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應重視經濟發展還是環境保護
這個問題最近應該是很熱的,既然你贊成經濟發展,給你提一點吧,你的對手肯定會舉一個回例子答:最近中國答應在2020年碳排放量降40%-50%,你只需要從這個政策會降低國內消費水平,降低居民收入(如果要煽情一點就說降低貧困人的收入吧。。。。)來分析。面對這個論題,你只需把握一點:環境固然重要,但是經濟,政治,文化是一個國家最核心的,最不可能動搖的東西。至於材料你還是自己搜集吧,工作量太大。。。
⑵ 生態產業的發展
中國生態工業發展對策
1加強生態工業方面的基礎研究
國際上生態工業的研究是在清潔生產研究之後,作為其升華和補充,在20世紀80年代末才迅速發展起來。中國起步更晚,因此要加強這方面的基礎研究,根據國際研究趨勢,應著重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
(1)研究可減輕工業對環境影響的具體技術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廢物零排放系統、物質替代、非物質化和功能經濟。
(2)研究對整個工業生態過程進行分析、監測和評價的方法,包括物流平衡分析、產品或過程的生命周期分析與評價、工業生態指標體系的建立。
(3)研究可促進生態工業實現的制度,包括如何在市場規則、財務制度、法律法規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以使生態工業的思想可以貫穿整個生產和生活過程 。
2加強生態工業園的規劃與建設
生態工業園是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食物鏈(網)原理,把一定地域空間內的不同工業企業問,以及工業企業、居民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物質轉移、能量轉換統籌起來,建立產業系統內的「生產者- 消費者-分解者」的循環途徑,實現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多次利用的地域綜合體,從而達到物質能源充分利用,向系統外零排放的目的。
丹麥的卡倫堡鎮是生態工業園的典型,燃煤發電廠向煉油廠、制葯廠以及居民供應余熱,煉油廠把用過的冷卻水提供給發電廠做預熱用水,煉油廠把液化氣送到發電廠和生產石膏的工廠。而生產石膏的工廠的原料來自發電廠凈化空氣的脫硫設備產生的硫酸鈣。這個系統已成為一個包括發電廠、煉油廠、生物技術製品廠、塑料板廠、硫酸廠、水泥廠、種植業、養殖業和園藝業,以及卡倫堡鎮的供熱系統在內的復合系統。各個系統單元(企業)之間通過利用彼此的余熱、凈化後的廢水、廢氣,以及硫酸鈣等副產品作為原材料等。一方面實現了整個鎮的廢棄物的最小化;另一方面,各個系統均從相互作用中降低了成本,獲得了直接的經濟效益。現階段世界上有幾十個生態工業園項目在規劃或建設,其中多數在美國,此外法國、日本、加拿大等也較多:亞洲的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印度等,正在開展生態工業園的項目。中國還沒有建立生態工業園,因此應加強研究與開發建設。
3推行產業生態管理
產業生態管理的方法可以分為五類:一類是面向產品環境管理的方法,即生命周期評價;第二類是面向綠色產品開發的方法,即產品生態設計;第三類是面向區域的規劃方法,即生態工業園的規劃;第四類是面向生態產業開發的方法,即生態產業孵化;第五類是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管理。
現代生態農業
中國生態農業發展對策
中國生態農業頗具特色,成績顯著,國際影響大。但畢竟發展僅20餘年時間,生態農業的示範區的面積也僅佔全國耕地總面積7% 。因此,要使中國生態農業上一個新台階,需要加強有關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研究。
1加強生態農業規劃
生態農業建設,規劃應先行,這是首要環節並具龍頭地位。但中國生態農業示範中,規劃設計方面仍感不足,應加強規劃研究。生態農業規劃包括農業生產潛力、生態過程、生態格局分析,生態農業系統敏感性和決策分析。它的第一目標是持續發展,第二目標是資源的高效利用、社會的發達昌盛、系統關系的和諧穩定。
2研究、開發與推廣克服農業發展阻礙因素、全面發展農業的新技術
這些技術包括資源環境保護與開發技術(如水土保持治理技術,防沙治沙技術,鹽鹼地治理技術等),配方施肥技術,以農作系統改革、天敵繁殖捕放和生物農葯研製與應用等為主的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良種選育與繁殖技術等。
3深化生態農業理論研究
把生態農業的經驗升華到理性認識,從而指導下階段的生態農業建設顯得十分重要。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生態農業研究方法論,生態農業模式的總結與設計,生態農業價值評估體系以及生態農業的規范化和標准化等。
中國生態第三產業發展對策
1樹立發展消費觀
發展消費觀不僅包括物質、精神消費,而且包括生態消費。生態環境同樣是人類的寶貴財富。要使人類的消費持續發展下去,必須維持和增殖生態資本,這是財富創造過程,也是物質與精神消費得以持續的基礎。當前興起的生態旅遊熱表明了生態消費的發展趨勢。但更重要的是要保護好自身周圍的環境,從而達到保護全球生態環境的目的。
2推行功能經濟
所謂功能經濟就是鼓勵消費者購買產品的服務功能而不是產品本身,鼓勵企業以對社會的服務功能而不是以產品或利潤作為經營目標。功能經濟認為生產的目的應該是產品的服務功能,而不是產品的數量達到最大。在功能經濟條件下,產品仍由生產者所有,生產者可以在適當的時間將產品加工,因此實現了由產品的再利用代替物質的循環。功能經濟的基本原理是增加財富,但並不是擴大生產,其目標是最充分、最長時間地利用產品的使用價值,同時消耗最少的物質資源和能量。為此,作為企業,在產品的設計上要為環境而設計,要進行可拆卸的產品設計。這樣當某個部件壞了後。就只需更換該部件,而不是整件產品的報廢。同時可通過某些設備的使用權(如小轎車)來達到充分利用、減少消耗和排污的目的。
⑶ 結合環境污染談談產業轉型升級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1、做好工業企業轉型升級的統籌規劃
政府及主管部門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發展培育一批、改造提升一批、限制淘汰一批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求,在扶持企業要有選擇性,不能為了保穩定,保增長,對所有企業進行同等水平的扶持。要大力扶持和發展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產業。深入調研基礎上,排出一批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逐個制訂轉型升級的實施方案,明確目標定位、總體布局、發展導向以及相應配套措施,避免急功近利、盲目擴張和低水平的重復建設。這些實施方案還要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三大產業規劃等其他規劃相銜接,並充分考慮工業轉型升級和發展需要,前瞻性地規劃並建設一批能源、交通、物流、污水處理等重大基礎設施。對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排放產業要堅決不給發展空間。產業升級的目標就是:加快形成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的產業結構。
2、加大轉型升級的財政金融扶持力度
建立統一的轉型升級專項資金,重點用於技術改造貼息,以推動轉型升級的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節約能源資源、減少污染排放和引進培育人才等。同時,建立政府與金融機構的溝通協調機制,搭建銀企對接合作平台,主動向金融機構推薦優秀工業企業轉型升級的項目,促進金融機構加大信貸力度。
3、通過成本逼迫來推進產業結構升級。
通過自然演進或政策推進,迫使企業從低端產業走向高端產業,或從低附加值產業轉向高附加值產業。瑞安的企業現狀是,長期以來絕大部份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和產品初加工的傳統行業,附加值低,整體競爭力較弱,產業升級缺乏足夠的壓力。政府要積極利用成本倒逼機制,對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排放產業,利用土地、環保等方面提高成本來促進產業升級。不能為了暫時的經濟指標而丟失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機遇。
4、科技創新是企業轉型升級的助推器。
在成本逼迫下,企業必須走技術進步與創新之路,積極化解成本壓力,走出困境。要引導企業大力引進科技人才,充分發揮人才對經濟轉型升級的保障作用,從而達到產業從無到有之目的,要引導和支持企業走高端產品發展之路,引導和支持更多的企業開發生產專利產品、品牌產品、高端產品以及各種形式的新產品,加快提升成本傳導能力。引導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投資進入新領域,促進高附加值產業加快發展。
5、政府加強引導,強化服務。
在轉型升級中,政府除了制定目標、出台政策以外,還應該發揮選商引資的作用,特別是對我市空白產業,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節能減排項目等予以全面跟蹤;把好項目推薦給好企業,並做好配套服務。市政府牽頭建立幾個相關產業領域的專業團隊,對產業現狀和今後發展進行全方位的跟蹤研究。並對這些高科技產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技術前景和市場前景進行分析,引導傳統企業轉型發展。
⑷ 城市經濟發展的差異化跟不同產業、不同地理位置或者不同自然環境之間有著怎樣
1.因地制宜出台差異化政策,促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各個省區的自然、經濟與社會條件差異很大,經濟上的聯系與互補關系不強,很難適用於同一政策。
2.實現經濟結構多元化,成為推動中國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主力軍。
3.高質量成主線,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化是出路。在此過程中,差異化的決策安排尤其重要。在中國經濟整體協同發展的大前提下,由於各區域經濟存在巨大差異,只有配備同樣差異化和更具針對性的制度安排,才能更為有效地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4.城市經濟發展各有千秋,根據產業目的地各種產業鏈的建設方向來發展產業項目。不同的發展模式對產業的發展類型與運行方式也有著特殊要求。規避同質化競爭帶來的資源浪費,將有利於中國經濟產業的健康發展。
⑸ 如何優化產業發展環境
文化產業作為一個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市場需求廣版、消費空間大、權開發價值高、投資機會多的綠色朝陽產業,是最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對於增加就業,擴大消費,拉動內需以及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生態,進而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都具有積極意義。由於文化產業是綠色產業,環保產業,文化產業對GDP貢獻越大,經濟結構就越趨向合理。
⑹ 生態環境產業發展
生態環境產業化的發展是必須的,是大勢所趨!
環境有其特殊性,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專關,關繫到我們屬的身體健康和社會穩定。但是本身的經濟效益出的慢,導致了經濟發展初期乃至中期很少有人能重視他。而且,生態環境產業化所涉及的行業過於廣泛,生物工程、化學工程、土木工程等一系列復雜的專業重視都融合其中。這些都導致了生態環境產業化發展初期的緩慢以及發展方向的不確定性。
⑺ 如何優化工業發展環境
產業的發展需要良好環境。廣西是一個後發展欠發達地區,工業發展環境與發達地區相比有不小的差距,制約了工業發展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因此,推進新型工業化跨越發展,就要把優化工業發展環境作為基礎工程。
抑制「脫實向虛」現象,營造實業致富的認知環境。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是一對關系密切的兄弟。虛擬經濟以實體經濟為基礎,是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產物,以服務於實體經濟為最終目的。實體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有賴於以金融業為核心的虛擬經濟支持。金融市場的合理運行,可以讓閑置資金與合適的實體經濟投資領域匹配,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融資平台,提高資金配置效率;金融市場還能識別風險,預警實體經濟發展可能出現的問題。但虛擬經濟由於其復雜性和投機性,容易脫離實體經濟而自我循環、自我膨脹,助推資產泡沫的形成。當實體經濟不能夠消化這些泡沫時,過度膨脹的泡沫不可避免地產生破裂,形成經濟危機。因此,既要發展虛擬經濟,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助力;又要控制虛擬經濟,使其處於良性的可控的范圍。近年來,我國經濟出現「脫實向虛」的現象,企業和資本熱衷於炒作並從中謀劃取利益,助長了社會的浮躁和功利,形成不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社會氛圍。因此,必須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抑制「脫實向虛」的現象,讓虛擬經濟利潤回歸合理水平,引導社會資本更多投向以工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加大政策扶持、降低稅費負擔,營造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讓抓工業、干實業的人有搞頭、有奔頭、有甜頭。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扭轉整個社會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科學認知環境,形成重視工業發展、支持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科學考核政績,優化發展工業的行政環境。在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各級領導班子的行政行為對工業發展的影響是重要的。要通過科學的政績考核來形成各級領導班子積極、科學抓好工業發展的行為導向。工業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比如周期長,即項目建設周期較長,回收周期長等;環節多,即生產經營環節多,從生產要素的准備,到開始進行生產、生產出產成品,再到銷售產品、回收資金,經歷多個環節;好群聚,即工業產業喜歡群聚,形成產業集群,共享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降低經營成本,等等。開展政績考核並確保考核結果的科學性,就要求深入研究和遵循工業發展規律,設置相應的考核指標和內容。要改變過去只看見結果看不見過程、只看見現在看不見將來、只看見表面看不見裡面的政績考核缺陷,既要重視考核結果也要重視考核過程,既要考核當前指標也要考核預期指標,既要考核顯性指標也要考核隱性指標。科學的政績考核還要突出可持續發展的考核,激勵各級領導班子捨得花時間、投本錢、下功夫,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同時,科學的政績考核還要注意遵循主體功能區規劃定位,設置好差別化的評價指標,激勵各級領導班子積極發展與功能區相適應的工業項目。
完善制度機制,優化工業發展的服務環境。為工業企業及相關主體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職責。要完善服務制度,規范服務行為。要完善財稅制度,減輕企業負擔作為完善制度機制的一個重點。從現實看,財政收入的層層壓力使一些地方、一些部門突破財稅法律法規的限制,設置各種不合理收費,加重了企業的負擔。廣西工業整體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大多數企業市場競爭力還比較弱,不合理的負擔更使其難於輕裝上陣,提高市場競爭力;在招商引資中也難於與其他環境更優的地方競爭,削弱吸引力。完善財稅制度,就要取締不合理收費,堅持「放水養魚」而不是「竭澤而漁」,切實減輕企業負擔,為企業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⑻ 論述企業的產業環境分析
1,整個行業的的發復展前景如何,非常制重要,比如,這個行業是朝陽產業,還是要被淘汰的落後產能。
2,行業的發展是否有國家政策支持,有哪些政策的支持。
3,行業現在所需要的生產資料是否會提高產品成本,從而降低利潤,或者相反。
4,行業內部的的競爭模式。是壟斷競爭還是寡頭壟斷。
5,整個行業產品的銷量和銷售對像。
簡單幾點概括下,就能對行業的環境把握的八九不離十了,如有不明白,可以問我,謝謝採納。
⑼ 十四五戰略規劃時期發展環境有哪些變化
「十四五」將迎來以下五大發展變化。
1. 世界經濟格局轉變
以中國為核心的新產業版分工體系正在形成權,並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
2. 社會主要矛盾轉變
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3. 經濟發展主題轉變
十九大明確了高質量發展的發展方向,從動力、效率、質量三大方面推動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變革。
4. 產業發展動能轉變
十四五將進一步推進「增量崛起」與「存量變革」並舉,加快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和戰略新興產業的培育,實現現代產業體系構建。
5. 資源配置模式轉變
十四五時期,我國區域發展已從過去的單個區域發展,轉向推進多區域跨區域協調發展,通過深化區域合作,激發區域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