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制約光伏產業發展的因素是什麼
1. 太陽能資源分布的不均,我國的西北地區和西部高原地區太陽能資源豐富;但是因為當地的工業並沒有那麼發達;電力輸送的瓶頸,導致太陽能資源無法被充分利用
需要加快西電東送的進程
2. 目前太陽能光伏電站還主要是靠政府支持,並未向澳洲和德國那樣深入普通居民
因為其整體系統的建設費用偏高,導致無法普及
3. 面板的發電效率較低,急待技術的突破,讓面板的光電裝換效率提高
4. 光電整體的上網電價較水電和火電高出許多
5. 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受天氣影響很大,不利於調度和調節
急需完善電網,建立智能電網和開發符合智能電網要求的逆變器
6. 光伏標准並未完善,需要全面建設
7. 光伏人才偏少,需要全面建立光伏人才體系
8. 目前光伏行業受海外市場影響較大,急待培育國內市場,平衡供需關系
2. 我國光伏產業發展越來越好了嗎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能源局等六部門聯合印發《智能光伏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確,到2020年,智能光伏工廠建設成效顯著,行業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取得明顯進展;智能製造技術與裝備實現突破,支撐光伏智能製造的軟體和裝備等競爭力顯著提升;智能光伏產品供應能力增強並形成品牌效應;智能光伏系統建設與運維水平提升並在多領域大規模應用。
事實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從2013年起,就開始組織實施《光伏製造行業規范條件》,先後於2015年和2018年做了兩次修訂,促進光伏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通過工業轉型升級資金等渠道加大對光伏產業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支持光伏企業開展製造試點示範。國家能源局也通過實施「領跑者」計劃,促進先進技術產品推廣應用。2017年提出了技術領跑基地示範項目,為超高效電池創造市場空間。此次行動計劃的實施將更進一步推動光伏產業邁向高端。來源:經濟日報
3. 我國光伏發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6月12日,針對5月31日發抄布的《關於2018年光伏發襲電有關事項的通知》,國家能源局接受記者采訪。
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國家政策支持和各方共同努力下,光伏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已成長為我國為數不多的、同步參與國際競爭、產業化佔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在推動能源轉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是法規政策不斷完善,逐步營造適應光伏發展的市場環境。2013年7月以來,我國相繼出台了一系列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地方政府也相繼出台了支持光伏發電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
4. 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需要如何規范發展
產業標准化相對滯後
我國光伏產業經過幾年的迅猛發展,已基本形成了涵蓋多晶硅材料、鑄錠、拉單晶、電池片、封裝、平衡部件、系統集成、光伏應用產品和專用設備製造的較完整產業鏈,其中中國光伏電池生產規模已居世界前列,但產業標准化工作卻相對滯後。
以產業上游的多晶硅材料為例,由於准入標准缺失,我國多晶硅產業在發展初期一度出現無序發展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受多晶硅價格高漲的誘惑,盲目採用低成本但高污染的技術進行生產,其生產出來的低端產品對產業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
西安隆基硅材料公司總經理鍾寶申說,美國、德國等國家是當今世界主要的多晶硅生產國,卻沒有出現嚴重污染現象,原因是採取了嚴格的准入標准和門檻。而我國由於沒有多晶硅准入標准,一些企業和個人不懂技術也來搞多晶硅,造成了污染和低端產品過剩,這充分說明標准和規范對於一個產業的重要性。
江蘇省光伏產業協會原秘書長魏啟東說,我國光伏產業的標准化工作與國際先進水平及國內產業和市場發展需求相比還存在相當差距。目前我國已經正式出台的光伏國家標准已有數十項,但整個產業的標准規范缺失仍超過80%。
魏啟東認為,我國在太陽能光伏利用方面的標准和產品認證用標准等綜合性標准化研究方面還存在較大的空缺,特別是有關並網光伏發電系統以及光伏建築集成系統標準的研究工作還有待加強。
標准不完善帶來弊端
在全球化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統一、完善的行業標准,對於一個國家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對於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來說也是如此。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韋東遠說,我國由於光伏產業沒有統一的國家行業標准和檢測機構,使得國外光伏產品進入我國市場時,不需要任何機構的監測,關稅也幾乎為「零關稅」;而我國光伏產品進入歐美市場,卻要經過嚴格的監測,並取得認證資格以後方可進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光伏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我國光伏產業發展主要得益於國際市場,目前九成以上的產品用於出口,並在國際上具備了較強的競爭力。與之相對應的是,我國在光伏產業國際標準的制定領域,卻處於相對弱勢地位,不利於我國光伏產業進一步參與國際競爭。
浙江省太陽能行業協會秘書長沈福鑫說,國際光伏市場上,國外的大企業數量不是很多,但實力都很強大,大到足以制定國際標準的地步。目前的情況是國外不停地制定標准,我們跟在他們後面跑。在國際標准中我們沒有發言權,老是依據國外標准,永遠是被它拖著,沒有自主性。
隨著近年來我國國內光伏市場的逐步啟動,產業標准化滯後於市場需求的矛盾也在日益凸顯。江蘇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首席財務官王特里說,天合公司近年來在國際市場上發展順利,對於開拓國內光伏市場也很有興趣,但有一個擔心就是國內光伏市場的標准要求不如國外那樣嚴格和規范,使得在國內市場競標時,一些在國外不一定有市場的光伏產品可能採取非常規手段中標,擾亂市場秩序。
在對於啟動國內市場至關重要的光伏發電領域,標准缺失也是其進一步推進的主要障礙。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蔣利萍說,現在光伏國家標准裡面有一些關於太陽能發電的標准,但問題是很多標准都不是強制性的,而是推薦標准。特別是至關重要的並網發電標准只有3個,遠遠滿足不了太陽能光伏發電並網的技術規范要求。
建立適合國情的標准化機制
針對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標准相對滯後的現象,一些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我國應加快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標准制定機制,完善太陽能光伏產業技術標准體系。同時積極參與國際光伏產業技術標準的制定,進而增強我國標准制定的國際話語權,推進並加速我國光伏產業技術的發展進程。
據了解,我國早在1987年就成立了全國太陽光伏能源系統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制定了一些太陽光伏能源系統領域的基礎類標准,隨後又對部分國際通用的IEC(國際電工委員會)光伏標准進行了轉化,替代了原有的部分標准,而目前光伏標準的制定工作主要由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牽頭進行。
魏啟東說,近年來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鼓勵光伏企業承擔標準的編制工作,各企業均可申請制定標准。在申請時需要提供標準的初稿,審查歸口工作由專業標委會負責。這種做法引導企業積極參與光伏產品相關標準的制定,並使產品在剛推廣時就有相應標准規范市場,但存在審批時間較長的問題。
浙江省衢州市經委工業投資與規劃處處長周翔說,太陽能光伏產業現在還沒有明確的歸口管理,這給標准制定帶來了一定困難。由於整個太陽能光伏產業鏈涉及了多個領域,包括化工、金屬、新材料、電子等,由單一的部門來制定標准比較困難。針對這一問題,應進一步探索適合產業特點的標准制定機制。
蔣利萍認為,如果由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來做相關標準的制定工作,應該把電網企業,調度專家,規劃發展方面的專家等都納入整個的標准制定團隊裡面,這樣有利於光伏發電並網標準的制定。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常務理事馬學祿則認為,我國今後出台太陽能光伏產業標准,應採取循序漸進的原則。一項標准出台後,可以先試行幾年,在市場驗證和企業適應後,再進行修訂成為強制性標准,最後再與國際標准接軌。
5. 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光伏產業發展存在哪些問題
我國光伏產業目前存在低價格低品質競爭嚴重,在大政策大市場的背景下企業行業有待遇更好的規范。
6. 我國光伏產業面臨三大難題,如何破解
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盡管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點:
首先是棄光限電問題。數據顯示,2016年西北地區棄光電量70.42億千瓦時,棄光率19.81%。其中,新疆和甘肅棄光率均超過30%。
其次是政府補貼拖欠問題。我國光伏發電起步較晚,目前投資光伏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政府補貼。
第三是融資難度大。由於電站建設資金需求量大、周期長,光伏產業面臨著融資難的問題,特別是分布式電站項目。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十三五」規劃為光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受益於儲能技術發展以及電網輸配系統建設逐步完善,光伏發電效率將進一步提高,棄光率也將有所下降,因此長期來看,中國光伏發電發展前景較好。
7. 結合我國光伏產業的現狀,分析我國光伏行業的競爭格局和發展走向
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幾乎全部來自太陽能的轉換,人類利用太陽能的歷史更是可以追溯到人類起源時代。太陽能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礎的能源形式,從現代科技的發展來看,太陽能開發利用技術的進步可能會決定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 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作為太陽能利用最具意義的技術,其開發始於20世紀50年代。隨著全球能源形勢趨緊,太陽能光伏發電作為一種可持續的傳統能源替代方式,於近年得到迅速發展,並首先在德國和日本等國得到大面積的推廣和應用。目前,光伏發電中的太陽能電池仍然是以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為主,其市場份額占整個太陽能光伏發電市場的90%,大面積商品化的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可達到18%-19%。其次是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發展迅速,其市場份額佔到整個市場的6%-7%。在國際市場和國內政策的拉動下,中國光伏產業正從無到有病逐漸興起,涌現了無錫尚德、天威英利和常州天合等一大批優秀的光伏企業,帶動了上下游企業的發展,中國光伏發電產業鏈正在形成。 本文首先詳盡而客觀的描述了中國光伏產業的現狀,指出歐洲某些國家的太陽能扶持政策催生了我國的光伏泡沫,數以千億計的巨額投資或將損失慘重,無序上馬的項目進退維谷,與此同時,國外擁有核心技術的光伏巨頭卻紛紛擴產,力圖在危機時刻打壓中國光伏產業,繼而壟斷行業利潤。本文進而對中國光伏產業進行了產業價值鏈和波特五力競爭模型分析,發現利潤最高端產業源頭多晶硅和產業終端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集成卻是中國光伏產業的弱點所在,中國光伏產業也因此形成了兩頭小,中間大的低水平企業眾多卻競爭力不強梭形狀。為了加深對中國光伏產業的分析,把問題具體化,本文第三章對中國光伏產業的兩家典型企業即無錫尚德和保定天威英利進行SWOT剖析,以點帶面,並引入一家世界先進企業美國FIRST SOLAR來分析對比,以發現我國光伏企業與國外競爭對手差距所在。隨後在本文的第四章詳細列出中國光伏產業所存在的諸多問題,比如企業競爭格局混亂,產業整體技術比較落後,政策扶持效果有限,企業大而不強,產量多而不精等等。並針對這些問題提出通過國家政策扶持、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企業品牌建立與拓展來提升產業競爭力,營造我國光伏產業的光明前景。
8. 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將會遇到怎樣的挑戰
光伏電池和光伏組件市場競爭環境日益激烈,矽片和多晶硅硅料供應出現瓶頸問題,據最新統計預測中國在2011年光伏電池生產線將達到740條生產線,CCEI預計中國2011年全部電池產能將達到30個吉瓦,中國組件產能將達到32.97個吉瓦,如果2012年電池產能全部釋放,中國多晶硅硅料需求將達到25—28萬噸,據預測2012年中國多晶硅產能將達到12—15萬噸,進口保持在5—6萬噸,目前硅料還是遠遠不夠,由於多晶硅料的生產投資大、周期長等原因,短時間內還很難滿足當前電池生產企業和組件企業的需求。因此,筆者認為目前中國的多晶硅硅料和矽片市場很難滿足市場的供應,將會出現供需矛盾,投資電池和組件的企業兩面受困,一方面由於光伏發電市場的不確定,導致爭取市場訂單艱難;另一方面由於擴產,上游產能無法滿足下游的供應,從而在市場中購買不到矽片和硅料,很多企業特別是規模較小的電池和組件企業抗風險能力大大降低,甚至面臨無米下鍋,沒開工就停產的局面。
新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發展也是對現有技術和產業的挑戰,無論是光伏產業技術創新還是薄膜技術的發展,都面臨著新的挑戰,在光伏多晶硅硅料生產企業中,未來10年將出現一批5—10萬噸級超大型的多晶硅企業,無論是在規模上還是在技術上將取得進一步發展,成本優勢將進一步明顯,在光伏電池端的研究,各大電池公司也相繼推出高效電池,如晶奧的賽秀高效電池、常州天合TSM-PC14高效電池、英利的熊貓高效電池等利用自身優勢參與國際太陽能的技術研究,引進、吸收再創新提高電池效率,降低成本;面對光伏產業的發展,薄膜電池技術也取得飛速發展,高效的雙節薄膜非晶/微晶電池,CIGS、CIS、CdTe等等研發和產業化進程在進一步加大,對光伏產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
9. 發展光伏產業對我國有什麼好處
光伏發電沒有污染,而且提供電力能源
10. 我國和歐美國家的光伏發展有什麼差距
雖然歐美國家對光伏的研究比中國早若干年。但領先優勢並不是很明顯。
大多數工藝設備專都很粗糙,並屬未經過長期的產業化檢驗,不少設備比中國的設備性能還要差,有的甚至是「愚蠢」的設計。當然,也不乏有不少技術領先的設備和工藝,但領先優勢都不大。因此,一方面,我國的裝備製造和工藝研究單位要加快研發進度,盡快實現從全產業鏈的角度對歐美的全面超越。
另一方面,我國企業也要大膽採用國內的工藝和設備。這樣的話,即便歐債危機持續發酵,即便美國堅持雙反,中國的光伏產業依然能夠擺脫對歐美市場與技術的依賴,擺脫其貿易壁壘,而獨自領跑世界。這樣還會使得歐美越建立貿易壁壘,對其自身的光伏產業發展危害越大,而中國則能夠發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