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十四五規劃」的編制建議有哪些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統一規劃體系更好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要建立以發展規劃為統領,以空間規劃為基礎,以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為支撐的規劃體系。」
深藍咨詢深入研究企業內外部影響因素,聚焦「十四五」,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科學謀劃國企中長期及「十四五」發展戰略規劃,科學提出「十四五」時期基本思路、戰略重點、目標任務和實施保障等工作內容,推動國企轉型升級及實現可持續發展。
因此,深藍咨詢認為,要做好「十四五規劃」,必須把握好以下五個方面:
1. 定位
尋找異同,挖掘發展價值,准確把握發展特色,並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突出自身定位和發展特色。
2. 銜接
十四五」規劃必須緊密結合發展戰略而來,是企業戰略發展意圖的細化,執行層必須能據此實現企業的戰略發展意圖和目標。
3. 突破
致力於打破制約發展的瓶頸,找准突破發展的切入點、解決核心問題,發揮戰略導向作用,確保高質量發展。
4. 平衡
「十四五」規劃必須兼顧企業的短期利益和長遠發展,能很好的平衡短期利益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
5. 實操
「十四五」規劃必須兼顧策略性與實操性,既要有發展綱領,又要有任務支撐,還要與企業自身發展階段相結合。
回答正在人工審核中,請您耐心等待,審核結果請在消息中心查看。
『貳』 電競專業怎麼樣
電競專業的發展前景如何?首先,電競不等於網游電競專業不是研討怎麼玩,荒廢學業的嬉戲;電競教育,也不是泛泛而論的知識普及,而是聚焦在賽事組織管理、網路自媒體營銷、解說技術、內容製作、教練、數據分析。
如今電子競技已經被列為正式的體育項目,一般認為,和電子競技俱樂部簽約,並以此為主要職業的都可以被稱為職業電競選手。據了解,這樣的選手目前國內的人數規模在千人左右,他們的收入主要來源有兩部分,一是俱樂部每個月發的固定工資:另一部分是比賽獎金。普通選手總月收入在兩萬到三萬元之間,部分選手還有直播合同作為收入來源,年收入有高達六位數甚至七位數的。
由於電子競技是一個新型的產業,電競人才存在很大缺口,隨著電競產業崗位的細分,對從業者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電子競技產業的崗位目前主要有:電競運動員、教練員、數據與戰術分析師、裁判員、職業經理人,到賽事承辦、場地運營與維護、主持與主播、電競商務、內測工程師等。
目前電子競技專業是很多學校開設的新專業,涉及到的就業方向很廣,電競方面的裁判、選手、主播、宣傳等都可以作為工作方向。電競行業處於發展初期,但發展潛力巨大,急速的發展需要足夠數量人才的支持,那麼電競專業的發展前景就是廣闊的。如果找到一個好的學電子競技專業的學校,能夠學到切實的技能,擁有電競的專業知識,以後的發展空間是很好的。
『叄』 中國汽車行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是什麼
新能源汽車產業化持續推進;汽車電動化和智能化。
分報告基於支撐總報告的研究思想,對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現狀及趨勢進行翔實論述,剖析汽車行業面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產業發展政策建議,並對產業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其中指出,中國汽車產業面臨大變革、大變局的同時,迎來了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的新機遇,中國品牌產品的綜合質量水平與國際品牌產品的差距不斷縮小,新能源汽車作為國家汽車強國戰略支持,產業化持續推進,市場化得到逐步培育。
(3)聚焦產業項目發展擴展閱讀:
汽車智能化是汽車問世100多年最大的技術革新。實現無人駕駛等智能化後,將極大地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大幅度減少交通安全事故,同時也將推動軟體、晶元、大數據等技術的進一步突破。
隨著汽車電動化和智能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公共交通工具尤其是代步的汽車將實現共享,提供更多的出行選擇,也將改變現有的出行習慣,因共享而便捷,因便捷而共享,汽車製造廠將變成出行服務商。
張進華說,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是全球汽車領域對未來發展趨勢的共識,中國雖然汽車產業起步較晚,但在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浪潮中,完全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
『肆』 靠直播崛起的電競,未來的出路是走向娛樂圈嗎
2016年第一季度,中國互聯網直播產業人氣火爆,逾100家直播平台獲得社會融資,社會輿論紛紛聚焦……這個新興產業給予了人們太多想像空間。然而,盛極一時的狀態並沒維持多久。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產業發展已露疲態。首先是跟風資本的離場。其次是行業市場的整合,直播企業將迎來大面積轉型成為業界共識。再次是政策監管的深化,《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的出台切實提升了行業准入門檻,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監管,也使得行業整合洗牌勢在必行。
事實上,這片孕育出「草根逆襲神話」「上億身家主播」的吸金土壤,自身耕耘一直苦不堪言。因為缺少穩定的盈利模式,帶寬成本、熱點內容、營銷推廣「三座大山」時刻壓迫著直播平台,即使歷經大浪淘沙後生存下來的企業也不得不支付高於其營收數倍的成本。
互聯網直播行業盈利模式的困境不是偶然。其暴露出的問題,一方面是內容局限。雖然直播內容多元化、專業化的呼籲由來已久,但大部分直播平台的內容仍以泛娛樂化為主,作為一種「低端綜藝」模式廣泛存在。
另一方面則是用戶局限。早年直播行業的對象主要針對受教育程度偏低、娛樂生活匱乏的人群,這些用戶在人群數量上雖是「大眾」,但在文化影響力和輿論引導力上是「小眾」。
實際上,直播行業一直以來都未得到社會精英階層的太多關注,社會主流輿論尤其是老一輩人對直播行業印象消極,他們雖然認可直播行業的產業價值,但對其傳播的內容持保留意見。
有聲音說,2017年是直播產業的寒冬,這種說法未必准確。寒冬的到來只是宣告了直播泛娛樂化時代的終結,眾多同質化、低俗化營銷的平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政策約束中將淡出人們的視野,迎來的可能是行業整合發展的春天。真正富有社會價值的文化產品如何生產,穩定活躍的商業模式怎樣建立才是2017年互聯網直播行業探索的重點。
網路平台直播不應只靠網紅,直播行業自身應該打破思維定勢、開闊視野,強化與關聯產業間的互動,除了「電商+直播」的模式,有的企業已開始嘗試「直播+游戲」「直播+教育」等模式,為行業注入了新活力。
在內容上,互聯網直播行業的顏值經濟要回歸內容本身,從「有價值」逐漸過渡到「有品質」,還要多關注社會熱點、百姓企盼,並通過直播發出理性聲音,而不是單純地湊熱鬧和發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