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經濟發展汽車產業

經濟發展汽車產業

發布時間:2020-12-01 03:19:03

❶ 汽車產業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有何意義

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也是體現國家競爭力的標志性產業專。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屬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新能源汽車是基於驅動技術的重大升級和轉型。這是汽車產業應對能源安全、氣候變化、環境保護和結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推動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新興產業。

1、汽車產業依據其對勞動力的高需求和較強的收入彈性提高居民收入,促進國民消費 伴隨著中國汽車工業以及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人民富裕程度得到了提高。

2、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汽車工業參與國際競爭,搶占國際市場的重要契機,一旦落後將會在之後的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這不僅包括技術競爭,也有配套設施特別是充電設施建設。推廣新能源汽車,配套設施是一個基本設施和前提條件。只有當充電站和充電樁像加油站一樣普及,電動汽車才看能真正發展起來。

3、按照當前汽車燃油經濟性水平估計,車用燃油年消耗量將突破4億噸,由此帶來的能源安全和環境問題將更加突出。發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既是有效應對能源與環境挑戰,也是我國實現汽車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把握戰略機遇,縮短與先進國家差距,實現汽車產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舉措。

❷ 汽車對經濟的影響

中國汽車業對經濟發展的戰略作用

由於汽車產業的強大產業聯動效應和高新技術吸附性,它一直被許多國家看作是發展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汽車產業通常被看作是國家製造業整體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的象徵,甚至是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體現。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就一直大力扶持汽車產業的發展。40多年以來,汽車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為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在當前經濟發展階段,汽車產業理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戰略作用。
1 汽車產業發揮戰略作用的歷史考察
汽車產業對一個國家的實力增長具有戰略作用。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汽車產業都曾經或正在發揮其不可替代的戰略性影響力。
由於汽車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非常重視汽車產業的發展。
當前,如果沒有強大的汽車產業,就不大可能具有強大的國家經濟實力。汽車產業在某種意義上成為衡量一國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現在的客觀事實是,汽車產業發達的國家,同時也是經濟實力強大的國家,如美國、德國和日本。
在經濟起飛時期,汽車產業往往成為許多國家的領頭產業。美國、德國、日本和韓國都曾經經歷過這個過程。汽車產業為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起過關鍵性作用。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歐洲經濟尤其是德國經濟強有力的復甦,70年代日本的崛起,80年代韓國的成長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汽車產業的發展。
汽車產業作為許多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成為製造業增加值和資本形成的主要來源,並且聯動眾多相關產業和容納大量的勞動力就業。正是由於作為加速器的汽車產業的強力推進,這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才得以迅速完成工業化,為進入後工業社會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工業力量。
2 汽車產業發揮戰略作用的方式和表現
在工業化中期到進入後工業社會之前,一個國家實力的增強,尤其是大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汽車工業的發展水平。汽車工業之所以能夠發揮這樣的戰略作用,其主要原因在於汽車工業能夠直接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提高整個製造業系統的生產效率。
2.1 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
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庫茨涅茨的相對國民收入理論,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並最終向技術或知識密集型產業轉換。各國的經濟實踐也證實了這一趨勢或規律。
從庫茲涅茨的研究結論來看,汽車(尤其是轎車)在主要國家(主要研究對象是1880-1948年的美國)的經濟結構的變化(尤其是產業結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這種作用的發揮來自於汽車工業能夠創造巨大的產值,因為汽車既是價值高的產品,又是批量大的產品。汽車工業高速發展的過程也是資本和其他社會經濟資源向汽車工業集中及資本的密集程度大幅度提高的過程。
2.2 提高國家整個製造業系統的生產效率
汽車產業作為工業化時期的新興產業,為相關諸多產業的高效率發展樹立了先進生產方式的典範和提供了強大的聯動力,從而提高了整個製造業系統的生產效率。
2.2.1 創造現代工業的兩種生產方式
汽車工業為現代工業製造系統創造了兩種先進的生產方式,其一是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創造的大批量生產方式,其二是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創造的精益生產方式。大批量生產方式和精益生產方式分別使福特汽車公司和豐田汽車公司的競爭力得到巨大的提高,並很快在其他製造業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從而促進了整個相關製造業系統生產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2.2.2 推進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
市場需求的要求不斷提高,它們主要表現為:安全、舒適、環保和輕巧。所以盡管汽車工業是一種傳統製造業,但是卻必須發展和應用各個時期的大量高新技術。由於汽車工業發展和應用高新技術的范圍廣、數量多、周期長和規模大,所以汽車工業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工業技術發展的「火車頭」和「領頭羊」,它被認為是國民經濟的「領航產業」。汽車工業的發展推動了相關原材料革命,使新型原材料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高;促發了裝備製造業的革新,使各種自動化設備、數控機床、機器人和計算機以及信息和電子技術等得到廣泛的應用。
2.2.3 對相關產業具有強大的聯動效應
汽車本身是一個結構非常繁雜的大宗耐用消費品。汽車工業不僅投資量大、規模經濟要求高,與國民經濟的許多部門聯系密切,更為重要的是中間投入和價值量轉移的比重大。所以說,汽車工業的發展既依賴於相關部門,同時也對整個工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強大的聯動效應。換句話說,汽車產業的投資具有某種乘數效應。
2.3 提供大量廣泛的就業機會
汽車工業能夠提供數量龐大、范圍廣泛的就業機會。汽車工業本身既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同時也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且它的生產和使用對其他相關產業具有強大的聯動效應,由此就可以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尤其是相關產業。汽車及其相關產業的各個生產和管理環節所要求的工作技能都不一樣,所以就可以容納不同層次的勞動者。而且,隨著汽車產量的增加、使用的普及化和汽車產品的高科技化,汽車及相關產業所能夠提供的就業機會的數量將越來越多,范圍將越來越廣。
3 汽車產業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戰略作用
從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來看,每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有一個或幾個主要的消費熱點及其相應的主導產業支持其經濟的發展。消費熱點的不斷轉換,推動工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增長。西方發達國家的歷史表明,「住」與「行」的消費是工業化時期的主導型消費熱點。其主導產業就是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機械製造業和建築業。其中前兩者主要對應於「行」的載體——汽車,後者主要對應於「住」的載體——住房。
3.1 汽車產業發揮戰略作用的經濟發展階段
根據產業經濟學理論,當一個國家完成工業化進入後工業社會時,第二產業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就開始顯著下降。在後工業階段,國民經濟的動力源已經轉變為資本、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如信息產業和生物工程產業。傳統的第二產業的競爭力強弱並不能夠直接反映後工業階段的國家國民經濟的實力大小。
從汽車產業對國家實力增長發揮作用的歷史考察來看,在一個國家完成基本的原始積累之後進入工業化階段,尤其是在從中期向最後階段的過渡直至完成工業化進入後工業階段的過程中,幾乎每一個大國都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其汽車產業的迅速發展,或者說汽車規模化生產和普及化消費。
3.2 中國目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 中國當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判斷標准主要有兩個:其一是人均GNP總量標准,其二是經濟結構標准。
綜合人均GNP指標和經濟結構指標來判斷中國當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認為,盡管從某些單項指標來看,中國還沒有進入或已經完成工業化,但是,從整體上來看,中國現在已經進入工業化初級階段末期和中級階段初期。而這一時期正是實現工業化的關鍵時期。
3.3 汽車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戰略作用的現實條件
汽車工業是工業化階段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然而,到目前為止,汽車工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的戰略作用還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事實上,從投資、工業、人力資源、市場條件及道路條件等方面來看,中國現在已經具備大力發展汽車工業的條件和現實基礎。
3.3.1 投資條件
汽車工業具有資本與技術密集和規模化的主要特徵。盡管中國目前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經濟指標相對來說都比較低。但是,總量指標大多居於國際前列。尤其是經過20多年的經濟改革與發展,中國的經濟實力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強大和穩固。
在現階段,從國內居民儲蓄和大部分產品產能嚴重過剩的角度來看,中國具有龐大的投資能力,缺乏合適的投資機會或途徑。如果能夠把這些資本吸引到汽車產業,那麼就可以為它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資本來源和堅實基礎。
3.3.2 相關工業條件
汽車產業的關聯度非常大。這一方面說明,汽車產業的發展能夠聯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另外一方面也說明,汽車產業的發展需要其他許多相關產業的基礎性支撐,也就是說,汽車產業不可能「單兵獨進」,而必須依賴於強大的產業群才能有效地發展。
經過50多年的建設,我們不僅構建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而且許多重要的工業品總產量都已躍居世界前列。與世界主要汽車生產國規模化發展的歷史階段相比,無論是美國或德國等汽車先發國家,還是日本和韓國等後起國家,目前的中國都具有非常優越的工業化基礎。而且,經過20多年的對外開放和汽車生產的國產化活動,汽車工業已經構建了相對完整的產業鏈,相關產業都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3.3.3 人力資源條件
目前中國的人力資源基本上能夠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從數量上來講,中國勞動力豐富,從質量或素質上講,經過改革開放,尤其近些年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張,高素質人力資源的數量已經得到了較大幅度的增加。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大量國外企業在國內建立了眾多的投資企業,培養了大批高素質本土專業人才。汽車行業內同樣如此。與此同時,近年來,眾多在汽車跨國公司國外分支機構中的華人技術和管理骨幹紛紛回國加入汽車行業。由此,中國的人力資源可以適應汽車產業發展的基本要求。
3.3.4 市場條件
中國目前的轎車普及率和汽車擁有率都與現有人均收入水平相對應的指標水平相比要低得多。隨著國內市場的開放,市場競爭的激化,汽車品種明顯增加,汽車價格已經較大幅度下降(尤其是這兩年),消費環境也正在逐漸改善。2002—2003年期間出現了世界汽車工業史上少有增長爆發期,年增長率超過35%,轎車更是超過60%。2004年汽車產量突破500萬輛,從2002年到2004年3年期間,中國的汽車產量基本上是一年增加100萬輛,迅速成長為世界上第4大汽車生產國。
自去年年中以來,中國汽車發展速度雖然明顯減慢,但在2010年之前仍將會保持15%左右的增長速度,轎車普及率和汽車保有率將迅速上升就顯現出發展中大國的市場優勢。巨大(13億人口)、分層(地區、貧富、消費觀念差異明顯)的國內市場對汽車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①可以使產業鏈中的許多環節都能獲得規模經濟效應,由此大幅度降低成本;②可以為企業的各種層次和形式的競爭提供足夠的市場空間,由此加速優勝劣汰過程和培育差異化優勢。
3.3.5 道路條件
汽車與道路之間存在一種顯著的互動依存關系。世界發達國家汽車工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道路的建設。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公路建設有了一個非常大的發展。
90年代初開始實施「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高速公路、一級和二級公路)建設,以聯接所有100萬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及絕大部分5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2004年全國公路通車里程達185.6萬km,其中高速公路近3.42萬km。2005年全國公路通車總里程可達到195萬km,其中高速公路達到3.5萬km,公路網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20.3km。
2004年12月國務院審議通過《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確定放射線與縱橫網格相結合的布局形態,建設總里程大約為8.5萬km,覆蓋10多億人口,直接服務區域GDP佔全國總量的85%以上。2005年2月國務院審議通過《全國農村公路建設規劃》,計劃在「十一五」期間,國家對農村公路投資達到1000億元,完善農村公路網體系。
中國的公路建設為汽車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從每公里道路的汽車輛數(即道路汽車密度)來看,1997年的指標要遠遠低於發達國家,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也只高於印度和巴西。中國的道路狀況為汽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條件和較大的潛力。
3.4 汽車產業對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作用
從經濟發展史的一般規律來看,汽車工業應該成為正處於工業化中級階段的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主導產業,並且將發揮其戰略作用。另外一方面,從當前的宏觀經濟發展狀態來看,迫切需要新的、強大的經濟增長點。所以,無論從歷史和現實,還是生產和消費來看,汽車工業都應該,並且可以成為推進當前國民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分析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歷程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過程,我們發現,一個國家一個完整的長期經濟增長過程一般要經過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增長的加速期,第二個階段是增長的調整期,然後再進入一個新的增長過程。這2個時期的切換主要基於經濟結構的變化或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根據經濟發展史規律,一個國家在由「小康」階段向富裕階段過渡期間,汽車是其主導消費品。因此,現階段我國經濟的增長在相當長時間內要依靠汽車產業的發展和創新來維持。也就是說,汽車的大眾化或平民化消費是不可逾越的必經階段。
國際經驗表明,人均收入與汽車擁有率和轎車普及率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對照國際經驗,中國現階段的汽車擁有率和轎車普及率嚴重偏低。這已經顯著限制汽車產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說明:一方面,由於汽車進入家庭步伐的緩慢,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遭遇較大的障礙,進而影響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總量的擴張;另外一方面,它延緩了城市化進程和城市功能結構的改善和延展,強化城鄉二元的社會經濟結構。
3.5 汽車產業對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發揮戰略作用的方式
根據世界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歷程可以發現,一個國家的發展一般需要經歷3次消費革命和與之相隨的產業結構升級,即耐用消費品(家用電器)、「住與行」革命和網路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消費革命和與之相隨的產業結構升級都能夠把一國經濟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和層次。如果沒能利用好這樣的機會,那麼整個國民經濟就很難發展起來,甚至有可能被排除出世界主導經濟國家的行列。在改革開放之後,我們利用世界產業的轉移和家用電器消費革命和與之相隨的產業結構升級,迅速地發展了國民經濟,提升了國家經濟實力。下一階段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有賴於我們把握好汽車產業發展的契機。
如果我們認同汽車產業對當前和未來10年間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作用,那麼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明確,即這種龐大的汽車需求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滿足?
我們在汽車產業的發展模式上採取了「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幾乎全行業都外資化(合資、合作、技術許可)。中國的汽車產量規模已經很大,在2004年已經位居世界第4位。但是,這只是世界各大汽車公司(尤其是轎車領域)在中國的多個車間拼組成的大工廠而已。近年來,國內自主品牌企業的競爭力提高較快(其關鍵零部件也是進口),但是比重還是比較小。
現在,中國所產轎車的國產化率都比較高。也就是說,轎車的絕大部分零部件都在國內生產。從理論上講,這樣就可以發揮汽車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戰略作用。通過合資合作方式生產當然要比純粹進口汽車對於國民經濟的影響好。然而,它其實還是一種變相的「進口」,因為所謂的產品國產化,其實是指產品(主要是零部件)由國內企業生產,可這些國內企業還大都是合資合作企業。關鍵零部件還必須依賴於進口,因為即使是引進了20多年的上海大眾公司的主導產品——桑塔納轎車還沒有實現百分之百的國產化。為了搶占市場,國內各汽車企業不斷推出新車型。這些新車型幾乎都源於國外,其關鍵零部件來源於進口或國內的相關合資企業。國內資本企業只在其中分得了一小羹。
我們應該吸取教訓,必須自主發展中國汽車工業。當然,限於汽車工業的技術水平,我們目前還只能依賴於跨國汽車公司。但是,合資合作並不是最終目的,我們只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盡快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這里所說的「自主」並不是指自我封閉式的自我開發,也不是要求國內資本企業生產全部汽車及其零部件,因為在經濟一體化和專業化分工日漸深化及汽車產業全球化的當代,企業和國家都要發揮其比較競爭優勢。我們現在不可能、不期望、也沒有必要對汽車產品進行完全的國產化,但是我們應該在汽車產業鏈的某些環節上創建比較競爭優勢和國際競爭力,增加中國汽車產業的自主性。對於中國汽車企業來說,「自主」是指在學習跨國汽車公司的過程中掌握汽車產品生產的部分核心技術,培養「干中學」、「學中創」的組織慣例,並在此基礎上形成部分自主開發能力,從而掌握產業發展的部分主導權。
如果國內企業還是希望通過「傍大款」(跨國汽車公司)賺大錢,而不培養自主發展能力,那麼在加入WTO之後經濟日益開放的過程中就很有可能被這些「大款」所甩棄。因為隨著成本的上升,製造基地角色在世界范圍內不斷轉換,中國汽車企業最終就可能失去發展自身的機會,在汽車產業,整個中國就將演變為另外一個拉美。中國的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會因為缺乏系統性的產業聯動推進而長期陷入增長乏力的狀態。

❸ 中國汽車行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是什麼

新能源汽車產業化持續推進;汽車電動化和智能化。

分報告基於支撐總報告的研究思想,對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現狀及趨勢進行翔實論述,剖析汽車行業面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產業發展政策建議,並對產業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其中指出,中國汽車產業面臨大變革、大變局的同時,迎來了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的新機遇,中國品牌產品的綜合質量水平與國際品牌產品的差距不斷縮小,新能源汽車作為國家汽車強國戰略支持,產業化持續推進,市場化得到逐步培育。

(3)經濟發展汽車產業擴展閱讀:

汽車智能化是汽車問世100多年最大的技術革新。實現無人駕駛等智能化後,將極大地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大幅度減少交通安全事故,同時也將推動軟體、晶元、大數據等技術的進一步突破。

隨著汽車電動化和智能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公共交通工具尤其是代步的汽車將實現共享,提供更多的出行選擇,也將改變現有的出行習慣,因共享而便捷,因便捷而共享,汽車製造廠將變成出行服務商。

張進華說,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是全球汽車領域對未來發展趨勢的共識,中國雖然汽車產業起步較晚,但在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浪潮中,完全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

❹ 汽車工業為什麼能成為發達國家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主要是由汽車產業所創造的GDP值在國內總產值中的比重來決定~

汽車工業在發達國家所處的重要位置和發揮的作用已是不爭的事實,並已確立了支柱產業的地位。我國汽車工業起步較晚,目前實力較弱,與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一樣和發達國家相比有明顯的差距。但應該看到,我國國土遼闊,人口眾多,這是汽車工業發展的巨大的市場資源。我國汽車工業已初具規模,汽車年產量名列世界第九位,為未來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水平還很低,要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汽車工業無疑是先導型產業之一。
為實現黨的十四大和《汽車工業產業政策》提出的把我國汽車工業建成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目標,我國汽車工業應具有以下5條基本標志:
一是有較大規模產出。汽車工業工業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約為2.5%-3%,汽車工業出口創匯額占汽車工業總產值的5% ̄10%。
二是產業關聯度大。其帶動度和感應度系數對國民經濟其它產業的平均值大於1,在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中居前列,是先導型產業,對其他產業的發展具有較強的帶動和促進作用。
三是能提供廣泛的就業機會。汽車工業及相關產業就業人數佔全國就業人員總數的5%左右。
四是投入產出率高。汽車工業資金利稅率、銷售利稅率和勞動生產率均高於工業平均水平,並能長時期保持穩定增長的勢頭。
五是產業集中度高,規模效益明顯。汽車工業主要產品前三家的生產集中度應達到70%以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我國汽車工業得到較快的發展,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生產布局和產品系列。1998年底,我國汽車工業從業職工196萬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7萬人;總資產5045億元,固定資產原值2224億元,凈值1419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2988億元,銷售收入2743億元,工業增加值661億元,利稅總額226億元,利潤總額58億元。
1999年年底,我國汽車生產能力為246萬輛。國家批準的轎車建設規模110萬輛,其中國家已驗收或建成的生產能力91萬輛;當年產銷汽車183萬輛,其中轎車57萬輛。新華社

❺ 汽車服務業對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作用哪些

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也是體現國家競爭力的標志性產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推動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新興產業,也是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汽車作為我國現階段的主導產業,不僅自身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而且對我國產業結構體系的引導功能也通過其帶動作用實現。

❻ 隨著人們經濟收入的不斷提高及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汽車已越來越多的進入

解:(1)設該市汽車擁有量的年平均增長率為x。根據題意,得

150(1+x)2=216

解得x1=0.2=20%,x2=-2.2(不合題意,捨去)。

答:該市汽車擁有量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0%。

(2)設全市每年新增汽車數量為y萬輛,則2010年底全市的汽車擁有量為216×90%+y萬輛,2011年底全市的汽車擁有量為(216×90%+y)×90%+y萬輛。根據題意得

(216×90%+y)×90%+y≤231.96

解得y≤30

答:該市每年新增汽車數量最多不能超過30萬輛。

❼ 中國汽車行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是什麼

我國汽車工業的現狀和發展的趨勢 綜觀我國汽車工業的現狀喜憂參半,展望我國汽車工業的未來風險與機遇並存。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我國汽車工業發展勢頭強勁。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去年1至7月,汽車全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723.82億元,同比增長29.44%:產品銷售收入3598.88億元,同比增長31.05%:利潤總額221.90億元,同比增長51.14%。主要經濟指標增長都比較大,實現了增產增收。汽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去年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首次躍升至40個工業行業之首。以汽車製造業為主的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已取代電子信息通信業,成為名副其實的領頭羊。 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潛力也非常之大。據有關部門分析,近幾年我國汽車消費市場的消費結構已發生了很大變化。載貨汽車的需求量仍將持續增長,特別是次發達地區,如西部地區對中重型貨車、多種專用汽車、礦用車和大中型客車的需求將明顯增加。農村汽車市場對輕、微型客貨車需求也會有較大增長。隨著國家有關鼓勵私人購車政策的出台,預計個人購車比例將逐年快速增長。特別是轎車、客車,尤其是微型客車的需求量會有較大增長,市場份額將進一步提高。為此,國家將積極發展售價八萬元左右的經濟型轎車,以滿足中國家庭的需要。此外,國家還將大力推進發展汽車工業的相關環境:至2005年,中國公路里程將增加至160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萬公里。各地還將加大發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停車場地等交通配套設施。所有這些,都無疑會大大促進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 汽車工業發展形勢喜人,但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和挑戰。特別是「入世」以後,國門完全打開,我國的轎車產業與國外發達國家的汽車企業處於同一個大市場,將不可避免地面臨激烈的競爭與挑戰。我們現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完整的轎車開發能力和自主的品牌,零部件製造體系相對薄弱,汽車產業的管理和服務體系仍十分落後,企業規模還難以與國外大公司抗衡。所有這些問題必須認真面對。 打通國際大市場,也給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使我們可以有機會在與強手的合作與競爭中學習他們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管理和服務經驗,不斷完善自己。同時也逼迫我們把自己做大做強。為了應對國際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國家將致力於汽車工業的戰略重組,優化資源配置,培育出兩到三家主業突出,核心能力強、擁有自主知識

❽ 隨著人們經濟收入的不斷提高及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汽車已越來越多地進入普通家庭,成為居民消費新的增長

(1)設該市汽車擁有量的年平均增長率為x,
根據題意得,15(1+x)2=21.6,
解得x1=0.2=20%,x2=-2.2(不合題意,捨去).
答:該市汽車擁有量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0%;

(2)設全市每年新增汽車數量為y萬輛,
則2011年底全市的汽車擁有量為[21.6×(1-10%)+y]萬輛,
2012年底全市的汽車擁有量為[21.6×(1-10%)+y]×(1-10%)+y萬輛.
根據題意得:[21.6×(1-10%)+y]×(1-10%)+y≤23.196,
解得y≤3.
答:該市每年新增汽車數量最多不能超過3萬輛.

❾ 汽車產業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有何意義

1.汽車產業依據其產業關聯性促進我國其他產業發展

汽車作為我國現階段的主導產業不僅自身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而且其對我國產業結構體系的引導功能也通過其帶動作用實現。數據表明,我國汽車產業的產值佔GDP的比重已從2000年的

0.97%上升到2010年的2%,並且最重要的是汽車工業對上下游產業帶動的影響,引來了整個上下游產業增加值達到2.49億,佔GDP的比重由原來的3.37%上升到8.3%。具體主要促進了一下相關產業:

1)汽車金融服務

在1998年之前,我國汽車市場發育非常遲緩,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沒有汽車消費信貸支持,私人購車比例非常低下,大部分產品主要銷售給公務人員以及商旅人員。自1998年《汽車消費信貸管理辦法》頒布之後,我國私人購車迅速升溫。在促進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時候自身也得到快速發展。98年之後的七年之內,汽車信貸總額從4億元增加到04年的2000億元,增長了大約500倍。汽車信貸在汽車產業大發展中逐步壯大。

2)鋼鐵工業

隨著中國汽車工業的迅猛發展,汽車用鋼市場呈現高速增長的趨勢。2005年中國汽車用鋼已達到1400萬噸。並且我們可以發現,中國汽車用鋼比重3%相比發達國家比重10%依然偏低,所以汽車用鋼在我國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3)石油工業

與鋼鐵工業相似,隨著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汽車耗油量快速提高。2005年中國汽車耗油量約為9000萬噸,占成品油消費量的比重達到34%。並且由於我國汽車普及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所以汽車耗油將進一步提高。但是能源瓶頸將會限制汽車發展,值得關注。

除此之外,汽車工業還對有色金屬、橡膠、塑料和玻璃等產業以及提供裝備的其他產業有巨大的促進作用,還對石油煉制、電子、汽車維修、銷售、駕駛員培訓、道路、運輸、餐飲、旅居、金融和保險等行業有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

2.汽車產業依據其科技集中性促進我國科技的發展,生產率的提高 汽車產業作為現代工業的縮影,表現在現代工業高水平高科技的特徵,正在於科技的蓬勃發展相輔相成顯示出勃勃生機快速進步。眾多高科技比如數控加工技術、機器人技術、電磁脈沖焊接技術、柴油機渦輪增壓技術、一體車門板技術、鐵金屬元件硬化技術、記錄超高速變化的數字攝像技術、信息技術、納米技術等新技術在汽車工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總的來說,一方面汽車產業的發展勢必要求推進新技術進步,不斷擴大的汽車市場使得技術進步有著廣闊的前景。然後,汽車產業的發展,產業結構集中度的提高,使得單個汽車廠商的科技投入能力也得到提高,為技術進步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和經濟上的支持。最後汽車產業依靠著其擴散效應,使得技術進步得以在其他行業傳播。

3.汽車產業依據其對勞動力的高需求和較強的收入彈性提高居民收入,促進國民消費 伴隨著中國汽車工業以及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人民富裕程度得到了提高。首先在就業方面,據統計,汽車工業以及上下游產業在2010年帶來了4000萬人員的就業,並且其佔全國城鎮就業人數比重由2002年的百分之9%上升到2010年的百分之13%。這是一個相當高的比例。汽車行業帶來的高就業自然提高了我國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人民富裕程度。另一方面,汽車作為高質量產品其收入彈性遠遠高於其他一些產品『使得伴隨著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汽車內銷量將迅速擴大。國民消費的快速增加無疑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我們可以從這些數據看出汽車銷售量的增長。產銷量方面,2009年我國汽車產銷量達到1300萬,而2010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就達到了1800萬產銷分別同比增長了32.44%和32.37%。在銷售額方面,我國汽車零售在08年即達到48億汽車相關銷售環節達到2.98億,佔全國零售銷售額比重達到27%。此外,我們可以發現,我國汽車產業發展還達不到發達國家水平,市場集中度較低。03年集中度指標CR1是19.46%,CR10為79.47%而2010年前十位的汽車生產企業的CR10隻是86.35%。相反,美國三大汽車公司—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的市場佔有度就達到了90%。所以對於中國汽車產業來說,發展空間仍舊很大,汽車銷售量也將快速增長。

4.汽車產業依據其內需擴大作用以及科技創新維系國民經濟安全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對外貿易急劇擴大,對外貿易額也驟升至世界前列。無論是進口還是出口量都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我國對外貿易結構卻顯得很失衡。首先是進出口方面,貿易順差較大,凈出口占國民經濟比重較高。然後是進出口產品上,主要進口技術含量高的產品,而只能出口輕紡、電子、家電等勞動力密集型加工產品,本國高科技產業收到沖擊。在2001年我國加入WTO之後,中國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無疑會抵禦外國車企的沖擊,汽車產業的發展帶來的一系列技術發展也會對本國經濟安全實施有利影響。再者,汽車作為高收入彈性的商品,勢必會增加國內對汽車產品的需求,擴大我國內需,減少國民經濟對出口的依賴,維系國民經濟安全,這一點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更加凸顯

❿ 經濟對汽車的影響

由於汽車產業的強大產業聯動效應和高新技術吸附性,它一直被許多國家看作是發展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汽車產業通常被看作是國家製造業整體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的象徵,甚至是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體現。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就一直大力扶持汽車產業的發展。40多年以來,汽車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為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在當前經濟發展階段,汽車產業理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戰略作用。
1 汽車產業發揮戰略作用的歷史考察
汽車產業對一個國家的實力增長具有戰略作用。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汽車產業都曾經或正在發揮其不可替代的戰略性影響力。
由於汽車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非常重視汽車產業的發展。
當前,如果沒有強大的汽車產業,就不大可能具有強大的國家經濟實力。汽車產業在某種意義上成為衡量一國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現在的客觀事實是,汽車產業發達的國家,同時也是經濟實力強大的國家,如美國、德國和日本。
在經濟起飛時期,汽車產業往往成為許多國家的領頭產業。美國、德國、日本和韓國都曾經經歷過這個過程。汽車產業為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起過關鍵性作用。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歐洲經濟尤其是德國經濟強有力的復甦,70年代日本的崛起,80年代韓國的成長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汽車產業的發展。
汽車產業作為許多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成為製造業增加值和資本形成的主要來源,並且聯動眾多相關產業和容納大量的勞動力就業。正是由於作為加速器的汽車產業的強力推進,這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才得以迅速完成工業化,為進入後工業社會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工業力量。
2 汽車產業發揮戰略作用的方式和表現
在工業化中期到進入後工業社會之前,一個國家實力的增強,尤其是大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汽車工業的發展水平。汽車工業之所以能夠發揮這樣的戰略作用,其主要原因在於汽車工業能夠直接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提高整個製造業系統的生產效率。
2.1 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
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庫茨涅茨的相對國民收入理論,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並最終向技術或知識密集型產業轉換。各國的經濟實踐也證實了這一趨勢或規律。
從庫茲涅茨的研究結論來看,汽車(尤其是轎車)在主要國家(主要研究對象是1880-1948年的美國)的經濟結構的變化(尤其是產業結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這種作用的發揮來自於汽車工業能夠創造巨大的產值,因為汽車既是價值高的產品,又是批量大的產品。汽車工業高速發展的過程也是資本和其他社會經濟資源向汽車工業集中及資本的密集程度大幅度提高的過程。
2.2 提高國家整個製造業系統的生產效率
汽車產業作為工業化時期的新興產業,為相關諸多產業的高效率發展樹立了先進生產方式的典範和提供了強大的聯動力,從而提高了整個製造業系統的生產效率。
2.2.1 創造現代工業的兩種生產方式
汽車工業為現代工業製造系統創造了兩種先進的生產方式,其一是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創造的大批量生產方式,其二是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創造的精益生產方式。大批量生產方式和精益生產方式分別使福特汽車公司和豐田汽車公司的競爭力得到巨大的提高,並很快在其他製造業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從而促進了整個相關製造業系統生產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2.2.2 推進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
市場需求的要求不斷提高,它們主要表現為:安全、舒適、環保和輕巧。所以盡管汽車工業是一種傳統製造業,但是卻必須發展和應用各個時期的大量高新技術。由於汽車工業發展和應用高新技術的范圍廣、數量多、周期長和規模大,所以汽車工業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工業技術發展的「火車頭」和「領頭羊」,它被認為是國民經濟的「領航產業」。汽車工業的發展推動了相關原材料革命,使新型原材料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高;促發了裝備製造業的革新,使各種自動化設備、數控機床、機器人和計算機以及信息和電子技術等得到廣泛的應用。
2.2.3 對相關產業具有強大的聯動效應
汽車本身是一個結構非常繁雜的大宗耐用消費品。汽車工業不僅投資量大、規模經濟要求高,與國民經濟的許多部門聯系密切,更為重要的是中間投入和價值量轉移的比重大。所以說,汽車工業的發展既依賴於相關部門,同時也對整個工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強大的聯動效應。換句話說,汽車產業的投資具有某種乘數效應。
2.3 提供大量廣泛的就業機會
汽車工業能夠提供數量龐大、范圍廣泛的就業機會。汽車工業本身既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同時也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且它的生產和使用對其他相關產業具有強大的聯動效應,由此就可以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尤其是相關產業。汽車及其相關產業的各個生產和管理環節所要求的工作技能都不一樣,所以就可以容納不同層次的勞動者。而且,隨著汽車產量的增加、使用的普及化和汽車產品的高科技化,汽車及相關產業所能夠提供的就業機會的數量將越來越多,范圍將越來越廣。
3 汽車產業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戰略作用
從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來看,每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有一個或幾個主要的消費熱點及其相應的主導產業支持其經濟的發展。消費熱點的不斷轉換,推動工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增長。西方發達國家的歷史表明,「住」與「行」的消費是工業化時期的主導型消費熱點。其主導產業就是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機械製造業和建築業。其中前兩者主要對應於「行」的載體——汽車,後者主要對應於「住」的載體——住房。
3.1 汽車產業發揮戰略作用的經濟發展階段
根據產業經濟學理論,當一個國家完成工業化進入後工業社會時,第二產業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就開始顯著下降。在後工業階段,國民經濟的動力源已經轉變為資本、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如信息產業和生物工程產業。傳統的第二產業的競爭力強弱並不能夠直接反映後工業階段的國家國民經濟的實力大小。
從汽車產業對國家實力增長發揮作用的歷史考察來看,在一個國家完成基本的原始積累之後進入工業化階段,尤其是在從中期向最後階段的過渡直至完成工業化進入後工業階段的過程中,幾乎每一個大國都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其汽車產業的迅速發展,或者說汽車規模化生產和普及化消費。
3.2 中國目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 中國當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判斷標准主要有兩個:其一是人均GNP總量標准,其二是經濟結構標准。
綜合人均GNP指標和經濟結構指標來判斷中國當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認為,盡管從某些單項指標來看,中國還沒有進入或已經完成工業化,但是,從整體上來看,中國現在已經進入工業化初級階段末期和中級階段初期。而這一時期正是實現工業化的關鍵時期。
3.3 汽車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戰略作用的現實條件
汽車工業是工業化階段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然而,到目前為止,汽車工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的戰略作用還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事實上,從投資、工業、人力資源、市場條件及道路條件等方面來看,中國現在已經具備大力發展汽車工業的條件和現實基礎。
3.3.1 投資條件
汽車工業具有資本與技術密集和規模化的主要特徵。盡管中國目前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經濟指標相對來說都比較低。但是,總量指標大多居於國際前列。尤其是經過20多年的經濟改革與發展,中國的經濟實力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強大和穩固。
在現階段,從國內居民儲蓄和大部分產品產能嚴重過剩的角度來看,中國具有龐大的投資能力,缺乏合適的投資機會或途徑。如果能夠把這些資本吸引到汽車產業,那麼就可以為它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資本來源和堅實基礎。
3.3.2 相關工業條件
汽車產業的關聯度非常大。這一方面說明,汽車產業的發展能夠聯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另外一方面也說明,汽車產業的發展需要其他許多相關產業的基礎性支撐,也就是說,汽車產業不可能「單兵獨進」,而必須依賴於強大的產業群才能有效地發展。
經過50多年的建設,我們不僅構建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而且許多重要的工業品總產量都已躍居世界前列。與世界主要汽車生產國規模化發展的歷史階段相比,無論是美國或德國等汽車先發國家,還是日本和韓國等後起國家,目前的中國都具有非常優越的工業化基礎。而且,經過20多年的對外開放和汽車生產的國產化活動,汽車工業已經構建了相對完整的產業鏈,相關產業都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3.3.3 人力資源條件
目前中國的人力資源基本上能夠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從數量上來講,中國勞動力豐富,從質量或素質上講,經過改革開放,尤其近些年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張,高素質人力資源的數量已經得到了較大幅度的增加。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大量國外企業在國內建立了眾多的投資企業,培養了大批高素質本土專業人才。汽車行業內同樣如此。與此同時,近年來,眾多在汽車跨國公司國外分支機構中的華人技術和管理骨幹紛紛回國加入汽車行業。由此,中國的人力資源可以適應汽車產業發展的基本要求。
3.3.4 市場條件
中國目前的轎車普及率和汽車擁有率都與現有人均收入水平相對應的指標水平相比要低得多。隨著國內市場的開放,市場競爭的激化,汽車品種明顯增加,汽車價格已經較大幅度下降(尤其是這兩年),消費環境也正在逐漸改善。2002—2003年期間出現了世界汽車工業史上少有增長爆發期,年增長率超過35%,轎車更是超過60%。2004年汽車產量突破500萬輛,從2002年到2004年3年期間,中國的汽車產量基本上是一年增加100萬輛,迅速成長為世界上第4大汽車生產國。
自去年年中以來,中國汽車發展速度雖然明顯減慢,但在2010年之前仍將會保持15%左右的增長速度,轎車普及率和汽車保有率將迅速上升就顯現出發展中大國的市場優勢。巨大(13億人口)、分層(地區、貧富、消費觀念差異明顯)的國內市場對汽車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①可以使產業鏈中的許多環節都能獲得規模經濟效應,由此大幅度降低成本;②可以為企業的各種層次和形式的競爭提供足夠的市場空間,由此加速優勝劣汰過程和培育差異化優勢。
3.3.5 道路條件
汽車與道路之間存在一種顯著的互動依存關系。世界發達國家汽車工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道路的建設。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公路建設有了一個非常大的發展。
90年代初開始實施「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高速公路、一級和二級公路)建設,以聯接所有100萬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及絕大部分5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2004年全國公路通車里程達185.6萬km,其中高速公路近3.42萬km。2005年全國公路通車總里程可達到195萬km,其中高速公路達到3.5萬km,公路網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20.3km。
2004年12月國務院審議通過《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確定放射線與縱橫網格相結合的布局形態,建設總里程大約為8.5萬km,覆蓋10多億人口,直接服務區域GDP佔全國總量的85%以上。2005年2月國務院審議通過《全國農村公路建設規劃》,計劃在「十一五」期間,國家對農村公路投資達到1000億元,完善農村公路網體系。
中國的公路建設為汽車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從每公里道路的汽車輛數(即道路汽車密度)來看,1997年的指標要遠遠低於發達國家,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也只高於印度和巴西。中國的道路狀況為汽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條件和較大的潛力。
3.4 汽車產業對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作用
從經濟發展史的一般規律來看,汽車工業應該成為正處於工業化中級階段的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主導產業,並且將發揮其戰略作用。另外一方面,從當前的宏觀經濟發展狀態來看,迫切需要新的、強大的經濟增長點。所以,無論從歷史和現實,還是生產和消費來看,汽車工業都應該,並且可以成為推進當前國民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分析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歷程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過程,我們發現,一個國家一個完整的長期經濟增長過程一般要經過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增長的加速期,第二個階段是增長的調整期,然後再進入一個新的增長過程。這2個時期的切換主要基於經濟結構的變化或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根據經濟發展史規律,一個國家在由「小康」階段向富裕階段過渡期間,汽車是其主導消費品。因此,現階段我國經濟的增長在相當長時間內要依靠汽車產業的發展和創新來維持。也就是說,汽車的大眾化或平民化消費是不可逾越的必經階段。
國際經驗表明,人均收入與汽車擁有率和轎車普及率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對照國際經驗,中國現階段的汽車擁有率和轎車普及率嚴重偏低。這已經顯著限制汽車產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說明:一方面,由於汽車進入家庭步伐的緩慢,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遭遇較大的障礙,進而影響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總量的擴張;另外一方面,它延緩了城市化進程和城市功能結構的改善和延展,強化城鄉二元的社會經濟結構。
3.5 汽車產業對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發揮戰略作用的方式
根據世界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歷程可以發現,一個國家的發展一般需要經歷3次消費革命和與之相隨的產業結構升級,即耐用消費品(家用電器)、「住與行」革命和網路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消費革命和與之相隨的產業結構升級都能夠把一國經濟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和層次。如果沒能利用好這樣的機會,那麼整個國民經濟就很難發展起來,甚至有可能被排除出世界主導經濟國家的行列。在改革開放之後,我們利用世界產業的轉移和家用電器消費革命和與之相隨的產業結構升級,迅速地發展了國民經濟,提升了國家經濟實力。下一階段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有賴於我們把握好汽車產業發展的契機。
如果我們認同汽車產業對當前和未來10年間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作用,那麼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明確,即這種龐大的汽車需求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滿足?
我們在汽車產業的發展模式上採取了「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幾乎全行業都外資化(合資、合作、技術許可)。中國的汽車產量規模已經很大,在2004年已經位居世界第4位。但是,這只是世界各大汽車公司(尤其是轎車領域)在中國的多個車間拼組成的大工廠而已。近年來,國內自主品牌企業的競爭力提高較快(其關鍵零部件也是進口),但是比重還是比較小。
現在,中國所產轎車的國產化率都比較高。也就是說,轎車的絕大部分零部件都在國內生產。從理論上講,這樣就可以發揮汽車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戰略作用。通過合資合作方式生產當然要比純粹進口汽車對於國民經濟的影響好。然而,它其實還是一種變相的「進口」,因為所謂的產品國產化,其實是指產品(主要是零部件)由國內企業生產,可這些國內企業還大都是合資合作企業。關鍵零部件還必須依賴於進口,因為即使是引進了20多年的上海大眾公司的主導產品——桑塔納轎車還沒有實現百分之百的國產化。為了搶占市場,國內各汽車企業不斷推出新車型。這些新車型幾乎都源於國外,其關鍵零部件來源於進口或國內的相關合資企業。國內資本企業只在其中分得了一小羹。
我們應該吸取教訓,必須自主發展中國汽車工業。當然,限於汽車工業的技術水平,我們目前還只能依賴於跨國汽車公司。但是,合資合作並不是最終目的,我們只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盡快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這里所說的「自主」並不是指自我封閉式的自我開發,也不是要求國內資本企業生產全部汽車及其零部件,因為在經濟一體化和專業化分工日漸深化及汽車產業全球化的當代,企業和國家都要發揮其比較競爭優勢。我們現在不可能、不期望、也沒有必要對汽車產品進行完全的國產化,但是我們應該在汽車產業鏈的某些環節上創建比較競爭優勢和國際競爭力,增加中國汽車產業的自主性。對於中國汽車企業來說,「自主」是指在學習跨國汽車公司的過程中掌握汽車產品生產的部分核心技術,培養「干中學」、「學中創」的組織慣例,並在此基礎上形成部分自主開發能力,從而掌握產業發展的部分主導權。
如果國內企業還是希望通過「傍大款」(跨國汽車公司)賺大錢,而不培養自主發展能力,那麼在加入WTO之後經濟日益開放的過程中就很有可能被這些「大款」所甩棄。因為隨著成本的上升,製造基地角色在世界范圍內不斷轉換,中國汽車企業最終就可能失去發展自身的機會,在汽車產業,整個中國就將演變為另外一個拉美。中國的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會因為缺乏系統性的產業聯動推進而長期陷入增長乏力的狀態。

閱讀全文

與經濟發展汽車產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