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上一共有多少行業,各行業的發展狀況如何
隨著世界經濟、科技、社會的迅速發展,不銹鋼餐廚具製品品種、規格日益繁多。不銹鋼餐廚具製品在炊具產品中屬於中高檔產品,具有高貴、美觀、耐用等優點,符合現代人審美要求以及飲食習慣,其不光發揮傳統烹飪的功能,更成為提升主人品位、家居裝飾檔次的表現。隨著全球炊具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不銹鋼餐廚具製品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需求也日益增多。雖然其本身屬於家庭必需消費品,但由於產品款式外觀的快速更新,以及高新技術在該產品生產中的逐步應用,產品智能化、個性化、功能多樣化特徵日益凸顯,更新換代周期縮短,該類產品目前在國外已具備快速消費品特徵。 從全球范圍來看,各地區受經濟發展、生活習慣等因素影響,不銹鋼餐廚具市場也各具特點。例如,歐洲與北美地區不銹鋼餐廚具產業發展歷史悠久,市場發展較為成熟,消費者眾多,市場規模較大且逐年穩步增長,2010年分別約佔全球市場份額的40%與25%;亞洲地區市場規模的增長則主要依賴於日本及中東等新興市場強勁需求的拉動,2010 年約佔全球市場規模的26%。隨著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的不斷升高,使得全球不銹鋼餐廚具行業格局發生重大調整,其生產製造環節逐步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作為新興發展中國家,我國依靠人力成本和製造能力優勢,吸引國際知名不銹鋼餐廚具企業在我國投資建廠。目前全國現有600多家不銹鋼餐廚具生產企業,53%集中在廣東,21%在浙江,13%在山東,中國已經成為全球不銹鋼餐廚具產品的主要生產基地,90%以上產品出口到海外市場。我國不銹鋼餐廚具行業市場發展狀況分析根據中國海關總署信息中心「不銹鋼制餐桌、廚房或其他家用器具及其零件」項數據統計,我國不銹鋼廚具出口金額除2008、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小幅下降之外,其餘年份均保持平穩增長。2010年出口總額達到18.41億美元,較2009年上升30.66%。根據中國海關總署信息中心「其他餐匙、餐叉、勺等類似的廚房或餐桌用具」項數據統計,2010年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逐漸消除,餐具出口金額已超過歷史最高水平,達到14.02億美元,較2009年上升了26.87%。根據中國海關總署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我國不銹鋼餐廚具雜件製品出口額歸入「不銹鋼制餐桌、廚房或其他家用器具及其零件」項統計,約占不銹鋼廚具出口總額的10%,2010年出口額達到1.84億美元。1、國內不銹鋼餐廚具行業發展現狀我國不銹鋼餐廚具產業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起步逐漸發展。進入21世紀之後,出口規模迅速擴大,至今已出口至全球六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市場佔有率不斷提升。不銹鋼餐廚具出口的不斷擴大,在增加創匯的同時,也帶動了相關行業發展。如原材料生產、上游裝備工業、中游加工工業、下游產品製造業以及模具生產等配套產業。如今,國內企業生產工藝已日趨成熟,產品質量逐步提高,OEM/ODM代工合作關系相對穩定,勞動力成本相對低廉。產業轉移在促使國內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數量不斷增多、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也對國內不銹鋼餐廚具市場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目前,國內不銹鋼餐廚具市場呈現出以下特點:(1)國內城鎮化進程的發展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推動不銹鋼餐廚具消費升級近三十年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鎮家庭數量上升,未來20年將有大量居民遷入新居。同時,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6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759元,到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109元。城鎮家庭數量上升和中產階層數量增多將使人們的消費能力進一步擴大,從而對消費品的數量和質量提出新的要求,給消費品行業帶來巨大的增長空間。消費者對於不銹鋼餐廚具製品的需求日益增多,其考慮不僅僅是餐廚具功能化,其便捷化、智能化、美觀化也已成為消費者關注的重要因素。此外,消費者對自身健康的關注也將提高其對不銹鋼餐廚具製品質量的要求,這必將帶動中國不銹鋼餐廚具行業的快速發展和產業提升,為行業帶來巨大的消費動力。(2)不銹鋼餐廚具製品種類繁多,各類產品增長勢頭良好不銹鋼餐廚具製品種類繁多,包括鍋、壺、盆、盤、桶、盒、碗,鏟、勺、餐刀、叉、匙、夾等等,按功能大體可劃分為不銹鋼鍋具、不銹鋼餐具、不銹鋼餐廚雜件製品三大類。其中,不銹鋼鍋具是不銹鋼餐廚具的主要產品,其所佔比重約為50%。近年來隨著不銹鋼餐廚具市場需求不斷上升,鍋具、餐具、雜件製品產品銷售額均保持較高的增長勢頭。(3)國內不銹鋼餐廚具市場品牌集中度較低國內不銹鋼餐廚具市場產品眾多,但總體上缺乏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品牌。目前國內知名品牌主要有蘇泊爾、愛仕達、雙喜、老闆電器、凌豐等,但市場品牌佔有率較低,單一品牌市場份額不超過5%。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消費者品牌意識逐漸增強,品牌消費將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內品牌消費將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4)行業技術不斷提升,逐步與國際接軌國內不銹鋼餐廚具行業技術方面,在20世紀60—90年代以前基本沒有發展,其技術主要以冷沖壓、普通的模具製造和手工操作表面處理為主,科技含量很低。近年來,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指引下,國內企業逐步淘汰了落後設備,加大技術研發力度,引進先進生產製造工藝。例如在材質方面,運用多材質復合底超導熱技術,可將不銹鋼、銅、鋁、銀、導磁不銹鋼等熱導材料利用強力熱壓成型,從而使鍋具達到超導熱性能;在模具製造方面運用模具數控加工技術來提升加工精度達到微米級;在材質檢測方面通過金相分析技術從微觀上對材料的成形性進行研究;拋砂光技術由傳統的人工手動拋砂光向自動化拋光方向發展,傳統的人工拋砂光質量不穩定,工人勞動強度大,採用多頭自動拋光技術能夠使鍋具表面處理由原來的人工操作改為自動化機器操作,同時可使鍋具表面的光亮度達到產品相關標准,從而提高效率。由此可見,行業技術的不斷升級,將促進我國不銹鋼餐廚具行業可持續發展。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費觀念的逐步轉變,智能化、多功能化、節能環保等不銹鋼餐廚具產品正逐步替代傳統經濟適用型餐廚具,這對產品的技術含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餐廚具企業經過多年來為發達國家進行OEM/ODM代工生產,在生產中不斷摸索與研發,在材質、工藝、檢測等領域都累積了相當的技術,與國際水平的差距正逐步縮短。(5)國內高端市場規模增速明顯,品牌競爭逐步體現國內不銹鋼餐廚具市場的品牌格局劃分明顯,分為高端、中高端、中端和低端的市場。目前高端市場多為國際知名品牌所佔據,但還沒有出現一家或幾家壟斷該市場的局面。中高端市場品牌較多,如蘇泊爾、愛仕達、雙喜等,品牌實力和渠道向三四級城市及農村市場拓展與延伸。中端市場聚集大量的品牌,廠家眾多,競爭激烈;低端市場主要以雜牌為主,多由一些小企業生產。目前國內很多產品在質量上完全可與國際知名品牌媲美,但因為缺乏品牌知名度,只能在中低端市場徘徊。隨著生活水平和高收入人群需求的不斷提高,客戶將越來越注重產品品牌,國內外知名品牌將逐步進入國內不銹鋼餐廚具高端市場,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資料來源:中金網
2. 全球第一大產業
旅遊產業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
第一,旅遊產業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經歷了長期歷史發展過程
現代旅遊產業產生於19世紀,在20世紀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旅遊產業獲得了相對和平與穩定的發展環境,迅速成為一個新興產業。在1950年,全世界旅遊人數僅有2520萬人,旅遊收入約21億美元。此後,世界旅遊產業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長,增值水平明顯高於其他產業。例如,1992年美國旅遊業增值為3300億美元,遠遠高於農業的900億美元、汽車工業的550億美元以及金屬工業的400億美元。德國、法國、英國、日本等其他發達國家也與美國的情況類似。世界旅遊組織提供的資料表明,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際旅遊收入在世界出口收入中所佔比重達到8.25%,超過石油出口收入的6.5%、汽車出口收入的5.6%和機電出口收入的4.6%。自此,旅遊產業正式確立了世界第一大產業的地位並保持至今。
第二,國際金融危機沒有改變旅遊產業作為世界第一大產業的地位
旅遊產業具有抗沖擊、易恢復的產業韌性,對化解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和擴大內需具有特殊作用。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報告,盡管國際金融危機對歐美等成熟旅遊市場部分行業、領域造成了嚴重影響,但新興經濟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的旅遊產業依然保持了總體增長。旅遊產業成為在國際金融危機中率先恢復增長的產業之一,在減緩危機消極影響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為全球經濟的復甦作出了新的貢獻。從長遠來看,旅遊產業在創造就業機會、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等方面將繼續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據世界旅遊業理事會(WTTC)預計,2010年旅遊產業將吸引1.8萬億美元的資本投資,佔全球總投資的12%;到2020年,全球國際旅遊消費收入將達到2萬億美元。另據世界旅遊協會預測,從2010年到2020年,全球旅遊經濟預期年增長率可達到4.4%,國際旅遊業人數和國際旅遊收入將分別以年均4.3%、6.7%的速度增長,遠高於同期世界財富年均3%的增長率;到2020年,旅遊產業收入將增至16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的10%;提供3億個工作崗位,佔全球就業總量的9.2%,從而進一步鞏固其作為世界第一大產業的地位。
第三,旅遊產業作為世界第一大產業的基本特徵
一是旅遊產業在世界經濟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2009年旅遊產業收入佔全球GDP總量的9.3%;與旅遊產業相關的就業人數約有2億人,佔全球就業總量的8%。旅遊產業還是世界各國稅收的主要來源,2006年全球旅遊產業直接和間接產生稅收總額達1.3萬億美元,佔全球總稅收的11%。無論是總收入、就業,還是投資、納稅,旅遊產業對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是旅遊已經成為人們的基本生活方式。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進一步上升。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又極大地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率,使人們有更加充裕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旅遊成為人們使用閑暇時間的最佳選擇之一。近年來,國際旅遊在許多國家廣泛開展,並迅速形成一股新的時代潮流。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人們每年參與各種形式的旅遊活動達到40多億人次, 據預測, 2010年、2015年、2020年全球國際旅遊人次將分別達到10億、12億、16億人次。國際旅遊人口將佔世界總人口的3.5%,其中德國、日本、英國、法國、荷蘭、加拿大、俄羅斯、義大利等十大客源國出遊總人數將佔全球出遊人數的49.2%。
三是國際旅遊區域的重心正向東方轉移。上世紀80年代以前,西方發達國家幾乎壟斷了國際旅遊市場,接待人數和旅遊收入都佔到世界總量的90%左右。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世界上出現了由歐洲、美洲、亞太地區、非洲、中東、南亞組成的六大國際旅遊市場格局體系,這一市場格局體系的形成標志著旅遊大眾化時代的到來。特別是東亞、太平洋地區的國際旅遊增長率年均達到7.5%,遠高於世界其他地區。隨著旅遊重心由傳統市場向新興市場轉移速度的加快,歐美地區國際旅遊市場份額不斷縮小,亞太地區成為國際旅遊的熱點區域。
四是旅遊消費需求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旅遊消費需求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集中反映,受到社會形態、價值觀念、行為取向、政治、科學、文化等一系列因素以及個人所處階層、教育、經歷、職業、性格、性別、興趣等的影響和制約。縱觀世界旅遊的發展,人們的旅遊消費需求模式經歷了一個從單一觀光型––觀光、度假型––需求多元化的發展過程。隨著旅遊方式朝個性化、自由化的方向發展,傳統的觀光旅遊、度假旅遊和商務旅遊已不能滿足旅遊者的需求,各種內容豐富、新穎獨特的旅遊方式和旅遊項目應運而生、層出不窮。目前,國際旅遊消費需求的基本態勢是:從人們出遊的組織方式來看,在追求個性化的浪潮下,散客旅遊特別是家庭旅遊成為全球流行趨勢;從旅遊動機和目的來看,生態旅遊、文化旅遊、獎勵旅遊、探險旅遊、科考旅遊、潛海旅遊以及其他各種形式的主題旅遊,構成了人們外出旅遊的主旋律。
五是國際旅遊市場競爭與合作並存。國際旅遊市場蘊藏著無限商機,也成為競爭最激烈的市場之一。一些國家和地區為了增強旅遊競爭力,與鄰國結成密切協作關系,相互借鑒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對共同的客源市場開展聯合促銷,對人員進行統一培訓輪訓,旅遊區域合作、地區旅遊一體化的步伐加快。同時,鑒於旅遊產業的敏感性,世界各國與國際旅遊組織進一步建立健全旅遊合作和發展機制,共同應對自然災害、疾病疫情以及經濟危機等各種突發事件對旅遊產業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協調發展。
3. 全球動畫產業發展
全世界的第一部動畫 是誕生與美國 - -
著個還有點印象 課上那老師說的。
1898年 製作出來的。
讓後是日本。1917
之後美國開始電影化 路線 歐美式
日本開始 萌系路線。
之前都是差不多的 之後就開始分歧了。
中國嘛 = = 前期其實跟他們一樣。第一部是1926年 但是之後就不用說了 不知道走什麼線路。四不象
反正中國的一直是個低齡兒童向。
4. 當前全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有什麼特點
特點一:技術創新和應用是新興產業的驅動力
特點二:有效的市場需求和產業基礎對新興產業發展至關重要
特點三:政府強有力的扶持是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
5. 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呈現怎樣的態勢
據悉,全球半導體產業大掀整並潮,高通(Qualcomm)計劃分拆,豪威(Omnivision)被陸資買下、Marvell和超微(AMD)亦是大陸囊中物,日月光更公開要收購矽品,現在傳出GlobalFoundries也被大陸大基金相中,整並潮正式吹向晶圓代工產業,這不但會牽動全球晶圓代工版圖,更攸關兩岸半導體勢力消長。
而2015年下旬台積電也加速在大陸市場的布局,隨著登陸設立12寸晶圓廠開放獨資,台積電也加速遞件申請到大陸設立12寸晶圓廠。攤開全球晶圓代工市佔率排名,台積電已穩坐龍頭。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代工行業(OEM)發展趨勢與轉型升級分析報告》顯示,2013年世界最大的l3家公司的合計營收佔到全體代工業的91%,且台積電久已獨占鰲頭,其2013年營收比上年激增17%,接近200億美元,比Global Foundries大出4倍之多。
圖表:世界最大13家晶圓代工企業(單位:百萬美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您可能感興趣的研究:
2016-2021年中國重點地區文物保護工程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2016-2021年中國直接耐曬黑19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2016-2021年中國呼叫中心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2015-2020年中國呼叫中心產業市場競爭格局與領先企業分析報告2016-2021年中國調節平台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2016-2021年中國花卉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更多研究報告>>
2014年,台積電以52%市佔率繼續穩坐龍頭,較前一年47%再躍進一步,聯電以市佔率9.9%重回二哥地位,GlobalFoundries年營收衰退,因此退回三哥,市佔率為9.4%,三星以市佔率5.1%排名第四,中芯國際以市佔率4.2%排名第五。
全球晶圓代工中台積電獨大的局面,近期不可能改變。不過大環境變動太快,整並潮發生頻率之高,幾乎每周都有一家半導體公司將被整合消滅。並且隨著隨著英特爾、三星等跨入晶圓代工,大陸半導體廠也都押重本投資,未來晶圓代工產業競爭劇烈。
另外一方面,大陸半導體勢力的飛快崛起,加緊並購所有產業領域的半導體廠,不乏國際大廠如豪威、星科金朋等,現在更傳出大基金對GlobalFoundries有興趣,未來兩岸的半導體產業格局變動也將引起更大的關注。
6. 經濟的深度全球化推動產業鏈向什麼發展
將元素密集化布局。全球化推動了產業鏈形成每一個產業鏈都是完整的,而且從頭到尾自己能夠成才。
7. 數字音樂的全球發展
數字音樂通常是指在音樂的製作與傳播及儲存過程中使用數字化技術的音樂。基於網路的內不同,行內容人士通常將數字音樂分為在線音樂(通過互聯網提供在電腦終端下載或者播放的音樂)和無線音樂(通過移動通信網路提供在手機終端播放的音樂)兩種。本文從產業價值鏈角度分析了在線音樂的現狀及發展前景。
音樂是領先進入數字時代的創意產業,全球的數字音樂產業規模十年來一直持續增長。2010年,數字渠道在整個數字音樂產業的收入份額中佔29%。盡管整個音樂產業的價值減少近三分一,但數字收入七年來累計漲幅超過1000%。2010年,全球數字音樂市場的價值估計為46億美元,與2009年相比增長百分之六。全球數字音樂市場的總額超過圖書、報紙和電影在線收入的四倍。市場調研機構高德納公司(Gartner)調查顯示,2011年全球在線音樂銷售額有望達到63億美元,同比增長7%。
數字化形態的在線音樂產品已經逐步取代傳統音樂產品的地位,廣泛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而在線音樂產品全新的市場特性使在線音樂產業價值鏈上相關企業或部門面臨的現實環境更加富有挑戰性。
8. 全球文化產業發展呈現什麼特點
文化產業是一個新興的朝陽產業,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成為全球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影視、音像、出版等文化產品已成為全球最大換匯產品。在美國400家最富有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業。英國文化產業平均發展速度近兩倍於整個經濟的增長速度。日本的音像產業是國民經濟的第二大產業,體育產業在國內十大產業中排名第六。文化產業已成為許多發達國家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分析當前國際文化產業發展趨勢,可以概括出以下幾個特點:
規模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文化產業再次出現了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調整,通過兼並、重組,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少數幾個全球性的產業集團,覆蓋了傳媒、娛樂等諸多門類。1994年,擁有570億美元資產的迪斯尼公司收購了ABC,創下了廣播影視產業兼並的最高紀錄,經營范圍涉及媒體網路、影視娛樂、主題公園、游樂場、消費品和互聯網等。產業結構調整,兼並重組浪潮,促進強強聯合,使得文化產業的管理模式、資金使用、技術開發與市場開拓得以重組,各行業之間的優勢得以互補,經營風險降低,推動其迅速成長為集中化程度很高,產業跨度很大,發展速度最快的產業。
多媒體化。以往的文化產業,如電影、娛樂、廣播、電視、報刊、音樂、廣告、體育等,彼此雖有一定的聯系,但各自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互聯網的出現,使多媒體經營逐漸成為發展潮流,導致目前各類傳媒出現匯流的現象。電影與電視匯流,傳媒業與電子信息業匯流,傳媒業全球化,報紙辦電視、網站,電視辦出版社、網站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當今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文化產業巨頭,都正從單一媒體向多媒體轉變。美國最大的25家傳媒集團,全部是多媒體集團。多媒體的迅速發展,有助於打破各媒體之間存在的傳統壁壘,集傳媒、通訊、信息服務於一體,促進報刊、廣播、電視、通訊等各方面的資源得以共享,優化了產業結構,使得各種文化生產要素的優勢得以互補。
壟斷化。規模化的結果是壟斷化。當今世界文化產業為九大巨頭所把持,這九家公司又稱「第一板塊」,包括美國在線·時代—華納、迪斯尼、維康、通訊公司TCI、通用電器、貝塔斯曼、新聞集團、索尼、西格拉姆,其中五家是美國公司。這九大集團,具有非常雄厚的經濟實力,均名列全球500強(貝塔斯曼公司不是上市公司,但如果按其實力,也完全可以列入全球500強)。這九大公司,既是全球財團的精英,也是高度集中的產業,它們擁有全球性的分銷網路,可以將其生產能力與分銷網路緊密結合起來。與「第一板塊」相對應的是數十家所謂「第二板塊」的文化產業集團,這些集團是國家級或地區級的文化產業巨頭,它們中有一半來自北美,其餘的來自歐洲和日本。這些公司的年收入均超過10億美元,通常可以進入全球1000強的行列。
高科技化。文化產業之所以被人稱為「無煙工業」、「朝陽工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不同於一般的傳統產業,具有科技含量高、能耗少、生產工藝先進、產品附加值高的特徵。自動化、數字化、網路化等高新技術已經成為當前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走向。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互聯網的發展以及與廣電技術的相互融合。這種融合使技術操作更加簡單,提供的服務更加全面,也使不同行業、不同媒體自身的業務可進行相互間的合作與新的開發,給傳媒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當今世界各大文化產業集團都加大了這方面的投入,以圖搶佔下一步技術和市場發展的制高點。可以預見,今後的五至十年,數字化網路化將使傳媒發展產生更大變化,成為媒體集團發展的一個最為關鍵的階段。(出處: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