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脫貧攻堅中,各地應該如何發展特色產業
脫貧攻堅是一項非常困難的任務,我國對於脫貧攻堅已經持續很多年了。在各單位各群眾的不斷努力下,脫貧攻堅,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每個地區都有當地的美食特色,以及每個地區的民族文化。以及每個地區特有的地質特徵。在當今互聯網發展的時代。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的形式,通過一些社交平台。專門組織一些人員發布當地的美食以及民族文化。或者是當地的地質特徵。
現如今大棚產業發展的比較好,有的地區土質特別的優良。種出來的蔬菜水果特別的香甜。因此當地政府應該配合土管局的人,一起調查當地土地資源,看看當地的土質如何,適合種什麼樣的水果,或者是蔬菜。有的地區做得比較好,在政府的鼓勵下,農民種起了草莓,櫻桃,獼猴桃等多種水果。這些水果都是人們愛吃的。所以當這些水果成熟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慕名而去。這些都是能給當地帶來很好的發展。
B. 民族工業的發展狀況
1、近代工業的產生: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入侵中國,在中國設立工廠,是中國近代工業之始。這時期的外資工業主要是為外商對華貿易服務的。從1843~1894年,外國在華一共設立了191個工業企業,其中116個屬於船舶修造業和絲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業。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據估計到1894年止約近2000萬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兩項的便達1500萬元,占總投資額的75%。其餘75家工廠分別屬於印刷、食品加工、水、電、煤氣、火柴、服皂、制葯、造紙、木材、玻璃、水泥等行業,共擁有資本約500萬元,大多規模狹小。 外國在華創辦工業後20餘年,清政府開始創建用機器生產的工業。從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經營了21家軍用工廠(包括一家船廠),所費資金從低估算在5000萬兩左右。其中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和湖北槍炮廠,規模較大,設備比較齊全,是中國近代工業創建時期的大型工廠。軍用工業是非商品生產企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聯系不甚密切,但它促進了19世紀70年代民用工業的興起。到1894年甲午戰爭前夕,由中國人自辦的工業企業大抵有船舶機器修造廠27家,機器繅絲廠約113家,機器綿紡織廠8家,其他輕工業工廠47家,共約195家。其中多數規模很小,資本額不詳,有不少甚至在籌建期中或投產後不久便告歇業。設備比較完備的企業大多為官辦或官督商辦企業,如上海機器織布局、武昌織布官局和蘭州織呢局(見彩圖)等。商辦工廠如陳啟源經營的繼昌隆絲偈為華南繅絲業的發展起了引導作用;商辦船舶修造廠大多是從原來手工作坊基礎上添置一二部車床發展起來的,而到80年代逐步發展到修理和製造繅絲車和軋花機。以上近代工業的創辦,也標志著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逐步確立。
2、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甲午戰爭後,民族矛盾日趨激化,抵制外貨,設廠自救的呼聲遍及全國。1895~1913年,中國近代民族工業進入初步發展時期,並且在1896~1898年和1905~1908年出現了兩次投資工業的熱潮。這19年中,國內新創辦的、資本在1萬元以上的工廠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設24.6家,新投資總額達9822萬元,平均每年新投資為516.9萬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資本中80%以上屬於商辦企業,改變了甲午戰爭前以清政府投資為主的特點,民族資本成為本國工業資本的主體。同時在工業企業的地區配置上,開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漸向內地城市伸展。唯初步發展時期的工業主要是輕工業,重工業才見露頭,如創建於1889年的漢陽鐵廠,幾經改組,於1904年與大冶鐵礦、萍鄉煤礦合組為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但1913年僅生產生鐵 9.7萬噸、鋼4.2萬噸。 在民族工業稍見發展的時節,外資在華工業憑借特權有了更為迅速的增長。據統計,這一時期中,外國在華設立的資本在10萬元以上的工廠共達104家(其中以外國資本為主中外合辦的有18家),資本額4952萬元,為甲午戰爭前50年間投資總額的5倍以上。所以,在這段時間里,與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激增速度相比較,本國工業仍處於劣勢地位。
3、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914年,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的主要參加者英、德、法等帝國主義國家轉入戰時經濟,放鬆了對遠東市場的追逐。中國民族工業遂獲得一個發展時機,從1914~1919年,新開設資本在1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包括礦場)共379家,資本額8580萬元,平均每年開設63家,新投資1430萬元。據1920年的統計,新設工廠的單位資本額在10萬至 100萬元之間的約占當時工廠總數的36%,而1914年則只佔11%,可見發展的速度和規模都超過了大戰前19年間所達到的水平。如果不是由於日本、美國利用歐洲列強無力東顧而乘虛加緊侵略,中國民族工業會有更大的增長。這一時期,日本加強了對華經濟侵略。它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原料、燃料,在上海、天津、漢口、青島等地設立紡織廠。戰前的 1913 年,日本在華紗錠為11.1萬余錠,到1919年增加到32.2萬余錠,增加幾近2倍。在麵粉業方面情況也相似。1916~1920年,日資麵粉廠增設了4家,還有中日合辦的5家,設廠地點自東北而擴及天津、青島、濟南等地。外國侵略的加劇,激起了1915年反對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的群眾抗議運動和1919年的「五四」運動。這些愛國運動也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4、民族工業的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西方列強卷土重來,中國民族工業普遍地遇到了外國勢力爭奪市場的壓力。戰時發展迅速的綿紡織業這時出現了引人注目的變化。一方面,在相當多的中、小型棉紡織廠虧累擱淺的同時,若干大的民族資本紡織集團開始形成;而在另一方面,這些民族資本紡織集團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外國壟斷資本的滲透和侵蝕,呈現了半殖民地中國工業活動中資本集中的復雜局面。值得指出的是,由民族危機引發的 1925 年的「五卅」運動和1928年「五三」抵貨運動,也曾給這一時期的民族工業如紡織、麵粉、卷煙等業的發展以有力的推動。據估計,1920~1928年,新投入的工業資本在3億元左右。中國工業的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遇到了市場危機的威脅。國民黨發動的反人民內戰削弱了廣大人民的消費能力;東北廣大市場和資源被日本侵略者霸佔;西方列強為了轉嫁經濟危機,跌價傾銷進口商品;連同日本在華北的嚴重走私等等,造成國內市場購買力銳減,出現了物價下跌而銷售遲滯的景象,迫使工廠停工減產。1933年,棉紗價格跌落之巨為10年來所未見,全國紗廠虧多盈少;同年,上海麵粉價格狂落,存貨堆積,使部分工廠停工。這種景況一直持續到1935年。1936年,由於國民黨政府的法幣政策、通貨貶值的刺激,物價轉升,市場購銷情況有所改善,工業生產開始上升。可是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沿海、沿江戰火波及地區,工業設施迅遭嚴重破壞。僅上海一地,據當時上海社會局調查:受損害的工廠約2000餘家,損失總額在8億元左右。中國民族工業遂因戰爭的破壞而中落。這一時期,除了東北地區已全部淪為殖民地經濟以外,國民黨統治區外國資本的力量也在迅速膨脹。1936年的統計表明:外國資本大體上已經控制了中國生鐵產量的95%,鋼產量的83%,機器採煤的66%,發電量的55%,在紡織工業中則佔有紗錠數的46%和織布機數的55%。十分明顯,正是在這一時期中,外國在華工業資本確立了壟斷地位。
5、抗日戰爭以後的萎縮工業: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展開後,戰區工廠內遷,連同大後方新設工廠,比較偏僻的西南地區逐漸成為民族資本工業的陣地,重慶成了後方工業中心。其他如四川的成都、萬縣、瀘州、宜賓,雲南的昆明,貴州的貴陽,廣西的桂林、柳州,湖南的衡陽、祁陽、芷江、沅陵,陝西的西安、寶雞,甘肅的蘭州等城市都陸續發展成為後方的新工業區。就資本狀況看,當時以四川和雲南的私營工廠規模較大,而湖南、廣西的工廠規模較小,總的說來都較戰前為弱。但由於國民黨政府推行錯誤政策,使一度興起的後方工業,到1943年便陷於停工關廠的困難境地,其後幾年中艱難竭蹶的情景更見嚴重。抗日戰爭時期,表現在中國經濟上的一個突出現象,是官僚資本的形成和膨脹。國民黨統治集團憑借國家政權,巧取豪奪,特別是在抗戰時期,利用戰時經濟統制,借用「公營」名義,控制工業企業。1942年後方共有工廠3758家,官營工廠在數量上雖只佔17.4%,但所擁資本額占總資本額69.5%,所擁動力設備佔全部動力的42.2%,官營工廠平均每廠動力有100匹馬力,而民營廠只有26.7匹馬力。其後數年,官、私工廠在這些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大。及至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沒收日偽財產和德、意的法西斯投資。其中接收日偽工廠便有2411家,作價標賣的不過10%,其他絕大部分成為國民黨政府的官營工業。1948年,官僚資本佔有全國產業資本的80%,控制了全國鋼產量的90%,煤產量的33%,電力的67%,石油和有色金屬的100%,水泥的45%,紗錠的38%,織布機的60%,棉布的73%,棉紗的39%,毛織品的50%,食糖的65%,紙張的30%。在這種情況下,民營工業處於受壓制和被排擠的地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官僚資本主義是一種腐朽的生產關系,它投靠帝國主義,嚴重地壓制國內生產力的發展。中國民族工業在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下,處於十分艱難的境地。 原因:1官僚資本主義的阻撓 2美貨的泛濫 3 內戰的影響
6、新中國對民族工業的改造: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人民政府的沒收官僚資本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19世紀末以來,贛閩粵邊區各縣相繼降生的近代工業絕大部分轉變為國營企業。例如,1949年,瑞金縣人民政府接管民國政府員工印刷所的設備開辦瑞金新華印刷所,1956年,"昌明"、"福興"私營印刷所並入,新華印刷所更名為江西瑞金印刷廠1950年,長汀縣人民政府接管舊政府田賦處的碾米設備,籌建了縣 近代機器辦第一家國營工廠--第一碾米廠;興寧縣第一染織廠則是1951年由西庄、睦仁、霖興、大同、福利、農業、勤信、合眾、集泰等9家全縣較大的私營布廠合營的,1955年被批准為公私合營,定名為"地方國營興寧第一染織廠"。1924年創辦的妙培爐鐵廠,1950年為平遠縣人民政府接管,易名為妙培爐人民鋼鐵廠,後來發展成為平遠縣國營鋼鐵廠。1955年,通過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梅縣共有海源、復興卷煙廠、光明電燈公司等13家私營工廠先後參加了公私合營;1956年,增加到18家;1958年至"文革"初期,上述工廠全部轉變為國營工廠;其中由海源煙廠、復興煙廠合並的公私合營企業--梅縣卷煙廠就是1960年過渡到地方國營企業的。於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在贛閩粵邊區各縣建立的地方國營工業企業中,清末民國以來邊區降生的近代工業很快實現了所有權的轉制,成為人民政府所有的經濟實體和新中國公有經濟的主體。這些公有制純度高的工業經濟,在後來的城鄉分割與計劃經濟體制下,弱化了其對農村經濟發展應有的影響力。在80年代中期以後,它成為三邊地經濟改革主要對象,並在實現轉制轉軌中逐步融入世紀末三邊地區工業化與市場化的歷史進程中。
C. 民族工業和創新的關系
對外開放與發展民族抄工業的關襲系是相互依存、相互發展的關系,大力發展對外開放並不意味著就忽視民族工業發展,在新時代中,二者必須協調發展。對外開放作為長期的基本國策 在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效,與此同時,我國民族工業也隨著對外開放而進入迅速發展 的新時期,但經濟結構不斷進行調整,二者之間也出現了不可避免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對經濟更好更快更健康的發展起著關鍵性作用。 (一)推動國有資產重組。 (二)推動企業重組。(三)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總之,民族工業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至關重要,可以說民族工業的興衰決定了一個國家經濟的興衰,而對外開放程度顯示了一個國家在全球化經濟中的狀態,二者是相輔相成,通過思考和總結,我們發現,如果處理好二者關系,經濟便會飛速發展,反之則促成經濟混亂。因此,在新的時代里,依舊需要不斷實踐,不斷去完善,從具體情況出發,來解決二者問題,但總的路線不會變,對外開放需不斷堅持和深化,民族工業需不斷發展。
D. 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
以輕工業為主,以沿海地區為主,行業發展不平衡、地區分布不平衡,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中,艱難曲折發展。
E. 近代民族工業發展較快的行業
辛亥革命後至19世紀20年代頭一二年,私人資本主義工業呈現了快速發展的狀態。
「革命就是解放生產力」。辛亥革命成功後,封建君主專制的推翻,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建立,極大地激發了資本主義投資建廠、振興實業的熱情。提倡實業建設的社會團體紛紛建立,提倡工業建設的雜志、報紙紛紛出版,新的私人資本企業更是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幾乎每天都有新公司注冊,令實業部應接不瑕。據農商部統計。辛亥革命前後歷年設立的資本額在10 000元以上的民用工礦企業:1911年為40家,資本額576萬元;1912年為85家,資本額1 038萬元,1913年為79家,資本額1 358.7萬元;1914年102家,資本額l 486.8萬元。革命後的設廠數為革命前的兩倍半①。
然而,辛亥革命畢竟是一場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它所產生的對社會生產力的推動作用是有限的,如果沒有其他重大因素發揮作用,由革命引發的新一輪發展實業熱潮不會持續太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顯著改變了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生存條件和外部環境,加之國內外各種因素的作用,推動了辛亥革命後私人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浪潮繼續高漲。
棉紡織、火柴、機器製造等行業在大戰期間因進口銳減而獲得快速發展。其中,以棉紡織業的發展最為顯著。「一戰」爆發前,中國棉紡織業受英國產品的壓抑,步履維艱,發展甚慢。「一戰」爆發後,英國忙於戰爭,向中國出口的棉紗數量明顯減少。進口日紗想乘機取而代之,但受到了抵制外貨運動的有力鉗制。進口棉紗的銳減,引起了國內棉紗價格的猛烈上漲,但棉花價格和工人工資的上漲幅度不大,這就給生產廠家帶來了豐厚利潤。以全國平均計算,廠家每生產一包16支棉紗,1915年尚虧損3.13兩,1919年已有盈利50.55兩之多②,各紗廠無不獲利萬千。於是棉紡織行業出現了一個擴大生產、更新設備的熱潮。據統計,全國華商紗廠擁有紗錠數量1914年為50.2萬枚,1921年猛增到123.8萬枚,布機數量1914年為2 566台,1921年達到6 675台③。實收資本從1913年的1 423萬余元,迅速上升到1921年的9 842萬元,增加了六倍之多④。在利潤積累較快、資本較為充裕的條件下,不少紗廠對廠房建築和技術設備進行了更新改造,其中最重要的是改蒸汽引擎為電力馬達,不但節省了燃料費用,還使原來使用人力的工序改用動力。經過一戰及其後幾年的發展,棉紡織行業的面貌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
麵粉,榨抽、銻鎢開采等部門在大戰期間因出口大增而加速發展,其中麵粉業尤為顯著。「一戰」爆發前,我國為麵粉入超國,1915年起開始出超,出超1.92萬擔,1918年猛增至200萬擔,1920年達到344.98萬擔,總計1920年出口麵粉396萬余擔,是1913年出口量的33.14倍⑤。麵粉價格也呈上升趨勢,上海市場每包麵粉的價格1914年為21.08元,1915年上升到2.;2元,1920年再上升到2.75元⑥,而小麥價格由於產量穩定增長,市場供應充足,反而呈下降趨勢。這就給麵粉業帶來了高利潤,麵粉業由此迅速發展起來,新的機器麵粉廠不斷出現。1914年至1921年累計新創辦麵粉廠100家,資本總額2341.3萬元,日產能力達229 453包⑦。老廠也不斷增添設備,擴大生產。截止1921年,全國實存麵粉廠總計137家,資本總額3286.9萬元,日產能力312 643包⑧,形成了中國機器麵粉業發展的最好時期。
「一戰」時期出口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各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無暇生產,許多物資依賴進口,外國洋行紛紛向中國采購,促成了中國產品在國外市場的暢銷。另一方面,由於世界金融貨幣體系的變革,發生了金貴銀賤的現象,1915年銀價降到從未有過的低谷,倫敦每盎司大條銀價由1912年合28.03便士,下降到合23.69便士⑨。中國雖無本位貨幣,但主要通貨為銀幣,出口按銀元計價,利潤大增。也帶動了出口的發展。1916年以後銀價回升,但國外物價水平也不斷高漲,仍然有利於出口。同時,由於進口貨價位高昂,也有利於民族工業品的國內銷售。
民族工業得以發展的另一個因素是抵制外貨運動的持續不斷,外貨受到沉重打擊,國貨得以不斷暢銷。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創建於1905年抵制美貨運動的高潮中,1915年正式向中國政府注冊。在廣大民眾爭買國產卷煙的愛國熱潮推動下該公司獲得迅速發展,1918年增資為500萬元,1919年再擴大為1 500萬元,銷售額由1912年的43萬余港元增加到1921年的2 800萬港元,同期的公司盈利也由5.2萬港元增加到400餘萬港元,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民族資本卷煙企業。
總之,「一戰」期間及其後的幾年間,是中國私人資本主義工業高速發展的時期。1914年至1920年私人產業資本平均年增長率為10.54%,一些主要行業的增長率更高,麵粉業為22.8%。卷煙業為36.7%,棉紡織業為17.4%。至1920年,私人資本的產業資本總額已達5.8億元。經過這一時期的發展,中國私人資本主義工業獲得長足進步。
F. 關於加入WTO後我國民族產業的保護有哪些
加入WTO後我國民族產業的保護
研究方向:我國民族產業的發展現狀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入世對我國民族產業的機遇和挑戰,保護民族產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和影響,國外對保護民族產業的經驗,從政府和企業等多個方面探討保護民族產業的具體措施。
《加入世貿組織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
14 論文題目:國際紡織品貿易中環境標志制度的經濟學分析
研究方向:國際紡織品貿易中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紡織品環境標志制度也隨之發展起來。本題目主要研究環境標志制度的利弊,經濟代價及它與環境的關系,針對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提出政策建議。
2、有關「紡織品貿易及其環保標志」方面的書籍或文章。
15 論文題目:社會責任標准對中國對外貿易影響的實證研究
研究方向:中國與其它國家在社會責任標准方面的差異,會對貿易產生一定的影響,本題目主要通過中國與其它國家(選取幾個有代表性的)在決定社會標準的幾個變數方面進行比較,再進一步考察中國與他們之間的貿易關系。來說中國與其它國家社會責任標準的差異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
2、有關社會責任標准或國際勞工問題方面的書籍和文章;
3、「中國對外貿易年簽」等;16 論文題目:區域經濟發展的產業模式選擇——以紹興經濟為例研究方向:①區域經濟理論下的產業模式選擇規律;
G. 概括民國初期民族工業的發展狀況。
出現「短暫的春天」;發展速度、規模空前;輕工業有顯著發展,重工業有一定發展;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與外國資本、傳統經濟形勢相比,仍居弱勢地位
H. 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歷程
嚴格按照中學歷史課本來說:
1。誕生:19世紀60-70年代,隨著外國資本的進入和洋務運動的開展,一些中國民族工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通商口岸建立起來。
2。第一次發展高峰:1895年之後。由於《馬關條約》的影響,外國資本大量湧入,清政府為了解決財政困難逐漸放棄「抑商」政策,鼓勵興辦工廠,民族資本快速擴大(雖然還是不大);
3.「黃金時代」:1911年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在最初幾年為建立工業做出了很多努力。廣大工業和商業工作者以及對革命感到興奮的愛國華僑積極投入。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外,外國公司放鬆了對中國民族工業的鎮壓和排斥。在戰爭期間,對許多出口商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內外因素使民族工業迅速發展;
4.春末: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所有國家的首都都回來了,許多國有企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甚至破產。一些戰時出口熱點消失,國家產業陷入蕭條;
5.第二個發展高峰:過去十年,南京國民政府採取了許多措施來鼓勵經濟發展,進行經濟改革,在國家統一後,政局相對穩定(事實上,它可能是不是很穩定),民族工業再次發展起來。許多經濟數據此後多年未被更新;
6.嚴重罷工:1937年全面戰爭爆發。戰爭的巨大破壞摧毀了一個在緊急情況下無法行動的民族工業。許多企業被日本人和日本人抓住了。在國民黨區,由於戰時制度的實施,經濟監管得到加強,一些官僚機器遭到勒索,民族工業難以擁有良好的發展環境;
7。崩潰:抗戰結束後美貨又大量湧入,國貨受到擠壓。戰火頻仍,國民政府對民族企業的盤剝越發嚴重,惡性通貨膨脹更是令民族企業陷入絕境。
民族工業是中國人在現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建立的機器製造業。 洋務運動建立的軍民企業應屬於民族工業。 中國的資本主義民族工業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 造船業是中國最早的民族工業。 1865年,江南造船廠的前身 - 江南機械製造局的成立,開啟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歷史。
(1)建國初期(1949-1952),有利於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經濟在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領導下,得到恢復和發展。
(2)在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實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利用,限制和轉化方式,採取了一系列加工訂單,統一采購和承銷,分銷和銷售,公私合作夥伴關系。 個體企業,整個行業的公私合作夥伴關系以及固定利率的支付。 國家資本主義從低到高的過渡形式成功地實現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和資產階級的和平救贖。
(3)到1956年底,中國基本上完成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此,民族工業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I. 中國民族工業發源地
民族工業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只要是中國人辦的,都是民族工業,國營民營皆是民族工業;狹義的則只指民營資本所辦企業,不含國營的。
一般地民族工業是在我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由中國人創辦的用機器生產的工業。
我國已是完全獨立的社會主義國家 , 並且已經加入了WTO,「民族工業」這一概念存在的歷史條件已完全不同。聯合利華對外事務董事曾錫文說,不能過於狹隘的理解"民族工業",在WTO背景下,"民族工業"不再是一個封閉概念,中國企業要以一個更廣泛的視野和國際化規則來描摹它。「民族工業」的概念將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展變化,我們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民族工業」的內涵及外延重新定位。
世界經濟一體化或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總趨勢 ,在這一趨勢的驅動下 ,各國的企業和產品紛紛走出國門 ,在世界范圍內尋求發展機遇。許多產品都已成為全球性產品 ,許多支柱產業也成為國際性支柱產業 ,而不是某一國的產品或產業。
民族工業的內涵不僅包括由本地人出資發展的工業,而且包括整個炎黃子孫,如港澳台、海外華人等出資興辦的工業,它不再是單單以本國人的資本創辦的盲目排外的企業,它是整個民族的整體工業能力和整體工業水平。只要有利於提高我國的國民生產能力及國際綜合競爭能力的工業 ,都應該屬於"民族工業"的范疇。
民族工業的外延不僅包括在本國國內由本國居民經營(國有、集體、私營或個體 )的工業,而且包括中外合資、合作工業。但外商獨資,如果基本技術、品牌完全是外國公司的,資金的調用、調控都控制在外商手中,那麼該工業不是「民族工業」。
中國早期民族工業特點編輯
(1)輕重工業發展不平衡。
(2)地區分布不平衡。早期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因為這些城市是外國資本主義入侵較早的地區,封建自然經濟最早解體;再者通商口岸便於出口和運輸,易於取得外國原料和技術設備。
(3)民族工業與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賴性。由於民族工業誕生之日便受到雙重壓迫,發展艱難,矛盾是必然的。但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又使得民族工業對它們產生依賴性。
主要企業:方舉贊創辦的上海的發昌機器廠、陳啟沅創辦的廣東南海的繼昌隆繅絲廠、天津的貽來牟機器磨坊等。
發展歷史編輯
產生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鴉片戰爭後,在中國封建經濟分解和商品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在外商企業的刺激、示範和洋務派軍用工業
民族工業產生的有利條件
尤其是民用工業的誘導下,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資本主義工業開始興起。 民族工業產生的兩條途徑:(1)手工工場引進機器,轉變為近代工業企業;(2)中小地主、官僚、商人、買辦、華僑等。
(1) 早期著名的企業主要有「三廠一坊」。到甲午戰爭前,實存的商辦近代企業260家,大部分是輕工業,主要分布在上海、廣東、天津等沿海地區。
(2) 近代商辦企業的投資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包括買辦手工業主),他們已轉化為民族資產階級。
(3) 民族資本主義工業雖然是一種先進的生產方式,但它畢竟是在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實力薄弱,深受外國資本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的壓迫和束縛,同時又對它們存在著一定的依賴性。它使民族資產階級在政治上不可避免地具有兩重性。
初步發展
(19世紀末)
甲午中日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為民族資本主義
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
的初步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19世紀末,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
其上層維新派發動領導了維新變法運動;b.其中下層革命派發動和領導了辛亥革命。
這個時期的民族工業具有如下特點:
a.輕重工業發展不平衡。近代中國缺乏資本的原始積累,也缺乏近代化的投資方式,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民族工業只能從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的輕工業開始。因此早期中國民族工業基本上是輕工業。
b.地區分布不平衡。
c.民族工業與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既有矛盾。
民族工業初步發展的原因
(1)洋務運動發展民族工業是因為國家落後、挨打,民族工商業的發展也是一直在救亡和圖存的民族主題
民族工業的發展情況
下進行的。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加緊了全球擴張,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慘敗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甲午戰火剛剛熄滅,列強便紛紛爭做中國的債主,搶奪修築鐵路、開采礦山和建立工廠的權利,資本輸出成為帝國主義對華進行經濟侵略的主要方式,同時商品輸出仍然在繼續擴大,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城鄉商品經濟的發展,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2)甲午戰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暴露無遺,為擴大財源,支付巨額賠款,解決財政危機,迫使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於是中國出現了一個興辦工業的熱潮。
從歷史上看,洋務運動是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一個階段,其中又有兩個過程:先是官辦,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為代表;緊接著喚醒了民眾,很多的民族企業應運而生,代表人物有侯德榜、詹天佑等。從洋務運動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構成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第一階段;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的民族工業進入了一個黃金時期,民族工業的魂魄基本形成。
民族工業初步發展的影響
(1)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台,代表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的維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圖存的維新變法運動;代表民族資產階級中下層的革命派,發動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辛亥革命。
(2)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不僅為中國民主革命的發展奠定了新的階級基礎,而且也為19世紀初資產階級改良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經濟前提和內在動力,加速了封建生產關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和崩潰,使中國的近代化由器物層面開始推進到制度層面。
短暫繁榮: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黃金時期
(1912―1919)
辛亥革命後,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以及戰後的數年是我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迅速發展的時
民族工業發展的第一次高潮
期,主要是輕工業中的棉紡織業和麵粉業。此外,火柴、毛紡織、榨油、造紙、玻璃等輕工業,都有一定的發展。艱難發展的重工業,在這個期間,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號稱近世商人的「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新式企業的發展與洋務運動以及清末新政時期有著不同的特徵。後者是以國家資本主義為主,重點是發展重工業;而前者則是以私人資本為主,側重於發展輕工業。輕工業的發展以棉紡織業和麵粉業最為成功。
這個時期,民族工業的成功發展離不開如下的背景:
(1)南京臨時政府的支持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1912年初,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不久,就發布《內務部通飭保護人民財產令》:「(1)凡在民國勢力范圍之內之人民,所有一切私產,均應歸人民享有。(2)前為清政府官產,現入民國勢力范圍者,應歸民國政府享有。(3)前為清政府官吏所得之私產,現無確實反對民國證據,已在民國保護之下者,應歸該私人享有。……」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也明文規定:「人民有保有財產及營業之自由"。這些法令,對於保護私有財產,打破封建主義的限制,發展私人資本主義,是具有很大推動作用的。」
(2)北洋政府的鼓勵
袁世凱竊踞臨時大總統位之後,經濟上執行的也是比較寬松的政策,他還表示:「營業自由」,「宜以實業為先務"」。據統計,1912年至1916年,北京政府頒布的發展實業的條例、章程、細則、法規等達八十多項,涉及農業、工業、商業、礦業、漁業、林業等很多方面。 主要內容有:解除對民間興辦工商企業的限制;實行專利制度,獎勵植棉、製糖、牧羊;對新辦企業予以優惠政策,實行保息制度,對民族工業品及其原料減免捐稅;設立各種示範場所,推廣技術,勸導人們創辦實業;籌辦國貨展覽會和組織參加外國博覽會等。這些法令和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族經濟的生存環境,從而助長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從1912年到1919年間,中國新建廠礦有600多家,其中發展最快的是紡織業和麵粉業。
(3)「實業救國」熱浪的推動和群眾性抵制日貨運動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族資產階級大受鼓舞。這一時期,由於辛亥革命勝利的鼓舞以及一些有識之
民族工業的代表性人物
士倡導,從封建營壘里分化出來的一些有識之士,涌現了一批代表人物,如張謇、周學熙和榮宗敬、榮德生兄弟等,倡導發展實業。「實業救國」和民主共和成為當時並存的兩大思潮。愛國心驅使和利潤刺激,促使民族資產階級樂於投資新式工業。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特別是1915年因反對「二十一」要求,而掀起的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作用尤大。「抵制外貨」、「發展實業」和「實業救國」,不僅是民族資產階級的口號,也成為各階層人民愛國的共同要求,有力地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4)一戰提供了發展的契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各帝國主義國家忙於互相廝殺,無暇東顧,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使處於夾縫中的中國民族工業得到一次發展的機會。對華輸出的資本和商品驟減,同時它們對中國的原料和部分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了,這就使原來在帝國主義控制下變得十分狹窄的中國市場稍稍出現了一些空隙,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外部條件。這時期,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代",但好景不長,世界大戰的結束打斷了民族工業的發展趨勢。這說明帝國主義侵略是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根本因素(特別是在近代前期),不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地位,國民經濟就不可能得到正常發展。
例如,中國的棉紗市場向來為英、日、美幾國所壟斷,而其中英國一直占據優勢地位。在戰時以及戰
《南京條約》規定的通商口岸
後世界資本主義危機中,英國棉紗棉布產量大減,對中國的輸出自然也減少了。日本棉紗本來可以乘機取代英國在中國的壟斷地位,但是一方面,中國市場基本上屬粗紗市場,而戰時日本卻以生產細紗為主,不適用於中國;另一方面,當時日本本國的織布業迅速發展,需用棉紗量大。因此,日本對華輸出的棉紗也減少了。市場上的洋紗供給減少,而需求仍然很大,這就使棉紗的價格上漲,盈利增加。在高額利潤的刺激下,商業資本紛紛轉向紗廠投資。在大戰前,紗廠的投資人主要是官僚、買辦、地主;而「黃金時代」新設紗廠的投資人卻以商人為最多,特別是棉布、棉紗、棉花商人。商人將資本由流通領域轉入生產領域,已不僅僅是出於政治上愛國的動機,更主要的是為了追逐經濟上的高額利潤。投資目的的改變說明價值規律已在起支配作用,這是"黃金時代"的重要表象。
又如麵粉業的發展,表現為國產麵粉出口的激增,並由入超變為出超。我國的麵粉工業是在20世紀初才開始發展的,基礎十分薄弱,國內所需麵粉一向依靠進口洋面。大戰爆發後,各國忙於戰爭,農業減產,民用工業緊縮,軍食需求大增,所以不能像戰前那樣把麵粉源源運來中國。這樣,國內市場上就出現了對國產麵粉的迫切需求。更為有利的是,大戰進行期間,各國還反過來向中國購買麵粉。最初是俄國,其後英國、法國、菲律賓、南洋各地,甚至日本都成為我國麵粉輸出的對象。國內外市場的擴大,促使麵粉廠迅速增加。隨之,麵粉行業中出現了兼並的現象,例如資力雄厚的榮宗敬、榮德生系統的麵粉廠,在1914年以前還沒有收買或收租其他小廠的情形,到1914年後榮氏麵粉業中收買和租用其他小廠所佔的比重逐漸增大,到1917年竟達到40%以上。這種資本集中的趨勢,也是商人「黃金時代」的重要表象。
在「黃金時代」,一些原來已有相當基礎的輕工業,例如絲織業、毛織業、火柴業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一些戰前沒有的或很微弱的輕小工業也因洋貨入口減少,應運而生,例如針織業,過去一直為德國貨所壟斷,大戰後德國貨進口銳減,我國的針織廠才次第興建起來,其中僅僅襪廠,1916至1922年間就開辦了10家。此外,我國的民族搪瓷業、玻璃業、橡膠業等也是在此時創立起來的。民族資本的輕工業門類漸趨齊全,應當說也是「黃金時代」的一個表象。
J. 民族地區能夠發展哪些特色經濟產業
什麼都發現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