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前人工智慧行業有哪些發展方向
奮達科技產品首選
2. 如何更好發展我國人工智慧產業
按照規劃,我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到2030年共分三步走。第一步,也就是到兩年後的2020年,人工智慧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慧產業競爭力進入國際第一方陣,人工智慧產業成為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還要培育若干全球領先的人工智慧骨幹企業,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
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譚鐵牛院士認為,在人工智慧發展過程中,一定要理性分析發展未來,理性思考發展目標和發展路徑,從而務實推進並確保人工智慧健康可持續發展。
3. 與人工智慧相關的產業和職業有什麼
.top域名給你解來答,目前人工智慧源行業的就業方向主要分為搜索、圖像處理、計算機視覺、模式識別和圖像處理等,搜索方向如網路、谷歌、微軟等,包括智能搜索、語音搜索、圖片搜素、視頻搜索等。圖像處理如醫學的圖像處理,醫療設備、醫療器械都會涉及到圖像處理和成像。
4. 人工智慧產業將尋求哪三方面的突破
未來將扎實推進理論發展,加強新技術整合能力
如今,「智能+」社會已步步臨近,社會各界也正積極勾勒未來社會圖景。國外人工智慧巨頭動作不斷,在基礎技術、應用領域方面都有諸多突破,可以總結為三點:基礎研究能力強、跨界創新密集、人才紅利持續發揮。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慧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慧產業進入國際第一方陣,成為我國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慧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技術與應用部分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人工智慧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高端,成為帶動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智能社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到2030年,人工智慧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我國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人工智慧產業競爭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專家認為,要想讓機器人滲透到人們生活,真正實現智能社會,一定要把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好,建立知識庫、大資料庫、面向各類具體問題的智能系統等。「這不僅要有技術,還涉及整個社會體系、服務體系和治理體系等。」業內人士呼籲,要加快機器人向各領域的應用,實現人機協調、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營造有利於機器人發展的良好生態。
瑞銀研究報告顯示:至2030年AI每年將為亞洲貢獻經濟價值高達1.8萬億至3.0萬億美元,將對金融服務、醫療保健、製造、零售和交通等行業產生巨大影響。這些行業加起來,相當於目前亞洲GDP的三分之二。
據統計,2000至2016年,中國人工智慧企業數量累計增長1477家,融資規模達27.6億美元。其中,2014至2016年三年是中國人工智慧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這三年裡新增的人工智慧企業數量占累計總數的55.38%。另據艾瑞咨詢公開數據,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規模2016年已突破100億元。
面對優勢,還需戒驕戒躁;面對補足,還需踏實補強;我國應在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浪潮中爭當「弄潮兒」。
未來已來,當時代的鍾聲緩緩敲響,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是最難掌控但必須面對的不確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必須在日新月異的科技大變革中、在國際合作與競爭的征程中加速前進。
5. 人工智慧九大發展行業領域,你體驗到了嗎
當前人工智慧產業分化出九大發展熱點領域,分別是晶元、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回、機器學習應用、答計算機視覺與圖像、技術平台、智能無人機、智能機器人、自動駕駛。
日常生活中可以體驗的有:
1、手機,人臉識別、拍照軟體。
2、智能家居,如~搭載人工智慧的冰箱、電飯煲、掃地機器人等。
3、醫療,人工智慧+醫療,甚至掛號、拿葯等。
4、金融,如銀行、證券、保險等領域多是人+機器形式。
5、教育,人工智慧+教育,如人工智慧老師、進入家庭的「學習機器人」等。
6. 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出爐提出哪些主要任務
12月14日,工信部正式印發《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計劃》」),提出以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的產業化和集成應用為重點,推進人工智慧和製造業深度融合,加快製造強國和網路強國建設。
業界普遍認為,我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計劃》出台後將進一步促進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目前,網路、阿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已進行了大量的前期研究,而聯想、華為、京東等企業也已開始在人工智慧領域展開積極布局。產業界認為,我國在人工智慧領域和國際領先水平的差距並不大,在不少細分領域還處在國際先進水平。2017年開始,相應的人工智慧應用在我國已開始涌現,隨著《計劃》的逐步落實,將大大促進我國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水平。
7. 人工智慧是什麼有哪些跟人工智慧相關的產業
網路
人工智慧
3.7萬 4'15"
人工智慧會毀滅人類嗎?
1.7萬 6'
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嗎
2.6萬 3'22"
AlphaGo三連勝,AI真能取代人類了嗎?
7636 5'1"
人工智慧
權威
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網路科學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審核
多義項
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 更多義項
人工智慧,英文縮寫為AI。它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 人工智慧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並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人工智慧從誕生以來,理論和技術日益成熟,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可以設想,未來人工智慧帶來的科技產品,將會是人類智慧的「容器」。
人工智慧是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人工智慧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樣思考、也可能超過人的智能。
人工智慧是一門極富挑戰性的科學,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必須懂得計算機知識,心理學和哲學。人工智慧是包括十分廣泛的科學,它由不同的領域組成,如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等,總的說來,人工智慧研究的一個主要目標是使機器能夠勝任一些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復雜工作。但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對這種「復雜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
8. 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未來會對行業帶來哪些沖擊
1、汽車
未來五年內,大部分新車將成為更為智能的「互聯汽車」。到2025年,大約有10%的新車將完全實現無人自動駕駛。包括谷歌和特斯拉在內的部分企業眼下正在研發自動駕駛汽車,而日本即將開始對「機器人計程車」進行使用測試,這種計程車將會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期間承擔起運輸任務。
2、金融
金融領域的最大變革在於傳統的投資專家將被機器人金融顧問所取代。到2020年,全球金融市場將會有價值2.2萬億美元的投資活動由人工智慧計算機完成,這些計算機擁有對市場變化發展學習和理解的功能。在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技術的影響之下,金融業的發展模式將由高頻交易和復雜演算法向全自動資金管理轉變。
3、醫療保健
未來的醫院將利用機器人完成各方面的工作,從關鍵性手術到照顧殘障病人等等。2000年時全球大約有1000台手術是由機器人輔助參與的,而到2014年這一數字猛增至57萬台,而在未來還會繼續增加。科技的應用將有效彌受訓補醫療人員的短缺。
4、製造業
目前全世界有10%的製造工作由機器人完成,隨著機器人成本的降低,這一比例在未來十年內將上升至45%。製造機器人的功能也越來越強大,盡管有部分製造工作還需要人工完成,但諸如富士康這樣的公司已經投資研發機器人來替代人手組裝iPhone中的細小零件。
5、農業
機器人和人工智慧在對於農業發展的改變也顯而易見。未來將會有更多無人駕駛的拖拉機、無人機和擠奶機出現在農場里。到2025年,農民可以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和大數據分析手段來優化農作物的產量。
6、服務業
伴隨著越來越多個人定製化機器人的誕生,服務行業發展前景也將迎來巨大的變革。機器人的加入可以替代人類承擔更多簡單單調、危險又或是繁瑣的工
7、人工智慧
到2024年,人工智慧技術市場價值或達到430億美元。在2040年至2050年之間,完全人工智慧(即一台計算機能夠真正地模仿人類思維的技術)有5成左右的機會可以實現,到2075年這一可能性將上升到9成。
8、航空航天和國防
如今全世界大約有90個國家使用無人機,其中30個國家使用武裝無人機。未來五年內,全球商用和軍用無人機的數量預計將增長2倍。與此同時,陸地用全自動軍用汽車和機器人也正在研發之中。
9. 工信部推動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包括什麼
在6月26日上午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總經濟師王新哲透露,工信部將繼續推動人工智慧產業發展邁上新台階。其中包括突破核心技術,增強發展動力。推動產、學、研、用之間融合互動,引導人工智慧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夯實智能感測器、人工智慧晶元和基礎軟體等產業核心基礎,加快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促進人工智慧技術與各行業融合發展。
周長奎說,經過多年的持續積累,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其中,國際科技論文的發表量和發明專利的授權量都已經居世界第二位,部分領域核心關鍵技術也實現了重要突破,像語音識別、視覺識別技術處在世界的領先地位,自適應自主學習、直覺感知、綜合推理、混合智能、群體智能等初步具備了發展能力,中文信息處理、智能監控、生物特徵的識別、工業機械人、服務機器人、無人駕駛也逐步進入到實際應用階段,人工智慧創新創業日趨活躍,一批龍頭骨幹企業加速成長,在國際上獲得了廣泛關注和認可。
10. 人工智慧將使哪些行業帶來變革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李德毅以《人工智慧:經濟發展新引擎社會發展加速器》為題在大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演講中,李德毅認為,人工智慧對教育、醫療、製造業及金融業的沖擊最大。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景中認為,人工智慧將首先應用於醫療產業,緩解醫療資源不均等,實現「無排隊」式看病就醫。同時,人工智慧將促進教育事業,解決教育資源不平均等問題,兼顧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達到「有教無類」的目標。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