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19中國體育消費產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如何
從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看,不斷增長和參加鍛煉的人群促使體育消費市場規模穩步增長,預計到2020年中國體育消費市場將達到1.5萬億元。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體育用品和相關產品製造總產出占據體育產業總產出的61.4%,超過一半的體育產業產出由體育用品和相關產品製造帶動。中國體育消費新型業態發展迅猛。場館服務、體育培訓、體育賽事總體規模不斷擴大,「體育+」工程促進體育與傳統旅遊、文化產業的跨界融合都開始成為體育消費的新興發力點。
中國體育消費市場穩步增長,未來增長空間大
2015-2017年,中國體育消費市場穩步增長。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預計2020年中國體育消費市場將達到1.5萬億元。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未來隨著中國居民人均體育消費支出的不斷增加,體育消費市場將有更大增長空間。
以上內容節選自艾媒咨詢發布的《2019全球及中國體育消費產業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⑵ 體育產業的國內外發展狀況
體育產業是名副其實的朝陽產業。世界體育產業最發達的國家是美國,上世紀80年代,美國體育產業的總產值大約占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在各大行業總產值的排名中居第22位;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體育產業的總產值已經超過了3000億美元。在體育產業發達的北美、西歐和日本,體育產業的年產值已經進入了國內十大支柱產業之列。早在2000年,全球體育產業的總產值就高達4000億美元,並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增長著。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英國、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等發達國家的體育產業,總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1.5%。
中國體育市場的產業化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90年代中期,中國體育產業才具有較為完整的產業形態和較為完善的體育行業的制度,中國的體育廣告業、體育建築業、體育博彩業、體育旅遊業和體育用品業等具體行業也是在這個時期得以充分發展。
1995年6月,國家體育總局出台了《1995—2010年體育產業發展綱要》,指出中國體育產業要用十五年時間逐步建成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現代體育運動規律、門類齊全、結構合理、規范發展的現代體育產業體系。雖然目前中國體育行業的資產存量、人力資源狀況和資本增值效率在快速增長,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中國的體育產業尚處於發展階段,各個環節的市場化程度還很低。學習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在體育產業經營方面的經驗和模式,是中國體育產業快速成長的捷徑。例如,一度被媒體熱炒的貝克漢姆轉會西班牙皇家馬德里隊的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商業運作,其經營手法之妙是體育產業化的經典之作。
我國體育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產業的領域不斷拓展,發展規模也不斷擴大,產業的質量也有所改善,產業的效益也明顯增高。體育產業的整體規模和其他產業相比較雖然不是很大,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已經構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產業門類。1992年,為響應中央頒布的《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的決定》,國家體委正式提出體育產業的概念。不僅將體育管理機構進行了較大的變化,成立了20個運動項目管理中心,同時推出足球職業化的試點性改革,打開了中國體育產業改革的大門。1995年6月,國家體育總局制定了1995-2010年的體育產業發展綱要,綱要指出體育產業發展的目標是用十五年左右的時間逐步建成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現代體育運動規律,門類齊全,結構合理,規范發展的體育產業體系。綱要規定的具體目標是到本世紀末,基本上形成以主體產業為基礎,多業並舉,多種所有制並存,共同發展的產業發展新格局。我國目前體育產業發展現狀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以本體市場為主體的體育市場,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市場體系的基本框架已趨清晰。基本包括競賽表演市場、健身娛樂市場、技術培訓與咨詢市場,體育無形資產市場、體育旅遊市場。
第二,體育產業開發的領域不斷擴展,體育產業的質量和產業效益逐步提高。
第三,社會投資辦產業的形式發展很快,涌現了一大批符合現代體育制度的體育俱樂部、體育企業或企業集團。
第四,確立和形成了保證體育事業發展的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產業化籌資機制。 隨著體育企業產業意識的提高,行業競爭的加劇,尤其是體育用品業競爭的加劇,國內的體育企業越來越重視對產業發展的研究,特別是對產業改革和產業運營的深入研究。正因為如此,一大批國內優秀的體育品牌迅速崛起,逐漸成為體育行業中的翹楚!
體育用品行業作為體育產業中比重最大、開放度與競爭度最高的領域,近年來保持了快速發展。2006~2011年,我國體育用品行業(運動服、運動鞋、運動器材及相關體育產品的製造和銷售)增加值逐年擴大,年均復合增長率17.63%,累計至2011年預計達到1760億元,占體育產業比重80%以上。中國也成為了繼美國之後世界第二大體育用品消費市場。
世界體育用品聯合會主席尾山基也看好中國體育市場前景。他在本屆體博會開幕式上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消費者更多地參與體育運動,中國成為了運動鞋、運動服裝、運動器材全球最重要的生產基地。
⑶ 體育產業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這個的話,我認為體育產業必將也必然會發展成為全球化趨勢,去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國體育論壇大會上就對此問題進行了探討,雙刃劍體育總裁蔣立章先生也發表了講話,陳述了自己的觀點。
⑷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現狀與趨勢 200字論文
體育產業是指為社會提供體育產品的同一類經濟活動的集合以及同類經濟部門的綜合。體育產品既包括有形的體育用品,也包括無形的體育服務;體育經濟部門不僅包括市場企業,也包括各種從事經營性活動的其他各種機構,如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乃至個人。
從體育產業鏈角度來看,體育競賽和體育健身為上游產業,體育場館、體育傳媒、體育彩票、體育用品以及體育中介等為體育產業的下游及周邊產業。隨著中國競賽等賽事數量的增加以及大眾體育的興起,體育場館、體育彩票以及體育用品等主要下游產業逐漸增長,同時由於體育是人民物質生活發達後更高層次的追求,因中國人均消費水平較低,故中國體育市場規模仍然較小,在國民經濟比重較低。另外,體育用品行業在中國體育產業中佔比最高。
在發達國家,體育產業已經成為文化消費領域的一大支柱性產業,其產值超越了很多傳統類行業,比如美國,其體育產業GDP接近3%,產值規模為4350億美元,佔GDP比重為2.59%。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體育產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到「十一五」末,我國體育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已由2006年的983億元增加到2220億元,增長126%;佔GDP總量比重由2006年的0.46%增加到0.55%,增長20%;從業人員總數由2006年的256萬人增加到337萬人,增長32%。產業增加值以年平均22.6%的速度增長,遠高於同期全國經濟的總體增長水平。
2012年全國體育及相關產業從業人員375.62萬人,實現增加值3135.95億元,占當年GDP的0.60%,按可比價比2011年增長14.44%。
2015年,國家體育產業總產出(總規模)為1.7萬億元,增加值為5494億元,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0.8%,這表明目前我國正處於體育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昭示著未來中國體育產業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2016年,國家體育總局印發的《體育產業「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3萬億元,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1%,體育服務業增加值佔比超過30%。
2014年10月21日,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指出,到2025年,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2013年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為3575億元,因此,未來9年,中國體育產業將迎來快速發展。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2017年開始,體育產業將年均增長24.59%,2020年,體育產業規模為16659億元,2025年接近5萬億元。
總體來看,未來我國體育產業總體發展潛力良好,其主要發展將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以體育競技賽事為代表的競技體育產業發展,帶動體育場館、體育器材、體育俱樂部等行業相關發展,二是以全民健康體育為核心的大眾體育發展,將帶動體育服裝、體育器械、大眾健身等領域的發展。
另外,2014年12月18日,由北京產權交易所與北京華奧星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共同創建的體育產業資源交易平台在京啟動。具備「發現市場價格、發現投資人」功能的體育產業交易平台,對提高體育產業資源的市場化配置效率、促進體育產業資源公平、公正、公開流轉將起到積極作用。此後,體育市場將進一步放開,市場前景看好。
⑸ 簡述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狀況
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經濟高度發展、運動理念逐漸普及、國家政策持續支持和資金日益關注,這些都為體育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基礎。目前,我國的體育產業已經初步形成了以競賽表演和健身休閑為驅動,體育用品為支撐,體育場館、體育培訓、體育中介、體育傳媒等業態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體育與科技、文化、傳媒、健康、養老、旅遊等相關行業日益融合。根據體育行業發展報告及相關統計可以看出,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呈穩定增長趨勢。
(一)產業規模呈上升趨勢,體育消費水平上升空間巨大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取得較大成績的五年。體育產業發展乘勢而上,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全民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目前人均GDP已經達到了8000美元,體育產業正處於是高速發展時期。2015年中國體育產業生產總值超過1.5萬億元,體育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例為0.7%。未來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前景非常廣闊,發展潛力非常巨大。
「十三五」時期,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不斷發展和「健康中國」戰略的逐步實施,我國體育需求將從低水平、單一化向多層次、多元化擴展,體育消費方式將從實物型消費向參與型和觀賞型消費擴展,體育產業將從追求規模向提高質量和競爭力擴展,體育產業必將迎來重大戰略機遇。《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2020年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3萬億元,從業人員數超過600萬人,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1%。
(二)產業內涵豐富,產業結構將進一步改善
中國體育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產業領域不斷拓展,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的效益顯著提高,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產業門類。
當前中國體育產業存在體育用品行業一枝獨秀、體育服務業佔比較小和整體產業結構分布不甚合理的現象。79%的收入來自於體育製造業,即體育服飾製造、體育用品製造等;只有約20%的收入來自於諸如賽事運營、體育培訓、轉播權等體育服務業。初期由於政策原因,體育產業市場化程度較低,賽事運營商業化程度低,導致體育服務產業在整個體育產業中佔比較少。
針對中國目前體育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指出,要進一步優化體育服務業、體育用品業及相關產業結構,著力提升體育服務業比重。大力培育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服務、中介培訓等體育服務業,實施體育服務業精品工程,支持各地打造一大批優秀體育俱樂部、示範場館和品牌賽事。
隨著《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及後續一系列促進體育產業的改革政策的出台,體育產業將逐漸走向市場化,體育服務產業將迎來高速發展。
⑹ 請問關於體育產業未來的發展及就創業的趨勢
根據你的問題而言我沒有什麼發言權,更不敢斷言這個行業祥彎或者產業未來謹枯悶的發展趨勢,但選擇考體育產業管理或相關的研究生我認敗察為是一個不錯決定。
⑺ 年體育產業發展有哪些趨勢
體育產業以賽事 為核心,包括賽事運營、場館運營、體育彩票、體育營銷、體育經紀等,並且衍生出了體育金融、體育用品、體育地產建設等行業。
體育產業增加值: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一定時期內進行體育產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
體育可以分為觀賞性體育和參與性體育兩類;觀賞性體育滿足人們的娛樂需求,而參與性體育滿足人們的健康需求。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升以及對健康問題的關注程度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參與到體育運動當中。
我國體育產業繼續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體育產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體育產業總產值超過2萬億規模,其中當年增加值估計為6868億左右,增加值GDP佔比約為0.9%。2015年之後體育產業增加值增速出現明顯的提升,從多年穩定的14%躍至20%以上,與目前各國體育產值GDP佔比水平橫向對比,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程度還處於比較低的成長階段。成長快、空間大是現階段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兩大特徵。
從體育產業內部結構來看,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製作業的總產出佔全部產業的60%以上,但體育服務業增速較快,總產出佔比由2015年的33.4%增長到35.9%。體育服務業中又以體育健身休閑活動增長較快,總產出和增加值名義增速均超過30%,反映了群眾體育的蓬勃發展。
體育空間逐步外延,線下流量潛在價值巨大
消費升級帶來體育場景豐富,新型體育空間層出不窮。隨著消費升級在各行業的不斷深入,體育行業也發生著巨大的轉變。以運動場、體育館為主的傳統體育場景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共享健身倉、健身工作室、體育小鎮等新型體育空間層出不窮。這些新型體育空間的共同特點是重體驗、高頻次,由此帶來流量價值重估,線下流量的潛在價值巨大。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相關數據,我國全民健身運動呈現如下主要特徵:(1)20~69 歲人群呈現出隨年齡增大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百分比逐步上升的趨勢;
(2)從各年齡組來看,每次參加體育鍛煉的持續時間在「30~59 分鍾」的人數百分比最高;50 歲及以上人群每次鍛煉時間在「60分鍾以上」的人數百分比明顯增加;
(3)健身走成為全年齡段參與度最高的運動項目,其中健身走在20 歲及以上人群體育鍛煉項目中佔54.6%;與2007 年相比,2014年採用「健身走」進行鍛煉的人數百分比增加了12.8%。
以大眾運動為核心的參與性體育參與性體育主要滿足人們對「健康」的追求,從「觀賞」到「參與」是人們體育生活更高階的轉變。大眾參與體育運動,通常呈現四個特點:(1)
以社會全體成員為對象,參與對象范圍廣泛;(2)以健身鍛煉為主要目的,
同時滿足休閑娛樂、社會交往、陶冶情操等多種需要;(3)活動形式豐富多彩,組織形式靈活鬆散;(4)通常在業余時間開展運動。
世界盃臨近,關注主題投資機會
足球產業最大的熱點賽事:FIFA世界盃即將於2018年6月14日在俄羅斯點燃戰火,世界盃賽事歷來影響力巨大,本屆世界盃將創造超過10萬就業,新建體育場館108個,現場參加人數將超過300萬,並有超過30億人將通過各種方式觀看這場盛事。
本屆世界盃雖然中、美等過未能出現,但賽事依然看點紛呈,如:巴西能否在世界盃賽場上向德國實現復仇; C羅VS梅西即將上演巔峰對決等世界盃的舉辦或將對相關產業鏈公司構成利好,包括:賽事轉播(CCTV)、贊助商(萬達集團、海信集團、英利、
VIVO、雅迪集團)、體育營銷(當代明誠)等。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發布,明確要求全民健康與全民健身的融合發展,充分發揮體育在推進健康關口前移的作用,體育升級為「大健康」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國家各部委聯合密集發布了多項支持體育產業發展的文件,政策環境持續改善,並匯聚各種有利因素,不僅明確闡釋體育用品向服務驅動轉型升級的戰略方向,更為拓展細分市場空間、撬動更多存量資源創造了良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