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發展好特色產業,實現精準扶貧
一、充分認識做好提高扶貧精準度的重要意義,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扶貧工作重心下移,把扶貧開發任務和措施逐項落到實處。
二、緊緊扣住做好提高扶貧精準度工作的三個環節
1、是把扶貧對象弄准確。
2、其次是採取公開、公平、公正的程序和步驟,把各地扶貧對象戶和農村低保戶平穩、准確地識別出來。
3、識建立規范的檔案,做到戶有卡、村有簿、縣鄉有電子檔案,同時要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動態管理制度,使貧困對象進退有章可循。
三、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以項目扶持為主要手段,與貧困識別結果相銜接,因人制宜、因戶施法,是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最有力的抓手。
四、產業是強縣之本、致富之源、脫貧之基,是區域經濟的「發動機」,是增收致富的「搖錢樹」,是提振能力的「試金石」,是扶貧開發的「生命線」。產業扶貧是新階段扶貧開發的重點,是貧困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路徑。發展特色產業,實施產業扶貧是落實精準扶貧和實現貧困群眾增收脫貧的關鍵措施。
五、實施特色產業精準扶貧,推行精準施策、精準推進、精準落地。結合貧困地區資源、產業、區位與貧困人口現狀,找准特色產業發展突破口;構建「市級統籌、區市負責、鎮村落實、扶持到戶」的扶貧格局,形成推動精準扶貧的整體合力;落實扶貧主體責任,簽訂扶貧責任狀,確保特色產業精準扶貧落到實處;發揮政府、部門、企業的幫扶作用,通過加大財政投入、部門幫扶、貼息貸款等方式,支持貧困戶跨入特色產業發展門檻;堅持幹部幫包到戶到人、跟蹤服務,幫助解決發展困難。
⑵ 如何做好產業扶貧,創新扶貧攻堅模式
改革開放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我國扶貧開發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貧困人口數量大幅減少,貧困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但也應清醒看到,目前全國扶貧對象規模依然很大,貧困地區農民人均收入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2/3,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文化事業仍嚴重滯後,已經解決溫飽的群眾因災、因病返貧問題突出。同時,貧困地區大多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生存條件艱苦,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貧困問題呈現區域性、綜合性特徵。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要從戰略和全局出發,把扶貧開發作為關乎我們黨和國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發展道路的大事,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和著力點,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確保實現《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提出的奮斗目標。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扶貧開發工作,啃的是「硬骨頭」,趟的是「深水區」,打的是「攻堅戰」,我們要繼續向貧困宣戰,決不讓貧困代代相傳。要充分認識扶貧開發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通過改革創新,形成更加協調、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扶貧開發新體制、新機制,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有效的組織、更加堅韌的毅力,扎實推進扶貧開發工作。
要加快推進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打好扶貧開發的攻堅戰,要把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作為主戰場,國家扶貧資金和政策向這些地區傾斜,努力提升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積極引導產業轉移和培育特色優勢產業,通過區域整體開發,創造有利於「造血式」扶貧的大環境。加快落實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建立規劃實施監測評估制度,確保任務舉措和工程項目得到落實。把扶貧規劃、城鎮化規劃、綜合交通規劃統籌起來,加快發展中西部交通設施特別是鐵路,帶動產業轉移和脫貧致富。拓寬扶貧開發工作思路和視野,結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戰略,因地制宜,多措並舉。對於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群眾搬遷願望強烈的地方,要切實保護好環境,探索生態移民、退耕還林、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相結合的新路子。對於有開發條件的地方,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培訓轉移則培訓轉移,提高開發式扶貧成效。
要創新扶貧開發工作機制。一是改進貧困縣考核機制。利用好考核這個指揮棒,從主要考核GDP轉向主要考核扶貧開發工作成效,把提高貧困人口生活水平和減少貧困人口數量作為考核評價的主要指標,促進貧困縣幹部特別是黨政主要領導幹部切實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貧開發上。二是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要切實摸清誰是貧困人口、貧困程度如何、為何貧困、怎樣脫貧、誰來幫扶,然後逐戶建檔立卡,因戶施策,做到精準化識別、針對性扶持、動態化管理,扶真貧、真扶貧,把「大水漫灌」變成「滴灌」,既節約資源,又確保扶貧到村到戶。三是健全乾部駐村幫扶機制。發揮駐村幫扶幹部牽線搭橋、引資引智、參與管理等作用,把資金、技術、信息、人才等稀缺資源輸送進去,增強貧困村的發展活力和動力。把駐村幫扶的成效和扶貧單位、駐村幹部的政績考核結合起來,建立激勵機制,落實保障措施,實現駐村幫扶工作長期化、制度化。四是改革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機制。簡化資金撥付流程,項目審批許可權原則上下放到縣。以扶貧攻堅規劃和重大扶貧項目為平台,整合扶貧和相關涉農資金。把資金分配與工作考核、資金使用績效評價結果相結合,探索以獎代補等競爭性分配辦法。向社會公示扶貧項目,逐步引入社會力量參與監督,讓公共資金在陽光下運行。依法嚴管扶貧資金,對貪污侵佔挪用等違法違規行為要嚴肅處理。五是完善金融服務機制。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導向作用,重點支持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主導產業發展。引導和鼓勵商業性金融機構增加對貧困地區的信貸投放和保險覆蓋。在有效管控風險的基礎上,積極扶持貧困地區合作性金融發展,發揮其貼近農民、靈活多樣的優勢。進一步推廣小額信用貸款,推進農村青年創業小額貸款和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工作。六是創新社會參與機制。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廣泛動員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個人以多種形式幫扶農村困難群眾。建立有效的協調協作和監管機制,確保善款能直接用於扶貧對象,維護社會扶貧良好信譽。每5年以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名義進行一次社會扶貧表彰,營造全社會關心扶貧、支持扶貧的良好氛圍。
要組織實施好扶貧開發重點工作。在繼續做好整村推進、易地扶貧搬遷、以工代賑、就業促進、生態建設等工作基礎上,抓好10項重點工作。一是村級道路暢通工作,到2020年實現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和通班車。二是飲水安全工作,到2015年解決《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規劃》內貧困地區剩餘的農村居民和學校師生飲水安全問題,到2020年進一步提高農村飲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來水普及率。三是農村電力保障工作,到2015年全面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四是危房改造工作,到2020年完成貧困地區存量農村危房改造任務,解決貧困農戶住房安全問題。五是特色產業增收工作,到2020年貧困地區初步構建特色支柱產業體系。六是鄉村旅遊扶貧工作,到2020年扶持約6000個貧困村開展鄉村旅遊,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七是教育扶貧工作,到2020年貧困地區基本普及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水平進一步提高,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基礎教育辦學質量有較大提升,職業教育體系更加完善,教育培訓就業銜接更加緊密。八是衛生和計劃生育工作,到2020年貧困地區群眾獲得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更加均等,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低生育水平持續穩定,逐步實現人口均衡發展。九是文化建設工作,到2020年全面實現廣播電視戶戶通。十是貧困村信息化工作,到2020年自然村基本實現通寬頻。通過實施好這些重點工作,不斷提高扶貧開發質量和水平。
要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進扶貧開發,實行最廣泛的社會動員。扶貧開發要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全黨動手、全國動員、全社會參與,匯聚各方資源,採取綜合舉措,形成強大合力。各級黨委政府,特別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要把扶貧開發作為首要任務,各級財政要加大對扶貧開發的支持力度,形成有利於貧困地區和扶貧對象加快發展的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扶貧任務重的縣要選好配強扶貧部門領導班子,充實工作力量;扶貧任務重的鄉鎮要有專門幹部負責扶貧開發工作。同時,要構建好的機制和辦法,更為有效地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扶貧事業,完善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在全國范圍內配置好扶貧資源。
要更好地發揮政府和市場在扶貧開發中的作用。政府要在不斷增加扶貧開發投入的同時,簡政放權,轉變職能。做好扶貧開發頂層設計,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扶貧事權,國家加大對跨地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協作的支持,加強生態保護和
基本公共服務;地方要優化整合扶貧資源,做好貧困群眾技能培訓、基本生活兜底、拓展致富門路等工作。在可以通過市場配置資源使扶貧開發更有成效的領域,政府要為市場主體創造良好環境,吸引各種資源要素向貧困地區配置、各類市場主體到貧困地區投資興業。創新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力度,凡適合市場、社會組織承擔的,都可以通過委託、承包、采購等方式,交給市場和社會組織承擔。要著力激發貧困地區的內生發展動力,充分挖掘內部發展潛力,調動貧困地區幹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⑶ 脫貧攻堅中,各地應該如何發展特色產業
脫貧攻堅是一項非常困難的任務,我國對於脫貧攻堅已經持續很多年了。在各單位各群眾的不斷努力下,脫貧攻堅,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每個地區都有當地的美食特色,以及每個地區的民族文化。以及每個地區特有的地質特徵。在當今互聯網發展的時代。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的形式,通過一些社交平台。專門組織一些人員發布當地的美食以及民族文化。或者是當地的地質特徵。
現如今大棚產業發展的比較好,有的地區土質特別的優良。種出來的蔬菜水果特別的香甜。因此當地政府應該配合土管局的人,一起調查當地土地資源,看看當地的土質如何,適合種什麼樣的水果,或者是蔬菜。有的地區做得比較好,在政府的鼓勵下,農民種起了草莓,櫻桃,獼猴桃等多種水果。這些水果都是人們愛吃的。所以當這些水果成熟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慕名而去。這些都是能給當地帶來很好的發展。
⑷ 打好脫貧攻堅「三大攻堅戰」指的是加快增收步伐,打好產業扶貧攻堅戰( )
打贏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
1、防範風險:「防風險」與「穩增長」是統一的
堅定推進實體經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地去債務出清、產能出清、「僵屍企業」出清,堅定地激發企業創新的活力,堅定地支持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2、精準脫貧:「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上的新篇章」
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全面開展「三減三降」專項行動,改善人居環境,加大重點傳染病、地方病的綜合防控的力度,加強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改變貧困地區的衛生習慣,培養健康生活方式。
3、污染防治:「全方位的立體戰」
政府要強化法治理念,尤其在體制機制上要加強法規建設,以提高政府監督的能力和效果;要著力為企業履行環保責任,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學可行的減排機制和標准。
(4)發展好扶貧產業擴展閱讀
意義:
1、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讓經濟發展更穩健。防範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安全的根本目的,就是為實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
2、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讓經濟發展更均衡更充分。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將會帶來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大調整,對於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促進經濟結構轉型、推動實現平衡而充分的發展等都具有深遠意義。
3、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讓經濟發展更可持續。發展是硬道理,綠色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高質量打好三大攻堅戰
⑸ 我省高度重視產業扶貧工作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形成了什麼的脫貧產業格局
我想高度重視產業扶貧工作,因例句你發展措施產業深圳了什麼都脫貧產業歌曲。這個身高這種東西產業部部彭富文工作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地。神經的各種脫貧產業閣足浴。
⑹ 如何利用好產業扶貧政策發展村裡的主導產業
加大結對幫扶困難村工作力度,切實解難題、實事、惠民生、促發展。一是要大力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發展主導產業。要從幫扶村的實際出發,堅持「一村一策」,強化產業幫扶,引導農民解放思想,樹立商品意識和市場觀念,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鼓勵種植經濟作物和發展養殖業及多種經營,加快發展主導產業,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不斷提高農業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水平,進一步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二是要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要針對農民群眾看病難、購物難、出行乘車難等問題,完善農村醫療服務網路體系、農村商貿流通和農產品銷售服務網路體系、農村公交站點公共交通服務網路體系,切實為群眾排憂解難實事。三是要加大農村扶貧解困工作力度。要建立健全針對農村低保戶、五保戶、特困戶、因病致貧戶和留守老人婦女兒童的幫扶救助體系,加大幫扶救助力度,解決好農村低收入群體生活保障問題,改善困難家庭住房條件。四是要大力提升農民增收水平。要採取有效措施,深化改革,穩步提升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主攻工資性收入,提高財產性、轉移性收入,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力度,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五是要加快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⑺ 扶貧六大產業是什麼
牛,羊,菜,果,薯,葯
⑻ 產業扶貧,教育扶貧還有什麼扶貧
精準扶貧十大工程分別為:幹部駐村幫扶、職業教育培訓、扶貧小額信貸、易地扶貧搬遷、電商扶貧、旅遊扶貧、光伏扶貧、構樹扶貧、致富帶頭人創業培訓、龍頭企業帶動。這其中,既包括幹部駐村幫扶、職業教育培訓等「傳統項目」,也包括電商扶貧、光伏扶貧、構樹扶貧等新手段新方法。
政府幫助貧困地區加大人才開發、完善農民工人才市場。臨時工基本待遇,建立發展工農業企業、促進生產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對貧困農村實施規劃,旨在幫扶改善貧困戶生活生存條件和扶助貧困地區發展生產,改變窮困面貌。
(8)發展好扶貧產業擴展閱讀:
扶貧的意義
1、採取積極扶持措施,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戶致富,加快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對加強社會安定團結,加速社會主義建設,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發揚革命傳統,鞏固國防都有重要的作用。扶貧在構架和諧社會,增進城鄉居民親情等方面的作用和意義更為突出。
2、許多貧困地區的地下礦產資源和地表生物資源都比較豐富,有些還是國家經濟建設重要的急需的資源,有計劃地開發這些地方的經濟,可以帶動社區的發展;從全國整體考慮,開發這些地區可為將來國家經濟建設戰略重點轉移,有計劃地大規模地建設大西北、大西南打下基礎。
⑼ 如何立足本地資源發展具有競爭力的扶貧特色產業
設立生態產業扶貧引導基金,以產業鏈「組團申請、打包扶持」的方式提高扶貧效益。
首先,設立地區產業扶貧引導基金,並以此為母基金,按市場化模式運作,通過發起生態產業扶貧投資基金的方式,吸引和引導社會資金以參股投資、跟進投資、直接投資的方式進入湘西地區支持生態產業發展,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
其次,以構建完整生態產業鏈為目標,以龍頭企業、能人農戶和基地為核心,以配套企業、農戶和基地為輔助,聯合申請財政專項產業扶貧資金,重點支持在區域內能形成完整產業鏈的企業、農戶及生產基地。通過「組團申請、打包扶持」,精選一批具有競爭力的生態資源、生態產業、核心企業及能人農戶,形成要素集聚優勢,同時帶動上下游產業及配套產業發展,不斷拓寬扶貧產業面,提高扶貧效益。
搭建生態科技、市場信息與金融保險為一體的生態產業服務平台。
首先,以政府購買的形式提供生態科技專業咨詢服務,加快對湘西地區生態資源進行價值評估,促進生態資源精深加工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鼓勵科研院所以科技入股形式參與產業扶貧;
其次,搭建市場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進行科學分析,准確判斷生態產品和服務的市場需求趨勢,建立市場信息預警系統、信息反饋和監測系統,為湘西地區免費提供市場信息服務,以降低市場風險,確保產業項目有扶貧增收效益;
其三,搭建生態產業金融保險平台,探索建立財政補助的扶貧產業險,分散扶貧產業風險,同時完善產業扶貧貸款擔保機制,利用扶貧資金成立專門的產業扶貧開發擔保公司。
加快產業扶貧的供給側改革,助推湘西地區依託生態資源實施產業精準扶貧。短期的任務是改革土地流轉制度和降低扶貧企業成本,
首先,應加速貧困村土地流轉,鼓勵貧困農戶以土地租賃分紅、入股分紅、入股經營等形式進行流轉,適度提高土地流轉收益,推進扶貧生產基地或生產園區的規模化經營和標准化建設;其次,進一步加大生態性扶貧企業稅收優惠力度和財政支持力度,補償由於區位劣勢和基礎設施落後而產生的超額運營成本,同時加強扶貧企業和生產基地的績效監管,建立扶貧企業或基地退出機制,依據扶貧效益實施滾動扶持,避免出現「爛尾公司(基地)」;
其三,著力打造一批高端優質的生態產品和服務,精準定位市場需求,重點支持實施精細化管理、精品化生產、品牌化營銷的扶貧企業。長期來看,還應從勞動力供給和地方政府職能轉變來助推產業精準扶貧,將技能教育與基礎教育相結合,提高勞動力素質,強化地方政府綠色服務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