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陶瓷產業的發展

陶瓷產業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0-12-02 19:40:44

① 易和陶瓷產業發展的國家政策

陶瓷產業發現是適應我國一帶一路的戰略目標的,國家是非常看重傳統文化的,所以易和陶瓷產業的發展現在就特別好

② 太陽陶瓷對陶瓷行業的發展是有怎樣的發展的

太陽陶瓷對行業發展趨勢敏銳的感知力,新研發推出的現代精工中板,既能上牆又能下地,將瓷片與拋釉磚兩者優勢齊聚一身,是當前新生代消費群體需求的扛鼎之作。

③ 景德鎮陶瓷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2005年景德鎮陶瓷工業緊密圍繞建設「經濟重鎮、旅遊都市、特色瓷都」這一戰略目標,以省部共建景德鎮國家陶瓷科技城工程全面啟動為契機,高標准建設陶瓷產業、研發、教育和交流四大基地,構築陶瓷發展平台,千年瓷都在新一輪發展中煥發出勃勃生機,陶瓷產業呈現出持續健康發展態勢。全年陶瓷工業產值預計完成25億元,比2004年增長21.95%,比2000年增長93.8%,年平均遞增14.2%;陶瓷產品銷售收入預計完成24.37億元,比2004年增長16%,比2000年增長251.2%,年平均遞增20.2%;陶瓷出口創匯預計完成2200萬美元,比2004年增長31.42%,比2000年增長24.86%。

在過去的一年,景德鎮陶瓷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加大陶瓷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出台了一系列促進陶瓷發展的有力措施,陶瓷產業呈現出可喜的變化。
一是陶瓷園區建設進展順利。為加快景德鎮陶瓷產業發展,整合陶瓷資源,打造陶瓷發展平台,陶瓷園區建設從2003年底開始啟動。2005年陶瓷工業園區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滾動發展」的思路,3平方公里起步區的建設初具規模。投資1.7億元的園區內道路、水、電、氣等各項基礎設施已基本建成,已有台資、美資及退城進園等40家企業入園建廠,並有一批企業已於2005年建成投產。
作為省部共建景德鎮國家陶瓷科技城四大基地之一的陶瓷科技園,是以陶瓷人才、科研、交流基地為依託,消化、吸收、孵化新材料技術的產業集群基地。為使其打造成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全國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示範區,2005年陶瓷科技園按照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標准,完成了8.12平方公里的總體規劃及2.2平方公里的起步區詳規,園區基礎設施快速推進。目前,已有海暢法藍瓷、勤飛公司和清華大學博導創辦的新紀元精密陶瓷有限公司等23家企業入園辦廠,其中8家屬於高技術工業陶瓷企業。
二是陶瓷招商引資取得新突破。隨著建設「經濟重鎮,旅遊都市,特色瓷都」目標的快速推進以及陶瓷生產基地的打造,景德鎮陶瓷招商引資引企取得突破性進展。繼台灣台達、海暢、東璟,美資常青、賈泊氏等16家台外資及國內知名品牌企業來瓷都落戶,協議投資近4億元。2005年陶瓷招商引資又出現良好勢頭,相繼有日本華玉株式會社、香港遠景、台灣大源、澳洲東福盈、佛山歐神諾、上海大邦、瑞景等企業來景投資陶瓷及配套項目,同時一些在建台外資項目也加大投入,擴大生產規模。
三是國有企業改革穩步推進。陶瓷國企改革、產權改制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相繼有東風、藝術、景興瓷廠,原料總廠、建材廠等國有企業全面改制,安置職工後實施退城進園,新組建成一批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現代陶瓷企業。同時,宇宙瓷業公司破產已經啟動,景陶瓷廠也完成政策性破產的准備工作,陶瓷工業公司已有25000多名職工通過改製得到了安置,確保了國有企業的穩定,陶瓷股份公司保持穩中有進的勢頭,正在加大投入,擴大企業生產規模,在發展中尋求新的發展和突破。
四是陶瓷科技創新步伐不斷加快。2005年國家日用及建築陶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基礎建設和科技創新方面取得新進展,分析測試中心與日用及建築陶瓷中試車間基本建成,工程中心的硬體建設繼續完善。在科技創新活動中,中心一方面加快發展高技術陶瓷,另一方面提升改造傳統陶瓷。目前工程中心在研項目100項,新立項14項,部分項目已被列為國家「科技攻關引導項目」。同時,陶瓷科技資源整合正有序進行,工程中心與省陶研所、市陶研所、市特陶所等科研院所的整合方案已經制定,國家陶瓷產品檢測中心也正在加緊運作。在此基礎上,陶瓷教育資源重組加速。景德鎮高專、景德鎮陶瓷職工大學、景德鎮電大、師范已整合為景德鎮學院,學院普通全日制在校生數達12000多人。

④ 陶瓷在一帶一路帶動下會面臨怎樣的新發展

——原標題:2019年中國陶瓷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提升綠色製造、智能製造水平大勢所趨

1、2018年中國陶瓷行業寒冬初顯

2018年中國陶瓷磚產量大幅回落至2012年的水平,創下了行業有史以來產量的最大跌幅。2018年我國陶瓷磚產量90.11億平方米,同比下降11.2%。

重要建陶產區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負增長,其中福建為-5.4%,廣東、江西和山東增長均在-15%以上;

新興建陶產區唯有四川產量實現13.3%的增長,其他河北、河南、廣西等產量也都出現不同程度的負增長。

2018年我國陶瓷磚出口下滑態勢繼續延續,全年陶瓷磚出口39.86億美元,同比下降9.94%。

2007-2018年中國陶瓷磚產量統計及增長情況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因此,今後十幾年,整個房地產行業將會迎來大洗牌,行業集中度會持續上升,這也決定了陶瓷行業的集中度在提升。

其二,環保之路勢不可擋。2015年-2018年是環保倒逼產業轉型,但在當下,綠色製造、智能製造是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當前企業首先要環保達標才能夠實現獲得參與市場競爭的資格。故接下來在面臨勞動力短缺的挑戰下,需要不斷地提高智能製造的水平。

其三,從行業機會看,裝配式建築、集裝箱式建築成為建陶行業新的拐點。同時新型材料、高附加值產品的進軍與探索吹響了陶瓷行業跨界的沖鋒號,特別是發泡陶瓷、功能性瓷磚。

一場深刻且持久的變革,正在陶瓷行業悄然發生。一等企業具有強烈的嗅覺,引領行業變革,二等企業及時掉頭,跟隨行業變革,三等企業會等在原地,後知後覺,最後感嘆時不與我。考驗功力的時刻到了,准備好了么?

——更多數據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日用陶瓷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⑤ 中國古代陶瓷業的發展歷程

我把近萬年的中國陶瓷史劃分為蒙昧、萌芽、建制、高峰、獨秀等五個不同時期,並加以述說。

中國陶瓷的蒙昧時期(約1萬年前—約公元前13世紀)
陶器的誕生最直接的原因是火的使用。大約在170萬年至70萬年前的元謀人時代就開始用火了,被焙燒的土地或粘土會變得堅硬,這給了原始先民以靈感,由此而發現了陶器。馬克思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認為,制陶術的發明「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據傳在炎帝神農氏時代,人們還發明了制陶技術。《周書》記載:「神農耕而作陶。」陶器的發明,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作斗爭的嶄新的一頁,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一項技術革命。雖然遠古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簡單、燒成溫度偏低,但這畢竟是人類利用化學變化製造器物的嘗試,它的發明,大大地改進了原始先人的生活質量。
在漫長的中國陶瓷發展歷程上,這時的陶器製造還處於一個蒙昧時期,盡管它是那樣的五光十色,那樣的絢麗多姿,但相對精美的瓷器製造工藝而言,一直處於懵懵懂懂的初級階段。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我國考古發現了大量早期制陶遺跡,如距今約10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陶罐、廣西桂林甑皮岩殘灰陶片、河北徐水縣南庄頭遺址發現的陶器碎片。此外還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紅陶、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彩陶、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的黑陶等。讓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4000多年前龍山文化薄如卵轂的蛋殼黑陶,至今無法仿造出來。先民用神奇的雙手,藉助天地間的聖火燒制黑陶,再一次有力地印證了華夏文明的演進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強調連續性和統一性,可中國各地的考古證明,各地區往往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有自己的文化源頭。
我曾前後實地考察過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大溪遺址、仰韶遺址、馬家窯遺址、龍山遺址、大汶口遺址、良渚遺址、紅山遺址、三星堆遺址以及西藏、新疆、青海等廣大地區的新石器文化遺存,並對其進行了大量比較鑒別。陶器的發明並不是某一個地區或某一個部落古代先民的專利品,任何一個古代農業部落和人群,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都能在各自獨立的環境中創造出來,歐洲已發現二三萬前的陶器。我所見到的這些文化遺存,可以說都是當地土生土長的土著文化,而決不是所謂「中國文明西來說」,不是中國史前文化只是仰韶彩陶文化和龍山黑陶文化的概念,也不是在近代中國史學界佔主導地位的「中華文明起源於中原而後光被四夷」的觀點。「文明西來」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雖然已知歐洲制陶歷史早於中國,但要從歐洲流傳過來,幾乎沒有可能性。當年發現馬家窯文化的瑞典人安特生曾宣揚此說,但到了晚年也徹底改變了這種看法。中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差異很大,高山、大川、森林、沙漠等造成阻隔,不同地區形成不同文化的特點,導致中華文明起源是多元的,但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取長補短,相互融合,豐富內涵,最終逐步走向一體化,成為大中華的主流文化,這猶如無數條涓涓細流最終匯入浩瀚的長江、黃河一樣。
陶器製造和使用是人類文明的進步,相對以後發明創造的瓷器而言,它似乎處於一個孕育時期。人們仔細鑒賞這一時期的灰陶、彩陶、黑陶、白陶等,從中可以汲取智慧,誘發靈感,激揚豪情與自信,在精神上獲得巨大享受。

中國陶瓷的萌芽時期(約公元前13世紀—公元1世紀)
中國瓷器經過古陶器漫長的孕育,終於在希望的原野上萌芽。大約在夏商之際,原始瓷器發軔於贛、浙一帶。商代中晚期的「原始青瓷」已經像模像樣了,它可能為我國瓷器的鼻祖,屬於瓷器的萌芽時期,這為瓷器的發明創造了一個重要條件。盡管在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發現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瓷,但那隻是偶然的現象,還不具有普遍的意義。
當商代冶煉青銅的爐火在神州大地閃爍以後,陶藝的光彩就日趨黯淡。此時,原始青瓷終於橫空出世,光耀神州。瓷器生產要具備下列條件:1、瓷土須是高嶺土;2、要有玻璃質感的釉色;3、通常燒制的溫度在1200~1300℃。與陶器相比,瓷器具有質地堅硬和清潔美觀的優點,敲擊聲清脆悅耳。當中原國家大規模鑄造精美的大型禮器以祭祀冥冥之中的神明時,越人卻用珍貴的青銅鑄造工具、農具和兵器,腳踏實地面對現實,努力務實地發展經濟,將「耕戰」視為國家事務的重中之重。越人依山勢建造龍窯,提高了窯爐溫度。採用泥條盤築法為成型工藝,在原始瓷器上施薄薄的青黃色釉,又因釉中含鐵,瓷器呈青綠色,故名青瓷。
去年春天,我在江西考察古窯遺址時,同行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樊昌生先生告訴我:商代最大的窯場已在鷹潭市童家鎮角山被發現,據專家對原始青瓷測試數據表明,它和近現代瓷器沒有什麼區別,遺址面積3萬余平方米,已揭露400平方米,發現饅頭窯和龍窯爐近10座,先後出土完整和已修復器物570餘件,器形有鼎、壺、尊、豆、碗、瓮等,流行圜底器、三足器和非常少見的平底器。裝飾紋樣最多的是雲雷紋、方格紋、葉脈紋、弦紋等。我在浙江湖州考察時見過商晚期原始青瓷,在德清看到春秋戰國時期大量原始青瓷的碎片。在蕭山、諸暨、紹興交界處考察印象特別深刻,那裡有質量很高的原始青瓷,春秋時期這里好似今天的經濟開發區:煙囪林立,作坊滿地,窯場遍布,是當時手工業制陶和交易的中心,這為越國贏得巨大的利潤,也為最終越人擊敗吳國,作好了財力上的准備。春秋戰國時代的原始青瓷,比以前規范,胎泥精選,釉料配製,拉坯由手工盤條改進為輪制,器型紋飾部分借鑒青銅工藝漸趨美化。這證明長江流域、南方地區在商代同樣有發達的文明。
秦漢之際的原始青瓷技術從理論上講應該不斷前進,但事實卻出現了大倒退。戰國末年空前的征戰,引發社會動亂,導致原始青瓷技術發展的停頓,甚至中斷。秦漢的原始瓷好像完全是另起爐灶的,看不到直接的傳承關系,故只能稱之為「釉陶」。但是原始瓷在越國故地復興,又似乎說明原始瓷的工藝傳統和影響並未完全斷絕。秦漢的原始瓷以仿銅禮器的鼎、盒、壺、鍾為常見,很少發現戰國時盛行的碗、缽、盤、盅等一類的飲食器。裝飾的紋樣以弦紋、水波紋、雲氣紋等為主,甚至完全不用戰國時常用的S紋等裝飾。
漢代由於社會穩定,農業、手工業發展較快,厚葬風氣在民間普遍盛行,從墓葬出土來看,器物還是沿襲仿造青銅禮器隨葬的舊俗。西漢晚期燒制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以盤、罐、碗、耳杯等為主,同時出現了屋、倉、豬欄、羊舍、牛羊雞犬等明器和瓷塑。我們在浙江漢代龍窯遺址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原始瓷向瓷器演進的整個過程,青瓷終於隨著社會進步從萌芽走向成熟,這是歷史的必然。

中國陶瓷的建制時期(約公元2世紀—約公元6世紀)
凝聚著古越人智慧結晶的龍窯技術及其產品在浙江大地上日臻完善,在經歷戰國秦漢數百年的動盪與停滯以後,東漢晚期以上虞小仙壇窯址為代表的寧紹平原東部地區,終於率先燒制出成熟瓷器,瓷器完成了歷史上的「隸變」,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里程碑,中國瓷器從此走進了建章立制的偉大新時代。中國是陶瓷的故鄉,「China」邁向世界,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從上虞縣小仙壇東漢晚期窯址出土的青瓷,質地細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溫燒成;器表通體施釉,胎釉結合得相當牢固;釉層透明,瑩潤光澤,清澈淡雅,秀麗美觀。越人率先奏響了成熟瓷器誕生的前奏曲,並最終成就了青瓷的發明創造。這件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重大事件在浙江完成,是越人智慧、創造力的表現,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物質文明的偉大貢獻。
瓷器比陶器堅固耐用,清潔美觀,造價低廉;原料分布極廣,蘊藏豐富,容易推廣燒制。瓷器這一新生事物如雨後春筍,以頑強的生命力在中華大地茁壯成長。東起東南沿海的江、浙、閩、贛,西達長江中上游的兩湖、四川都相繼設立瓷窯,分別燒制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南方的越窯、甌窯、婺州窯、德清窯等窯爐林立,爭奇斗艷,出現空前繁榮的景象。其中以越窯發展最快,窯場分布最廣,瓷器質量最高,器型更趨完備,成為引領瓷器潮流的帶頭羊。
瓷器到了三國時,吳國統治者盛行以青瓷陪葬。對平民百姓來說,價廉物美的隨葬器皿莫過於陶瓷製品。厚葬之風對制瓷業的刺激作用是可以想見的,更促使青瓷製作技藝提高。魏晉南北朝是我國瓷器生產躍進時期,晉代首次出現了中國文字史上的「瓷」字,「晉瓷」不僅數量多,而且器型更加豐富多彩。青瓷製瓷區域也由南及北推進,特別是北方山東淄博窯在北齊時期已生產優質青瓷。我到淄博窯考察過,那裡的青瓷無論是造型,還是釉色都是仿造南方越窯的。青瓷一統天下,燒制的地域進一步擴大,但此時也有少量的黑釉瓷和白釉瓷被發現。這個時期,社會動盪,戰亂不斷,民族的融合及佛教文化的傳入,促使陶瓷藝術風格的多樣化。
青瓷、白瓷、黑瓷的相繼出現,標志著中國瓷器建制已大功告成。北方制瓷手工業的迅速發展,尤其是白瓷的出現,為制瓷業開辟了一條廣闊的道路。從出土文物看來,白瓷最早出現於北朝的北齊,迄今發現最早的白瓷是北齊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的白瓷。隋大業四年(608年)的李靜訓墓,也出土了一批白瓷器,胎質潔白,釉面光潤,其中的龍柄雙邊瓶和白瓷龍柄雞頭壺為最精。有了白瓷,才可能有影青、青花、釉里紅,才可能有鬥彩、五彩、粉彩等琳琅滿目、色彩繽紛的彩瓷。黑瓷的原產地在浙江德清,我前年在遺址考察時還拾得春秋時代的褐黑釉瓷片,可見黑釉瓷產生也有漫長的孕育發展過程。東晉之後,北方也開始燒制黑瓷。河北平山縣北齊崔昂墓出土的一件黑釉四系缸,標志著北齊時期已經出現了比較成熟的黑瓷。這一切都為唐宋北方名窯的普遍出現打下堅實基礎,也是唐宋瓷業高峰時期到來的序曲。

⑥ 易和陶瓷產業發展的建議

如果想要你的企業做大做強,就要善於打破常規,努力的進行創新,這一點易和陶瓷做的就很好

⑦ 陶瓷現在在世界中的發展如何

原標題:陶瓷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色釉炻瓷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行業增長概況

中國是陶瓷的故鄉,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陶瓷文化。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住房環境持續改善的幾十年中,陶瓷磚由於外觀精緻、圖案多樣,能夠實現美觀的裝飾效果,同時具有耐腐蝕、抗污性好、易清潔、材質堅固、防火防潮、輻射可控等特點,一直受到國內消費者的歡迎。2010-2015
年,隨著我國建築裝飾行業的蓬勃發展,建築陶瓷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規模以上建築陶瓷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從2010 年的2,302 億元增長到2015 年的4,354
億元,復合增長率達到13.60%;同期國內建築裝飾工程總產值從2.10 萬億元增長到3.39 萬億元,復合增長率為10.05%。

近年來,行業分化趨勢明顯加快,一批龍頭企業的業績增長幅度遠超行業平均水平,而一些新的品牌、新的黑馬又不斷涌現,以全新的產品特色、市場策略、營銷模式,為行業帶來新鮮力量的同時獲得自身快速的增長。

全球陶瓷行業發展概況和發展趨勢

經過長久的發展,國外陶瓷生產企業大多根據自己的核心能力和優勢資源,從事陶瓷產業的某一個環節或者工序,以體現自身的核心競爭優勢。隨著能源和原材料的限制,以及人力成本逐年上升,發達國家和地區逐步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技術和產能,世界陶瓷生產中心正在逐步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在全球陶瓷市場上,陶瓷製品的需求呈多元化和個性化趨勢。歐美國家更注重陶瓷製品的色彩、造型、安全和環保等性能;中國則更側重於陶瓷製品的花色、文化內涵和實用性能。基於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生活水平、文化背景、藝術審美觀等方面的差異,市場上單一陶瓷品種難以滿足不同地域的需求,也早就了不同地區的行業企業具有各自不同的競爭優勢。美國是全球最大的陶瓷產品進口國,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日用陶瓷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指出,2015年進口陶瓷產品58.71億美元,同比增長0.56%,2016年進口陶瓷產品57.64億美元,同比下降1.82%,陶瓷需求保持穩定。2016年,美國建築陶瓷進口17.91億美元,佔全部陶瓷進口的31.09%;衛生陶瓷進口10.25億美元,佔全部陶瓷進口的17.79%;日用陶瓷進口13.17億美元,佔全部陶瓷進口的22.85%;工藝陶瓷進口3.70億美元,佔全部陶瓷進口的6.42%;其他類陶瓷進口12.60億美元,佔全部陶瓷進口的21.85%。中國是美國陶瓷進口的最大來源國,2016年美國從中國進口陶瓷22.22億美元,佔美國陶瓷進口總額的38.56%。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分析,電子工業是先進陶瓷產業最大的終端應用市場,這一趨勢仍將延續數年。地域劃分來看,亞太地區2014年電子陶瓷市場份額超過
40%,是全球電子陶瓷市場規模最大的地區,而中國又是亞太地區電子陶瓷需求量最大的國家,其他依次為日本、韓國、印度。

近年受益於通信、計算機、電子儀表、家用電器和數字電路技術的普及發展,電子陶瓷元器件的市場需求日益增長。在下遊行業的拉動下,全球電子陶瓷行業保持穩定增長,2010年全球電子陶瓷市場規模為181.3億美元,2014年增長至205.9億美元。

在我國,電子陶瓷為政策指導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中重點發展的關鍵戰略材料之一,呈現出迅猛發展勢頭,2007年我國電子陶瓷行業市場增長率為30.4%,除去金融危機的影響,近年行業增速維持在11%以上的水平,行業產量年均增速接近15%。

產業技術不斷走向成熟

隨著經濟的發展,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運輸成本等整體呈上漲趨勢,部分陶瓷企業開始通過改進生產技術和設備升級,採用新型、節能的自動化設備,以及新工藝、新技術代替傳統的生產方式,實現自動化流程和智能操作控制,提高了生產效率,提升了產品品質,降低能耗和成本。

行業生產向智能化、自動化發展的趨勢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日用陶瓷行業的生產技術發展也很快,一些傳統落後的設備和復雜的生產工藝正在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等靜壓成型、自動修坯等智能化、自動化的先進設備和工藝簡單、連接緊湊的設備和生產線。陶瓷行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勞力成本的不斷上漲,通過提高生產過程的智能化、自動化,從而提高日用陶瓷業的生產效率,成為日用陶瓷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色釉炻瓷作為最具有個性的日用陶瓷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色釉炻瓷為日用陶瓷細分產品,具有時尚個性、環保健康、實惠實用的特點,正日益受到年輕消費群體的關注和青睞。對比分析國外日用陶瓷市場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日用陶瓷市場已經超越了實惠消費的階段,呈現出時尚文化消費和綠色環保消費的趨勢,未來對色釉炻瓷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

陶瓷是中國傳統文化與陶瓷產業的有機載體,是傳統文化與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一。釉下五彩瓷,採用的「三燒制」製作工藝,釉面瑩潤光潔,顯得質朴古艷,色彩溫潤,具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特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欣賞、裝飾、收藏價值。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倡導和對藝術鑒賞需求的提升,釉下五彩瓷將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

⑧ 跪求!!現在陶瓷行業的發展前景怎麼樣啊!

2008年中國陶瓷業可謂跌宕起伏:從上半年的產業轉移、擴張,到下半年的停窯停線;從上半年的原材料飛漲到下半年的市場急劇萎縮;加上呼嘯而來的金融危機,廣大陶瓷企業經歷了最「琢磨不透」的一年。但在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控下,2008年的陶瓷行業發展軌跡依然依然隱約可辨。無論是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抑或是產業轉移和市場布局,「高歌猛進」的投資熱——擴建超大規模的陶瓷生產基地,調整產品配套而建設高產能的現代化生產線,在2008年上半年表現得「淋漓盡致」。2008年我國陶瓷出口增幅比2007年、2006年下滑了20多個百分點。我國陶瓷出口正經歷著嚴寒的冬天。國內新農村建設、經濟適用房推廣等政策的執行,使多數外銷陶瓷企業紛紛轉向內銷。
在陶瓷行業風雨飄搖之際,陶企紛紛擴張爭地之時,更有企業展開了跨行作業。如有「瓷片專家」稱譽的將軍企業涉足拋光磚生產、2007年進入瓷磚市場的箭牌在廣東四會、江西景德鎮建設了5條生產線,攜衛浴龍頭品牌的地位強勢進入瓷磚領域。目前,一批二、三線品牌紛紛避開一線城市高端品牌的鋒芒,轉入二、三級城市,2009年的二、三級城市必然成為企業爭奪的新的市場制高點。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籠罩下,國內各行業普遍受到影響,但國家總共5萬億元的基礎建設投資計劃對於建築建材行業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對於建材行業拉動十分明顯,從行業前景來看,建材行業在此次此次金融危機擁有較大的優勢。目前建材行業景氣度持續,未來行業集中度有望提高。由於我國目前固定資產投資依然保持高位運行——雖然投資增速回落較快的是房地產投資和工業投資,但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對水泥等建材需求的拉動依然很明顯。
中國投資網2009-2012年中國陶瓷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

⑨ 佛山陶瓷發展及產業特色

導語:對於世界人來說,陶瓷的名片可能會是景德鎮陶瓷,但是對於中國人或是南方人來說,佛山陶瓷是他們自豪的民族文化。親你還停留在瓷器只知道景德鎮的階段上么?作為我國規模最大、陶瓷生產點最多的生產基地—佛山,一樣是我國陶瓷文化中美妙絕倫的藝術品。



作為佛山瓷器最著名的則是石灣陶瓷,佛山也因此有了「南國陶都」的榮譽。佛山陶瓷也因為有了「石灣陶瓷」這張美麗的臉蛋開始了產業化的經營模式。佛山政府也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把陶瓷行業列為「首批集群經濟示範區」。但是現代化的經營模式也給傳統的陶瓷行業帶給的不僅僅是挑戰,更多的是困難和阻礙。這是現今最棘手的問題。



當然佛山瓷器的產業特色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佛山瓷器的品牌特點與優勢是比較鮮明的。比如說佛山擁有著多種的品牌企業,一些品牌還是中國馳名商標。第二則是生產技術先進,重點企業都是產業化的經營模式。第三則是有著高超的工藝水平,在工藝製作上也是推陳出新。第四佛山憑借著自身獨特的地理位置的優勢,出口大量的陶瓷作為佛山經濟的一大組成部分。



佛山全面的提出了建設「三大世界級產業基地」,真正地把佛山瓷器放在了戰略性的高度上,把陶瓷與家電與液晶平板擺到了同等高度的地位上。所以足以看出當地政府對陶瓷文化的發展投資力度。

並且陶瓷行業憑借著自身的特點進行市場化運營的同時,政府也高度扶持陶瓷產業,相關資料顯示,在佛山360多家的陶瓷企業中,政府重點扶持42家,這個數據可能大家不敏感,那麼換句話說政府扶持了陶瓷產業銷售業績的包分之六十到七十。其中一半的企業是需要調整和改進的,所以看完這些數據相信大家應該心裡會有把天平了。陶瓷產業自身根本沒辦法獨立的經營,只有靠政府的資助和扶持,這樣的企業是是不會有鮮活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創新力的。



陶瓷產業的環境問題比較突出,陶瓷的生產製作需要消耗很多材料,並且尾氣與其他排污措施的不到位都是陶瓷產業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所以陶瓷產業要想有更好的前景發展就必須要優化產業結構,同時加強企業核心的創新力,打破這種在原地徘徊的局面。

⑩ 陶瓷磚的起源,發展,及今後的發展趨勢誰能幫我弄一下。急用!!!

世界陶陶瓷產業發展的史歷淵源

世界陶器產業的起源從歷史看有三大區域:①東亞區域;②西亞、北非、歐州區域③美州區域。美州制陶業在哥倫布發現美州大陸之前一直獨立、緩慢地發現著。東亞陶瓷主要是中國為源頭及核心不斷向周邊的熱南、朝鮮(高麗)、日本及東南亞擴散。中世紀歐州陶瓷的發展主要是受中國和西亞的影響到,最初阿拉伯人將伊斯蘭陶器經西班牙傳入義大利,在義大利發展成風格獨具的錫釉花飾瓷,制瓷技術再越過阿爾卑斯山脈,在法國出現錫釉軟質瓷,直至17世紀荷蘭的錫釉陶以仿製中國青花和五彩而聞名天下,中世紀歐州瓷是在伊斯蘭陶器和中國瓷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雖然陶器世界很多地方在幾千年前均有生產,但瓷器卻被公認是中國人的發明,自14世紀開始的東西方陶瓷貿中,由於歐州存在著巨大的貿易逆差,造成大量白銀流失,為增加本國財富,18世紀歐州各國都加緊了陶瓷的研製。歐州最早的瓷器是德國的邁森工廠生產的,然後制瓷技術擴散到義大利及英法等國。

日本陶瓷業

1616年,歸化日本的朝鮮人李參平在日本有田盯(Arita)發現瓷土並成功燒制出青花瓷,宣告了白本瓷器時代的來臨,日本瓷器真正繁榮起來要到17世紀50年代,1644年中國由於清軍入關,國內陷入戰亂,中國瓷器外銷停滯為,日本瓷器乘機成為市場寵兒,1658年起,日本成為一個面向亞洲、波斯灣和歐洲市場的重要瓷器出口國。

如今日本依然是世界性的陶瓷強國。日本的陶藝較為發達,存在相當規模的職業陶藝家,日本的日用陶瓷在世界中高檔市場中佔有很大的市場份額。另外日本在材料科學領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沿,特別是在高技術陶瓷材料方面佔有領先、突出的地位。一般來看,日本和歐美乃至中國在陶瓷材料研究方面水平相差並不大,但在新型陶瓷材料的產業方面日本在世界上佔有絕對領先的優勢。

日本陶瓷產業有如下特點:

①在原材料方面,由於國內陶瓷原料供應不足,日本陶瓷企業從國外進口陶瓷原料數量逐年增長,如可塑性高嶺土原料需從韓國及紐西蘭進口,進口量已達總進口量50%以上。另外,從英國與中國進口高嶺土原料數量逐年增多。隨著原料的進口,導致產品成本增加,迫使企業必須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提高產品的檔次。在陶瓷原料開發利用方面,日本不再局限於滿足過去普通的陶器與瓷器製品生產,而是強調更多地滿足日用陶瓷的使用功能與用途,如增強陶瓷餐具的抗菌性能,對於衛生瓷強調產品的防污性、節水效果等;研製新產品中他們很注意提高環境保護的標准與有利於人體保健的效果,如對於釉料、色料含鉛鎘溶出所造成的污染進行規劃治理。如日本的東陶公司將日本在新材料、電子方面的優勢與陶瓷相結合,發揮了電子技術及人工智慧優勢,其衛浴品牌TOTO已成為世界衛浴的頂級品牌。

②日本瓷器在造型、紋飾、色彩及功能上變化之多,是日用瓷強國英、德無法比擬的,依據其材料科學方面的優勢,研究出高可塑性的人造粘土,降低產品的成型難度,為加快設計與開發,日本不僅早已實現計算機化,而且正在實施設計實體化,即採用電腦的CAD/CAM語言,利用光造型等新型製造技術。

③日本陶瓷生產工藝與技術裝備基本完成了自動化與智能化等高科技改造,如連續式自動化原料加工、高強度磁性除鐵工藝、等靜壓與水壓成形工藝、自動施釉、自動乾燥乃至全自動控制燒成技術等。除極少數工序尚待完善外,凡是可由機械代替人工操作的部分全部實現全自動化操作。

歐州陶瓷業

在歐共體,建築瓷、日用瓷、衛生瓷工業擁有1500家企業,從業人員大約200000人。建築瓷是最重要的行業,占據年銷售額14000MECU的60%,餘下的日用瓷和衛生瓷基本平均。日用瓷和衛生瓷也有一些集中性生產區域,但不象建築瓷、衛生瓷生產集中在少數的跨國公司,日用瓷生產分布在歐洲100多個獨立的生產企業。歐洲傳統陶瓷工業的強大生命力在於生產工藝和產品不斷創新,歐洲機械設備銷往世界各地,雖然幾乎每個國家都能生產陶瓷設備,但其質量不如歐洲產品。

(1)英國陶瓷業

英國日用瓷生產占據了歐洲的四分之一,骨質瓷的初始產地在英國。英國骨質瓷價格昂貴,其著名品牌皇家道爾頓和威奇伍德一套20件左右的餐具要賣到3000歐元,產品也是美倫美煥,讓人嘆為觀止。

英國衛生瓷與德國和西班牙共占歐州的三分之一;英國、西班牙和法國分享世界20%日用及衛生陶瓷設備市場。在英國,制陶業包含范圍很廣,大致可以分為家用物品、建築用品和工業用品三大類。許多基礎產業都用到陶瓷器具或零件,例如建築業、能源的生產和使用、運輸和娛樂業等。英國對建築陶瓷產業採取了限制發展的政策,2006年進口量6600萬平米,排世界進口國第5位。

英國陶業各具體產品銷售情況如下。餐具等:銷售額為5.41億英鎊,其中進口佔2.29億英鎊;衛生潔具等:銷售額為1.99億英鎊,其中進口佔0.67億英鎊;陶瓷地磚等:銷售額為1億英鎊,其中進口佔2.34億英鎊。近幾年來英國陶瓷市場一直保持穩定,市場銷售額一直保持在20億英鎊左右,陶瓷進口份額不斷增加。具體陶瓷產品其銷售情況不同,例如餐具、耐火材料和工業用品出口較多,其出口佔到年總銷售額的50%左右,而磚、瓦、管道等建築材料的國際交易量較小。從進口的國家來看,以義大利、西班牙的產品居多,中國等東方國家建築衛生陶瓷產品進入該國的很少,但是中國的藝術陶瓷出口英國佔有相當的份量。

(2)德國陶瓷業

德國日用瓷生產占據了歐洲的四分之一,2004年餐具的營業額為5.57億歐元,其中國內銷售2.87億歐元,出口2.70億歐元。衛生瓷與英國和西班牙共占歐州的三分之一,

德國的日用瓷和衛生瓷工業設備佔世界80%的市場份額,另外的205則由英國、西班牙和法國分享。 德國對建築陶瓷產業採取了限制發展的政策,2006年進口量8700萬平米,排世界進口國第3位。 德國產的骨灰瓷質量非常好,價格雖然高,但在市場上有競爭力,很暢銷。骨灰瓷咖啡杯每件14.80馬克(1美元一1.73馬克),骨灰瓷中杯碟23.9馬克,骨灰瓷15頭茶具1098馬克,浮雕小杯碟78馬克,大湯杯碟(拓器)32.5馬克,美術陳設瓷象10公分高的雕塑小女孩359馬克,摺合217美元,25公分高的雕塑人物2697馬克,折1625美元,價格高得驚人。

(3)法國陶瓷業:

法國衛生瓷的生產占歐州的五分之一,同英國、西班牙分享另外20%的陶瓷設備市場.法國的日用瓷在歐州在產量上排英、德、意之後,屬世界性日用瓷強國,其著名的世界性品牌有:愛馬仕、 CHRISTOFLE 昆庭 、ARDAUD 柏圖、塔若等

法國塞利姆公司(CerlimFrance)是專門生產陶瓷設備的公司,生產的陶瓷設備技術先進,英國的皇家瓷廠就使用此公司生產的陶瓷設備。一台等靜壓成型機為25萬美金,每小時能生產130件產品。

(4)義大利

義大利是當今世界陶瓷的一流強國,其日用瓷生產占據了歐洲的四分之一,建築瓷產量占歐洲總產量的50%左右,衛生瓷生產接近歐洲的三分之一。另外義大利建築陶瓷工業設備在世界范圍內具有領先地位,義大利除陶瓷種類齊全外,陶瓷產業鏈非常完整,產業分工較細,各環節均發育良好。

義大利瓷磚工業現有陶瓷牆地磚企業接近270家,這些公司屬下共有317家工廠,721條窯,擁有29084名從業人員,2006年產量達到5.7億平方米,總營業額達到55億歐元,其中出口達到總銷售的70%。

(5)西班牙陶瓷業西班牙建築瓷產量占歐洲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大約80%的瓷磚集中在發達地區(castellon)。衛生瓷與德國和英國共占歐州的三分之一,同英國和法國分享20%的世界日用及衛生陶瓷設備市場。

具體可以參考這里
http://marketingx.blog.163.com/blog/

閱讀全文

與陶瓷產業的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