二要實行目標責任制、嚴格考核節能、減排、降耗指標。將節能、減排、降耗指標分解到西部地區各省區,再由省區分解到五大優勢產業內的各個企業。三要加大節能、減排投入。政府要大力支持節能、減排重點項目,對關鍵節能、減排技術和高效節能產品的開發,對重點節能、減排工程和高耗能企業的節能技改項目,給予一定的財政資金支持;企業也要加大本企業節能、減排技術和技改項目的投入,特別要加大發展本企業循環經濟的投入。四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西部地區花大力氣組織好重點城市、行業和園區的循環經濟試點,通過試點,逐步推行,促進循環經濟在西部地區快速發展。

作者簡介:陳永忠,四川省科技顧問團顧問,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宏觀經濟與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④ 如何促進西部經濟可持續發展

  1. 准確認識資源優勢,科學開發西部資源,推進西部資源開發從粗放型向精深加工型轉變。一方面應充分考慮加入世貿組織後,國際國內市場對資源需求的變化,考慮資源的生態效益價值,考慮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對資源重要性的影響,認真甄別資源的多樣性、豐裕度和市場價值,科學開發西部資源。另一方面應立足現有資源和產業基礎,努力推進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應以工業園區結構調整和合理布局為導向,調整產業布局,強化產業聚集和產業群形成機制,形成規模經濟,並對資源深度加工工業園區的污染治理進行集中投入。以傳統產業新興化和新興產業規模化為導向,依託優勢資源和產業,實行分類指導:在傳統產業領域著力推進規模化、新型化,加強技術改造、節能降耗,推進聯合化、集團化、集群化發展;在新興產業領域,著力擴大規模,提供風險投資,積極支持和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形成規模效應和聚集效應;通過項目支撐和資源整合,在中間原料產業打造一批有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實現規模化、基地化。通過發展循環經濟,推進清潔生產,提高資源利用水平,減輕區域環境壓力;加大對生態型工業園區的政策扶持,加強對工業污染的監控治理。

  2. 提升西部地區發展能力,改善西部地區能力結構。一是加快體制改革,推進西部市場化進程,提升西部的資源配置能力。加快調整所有制結構,把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與國有經濟的戰略性改組、中小城鎮建設和農業產業化結合起來,推進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除國家法律禁止的領域,積極吸引非政府投資進入,實現投資多元化,增就業、增稅收、促增長;在稅收、土地使用、企業開辦、進出口等方面,取消不利於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限制性和歧視性規定,真正形成不同所有制經濟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應加快事業單位改革步伐,盡快使政府從會計、律師、培訓等服務行業退出,促進服務業的市場競爭。應大力培育中介組織和要素市場,完善商品交易市場。

  3. 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快西部地區對外經濟發展。一方面,應適應新形勢新情況,制定西部對外開放的配套政策,修訂補充原有相關政策;加大西部地區吸引外資力度,進一步放寬外商在西部投資的限制,放寬對西部地區開發區和優勢產業試驗區的審批條件;允許外資銀行和保險公司在西部大城市設立分行、分公司,經營人民幣和保險業務;放寬中外合資旅行社和外資旅行社的申報條件;放寬西部地區海外融資的限制。應採取更有力的措施鼓勵西部擴大外貿出口,特別是要擴大私營企業出口經營權試點。另一方面,應重視對內開放,特別是對沿海發達地區開放。積極引進東部地區的資本、技術,促進東部地區產業西移。應在防止重復建設、轉移落後技術和導致環境污染的前提下,在投資、財政、稅收、信貸、工商、勞動、統計等方面,積極採取措施支持東中部地區企業以投資設廠、參股入股、收購兼並、技術轉移等多種方式在西部地區進行發展。
    此外,作為擴大西部開放的重大舉措,當前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應高度重視蘭渝鐵路和西南出海鐵路通道的建設工作,促進西部地區對外經濟發展。

  4. 採取返還部分關稅等方式進一步推動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邊境地區的發展。建議國家在「十一五」期間,每年按20%—30%的比例將西部邊境地區上繳的關稅以直接提留或上收後通過專項轉移支付方式返還給西部邊境地區,促進西部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西部邊境地區關稅在全國所佔份額不大,但在地方財政中所佔比重卻較大。據統計,六省區邊境地區2004年上收關稅99285億元,佔全國總關稅474405億元的209%。如按30%返還,則六省區邊境地區返還總額為29786億元,只約佔全國總關稅的063%,不到1%,所佔份額很小,不會影響到國家總的關稅資金安排。但返還關稅在當地財政中所佔份額則較大,以廣西東興市(縣級)為例,2004年全市財政收入為141億元,東興海關上繳關稅14094億元,按30%返還則為0423億元,佔地方全年財政收入的1/3。這樣一筆資金用於地方建設,既有利於國家,又有利於地方,作用不可低估。

⑤ 關於西部開發的戰略部署,要求根據各地區的區域特徵,積極發展有特色的優勢產業,推進重點地帶開發.以下

A、茶葉是亞熱帶經濟作物,不可能成為北疆地區的優勢產業.故不符合題意;
B、在河版湟谷地,反季節無公權害蔬菜生產基地,這里水源充足,可以利用大棚種植反季節蔬菜,故正確;
C、無論是利用甘蔗還是甜菜發展製糖都無法在渭河平原進行,因為甘蔗是熱帶亞熱帶作物,而甜菜是寒溫帶作物,在暖溫帶的渭河平原不能得到發展.故不符合題意;
D、在雲貴高原地區,這里其氣候濕熱,有利於發展烤煙、花卉、葯用植物,故正確.
故選:BD.

⑥ 西部地區發展花卉產業怎麼樣

這里的氣候條件並不適合種植花卉,但是這里如果是土壤比較肥沃的話,是完全可以的。

⑦ 經濟結構調整在西部地區主要方向是什麼

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國家「十五」計劃指出,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積極主動、全方位地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這是新時期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一條主線,主要包括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地區結構和城鄉結構的調整。西部大開發是地區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而產業結構調整則是經濟結構調整的核心。西部產業結構調整除要考慮上述八個方面的出發點以外,還必須考慮全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框架。

「十五」期間,全國產業結構調整將在以下四個方面對西部產業結構調整產生積極的影響:一是繼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對農業經濟結構實行戰略性調整,這必將促進西部優勢農牧業的發展。二是加快發展基礎工業和裝備工業,加大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工業的力度,通過加快信息化步伐推動工業化進程。西部產業結構中,重化工業和傳統工業比重較高,國家的政策導向必然有利於西部現有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工業化進程的加速。三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西部第三產業的發展必將得益於這一政策推動。四是以可持續發展為結構調整的重要目標。我國西部基礎設施相對落後、生態環境極為脆弱,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國家將把更多的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公共投資投向西部,這將極大地改善西部的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條件,促進西部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

目前,西部產業結構的綜合素質與中、東部還有較大的差距,由我國自然資源、人口以及市場分布的空間結構所決定的、長期形成的東西部垂直分工格局,在短期內難以有明顯的變化。但是,隨著東部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中部經濟的逐步崛起,以及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逐步實施,東、中、西部的地區產業結構都將得到普遍提升。西部在大開發過程中,體制條件、市場條件、技術條件和要素流入狀況會逐步改善,西部產業結構將實現較大幅度的優化升級,其綜合素質與東部的差距將逐步縮小,東西部產業結構的垂直分工也將會逐步向水平分工方向發展,形成新的產業分工格局。

綜合以上考慮,西部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方向可以確定為:優先加快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為西部產業結構調整打下堅實的基礎;立足西部優勢資源,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努力延長資源性產業的產業鏈,不斷縮小與中、東部在產業結構分工上的差距(同時要加強地區間的有效合作,努力避免與中、東部發生產業結構上的趨同),進一步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通過培育和完善市場機制,努力規范市場主體行為和改善市場環境,建立良好的市場信用體系,增強西部地區產業的競爭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業,適當發展有一定基礎的高技術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努力增強造血功能,實現一定的跨越發展。

西部發展特色經濟可以考慮三個具體方向:一是特色農牧業及農牧產品加工工業。西部農牧業最大的特色就是草原牧業。在我國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中,應當充分發揮西部草原牧業的優勢,加快我國農業牧業化的進程。這既符合我國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的總方向,也符合西部生態環境的本來要求。宜鼓勵西部率先實現肉食化,為改變我國居民的膳食結構做出應有的貢獻。另外,西部可充分利用地形復雜、小氣候多樣性的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如反季節蔬菜、優良品種花卉、優質水果、綠色食品等等。還有,就是大力發展特色農牧產品的後續加工工業,實現農牧業的產業化經營。特別要重視發展便於運輸的乾性食品,如深度加工的各種肉乾、魚干、乾果等等。要大力促進西部中草葯的現代化,用先進的處理加工手段,提純、濃縮有效成分,增加葯效,方便服用。

二是建立在優勢能礦(包括水能)資源基礎上的採掘業和後續深度加工工業。在我國能礦資源保證程度不斷降低、開采成本越來越高、一些礦產資源原有的比較優勢趨於弱化的情況下,西部地區自我造血功能的增強應主要靠資源的就地消化,提高加工深度、延長產業鏈,以提高資源產品的附加價值,而不能只靠初級資源性產品的開發和輸出。只有根據市場需求不斷深化資源的後續加工程度,開發出新的產品品種,才能補償資源開采階段附加價值越來越低造成的損失,也才能把潛在的資源比較優勢轉化為現實的市場競爭優勢。目前,西部具有比較優勢的能礦產業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氣化工業、水電力工業、有色金屬工業、鹽湖化學工業等等。今後,西部培育自己的經濟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重點產業領域應該是:上規模的資源開采業、生態環保產業、國土整治、有色冶金與化工、原材料深加工等等。西部後續加工工業要突出重點,有進有退,努力提高市場競爭力。

三是旅遊業。旅遊業是一個土地密集型、生態密集型、文化密集型、消費密集型以及勞動密集型的「無煙產業」和服務行業。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閑暇時間的不斷增加,為旅遊業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有人認為,20年後旅遊業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大支柱產業。我國西部地域遼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自然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同時,西部還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歷史悠久,民族文化深厚,孕育了絢麗多彩的人文旅遊資源。因此,西部具有大力發展旅遊業的資源優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也要求西部減少高能耗、高污染產業,注重發展旅遊業。西部基礎設施的加快建設和生態環境的逐步改善,有利於西部充分利用各具特色的旅遊資源,但也要防止過度開發和人為破壞。

⑧ 東部與中西部地區工業的差異

西部經濟社會發展落後的主要成因
一東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大差距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經濟都取得了長足發展,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但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與東部地區的差距逐步拉大,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明顯加劇,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經濟總量與人均收入方面的差距
改革開放20年來,東西部地區之間的人口比例幾乎沒有變化,但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卻發生了較大變化。
1980年,東、中、西三大地區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為52.17:30.30:17.53,而到「八五」期末的1995年,比例為59.00:26.50:14.50。東部地區所佔比重提高了6.83個百分點,中、西部地區則分別下降了3.80和3.03個百分點。
2、產業結構不平衡的差距
在我國經濟結構中,一、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大約為20%、50%和30%。其中,東部沿海地區非農業產值已佔到農村社會總值的80%左右,農業產值僅佔20%。而西部地區非農業產值則僅佔20%,農業產值卻佔了80%。這種經濟結構的差距,導致東部發達地區農民收入主要來源於效益較高、風險較小的第二、三產業,而中西部地區農民收入70%—80%則來源於效益較低、風險較大的第一產業。
3、綜合性社會總體發展水平方面的差距
東西部地區的總體差距是多方面的,反映在綜合性社會發展水平上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從綜合發展水平看,東部大多數省市的綜合發展水平的位次在前移,而西部大多數省區的位次在後移。
(2)從社會發展水平的具體指標看
人口素質方面,大學程度人口指標最高的是東部地區的北京,最低的是西藏(0.66%)和貴州(0.89%)。不識字或很少識字的人口指標,最高的為青海省32.55%,其次為甘肅36.73%。最低的是北京市10.74%。可見,由於人口素質的問題,西部地區實現小康困難重重。
(3)從反映生活質量指標之一的每百人電話擁有量看,東部為2.6部,西部僅為0.02部。
從以上幾個指標來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程度較高,人口素質較高,社會結構和生活質量也優於中西部地區。
二造成東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差距的四個主要原因
東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不平衡,既有歷史、社會、自然條件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宏觀經濟政策和經濟結構本身方面的原因。從系統分析的角度看,導致差距擴大的原因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歷史原因與文化背景東西部地區的歷史與文化背景差異,是導致經濟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西部地區的黃河上中游,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的經濟社會重心逐漸南移。但沿海地帶經濟的發展,內陸相對衰落這種宏觀地域結構的變化,則主要還是西方殖民主義者入侵的結果。
1840年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與商品首先進入中國東南沿海地帶。與此相反的是,由於封建統治、自然災害以及戰亂的影響,許多中西部的城市卻相應地衰落或停滯不前。如古城西安三十年代的人口還不及1843年的一半。
2、沿海開放的區位優勢和先發效應區位條件的不同與區域經濟的發展直接相關。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處於太平洋西岸的中心位置,沿海各主要城市均與世界經濟有廣泛聯系,整個地區交通便利,氣候溫和,水源豐富,城市化水平高,基礎設施完備,這對吸引外資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而中西部地區卻處於相對封閉或半封閉地帶,地形地貌復雜,交通不便,氣候條件也差,遠離亞太地區經濟發展中心。因此,雖然擁有較為豐富的資源,但難以引來外資,形不成生產力。
3、政策傾斜與投資傾斜為了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速度,在效率優先原則的指導下,國家對區域發展採取了「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非均衡發展戰略,對東部地區給予了一系列傾斜發展的優惠政策,短短十多年的時間,就建起了5個經濟特區,開放了14個沿海城市和一大批沿江、沿邊中心城市。同時還在財政、稅收、金融、貿易、引進外資、人事制度等方面賦予諸多優惠政策,使這些地區在全國逐步削弱計劃控制的改革中,先期獲得較大的發展空間,客觀上對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的擴大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4、深層的產業結構問題產業結構的差異,以及由產業結構差異所導致的效益差異,是造成東西部地區發展差距的另一重要原因。
中國的工業區域布局具有「南輕北重、東輕西重」的基本特徵。東部地區以輕型或輕重混合型產業為主,西部地區則主要以重型產業為主。產業結構性差異往往會導致地區間經濟產出水平的巨大差距。據專家研究結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省市大多為輕型或混合型的工業結構類型。
西部地區這種高投入低產出的被動地位,嚴重製約了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也是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日益拉大的重要原因。

⑨ 西部六大支柱產業

這六大支柱產業指:電子信息、醫葯化工、機械冶金、水電、食品飲料、旅遊產業。

⑩ 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意義是什麼

一、調整產業結構對西部地區新農村建設的意義

1.調整產業結構有助於著力培育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生產發展」是首先的要求,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發展生產必須要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強大的產業支撐。如果離開農村地區的產業發展而單純地搞新農村建設,就必然會導致新農村建設泡沫化、虛擬化、空心化。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農業基礎設施脆弱、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矛盾依然突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廣大農村地區的產業素質不高、結構性問題突出。

2.調整產業結構有助於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必須發展好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使現代農業、工業、第三產業等產業協調健康發展,能夠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能夠積累資金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能夠改變農村收入結構、就業結構,推動農村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改變農村生活方式;能夠就近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推動農業用地、農村人口居住的適度集中。

3.調整產業結構有助於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發展。怎樣統籌城鄉經濟發展,一個重要、實質性的措施是:在城鄉發展具有差異、互補和銜接的產業分工體系。農村地區在相對落後的情況下,要主動與城市進行產業分工,大力發展與城市經濟具有差異、互補的產業,使農村的生產體系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與城市銜接,城鄉經濟在生產環節實現一體化。通過優化和調整農村經濟的產業結構,農村地區整體上能得到又好又快的發展,在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作用下,城市的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自然會向農村流動,從而加速了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二、農村經濟存在的突出性結構問題

1.過於依賴農業和打工,農民收入增長困難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地區的農業和鄉鎮企業有了很大發展,但與中心城區比較,並沒有形成各個產業全面繁榮發展的局面。農村地區農業占相當大的比重,工業的先導作用不突出,第三產業比重過低。改革開放初期,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動了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後來鄉鎮企業的興起給農村經濟注入了一股活力。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在城市經濟的激烈競爭下,少數鄉鎮企業升級成現代企業並做大做強,多數鄉鎮企業生存狀況不容樂觀。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緩慢,農民從事二、三產業收入較少,對農民增收的支撐能力弱。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絕大多數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是農業。近年來,雖然各地加大了農業結構調整和科技推廣力度,但農村土地有限,加之農業生產方式落後,僅靠現有土地和種養方式很難實現農民收入的突破。不少農民缺乏專業技能,打工體力勞動居多,也制約了農民增收。農村產業結構的簡單化使多數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僅有農業和打工兩項,農民增收後勁不足。

2、農業現代化舉步維艱,產業化水平不高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制約了現代農業發展。有的地區種植業和養殖業單純追求數量增長,不注重質量提高,不重視品牌培育,新技術的培育和推廣、更新周期太長。部分農民缺乏農業科技知識,導致他們搞農業只能粗放而不能集約經營。農業多以零散種養為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產品結構雷同,雖然產量逐年遞增,但農民在買方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增產而不增收。

農產品加工水平低,產業化進展緩慢。多數以初級產品銷售,沒有分類分級,沒有加工轉化增值。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級生產上,精加工少,深加工不夠,附加值不高,競爭力較弱。生產基本上以個體為主,多數個體戶和企業分散孤立經營。農戶與加工或營銷企業沒有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合同不規范,訂單屢約率較低。農業的市場、信息、技術服務支撐體系較薄弱。市場體系建設滯後,市場服務設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加上信息閉塞、流通不及時,阻塞了農產品銷售渠道。

3.重復建設嚴重,產業素質低,缺乏特色優勢

低水平重復建設,產業趨同,造成生產能力結構性過剩。企業之間沒有分工,產業關聯度低,企業內部也不搞專業化分工。產業鏈條短,延伸不夠,上游、下游和橫向要麼是生產的空白領域,要麼協作能力差。同一部門的生產能力分散於多個企業之中,企業分散孤立生產經營、零散布局,缺乏一定的生產集中度,產業規模和企業規模都不大,不能很好地形成集聚效益。小而散直接導致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弱和竟爭能力弱,難有量的擴張和質的突破。

農村產業素質低,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不高,整體競爭力較弱。設備陳舊,技術更新慢,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採用少,缺少新興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總體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大多從事粗加工、低附加值、低水平產品生產。普通產品多,特色產品少,大眾產品多,品牌產品少,缺乏比較優勢。經濟發展嚴重受資源約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高消耗、高浪費、高污染、低效益,缺乏綜合、循環利用能力。

4.城鄉產業存在二元結構,關聯與互補性不強

有的地方認為新農村建設是純粹農村的事情,與城市無關,農村的產業規劃只能根據農村的情況搞,或另起爐灶搞自己的一套,忽略了對中心城市經濟的依賴、互補關系,不知道借中心城市快速發展的東風提升自己的發展起點,不知道以自己的優勢對城市的弱勢,不知道靠著大樹好乘涼的巧妙之處。與中心城市經濟缺乏互補、聯動,浪費了農村的資源,延緩了發展過程。

三、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的思考

1.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堅持市場導向

脫離城市建設新農村是沒有出路的,農業本身很難讓農民富裕起來。目前的小農經濟只能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而農民增收的最主要的方式應該是在農業之外。不能再像以前那樣,認為新農村建設只是農村地區的事情,必須改變過去那種城市是城市、農村是農村的建設辦法,要通過城鄉互動來建設新農村。根據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思路來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主要是:第一,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供資金、技術、市場 、人才等條件;第二,隨著中心城區產能相對過剩、產業升級、生產成本提高和生產性服務業的擴大,農村要主動創造條件承接中心城區轉移、輻射和擴散的產業,與中心城區建立起合理分工、互為支撐、相互補充、相互推動、緊密聯系的產業布局體系,實現城鄉生產層面的銜接。同時,必須堅持市場導向,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凡是企業能辦的,政府就不幹預;凡是中介機構能解決的,政府就不包攬。政府要營造有利於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提供戰略規劃,實施分類指導,集聚優勢產業,培育經濟增長點。

2.實施技術創新,發展特色產業,培育「比較優勢」

技術創新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起主導作用,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必須重點從科技創新抓起。要多渠道吸收資金,建立科研風險補償基金和重大科研成果產業化獎勵基金,以靈活多樣、務求實效的方式推動科技創新,用新技術新設備改造傳統產業,實施產業升級。以具有地域獨特優勢的特殊資源或關鍵資源為基礎,以特色傳統工藝或高新技術為支撐,確定特色產品,引導生產要素向特色產品生產領域集中,開發和延伸特色品牌,進行優勢延伸,形成特色產業。按照國內外市場需求,積極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推進「一村一品」,實現增值增效。要注重實效、突出特色,不搞形式主義,形成你無我有,你有我優,你優我精的比較優勢,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增強農村經濟的市場競爭能力,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3.選擇關聯、互補產業,發展集群、鏈條經濟

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解決重復建設問題的有效辦法就是在國際、國內分工體系中合理定位,通過合理的產業分工,與國內外密切協作、互通有無,形成良性互補的關系。大企業可搞內部專業化,小企業可搞企業專業化,不搞大而全、小而全。抓住國內外分工深化和產業調整的機遇,在鄉(鎮)或村等較小區域內集中生產某種產品,把就近出現的自發性專業市場改造成規模化、高效率的物流基地,吸引眾多的企業集聚在該區域投資生產,形成具有強大競爭力的板塊經濟,在市場與產業互動中培育產業集群,企業間進行分工協作,降低交易成本,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提高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

4.加速發展現代農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培育循環經濟

推動農村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培育主導產業,加速發展現代農業。以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高技術來調整產品結構,加快實現農產品由產量型向質量型、專用型和高附加值型發展。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和生態農業,大力發展畜牧業和水產業。縣城和農村的重點建制鎮要加快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發展規模化的加工業和具有地方風味、特色產品的小企業,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這個重點主導產業推進城鎮化建設,加速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

加速發展農村新型的社會化生產性服務業,構建產業結構調整的支撐。推動農產品行業協會發展,引導農業生產者和農產品加工、出口企業加強行業自律。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鼓勵發展農村信貸、財務、技術服務與推廣、職業介紹與勞務輸出等組織,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支持。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使農民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及農畜產品市場供求、價格、消費心理等方面,能夠獲得及時、充分的數據和資料,能夠以此分析和判斷應該種什麼、養什麼。保護資源,保護環境,實施生態建設,促進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加快發展循環農業。(

閱讀全文

與西部地區發展主要產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