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90年代後,台灣重點發展產業是什麼
以電子、資訊產業為主的工業是台灣經濟結構的主體,並不存在產業的空洞化.
Ⅱ 台灣以什麼產業為主
台灣以什麼產業為主?我覺得台灣應該是以旅遊界了,還是他們的南方水果非常的聖
Ⅲ 台灣的電子產業與韓國相比,哪個更強怎麼感覺這幾年韓國在電子產業方面比台灣要好很多,詳細原因
主要是韓國政府大力支持自己國內的企業,所以在內存方面才會超過台灣,台灣當局並沒有向南韓政府那樣大力金援企業,畢竟研發高科技行業是很燒錢,短時間也看不出成效
Ⅳ 台灣文化產業概況
台灣把文化產業稱為文化創意產業。台灣有關文化創意產業概念的提出,是基於這樣的現實:經過亞洲金融風波之後,台灣的社會經濟面臨全面轉型,為了適應電子製造業向大陸轉移的發展趨勢,提出了「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觀點,期待以文化創意來提升整個台灣的製造業,推進台灣的社會經濟發展。
在台灣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社區總體營造」計劃非常值得關注。可以說,正是這個計劃奠定了台灣目前文化產業的發展格局。所謂「社區總體營造」計劃,即通過社區自主提案,實施文化設施基礎調查,了解社區文化歷史脈絡以及目前的發展狀況,然後進行整體規劃發展和設計,並由政府給予相應的資助和指導。文化產業的發展因此獲得了生長空間,形成了自下而上、民間主導的文化產業發展主脈。與此相關的另一特點是,利用文化創意的理念,對傳統的歷史文化遺存項目進行保護和開發,使其成為文化消費和文化產品加工的基地,比如在考察中所見的彰化縣董坐石硯藝術館、台北縣木雕工藝坊和台北市龍山華夏文化區,其基本模式都是利用本土化特色資源進行產業化開發。雖然它們中的個別有官方補貼,但主導者一般都以民間為主。以台北市龍山華夏文化區為例,該區總面積1萬多平方米,這是一個利用歷史古建,通過對台灣街區場景的再造而開發的集藝術、旅遊、休閑和餐飲服務等功能的綜合消費場所,它以懷舊的主題,實現了產業化的升級改造。由此可見,無論是園區還是基地,其內容建設都離不開創新性的創意設計,否則就是空殼。另外,還需具有「復制的真實」,而非虛假的真實,要想取得這樣的效果,更不能忽略細節的營造。這些,正是目前肇慶端硯文化產業需要關注和思考之處。
寬容尊重,展示多彩文化。台灣社會開放,為各種文化形態留存和生長提供了沃土,文化現象豐富多彩,經過整合包裝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台灣本土文化觀光產品,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台灣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台灣當局對台灣少數民族劃定相對獨立的的居住區,鼓勵保留並協助挖掘、發揚台灣少數民族特有的飲食、服飾、語言、耕作方式、建築風格、歌舞形式,甚至開辟了台灣少數民族電視台。同時,給予相當優惠的扶持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台灣少數民族居住區面向遊客開放,形成了十多個異彩紛呈的台灣少數民族文化旅遊區,既避免傳統文化在現代文明沖擊中流失湮滅,也有效地解決了台灣少數民族的就業收入;二是近現代歷史文化,台灣當局將荷蘭殖民時期、清朝統治時期、日治時期、蔣氏治理時期等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歷史遺跡、名人故居、領事場館、陵園紀念堂稍加修復,原樣保存,配以解說系統和必要的旅遊服務設施,面向居民和社會開放,形成了點多量廣的歷史文化觀光旅遊點,讓歷史記錄真實地保存與再現,也極大地增強了台灣人文景觀的吸引力;三是宗教文化,台灣宗教信仰自由,尤其是佛教十分盛行。各財團法人、家族興建和信徒捐建的寺廟遍布全島,有「廟比人多」之稱。這些寺廟建築風格各異,造築精美,投資巨大,且都有較好的地方人文景觀和宗教文化支撐,免費向遊客開放,使之成為台灣文化藝術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成為探視台灣本土文化藝術的重要窗口。
台灣的文化產業發展有不少成功之處,但缺陷也很明顯,主要是有的文化部門過度的商業化色彩對文化本身有侵蝕;有的文化產業整體規劃不到位;私人佔有的文化遺址缺乏合理的社會機制推動發展等。
Ⅳ 台灣產業結構變化的特點
第三產業所佔比例來越來越源大。
從1965年至1998年三十多年間,台灣的三大產業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第一產業持續下降,而且下降的幅度較大;第二產業是波動小幅度上升,第三產業升幅較大,目前是三類產業中所佔比例最
高的。這再一次說明60年代以後,台灣的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
Ⅵ 台灣島的農業有哪些產業比較發達
台灣的經濟作物有甘蔗、茶葉、煙草、花生、薄荷等,其中以甘蔗和茶葉所佔比重最大,素有「東方甜島」之美譽,盛產的阿里山高山茶享譽海內外。園藝作物主要包括水果、蔬菜、花卉等,在台灣種植業中所佔比重不斷增加。此外,畜牧業、漁業、林業也很發達。 台灣現代農業的幾個特點:1、農會組織功能齊全且運行規范台灣的農會組織網路健全,在農業生產經營的每個環節、每個角落都有農會人的身影和足跡。其主要功能有:一是農業推廣,業務主要包括推廣優質品種、生產資料和先進適用技術,組織開展農民教育培訓等。二是供銷經營,即辦理農產品運銷及批發市場業務,辦理農業生產資料及生活用品經營,興辦農業金融業務,涉及農業存貸款、農業和農民保險等等。2、農業科技的創新和運用能力較強技術改進、品種改良、結構調整、效益提高是台灣現代農業的特徵,真正實現了產學研結合。目前,在農業品種的改良、食品加工技術、自動化技術等方面在國際上處於領先水平。3、農產品的食品加工業較為發達 食品工業是台灣的傳統產業,對帶動台灣農業發展具有很大作用。近年來,一些食品工業企業正在實施改造,逐步擴大農業經營和加工企業規模,推行共同作業及專業化經營,以食品加工帶動農業工業化、農業企業化、農業商業化,緩解產銷失衡的壓力,增加附加值,維持農業的持續經營。4、農產品運銷體系健全且運行高效台灣農產品的運銷體系十分發達健全,且運行高效快捷,主要形式有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直銷店、產銷班,幫助農業生產者解決市場方面的後顧之憂,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的順利發展。5、精緻農業頗具特色並日益發達隨著台灣農業高度市場化,發展高經濟價值作物並與休閑、生態、美化等功能相結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是精緻農業的精髓。6、休閑農業方興未艾,正發展成為新興產業台灣的休閑農業是為了解決傳統農業經營困境與轉型而發展起來的,能提供休閑服務、滿足人們的休閑需求、兼之有農產品生產經營和三產服務業於一體的新興產業。
Ⅶ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台灣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什麼被稱為台灣的蛙谷
您所提問的問題,答案應該是「新竹科學園區」。
「新竹科學園區」位於新竹市,有台灣科技搖籃、台灣矽谷、之稱。
Ⅷ 為什麼台灣的電子產業這么發達
因為台灣在1980年成立了科學園區 早期是替人家代工
後來自創品牌,自創屬於版自己的技術 !新竹權科學工業園區(簡稱新竹科學園區或竹科) 是台灣第一個科學園區有「台灣矽谷」之稱 主園區范圍為新竹市東區與新竹縣寶山鄉.___科學園區入口光柱設立於1980年12月15日,成立至今約有396家高科技廠商進駐主要產業包括有半導體業、電腦業、通訊業、光電業、精密機械產業與生物技術產業。新竹科學園區是全球半導體製造業最密集的地方之一,目前已開發新竹園區約632公頃與竹南園區約141公頃。約有12萬人在園區工作。
Ⅸ 20世界90年代開始,台灣重點發展以電子工業為主導的產業是()A.農業和農產品加工B.出口加工工業C
20世紀台灣經濟發展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60年代前,台灣經濟以農產品加工工業和紡織工業為主,60~70年代,吸引外資,重點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形成「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80年代後,高新技術和重工業發展迅速.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台灣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故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