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山西十大景區都是什麼
山西十大景區分別是雲丘山,壺口瀑布,天脊山,太行山大峽谷,綿山,平遙古城,喬家大院,五台山,雲岡石窟,北嶽恆山。
太原市
太 原 市
特色風景區:晉祠、天龍山石窟、永祚寺、崇善寺、竇大夫祠、蒙山大佛、太山
特色文化:太原鑼鼓、晉劇、蓮花落、社火、太原剪紙
特色資源:工業、農業
特色特產:頭腦、山西麵食、蘋果脯、六味齋醬肉、提漿月餅、五仁月餅、稍梅、貓耳朵
古 交 市
特色風景區:千佛寺、水泉寨
特色文化:撕紙【民間絕技,即用手代替剪刀,撕出圖案,與現代繪畫、書法藝術天趣自然的藝術理念相吻合】
特色食品農作物:擦圪蚪、古交黃花、古交木耳、古交木耳、古交蘑菇、古交小米、胡麻油
清 徐 縣
特色風景區:寶梵寺、清泉寺
特色文化:清徐背鐵棍藝術、老陳醋“醋都葡鄉”
特色農作物:清徐葡萄、清徐沙金紅杏、清德鋪紅薯
特色美食:孟封餅、徐溝灌腸、徐溝罐渣、清徐蘸片子、徐溝豆腐乾
陽 曲 縣
特色風景區:青龍古鎮、不二寺、三藏寺
特色農作物:農作物太陽花是陽曲縣當地主產作物之一,預示了太陽花音樂節的青春、朝氣、激情與夢想。潮流前衛的搖滾樂遇上原汁原味的古村落,陽曲太陽花音樂節註定是一次時尚與民俗的約會。
特色工業:太原的工業新區,用於新引進項目的建設和發展,未來將全力打造成為休閑、文化、旅遊的集聚區和特色產業園區。
婁 煩 縣
特色風景區:婁煩森林公園、雲頂山風光、泓佛寺、高君宇故居、汾河水庫
特色文化:四月二十五廟會
特色美食:雲頂山蜂蜜、婁煩莜麵、圪搓搓、莜麵魚魚、
特色農作、植物:皇姑山蘑菇、西洋參、婁煩山葯蛋、冬花、黨參、白芷、枸杞、板蘭根、甘草等。
大同市
大 同 縣
特色風景區:雲岡石窟、烽火台、狼窩山、鷹嘴墩遺跡、采涼山、大同睡佛、呂家大院、烏龍峽
特色文化:大同紅主腰
特色農作物、植物:大同豆面、大同綠豆、大同苦菜、大同黃花。【栽培始於明末清初,黃花其莖、根、葉均可入葯。大同黃花多生長在大同縣內火山群下。大同黃花被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
特色美食:渾源涼粉、玻璃餃子、大同銅火鍋、燒麥
物產資源:12種金屬礦產,玄武岩、火山岩、石灰岩、花崗岩、白雲岩、煤、石英、長石、礦泉水、磚瓦粘土、砂、鐵。主要工業品為活性炭、水泥、機磚等。
陽 高 縣
特色風景:龍混山、雲林寺、古城墓群、守口堡、“許家窯人”遺址
特色文化:陽高二人台、鰲石賽戲、桂香布藝
特色美食:陽高長城羊肉、蒿籽面、陽高羊雜湯、陽高油炸糕、陽高杏脯、醬梅肉、京杏、杏脯、檳沙果、元白菜
左 雲 縣
特色風景:五路山風景名勝區、摩天嶺風景名勝區、管家堡旅遊景區、左雲縣歷史文化名城、十里河濕地生態園區、老虎山森林公園、睡佛寺旅遊區、尖口山森林公園、鳳凰山公園
特色文化:左雲楞嚴寺音樂】
特色植物、農作物:左雲縣、左雲馬鈴薯、小京庄白靈菇、左雲胡麻、北路葫油
特色美食:蒸莜麵、拌湯糊糊、左雲稀粥、和子飯、豆面餄餎、沾豆面糕
廣 靈 縣
特色風景:白羊峪、漢白玉石林、千福山、聖佛寺松濤、廣靈水神堂
特色文化:廣靈剪紙
特色特產:廣靈五香豆腐乾、東方亮小米、廣靈苦蕎、廣靈大尾羊羊肉、斗山杏仁、廣靈五香驢肉、廣靈黑木耳、廣靈巧娘編製品
靈 丘 縣
特色風景:趙武靈王墓、覺山寺、平型關戰役遺址
特色文化:靈丘羅羅腔【靈丘羅羅腔興盛於清代乾隆年間。羅羅腔由一人在前台演唱,眾人在後台幫腔,和之以“羅羅喲喲”之聲,“羅羅腔”之名即由此而來】
特色農作物:靈丘蕎麥、靈丘花椒、靈丘核桃、靈丘莜麥面、靈丘大蒜、靈丘黃米面
特色特產:苦蕎面涼粉、靈丘熏雞、苦蕎掛面、靈丘黃燒餅、靈丘熏雞
渾 源 縣
特色風景:北嶽恆山、懸空寺、麻庄漢墓群、歸潛堂、千佛嶺
特色文化:玄空寺、渾源杏花節、環保香旺火
特色農作物、植物:渾源土豆、黃芪、北芪菇、玉米、穀子、蕎麥、地皮菜、黃花菜、恆山山蘑、渾源蠶豆、
特色特產:渾源涼粉、渾源砂器、渾源燒酒、甜杏仁油、
天鎮縣
特色風景:慈雲寺,盤山,新平古城、漢墓群、保平堡、神頭山、李二口長城
特色文化:天鎮黃河九曲燈
特色農作物、植物:土豆、紅穀米、“血點紅”小米、
特色特產:天鎮胡麻油、天鎮豆腐皮、天鎮涼粉、賈家屯麻油
朔州市
朔 城 區
特色風景:崇福寺、金沙植物園、紫荊山、西山生態公園、兒女山
特色文化:朔州踢鼓秧歌
特色農作物植物: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莜麥、高粱、穀子、黍、玉米、綠豆、山葯等;主要經濟作物有胡麻、葵花、甜菜、小茴香和各種蔬菜。葯用植物主要有黃芪、黨參、柴胡、甘草、麻黃、遠志等。
平 魯 區
特色風景:平魯烈士陵園、烏龍洞、掌櫃窯、鳳凰古城
特色特產:平魯紅山蕎麥、平魯麵塑、羊拐彎
山 陰 縣
特色風景:兩廣武、漢墓群
特色文化:山陰邊塞文化周
特色特產:山陰荷藕、山陰油炸糕、塞上凍兔肉、山陰燕麥、山陰蕎面、山陰胡油、山陰油果子
應縣
特色風景:應縣木塔、凈土寺
特色特產:應縣紫皮大蒜、應縣青椒、應縣豆青碗、應縣陶瓷、應縣涼粉、應縣麵皮、滴溜、應縣牛腰、黃花菜、胡蘿卜
懷 仁 縣
特色風景:金沙灘古戰場、清涼山遼代磚塔、清涼山、丹揚王墓、金沙灘漢墓群、鵝毛口新石器遺址
特色文化:懷仁旺火、懷仁耍孩兒
特色特產:懷仁羔羊肉、懷仁綠豆【中國綠豆之鄉】、懷仁陶瓷、墨玉瓷、閃塌嘴、懷仁糖干爐、懷仁羊雜、懷仁涼粉、懷仁羊雜割、餄餎
右 玉 縣
特色風景:古長城,殺虎口,寶寧寺,蒼頭河
特色文化:右玉喪葬
特色植物動物:沙棘、狼、山雞、石雞、野鴿、黃羊、狍子、鸛
特色資源:煤、硅線石、硅石、石灰石、粘土、鐵礦石、黃金、雲母、沸石、石墨等
特色特產:玉羊、右玉沙棘、右玉羊雜割、右玉月餅、右玉小雜糧、右玉水晶餅
忻州市
忻 州 市
特色文化:忻州《北路梆子》戲曲
原 平 市
特色風景:文殊寺、天涯山、石鼓祠、五峰山
特色文化:雲岡大鑼鼓、原平鳳秧歌
特色產業:農業:以商品糧、制種、畜牧、經濟林、蔬菜等五大基地建設為主體,是玉米、高梁、青椒定點制種基地,商品糧生產基地和蔬菜生產基地。能源工業:山西省重要的能源和工業基地,主要有鋁業、電力、煤炭、化工、冶金、建材、機械。
特色特產:原平鍋盔、原平梨、北王莊莜麵、下神頭檳果;
繁 峙 縣
特色風景:平型關、岩山寺、楊家將抗遼遺址、公主寺
特色文化:繁峙“秧歌”
特色資源:中葯材:中黃芪、黨參、黃芩、麻黃、柴胡;礦產:金、銀、銅、鐵、鉛、鉬、鋅、硫鐵、石灰岩、雲母、褐煤
特色特產:繁峙粉絲、繁峙黃芪、繁峙疤餅、繁峙白水大杏、繁峙驢肉、繁峙核桃樹、繁峙麻麻花、繁峙胡麻油、繁峙黃米、繁峙台蘑
代 縣
特色風景區:雁門關、楊忠武祠
特色文化:代縣“民間刺綉”工藝
特色資源:礦產:鐵礦、金紅石、花崗岩、鉀長石、石灰石、金、銀、銅
特色特產:殺豬菜、代縣大米、代縣辣椒、代縣麻片、代縣木器、代縣紅小豆、代縣豇豆、代縣核桃、代縣綠豆、代縣熬魚、代州面麻片
五 台 縣
特色風景區:五台山、南禪寺、佛光寺、顯通寺、廣濟寺、徐繼畲故居
特色文化:五台“古建築藝術寶庫”
特色資源:礦產:煤、鐵、銅、鉬、硫、磷、白雲石、石英石、水晶、黃鐵、雲母、鋁礬土、砂石、大理石、花崗石
特色特產:苔蘑、素食豆酥豆腐、萬卷酥、蕎麥碗托、五台砂鍋、五台花椒、台黨參、台參
定 襄 縣
特色風景區:北社東洪福寺,薄一波故居,閻錫山故居、鳳凰山生態植物園
特色文化:定襄“麵塑”
特色資源:礦產:有鐵、銅、白雲岩、水泥灰岩、建築石料用灰岩、板岩、大理岩、陶瓷粘土、磚瓦粘土、河砂、地熱水、礦泉水
特色特產:蒸肉、黃燒餅、蔣村麻紙、定襄甜瓜、定襄葦席
寧 武 縣
特色風景區:蘆芽山,荷葉坪風景區
特色文化:寧武小秧歌
特色資源:礦產:煤、鐵、錳、鋁礬土、石英石、水晶石、硫磺、長石、花崗岩、鉬、雲母、石灰岩、粘土
特色特產:澄泥硯、寧武莜麥、涔山芥菜、一窩絲、寧武油炸糕、蔥花烙餅、寧武葦席、寧武營盤蘑姑
靜 樂 縣
特色風景區:玉石駝峰、天柱龍泉、神煙風洞、文峰凌霄
特色文化:靜樂“剪紙”藝術
特色資源:礦產:煤、鐵、鋁、雲母
特色特產:靜樂冬花、靜樂銀盤蘑菇、靜樂黃花菜、靜樂胡麻油、靜樂毛尖茶、忻州高粱、
莜麵窩窩、牛腰子
神 池 縣
特色風景區:毛澤東路居紀念館、八角古城
特色文化:“神池道情”【神池道情是一種主要流行在山西省境內的晉西北和雁北地區一帶的漢族戲曲劇種,以神池縣為基地而取名。這一種漢族民間藝術的瑰寶,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素有“七彎八轉”之稱。】
特色資源:農作物:莜麥、山葯、豆類、胡麻、黃芥、葵花、西瓜、小瓜、南瓜、葯材
特色特產:神池黑豆、神池黍子、神池羊肉、神池胡麻、神池莜麥、神池胡油、神池月餅、神池蓮花豆
五 寨 縣
特色風景區:五寨故城、南禪寺、開平王墓、南庄窩古塔、古城遺址、東西兩梁、荷葉坪
特色文化:“五寨面魚”工藝
特色資源:動植物:黨參、黃芩、黃芪、麻黃、豬苓;狍羊、狐狸、野兔、野雞、褐馬雞
特色特產:山羊肉、五寨豆腐、五寨茴子白、黃米油炸糕、五寨豬黑肉燉粉、營盤蘑菇、五寨黃芪、五寨黨參、五寨面魚、五寨粉皮
岢 嵐 縣
特色風景區:荷葉坪、鍾鼓樓、衛星基地
特色文化:岢嵐“捏燈盞”工藝
特色資源:植物:黨參,黃芪,蕨菜、蘑菇、黃花菜、刺玫瑰、落葉松、雲杉、油松、楊、樺
特色特產:岢嵐柏籽羊肉、岢嵐紅芸豆、晉西北莜麵、青背山羊、岢嵐營盤蘑菇、岢嵐五加皮
偏 關 縣
特色風景區:明長城、老牛灣、長城古堡、偏關八景
特色文化:偏關縣“龍華盛會”
特色資源:礦產:煤炭、硫磺、鐵礦、石灰石
特色特產:偏關小米、偏關羊肉、偏關豆腐、窯頭鄉陳醋、偏關羊雜碎、野生山磨、偏關粉絲、賊茉花
河 曲 縣
特色風景區:娘娘灘、文筆塔
特色文化:河曲“河燈節”
特色資源:動植物:糜、黍、豆、谷、土豆;野雞、山雀、雁、鷹、兔、黃河鯉魚
特色特產:杏瓣兒、河曲酸粥、河曲海紅果、河曲開河魚、河曲凍西瓜、果丹皮、果瓣子、寺焉甜瓜、河曲黃河鯉魚、河曲醉果、醉果、河曲紅果、海紅星、線麻
保 德 縣
特色風景區:飛龍山、陳烈女廟、故城石窟
特色文化:保德民歌
特色資源:礦產:煤、鐵礦、鋁礦、硫磺礦、石灰石和高嶺土
特色特產:保德海紅果、保德油棗、保德羊雜碎、保德玻璃餃子、保德紅棗、保德黃河鯉魚
陽泉市
陽泉市
特色風景區:獅腦山、翠峰山、北山公園
特色文化:陽泉評說,又名哈哈笑
特色資源:植物:菊科、豆科、薔薇科及禾本科;礦產:無煙煤、硫鐵礦、鋁礬土
特色特產:山西過油肉、陽泉壓餅、北嶺牌米醋、山西河撈面、陽泉漂抿曲、陽泉核桃
平 定 縣
特色風景區:娘子關、冠山、開河寺、固關長城
特色文化:平定迓鼓
特色資源:礦產:無煙煤、硫鐵礦、鋁土礦、鉛鋅礦、石英砂、大理石
特色特產:平定黃瓜干、平定荊花蜂蜜、西回小米、平定砂器、陽泉鐵鍋、平定黃瓜、平定豆葉菜、平定黑釉陶瓷、平定砂貨
盂 縣
特色風景區:藏山、黑龍池、滴水岩、南天門、拜水洞和龍鳳松
特色文化:盂縣看親
特色資源:礦產:煤、鐵、銅、鈾、磷、鋁礬土 、石棉、水晶、雲母、長石、硅石、大理石、白雲岩、耐火粘土
特色特產:仙人紅薯、棗介糕、盂縣鹵土豆、北鄉柿子、盂縣核桃、盂桔梗、盂縣花椒
呂梁市
離 石 區
特色風景區:鳳山、漢化石像博物館、安國寺
特色文化:離石彈唱
特色資源:礦產:煤、鋁土礦、鐵礦、鋁鋅礦、銅礦、鍺、稀土及石灰岩、白雲岩、螢石、石棉、鉀長石、石膏、石墨、高鋁粘土;動植物:喬木、灌木、花卉、葯用植物、真菌植物、木耳、蘑菇、地耳(地谷壘)、豬苓、馬勃
特色特產:榆皮面餄咯、案糕、豆錢錢、抿圪蚪、純種紅芸豆、帽湯
孝 義 市
特色風景區:臨黃塔、琉璃塔、慈勝寺、永福寺、三皇廟、中陽樓、關帝廟
特色文化:孝義皮影
特色資源:礦產:煤、鋁、耐火粘土、鐵、熔制石灰岩
特色特產:孝義火燒、孝義柿子、梧桐山葯、核桃、孝義麵塑、孝義大棗、孝義柿餅
興 縣
特色風景區: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四八”烈士紀念館、晉綏解放區烈士陵園
特色資源:礦產:煤炭、鋁土礦、鐵礦、硅、煤層氣、石墨
特色特產:油棗、抿尖、大明綠豆、興縣冒湯、金絲餅、興縣黃豆、興縣四紅牛
交 口 縣
特色風景區:山神峪,千佛洞
特色資源:礦產:煤、硫、鐵、鋁、石灰岩、白雲岩、耐火粘土
特色特產:交口駿棗、山西腌菜、拌涼粉、交口核桃
方 山 縣
特色風景區:北武當山、南村古城遺址、張家塔村堡遺址、大武木樓、太和宮
特色資源:礦產:煤、鐵礦、鋁土礦、耐火粘土、石灰岩、白雲岩、石棉、硅石和含鉀岩石;動植物:褐馬雞、金雕、黑鸛、金錢豹、蒼鷹、大鳶、雀鷹、烏雕、草原雕、白尾鷂、獵隼、紅腳隼、紅隼、鴛鴦、原麝、獐、黃羊
特色特產:方山核桃、方山沙棘、方山馬鈴薯
石 樓 縣
特色風景區:興東垣東岳廟、四照樓、四照樓、石樓永由古槐、黃河彎
特色文化:呂梁黃河第一灣
特色資源:礦產:煤、鐵、石灰岩、耐火粘土、鋁土礦、次膨潤土、硅石、白雲岩、石膏、鉀
特色特產:石樓核桃、石樓紅棗
嵐 縣
特色風景區:白龍山、北魏秀容古城
特色文化:嵐縣麵塑、明龍燈、旱船、高蹺、獅子舞、嵐縣八音、轉九曲
特色資源:礦產:煤、鐵、錳、大理石、花崗岩
特色特產:嵐縣莜麵、嵐縣小米、嵐縣綠豆、嵐縣老磨坊雜糧、嵐縣實維康莜麵、嵐縣胡麻油
中 陽 縣
特色風景區:柏窪山風景區、仙明洞、龍泉湖、車鳴峪、黃土源
特色文化:中陽剪紙
特色資源:煤礦
特色特產:中陽紅棗、中陽蠶繭、中陽花生、中陽蘆葦、中陽芝麻、柏籽羊肉
交 城 縣
特色風景區:卦山、玄中寺
特色文化:交城鼓書、灘羊皮鞣製工藝
特色資源:動植物:紅棗、核桃、豬肉
特色特產:交城駿棗,交城梨棗,核桃,沙棘、傅山調味品、黃芥子油、野生蘑菇、蜂產品、醇糧醋、雲香
臨 縣
特色風景區:磧口古鎮、義居寺
特色文化:臨縣傘頭秧歌、道情、嗩吶
特色資源:動植物:褐馬雞、金錢豹、雕、鵑、;玉米、穀子、馬鈴薯、大豆
特色特產:臨縣開陽大棗、鋤片餅、臨縣豆腐、黃河鯰魚、稍梅、三交干饃饃
文 水 縣
特色風景區:蒼兒會生態度假區、世泰湖濕地
特色文化:文水縣鈲子
特色資源:種植業:棗;小麥、高梁、穀子、玉米、豆類、薯類
特色特產:文水葡萄、文水酥梨、開柵青豆角、“倫達”牌肉類系列產品
柳 林 縣
特色風景區:香嚴寺、雙塔寺、明代石塔、舍利塔
特色文化:柳林縣盤子節
特色資源:礦產:石灰岩、高鋁粘土、煤炭
特色特產:柳林大紅棗、沙棘油、柳林碗團、杏脯、柳林芝麻餅
汾 陽 縣
特色風景區:文峰塔、汾酒工業園林、賈家莊生態園、太符觀
特色文化:汾陽地秧歌、山西汾酒
特色資源:水土;礦產:煤、白雲岩、石英砂岩、石灰岩
特色特產:杏花村酒、竹葉青酒、冀村長山葯、汾陽釀酒高粱、汾州核桃、汾陽石頭餅、汾州香小米、汾陽長山葯、汾甘草
B. 不同意確權確股不確地需要什麼程序
出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確股不確地工作指導意見》,要求各地以依法保障農民對承包地的權益為核心,以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為目標,從嚴掌握和審批「確權確股不確地」范圍,打消農民失地憂慮。
「確權確股不確地」原則上要符合以下條件:
經濟發達地區和城市近郊,已經實行集體經濟組織股份制改革的村組;
納入城市發展規劃、產業集聚區建設規劃和國家重點建設項目規劃等,已經辦理土地征地手續或兩年內將被徵收的承包土地;
已經實行土地股份合作、股權明晰的村組;人均家庭承包耕地0.3畝以下,不適宜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村組;
一直以來堅持集體經營的村組;已經實現大面積土地流轉且四至邊界早已打破的村組;
其他不適宜確權確地到戶的村組。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要堅持確權確地為主,總體上要確地到戶,從嚴掌握「確權確股不確地」的范圍和條件,堅持農地農用。對農村土地已經承包到戶的,要盡最大可能確權到戶到地。不得違背農民意願,強行推動「確權確股不確地」。「確權確股不確地」要有利於盤活農村土地資源、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和保持農村社會穩定。
C. 《棲霞山文化產業集聚區概念設計和發展規劃》求全本。
這種千篇一律的東西有什麼價值呢——園區規劃一定要到實地考察,因地制宜。可參考中國最強悍的文化產業規劃項目《中華文化標志城文化產業集聚區概念設計和發展規劃》
D. 什麼是產業一體化
E. 工業用地土地證可以分割嗎
可以分割。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國務院令第55號)第二十五條:土地使用權和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所有權轉讓,應當按照規定辦理過戶登記。土地使用權和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所有權分割轉讓的,應當經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和房產管理部門批准,並依照規定辦理過戶登記。
一、辦理部門
工業用地分割由土地權利人向市國土資源局提出分割登記申請,填寫《工業用地分割登記呈批表》並提交相關資料,經所在地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園區)、規劃、經信部門簽具意見,市國土資源部門審核後報市政府同意後辦理。
二、收費情況
分割土地證,分兩種情況:
1、開發公司辦理《分割轉讓證書》,免費;
2、用戶辦理《國有土地使用證》時分別收取工本費20元,測圖費元,土地登記費13元(居住面積為100平方米以下,每超過50平方米以內加收5元,高不超過30元。
(5)產業集聚區發展規劃擴展閱讀:
第三章 土地使用權轉讓
第十九條
土地使用權轉讓是指土地使用者將土地使用權再轉讓的行為,包括出售、交換和贈與。未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規定的期限和條件投資開發、利用土地的,土地使用權不得轉讓。
第二十條
土地使用權轉讓應當簽訂轉讓合同。
第二十一條
土地使用權轉讓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和登記文件中所載明的權利、義務隨之轉移。
第二十二條
土地使用者通過轉讓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其使用年限為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規定的使用年限減去原土地使用者已使用年限後的剩餘年限。
第二十三條
土地使用權轉讓時,其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所有權隨之轉讓。
第二十四條
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的所有人或者共有人,享有該建築物、附著物使用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土地使用者轉讓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所有權時,其使用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隨之轉讓,但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作為動產轉讓的除外。
參考資料: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岳陽市國土資源局
土地使用權分割轉讓批准服務指南-監利縣國土資源局
F. 國家十三五規劃怎樣去發展桂林
第一節加快建設工業園區
按照整合資源、錯位發展要求,加強工業園區建設,加快產業集聚,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園區工業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比重超過70%,建成工業總產值超1000億元的園區2個,超200億元的園區3個,超100億元的園區4個。
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加強園區交通、供電、供水、通信、環保設施等基礎設施和標准廠房建設,進一步完善園區生活配套功能,為推動項目落地、實現產業集聚集群發展創造條件。
打造一批重點產業園區。高新區要積極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做大做強,重點發展先進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突出培育信息軟體和服務外包、物聯網、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著力打造總部經濟基地和智慧產業基地。建成花江生態科技園、光通信產業園等專業特色園區,加快企業引進,形成新的增長點;做大鐵山園、信息產業園、英才園產業規模。到2020年,高新區在全國綜合排位明顯前移。整合蘇橋和西城經濟開發區,建設桂林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加快引進大項目,推進產城融合,重點發展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醫葯及生物製品、生態食品等產業,爭取升級為國家級經濟區;臨空經濟區要在商貿物流、智慧產業、休閑旅遊等領域引進一批產業,到「十三五」期末框架基本形成。雁山低碳經濟產業園要利用科教資源優勢,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發展平台。各縣要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和區位交通優勢,堅持工業發展與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緊密結合,集中力量重點建成1—2個工業集中區。發揮市場倒逼機製作用,嚴控增量、主動減量、優化存量,化解過剩產能。引進培育一批工藝技術先進、投入產出高的新興產業,提高園區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形成桂林高新區和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兩翼齊飛」,各縣工業集中區「多點支撐」的工業園區發展格局。
理順園區管理體制機制。明確園區管理主體的權、責、利,完善獎懲激勵機制。創新園區開發和運營模式,引進和培育一批專業化園區運營商,推進園區市場化運作、封閉化運行、企業化管理,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園區開發機制。建立園區重點產業發展基金,大力引進戰略合作夥伴和風險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推進園區可持續發展。
圖3桂林市「十三五」工業園區布局圖第二節加快建設服務業集聚區
堅持本地培育和外部引進並重、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並行,規劃建設一批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到2020年,建成市級以上現代服務業集聚區超過20個,集聚區增加值超600億元。
鼓勵採用專業運營商模式,統籌集聚區的建設、招商和管理。引入社會資本,大力推進投融資、公共技術、商務信息等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完善集聚區的交通、通訊和人居等配套功能,營造公平競爭、服務優良的市場環境。
分類引導集聚區加快建設。利用先進的管理和信息化技術改造提升產業基礎良好、企業集聚度較高的旅遊休閑、特色專業市場、文化創意等集聚區,提高產出水平和產品科技含量;引導產業基礎相對薄弱、但發展潛力大的現代物流、教育培訓、金融商務、軟體與信息服務等集聚區,進一步加快集聚集約發展,提高產出效益和產品競爭力。規劃新建一批現代物流、健康養生、綜合性服務業集聚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引進龍頭企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不斷形成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按照「五年見成效,十年基本建成」目標要求,加強粵桂黔高鐵經濟帶合作試驗區(廣西園)建設,加快匯集人流、物流、信息流,積極發展商貿物流、智慧產業、健康休閑旅遊等產業,提升服務粵桂黔以及對中南西南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到2020年,園區基礎設施框架初步形成、一批產業項目竣工投入生產運行。
圖4桂林市「十三五」服務業集聚區(自治區級)布局圖專欄1重點服務業集聚區
旅遊休閑集聚區:中心城區城市休閑、灕江東岸山水休閑、陽-荔-平田園休閑、桂陽公路、貓兒山生態養生、靈渠歷史文化、青獅潭濱水生態、龍脊民族生態文化、八角寨丹霞風光、動感天湖文化湘山、千家峒原生態文化、百壽健康養生、恭城休閑農業13個旅遊片區。
健康養生服務集聚區:桂林國際智慧健康旅遊產業園、中國—東盟友好療養基地(桂林萬福養生休閑旅遊區、琴潭「棲息
式」社會化養老服務創新示範區)。
現代物流集聚區:桂林空港物流產業園區、桂林城北現代物流集聚區、靈川現代物流集聚區、蘇橋無水港物流園區、桂林現代綜合物流園區、桂林航空港保稅物流園。
新型/特色專業市場:桂林農產品交易中心(食尚港)、五里店商品交易服務平台、象山區根雕奇石文化產業園、荔浦衣架家居用品交易市場、各縣新型/特色專業市場。
文化創意集聚區:桂林創意產業園、桂林五通農民畫產業園、桂林國際體育城(桂林金世邦國際足球旅遊文化產業園、桂林鳳凰體育運動休閑旅遊區)。
金融商務集聚區:桂林臨桂區中央商務區。
科技服務集聚區:桂林高新科技園、桂林國家農業科技園、燕京啤酒(桂林漓泉)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
軟體與信息服務集聚區:桂林電商谷、桂林軟體與服務外包集聚區、桂林信息港。
教育培訓服務集聚區:桂林雁山科教園。
綜合性服務集聚區:桂林通用航空服務集聚區、城北高端商貿現代服務核心區、城北鐵路小鎮、粵桂黔高鐵經濟帶合作試驗區(廣西園)。
更多資料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桂林市「十三五」發展規劃市場前瞻與投資潛力分析報告》
G. 許昌市區有幾個區 是怎麼劃分的求教
截止2019年9月,河南省許昌市轄魏都、建安2個區,詳情如下:
一、魏都區:
地處中原腹地,位於中原經濟區規劃核心區和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核心輻射的要塞,是許昌市的中心城區。
行政區劃:
截止2019年9月,魏都區轄12個街道和1個省級產業集聚區:
西大街道、東大街道、西關街道、南關街道、北大街道、五一路街道、高橋營街道、丁庄街道、半截河街道、七里店街道、文峰街道、新興街道,許昌經濟開發區。
二、建安區:
位於河南省許昌市中部,環抱許昌市魏都區,東鄰鄢陵縣,西鄰禹州市,南靠臨潁縣,北靠長葛市,地理坐標為東經113°35′-114°04′、北緯33°52′-34°10′。
行政區劃:
截止2019年9月,建安區轄3個街道,7個鎮,7個鄉:
新元街道、許由街道、鄧庄街道,將官池鎮、五女店鎮、尚集鎮、蘇橋鎮、蔣李集鎮、張潘鎮、靈井鎮,陳曹鄉、小召鄉、河街鄉、桂村鄉、椹澗鄉、榆林鄉、艾庄回族鄉。
(7)產業集聚區發展規劃擴展閱讀
許昌市:
河南省轄地級市,位於河南省中部,東經113°03′~114°19′,北緯33°42′~34°24′,面積4996平方公里。東鄰周口市,南界漯河市,西交平頂山市,北接鄭州市,東北與開封市毗鄰,總面積4996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
截止2019年9月,許昌市轄魏都、建安2個區,禹州、長葛2個市和鄢陵、襄城2個縣。
H. 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武漢城市圈
武漢城市圈指以武漢為中心的100公里半徑內,包括黃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黃岡市、咸寧市、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等8個中小城市在內的地區,是中國中部經濟區及長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但在具體范圍的確定上,可能是泛指市域,也可能僅指市區。還可包括漢川市、大冶市、應城市等縣級市在內。它包括城市經濟圈、城市旅遊圈和城市農業圈。
武漢城市圈內現有1個特大城市,1個大城市,7個中等城市(和4個小城市)。武漢城市圈的近期目標為,到2020年將武漢城市圈建成為中國內陸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之一。這個增長極,有望成為中國第四個增長極。
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正式批准武漢城市圈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2008年9月,《武漢城市圈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獲國務院批復。《總體方案》確定改革試驗的總體目標是: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創新體制機制,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把武漢城市圈建設成為全國宜居的生態城市圈,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現代服務業中心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成為與沿海三大城市群相呼應、與周邊城市群相對接的充滿活力的區域性經濟中心,成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的典型示範區。 為充分發揮武漢市的龍頭作用,提升武漢城市圈的整體競爭力,加快實現湖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現就加快武漢城市圈建設若干問題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武漢城市圈建設的重大意義
1.加快武漢城市圈建設,是順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潮流的重大舉措。以特大城市為核心的城市圈的崛起,是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加快以武漢市為核心,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天門、潛江市構成的武漢城市圈建設步伐,使其發展成為我國內陸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之一,是時代賦予的庄嚴使命。
2.加快武漢城市圈建設,是增強和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重要途徑。2003年,武漢城市圈以佔全省33%的國土面積、46.34%的人口,提供了全省61.1%的生產總值、59.36%的地方財政收入、58.64%的固定資產投資、62.59%的消費品零售額,是湖北人口、產業、城市最為密集的地區。積極推動武漢城市圈建設,有利於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和產業優化升級,更好地發揮武漢市的龍頭作用,提升城市圈的整體競爭力,加速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3.加快武漢城市圈建設,是全面推進湖北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武漢城市圈區位條件優越,產業基礎較好,科教實力雄厚,綜合實力較強,發展潛力巨大。加快以武漢市為核心的武漢城市圈發展,有利於加快湖北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進程,有利於發揮中部地區綜合優勢,實現中部崛起,促進長江中游經濟區乃至整個長江經濟帶發展。
二、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的思路與目標
4.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的總體思路和指導原則。
一是堅持以市場機制為主導。武漢城市圈建設要充分運用市場機制,依靠市場的力量,實現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城市圈內的優化整合。二是堅持以經濟利益為紐帶。在城市圈內的經濟與技術合作中要以優勢互補、實現雙贏、聯動發展為目標,形成互惠互利、風險共擔的利益分享機制。三是堅持以各類企業為主體。充分調動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及各類中介組織等參與武漢城市圈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企業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壯大,發揮企業在區域合作中的主體作用。四是堅持以構建產業鏈為主線。以城市圈內特色產業和龍頭企業為依託,強化產業集聚,壯大區域優勢產業和名牌產品。五是堅持以政府調控為推動力。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主導作用的同時,政府要通過提出目標、統籌規劃、制定政策、強化措施,有力地推動武漢城市圈發展。六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促進武漢城市圈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5.分步驟地確定武漢城市圈的發展目標。
近期目標:到2005年,初步建成武漢城市圈交通設施高速化、網路化、一體化的基本框架,有序啟動相關高速出口通道項目建設,城市圈內的信息基礎設施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整合城市圈各類市場資源,初步構建區域大市場框架;啟動跨區域企業重組,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城市圈經濟增長幅度高於全省平均增幅2至3個百分點。
中期目標:到2010年,初步形成基礎設施一體化、產業一體化、城鄉一體化的格局;基本實現城市圈內外的快速軌道交通網、高速公路網、公用通信網的現代化;形成以光電子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群、以轎車製造為重點的機械製造產業群、原材料及新材料產業群、輕工紡織及食品產業群、農產品加工產業群;整合區域文化資源,培育區域優勢文化產業,提高城市圈文化品位;城市圈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865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1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800元;武漢市城鎮化率達到70%左右,其他八城市城鎮化率平均達到50%左右。
遠期目標:武漢城市圈提前3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率先在湖北和中部地區實現信息化、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成為我國內陸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之一。
三、加強統一規劃,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
6.加快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加快武漢城市圈內外公路、鐵路、水路、民航等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新型綜合運輸體系,重塑「九省通衢」的新優勢。以實現高速化、網路化為目標,加快武漢繞城公路東北段、武漢至襄樊高速公路、隨州至岳陽高速公路、陽邏長江公路大橋和洪湖新灘東荊河公路大橋等重大項目以及武漢高速出口公路建設,抓緊做好荊岳長江公路大橋、黃石長江二橋前期工作,使之盡早開工建設,盡早形成以武漢市為中心、以京珠、滬蓉國道主幹線和西部開發公路通道銀(川)武(漢)線為主軸、連接武漢周邊城市、通達周邊省會城市的高速公路主骨架。抓好國省道、縣鄉公路改擴建和鄉村公路建設。以將武漢建設成為全國第四大鐵路路網中心為目標,加快武漢天興洲公鐵兩用長江大橋和武九、漢丹鐵路擴能提速工程等項目建設,高標准地新建武漢、黃石火車站,爭取國家盡早建設京廣鐵路客運專線和滬漢蓉快速鐵路,進一步提高武漢在全國鐵路網中的樞紐地位。加快城市道路和輕軌建設步伐,使輕軌逐步向孝感、鄂州等地延伸。抓好武漢公路主樞紐客貨運站場建設和武漢天河機場、武漢港區、黃石港區改擴建,建設好漢江航道整治工程。
7.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國家和全省關於加快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總體要求,以市場為導向,搞好郵政、電信、電視、計算機網路建設,促進電信、電視和計算機三網融合,不斷提高城市圈特別是武漢市在全國信息網路中的重要地位。以推進電子政務為突破口,加強公共信息平台建設,實現城際和城鄉間互聯互通,率先做到政務信息公開。繼續抓好武漢市寬頻信息交換中心、武漢市政務寬頻網路平台和互聯網建設,努力發展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建設數字化、網路化城市,加快城市圈的信息化進程。
8.加強能源建設。構建完善的能源供給網路。抓住西電東送、三峽電力外送、全國聯網的機遇,以武漢市——黃岡市——黃石市——咸寧市——武漢市50萬伏環網為主幹,做好電力配網的建設,適當提高輸配電壓等級,保證電力送得出、落得下、用得上;抓住川氣出川和西氣東輸的機遇,搞好城市圈內城市燃氣的建設和改造,提高城市燃氣氣化率;利用即將建設的沿江鐵路和現有鐵路,積極爭取運力,通過簽訂長期的煤炭采購合同,確保不斷增長的煤炭需要;適時啟動沿江輸油管道的建設,承接海外原油,保障石化企業的原料供應。加強能源點尤其是電源點的建設。黃石市煤礦要重點做好增產擴能和煤層氣勘探及開發的工作,其它小煤礦也要在注意安全和保護資源的前提下,提高生產效率;江漢油田要通過提高開采技術水平,穩定產量,同時做好油井的保護工作;通過示範項目逐步推進新能源和農村能源的建設,適當加快風力資源的開發;電源方面重點抓好城市圈內規劃的大型電源點和核電的前期工作,適時開工建設。逐步形成多種能源供應渠道,完善能源供給和保障體系。
四、集聚產業群,推進產業布局一體化
9.突出區域特色,優化產業布局。圍繞與武漢市核心發展區融合互動,以特色產業園區促進產業集聚,建設三大產業集聚發展帶。以武漢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為主要輻射極,推進光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及新醫葯、環保等為重點的產業集群,建設黃石、鄂州、黃岡、咸寧市產業集聚帶;以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主要輻射極,推進汽車製造、IT設備、精細化工、輕工食品、出口加工等為重點的產業集群,建設仙桃、潛江、天門市產業集聚帶;以武漢市吳家山海峽兩岸科技產業園為主要輻射極,推進汽車零配件、食品工業、農產品加工、鹽、磷化工等為重點的產業集群,建設孝感產業集聚帶。加快黃石、孝感、仙桃市等城市建設,增強發展實力,強化與武漢市產業核心區的互補對接功能,帶動其他區域加快發展。
10.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資本為紐帶,以企業為主體,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強產業融合、行業整合、企業聯合,優化區域資源配置,推進產業鏈延伸,加強以產業園區為載體的產業群集聚,做大做強區域性先導產業、支柱產業和優勢行業。
——高新技術產業群。充分發揮武漢市的技術、人才和產業優勢,依託東湖、葛店、磁湖等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現有產業基礎,努力形成若干有規模、有特色、有競爭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以「武漢·中國光谷」為主體,以光通信、激光加工和消費類電子產業為重點,進一步壯大武郵院、長飛公司、NEC公司等優勢龍頭企業,加快發展一批中小企業。在武漢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黃石市磁湖高新區等發展園區集中布局,集聚發展,提升規模化、專業化生產及配套能力,形成以武漢市為中心,輻射鄂州、黃石、孝感市等城市的電子信息產業群。推進優勢企業強強聯合,加快以武漢市廟山醫葯工業園和鄂州市葛店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重點的醫葯工業園建設,重點發展生物醫葯、生物農葯、生物獸葯、生物晶元、基因工程葯物和新型疫苗、合成新葯及現代中葯產品,加強技術開發和知識產權保護,形成生物工程及新醫葯產業群。
——原材料工業及新材料產業群。積極推進鋼材深加工,延伸產業鏈,重點支持武鋼、冶鋼、鄂鋼等骨幹企業的發展,加快建設以武鋼二冷軋、硅鋼改造等為重點的結構調整項目,力爭3至5年,武鋼總體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板帶鋼生產基地。突破性發展石油化工和有機化工原料,加快武漢乙烯項目前期工作,力爭早日開工建設,填補我國中部地區乙烯工業的空白。通過延伸產業鏈,大力推進乙烯下游產品合成樹脂、合成纖維、合成橡膠等合成材料和有機化工原料的開發及深加工。積極支持華新等一批建材企業搞好以節能降耗和環境治理為重點的技術改造,進一步上規模、上水平,提高競爭力。加大以武漢市為重點的新材料領域科技成果的轉化力度,加快發展汽車用新材料、光電子信息材料、納米材料、生物工程材料、新型建築材料、精細化工材料等產品,在武漢、鄂州、黃石、孝感、仙桃、潛江市等城市形成相對集中的新材料和精細化工產業群。
——以轎車製造為重點的機械製造產業群。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新東風為龍頭,以武漢市、孝感市等城市的汽車及零配件骨幹企業為主體,重點發展轎車、輕型車和專用車,推動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的研製開發,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高城市圈內汽車零部件配套能力。以武船、青山船廠、南華高速船公司為主體,重點發展軍民用客貨船、海洋工程船、特種專用運輸船、船用關鍵設備,大力發展船用機械等配套產品,形成船舶製造產業群。加快系列激光器的開發和激光加工成套設備產業化步伐,加速高性能數控系統及設備、光纖感測器等產品的大規模生產步伐,積極發展大型輸變電及發配電設備、新型環保設備、輕型直升機、非製冷式紅外熱成像系統、新型智能醫療保健器械等機電一體化產品,努力開拓市場,壯大產業規模,著力形成機電一體化產業群。
——輕工紡織及以煙酒為重點的食品產業群。圍繞城市圈內煙、酒、奶、水、面等特色優勢產品,實施精品名牌戰略,支持武煙等龍頭企業強化資源整合,強化協作配套,集聚放大品牌優勢,發展壯大食品工業。重點發展文化用紙、包裝紙板及紙製品、防偽包裝、彩印包裝等產品,提高產品加工深度,逐步形成造紙及包裝印刷產業鏈。做大做強日用化工產業。以武漢、黃石、鄂州、仙桃、天門市等城市優勢企業為龍頭,以高檔服裝面料、西服、時裝、針織內衣等為重點,上下游產品延伸,形成服裝加工鏈。支持漢派服裝企業創立漢派服裝品牌,形成漢派特色。加強紡織服裝龍頭企業資源整合和聯合重組,圍繞服裝的配套和產品檔次的提升,加快發展中高檔服裝面料、無紡布等輔料和配件以及中高檔毛料、產業用布、麻紡、絲綢等重點產品,建設發展仙桃、天門市棉紡織基地,形成紡織服裝優勢產業群。
11.發揮比較優勢,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一是充分發揮武漢市的區位、交通、通訊、市場設施以及產業基礎等優勢,運用現代物流組織形式,按照「市場導向、政府推進、企業運作、行業協調」的方式,加快優化物流資源配置,著力培育現代物流需求。進一步加快武漢城市圈物流基礎設施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設,加快制訂出台鼓勵扶持現代物流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加快建立健全政府及其部門間促進物流產業發展的協調管理機制和現代物流企業間協同運作機制。加快武漢城市圈現代物流基地、物流園區、專業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以及城市、城鄉小件快遞系統等現代物流網路體系建設。大力培植以第三方物流企業、貨主物流企業、物流基礎設施企業、物流信息企業、物流裝備製造企業為主體的現代物流企業群。努力改善物流企業投資經營環境,大力引進國內外知名現代物流企業,加快武漢城市圈現代物流業對外開放。充分發揮武漢市商貿流通業發達和四大商業上市公司網路完善的優勢,加快流通業態創新,以發展連鎖經營和物流配送為重點,積極推動四大商業上市公司把倉儲超市和便民超市延伸到城市圈內各城市,形成以連鎖經營和物流配送為重點的新型商貿流通業。二是充分利用武漢市的科教資源,鼓勵武漢市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和大企業的研發機構與周邊地區開展聯合辦學、科技交流和聯合攻關,共建技術創新基礎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組建聯合實驗室,共同爭取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鼓勵武漢市的科研機構建立面向周邊中小企業的技術服務中心,鼓勵武漢市的科研人員以各種方式為周邊企業開展技術服務。三是充分利用城市圈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襟江帶湖、山清水秀的人文自然景觀特色,加強資源整合和市場共同開發,大力發展文化、藝術、報業、出版、影視製作業,建設以武漢市為核心的都市旅遊區和鄂東鄂南為主體的環武漢市兩大遊憩帶,以觀光旅遊為基礎,以楚文化、革命歷史文化、宗教文化和人文自然景觀等專項旅遊為載體,多層次、多形式地發展旅遊業,培植旅遊精品名牌,擴大旅遊產出規模,形成聯合開發、共同發展的旅遊產業群。
12.以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充分利用武漢市的大市場、大流通優勢,以提升優質農副產品深加工水平為重點,推進優勢和特色產品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品牌優勢。結合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在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潛江、天門等市建立穩定的原料基地,改善農副產品品種、品質,為農產品加工業提供優質原料。培育跨區域龍頭企業,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積極發展訂單農業,積極推進食品、紡織、造紙、生物工程及新醫葯等產業鏈延伸與農業產業化對接,提升農副產品深加工水平,加快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群,做到專業化經營,規模化發展。建立新型農商關系,應用現代物流技術,以武漢市為市場營銷中心,通過連鎖超市、大型農副產品批發交易市場促進農產品銷售,提高農業產業化的規模和效益。
五、加快共同市場建設,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
13.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金融市場。充分發揮武漢市作為中央銀行和眾多商業銀行區域分行及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區域性總部所在地的優勢,推進武漢市以票據市場、保險市場、產權交易市場、櫃台交易市場等為特色的金融中心建設,並逐步與國際金融市場實現對接。近期要以武漢市為主體,以整合圈內國有經濟資源為重點,擴大產權交易功能,整合各城市產權交易市場,形成以武漢市產權交易中心為樞紐的產權交易市場網路。理順金融機構管理體制,調整隸屬關系,適當下放貸款許可權。組建區域性金融機構。鼓勵聯合組建實力強、機制活、管理規范的大型證券公司,引導信託投資等非銀行金融機構開展跨地區業務,積極發展區域性的產業投資基金、證券投資基金和中外合作基金,加強創業風險投資,成立區域性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構建城市圈多種形式的中小企業貸款擔保體系。以武漢市商業銀行為基礎,整合各城市商業銀行資源,組建區域性銀行集團,提高城市圈內城市商業銀行整體資金實力。鼓勵各股份制商業銀行和證券、保險公司以武漢市為經營管理中心,重組城市圈內中小金融機構,組建武漢金融控股集團。要加強銀企合作,積極開展異地貸款業務,推動信貸市場地域融合。建設和完善銀行資金拆借信息系統,拓寬融資渠道,擴大交易規模,促進同業拆借市場健康發展。以國家支持的武漢市個人信用徵信試點項目建設為契機,加快建設城市圈社會徵信體系,實現城市圈內信用信息資源的互聯互通和共享,建立城市圈誠信機制。
14.進一步發展和提升商品市場。依託良好的區位優勢和交通等基礎優勢,提升功能,調整結構,合理布局,鞏固發展漢正街小商品市場、西漢正街建材市場等3至5個交易額過百億、管理水平較高的全國性、區域性的大型消費品批發市場和重要工業產品專業市場,進一步增強輻射能力。依託大市場和產業比較優勢,突出特色,強化集聚功能,發展鋼鐵、汽車及零部件、紡織品及服裝、光電子及其他高新技術產品等重要工業產品區域性交易市場,提高石油、建材、機電、汽車等生產資料市場的規模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依託資源和信息中心優勢,優化布局,壯大規模,推進糧、棉、油、蔬菜、水產品等農副產品市場加快發展和資源整合,建設武漢市全國性的糧食、棉花等大型中心批發市場和黃岡蘄春葯材市場,積極探索和爭取開設期貨等新的交易方式,擴大交易量和輻射區域。支持武漢農產品物流配送等項目建設,促進城市圈內名、特、優及鮮活農產品方便、快捷地進入本地區乃至全國大市場。
15.進一步推進要素市場資源整合和一體化發展。加快技術市場發展。依託武漢市科教優勢,建設以武漢市為中心的區域性技術創新體系和連接全省、全國的技術市場網路體系,推進科研項目的協同攻關、科技成果的資源共享,提高科技成果在城市圈內的轉化率。進一步發展人才和勞動力市場。以武漢市為中心平台,建設一體化的人力資源市場,聯合開展人才培訓與交流、職業技能培訓,推進城市圈內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信息互通、網路對接、資源共用。規范市場准入,促進要素流動。
六、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建設一體化
16.優化城鎮空間布局結構。充分發揮長江和漢江、京廣、京珠和滬蓉等重要交通干線在溝通城市圈內外經濟聯系的重要通道作用,形成以滬蓉、長江為大通道的東西向發展軸,以京珠、漢江和京廣為大通道的南北向發展軸。沿這兩條主要發展軸線,加快城鎮建設步伐,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優化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布局,強化產業的集聚和擴散延伸,形成各級各類城市功能分工有序、布局合理、結構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構架。
17.明確定位,優化城市功能結構。加快武漢市現代製造業基地和現代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商貿流通中心、交通中心的建設,著力提升武漢城市綜合實力、綜合服務功能和集聚輻射能力,強化武漢市在區域發展中的龍頭帶動作用。強化武漢市對周邊城市的產業延伸和綜合服務功能,增強龍頭帶動作用。周邊城市要依託武漢市,充分發揮地域相接、經濟相融、人文相通的優勢,在產業發展、市場流通等方面加強與武漢市和其他各城市的融合互動,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培育發展差異化競爭的比較優勢,協調配合,共同發展。
18.加快城鎮化進程,完善城鎮規模結構。按照統籌規劃、相對集中、因地制宜的原則,走多樣化的城鎮化道路。加快武漢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武漢市在華中地區的特大中心城市功能,進一步增強武漢市的集聚輻射能力。更好地發揮黃石市鄂東區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優化城市功能結構,增強黃石市經濟實力和集聚能力,加快黃石市發展成為城市圈次中心的步伐。促進城市圈內其他城市規模有效擴張。大力發展小城市和重點中心鎮,通過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努力把各級城鎮建設成為適宜投資創業和生活居住的城區,有效承接武漢市等地外來產業轉移。加強農村公共醫療衛生體系建設,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在具備條件的地方推進區域性集中供水、污水處理等建設。
七、推進體制創新,加強政府協調
19.建立武漢城市圈工作協調推動機制。成立武漢城市圈發展協調工作領導小組,省政府主要領導同志任組長,各城市主要負責人和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負責武漢城市圈建設的領導、組織和協調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日常具體組織協調工作。建立健全市長聯系會議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專題工作會議,檢查領導小組工作會議確定的重大戰略、重大政策、重大項目的落實情況,提出下一步工作任務和需要領導小組研究的重大戰略和政策問題。以行業龍頭企業為核心,發起組建城市圈區域性行業協會,充分發揮其行業規劃、協調、咨詢等服務職能,促進城市圈內各企業間的合作。
20.加強各城市中長期發展的規劃統籌。啟動武漢城市圈空間一體化發展規劃編制工作,統籌城市圈內城市體系、功能分區、產業重點、基礎設施、要素流動等,明確各市定位分工,實現優勢互補;編制完成總體發展規劃和各重點專項規劃,報省政府批准執行。各城市要加快修訂和編制完善各自的總體發展規劃和各重點專項規劃,實現規劃對接、協調發展。
21.加強法規建設,規范市場秩序。認真清理城市圈現行各項政策規定,在工商管理、技術監督、商品檢驗、行政事業性收費等方面,消除各地對人才、資本、資源跨地區流動的限制和市場准入等方面歧視政策,建立九市「軟環境」綜合評估機制,為城市圈內企業發展提供平等競爭的機會和條件。
22.積極探索區域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機制和財政支持政策。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協調各市利益分配關系。清理並協調各市地稅、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招商引資方面的優惠政策。合理整合財政資金,注重吸納民間資本,支持支柱產業做大做強。加大省對城市圈內的高速公路、鐵路、航空、信息四大通道建設和工業園區、工業集中地區的水、電、氣的投入,改善城市圈內的企業發展硬環境。充分利用外國政府貸款和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支持城市圈內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執行對外來人才的優惠政策,進一步發揮政府對高技術產業投入的引導作用。
23.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積極爭取國家財政稅收政策,加大對武漢城市圈內各城市在社保資金調劑、扶貧資金投入等方面的轉移支付力度;積極爭取國家投融資和金融政策,加大對城市圈內的高速公路、國際機場、防災減災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教育、文化事業的投入;積極爭取國家產業政策,支持各城市對傳統產業特別是武漢、黃石市老工業基地改造。支持和引導符合本地區比較優勢的特定項目和廠商落戶或進入本地區。
24.加快建立武漢城市圈重點建設項目庫,聯合招商引資。加強各城市電子政務平台和重點項目庫建設,形成商務信息資源及信用信息資源的共享、互聯互通;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及時公布產業政策、宏觀經濟預測、經濟政策、經濟運行情況、重大政府投資項目招標等信息。充分利用武博會、武洽會等國際性活動平台,聯合策劃設計重大項目,共同開展對內對外重大招商活動,協調各市吸引投資優惠政策,加強誠信政府建設,建立健全企業信用徵信系統,樹立城市圈整體品牌形象。
25.優化投資環境,加快城市圈經濟一體化進程。轉變投資調控方式,轉變項目管理模式,放開社會投資領域,放開非政府投資項目審批。除國家有特殊規定外,所有投資領域一律向社會開放,打破地區、所有制、行業壟斷,積極推行項目法人招標制,為投資者提供公平競爭的機會。對經認定的重大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現代製造業項目,實行減免收費的鼓勵政策,降低其投資成本;建立和完善土地供給新制度,編制土地供應計劃,實現政府對建設用地的總量控制和結構調整,引導社會資金重點投向城市基礎設施、高新技術產業、現代製造業。引導境內外大型企業集團在武漢市設立總部、研發銷售中心或生產基地。
I. 柘城縣產業集聚區的區域規劃
柘城縣城總體規劃
①城市性質: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信息中心,以農副產品深加工、精細化工、機械等輕工業為主導的生態園林城市。
②人口規模:2005年城區人口:9.5萬,至2010年城區人口為: 16萬人,遠期至2020年城區人口為: 27萬人。③建設用地規模:2010年為16.8 k㎡左右,人均建設用地為105㎡/人;遠期(2020年)27.9 km2左右,人均建設用地為103㎡/人。
④城區用地發展方向:發展立足於現有老城區改造,新建城區以建設項目「一湖兩河」開發為龍頭向北、向西緊湊發展。遠期城區以向東西發展為主,適當向南北發展。
⑤用地布局結構:城市採取集中緊湊的發展布局,總體結構為一核三心三軸五區。
一核:以北湖和兩條河流組成城市的綠核。
三心:春水路與和平路交叉口地區為城市商業服務中心,北環路中段的城市行政中心和教育文化中心。
三軸:規劃確定以春水路、北環路為綜合功能生長軸,結合南北向的和平大街組成十字型城市主軸結構。
五區:北部行政文化居住區、南部老城商貿生活居住區、西部工業區、東部居住區和北部工業區。
土地利用規劃
根據柘城縣各相關局委的意見,產業集聚區的分區以現狀建設為基礎,以發展條件為依據,以相關政策為導向,將產業集聚區在土地利用上分為三區:建成區、發展區和控制區,其具體分區如下:
建成區面積0.7平方公里。此區的界定是以現狀已建設企業實際佔地為基礎進行測量核算,反映實際的建設情況。
發展區面積5.0平方公里。此區的界定一方面結合現狀已市政基礎實施建設成熟的區域,如西部工業區,北部學苑路兩側用地為基礎;另一方面結合土地部門的建設用地指標來進行面積核定。該區在本次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建設用地指標解決重點保證的區域,是產業集聚區發展的核心區。
控制區面積8.3平方公里。剩餘的規劃范圍內用地均為控制區范圍,作為遠期建設用地發展控制區域,是可持續發展的保證。該區在本次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中已無基本農田,在工作中切實落實新農村建設中,採取工地「雙掛」政策,近兩年裡,將為控制區解決3-5平方公里的用地問題。
工業集聚區發展規劃
①空間定位:成為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前沿,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製造加工業基地,形成全國規模較大的金剛石微粉及製品生產加工基地;
②發展特色和重點定位:以輕工業為主,以金剛石微粉及製品、農副產品加工業、紡織服裝業等特色產業,盡快使其成為帶動柘城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
③功能定位:工業集聚區將建成帶動柘城及周邊區域產業升級和自主創新的示範基地。
柘城縣工業集聚區發展的重點任務是:圍繞發展壯大金剛石微粉及其製品、食品加工和紡織服裝這三大特色產業,不斷拉長產業鏈條,拓展經營規模,提高產業的關聯度,實現資源的高度共享。以培育三大特色產業中的龍頭企業為核心,促其迅速做大做強,增強其輻射帶動能力,藉助龍頭企業的影響,吸收更多的企業向集聚區集聚,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經過10年左右的努力,使積聚區形成支柱地位明顯、產業布局合理、企業關聯度高,具有較強規模優勢和市場競爭能力的金剛石微粉系列基地、食品加工基地和紡織服裝基地,並以此帶動柘城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