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家如何推進經濟轉型、產能結構調整治理霧霾問題
一、站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著眼全局
霧霾的成因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大氣污染物來源於我們的經濟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是某一個行業、某一個區域的問題,更不是一個單純的專業問題、技術問題。從國家層面來說,治理霧霾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全民和各行各業,需要綜合治理。
在強調科學、綠色、低碳發展的新形勢下,治理霧霾解決大氣污染問題,必須變革目前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樹立起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對生態環境實行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因此,必須站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來認識和治理霧霾。
治理霧霾的根本出路是能源發展轉方式、調結構。一方面要以提高能源效率為主線,鼓勵節約用能,保障合理用能,控制過度用能,限制粗放用能。要下大決心化解產能過剩,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作用,轉變能源生產消費方式,控制能源消費總量過快增長。另一方面,要充分認識深化改革是能源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尊重市場規律、加快探索創新,用改革創新解決能源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要強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理順改革總體路徑,找准改革切入點和突破口,不失時機推進能源領域改革。從能源行業角度來說,應該堅持「兩手抓」,一手抓節能降耗、包括霧霾在內的大氣等污染治理,加大工作力度,落實國務院頒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一手抓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著眼全局,確保完成「十二五」生態文明建設各項指標,到2020年初步形成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生態文明。
二、建立長效機制
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治理霧霾的艱巨性。「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霧霾是長期積累形成的,驅除霧霾,非一時之效,而更徹底地治理霧霾,需要長期的、戰略性的投入,要打「持久戰」、「攻堅戰」。只有堅定不移地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從源頭治理,建立起治理霧霾的長效機制,才能從根本上徹底解決中國存在的大氣污染問題。否則,不管「臨時抱佛腳」的措施有多麼「立竿見影」,從長遠來看,根本保證不了霧霾天氣今後不再重現。筆者認為治理霧霾的長效機制,應該考慮以下四個方面:
(一)政府部門要倡導綠色行政,摒棄唯GDP馬首是瞻的傳統發展思路。
樹立盡量在不破壞原有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推進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理念,把環境治理同經濟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同創新驅動發展結合起來,突出抓好重污染城市治理、能源結構調整、機動車污染減排、高污染行業及重點企業治理、冬季採暖期污染管控等重點工作,努力走出一條以治理污染促進科學發展、轉型升級、民生改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的新路子。同時,必須改革領導幹部考核標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績考核,糾正部分地方和部分領導幹部的錯誤政績觀。要使政府公務人員再不能靠犧牲環境、人民健康為代價創造的GDP來實現提拔的目的。
(二)從全面科學的頂層設計入手,把治理霧霾納入到法治范疇,發揮法治的規范與引領作用,營造公平的法制環境。只有以法治理念、法治思維、法治手段,凝聚社會共識,形成社會合力,尋求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最大的公約數和平衡點,建立健全由政府、科研機構、企業、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包括霧霾在內的大氣污染防治新機制,才是真正治本之策。建議盡快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法》,同時制定並出台《霧霾防治條例》,深入貫徹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三)理順管理體制,提高監管效率。
加強清潔利用監測能力建設,從上到下形成獨立的環境監管、行政執法和環境信息公開、社會監督體系,加強環保責任相關制度建設,破除抵制環保的「地方保護主義」。有關部門應該推動污染源自動監控數據聯網共享,密切跟蹤治理情況,督促各地各部門落實目標責任,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加強清潔利用執法監督,抓好重點耗能單位、重點污染源和治理設施運行監管。提高企業污染物排放的市場准入標准,加大對企業違法排污行為的處罰力度等,解決企業違法排污成本低,守法治污成本高的問題。
(四)必須建立跨行政區域的聯動機制。
「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地區的環境治理問題,不是單個行政區塊的問題,而是整個區域問題。必須建立跨行政區域的聯動機制,追蹤污染空氣的生成和過程,綜合考慮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的規劃布局,在目前人口高度集中的條件下,限制機動車的規模和排放,以及做好未來城市(群)的建設規劃等,逐步通過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能源效率提高、環保企業發展和環保設備使用,實現多種污染物排放的治理和消減。
三、加快發展清潔能源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一大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2013年能源消費了37.6億噸標准煤,可以預見未來能源需求還會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能源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能源行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我國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中舉足輕重。如何在保證經濟社會發展對能源需求的同時,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和諧發展呢?就是要加快能源結構調整,促進能源綠色發展。
(一)借鑒國際經驗,調整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
有關資料顯示,發達國家霧霾高發時期,無一例外的特徵是煤炭佔一次能源消費比例高;其治理霧霾的經驗也說明,有效治理霧霾需要盡快改變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將煤炭佔一次能源消費比例降到一個比較低的水平。我國治理霧霾也必須從調整能源結構入手,逐步改變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減少煤炭消費。
但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煤炭作為主體能源的地位難以改變,並仍將繼續承擔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的重任。
1、從能源安全看,立足國內是我國能源戰略的出發點。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資源稟賦特點,決定了我國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煤炭作為主體能源的地位難以改變。從資源儲量看,煤炭資源儲量豐富,截至2012年末,全國已查明資源儲量1.42萬億噸,佔一次能源資源總量的94%。2013年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已分別達到58.1%和31.6%。必須有一種穩定、可靠、經濟的能源資源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2、近三年來,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以每年1%左右的速度下降,從2011年的69%到2013年的65.7%。從非化石能源發展看,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受技術、經濟、安全等方面因素制約,未來供應能力仍存在不確定性,短期內難以大規模替代傳統化石能源。為實現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兩個百年」戰略目標,保障國民經濟發展,我國能源需求還將持續增加。據測算,到2020年我國能源需求總量將達到52億噸標准煤,煤炭需求量47億噸,約佔60%。雖然煤炭消費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逐年下降,但是長期來看,煤炭仍將是我國的主要能源,目前很難判斷煤炭消費峰值何時到來,煤炭仍將承擔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的重任。
(二)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快發展清潔能源
盡管這些年我國一直在大力發展清潔能源,但到2013年清潔能源消費佔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僅為9.8%,距離2015年清潔能源的比重達到11.4%的規劃目標,還有1.6個百分點的距離,也就是說,今年和明年兩年,平均每年必須提高0.8個百分點。到2020年,達到我國政府向國際社會作出的兩項承諾---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的15%左右,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減少40%--45%,任務仍然非常艱巨。必須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快發展清潔能源。
(三)水電和核電應是加快清潔能源發展的重點
2013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2.47億千瓦,比上年增長9.25%。全國全口徑發電量達到53474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7.52%。其中水電、核電、並網風電、並網太陽能發電裝機分別達到2.8億千瓦、1461萬千瓦、7548萬千瓦、1479萬千瓦,共計3.85億千瓦,分別佔全國發電裝機的22.45%、1.17%、6.05%、1.19%,清潔能源發電裝機比重達到30.86%;水電、核電、並網風電、並網太陽能發電量分別達到8963、1121、1401、87億千瓦時,分別佔全國發電量的16.76%、2.10%、2.62%、0.16%,清潔能源發電量佔全國發電量的21.64%。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在現階段水電和核電是清潔能源中能夠發揮優化能源結構支撐性作用的能源,是加快清潔能源發展的重點。
1、加快推進西南水電基地建設。我國水電資源豐富,具備集中規模開發條件,是供應安全、成本經濟的可再生的的綠色能源,替代煤電的安全性、經濟性和靈活性都很高,需要放在優先開發的戰略位置。要在加強生態保護和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前提下,加快核准開工一批大中型水電項目,完善水電相關政策措施,保障水資源充分利用。我國西南地區既是水電資源富集區,也是經濟社會發展較落後地區,推進西南水電基地建設既可以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清潔可再生能源,又可以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實現較快發展。
2、推進沿海核電開發建設,盡快啟動內陸核電站建設。核電是高負荷因子、大功率密集型能源。目前我國核電的發電成本已經低於負荷中心煤電成本,是煤電有經濟競爭力的替代電源,且具有低排放特點,有利於減少環境污染。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對保障我國能源電力供應、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關鍵作用。要盡快開工一批核電項目。同時,核電投資要多元化,國家應鼓勵具有實力及相關經驗的大型發電集團參股東部沿海核電開發,培養其核電開發建設與運營管理能力並獲得核電項目開發資質,盡快使大型發電集團具備主要甚至獨立承擔核電開發建設與運營管理能力。盡快啟動內陸核電站建設。(提示:普衛欣美國進口, J@@@@D可找)
3、積極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等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和分布式能源系統。非水可再生能源開發要在充分考慮電力系統消納能力、電價承受能力以及保持國內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條件下積極推進。要積極推進技術較成熟、開發潛力大的風電、太陽能發電和生物質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發展;加快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電建設;提高可再生能源技術研發能力,掌握裝備與運行的核心技術,逐步降低發電成本,提高產業化水平。結合城鄉天然氣管道布局推動分布式冷熱電多聯供發展,提高天然氣利用效率;在有水資源、風資源或太陽能資源地區發展地區鼓勵發展小水電、小型風力發電、太陽能利用等分布式能源系統發展,加快研究應用微網技術。
(四)加快推進電網建設
為促進大型能源基地集約化開發和清潔能源高效利用,必須立足自主創新,加快建設堅強主網架,加快建設跨區域輸電通道,繼續加大投入,加強城鄉配電網建設改造,推動各電壓等級電網和一、二次系統協調發展,不斷提升電網的資源配置能力、安全穩定水平和經濟運行效率。依靠現代信息、通信和控制技術,提高電網智能化水平,適應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四、進一步提高煤電的清潔化水平
我國煤炭資源稟賦特徵決定了煤電具有較好的供應安全性和經濟性,在當前煤炭消費總量大,未來還將增加的情況下,必須把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與發展清潔能源統籌規劃,共同推進,才能為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能源生態文明作出貢獻。
(一)我國燃煤發電的生產情況
2013年,我國燃煤機組裝機容量達到78621萬千瓦,比2012年增長4.86%,佔全國發電裝機的63.03%,佔比降低了2.64個百分點。燃煤發電量達到39474億千瓦時,比2012年增長6.70%,佔全國發電量的73.82%,佔比降低了0.57個百分點。同時,2013年關停小燃煤機組447萬千瓦,3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容量所佔比例提高1個百分點。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燃煤機組供電標准煤耗321克/千瓦時,比2012年降低4克/千瓦時。上述表明: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內煤電仍是我國的主體電源。
(二)我國燃煤電廠的污染控制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據初步統計分析,截止2013年底,具備脫硫能力的燃煤機組占煤電機組比例接近100%,脫硫設施運行可靠性水平進一步提高;近2億千瓦機組完成煙氣脫硝改造,全國脫硝機組投入容量接近4.3億千瓦,煤電脫硝比例接近55%;煤電機組除塵器加大改造力度,高效電袋除塵器、袋式除塵器的應用比例進一步提高。
由於這些污染控制裝置發揮了巨大的減排的作用,在發電量持續增長、燃煤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全國燃煤電廠每年煙塵排放總量從1980年的399萬噸,下降至2012年的151萬噸,每千瓦時的煙塵排放量由1980年的16.5克降至2012年的0.4克;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1300萬噸降至2012年的883萬噸,每千瓦時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6.4克下降至2012年的2.26克;每千瓦時的氮氧化物排放量也由2005年的3.6克下降至2012年的2.4克。2013年,雖然煤電發電量同比增長約6.70%,但預計電力行業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將分別下降約6%、7%、12%,排放總量將分別降至約142萬噸、820萬噸、834萬噸,相應的污染物每千瓦時排放績效分別下降約12%、13%、18%。同時,近20多年來除城市供熱電廠外,絕大部分純發電電廠建設在我國西部、北部地區或對環境影響相對較小的地方。當然,燃煤電廠繼續減排的空間也在縮小。
在我國新環境空氣質量標准修改以來,以減少PM2.5排放為目的的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標准和各種環保要求下,新一輪的電廠污染控制的技術改造正在進行。據了解,2013年浙能集團在全國率先啟動了「燃煤機組煙氣超低排放」項目建設,採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除塵技術--濕式電除塵技術,該項目實施後使燃煤機組的排放可達到天然氣機組的排放標准,將大幅度降低PM2.5等物質的含量。從上所述,由於發電行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技術成熟,單位燃煤的污染物排放強度較低,燃煤電廠對環境的影響不斷減少。
總之,要高度重視煤電的清潔高效利用,要把進一步推動煤電的清潔高效利用與發展清潔能源發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三)提高發電用煤佔比,有利於我國大氣污染防治
實踐表明,煤炭利用的清潔化關鍵是提高煤炭的集中利用程度,減少其在終端分散利用的比例。讓煤炭更集中在發電等減排優勢明顯的領域,實現集中應用,集中治理,同時,盡可能地減少終端分散利用的煤炭。這樣,能有效降低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這是一個國際大趨勢,據浙江大學資料介紹,2012年,我國電力行業消費煤炭占煤炭消費總量的52.8%。同一時期,美國、德國的發電用煤佔比分別高達93.3%、83.9%。說明我國發電用煤佔比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進一步提高我國發電用煤佔比,將更加有利於我國大氣污染防治。
(四)從存量和增量兩個方面進一步提高燃煤發電的清潔化水平
建議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發電企業從存量和增量兩個方面進一步提高燃煤發電的清潔化水平。在存量方面,發電企業要像浙能集團那樣,積極採用世界先進技術,對運營機組進行升級改造,使燃煤機組達到天然氣機組的排放標准,大幅度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這對我國在天然氣資源少、價格高的條件下,優化發展煤電有重要意義;在增量方面,要優化煤電布局,加快西部、北部煤炭基地煤電一體化開發,推進輸煤輸電並舉。在供熱負荷落實地區,優先發展熱電聯產。發電企業要像華能集團那樣,在新建項目中研究創新清潔發電技術,建設大容量高參數煤電機組和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機組、循環流化床機組,進一步降低污染排放。
五、重視對非電用煤行業和散煤用戶的減排治理
(一)燃煤及污染排放的簡略分析
有關研究資料表明:我國燃煤的比例大體上是發電佔50%多一點,工業窯爐佔25%左右,中小型鍋爐佔25%左右。燃煤造成的煙塵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大體上佔全國的70%左右,工業窯爐的排放大體上占其中的25%,燃煤發電僅占其中的15%左右,其餘的主要是中小型燃煤鍋爐的排放。也就是說,占煤炭消費25%左右的中小型燃煤鍋爐排放的各種污染物,佔全部煤炭污染物排放的60%以上。因此,降低燃煤消費和減少污染,要避免「鞭打快牛」之嫌,而要狠抓非電用煤行業和散煤用戶的減排治理。
(二)加強對非電用煤行業的減排控制和改造
國家對發電行業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標准最為嚴格,取得的效果也最顯著,這為鋼鐵、水泥、化工等重點用煤行業的污染物排放標准制定提供了先行經驗。同時,要像對發電行業那樣,加強對非電用煤行業的減排監管,加快脫硫、脫硝、除塵改造工程建設。實施鋼鐵燒結煙氣脫硫脫硝,有色金屬行業冶煉煙氣中二氧化硫含量高的冶煉設施安裝硫回收裝置。大幅提高焦化行業煉焦爐荒煤氣硫化氫脫除效率。水泥行業要實施新型干法窯降氮脫硝,實施煙氣脫硫改造。燃煤鍋爐和工業窯爐現有除塵設施要實施升級改造。加快採用高效低污染煤粉鍋爐替代現有低效高污染中小型鍋爐。
(三)加強對散煤用戶的減排控制和改造
我國冬季需要採暖的人口超過7億,其中至少有2億人相對分散居住,中國能源結構和經濟發展等現實情況決定了燃煤中小型鍋爐和部分居民用煤將長期存在。由於中小型燃煤鍋爐大多缺乏專業管理,存在設備和系統設計不科學、運行情況復雜而不穩定、環保設施不完善或建設滯後,加之燃煤混亂多變以及政府監管不到位,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等原因,使得其高污染、低效率和安全隱患問題十分嚴重,所以控制中小型燃煤鍋爐各類污染物的排放是當務之急。
建議國家對散煤用戶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其存在的原因、改造的成本和替代的方法;研究制定中小企業、居民盡快用上清潔能源及天然氣、以電代煤的支持政策以及政府加強監管的措施。
『貳』 未來室內空氣污染治理行業的發展前程怎麼樣
隨著我復國經濟的高速制增長和人民生活消費水平的快速提升,城鎮建設已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廣大消費者對居住和工作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築材料、傢具製品和裝修材料等所造成室內環境污染問題的日益突出。但用於居室和辦公樓的建築材料、傢具製品和裝修材料大多含有超標或嚴重超標的對人體健康極為有害的物質,這些逐漸釋放出來的污染物不能得到有效分解,使室內污染相當嚴重,形成令人恐懼的「毒氣室」 。
由於室內環境污染的普遍性、嚴重性已經引發了一場全國乃至全球性的室內綠色革命,未來的幾年裡圍繞室內環境污染將迅速形成一個巨大的產業鏈,技術研發、產品生產、品牌經營、終端服務…每一個環節均為每一個先知先行者創造了一個新的致富良機!
但是這些需要和未來的發展,只能說是一種預測,還是需要有志之士在環保材料開發、綜合利用等等方面使用高科技手段,才能有效的降低這樣的污染問題,同時,環保治理也是一個全民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努力。
『叄』 特色小鎮的發展與治理,公眾有哪些看法期待
主要有以下五點要求。一、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產業定位要精準,專向做特、做精、做強發展屬;新興產業成長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效果明顯,能集聚產業、投資、人才、服務等要素,促進產業環境良好發展,帶動村鎮發展。
二、和諧宜居的美麗環境:整體格局和風貌具有典型特徵,建築彰顯傳統文化和地域特色。
三、彰顯特色的傳統文化:形成獨特的文化標識,與產業融合發展。四、便捷完善的設施服務:水源、道路等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完善。
五、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模式創新、規劃建設創新、社會服務創新、支持政策創新、鎮村融合創新,激發內生動力。
『肆』 首都水環境治理技術創新及產業發展(北京)基金(有限合夥)怎麼樣
簡介:首都水環境治來理技術創源新及產業發展(北京)基金(有限合夥),由北京市政府發起設立,由中信建投資本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主要投資於水環境治理領域的新技術、新工藝、機械設備的創新及其研發;新建污水處理廠、供水及污水處理廠的運營、河道治理、水體綜合修復等具有創新及示範性效應的項目;以股權或債權的形式投資於水環境治理領域具有創新技術、競爭優勢和快速增長潛力的企業 。
法定代表人:北京水務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2015-10-21
工商注冊號:110000020032910
企業類型:有限合夥企業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北三環西路99號院1號樓11層1116室
『伍』 農村脫貪光榮戶的發言稿發展產業環境治理,建房完工
文秘家園論壇我看有這個材料
你去找找
望採納
『陸』 億利集團在庫布齊沙漠的生態治理和產業發展中創建了獨特的「庫布齊模式」,獲得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
(1)深處內陸,降水少,氣候乾燥;乾旱地區,風力作用強;乾旱地區,沙源豐富:植被稀少版。 (2)科技引領,刨新生態權治理方法,刨新產業發展;第一、二產業相結合,建立企業的原料基地;立足生態治理,促進產業發展,兩者有機結合;產業鏈長,附加值高,促進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協調發展。 (3)太陽能風能 (4)非洲、大洋洲、中亞等乾旱地區。這些區域沙漠廣大,有相似的環境條件;經濟落後,尚未開發;缺乏資金和技術;環境治理需要國際交流合作,共同參與。 『柒』 大數據如何創新應用在社會治理、民生服務、產業升級等領域 大數據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 本文作者:工信部賽迪研究院互聯網研究所 陸峰博士 近日,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明確提出要建立統一開放的大數據體系,加強數據資源規劃建設,構建統一高效、互聯互通、安全可靠的國家數據資源體系,推動數據應用,強化數據資源管理,注重數據安全保護。 數據與煤炭、石油等能源資源一樣,是國家基礎性和戰略性資源。近兩年來,我國大數據產業生態體系不斷完善,管理服務應用創新層出不窮,新服務、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為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優化民生保障服務提供了重要保障,成為中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加快推進大數據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創新應用,促進產業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和治理創新,已經成為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重要抓手,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重要途徑。 一、大數據促進了產業發展模式創新,推動了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 一是大數據促進傳統產業組織和運行模式創新,讓傳統產業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物流運輸、售後服務更加精準、高效和智能。基於客戶需求反饋大數據的研發設計模式,有效解決了研發設計閉門造車問題,讓企業研發設計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導向性。物流大數據有效解決了物流運輸信息不對稱問題,讓物流資源調度更加優化和智能,物流倉儲、車輛、人員等物流資源利用更加匹配和高效。生產製造大數據解決了生產數據車間流動問題,讓企業生產流線更加柔性化,有效支撐了個性化定製、體驗式製造、網路製造等新型製造業態。遠程運維、在線監測等大數據有效解決了大型機械裝備售後管理和維修問題,加強了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實現了對產品故障提前智能預警,促進了維修資源的優化配置,顯著縮短了維修周期。 二是大數據促進了新型信息服務業態的孵化,各領域大數據分析挖掘行業信息服務快速崛起。營銷、徵信、互聯網金融等領域大數據信息服務的崛起,讓產業經濟發展更加高效、健康。營銷大數據信息服務的發展,指導了企業商業規劃,優化商業資源配置,提高商業營銷效率,實現了精準營銷。徵信大數據信息服務的發展,有效解決了交易雙方信用信息不對稱問題,提高了交易可靠性保障,讓商業活動發展更加守信和健康。互聯網金融大數據信息服務的發展,縮減了互聯網金融運營成本,降低了普惠金融的發展門檻,有效解決了中小企業短期資金缺口問題,對傳統金融服務起到了有效補充。 三是大數據倒逼著信息通信技術加速創新,為我國信息通信產業實現後發趕超、由大變強提供了難得歷史機遇。大數據技術倒逼著傳統單機數據存儲和計算分析模式向網路分布式存儲和協同計算模式方向發展,對主機存儲、網路傳輸、計算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倒逼了存儲、傳輸、計算等技術升級換代,為我國企業利用互聯網產業發展契機,推進存儲、傳輸、計算等技術自主可控提供了歷史機遇。 二、大數據促進了社會治理模式創新,加速了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 一是大數據提升了政府社會管理能力,基於大數據的社會管理模式讓社會管理更加主動、精準、高效。城市管網、園林綠化、市容市貌等市政管理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和利用,加強了對城市基礎運行部件的實時監控和智能管理,優化了市政管理資源的配置,促進了城市綠色、清潔、高效、安全運行。公路、鐵路、地鐵、水運、航空等交通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和利用,有效指導了道路交通規劃,促進了交通運輸資源配置優化,實現了對交通的實時疏導能力,提高了對交通事故的預判能力,更好地滿足公眾安全、高效出行需要。水災、火災、台風等應急救災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和利用,提高了對災難發生的預判能力,優化了救災資源配置和調度,強化了災難發展動向科學評估,促進了災難損失的降低。城市規劃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和利用,讓城市居住和產業規劃布局更加科學合理,實現了人口早晚合理潮汐流動,降低了城市交通擁堵,促進了城市宜商宜居和產城融合。 二是大數據提升了政府宏觀調控能力,讓宏觀調控更加精準和科學。電子支付、移動支付、互聯網金融等金融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和利用,實現了國家對金融運行精準掌控,提高了國家對金融運行的綜合分析能力和金融調控的決策能力。電子商務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和利用,實現了國家對社會商貿活動運行狀態的有效把控,促進了供需調控的精準化,為了推進供給側改革、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布局提供了科學依據。煤炭、電力、石油等能源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和利用,實現了國家對全社會經濟運行活躍性的有效評估,為推進節能減排、加強環境治理、優化產業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三是大數據提升了政府市場監管能力,強化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實現事中監管和事前預防有機結合。煤礦、非煤礦山、煙花爆竹、石化冶煉、危化品等企業安全生產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和利用,提高了重點危險源企業安全生產在線監管水平,實現了對重點危險源風險的科學預判,有效防範了潛在事故和重特大事故發生,降低了安全生產事故發生概率。食品、葯品等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和利用,強化了產品全生命周期監管,提高了產品的溯源能力,保障了涉及民生產品安全。銀行、證券、外管等金融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利用,強化了對洗錢、詐騙、非法集資、內幕操作等非法金融活動監管,有效防範了金融系統性風險的發生,保障了金融運行的穩定。金融、納稅、環保、行政處罰、刑事處罰等領域信用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和利用,促進了信用信息「全國一張網」建設,市場主體誠信檔案、行業黑名單制度和市場退出機制逐步健全,強化了聯合激勵與懲戒機制,實現了讓「守信者一路綠燈,失信者處處受限」。同時,大數據應用完善了政府市場監管機制,實現了讓權力運行處處留痕,把執法權力關進了「數據鐵籠」。 四是大數據提升了政府網路空間治理能力,網路社會治理更加高效、科學。網路輿情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和利用,提高了對網路社會關注焦點的即時發現能力,加強了對物理社會潛在燃點的研判,倒逼社會重要問題解決,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了有效的決策數據支撐和贏得寶貴時間窗口期。網路安全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和利用,強化了對網路安全態勢的全面感知,提高了網路黑客攻擊發現能力,完善了網路安全保障體系,提升了對網路空間的管控能力。 三、大數據促進了民生服務模式創新,提升了民生保障便民、利民和惠民水平 一是大數據促進了民生服務資源優化配置,以人為本發展理念得到更加充分落實。大眾出行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和利用,促進了公共交通運輸資源配置,提升對道路交通的實時誘導,實現讓大眾出行道路更加順暢和換乘更加銜接。電、水、熱、氣、通信等服務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和利用,促進了服務資源的優化調度配置,讓服務更加均衡協調。流動人口、老年人口、學前兒童、居住人口等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和利用,完善了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子女入學、醫療保障等服務,促進了醫養、學前教育、生活服務等資源優化配置。 二是大數據提高了大眾醫療衛生保障水平,構建起了人類生命新守護環。電子病歷、居民健康檔案、可穿戴智能健康設備數據等醫療衛生大數據的採集、挖掘和利用,提高醫療機構臨床決策智能化水平和遠程病人監控精準化水平,提升了衛生部門公共衛生和公眾健康監控的效率,縮短科研機構醫療葯品研發周期,為全社會防控大規模疫情發生、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提高人的健康保障提供了有效的決策依據。 大數據正在深刻影響和改變世界發展,對產業發展、社會治理、民生服務帶來影響才剛剛開始,應用前景非常寬廣。牢牢把握科技革命歷史機遇,率先搶佔大數據發展先機,大力發展數據產業,推進大數據在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入應用,完善大數據採集挖掘、存儲傳輸、流通交易、安全保障等相關制度,充分釋放數據資源紅利,必將為中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注入新的發展動力,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的發展台階、開啟發展新方位。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捌』 空氣治理這個行業的前景怎麼樣啊 未來實施更嚴監管、更高標准 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數據,2017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以下簡稱338個城市)中,有99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佔全部城市數的29.3%;239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超標,佔70.7%。338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8.0%,平均超標天數比例為22.0%。 經過近年來的努力,我國城市整體空氣質量狀況有一定改善,但污染仍然較嚴重,未來將實施更嚴格的監管法規及更高的環境保護標准。例如,《廣東省大氣污染防治「十三五」規劃》提出,廣東「十三五」實施重點區域、重點行業VOCs排放總量控制,到2020年珠三角地區VOCs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18%,重點行業VOCs排放量削減20.7萬噸。 再如,《浙江省大氣污染防治「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省未達標設區城市細顆粒物年均濃度在2015年基礎上下降20%,全省設區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提高到82.6%以上;全省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量在2015年的基礎上分別下降17%、17%、20%以上。 政府實施更嚴格的監管法規及更高的環保標准,預計將增加大氣污染治理服務的需求,進而推動大氣污染治理市場規模繼續增長,大氣污染治理行業發展前景仍可期。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大氣污染治理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與產業發展治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