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農村的集體經濟到底具體指哪些產業現在發展狀況如何
主要只農業,以及與農業有關的經濟。發展為家庭聯產承包制
Ⅱ 國家為什麼要把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開發帶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農業產業化與農產品加工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5年一季度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總體處於低位平穩運行態勢,企業利潤增速略有下降,全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但出口增速持續回升。未來在穩增長政策抵禦經濟下行的預期下,預計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將在第二季度末企穩。
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增長5.8% 食品製造業利潤同比增速較高
總體運行平穩,主要行業處於正常增長區間
受宏觀經濟持續下行影響,今年1—3月,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8%,增速比1— 2月回落0.4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回落2.7個百分點;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2726億元,同比增長5.2%,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3.7個百分點,比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高3.2個百分點。三大食品行業中,酒及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持續回升,為6.9%,較上年同期增長0.8個百分點;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分別為3.9%、8.0%。
盈利能力強於工業,食品製造業利潤同比增速較高
今年1—3月,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實現利潤總額2819億元,同比增長5.3%,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1個百分點;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6.6%,超過工業1.4個百分點;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1.5元,低於工業4.3元。其中,農副產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酒及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速分別為7.9%、11.7%、5.1%。
Ⅲ 結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業產業化經營,談談如何發展當地經濟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應緊緊依託區位資源優勢,著力發展有比較優勢和地方特色的產業。在區域里邊通過專業化生產提高市場佔有率和樹立產地品牌。鑒於將繼續長期存在的小生產方式,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應主要借鑒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和專業協會+農戶的模式。龍頭企業帶動型因更接近市場在開拓市場方面更具優勢所以應成為主要推廣的方式。首先要扶持在流通或深加工領域具有輻射和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的基地示範帶動引導農戶參與生產,對農產品實行保護價回收(在市場價低於保護價時)。通過龍頭企業把千千萬萬的農戶聯合起來,實現小生產與大廣場,小生產與大產業的有機銜接。
Ⅳ 如何推動農業產業調整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1,產業聚集。2,規模化。3,原生態。
前面兩點不難做到,但是現在人們更關注的健康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等,所以一定要原生態。
想做到原生態無公害的話成本有點高,價格和銷量起不來的話基本就很難賺到錢,建議結合旅遊來做,旅遊農業,用農業拉動旅遊業,讓生活在喧囂的城市人口體驗田園風光,同時旅遊業又能為農業做很好的宣傳,並帶動農產品和農副產品的銷量。
Ⅳ 運用經濟生活指出農村產業融合的經濟意義
推進農村產業融合,進一步推動了農民增收。
鞏固壯大了集體經濟,有利於進一步推動農村生產經營體制改革,優化產業經營模式,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建立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統籌了城鄉發展,有利於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城鎮化。
有利於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
貫徹落實了科學發展觀。
Ⅵ 什麼是農村二三產業
農村二三產業即為 第二產業 (工業建築業) 結構、第三產業 (商業服務業)結構;
農村產業結構是農村各產業部門的構成及其相互關系。全國產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要包括:
1、 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結構;
2、各產業內部的結構,即第一產業 (農業) 結構、第二產業 (工業建築業) 結構、第三產業 (商業服務業)結構;
3、 組成各產業的生產部門或行業的自身結構,如農業中的種植業結構、林業結構、畜牧業結構,農村工業中的農產品加工工業結構、機械加工工業結構、農村能源結構,第三產業中的運輸業結構、商業結構等。
(6)發展農村經濟產業擴展閱讀: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原則:
農村產業結構是指農村中各產業部門之間的比例關系和相互關系。它具體表現為農村勞動力、固定資產及其它資源在各產業之間分配構成的狀況,是農村生產力結構的中心。農村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即農業從簡單再生產時代的單一種植業結構,逐步進化調整為大農業結構,再繼續上升到多元化產業結構
這種產業結構由單一到多元,逐步細化的過程,將使產業結構愈來癒合理,生態循環愈來愈平衡,經濟效益愈來愈提高。因此是一個產業不斷升級進化的過程。這種不斷升級的運動,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是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必然趨勢,也是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
Ⅶ 農業經濟結構與農村經濟結構的區別
農業經濟結構是指農業經濟中諸要素、諸方面的構成情況與數量比例。主專要包括農業經濟關屬系結構與農業生產力結構。前者包括經濟形式結構和再生產過程中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關系結構;後者包括農業部門結構、農業技術結構、農業區域結構等。此外,農業經濟結構按集約化程度劃分為粗放型結構與密集型結構等;按照商品化程度劃分為自給型、半自給型、商品型經濟結構等。上述各種農業經濟結構內部還可細分,如農業區域結構既可分為種植業區、林業區、牧業區、漁業區等經濟結構,又可按地貌形態劃分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農業經濟結構。農業經濟結構是一個多類型、多層次的經濟網路結構,其形成和發展主要決定於社會生產方式,同時受資源條件、社會需要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
農村產業結構是指農村經濟結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之間及其產業內部產品,在經濟產出等指標上的量的比例和構成。農村產業主要包括大農業(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和林業),農村經濟主體興辦的加工業、采礦業、商業服務業、運輸業,以及與農業生產密切聯系的科技文化產業等非農產業
Ⅷ 鄉村的產業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鄉村產業結構已發生深刻變化,鄉村分工分業也有了很大發展,對鄉村的認識有新的突破,表現在:①鄉村不僅是從事農業生產和農民聚居的地方,而且也是一個經濟生活的整體,在多方面具有獨立活動的性能。鄉村中除農業外,還包括工業、交通運輸業、建築業、商業、服務業等物質生產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經濟活動;②鄉村不僅是一個綜合的經濟實體,也是一個社會,即不僅包括經濟,還包括經濟以外的政治、文教、風俗等所有活動;③鄉村不僅包括經濟和各種社會活動,還包括空間因素,即自然環境的立體因素,是具有一定自然、社會經濟特徵和職能的地區綜合體。
鄉村是一個歷史的、動態的概念,從世界范圍看,鄉村這個特定的經濟區域分為五個歷史發展階段:原始型鄉村、古代型鄉村、近代型鄉村、現代型鄉村、未來型鄉村。中國鄉村正處於由近代型向現代型過渡的階段。由於城市環境的惡化,以及城市中心區域的越來越擁擠,越來越多的城市人開始選擇到鄉村去度假或安家。
許多過渡型鄉村,如典型的城鄉結合部地區,作為城市邊緣地帶的城鄉結合部地區市政道路及其它配套措施尚未及時跟進,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尤其需要得到重視。
鄉村:古代的一種居民組織,一萬二千六百戶為一鄉。
Ⅸ 農村經濟管理,農業與其他產業相比有什麼特點怎樣理解農業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地位/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其他產業直接或間接的基礎。農業由於屬於國民經濟的基礎回地答位,農業的地位很重要,農業工作牽一發而動全身,無農不穩,無農不實,因此要把農業工作放在國家戰略的位置來考慮;農業的基礎地位,決定了農業經濟要穩定,不能大起大落,因此作農業產業,一般價格都比較穩定,國家也必須要保持農業的穩定。在國民經濟的初始階段,工業等其他產業落後的情況下,農業作為基礎要支持工業發展,我國從建國以來,也是一直堅持了這種做法,直到現在,也沒有完全改變;等到工業和其他產業發展起來以後,就要反哺農業,是指二者相輔相成,協調發展。
Ⅹ 1, 如何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和全面繁榮農村經濟
建立合理的農村產業結構,對宿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必須解決好三個層次的關系,一是種植業內部的糧食生產和經濟作物生產之間的關系,二是農業內部的農,林,牧副漁等業之間的關系,三是農村內部第一,二三產業之間的關第,我國建設現代化家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為此,必須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全面調整,一是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糧食質量和種糧效益,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證國家糧食安全,二是調整農產品結構,大國發展適銷對路的優質專用農產品生產,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三是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加快發展高效經濟作物和林業,畜牧業及漁業,四是大力發展農村第二,三產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科研,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五是調整農業布局結構,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使主要農產品逐步向優勢產區集中,促使優勢農產品實現區域化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