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發展農牧產業

發展農牧產業

發布時間:2020-12-03 08:30:48

⑴ 生物質產業發展對農業生產有哪些影響

黨的十七屆三來中全會《決定源》指出,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要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積極培育以非糧油作物為原料的生物質產業,推進農林副產品和廢棄物能源化、資源化利用。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加強農村工業、生活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在國家《生物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中指出,發展生物產業是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的迫切需要。在當前人口壓力日益嚴重、可耕土地資源十分緊張的形勢下,保障糧食安全、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需要依靠生物技術科研成果,大力發展生物育種、生物農葯、生物肥料,加快土壤的生物修復與治理,實現優質、高產和功能化、綠色化的農業生產目標,推進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節水農業、現代農業轉變。

⑵ 如何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發展現代農業產業

理解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是這樣理解: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核心是要提高農業產業的整體競爭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這是提高農業產業素質的必然要求,也是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有效舉措。近些年,我國農業產業發展很快,但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特別是隨著國際競爭日益加劇,進口農產品對國內農業發展的壓力越來越大。為此,必須從農業產業體系整體謀劃,著眼推進產業鏈、價值鏈建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一產強、二產優、三產活,提高農業產業的綜合效益和整體競爭力,讓農民分享農業產業鏈條各環節的利益。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形成產業集群,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效益。注重將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引入到農業產業中來,借鑒工業等領域的成功範式,加快發展訂單直銷、連鎖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促進農業產業經營組織方式變革。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農業的生態價值、休閑價值、文化價值,加快發展鄉村旅遊等現代特色產業,拓展農業的內涵、外延和發展領域。國家有關部門已經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在公共服務平台、科技、人才以及財政支持和金融服務等方面,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需要始終強調的是,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必須以農民分享增值收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能變成少數人謀取不當利益的渠道、成為導致農村資源要素外流的新因素。
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核心是要促進農業供給更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更好適應資源與環境條件,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國農業在快速發展中資源環境的制約越來越大,在產量增加中部分農產品出現暫時性或階段性過剩,糧食、棉花等庫存偏多,但另一方面一些農產品不能滿足需求,大量進口。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要著力圍繞人的需求發展生產,使農產品供給數量上更充足、品種和質量上更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為此,必須下大力氣夯實農業基礎,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大規模推進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准農田建設,加強水利特別是農田水利建設,全面提高農業發展的物質技術支撐水平。必須不斷優化農業資源配置,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提升糧食產能,樹立大食物理念,科學審視國內農業資源潛力,合理安排農產品生產優先序,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⑶ 什麼是現代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思路是什麼

現代農業是指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在按農業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劃分的農業發展史上,是最新發展階段的農業。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思路和原則

1.突出重點,積極構築現代農業發展框架。發展現代農業是包括農業產業、農業裝備、農業科技、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市場和現代農業主體等六個方面。這六項內容相互聯系,構成一個完整體系。但六個體系不能起頭並進,應分出輕重緩急,突出重點。從淄博市的情況看,重點抓好三大工程建設:一是優勢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集中抓好100萬畝糧食、75萬畝蔬菜、60萬畝林果、20萬畝棉花和150個畜牧養殖標准化生產基地建設,壯大優勢產業。二是打造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集群。集中培植100家主業突出、產業關聯度大、科技含量高、規模效益好的市級龍頭企業和100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現代農業主體。三是加強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按照「資源整合、訂單服務」原則,在全市建立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村村設立農技員,構築現代農業科技支撐體系。

2.集中力量,突破現代農業發展的四大瓶頸。一是著力解決基地小而散的問題,在建設規模化、標准化優勢農產品基地上突破。發揮現有產業特色優勢,在克服「小」和「散」上做文章,在發展規模、標准化上下功夫,把優勢產業、有競爭力的產業做大做強。二是著力解決生產和市場脫節問題,在發展有帶動力的農業龍頭企業上實現突破。依託林果、蔬菜、中葯材和園藝苗木等優勢產業,對現有龍頭企業實行政策扶持,引導工商企業轉型發展,促進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集中扶植一批有規模、有帶動力的農業龍頭企業。三是著力解決服務缺位的問題,在建立農業訂單服務體繫上實現突破。改革開放以來,農業改革第一個是家庭聯產承包,解決土地使用權問題;第二個是產業化,解決產銷對接問題;第三個突破點很可能是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應當用市場化的辦法搞好農戶「訂單服務缺乏競爭力的問題,在發展品牌農業上實現突破。在提高農產品質量上下功夫,從技術、規模抓起,按照有機和綠色農產品標准,通過農民培訓工程,普及到每個農民,逐步形成有規模、有品牌、有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的農業支柱產業。

3.強化措施,增強發展現代農業的手段。一是抓項目。把現代農業建設細化為具體項目,上下凝神聚力,不變調,不松勁,」,從根本上解決農業技術服務需求和供給渠道不暢通的問題。四是著力解決農產品

⑷ 如何發展特色現代農業產業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強農返州業物質技術裝備,健全農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漏仔蔽產率,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明確目標、制定規劃、加大投入,集中力量辦好關系全局、影響長遠的大事。為此,要:(1)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建設的首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2)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技創新為手段、質量效益為目標,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3)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4)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實施土地整治,增加高產穩產農田比重,推廣節水灌溉,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5)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6)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加戚橡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7)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能力,拓展農業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

⑸ :為什麼農業在產業發展中的比重越來越小了不重視農業會帶來哪些弊端

在這二十多年裡,保護農民合法權益。在做法上改變了對農村和農民的索取,與農村稅費改革前相比。即購買和銷售農產品時繳納的增值稅和所得稅的減免。與之相應的農業支持和補貼政策也相繼出台。1950年農(牧)業稅佔全國財政總收入的29。改革的成效是顯著的。中國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事實上是與農業戰略導向相一致的、「增收」雙管齊下、放活」的政策方針,消除體制束縛和政策障礙,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開始,以取消延續幾千年的「皇糧國稅」為標志。考慮到當時中國通過壓低農產品價格來保障工業投入低成本的「剪刀差」策略,就是減輕農民負擔. 92%,保障國民經濟的整體運行,中國農業土地政策和稅收政策,犧牲小農的經濟利益,中國在針對小農和糧食作物生產方面做出了切實的努力自20世紀80年代初,20世紀50~ 60年代較高的農業稅負恰好反映了這一點,對其內涵和構成比例都進行了相應的改變和調整。據國家稅務總局測算。而現在的農業稅收減免政策所指的農業稅收是農產品稅。少取、農業發展創造條件,農業稅一共經歷了四次比較大的變化,就是搞活農村經營機制,為農民增收,並且每一次變化。在農業生產和整體經濟增長到了一定程度以後,中國農業增加值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不斷下降。對農業稅收實行減免正是符合少取的方針,全國農民共減輕負擔1250億元,激發農民自主創業增收的積極性。多予,中國政府開始逐漸對農業生產進行支持、少取,給予農民更多的生產經營自主權. 3%,而是提出了「多予,即將糧食安全置於首位。放活。到2004年這一比例已經下降到了0,就是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和增加對農民的各項補貼,2006年全面取消農業稅以後,標志著新時期的農業發展戰略開始「穩糧」

⑹ 如何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一是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企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農產品基地建設。版
二是規劃區域化產權業發展。依託農業龍頭企業,建立自屬農產品生產基地,引導標准化種養企業所需農產品,使農業生產區域化發展,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經營。
三是實施品牌戰略。要使產品走得出,叫得響,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增加農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
四是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揮農業經濟發展的橋梁作用。推行「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合作社+基地」的發展模式。使合作組織一頭連著企業,一頭連著農戶。
五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查。把好農產品生產源頭關,標准化生產,無公害生產。加強農產品檢測,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
六是發展外向型農業經濟。走出狹小的發展空間,走向全國各大城市和地區,發展出口農業。
七是加強政府的引導職能。搭建平台,完善工作機制,激勵機制,科技機制,人才機制,投入機制,環境機制,加強企業與企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溝通。

⑺ 現代農業發展和產業化經營的區別

現代農業是指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在按農業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劃分的農業發展史上,是最新發展階段的農業。

農業產業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過程,把傳統的生產方式與現代的科學技術融合起來,加速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遠景設計研究院農業產業化規劃專家道: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的兩個重點,一個是農產品營銷戰略制定與策略選擇,充分重視戰略性營銷,用好市場調研、市場分割、市場優先、市場定位等戰略性組合。利用好產品策略、價格策略、渠道策略等戰術性組合。一個是農業企業品·牌建設,抓創立品牌、提高農產品競爭力,農產品品·牌決策與管理的創新等。

⑻ 我國目前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什麼問題

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產業化的整體水平低,發展不平衡,產業化經營組織規模小,競爭力弱。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區、不同農產品的產業化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在許多鄉鎮農業產業化已初步完成了由產品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單一產品向系列產品、由內向型向外向型的轉變。但由於中國小農經濟思想根深蒂固,沒有對農業進行橫向的和縱向的以及深度的擴展。例如觀光農業、綠色農業等發展滯後,土地經營權的平均分配製度和生產要素市場化機制的缺乏,使農業生產只能以家庭為單位,經營規模長期凝固化,形成了農業生產中每個農戶分散式的小規模經營。農民的市場意識差,參與市場的積極性不高,因此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的數量也較低,導致農業產業化組織的規模小,競爭力弱。
2市場發育不成熟,實施農業產業化的政策法規不健全。一是農民分散、細小的生產經營方式限制了產品的交易方式,多呈無組織分散狀態進入市場,使他們在市場上總是處於被動地位,缺乏市場競爭力和自我保護能力,難以抗衡社會上各利益集團對農民權益的侵蝕。同時,在宏觀上缺乏代表其利益參與市場和自我保護的市場主體,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開放的國際市場環境。二是市場建設和市場運行中的部門分割、地區封鎖、行業壟斷等情況比較嚴重;市場秩序尚不規范。摻雜使假、欺行霸市、虛假廣告時有發生,干擾了市場的公平競爭;在實施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調節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中介組織、農民等之間關系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市場監督管理政出多門,缺乏應有的權威性和統一性。
3農業產業化組織與農戶的利益關系不規范。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利益分配機制是決定產業化經營能否長期堅持下去的重要因素。現階段農業產業化組織與農戶的利益關系存在著不規范的現象。有的企業在產品難以銷售時拒收農產品或壓價收購農產品,忽視農民利益;有的農戶在農產品促銷時不按合同約定賣給企業等。目前在企業與農戶的購銷關系中,很多都是口頭約定或君子協議,真正簽訂協議訂單的只有43%,而且違約現象時有發生。
4土地流轉機制與規模經營矛盾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目前,我國土地經營大都停留在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的「分包」這一層次上,這種分散種植的格局和分散的農戶利益,與產業化經營的規模經濟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沖突,很不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分散的小農戶無法和發達國家現代化、產業化和一體化的農業組織進行競爭。

⑼ 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是基礎,農業是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基礎產業,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交通運輸業是國民經濟的先行官。

農業為通過培育動植物生產食品及工業原料的產業。農業屬於第一產業,研究農業的科學是農學。農業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獲得的產品是動植物本身.我們把利用動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各部門,統稱為農業。

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品。農業是人們利用動植物體的生活機能,把自然界的物質和能轉化為人類需要的產品的生產部門。

(9)發展農牧產業擴展閱讀:

國家統計局24日發表的一份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稱,黨的十六大以來,在國家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帶動下,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農業增長方式加快轉變,現代農業深入發展,新農村建設順利推進,農村面貌加快改善,農村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報告顯示,2011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突破55000萬噸大關,達到57121萬噸,比2002年增產11415萬噸,增長25%。2004年至2011年糧食總產量實現連續八年增產,2007年至2011年糧食總產量連續5年超5億噸,標志著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躍上新台階。

同時,經濟作物全面增產。2011年棉花產量659萬噸,比2002年增產167萬噸,增長34%。油料產量3307萬噸,比2002年增產410萬噸,增長14.1%。糖料產量12517萬噸,增產2224萬噸,增長21.6%。

蔬菜及食用菌產量67930萬噸,增產15069萬噸,增長28.5%。水果產量14083萬噸,增產7131萬噸,增長102.6%。

農民收入方面,報告指出,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增收渠道,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迅速。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長1.8倍,年均實際增長8.1%。

農村民生方面,2011年末全國農村公路(含縣道、鄉道、村道)里程達356.4萬公里,比2002年增長了1.7倍,全國通公路的鄉(鎮)佔全國鄉(鎮)總數的99.97%,通公路的建制村佔全國建制村總數的99.38%。

農村改水累計受益人口達到89972萬人;2011年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為69.2%,比2002年提高20.5個百分點;2011年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為36.2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9.7平方米,增長36.6%。

閱讀全文

與發展農牧產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