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多舉措發展產業

多舉措發展產業

發布時間:2020-11-24 21:32:19

A. 各部委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做了哪些舉措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以下簡稱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一、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以新型城鎮化為依託,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支撐。
2、基本原則。
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探索不同地區、不同產業融合模式。堅持尊重農民意願,強化利益聯結,保障農民獲得合理的產業鏈增值收益。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加快培育市場主體。堅持改革創新,打破要素瓶頸制約和體制機制障礙,激發融合發展活力。堅持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相銜接,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引導農村產業集聚發展。
3、主要目標。
到2020年,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總體水平明顯提升,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產城融合更加協調的新格局基本形成,農業競爭力明顯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活力顯著增強。
二、發展多類型農村產業融合方式:
1、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
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機結合,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等集中。加強規劃引導和市場開發,培育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等專業特色小城鎮。強化產業支撐,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穩定吸納農業轉移人口。
2、加快農業結構調整。
以農牧結合、農林結合、循環發展為導向,調整優化農業種植養殖結構,加快發展綠色農業。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推廣優質飼草料種植,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大力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合理布局規模化養殖場。加強海洋牧場建設。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推進農林復合經營。推廣適合精深加工、休閑採摘的作物新品種。加強農業標准體系建設,嚴格生產全過程管理。
3、延伸農業產業鏈。
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鼓勵開展代耕代種代收、大田託管、統防統治、烘乾儲藏等市場化和專業化服務。完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擴大實施區域和品種范圍,初加工用電享受農用電政策。加強政策引導,支持農產品深加工發展,促進其向優勢產區和關鍵物流節點集中,加快消化糧棉油庫存。支持農村特色加工業發展。
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支持優勢產區產地批發市場建設,推進市場流通體系與儲運加工布局有機銜接。在各省(區、市)年度建設用地指標中單列一定比例,專門用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產地批發市場等輔助設施建設。健全農產品產地營銷體系,推廣農超、農企等形式的產銷對接,鼓勵在城市社區設立鮮活農產品直銷網點。
4、拓展農業多種功能。
加強統籌規劃,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家樂,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旅遊村鎮和鄉村旅遊示範村,有序發展新型鄉村旅遊休閑產品。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智慧鄉村游,提高在線營銷能力。
加強農村傳統文化保護,合理開發農業文化遺產,大力推進農耕文化教育進校園,統籌利用現有資源建設農業教育和社會實踐基地,引導公眾特別是中小學生參與農業科普和農事體驗。(農業部、旅遊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林業局等負責)
5、大力發展農業新型業態。
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推進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鼓勵對大田種植、畜禽養殖、漁業生產等進行物聯網改造。採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改進監測統計、分析預警、信息發布等手段,健全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
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完善配送及綜合服務網路。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發展農田藝術景觀、陽台農藝等創意農業。鼓勵在大城市郊區發展工廠化、立體化等高科技農業,提高本地鮮活農產品供應保障能力。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租賃業務,積極探索農產品個性化定製服務、會展農業、農業眾籌等新型業態。
6、引導產業集聚發展。
加強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效銜接,完善縣域產業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通過農村閑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設用地,優先用於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創建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和現代農業示範區,完善配套服務體系,形成農產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銷中心。
扶持發展一鄉(縣)一業、一村一品,加快培育鄉村手工藝品和農村土特產品品牌,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依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科研院校和「星創天地」,培育農業科技創新應用企業集群。
三、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
1、強化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基礎作用。
鼓勵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銷售,拓展合作領域和服務內容。鼓勵家庭農場開展農產品直銷。引導大中專畢業生、新型職業農民、務工經商返鄉人員領辦農民合作社、興辦家庭農場、開展鄉村旅遊等經營活動。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優先承擔政府涉農項目,落實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農民合作社、形成資產轉交合作社成員持有和管護政策。開展農民合作社創新試點,引導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引導土地流向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
2、支持龍頭企業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林業重點龍頭企業,引導其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電子商務和農業社會化服務,並通過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合同等方式,建設標准化和規模化的原料生產基地,帶動農戶和農民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龍頭企業要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加強產業鏈建設和供應鏈管理,提高產品附加值。
鼓勵龍頭企業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健全農產品營銷網路。充分發揮農墾企業資金、技術、品牌和管理優勢,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集團,推進墾地合作共建,示範帶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3、發揮供銷合作社綜合服務優勢。
推動供銷合作社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效對接,培育大型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健全供銷合作社經營網路,支持流通方式和業態創新,搭建全國性和區域性電子商務平台。拓展供銷合作社經營領域,由主要從事流通服務向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延伸、向全方位城鄉社區服務拓展,在農資供應、農產品流通、農村服務等重點領域和環節為農民提供便利實惠、安全優質的服務。
4、積極發展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自律、教育培訓和品牌營銷作用,開展標准制訂、商業模式推介等工作。在質量檢測、信用評估等領域,將適合行業協會承擔的職能移交行業協會。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涉農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產業聯盟,支持聯盟成員通過共同研發、科技成果產業化、融資拆借、共有品牌、統一營銷等方式,實現信息互通、優勢互補。
5、鼓勵社會資本投入。
優化農村市場環境,鼓勵各類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利用農村「四荒」(荒山、荒溝、荒丘、荒灘)資源發展多種經營,開展農業環境治理、農田水利建設和生態修復。國家相關扶持政策對各類社會資本投資項目同等對待。
對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連片面積達到一定規模的高標准農田、生態公益林等,允許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依法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堅持節約集約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開展觀光和休閑度假旅遊、加工流通等經營活動。能夠商業化運營的農村服務業,要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積極引導外商投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四、建立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
1、創新發展訂單農業。
引導龍頭企業在平等互利基礎上,與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合理確定收購價格,形成穩定購銷關系。支持龍頭企業為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提供貸款擔保,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鼓勵農產品產銷合作,建立技術開發、生產標准和質量追溯體系,設立共同營銷基金,打造聯合品牌,實現利益共享。
2、鼓勵發展股份合作。
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到戶、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戶。地方人民政府可探索制訂發布本行政區域內農用地基準地價,為農戶土地入股或流轉提供參考依據。
以土地、林地為基礎的各種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財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經營者均應成為股東方,並採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形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探索形成以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業利潤分配機制,切實保障土地經營權入股部分的收益。
3、強化工商企業社會責任。
鼓勵從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工商企業優先聘用流轉出土地的農民,為其提供技能培訓、就業崗位和社會保障。引導工商企業發揮自身優勢,輻射帶動農戶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龍頭企業認定監測制度,實行動態管理,逐步建立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強化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激勵機制,國家相關扶持政策與利益聯結機制相掛鉤。
4、健全風險防範機制。
穩定土地流轉關系,推廣實物計租貨幣結算、租金動態調整等計價方式。規范工商資本租賃農地行為,建立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分級備案制度。引導各地建立土地流轉、訂單農業等風險保障金制度,並探索與農業保險、擔保相結合,提高風險防範能力。
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契約意識,鼓勵制定適合農村特點的信用評級方法體系。制定和推行涉農合同示範文本,依法打擊涉農合同欺詐違法行為。加強土地流轉、訂單等合同履約監督,建立健全糾紛調解仲裁體系,保護雙方合法權益。
五、完善多渠道農村產業融合服務:
1、搭建公共服務平台。以縣(市、區)為基礎,搭建農村綜合性信息化服務平台,提供電子商務、鄉村旅遊、農業物聯網、價格信息、公共營銷等服務。優化農村創業孵化平台,建立在線技術支持體系,提供設計、創意、技術、市場、融資等定製化解決方案及其他創業服務。建設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引導其健康發展。採取政府購買、資助、獎勵等形式,引導科研機構、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提供公共服務。
2、創新農村金融服務
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優化縣域金融機構網點布局,推動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綜合運用獎勵、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金融機構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推廣產業鏈金融模式,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信貸支持。推進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試點,穩妥有序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
堅持社員制、封閉性、民主管理原則,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穩妥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鼓勵發展政府支持的「三農」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擔保服務。鼓勵開展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融資租賃業務。積極推動涉農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通過發行債券、資產證券化等方式融資。加強涉農信貸與保險合作,拓寬農業保險保單質押范圍。
3、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
加快發展農村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各類科技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等到農村創業,實施鼓勵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三年行動計劃和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開展百萬鄉村旅遊創客行動。
鼓勵科研人員到農村合作社、農業企業任職兼職,完善知識產權入股、參與分紅等激勵機制。支持農業企業、科研機構等開展產業融合發展的科技創新,積極開發農產品加工貯藏、分級包裝等新技術。
4、改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條件。
統籌實施全國高標准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繼續加強農村土地整治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提升中低產田。加快完善農村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建設持續健康和環境友好的新農村。
統籌規劃建設農村物流設施,逐步健全以縣、鄉、村三級物流節點為支撐的農村物流網路體系。完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道路、供電、供水、停車場、觀景台、遊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設施。
5、支持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支持貧困地區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旅遊、電子商務等農村服務業,實施符合當地條件、適應市場需求的農村產業融合項目,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相關扶持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鼓勵經濟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合作,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投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項目。
六、健全農村產業融合推進機制:
1、加大財稅支持力度。
支持地方擴大農產品加工企業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行業范圍,完善農產品初加工所得稅優惠目錄。落實小微企業稅收扶持政策,積極支持「互聯網+現代農業」等新型業態和商業模式發展。
統籌安排財政涉農資金,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投入,中央財政在現有資金渠道內安排一部分資金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中央預算內投資、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等向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傾斜。創新政府涉農資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研究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設立基金、貸款貼息等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產業融合領域。
2、開展試點示範。
圍繞產業融合模式、主體培育、政策創新和投融資機制,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積極探索和總結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加快發展。
3、落實地方責任。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要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加強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探索融合發展模式。縣級人民政府要強化主體責任,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產業融合集聚。
4、強化部門協作。
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意見精神,抓緊制定和完善相關規劃、政策措施,密切協作配合,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B. 某產業發展經濟最重要舉措是什麼

五產業發展經濟最重要的舉措就是獎勵與生產效率掛鉤。

C. 改病句,金融危機時期,我國出台的一系列產業振興舉措,是進一步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金融危機時期,我國出台的一系列產業振興舉措,進一步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去掉「是」

D. 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舉措有哪些

新一輪科技革命包含兩個方面:信息科技革命和產業技術科技革命。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也就是說面對這兩個領域的科技革命,關鍵變革舉措:
一、信息科技革命:
1. 接觸信息科技源
2.應用信息科技源
3.在信息科技革命中,超越突破式找到以信息為平台的新的服務領域產業
二、產業科技革命:會有三種情況,一種是出現的新型科技產業,二是產業出現的新的替代品,三是為企業提升競爭力的新產品所用的新科技技術。
1. 對於新型科技產業的出現,產業結構未成型,產業存在許多的切入發展機會,找到適合企業的切入口,以最小的投入最快的速度贏得產業市場的份額。
2. 對於產業出現的新的替代品,企業面臨的是市場競爭力的增強,需要做的就是如何保住原有市場份額,以增加產品的新功能還是降低產品成本作為競爭優勢,以怎樣的市場反擊保住市場不受沖擊,或許趁此機會推出自己的新產品,都是企業戰略里要考慮的內容。
3. 對於企業提升競爭力的新產品所用的新科技技術,企業需要做的舉措是:這是一個長期而持久的工作,新產品開發隨時都列入企業發展計劃中,只是研發的速度、頻次取決於企業的戰略規劃和力度,吸收高科技人才,新產品研發的績效考核或項目管理機制,都是准備工作,新產品的快速上市變成商業化,就是研發的計劃期縮短,在現有的費用計劃下,如何做到的問題。
產業變革的關鍵舉措:
能夠引領產業變革的企業,通常是產業的龍頭或前幾位。產業變革的關鍵舉措,產業上下游的整合,而使產業結構發生變化,即供應商整合、終端客戶市場的整合,對於供應商整合,或是收購,或是成為戰略合作夥伴,或是削減供應鏈中的一部分,如通用公司的決策,把現有的產業優化,對於終端客戶市場的整合,通過上述的產業科技革命來實現,研發出市場的替代品,新產品,或是開展新的服務,把新型科技應用於現有產業,通過更新穎的銷售戰略整合客戶市場,與其它同資歷的公司戰略合作,形成產業聯盟。

E. 我們採取了一系列舉措推動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城鄉融合發展取得了哪些成效

(一)符合世情國情農情的農村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初步建立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經濟體制。廢除人民公社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管理體制,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實行農村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突破單一的農村集體所有制,實行集體所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取消統購統銷制度,穩步推進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強化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確定「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努力建立健全農村市場體系。
(二)農業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持續推進農村改革,注重發揮科技創新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的動力作用,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產力。現代農業建設邁出新步伐,農業機械化獲得長足發展,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5%;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6%;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佔比達到40%。這標志著我國的農業生產已經實現以機械作業為主、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的根本性轉變。我國依靠雜交水稻等重大農業技術創新,創造了用佔世界9%的耕地養活佔世界約20%人口吃飯問題的奇跡。
(三)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升。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1978-2017年,我國糧食產量由6095億斤增加至12358億斤,成功地解決了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做到了「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家糧食安全和大宗農產品基本供給能力明顯提高,全國糧食總產量繼2013年首次突破12000億斤大關後每年均穩定在12000億斤以上,全國肉類總產量和水產品總產量穩居世界第一,棉花、油料、糖料、蔬菜、水果等主要經濟作物保持較高產量水平,成為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壓艙石」。
(四)農業經濟結構持續優化。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布局結構,促進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一是持續調整和優化農產品結構,大力推動綠色農業發展,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二是持續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產品附加值,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與文化、科技、生態、旅遊、康養等深度融合形成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蓬勃發展,推動了主體多元化、產業專業化、業態多樣化。三是持續調整和優化農業布局結構。第一產業即農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1%下降到2017年的7.9%;不斷調優農業產業結構,2017年在農村三次產業增加值中,第一、二、三產業的比重分別為33.5%、51.7%和14.9%。
(五)農民生活水平巨大提升。我國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 134元增加到 2015年的10772元,年均增長率7.28%。農村反貧困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按照現行農村扶貧標准,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由1978年的7.7億人下降到2017年的3046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978年的97.5%下降到2017年的3.1%,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方案」。農民生活質量得到極大提升,恩格爾系數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17年的29.3%。
(六)農村面貌發生根本變化。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全面發展,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2000年實現農村教育「兩基」目標、逐步向「兩全」階段邁進,農村人口素質明顯提高;2006年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農民輕裝上陣,社會和諧;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逐漸展開,環保意識日益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五位一體」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F. 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的主要有8種措施:構建數字經濟的戰略體系,完善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一整套制度保障體系,探索教育和人才培養機制,打造自主可控的數字化賦能平台,塑造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創新體系,形成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數字化產業格局,構建開放、協同、融合的數字化生態體系。要詳細一點的解答可以找中大咨詢。

G. b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舉措體現了意識活動的什麼特點

主要體現了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
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就是說我們認識世界都有一定的目的,並通過計劃去實現我們的認識。比如某人想知道怎樣才能使他的博客更加受歡迎,(這是目的)某人就需要去了解受歡迎的博客有哪些成功的要素(這就是計劃)。
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某人為了弄好自己的博客,有空就會在頭腦裡面設計自己的博客,讓自己的博客看起來更好看,更方便讀者閱讀(這就是主動創造性),雖然網上能美化博客的元素有很多,但自己在設計時不可能把它們全部用在自己的博客上,這樣會很雜亂。因此,某人只能選擇最需要的元素放在博客上。(這就是自覺選擇性)。

H. 我市以農業發展為主題、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八大產業為載體,進一步加大農業投入力度、強化為農服務舉措

(1)10.85÷53%≈20.47(億元);
答:全市今年計劃實現農業總產值約是20.47億元.

(2)6.1÷(1+11.5%),
=6.1÷1.115,
≈5.47(億元);
答:去年上半年的林業產值大約是5.47億元.

(3)10.85×(1+14.7%)+10.85,
=10.85×114.7%+10.85,
≈12.44+10.85,
=23.29(億元);
答:預計今年全年我市的農業總產值將達到23.29億元.

I. 我國調整產業結構的主要舉措有哪些

我國調整產業結構的主要舉措有:

  1. 繼續推進重點產業調整振興。

  2. 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3. 加快發展服務業、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對策措施分析:

  1. 著力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我國應更多地從積極參與國際分工的角度考慮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問題,在充分利用國際分工的比較優勢的基礎上,揚長避短,有選擇有重點地發展我國在區域甚至全球中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就業壓力大,工資水平相對較低,因此從近期來看,我國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具有相對的競爭優勢。但從長期來看,隨著技術水平及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我國應以高新技術為載體的新興產業作為自身的優勢產業,並逐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從政策上講,在將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除少數重要產業外,應按照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調整產業結構。同時我們應根據自身綜合實力和比較優勢,在產業全球化中,搶占某個產業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的某些生產環節,佔領某些方面的技術和生產的制高點,並以此為基礎,通過前連鎖和後連鎖的作用,帶動其他產業的迅速發展。隨著世界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我國的比較優勢除了有一批具有整體比較優勢的產業外,相當一部分的比較優勢並不一定能完整地佔領某個產業,更為可能的是部分地佔據某些產業中的某些生產環節,我們可以根據產業內分工來開展國際合作與國際競爭。此外,要根據全球化產業結構和競爭力的變化,吸取國際經驗,及時調整產業政策。政府應按照競爭優勢理論,有針對性地制定戰略性產業的扶持政策。

  2. 不斷優化國有資產的配置。國有企業應該在我國發揮主導作用,但不一定要成為我國經濟組成中的主體。因此我們應通過國有資產的流動和重組,適當收縮國有經濟的戰線,集中力量發展國家的戰略性行業,改革國有資產配置結構,使國有資產投向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更好地發揮有國經濟在國民經濟的主導作用。

    一是對涉及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領域,國有經濟要保持壟斷地位。主要是指重要的國防軍事工業、航空航天工業、物資儲備部門及農業中的某些特殊部門等,對這些產業,國有經濟要始終保持絕對的壟斷地位,以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社會的穩定。

    二是在重要的基礎設施和重要的基礎產業領域,國有經濟要保持優勢地位。如電力生產和運輸、郵政通訊、油氣開發及采礦等產業,在保持國有經濟占絕對優勢地位的前提下,也可以鼓勵非國有經濟逐步進入。

    三是在國民經濟支柱產業,集中發展一些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主要是指包括機械、電子、汽車製造、石油化工和重點工程建設等在內的一些產業,這些產業大多是資金、技術密集產業,對技術能力的要求很高,規模經濟效益比較顯著,在國內外市場上屬於競爭激烈的產業部門,國有經濟應當積極發展一批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從總體上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四是在高新技術產業,要加大國有資本的投資力度,推動其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早期投資大、風險高,目前僅僅依靠非國有經濟是難以達到全面快速發展的目的。但這些產業代表著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方向,在政治和經濟上都有很重要的意義。國有經濟要立足於社會整體利益和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應積極投資、開發、引導、帶動其他社會資本投入到該行業之中。

    五是對一般競爭性行業,國有經濟應與其他所有制經濟進行平等競爭。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大多數行業都屬於一般的競爭性行業,對這些行業,政府應對所有的經濟成份開放,並允許和鼓勵國有經濟與其他所有制經濟進行平等競爭。

  3. 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所謂公共服務型的政府是指提供私人或者社會不願意提供,或者沒有能力提供的公共產品的組織。

    公民把自己的一部分權力讓渡給政府,通過納稅將政府養起來,政府必須幫公民做一些公民做不了的事情。政府提供多少東西?怎麼提供?要由公民通過投票的方式解決。規模大小,幹得怎麼樣,也要通過民主的程序決定。入世後,我國政府部門的服務職能應轉變為提供經濟政策、信息咨詢、技術服務等方面,要從改善企業生產經營的外部環境入手,構建有利於產業、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

  4. 積極合理地引導外資的流向。在積極引進外資的同時,也要通過有關政策措施的導向,使外商投資結構的變化與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步調要求基本上趨於一致,改變外商投資結構的不合理傾斜。

    一是積極引導外商加大對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投資力度,同時相對減少外商對第二產業的投資力度。從而提高農業的生產力特別是要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促進第三產業的較快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快速提高,以適應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二是在引導外商增加對技術密集型產業投資的同時,相應地減少對一般加工工業的投資。三是引導外商投資更多地流向一些基礎薄弱的第三產業部門。目前,外商對我國第三產業的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房地產業、服務業、商業、交通運輸業等部門和行業,對金融保險業、體育衛生事業、社會福利事業、科研和綜合技術服務業,以及教育文化藝術業等部門和行業,外商投資很少,所佔的比重也很低。但是這些產業的發展既關繫到國內需求的擴大,也關繫到其他產業發展水平的提高。

  5. 促進科技創新和信息產業的發展。為了加快國家創新體系的建立和形成,政府應該從六個方面去努力:

    一是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力度;

    二是積極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技術創新體系;

    三是不斷加強政府對技術創新的引導;

    四是促進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戰略和機制的建立和形成;、

    五是加大政府在風險投資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國家風險投資擔保系統;

    六是促進知識產權和專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護知識產權所有者和專利所有者的合法權益。

    信息產業能憑借其廣泛性和強大滲透性,能從根本上提高傳統產業的勞動生產率,節約大量人力、物力和能源的消耗,引起勞動力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並促進傳統產業的根本改造。很多經濟學家通過實證分析認為,當今時代促進勞動生產率提高的諸因素中,靠採用新技術成果的因素只佔到5%—20%左右,而依靠信息技術的因素所發揮的作用佔到了60%—80左右;如1979年到1990年的十年時間內,英國勞動生產率提高的35%歸因於信息技術的運用,德國勞動生產率提高的80%歸因於信息技術的運用。

總之,信息技術和科技創新已成為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重要推動力。

閱讀全文

與多舉措發展產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