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安徽煤田三隊立足地勘主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專題調研報告
2007年7月,國土資源部地勘司組織經研院等單位的有關同志組成專題調研組,對安徽省地勘行業改革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並深入安徽煤田第三勘探隊進行了重點調研。現就有關情況形成簡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安徽省煤田地質局成立於1952年,1998年屬地化歸屬安徽省人民政府管理。全局現有職工5932人,下設8個正縣級事業單位。安徽省煤田地質局第三勘探隊組建於1965年,位於安徽省宿州市,1998年隨省煤田地質局實行屬地化管理。全隊現有在職職工935人,專業技術人員214人;離退休職工609人。
40多年來,該隊共完成煤炭資源勘探工作量約300萬米,提交各類地質報告和資料200餘件;探明各類煤炭儲量及預測儲量200億噸,經該隊勘探提交的地質報告已建礦井30多對,在建礦井10餘對。
該隊內設機構為「一部、一室、三個中心」,即:地質技術部、報告編制室、物探測試中心、礦井測井站、化驗測試中心、地質測繪中心。形成了地質報告、設計、測井、測量、化驗等一條龍服務、一體化成套技術。擁有先進的地質技術報告編程系統、測量全球定位儀、微機數字測井車等現代化技術設備170台(套)。地質技術由過去單一的對內服務發展到走向市場、面向全國承攬項目,成為全國同行業地質技術服務最完善、最齊全、最具競爭實力的勘查隊伍之一。
10多年前,安徽煤田三隊隨著全國煤田地質系統的戰略性調整,地質勘探任務不斷壓縮,不景氣時全隊一年僅有兩三千米的國家勘探任務,事業費投入缺口越來越大,流動資金虧欠(最低時賬上僅有十多萬元),僅有的10台老千米鑽機多半老化、報廢,職工住房難、看病報銷難,待崗人員多、時間長,地勘經濟十分蕭條。面對重重困難,煤田三隊自加壓力、開拓創新,在市場經濟大潮中逐步探索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特別是近年來實現了持續、跨越式大發展。
近年來,該隊地勘經濟實現了較快發展,總收入由2000年的4092萬元,到2003年突破1.5億元,2004年突破3億元,2006年達到3.6億元。總收入中,地質勘查佔30%,礦井建設服務佔35%,礦井災害治理佔10%,技術服務佔10%,其他佔15%。全隊資產總額由2000年的6400萬元增加到2006年的3.37億元。
全隊在職職工人均年收入由2000年的8869元,增長到2006年的40427元。
該隊先後被授予「全國地質勘查功勛單位」、「全國煤田地質系統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國體育活動先進社區」、「全國經典地質隊」、「安徽省十五重大找礦發現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稱號。「十一五」提出了創建「小康地質隊」、「現代化勘探隊」、「和諧地質隊」的發展目標。
二、改革發展模式
安徽煤田三隊改革發展的基本做法是:立足地勘主業,拓展延伸產業,做活多經業。通過一系列大膽的改革措施,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全新經濟運行機制,從打破專業找煤定式開始,改變思想觀念,創新管理模式,改變用人機制,改革分配製度,進行結構調整,資源整合、優化配置,不斷壯大延伸業,拓展新型產業,實現多元化發展戰略。
在管理體制上,安徽煤田三隊實行「一套人馬、三塊牌子」:一是法人事業單位的安徽省煤田地質局第三勘探隊。二是安徽兩淮基礎工程公司第三工程處企業法人的市場運作模式。三是安徽華地集團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模式。
在內部管理機制上,根據發展需要,全隊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分別負責、分別核算、確保上繳的「一統三分」管理模式。經營情況實行按季度審計、半年審計、專項審計和年度審計。幹部實行年度考核、動態管理聘任制。財務管理發揮三個結算中心的核心管理作用,隊財務人員實行計分考核制。項目管理以「八個統一為重點」,實行項目承包報賬制、可控成本承包制、鑽機米含量承包制。生產資料、設備資產實行隊統籌調配製。員工實行勞動合同聘用制。年度經營目標層層簽訂合同,獎罰兌現,做到責、權、利明確。
在產業結構和隊伍結構調整中,三隊先後推出了28項改革舉措,進行了「六次重要戰略轉移」,「五次結構調整」,全隊現已形成地質勘探、礦井凍結造孔、基礎工程、水源勘探、建築安裝、地質報告、礦井服務、多種經營及後勤服務等9個產業的基本格局。施工范圍涉及安徽、江蘇、河南、山東、天津、內蒙古、山西等全國15個省(區)。安徽煤田三隊通過資源整合、優化配置,不斷增強主業實力,壯大延伸業,加快推進多元化發展新格局。由過去單一的地質勘探逐步發展成為一支擁有多種技術和施工手段的綜合性地質勘查單位,同時又是一個跨行業、跨地區、多種經濟成分共存的企業集團,有 9個產業,17個公司,28個經營領域,2個合資公司,2個股份制公司。主要施工領域是煤田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礦井凍結造孔、油田勘探、大口徑瓦斯抽放、注漿、注氮,地鐵、路橋基礎工程、數字測井、岩土工程、大地測繪、化驗、機械加工、傢具裝潢、餐飲服務、計算機開發,市政路網、工民建築和房地產開發等。目前該隊已形成國有、集體、法人、合資、股份、承包租賃等多種經營方式、多種經濟形式共存的經營運作模式。
創新體制,重新整合組織結構。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打破傳統的機構設置,撤銷二級機構。把以前計劃經濟體制下一、二、三工區進行撤、並、轉,對人員設備和技術力量進行重新整合,成立幾大公司,對凡有創收能力的單位和部門下達年度創收指標,獎優罰劣,廣開創收渠道。實行隊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分別核算、分灶吃飯,確保上繳的「一統三分」管理模式。副隊級領導分兼各公司經理,隊長與各公司經理簽訂年度經營承包合同,公司經理與下屬廠點簽訂承包合同,目標層層分解,一級向一級負責。三隊還成功地與台商合資成立了春塔基礎營造責任有限公司和華春基礎營造責任有限公司兩個合資企業。由於起點高、定位準,使之在上海、深圳、珠海、南京、天津等大城市得以迅速發展。為了樹立市場品牌,使經濟增長向規模化、集約化快速發展,增強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抗風御險的能力,又組建了「安徽華地集團」。
推進產權多元化,進行股份制改造。形成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經營新模式,成立了2個股份制公司,進一步盤活了資本,激發了活力。抓大放小,放開搞活,走管理效益型之路。一方面從過去的多層分包轉向直接承攬重點項目、重點工程,一方面「借船出海」、借力發展,引進30多台外協鑽機,擴大經營規模。安徽煤田地質還積極探索包括「勞動者有其股」在內的股份合作制,實現管理層、勞動者、投資者共同持股,以充分調動積極性。
主動融入地方經濟,全方位參與地方經濟建設。三隊目前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廣泛開展了承攬市政路網,工民建築和房地產開發等業務,形成了廣泛多元的地勘經濟新的增長點。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以三隊為典型的安徽煤田地質局自2002年以來,連續5年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改革發展顯現成效。
表1 安徽煤田地質局2001~2006年經濟情況一覽表
從煤田三隊的發展成效來看,主要體現在:
(1)地勘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煤田三隊過去一年提交2~3個勘探報告,現在每年提交30~40個報告。而且報告質量很高,評審通過率達100%。平均開動鑽機53台。年鑽探工作量平均完成20萬米。在地質勘探施工中創造了單機鑽效最高突破1000米/月,平均鑽效580米/月,礦井凍結造孔創造了單井盤日進尺1460米,單機日進尺364米,單機台月效率3460米等多項全國最高紀錄。近5年提交各類礦山勘探報告153件。特別是安徽蒙城邵於庄、趙集已探明煤炭儲量79111萬噸。
(2)技術競爭能力不斷提升。依託技術創新,大力實施科技興隊戰略,緊緊依靠科技創新與進步,加快現代化勘探隊建設步伐。全隊現有地質、工程、測量、測井、化驗等各類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214名,佔全隊職工人數的25%。中高級技術工人500名。先後提交各類地質報告200多件,獲得煤炭儲量200億噸,完成Ⅰ、Ⅱ、Ⅲ類科研項目50多個,經三隊勘探提交的地質報告已建礦井30多對,在建礦井10多對。近年先後施工完成全國凍結法成井50%以上工程量,有單井工程量屬全國之最的淮南丁集礦凍結造孔工程,有屬亞洲最深、地層最復雜、施工難度最大的山東郭屯井檢工程,有淮南超800米深的大口徑瓦斯抽放工程,有屬亞洲之最的南京新街口地鐵站連續牆工程,有「西氣東輸」黃河頂管工程,有上海磁懸浮列車試驗線基礎工程等一大批有影響的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項目優良合格率100%,贏得了業主的高度評價。僅近5年就完成地質報告設計153件,提交各類地質報告29件,獲得資源儲量347624萬噸,提交各類礦山服務型報告153件。特別是在安徽蒙城邵於庄、趙集已探明煤炭儲量79111.88萬噸,為國家儲備資源開發提供了重要依據。兩個探礦權普查成果獲省國土資源廳「十五」期間重大找礦發現獎。完成局以上Ⅱ、Ⅲ類科研項目15項,局優秀以上五小創新成果12項;市級「百項創百優」成果多項。在各類報紙、雜志上公開發表技術及管理方面的論文30多篇。
(3)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三隊總收入每年以跨越式的速度穩步攀升,1993年全隊實現經營總收入僅為1783.10萬元,「九五」末的2000年全年總收入為4092萬元。到2003年突破1.5億,2004年突破3億元,2006年3.6億元,始終保持在全局的領跑地位。近5年開動各類鑽機達360台(套),完成施工項目249個,施工鑽探工程量達290萬米,平均每年開動鑽機60台(套),平均每年施工項目40多個。固定資產做到保值、增值,目前資產總值達3.38億元,是10年前的30倍。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發展後勁十分強勁。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4)加快融入地方經濟發展。通過努力,三隊形成了大批較穩固的戰略合作夥伴,加強了與各大型能源企業與地方政府的合作交流,密切戰略合作關系,建立了一個良好和諧的內外發展氛圍,市場資源不斷增多。用誠信、業績和實力說話,不斷擴大深入合作交流層次。從兩淮煤田勘探到陝北石油開發,從北上中俄邊境的雙鴨山東榮煤礦凍結孔施工,到澳門珠海口岸廣場工程;從樁基工程搶灘上海、天津市場到地下連續牆工程叩門廣州、深圳……在融入地方經濟方面,充分利用地勘單位在社會上的影響力、綜合實力,不斷擴大與地方政府的交流與合作。目前三隊正在進行4億~5億元的市政路網建設項目和570畝的舊城改造地產開發項目。
(5)職工收入大幅增長。三隊全隊在職職工人均年收入由1993年的3733元,增長到2000年的8869元,2006年的40427元。為改善職工居住條件、生活環境,2005年以來,新建職工住宅樓13棟,5萬多平方米,解決和改善了432戶職工住宅條件,全隊職工的住房面積由原來的人均不足5平方米增加到現在的25平方米。
四、反映的主要問題
調研中反映的主要問題有:
(1)安徽煤田三隊是一個歷史長、人員多的老勘探隊,遺留問題多、包袱沉重,面臨困難和問題較多。
(2)隊伍一直從事地質勘探工作,沒有形成自己的主導產品,擁有的唯一成果就是地質報告。現有的專業技術人才、管理經驗、設備等主要是地質勘探方面的。目前該隊只有2個探礦權,其中1個是合作探礦權。礦產勘查開發產業還難以形成,
(3)地勘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三隊處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兩淮煤田經過數十年勘探,資源勘探工作基本結束,而兩大礦務局都有自己的勘探隊伍,補充勘探的市場很小,煤田地質勘探難以形成地質隊的主導產業。其他產業由於受專業、人才的限制,缺乏市場競爭能力。在地質災害評估、環境評估等方面,由於資質、地方保護、行業保護等多方面限制,也難以形成產業。
(4)三隊在地勘延伸業及相關產業進行了拓展努力,在凍結造孔、大口徑鑽孔施工及煤層氣勘探成孔方面有技術優勢。但因資質及地方保護、行業保護等方面的限制,難以把自身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5)地勘工作外部環境有待改善。一是勘探市場有待規范,一些個體經營者參與勘探市場,形成惡性競爭,威脅到正規勘探隊伍的生存和發展。二是勘探施工外部環境差,一個地質鑽孔青苗補償動則幾萬,多則十幾萬元,勘探成本大大提高,有的勘探工程形成零利潤或負利潤。
五、結論與建議
通過在安徽煤田三隊及其他地勘單位調研,形成以下幾點結論和建議。
(一)當前地勘經濟快速發展受惠於各種有利的機遇條件
可以說地勘單位能夠取得今天的經濟較快發展,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天時」就是市場機遇,整個經濟增長的良好大環境的拉動,2002年以來礦業市場的繁榮復甦,資源瓶頸引發的國家對資源戰略的重視,給地勘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機遇。「地利」指區域資源等自然條件,無論是勘查開發一體化還是別的產業,都需要有相應的自然資源條件。「人和」指的是政策環境、政府支持、人文環境等,屬地化後地勘單位加快融入地方經濟,這是地勘經濟近幾年能夠實現較快發展的根本原因。
(二)地勘單位要突出自身的技術優勢
安徽煤田三隊自我總結這幾年的快速發展的實踐,認為地勘單位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勘探技術優勢。通過技術創新應用,創造了地質勘探單機鑽效突破1200米/月,平均鑽效580米/月,礦井凍結造孔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單機最高鑽效由2300米提高到4370米,創造了多項全國紀錄。因此,近幾年能夠在眾多競爭隊伍中脫穎而出,做大做強,做出聲譽。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核心糾偏技術,如果沒有鑽效工藝的支撐,就不可能有一批穩固的戰略合作夥伴單位,不可能完成一大批有影響的國家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不可能創造一大批全國優質工程。從2002年開始,市場有機遇,煤田三隊及時抓住了機遇,加快了發展。這主要也得益於煤田三隊一直重視抓技術隊伍建設,保證了隊伍不散、技術不散,否則也難以抓住市場機遇。勘查資質等技術資質是地勘單位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資質升級是實現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綠色通行證。2006年安徽煤田地質局兩淮建設公司獲得了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一級資質,極大地提高了安徽煤田地質參與工程招投標的競爭力。調研中地勘單位也希望能夠對於國有地勘單位在資質申報、審批方面給予優惠支持政策。
(三)通過加強與礦山企業合作形成穩定的產業
近幾年,煤田三隊積極探索如何與煤田礦業集團形成戰略合作關系,開展建井服務等技術支持,形成穩定的產業鏈。與礦山企業建立互利合作關系,加快危機礦山、現有油氣田和資源枯竭城市接替資源勘查,大力推進深部勘探和外圍找礦工作。開展共伴生礦產和尾礦的綜合評價、勘查和利用。做好礦山關閉和復墾階段的地質工作。安徽省煤田地質局分別與省內淮南、淮北、皖北、新集四大煤炭企業集團簽署了有關接續礦區開發建設合作協議,形成了穩定的商業性地質工作,也為地勘單位實現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途徑。
(四)通過加強與地方政府合作,積極融入地方求發展
安徽煤田地質局利用自身優勢,充分利用國家政策,集融資、投資、項目建設與政府特許、政府采購等行為於一體,切實做好BT項目建設開發,在幫助地方政府解決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不足的問題的同時,較好地體現了資本、技術、管理、市場以及政策等資源的有效組合,收到良好的回報。2006年以來共簽訂BT類開發項目9個,累計投入資金超過10億元。地勘單位結構調整,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特點和優勢,把內部調整與外部合作結合起來,把地勘單位改革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統籌考慮地勘單位改革發展與區域發展的關系。
(五)依法運作礦業權實現跨越式發展
礦權運作是實現地勘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基礎。安徽煤田地質局通過資料二次開發,對具有找礦潛力的區塊積極進行礦業權登記,並投入進行風險勘查。「十五」期間,安徽煤田地質局實現五個區塊的探礦權轉讓,合同轉讓價款累計達16.8億元,實際回收資金達10億元。部分價款以參股等形式與礦山企業進行合作。礦權運作為安徽煤田地質局的發展積累了資金基礎,也為安徽煤田地質局的整體搬遷提供了經濟基礎。
(六)行業主管部門要與地勘單位共同建立和維護規范的地勘市場
這幾年形勢的發展變化,使傳統地勘單位的含義發生了深刻變化。各地勘單位的發展不平衡,有的發展較快,有的還面臨不少困難。需要根據各省地勘單位發展變化的實際,實行分類指導,以促進地勘單位更好更快地發展。迫切需要通過設置合理的市場門檻,取締不具備勘探資質的隊伍。制定指導價格,規范地勘招投標市場,保護具備勘查資質單位的合法權益。安徽省國土資源廳探索對地勘單位領導班子進行考核兌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外,地勘單位反映,各省統籌改革的力度不一樣,迫切需要出台一個行業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還有的地勘單位建議,國土資源部門作為地勘行業主管部門,應加強與其他各職能部門的聯系協調,為地勘單位多方面建立業務合作關系搭建平台,必要時可將地勘單位的意見和建議以主管部門的名義上報政府。
(2007年7月)
❷ 山西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報告
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勘查行業調查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25號)要求,我省認真組織人員對當前地質勘查行業進行了全面的摸底調查,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省地質勘查年末職工總數56318人,較2005年增加了2807人。從事地質勘查人數14071人,比2005年增加了633人。具有勘查資質單位81個,其中高級技術員1371人,比2005年增加了213人,中級技術員2671人,比2005年增加了232人,離退休人員18384人,比2005年增加了43人。離退休經費26055萬元,比2005年增加了5078萬元。
二、屬地化地勘單位情況
我省屬地化國有勘查單位有2個。
(一)山西省煤炭地質局
山西省煤炭地質局,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至,本系統勘查單位為13個,有8個單位具有地質勘查資質,佔全局單位的88.89%;國家規定的13類資質中,全局共佔8個,占資質類別的61.54%;各類各級資質共38項,甲級有15項,占總數的39.47%;乙級有13項,占總數的34.21%;丙級有10項,占總數的26.32%。資質類別、專業分布情況為:區域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液體礦產勘查、氣體礦產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等8個類別。
年末職工人數4011人,與2005年對比沒有變化。其中年末地質勘查從業人員2439人,包括技術人員1328人(地學專業547人,高級技術人員254人,中級技術人員620人),比上年增長4.48%。本期平均人數3845人,勞動者報酬合計9353.68萬元,勞動者報酬比上年增長9.67%。另外,離退休人員年末人數為2054人,離退休費用合計4444.83萬元,費用比上年增長16.03%。
全局2006年總資產52757.79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13450.28萬元,專用儀器設備7307.69萬元,總資產比2005年增加11709.86萬元,增長28.53%,生產性設備增加4071.81萬元,增長43.42%,專用儀器設備增加1463.64萬元,增長25.04%。
2006年總負債26465.90萬元,比2005年增加7299.08萬元,增長38.08%。
2006年總收入43770.51萬元,比2005年增加9340.19萬元,增長27.13%。
2006年總支出35860.34萬元,比2005年增加4596.55萬元,增長14.7%。
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情況:省內主要有礦業權價款項目和少量的國家財政及補償費項目,其中省礦業權價款項目8000餘萬元,國家財政及補償費項目500餘萬元。
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情況:主要從事省內社會地質工程項目,資源勘查多為煤礦的接續和補充勘探等。實物工作量大致為鑽探進尺10萬余米,合同價款9000萬元。
各種礦產開發(省內、外、境外)投資與收入:基本沒有開展此項工作。
工程勘察施工(省內、外、境外)市場承攬項目情況:局基礎工程公司擁有建築業地基與基礎專業承包一級資質,還有乙級工程勘察資質及鑿井資質。近兩年沒有承攬到大項目。
其他產業基本情況:主要為建築製造業(佔全局對外總收入近1/4)和安置型酒店餐飲(三產)服務業(佔全局對外總收入近8%)。
1.建築製造業主要代表企業有
(1)金浦混凝土有限公司。1998年由經局148勘查院投資興建,注冊資金2000多萬元,2006年產值6000萬元。
(2)匯鏹磁性材料製作有限公司。1994年由229隊與中信公司共同投資興建,注冊資金750萬元,2006年產值為2000萬元。
2.酒店餐飲(三產)服務業
金泉大酒店,2006年為500萬元。下屬單位還有115院地質招待所,144院地質賓館,148院西苑賓館,水勘院水仙賓館等。酒店服務業除水勘院水仙賓館外,其他均無盈利。
(二)山西地質勘查局
截至2006年12月30日,全局共有地質勘查單位20個,有16個單位具有地質勘查資質。各類專業82個,其中:甲級資質30個,乙級資質30個,丙級資質20個。甲級資質中區域地質調查資質1個,水工環資質4個,礦產資源勘查資質13個,物化遙資質3個,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1個;乙級資質中區域地質調查資質5個,水工環資質5個,礦產資源勘查資質8個,物化遙資質5個,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8個,選冶加工試驗1個;丙級資質中水工環資質3個,礦產資源勘查資質4個,物化遙資質8個,勘查工程施工資質4個,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1個。
從業人員6442人(正式職工),其中:高級職稱454人,中級職稱906人,初級職稱881人,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17780元。共有離退休人員5948人,離退休人員經費12144萬元。
與2005年度相比,地質勘查單位數量未變,從業人員減少139人,減少2.1%。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增加2850元(含調資因素),增加19.1%。全局離退休人員總數減少95人,經費增加577萬元(含增資因素)。
2006年總資產81751萬元,比2005年的66582萬元,增加22.78%。生產性資產原值9043萬元,比2005年的9615萬元,減少5.95%,其中:地質勘查專用儀器原值4191萬元,比2005年的4362萬元,減少3.92%,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凈值3061萬元,比2005年的3151萬元,減少2.86%。
2006年總負債41634萬元,比2005年的28183萬元,增加47.73%。2006年所有者權益合計39915萬元,比2005年的38399萬元,減少3.95%。
2006年總收入53444萬元,比2005年的37574萬元,增加42.24%。2006年總支出52763萬元,比2005年的36965萬元,增加42.73%。
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基本情況:2005年承擔的本省公益性地質項目7個、外省2個,總經費1345萬元,其中國家財政資金765萬元,省財政資金580萬元。2006年全局共承擔本省公益性地質項目12項,外省公益性地質項目2項,總經費2455萬元,其中取得國家財政資金1575萬元,省級財政880萬元,國家財政占總經費的64%。
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的基本情況:2005年和2006年在省內外及境外幾乎無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
礦產開發情況:2006年在省內礦業開發投資8309萬元,在省外及境外無礦業開發投資。
工程勘查施工基本情況:2005年和2006年在省內外及境外幾乎無大的工程勘查項目。
三、中央直屬地勘單位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三局:全局現有職工4273人,其中離退休職工2253人,在職職工2020人。在職職工中具有高級職稱的110人,具有中級職稱的318人,具有初級職稱及技術員552人。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有8個,分別為中國冶金地質總局第三地質勘查院、山西冶金岩土工程勘察總公司、311隊、312隊、314 隊、315隊、316 隊、物探隊。其中:甲級勘查資質5個,乙級勘查資質1個,丙級勘查資質12個。
四、地質勘查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隨著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逐步向攻堅破難階段推進,一些由於歷史原因發展形成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已經顯現出來,成為嚴重影響經濟發展的瓶頸。尤其中央直屬地質勘查單位,地方出台的補貼政策得不到執行,地方政府又只出政策而不給資金,從而使得職工的工資福利待遇同屬地化地質勘查單位的差距逐漸拉大,每月人均相差800多元,特別是離退休職工對此反映十分強烈,屬地化國有地勘單位存在的問題也很多,嚴重影響到職工隊伍的穩定,歸納以下幾條:
(1)在1998年換發勘查許可證中放棄的國家出資勘查的、至今尚未設立探礦權、采礦權的區塊,地質勘查單位已提交了相應的地質報告,但由於當時經濟困難,未能交費,造成礦權滅失。
(2)地質勘查單位基本建設的投資,資金嚴重不足。
(3)資本不多,可經營資產少。技術裝備相對落後,科技含量較低。(4)多種經營產業規模不大,經濟運行質量低,抗風險能力及獨立生存能力差。
(5)隊伍結構不合理,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緊缺的現狀沒有大的改變。
(6)有的地質隊地處偏遠農村,交通不便,下崗職工安置和職工子女上學、就業、就醫困難,廣大職工迫切希望能就近搬遷到城市。
(7)基礎建設欠賬較多,住房緊張,辦公和生活條件普遍不好。
(8)目前山西省政府尚未出台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政策,除原勞動合同制職工按照地方有關規定納入養老保險外,其他人員尚未納入。
這些問題已經給地質勘查隊伍謀生存、闖市場、求發展帶來了內在的困難,嚴重製約了地質勘查單位的改革與發展。
五、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經過近年來的改革發展與探索,取得如下工作經驗:
(1)地質勘查業及地質延伸業,是立身之本,做精做強勘查業是經濟社會對地質勘查單位的發展要求。
(2)多經產業是地質勘查單位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有效途徑,要面向社會,服務大眾,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做好人員的分流和安置工作,為深化改革提供保證。
(3)要想大發展就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積極融入地方經濟建設,把為政府提供各項服務放在重要議事日程。
(4)不斷優化內外部發展環境,積極爭取有利政策,為改革發展提供動力。
(5)在投資體制改革方面,局結構調整資金本著「扶優助強」的原則,重點向優勢企業傾斜,取得了較好效果。
(6)在產權制度改革方面,有的地勘單位對下屬法人企業職工持股進行了回購,積極探索了股權多元化的途徑,使股權結構和股本設置更加合理。
(7)在體制上,對地勘單位的二級實體逐步進行股份制改造,提高二級實體的市場競爭能力。
(8)在機制上,建立對地質找礦有功或創收突出的人員的獎勵制度,充分發揮他們在找礦和市場承攬項目的積極性。
(9)產業結構調整中,一方面要加大市場項目承攬力度,另一方面產業要重點向礦業開發轉移,要集中資金積極參與市場競爭。
(10)加大地質科技投入,引進或購買先進裝備,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和為國家找大礦的能力。
六、「十一五」地質勘查改革發展的思路設想
在「十一五」期間將按照「做精做強地質勘查業,大力拓展勘查延伸業,穩步推進建築製造業,積極培育旅遊服務業」的工作方針,以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為統領,認真落實省第九次黨代會的部署,在深化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在做精做強主業,發揮主力軍作用上下功夫;在提升裝備水平,推進科技創新上下功夫;在深化經濟結構調整、培養優勢企業上下功夫;在構建和諧社會、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上下功夫,實現礦權設置、對外創收、裝備升級、地質科研四個突破,努力開創山西省地質勘查事業新局面。其中改革的主要任務是調整機構、職能,深化人事、勞動、分配製度改革,投資體制改革,產權制度改革,達到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地質行業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總收入和職工年收入在全國同行業中居中上游水平。
七、地質勘查行業的對策及建議
目前經濟收入仍主要依賴於國家和省財政地質勘查項目,項目多時日子就好過,還沒有一個穩定的產業,正在改革發展中摸索。從全國其他省份的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經驗來看,一是地質勘查單位必須要有穩定的產業,不但要進行地質勘查還要開礦,要從專一的地質勘查走向礦業勘查與開發。二是落實貫徹好《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關鍵是要給予地質勘查部門,特別是國有地勘單位待遇傾斜和投入傾斜。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找礦大會戰是這樣,今後仍然是這樣。特提出下列建議。
(1)地勘單位改革發展關鍵是體制機制問題,建議國家制訂政策,促進地質勘查單位深化改革,盡早走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2)督促落實屬地化地質勘查隊伍的有關優惠政策,真正解決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的實際問題,為地質勘查單位的改革發展創造條件。
(3)全面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決定》精神,盡快出台國家裝備上要對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投入的具體意見,制定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立項的優惠政策和進行礦產資源開發的扶持政策,發揮各地質勘查局的技術管理上的作用。
(4)進一步確定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的投入方向,大力培育地質市場,保證地質市場對地質勘查工作有較高的需求。
(5)引導國有地勘單位積極「走出去」,使國有地勘單位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為國家解決礦產資源缺乏的問題,同時拓寬地勘單位服務區域。
總之,我省地質勘查行業,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管理創新為動力,不斷完善「突出發展地礦業,規模發展延伸業,努力提升製造業」的發展思路,經濟保持了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態勢。地礦業緊緊抓住《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頒布帶來的新機遇,按照「高起點,大手筆,裂變式」的發展要求,認真落實「勘查開發一體化」的經營方針和「立足山西、西進北上、走出國門」的發展戰略,以打造地勘單位「國家隊」為目標。結合實際,確立了「以地質礦產勘查為基礎,以礦業開發和礦權運作為主體,以社會地質工作為補充,以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質為延伸,全力打造地礦主業,推動地礦經濟裂變式增長」的發展定位。確立了「集團化發展、規模化經營」的發展方針,不斷優化內部結構,更加註重提高經濟發展總量和經濟運行質量,體系建設、市場開發、經營管理,要不斷取得新成效,提高市場佔有份額。
(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❸ 行業現狀報告怎麼寫
行業報告主要內容:
標准行業研究報告主要包括七個部分,分別是行業簡介、行業現狀、市場特徵、企業特徵、發展環境、競爭格局、發展趨勢。(不同的報告側重點有所不同,這需要看具體的報告目錄。)
模板
第一章xxx行業發展概況
❹ 天津市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一、地質勘查全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一)勘查單位和人員結構
2006年,我市共有地勘單位(包括2個局機關)20個,其中國有地勘單位12個。職工人數9615人,其中在職職工5593人,離退休人員4022人。較2005年相比,職工人數減少132人,從業人員減少195人,離退休人員增加63人。在職職工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為3387人,占職工總數的35.23%,比2005年(3448人,佔35.37%)減少了61人。地質勘查專業技術人員1882人,佔地質勘查從業人員的55.57%,比2005年1859人增加了23人,增長幅度為1.24%,主要為吸收新畢業大學生;地學專業人員1562人,佔地質勘查從業人員的46.12%,比2005年1559人增加了3人,增長幅度為0.2%。
(二)職稱結構
2006年技術人員中高級技術人員586人,佔地質勘查從業人員的17.3%,比2005年541人增加了45人,增長幅度為8.32%;中級技術人員719人,佔地質勘查從業人員的21.23%,比2005年765人減少了46人,主要原因是中級技術人員經職稱評審成為高級技術人員,而中級技術人員補充不足。
(三)人員經費和勞動報酬
2006年,天津市地勘行業在職職工勞動者報酬總額為12519.33萬元,人均為2.24萬元;2005年在職職工勞動者報酬總額為10996.55萬元,人均為1.89萬元。2006年在職職工勞動者報酬總額及人均分別比2005年增長了13.85%、18.52%。2006年,離退休人員經費為6787.9萬元,人均為1.69萬元。2005年離退休人員經費為6094.9萬元,人均為1.54萬元。2006年離退休人員經費及人均經費分別比2005年增長了11.37%、9.74%。
(四)技術水平
在地質找礦方面,累計發現各類礦產地460餘處,提交各類勘查和科研報告800多份,勘查中、大型礦床21處;具有較強的科研攻關能力,先後承擔及參與了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4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部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二等獎數項;具有較強的市場開拓能力,先後到蘇丹、柬埔寨、寮國、剛果、辛巴威等國進行礦產勘查和調查,已與蘇丹國簽訂了合作開發礦產資源協議,注冊了公司。在水工環方面,先後完成60餘個礦區的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勘查,還根據對口礦山要求,完成了地質災害的調查與評價。在地球物理勘查方面,形成了以EH-4、TSQ4大功率綜合電法為代表的中深高精度電磁探測系統,以V6、MT為代表的深層大地電磁測深系統,以甚低頻、探地雷達為代表的淺層探測系統,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地球化學勘查方面,率先在全國開展了針對有利成礦區帶的區域化探,《燕山台褶帶地層地球化學剖面研究》填補了我國標准剖面地球化學研究的空白。近年來,積極探索開展天津及周邊地區生態環境地球化學調查工作。在遙感方面,完成各類遙感項目20多個,6次獲得省部級以上遙感地質項目優秀成果獎。近期完成的《天津薊縣礦產資源開發動態監測》項目,在全國尚屬首次詳細對一個地區進行礦產資源開發及其對環境影響的監測。
(五)地質勘查資質情況
天津市及屬地化地勘局所屬地勘隊伍擁有資質情況為:
(1)天津華北地質勘查總院。甲級:固體礦產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乙級:區域地質調查,遙感地質勘查,勘查工程施工(鑽),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丙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液體礦產勘查。
(2)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地質研究所。乙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液體礦產勘查。
(3)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核工業二四七大隊。甲級:固體礦產勘查。乙級:地球物理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
(4)華北地質勘查局綜合普查大隊。甲級:固體礦產勘查。乙級:區域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丙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地球化學勘查。
(5)華北地質勘查局五一四地質大隊。甲級:勘查工程施工。乙級:固體礦產勘查。丙級: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
(6)華北地質勘查局五一九大隊(河北九華勘查測繪有限責任公司)。甲級:地球物理勘查。乙級:地球化學勘查。丙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
(7)華北有色工程勘查院。甲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液體礦產勘查,勘查工程施工。
(8)華北地質勘查局第四地質大隊。乙級:勘查工程施工。
(9)天津市地質調查研究院(天津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甲級:區域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液體礦產勘查。乙級:固體礦產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遙感地質勘查。
(10)天津地熱勘查開發設計院(天津市地熱資源開發公司)。甲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液體礦產勘查,勘查工程施工(鑽)。丙級:地球物理勘查。
(11)天津市地質工程勘察院(天津市第二地質勘探大隊)。甲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乙級:地球物理勘查。
(12)天津市地質礦產測試中心。乙級: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
(13)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甲級:區域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乙級:液體礦產勘查。丙級: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
(14)天津市勘察院。乙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丙級:地球物理勘查。
(15)水利部天津勘測設計研究院岩土工程技術中心。甲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勘查,勘查工程施工。乙級:遙感地質勘查。
(16)天津華勘華清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丙級:勘查工程施工(鑽)。
(17)鐵道第三勘察設計院。甲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勘查。乙級:遙感地質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坑)。
(18)中鋼集團天津地質研究院。甲級:固體礦產勘查;選冶加工試驗。乙級: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遙感地質勘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
在擁有資質的地勘隊伍中,屬地化地勘隊伍12家,其中包括華勘局位於河北的6家地勘單位,國家直屬地勘單位1家,其他地勘單位5家。
二、經濟發展狀況
(一)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2006年底,全市地勘行業總資產為116882萬元,比2005年總資產100756萬元增長了16%。其中:生產性資產為28898萬元,比2005年的25485萬元增長了13.39%,專用儀器設備原值22600萬元,比2005年的20455萬元增長了10.49%。
2006年總負債為58359萬元,比2005年的46357萬元增長了25.89%。
2006年所有者權益為57617萬元,比2005年的53992萬元增長了6.71%。
(二)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基本情況
在服務於天津生態城市建設,特別是服務於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上取得重要成果。開展了城市地質調查、應急供水水源地勘查、土壤鹽鹼化調查、地面沉降調查與監測、綜合地質調查等工作。其中:城市地質調查、應急供水水源地勘查為國家和地方合作項目,區調為國家財政項目,其餘為地方補償費和財政專項資金項目。2006年公益性地質項目投入4976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3762萬元,地方財政投入1214萬元。較2005年公益性地質項目投入增加1600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增加1342萬元,地方財政投入增加258萬元。
天津市公益性地質工作,向濱海新區傾斜,從資源向環境傾斜。
(三)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的基本情況
在銀、銅、鐵、鉬、螢石勘查和技術咨詢等商業性地質工作中,累計收入9546萬元,其中涉外勞務收入452萬元。較2005年累計收入增加3503萬元,涉外勞務收入減少21萬元。2006年找礦支出9507萬元,較2005年增加952萬元。勘查投入有所加大。
(四)礦產開發基本情況
礦業開發方面,國內擁有河北省赤城縣萬全寺銀金礦山一座,年處理礦石3萬噸;國外蘇丹金礦產開發項目正式啟動,與蘇丹方合資組建「華勘哈馬迪資源有限公司」礦業公司。2006年礦產開發收入436萬元,較2005年增加88萬元。2006年礦產開發投入396萬元,較2005年增加83萬元。
(五)工程勘察施工基本情況
工程勘察施工方面市場形勢較好,收入增長較快,在我市加快發展的影響下,承攬的大額勘察和施工項目數量較往年增多,對重大型項目的運作能力進一步提高。2006年工程勘察施工收入52574萬元,較2005年增加8308萬元。
(六)其他產業基本情況
在玻璃機械、包裝機械、輸送設備、金剛石工具、珠寶、供熱、礦泉水生產銷售、災害評估、地質礦產測試等產業創造了較好的安置效益。2006年其他產業總收入14847萬元,較2005年增加1971萬元。
三、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一)積極加強地質勘查隊伍建設
為更好地服務於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充分發揮地質勘查隊伍的基礎和先行作用,在面臨著經濟和歷史雙重困難的條件下,「以地質勘查為核心的主導產業,以工程勘察、基礎施工業為骨乾的支柱產業和玻璃機械、包裝機械、輸送設備、金剛石工具、珠寶、供熱、礦泉水生產銷售、災害評估、地質礦產測試等為延伸的特色產業」的方針,加強地質隊伍整合,突出主業發展,形成了格局較完整的地質調查隊伍體系。如組建了地質調查研究院,主要從事公益性、戰略性地質調查工作;組建了工程勘察院,主要從事工程勘察和施工;開辦了玻璃機械廠、包裝機械廠、輸送設備廠、礦泉水廠等。通過調整,地質勘查隊伍結構更加合理,在服務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突出。
(二)努力提高地質工作的服務水平
認真學習加強地質工作決定,要緊緊圍繞我市「十一五」規劃和加快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歷史性機遇,進一步拓展地質工作的服務領域和服務效能。重視加強與規劃、環保、城建、水利、地震等相關部門的溝通,加強與濱海新區和區縣管理部門的溝通,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高領域參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規劃建設。同時繼續落實以項目帶人才培養的計劃,在完成好重點項目的同時,培養好學術帶頭人和地質科技人才。
(三)加強改革改制研究
建立企業化管理和全成本核算的經濟管理體制,做實各項基礎工作,進行資產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分析,明確產業結構和資產結構調整的方向,進一步完善管理辦法,加強制度建設和經營責任考核。
(四)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發展效益
實施重管理重效益活動。結合各單位特點,積極推行精細化管理、全面預算管理等先進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科技工作對經濟效益的貢獻率,發展產學研結合的項目,注重新工藝、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與應用;深入強化質量管理,提高質量標准認證層次和水平。
(五)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
目前在蘇丹、柬埔寨、剛果(金)、寮國等國開展了地質勘查工作嘗試,由於國際市場復雜,地勘單位資金實力不足,目前還未凸顯優勢。
四、「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1)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的方案,深化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改革。積極推進事企分體運行,以事業為基礎,努力發展好企業實體,形成以地質礦業及其延伸產業為主導,集資源勘查、礦業開發、綜合地質服務、水文工程、勘查施工、加工製造等多業並舉,具有較強綜合實力的高科技、高水平的地勘事業單位。
(2)公益性地質隊伍建設。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要進一步落實,按國土資源部關於加強地方和行業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建設的意見和我市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的實施意見,整合全市地勘隊伍,逐步將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的裝備、基地等保障條件,以及其經常性支出和基本建設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並在部門預算中統一安排,提高地質專項裝備的科技水平。
(3)為地勘單位礦業權的取得、使用和轉讓制定優惠的政策。提高地勘單位在轉讓礦權時的受益比率。
(4)應加大地質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提高科技人員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實力
五、對策建議
屬地化以來,國家給予的經費撥款只能維持基本生存,地勘隊伍歷史遺留問題多、歷史欠賬多、負擔重。各產業基礎薄弱、競爭力不突出、品牌優勢不明顯,隊伍老化、人員結構層次不合理。建議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解決:
(1)列出地勘單位發展規劃時間表,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加大地勘單位新興產業扶持力度,鼓勵地勘單位大膽改革,放開經營,積極適應公益性與商業性地勘工作已分開運行和礦業權市場發展的新形勢要求,提高資源保障能力。
(2)解決地勘單位在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基本建設和住房等方面存在的遺留問題。提高技術人員的待遇,提高地質工作者的社會地位,大力引進地質專業人才。
(3)解決地質勘查資金的投入,支持和鼓勵開展地質勘查。我市目前的地質勘查經費投入,主要依靠中央財政資金和中央返還地方的礦產資源補償費,無法滿足加強地質工作的需要,必須加大財政對礦資源勘查的資金投入力度,注重發揮對社會資金的引導作用。每年從資源稅、礦產資源補償費和礦業權價款中,列支地質勘查工作資金,用於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公益性礦產勘查。
(4)過渡期要盡量延長,撥款基數要維持不變。企業化是方向,但絕不能操之過急,採用一個模式,實行一刀切,要為地勘單位企業化搭建好合適的平台;事業撥款基數要根據市場發展的變化,每年適當追加部分撥款,以適應各項物價指數的上漲,維持職工的基本生存,穩定職工隊伍。
(天津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局地質勘查環境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