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未來我國生物產業將重點發展哪些方面
從2010年年初起,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工信部四部委聯合制定下發了《關於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代擬稿,經過半年的意見徵求,主要領域從7個擴為9個,現在又改為7個,但前後7個領域的產業內容已發生變化。據《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了解,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初步定於9月份下發,隨後將陸續出台各個領域的具體發展規劃,以及中央和地方的配套支持政策。這一宏大規劃,被業內人士看作繼「4萬億」後中國政府啟動的最大規模的產業計劃。而這一計劃,已瞄準發展結構的根本轉變。在七大領域中,每一個大的領域中又確定了具體的分項。在「節能環保」中,將重點突破高效節能、先進環保、循環利用;「新興信息產業」將聚焦下一代通信網路、物聯網、三網融合、新型平板顯示、高性能集成電路和高端軟體;「生物產業」將主要面向生物醫葯、生物農業、生物製造;「新能源」中,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將領銜;此前備受關注的「新能源汽車」,主要發展方向確定為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高端裝備製造業」領域,提出了重點發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裝備和高端智能裝備;「新材料」中分列了特種功能和高性能復合材料兩項。在「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之後,「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被認為是振興經濟的又一重大舉措,因為幾大部委的領銜介入,此後的政府大規模投資也被市場普遍期待,所以這也被認為是繼國家「4萬億」投資計劃之後又一個大型產業投資計劃。與「4萬億」計劃有本質不同的是,此次投資計劃指向的是中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根本變革。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說,「之前的『4萬億投資規劃』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都是在擴大內需,加強基礎建設的角度,結合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提升,而現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則是轉向至新興產業項目。」與此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的制定,從時間上來講,也與明年開始實施的「十二五規劃」相銜接。國家發改委也已確定,在「十二五」規劃編制中,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編製作為重點。
② 根據王君研究員所講,我國生物產業的發展現狀表現為以下哪些方面
以下哪些方面未提供
請將題目補充完整
以便解答
③ 生物產業的國外狀況
美國在生物技術領域處於全球領導地位,無論是在研究水平和投資強度上,還是在產業規專模和所佔市場份額屬上都是如此。據統計,到2001年年初,美國生物技術產業已有公司1400家(這一數字還不包括為數更多的相關技術公司和傳統制葯公司),雇員達17.4萬人,超過了玩具和體育用品產業的就業人數之和。美國的生物技術產業自1993年以來規模擴大了2倍以上,收入從當年的80億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285億美元。
④ 中國生物技術現狀
我國政府一直把生物技術作為重點支持的戰略高技術領域,提出了「加強源頭創新,重視集成應用,促進成果轉化,大力推進產業,確保生物安全,實現跨越發展」的基本方針。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建立了20多個生物技術園區,培育了一批生物技術企業,建立了國家、部門和地方政府的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近200個,安排了專項資金立項研究。
醫葯生物技術是我國生物技術研究開發的重點,經過10多年的努力,我國生物技術葯物研究和開發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在基礎研究方面,我國作為唯一的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了1%測序工作;經過持續努力,我國科學家獲得國際蛋白質組計劃主要項目——國際人類肝臟蛋白質組計劃的領導權。
在食品生物技術研發領域,我國食品工業2004年產值達到10612億元,但營業額僅佔世界食品工業營業額的5%。在發達國家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費總量的80%以上,而中國僅為37.8%。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生物技術正逐漸成為科技革命的主體或代表。許多國家紛紛採取措施搶占生物產業制高點,把生物產業作為國家研究和開發的重點。如美國基礎研究經費49%用於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研究,歐盟將46%的經費用於生物技術及其相關領域。今後5-10年,生物技術發展趨勢可概括為: 生物技術與產業發展全球化,競爭加劇。
⑤ 生物產業的發展歷程
生物產業是最古老的產業,也是最現代的產業。人類最早開始認識生物與人體自身,開始了農耕漁牧與醫療衛生、食品餐飲等生物技術與產業發展,生物技術的進展導致生物產業的技術升級,從生物工藝學到生物技術學,20世紀誕生了生物工程學,從發酵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到基因工程,基因重組技術的發展導致了生物技術革命,還生物信息學、計算機技術進步,後基因組時代又興起了系統生物工程與合成生物學技術,進入了人工生命系統設計與納米生物技術時代,從而開啟了21世紀的細胞工廠與生物反應器、生物計算機研發,將帶來新的一輪產業革命,在生物資源的開發形成生物材料、生物能源與生物信息技術的產業化未來。
⑥ 未來我國生物產業將重點發展哪些方面
經過近20年的發展,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取得了快速發展,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總體水平已經在發展中國家處於領先地位。目前生物技術在我國已廣泛用於農業、醫葯、環保、輕化工等重要領域,對提高人類健康水平、提高農牧業和工業產量與質量,改善環境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00年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產值已經達到200多億元,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已建立了20多個生物技術園區。目前,涉及現代生物技術的企業約500家,從業人員超過5萬人,其中涉及醫葯生物技術的企業300多家,涉及農業生物技術的企業200多家。
一、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中國生物技術已經取得了明顯的進展,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生產快速發展,涉足領域不斷擴展。我國生物技術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基因工程制葯產業發展迅猛,1996年,基因工程葯物和疫苗銷售額為2.2億元,1998年增長到7.2億元,2000年達到了22.8億元,平均每年增長79.42%,其中干擾素所佔比重最高,其次為乙肝疫苗、白細胞借素-2。
二是生物技術研發取得重要成果。為加快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我國始終把生物技術列為國家重大科技計劃,政府大幅度增加了研發投入,同時鼓勵國家加大科技投入,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獲得了一批具有知識產權的新基因,新表達系統、生物工程、葯物進入了創制階段,建立了一系列關鍵平台技術,動植物轉基因技術已經成熟,具備了大規模基因測序、生物基因的研究條件;雜交水稻大面積推廣,抗基因的棉花、番茄已經進入了商業化的發展。有數十種基因葯物已經進入了實用性階段。
三是我國已具備了生物技術方面研究開發的良好基礎。目前從事生物技術研究與開發的技術人員有兩萬人,每年還有4500名大學生和研究生畢業,有許多優秀的畢業生出國深造,在生物技術研究與開發方面已經形成了初具規模和有一定競爭力的研究隊伍,進入生物技術,加大科學研究的深度和其他技術的滲透,將形成新的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並推動他們的發展,使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產生質的飛躍。
四是生物技術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由於生物技術前景廣闊,發展潛力巨大。我國從事生物技術產品開發的企業,如雨後春筍,不斷涌現。2000年生物技術公司就超過了200家,同時已有60多家上市公司直接或間接從事生物技術產業,出現了深圳科新、天津泰達等生物基因技術龍頭企業。
二、國際發展現狀與趨勢
目前,我國生物技術產業集中化程度低,沒有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產業。2000年實現產值200多億元,相對於美國2000年的200多億美元的生物技術產業產值差距很大。
全球生物技術行業發展表現出以下特點:
出現一批影響未來的重大技術:人類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幹細胞技術與組織工程、生物信息學、轉基因技術、克隆技術、生物晶元/蛋白晶元/組織晶元、基因治療與細胞治療、反義核酸技術、單抗技術等對現代生命科學及生物技術產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生物技術產業格局從治病為主向治病、保健、提高生活質量的健康產業過渡。
跨國公司平均R&D投入與銷售收入的比例已超過10%,創新型重磅產品不斷涌現,美國最大的生物技術公司2000年銷售收人為24億美元,凈利達6億多美元。
兼並重組愈演愈烈,大企業愈來愈大,協作型競爭已成為當今生物技術產業的主流;1998年以來,世界生物制葯業格局發生了劇烈變化,全球市場排名前五強中四席是重組的結果,二十強的市場集中度高達67.8%;
小型企業走向專業化的道路,在生物制葯行業尤其明顯。如Amgen公司、Genentech公司、Celera公司、Isis公司等分別成為基因工程葯物、大規模基因組測序與生物信息學、反義核酸葯物等領域的典範。
三、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存在的問題
與國際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相比,我國生物技術行業與國際水平差距明顯。具體表現為:
1.自主知識產權過少,競爭能力有限。
在美洲,生物技術高新企業在創建的時候,在第一期、第二期的融資中(即種子資金期和風險投資期的時候),一般都是技術出資者控制了50%以上的股權,而資本出資方是小股東,這種情況在北美非常普遍。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融資的不斷增多,創業者(技術擁有者)才逐漸失去了絕對的控股權,但企業本身卻是一個完整的現代企業機制。目前我國在這個問題上還存在缺陷,直接表現為無形資產在股權結構中都在35%以下。
目前,我國在生物技術產業及產業發展所需的重要儀器、設備、試劑等支撐技術與裝備方面十分落後,主要依靠國外進口。生物技術產業的支撐技術與裝備具有兩大特點,一是涉及多學科、多技術領域的交叉;二是絕大多數生產經營專用儀器、裝備的公司都擁有國際市場,只有佔有國際市場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生存和發展。目前我國尚不具備自主研製和生產並佔有國際市場的能力。
2.投入嚴重不足,研究開發能力非常有限。
生物技術產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是高投入、高風險和高回報的產業,因此,資金短缺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在我國,存在許多貸而不還的現象。缺少完整的信譽系統已成為阻礙中國產業發展的嚴重問題。如何建立完善信譽系統,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國家加大生產技術投資力度的同時,還要充分利用銀行貸款以及尚待健全的風險資金市場,尋找各種資金渠道。政府應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參與生物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目前,我國企業資本融通渠道只有創業者個人出資;上市公司、民營企業投資;政府的風險投資;國家科技部的中小企業擔保基金;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五種。其中上市公司、民營企業的投資因為上面所說的缺乏對無形資產的認識和認可,導致他們常常希望在所投資的企業中依靠他們所提供的有形資本來控股,嚴重地打擊了創業者的積極性。而在全球生物技術最為發達的北美,中小企業資本融通渠道要多得多,他們可以通過創業者個人出資、私募資金、政府中小企業擔保基金(由銀行管理,政府擔保比例從75%—90%以上)、工業研究基金(通過審批後的撥款,如:美國的國立研究院、加拿大的工業科技部)、風險投資、銀行貸款、企業並購(兼並、合作、戰略聯盟)戰略投資、上市融資(IPO)、政府的養老基金投資高新技術企業等渠道融通資金。
3.無序競爭嚴重,導致整體優勢缺乏。
我國目前尚沒有全國性統管生物技術產業研究開發及產業化的組織管理機構,缺乏全局性的戰略部署。目前國家各類科研計劃雖然都在不同程度上注重基礎性創新性研究,但在具體實施和操作過程中,往往傾向於選擇短期能產生效益的研究項目,導致創新的源頭匱乏。更為嚴重的是,各類計劃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與協調,各部門、各地方自成一體、封閉運行,導致科研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而且造成低水平重復。
4.產業化人才缺乏,研發與產業化脫節。
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人才。由於研究開發人員培養周期長,大量優秀的科研人員滯留在國外,國內缺乏優秀人才,尤其缺少技術兼經營型人才。此外,我國現有生物技術人才偏重於理論研究,產業化人才相對缺乏。在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中,常出現實驗室里的科研成果難以產業化,或產業化成本很高而無經濟價值。
5.產業發展的整體環境欠佳。
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整體環境的改善,雖然我國有些地區制定了相關政策,形成了一定的有利於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環境。但從整體上來說,還亟待改善,亟須建立一種有效的機制,促進科研成果的產業化,特別是需要建立風險投資機制,使之與國家投資相配合。
四、快速發展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的對策思考
1.健全和完善管理體制,建立行業組織管理機構。
發展我國的生物技術產業,必須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同時運用政府和市場兩種資源配置的調節手段,盤活我國技術、設備與設施、人才等方面的存量,使各方面的優勢系統有效地集成;必須同時調動國家、地方和企業以及科技人員的內動力和凝聚力;必須下決心解決部門地方條塊分割、低水平重復的頑症。
為此,建議國家適時成立全國性的組織管理機構,對全國生物技術產業及產業發展進行總體規劃和協調指導,從而做到整體協調,避免多頭指揮和政出多門,實現決策、協調和實施系統的統一、簡便和高效。
2.進行戰略布局調整,形成產業聚集區。
國外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經驗表明,在一些地理、交通、信息、政策等環境較好的地域,容易形成生物技術產業研究開發和產業的「聚集區」。
根據目前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及產業發展情況,結合現有國家級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可選擇技術力量比較雄厚、投資環境好並已有一定生物技術產業基礎的上海、北京、沈陽等地作為生物技術產業化基地,給予更為優惠的財政和稅收扶持政策。集中力量有選擇地發展3—5個生物技術產業聚集區,發揮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聚集效應,盡快形成較大的生物技術產業規模。
3. 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建立國家生物技術產業重大項目孵化器。
我國科技成果轉化難、轉化率低制約了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影響了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作用的發揮,已成為普遍關注的問題。生物技術產業因其自身的綜合性、多學科特點,生物技術產業轉化更具有特殊性。在目前我國資本市場尚不完善的條件下,孵化器的作用尤為重要。
孵化器的作用是通過與研究開發機構建立廣泛聯系,並有力地引導企業介入,密切生物技術產業上下游的結合,有效地使單一技術的突破盡快孵化為成熟配套的技術和工藝,向產業進行技術轉移和輻射,從而加速具有商業前景的技術和產品盡快形成商品化和產業化。為此,應在已有的工作基礎上,擇優建立數個生物技術產業國家重大項目孵化器,結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獨特性的生物技術產業重大項目和重大產業工程的實施。
4.大力發展生物技術產業中介組織,協調生物技術企業發展進程。
國外成功經驗表明,中介組織在高技術產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介組織是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應大力發展從事生物技術產業信息咨詢、技術評估(包括生物安全評估)、專利(特別是國外專利)代理、投融資等方面的中介機構。
我們認為,應盡快組建生物技術產業協會。組建生物技術產業協會有利於信息溝通和協作,有利於規范市場和公平競爭,亦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有利於逐步形成社會化發展的格局。協會組成以企業法人和高級主管為主,吸納大學和研究機構的技術、管理、營銷專家參加。政府主管部門可以通過協會進行全局性組織協調工作。積極引導支持有條件的科研機構和企業建立研究開發機構,提高信息採集、技術引進、智力引進、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與交流乃至產品出口的效率。
⑦ 生物產業發展的問題所在
我國生物產業在技術研發階段與國際差距較小,但產業化階段差距在不斷拉大。據專家估計,前者大約相差5年左右,後者相差15—20年。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國生物產業在發展中受到一些重大制約因素的影響。
1、資金制約,企業融資難。 一是由於我國生物技術企業大多數為中小企業,且為高技術行業,無形資產遠大於固定資產,沒有過多的固定資產作抵押或擔保,很難得到銀行貸款;二是沒有創業板市場,中小型生物企業不能直接從資本市場上募集資金;三是風險投資不發達,真正投資於生物企業,特別是投資處於種子期或早期階段的生物技術企業的風險投資機構很少,生物企業得到風險投資的支持較少。
2、稅收政策制約,企業負擔重。我國目前生物企業不僅享受不到優惠,稅負反而高於傳統產業和一般大企業。首先,增值稅率偏高。生物技術產品附加值較高,但物料投入價值低,導致進項稅額扣除少,現行增值稅稅制下生物技術企業的實際稅負明顯偏高。目前生物技術企業增值稅率實際在13—14%,大大高於傳統產業。其次,難以享受高新技術企業「兩免三減半」的所得稅優惠政策。這是由於生物技術產品開發不僅耗資巨大,而且技術轉化為產品的過程往往長達10年左右,因而等產品開發出來上市已過了稅收優惠期。因而這一優惠政策不適應生物企業。最後,生物技術產業屬智力密集型產業,人工成本所佔比重較高,個人所得稅不能進行稅收抵免,企業負擔較重。
3、「工程化」瓶頸制約,科研成果轉化機制不暢。生物科研成果轉化難、轉化率低是目前科研院所和企業反映最普遍的問題。生物科研成果產業化率普遍不到15%。除科研體制制約因素外,一是「工程化」環節薄弱,形成產業鏈條的中游——「中試、放大、集成」等的瓶頸制約嚴重。目前一些科研成果在實驗室里的產品都達到標准,但一旦進行中試、放大和規模化生產,就不成功。從企業角度來說,這一成果仍然不能滿足生產和商品化需要。而對科研機構或科研人員來說,由於無中試基地或無資金進行中試、放大,其科研產品不能直接延伸到下游,從而造成產業上、下游鏈條的銜接不夠,大大影響了科研成果的產業化。二是科技中介機構不發達,缺乏科技成果經紀人和有較高信譽的科技成果評估機構。在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由於缺乏公正的評估市場,企業與科研成果持有人因信息不對稱而互不信任,嚴重影響了科研成果的轉化。比如,有的企業認為與專家合作困難,專家有好成果不願出讓(想自己搞產業化)或報價太高;而科研成果持有人則認為,企業往往不守信,導致自己被騙或吃虧上當。
4、醫療體制制約,企業發展後勁不足 。在目前醫院「以葯養醫」及其壟斷性醫療體制下,國家對醫葯產品降價、實現招投標等辦法,在葯品價格大幅下降的同時,銷售費用也在不斷上升,從而大幅度地擠掉了企業的利潤,致使企業研發投入下降,嚴重影響企業發展後勁。醫葯企業普遍反映,在實行葯品集中招標采購制度前,企業需要「公關」的對象主要是醫院;而實行該制度後,「公關」對象又加進了其他環節,不僅沒有減輕企業成本,反而加大了銷售費用。
5、管理體制制約,有限資源被分散分割。由於生物產業涵蓋的產業領域較廣,包括化學葯、中醫中葯、生物制葯、生物農業、生物工業及生物安全等,涉及的產業發展的主管部門較多,包括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衛生部、農業部、國家葯監局、國家工商局等15個部門,致使在管理體制上形成多頭管理的格局,相互之間缺乏高效協調和溝通。這種多頭管理而又缺乏協調、溝通的體制,不可避免地產生各部門從自己的管理職能出發來制定相關政策法規的現象,而各部門因職能的分割所制定的政策,要平衡和統一協調的難度也相當大,甚至還會出現相互沖突、相互矛盾的地方。這種體制性制約,不僅造成管理效率低下,而且造成有限的資金和資源被分散、分割,不能有效地集中力量辦大事,不能很好地體現國家戰略和國家意志,嚴重影響了我國生物產業的快速發展。www.boraid.com/article/42/42457_1.asp 39K 2007-12-9 - 網路快照
⑧ 我國生物產業發展狀況如何
科技部社會發展司與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近日發布的《2017中國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發展報告》顯示:
⑨ 生物制葯行業的未來十年的發展情況
基因工程葯物(蛋白類葯物)、人源化治療性單克隆抗體葯物、現代中葯以及基因治療技術,將成為未來10年國際生物醫葯研究開發領域的熱點。這是25日在上海舉行的21世紀醫葯國際學術大會暨2004上海國際生物技術與醫葯研討會上透露的信息。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竺院士、上海市現代生物與醫葯產業辦公室主任李逸平博士、美國耶魯大學鄭永齊教授等認為,雖然化學合成葯物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是疾病治療的主導產品,但隨著生命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基因工程葯物、抗體葯物、現代中葯以及基因治療技術,必定是生物醫葯領域開發的熱點。這是葯物開發必須達到穩定、有效、安全、可控目標的需要,是提高人類生命質量的需要。
專家分析說,基因工程葯物和抗體葯物具有毒副作用小、靶點明確、針對性強、療效好的特點。現代中葯含有多種有效成分,可以對付多個治療性葯物作用靶點,一般情況下,毒副作用也較小。基因治療技術可以解決一般葯物難以解決的問題,通過基因的修復、替換或干預,可以突破許多重要疾病的治療難關。
耶魯大學教授鄭永齊說,人類基因圖譜的完成,為生物制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基因治療技術開發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鄭永齊介紹,耶魯大學用中國一張1800年前的中葯處方研究中葯的價值,啟用現代生物技術分析這張中葯處方的成份,治療機理,目前取得了初步效果。用這張處方製成的葯劑和其他化學葯物合用治療腸癌,收到了葯效提高、副作用減少的療效。這表明現代中葯走向世界很有希望。
專家介紹說,目前國際上天然葯物年銷售額達到160億美元,還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各國都看好天然葯物,正在爭奪天然葯物市場。這為中葯現代化、國際化提供了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