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繭絲綢產業創新發展的主要內容
絲綢產業創新發展,主要內容主要是他發展他的參事產業
2. 加速產業技術創新發展
在 2003 年公布的澳大利亞 「地球科學國家戰略計劃」中,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強調,礦業是澳大利亞的基礎產業,澳大利亞礦業的未來在於發展創新技術,包括找礦技術的創新、選礦技術的創新、冶煉技術的創新、環保技術的創新、復墾技術的創新等。
在原工業、資源和旅遊部的 「戰略計劃 2006 ~ 2009」和現創新工業、科學和研究部的 「戰略計劃 2007 ~2010」所列的 9 大戰略重點中,均包含有發展前緣技術、聚焦技術創新與經濟發展間的聯系,加強對小企業支持、鼓勵其技術創新,鼓勵新技術商業化等。2009 年 3 月 24 日,聯邦政府又正式啟用了位於昆士蘭州麥凱 ( Mackay) 市的采礦技術創新中心 ( Min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以加強采礦技術的創新活動和市場推廣等。
礦業是澳大利亞基礎性產業,這一基礎地位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難以改變。同時,礦業也是澳大利亞的比較優勢產業,在國際上擁有著較強的競爭力。澳大利亞國際影響力的增強在一定程度上還依賴或取決於其礦業的發展。因此,今後一段時期澳大利亞還會下力氣進一步促進礦業的發展。
另一方面,礦業的發展,特別是進入 21 世紀的礦業發展,又要求其不斷提高找礦、采礦、選礦、冶煉、環保技術和科學理論等,這既是提高其礦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其生態可持續能力、提高其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的需要,也是提高其持久國際競爭能力的需要。事實上,早在 20 世紀 90 年代,包括礦業在內的產業技術創新就被確立為澳大利亞基本國家戰略之一。
2007 年 12 月 3 日,澳大利亞工黨陸克文政府剛掌握政權,就調整了原有的管理格局和體制,成立了新的創新、工業、科學與研究部 ( Departmentof Innovation,Instry,Science and Research) ,其職責是前工業、旅遊與資源部的工業職責與前教育、科學與培訓部的科學與研究職責的合並,旨在強化對產業和企業創新活動的支持、引導和管理。2008 年 1 月 22 日新成立的創新部部長加爾 ( Carr) 正式宣布,將開展對國家創新體制的評估,並成立由特里·卡特勒 ( Terry Cutler) 博士領導的專家組負責進行,計劃在 2008年聖誕節前發表創新白皮書。
事實上,澳大利亞歷屆政府都十分重視其礦業技術創新與發展。在工黨霍克 ( Hawke) 政府期間,就提出包括礦業技術在內的技術創新問題,並成立總理科學理事會 ( Prime Minister's Science Council) 。霍華德政府在 「支撐澳大利亞能力———著眼未來的創新行動計劃」中提出, 「創新———發展技能、通過研究而產生新主意、將它們轉化成商業上的成功,不僅是高新技術工業區的建立,而且更是傳統行業如農業、采礦業和製造業未來的本質」,同時,為實施創新活動和各項戰略而進行了大量的政府投資。( 霍華德政府的 「支撐澳大利亞能力」戰略計劃是一個10 年期計劃,從2001 ~2002 財年開始,直到 2010 ~2011 財年結束,聯邦政府直接投資達到 83 億澳元,結合其他項目,政府總投資達到 520 億澳元,是澳大利亞政府歷史上此類項目的最大投資活動之一。)
陸克文政府早在執政前就承諾要在全國范圍內培育創新經濟。其上任伊始,就大刀闊斧,成立了創新、工業、科學與研究部,並全面評估以往的創新政策和創新項目,之後又多次在重要場合重申,政府將進一步完善政策和體制,採取措施,強化國家技術創新發展的力度。這些都充分顯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澳大利亞還會繼續重視和加速包括礦業在內的產業技術創新發展。
澳大利亞政府重視礦業等產業技術的創新發展有以下因素在起作用:
1) 礦業可持續發展要求礦業技術創新。礦業是澳大利亞的支柱產業。然而,隨著礦業活動的進行,在礦區,富品位資源 ( 礦體) 越來越少,而相對低品位資源或難選冶資源或位於復雜地質環境、惡劣自然地理條件下的資源相對越來越多或越來越佔主導,在這種情況下,要實現礦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發展相關創新技術包括采礦技術、選冶技術等,使這些低品位資源、難選冶資源和位於復雜地質環境下的資源能得到利用。另一方面,隨著礦業活動的不斷進行,找礦難度、采礦難度、礦山安全難度、采礦成本、環境保護成本和難度都在不斷加大,只有礦業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礦業生產才能得以持續。
2) 生態可持續發展要求礦業技術創新。礦業活動或礦業生產,特別是采礦活動,常需要擾動地表,開挖土地,對地表及地表形態、土壤層結構、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微生物、自然環境等都產生重大影響,威脅著生態系統,一些重要礦床甚至還產在嚴峻的生態脆弱區,因此,在發展礦業、保持和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要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這一大目標,礦業技術,甚至包括相關的監測、采礦、環境恢復技術等就必須要不斷創新和發展。
3) 應對氣候變化要求其礦業技術創新。礦業既是澳大利亞的支柱產業,也是高能耗產業。僅采礦業化石能源消費就佔澳大利亞能源總消費的8% ,這還不包括能源消費量更大的下遊行業。另一方面,在礦業開發過程中,能否有效提取資源、回收資源、利用資源,也關繫到礦業生產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問題,關繫到單位產品的能耗問題,進而關繫到溫室氣體排放量或溫室氣體排放目標問題。因此,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履行澳大利亞承諾的國際義務,就需要不斷減少單位礦產品的能耗,而不斷減少單位產品的能耗又要求其礦業技術包括采礦設備、采礦方法、選礦設備、選礦方法、冶煉設備、冶煉方法、加工設備、加工方法等不斷創新和發展。
4) 國際比較優勢發展要求其礦業技術創新。澳大利亞礦業在國際上擁有比較優勢,一個重要原因是其擁有許多儲量大、品位高、可采性良好的礦產資源。然而,資源優勢只是礦業比較優勢的一個方面,而非全部。當今世界,比較優勢要想真正地轉化為產業優勢,光有資源一個方面的優勢並不行,還必須要有一定程度的技術優勢,只有擁有一定程度的技術優勢,至少是不落後的礦業技術,才能真正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技術優勢涵蓋礦業活動的各個方面和各個領域,包括找礦、鑽探、分析、采礦、冶煉、加工、環保、礦山安全監測、礦山安全預防、礦山事故處理、礦山復墾、生態恢復技術等方面。因此,要想真正保持並發展礦業的比較優勢,真正想使礦業成為國際上有競爭力的產業,就必須要在礦業的各個相關技術領域不斷創新和發展,至少在若干方面或某一領域有特長或獨到之處。
在州級政府層次上,進入 21 世紀以來,各主要州政府在促進包括礦業在內的產業技術創新發展方面都相繼制定了各自的創新計劃。2008 年 2 月29 日,西澳大利亞州總理兼科學部長阿蘭卡彭特 ( Alan Carpenter) 宣布了西澳大利亞州 8 項科學重點創新計劃。其中,第一項就是: 創造世界級的礦產和采礦技術,———發展下一代勘查、采礦、選礦處理系統和可持續運作設施。其餘 7 項重點創新計劃是: 使能源更加潔凈———發展替代能源,使現有能源更加干凈; 使農業適應———確保農業的長期可持續性,特別是對氣候變化和國際競爭的影響; 保護生物多樣性———更好了解澳大利亞獨特的植物、動物和生態系統; 打造射電天文科學———在其投標成為世界 SKA 場所過程中,定位西澳大利亞州成為射電天文學研究的首選場所; 確保安全的水未來———制定可持續的水供給和利用,以應對氣候變化和人口增長的壓力; 改進衛生與醫葯體系———擴展在西澳大利亞州已經開展的領先項目研究,並調查新興的健康影響; 增強科學和技術———推進 「蔚藍天空」研究和基礎科學發展,其將幫助奠定西澳大利亞州科學未來的基礎。事實上,在此之前,於2007 年 4 月,西澳大利亞州政府總理就宣布,成立總理科學與創新理事會,加強對西澳大利亞州的技術創新規劃,促進西澳大利亞州的技術創新發展。1998 年西澳大利亞州議會通過的 《工業和技術發展法》 也明文規定了產業技術創新要求。
維多利亞州政府於 2004 年 5 月就開始醞釀尋求地球資源 ( 礦產資源)的尋找、開發、加工、環境等方面的更佳效益與效率。2006 年 8 月最終出台了維多利亞地球資源創新路線圖計劃,計劃中包含地質、找礦、礦產加工、環境保護以及社會科學等各個方面,並鑒別了 34 個優先領域,包括金、煤、油氣、建材等。
南澳大利亞州政府在 「南澳大利亞州戰略計劃 2007」中明確了未來六大奮斗目標,其中之一便是培育創造性和創新性。南澳大利亞州總理在該戰略計劃中的前言中明確強調,「創新和創造性必須要成為我們做一切事情的中心。」
3. 為什麼要通過創新驅動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
我國一直在努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我認為,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整體方向應該是以擴大內需為目標,實現綠色發展、創新發展、安全發展和包容發展。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此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有別於存量的產業升級,這是一種增量發展的思路。新興產業的發展,又能支撐和服務於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相輔相成。這種創新驅動的新型產業發展,讓我國經濟發展能夠抓住新一輪產業革命的發展機遇,實現結構升級。 經濟轉型首先要做的是體制機制轉型。沒有體制機制的轉型、政府行為方式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難以進行的。為了更有效地推動轉型升級,新一屆政府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釋放改革紅利促進轉型升級。我們現有的體制基本上是為實現規模和速度擴張服務的,但在轉型的時候,特別是以創新驅動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下,現行的體制機制反而形成了約束。在體制機制的問題上最需要突破的就是政府職能的轉變,核心是解決政府行政審批事項過多。最近,國務院決定取消和下放62項行政審批事項,拉開了新一輪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這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釋放了巨大的改革紅利。
4. 如何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經濟轉型發展
省委十屆三次全會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部署。努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著眼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作出的戰略決策,對於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推動四川實現轉型發展、跨越提升具有重大意義。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和產業革命孕育新的突破,我國投資驅動、出口導向、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正在發生重大轉變,四川已進入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過渡的發展階段。當前,產業層次偏低,科技創新能力不強,仍是制約我省發展的關鍵性問題之一,必須加以解決。要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必然之選。創新驅動發展,基本前提是發展觀念創新。四川地處西部內陸,解放思想尤為重要。要進一步破除封閉保守、安於現狀、因循守舊等觀念,推進發展理念、思路、方法與工作方式的變革和創新。要樹立「轉型才能更好發展」的觀念,適應調結構、轉方式的發展趨勢,不以犧牲資源環境、損害社會和諧為代價求得快速發展,以加快轉變促進加快發展,努力贏得競爭優勢。要樹立「後發也要高點起步」的觀念,抓住科技進步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新機遇,高端切入謀跨越,努力實現後發趕超。要樹立「危機也是發展契機」的觀念,順應大勢抓發展,利用資源、環境、市場約束加劇形成的倒逼機制,主動在經濟轉型和科技創新上尋找新出路,努力搶占未來發展先機。創新驅動發展,核心動力是科技支撐引領。實現創新驅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要實施企業創新主體培育工程,推動企業真正成為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應用的主體;實施產業創新牽引升級工程,加強關鍵技術攻關,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實施區域創新發展示範工程,建設天府新區創新驅動改革試驗區、綿陽科技城軍民融合創新驅動示範區,支持國家級、省級高新區加快發展;實施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工程,集中優勢力量聯合攻關,推動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要整合科教人才資源,更好地發揮中央在川科研院所、高等學校、企業的作用,形成有利於創新的體制機制,把我省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發展優勢。創新驅動發展,主攻方向是結構調整升級。四川發展面臨的結構性矛盾要靠創新加以突破,通過轉型發展從根本上進行化解。要堅持注重做大規模與提升質量效益並舉,依靠科技進步和結構優化,好中求快、進中求優,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要堅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培育發展新興產業並舉,提高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比重。要堅持產業鏈技術創新和價值鏈高端融入並舉,針對七大優勢產業加強技術創新,通過高端引進提升產業層次,增強全省產業核心競爭力。總之,要通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發展理念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以改革創新破解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以改革創新增強轉型發展、跨越提升新動力,加快推動我省發展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
5. 為什麼說自主創新是提升產業技術水平的關鍵
產業技術水平是一個國家科技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當一個國傢具備一定的產業技術基礎和發展條件,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時,自主創新就成為進一步提升產業技術水平的主要手段。
第一,從產業發展階段看,從模仿到創新是後發國家實施追趕的一條捷徑,在模仿的基礎上必須依靠自主創新才能夠提升產業技術能力和水平。我國經濟規模和製造業規模已經積蓄了一定的發展實力,同時也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
第二,從我國的基本國情看,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在實現工業化進程中,無法照搬發達國家的經驗,必須依靠自主創新解決產業發展中的諸多難題。
第三,從保障國家安全看,世界經濟利益格局和相應的政治格局調整,使我國引進先進技術遇到多種困難和限制。
第四,從國際競爭趨勢看,我國產業技術水平不高,知識產權積累有限,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
第五,從結構調整看,自主創新是促進產業技術升級和結構調整的關鍵手段和中心環節。
6. 創新型產業集群的主要問題
第一,對創新型產業集群的認識還很模糊。雖然產業集群是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但我國直到近些年來才普遍運用產業集群這個概念,許多人對產業集群特別是創新型產業集群的認識還較模糊。
例如,一些人將產業集群理解為產業集中或產業聚集或產業鏈等,將創新型產業集群單純理解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集群。同時,一些地方對發展產業集群存在不少誤區,如將發展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等同於發展產業集群;將發展工業園區簡單等同於發展產業集群,「鄉鄉建區」、「鎮鎮辦園」,過分強調產業的地理集中;有的地方不顧當地的條件,過分強調打造(或拉長或延伸)「產業鏈」,硬搞產業「成龍配套」,導致「大而全」或「小而全」;過分依賴大企業或大項目發展產業集群,忽視中小企業在產業集群形成中的主要作用;重視「七通一平」、基礎設施等硬環境建設,忽視文化交流等軟環境建設。
第二,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的制度環境不完善。產業集群的發展離不開制度環境的支撐,創新型產業集群的發展還需要政府的適當引導。雖然近年來我國創新型產業集群得到了長足發展,但總的來看,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的制度環境還不完善。
這主要體現在:有關的法規不健全;鼓勵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的政策還很缺乏;政府職能轉變滯後,「缺位」與「越位」並存,公共服務不夠;行業協會等非政府組織發育緩慢;知識產權保護乏力,產權信用環境較差;金融擔保機構、教育機構和中介服務機構不足;僵硬的行政區劃不利於生產要素大范圍流動和聚集等。
第三,一些創新型產業集群產業層次和附加值偏低。由於我國許多創新型產業集群尚處於形成初期,主要依靠低成本戰略來形成競爭優勢,因此創新型產業集群普遍存在產業層次和產品附加值偏低的問題。
例如,一些集群中企業產品的技術和知識含量偏低,高附加值產業和產品不夠;低附加值產業集群較多,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較少;自主創新能力弱,集群大而不強,抽樣調查表明珠三角地區自主研發的企業比例還不到40%,多數企業沒有核心技術;作為技術創新基礎的勞動力技能較低,在一些製造業集群中甚至出現了嚴重的「技工荒」;因受保守型傳統文化的約束,集群內企業的創新意識不夠,人才流動性較低。
第四,一些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分工協作水平較低。創新型產業集群本是分工協作不斷深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但由於受市場制度不完善和信用環境較差的影響,許多地方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分工協作水平較低,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表現在集群內企業外包意識差,產業鏈不完善。
深圳有傢具、鍾表、服裝、機械、鞋業、工藝六個傳統產業集群,都具有相當的經濟規模,但多數產成品及其零部件在單一企業內部完成,配套企業吃不飽;集群內同類企業惡性競爭,相互壓價,開展合作和聯合較為困難,沒有形成相互支撐、相互依存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產業網路;一些創新型產業集群臨近大學或研究機構,但由於缺乏良好的合作機制和合作氛圍,除了中關村等少數高校區外,這些大學或科研機構並未較好地成為產業集群創新的重要源泉。
7. 資源枯竭型城市創新發展過程遇到哪些問題
資源枯竭型城市,具有四大共性特點:
一是隨著資源枯竭,產業效益下降;
二是產業結構單一,資源產業萎縮,替代產業尚未形成;
三是經濟總量不足,地方財力薄弱;
四是大量職工收入低於全國城市居民人均水平。
城市經濟轉型的難度,具體表現在:
1資源型產業生產收益遞減規律的存在導致城市發展失去資源收益的支撐
由於資源型企業的投入成本都是可變的,當面臨資源減產後,不管投入如何增加,產量的絕對量是下降的,從而使企業的收益遞減。由於資源開采一般遵循「先上後下,先易後難」的原則,隨著資源開采深度的加大,開采成本也越來越大,也會造成收益的遞減。
2大量沉澱成本的存在使資源型產業結構呈現剛性
在資源開采過程中,設備、鑽井、洞室等資產約占固定資產總量的35%,資源性固定資產具有很高的技術利用鎖定性,這部分資產不能完全回收利用,很少能轉作它用,形成沉澱成本。沉澱成本的存在加大了企業退出枯竭資源行業的機會成本,也就缺少了進入其他行業和市場必要的固定資本的支撐,只能低效率地運營,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產業結構的剛性,使資源性產業的退出存在很大障礙。
3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間關聯度較低
資源枯竭型城市三種產業結構的比例失調,第一產業基礎薄弱,第二產業比重過分偏大,第三產業則發展緩慢、滯後。而且資源型產業都屬於中間投入型產業,產業關聯的特點是後向關聯度低,前向關聯度高,乘數效應小,難以帶動下游產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限制了資源型產業對地方經濟的關聯帶動作用,使得城市經濟過分依賴資源型產業,轉產難度大,造成畸形的城市經濟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