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文化產業管理是什麼
文化產業管理是培養具有良好的文化藝術鑒賞能力和廣闊的國際視野,了解國家文化產內業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政容策,熟悉中西方文化理論及西方文化產業的管理運營模式,掌握藝術、經濟、經營管理等多方面知識,掌握文化產業的經營特點和運作規律,了解國內外文化藝術發展趨勢,有較強的市場調研能力、產業運營能力以及企業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貳』 文化產業包括哪些
1.文化產業的概念
關於文化產業,截至目前世界各國並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概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產業的定義,只包括可以由工業化生產並符合四個特徵(即系列化、標准化、生產過程分工精細化和消費的大眾化)的產品(如書籍報刊等印刷品和電子出版物有聲製品、視聽製品等)及其相關服務,而不包括舞台演出和造型藝術的生產與服務。日本政府則規定,凡是與文化相關聯的產業都屬於文化產業,包括傳統的演出業、展覽業、新聞出版業,以及他們稱之為內容產業的休閑娛樂業、廣播影視業、體育業、旅遊業等。美國則根本沒有文化產業的提法,他們一般只說版權產業,主要是從文化產品具有知識產權的角度進行界定的。
2003年9月,我國文化部制定下發《關於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文化產業定義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
2004年,國家統計局在與中宣部及國務院有關部門共同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將文化及相關產業的概念表述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產業分類仍分為提供文化服務的活動和從事文化產品生產銷售的活動兩個大類。
2.文化產業的范疇及分類
國家統計局在《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編制說明中特別指出,為反映黨中央關於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的要求,可將文化產業分為文化產業核心層、文化產業外圍層和相關文化產業層三個層次。
文化產業核心層:新聞服務,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文化藝術服務;
文化產業外圍層:網路文化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其他文化服務;
相關文化產業層: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顯然,上述分類方法並不是從文化產業發展的角度進行分類,而是按照「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的要求」,從文化事業發展的角度進行分類的。
基於產業鏈構建原理,我們可將文化產業分為內容產業(上游產業,即內容的創意、設計與製作)、通道產業(中游產業,即文化傳播與銷售服務)、製造產業(下游產業,即文化產品及設備的生產製造)三大類。這一分類方法基本體現了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律和價值取向,即內容產業(上游產業)附加值最高、競爭力最強,而製造產業(下游產業)附加值最低、競爭力最弱。
『叄』 文化產業,定義是什麼
通俗講:就是以創意為核心,科技為載體,工業化生產標准,滿足人類精神需要的產業,就是文化產業。
具體來說:文化產業,這一術語產生於二十世紀初。最初出現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合著的《啟蒙辯證法》一書之中。它的英語名稱為Culture Instry,可以譯為文化工業,也可以譯為文化產業。文化產業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和特殊的經濟形態,影響了人民對文化產業的本質把握,不同國家從不同角度看文化產業有不同的理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文化產業的定義如下:文化產業就是按照工業標准,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從文化產品的工業標准化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角度進行界定。
『肆』 文化產業都包括哪些內容
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的內容包括:
1、以文化為核心內容,為直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而進行的創作、製造、傳播、展示等文化產品(包括貨物和服務)的生產活動;
2、為實現文化產品生產所必需的輔助生產活動;
3、作為文化產品實物載體或製作(使用、傳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產活動(包括製造和銷售);
4、為實現文化產品生產所需專用設備的生產活動(包括製造和銷售)。
文化產業,這一術語產生於二十世紀初。最初出現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合著的《啟蒙辯證法》一書之中。它的英語名稱為Culture Instry,可以譯為文化工業,也可以譯為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和特殊的經濟形態,影響了人民對文化產業的本質把握,不同國家從不同角度看文化產業有不同的理解。
(4)信息文化產業擴展閱讀:
趨勢:
一是我國文化資源進入到大調整、大整合的時期。文化資源的行政化配置體制已經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嚴重不適應,這種不適應不僅造成了地區的封鎖,還造成了行業的壟斷,最終對文化企業非常不利,表現為現文化企業非常弱小、同構化非常嚴重。
二是行業界限越來越模糊,出現了行業融合的趨勢。
三是文化與旅遊以及製造業的結合越來越明顯。
四是文化產業發展已經從自發轉向自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化產業
『伍』 文化產業的定義及其特點
文化產業」是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在《啟蒙辯證法》( 1947 年)一書中率先使用的概念。他們特別強調:「文化產業必須和大眾文化嚴格區分開來。文化產業把舊的面熟悉的東西熔鑄成一種新的特質。
在其各個分支中,那些適合大眾消費的產品,那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消費特性的產品,或多或少地是按計劃生產的。某些分支具有相同的結構,或者至少說是彼此互通,它們被置於一個幾乎沒有差別的系統之中。正是通過技術手段以及經濟的和管理的集中化,這一切才有可能實現」。
應該說,文化產業的大規模發展使審美的商品屬性昭然若揭,並使審美生產與消費呈現出規模化的效應。
(5)信息文化產業擴展閱讀
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的內容包括:
1、以文化為核心內容,為直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而進行的創作、製造、傳播、展示等文化產品(包括貨物和服務)的生產活動;
2、為實現文化產品生產所必需的輔助生產活動;
3、作為文化產品實物載體或製作(使用、傳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產活動(包括製造和銷售);
4、為實現文化產品生產所需專用設備的生產活動(包括製造和銷售)。
『陸』 文化產業和信息產業都屬於第四產業嗎
鑒於文化產業在新時代的全行業屬性,亟待補足對「文化產業應當作為主導產業」這一概念的「短板」,將文化產業從現代服務業中剝離為「第四產業」,凸顯文化產業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征程中的主導價值。
近年來,文化自信成為備受關注神肆的熱點話題。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希肯國際文化藝術集團董事長安庭日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文化自信」是當代中國經濟社會前進的內在驅動力,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最深厚的基石。而文化產業,是踐行「文化自信」理念,實施「文化自信」戰略,取得「文化自信」碩果最直接、最有力的抓手,是「文化自信」覆蓋社會經濟、各行各業的原創點與出發點。
安庭說,在經濟價值認知上,文化產業產生的「1元錢」,經過復制、裂變、衍生、覆蓋到其它產業鏈條時,往往能夠呈幾何級數增長。特別在互聯網技術空前普及的當代社會,文化產業搏瞎友「1元錢」的權重,遠大於其它行業,甚至是其它行業及鏈條每一個新的「1元錢」的開始。
根據目前國內通行的產業分類,文化產業被納入現代服務業(即第三產業)的范疇。與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基槐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等行業同為一個大的產業類別。
對此,安庭認為,這一現狀已不適應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變革的新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應當將文化產業單獨列出,與目前的第一、二、三產業(農業、工業、服務業)並列為第四產業,確立文化產業輻射所有產業的主導地位,確保我國文化自信國策的實施與影響。
安庭表示,鑒於文化產業在新時代的全行業屬性,亟待補足對「文化產業應當作為主導產業」這一概念的「短板」,將文化產業從現代服務業中剝離為「第四產業」,能夠體現其影響第一、二、三產業的全行業屬性,能夠凸顯文化產業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征程中的主導價值。
在具體建議上,安庭認為,首先,對文化產業從現代服務業中剝離,成為獨立的「第四產業」這一命題進行系列專題研究。
其次,建議設置「文化產業GDP配重大數據」的研究機構。機構應由政府相關部門或事業單位指導,採取PPP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將政府計劃統計部門的權威發布與互聯網端的大數據相結合,能夠把握及應用、引領大數據為文化配重指標進行更新與服務。
『柒』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意義
一是實現經濟與文化的良性互動,提升文化的生命力與創造力。文化產業的一個主要作用,就是運用文化元素來聚集資金、發展經濟,再用聚集來的資金、通過產業化的形式來發展文化,從而實現文化與經濟的良性互動。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把發展文化產業擺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文化產業規模超過了農業等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攀升,甚至成為這些國家出口創匯的重要來源。例如,日本大力發展動漫行業,其動漫行業經營收入已經超過了汽車等傳統支柱產業的收入。文化產業的高度發展,不但促進了這些國家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而且在客觀上為該國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提供了雄厚的資金基礎和有效的運作方式,從而提升了該國文化的生命力與創造力。
二是開發國際市場、傳播文化理念,提升文化的傳播力與影響力。文化傳播能力與一個地方文化的影響力直接相關,一個地方文化的影響力,不僅取決於其內容是否具有獨特魅力,而且取決於這個地方是否具有先進的傳播手段和強大的傳播能力。當今時代,誰的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大,誰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就能更廣泛地流傳,誰就能更有力地影響世界。從這個角度說,作為文化產業主要組成部分的傳媒產業的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地方文化的影響力。
三是宣傳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觀念,提升文化的凝聚力與感召力。文化產業提供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要的文化產品,而大多數的文化產品又承載著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觀念,並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起到凝聚和感召作用。例如,我們依據從報紙、電視、廣播、網路等獲得的知識與信息進行決策和行動;通過參與各式各樣的文化娛樂活動調節身心;欣賞文藝表演和藝術作品來交流情感和思想等等。而提供這些文化產品的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文化產業,就成為宣傳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提升國民思想文化素質、增強社會核心價值觀念凝聚力和感召力的重要載體。
『捌』 發展文化產業的現實意義
一是可以直接創造經濟效益,運作得法的話,效益還相當顯著。比如我們都非常熟悉的影視劇的發行、放映和貼片廣告;再比如雜技、魔術、話劇、歌舞等的商業演出;還有圖書的出版發行(這方面比如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參展第59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開幕當天就簽訂了10項原創圖書的版權輸出合同,金額達到100萬美元);還有動漫作品的發行上映和品牌運作(這方面比如三辰集團在製作發行《藍貓淘氣3000問》的基礎上,弘揚「藍貓」品牌,開展衍生品生產,每年盈利數千萬元),等等。文化產業屬於無煙工業,同樣也可以吸納就業、提供稅源,隨著人們收入不斷增長、物質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滿足,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強烈,文化產業所蘊含的商機,也越來越巨大。
二是可以更廣泛更充分地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發展文化產業,對文化產品進行深度開發,進行規模化、批量化生產,對各種文化服務項目進行細分和充分挖掘,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進行市場化運作,能夠更好地營造文化氛圍,從數量上和質量上更充分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這方面很好理解,如今,電視機、手機、計算機日益進入家庭,相關的服務項目開發與生產也日益跟進,就使得更大范圍的群眾更充分地享受到了文化權益,精神得到陶冶,素質得到提升,人們的整體生活質量越來越高。
三是可以更好地弘揚文化。文化越是得到廣泛的傳播,才越能夠得到弘揚,越能增進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之間的交流。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觀念都有差異,通過文化的交流能增進了解、互信、合作、和平。從中,文化也得到弘揚、創新、發展。要更好地實現這些,單靠發展文化事業,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使文化產品和服務日益豐富,日益廣泛地進入不同地域、不同國度人們的生活中。例如,美國通過把多部「大片」輸入到中國,我們就了解到好萊塢電影的運作,了解到美國人那種前瞻未來、探索創新的文化特點,日本的《聰明的一休》、《櫻桃小丸子》等動畫片在中國的放映,也是我們了解到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風情。新時期,各國、各地區對通過文化產品輸出來弘揚本國文化的認識越來越堅定。在中美關於恢復中國世貿組織締約國地位的談判中,美國就要求中國承諾,允許每年以分賬形式進口20部電影,此外還要求中國對外國服務提供者從事圖書、報紙和雜志的批發、零售業務等逐步開放市場。據2006年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的統計,國內票房前十名中,美國片和國產片數量各為五個,就在前不久,美國還向世貿組織投訴中國限制其音像光碟等文化製品進口,這幾年韓劇和韓國的歌星、演員也紛紛搶灘中國大陸。這都反映出各國注重拓展文化產業的國際市場,他們的文化產品輸出過程中,也就有效地弘揚了他們本國的文化。我國也不例外,今年4月份,河北省在首都國際機場舉辦的「文化國門•河北華章」大型文化展示活動期間,外國公眾對中國尤其是河北的剪紙、蘆葦工藝畫等民俗藝術品就表現出了濃厚興趣,收藏、購買的意願強烈,這也是我國發展文化產業的潛力所在,我國近年來大量原創圖書版權的輸出、民俗藝術品的出口等,也都發揮了弘揚中華文化的作用。
我所感受到的,發展文化產業主要有以上幾方面意義和作用。肯定還不乏更多種的、更深入的積極意義。明確了其意義和作用,我們各有關方面的行動,就加快跟上吧。
要求
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我們要抓住機遇發展文化產業,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在調整結構、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推動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當今綜合國力競爭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重要發展戰略。文化產業作為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附加價值高、發展潛力大的「綠色產業」,相對於傳統產業具有較強的拉動性和「溢出效應」,是當今世界公認的「朝陽產業」。特別是上個世紀中葉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帶來的科學技術的重大發現發明和廣泛應用,推動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催生了人類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促進了全球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衛星電視、互聯網、移動設備等新技術、新媒體更是直接拉動了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
近年來,我們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製取得重要進展,涌現出一批具有較強實力和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文化產業規模逐步壯大,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初步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據統計,2008年至2009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文化產業逆勢上揚。2009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達8400億元,比2008年增長10%。隨著網路、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動漫遊戲、數字音樂、數字出版等新興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拓寬了文化產業的領域,豐富了文化產品和服務種類,文化產業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和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文化產業迎來了嶄新的發展階段,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產業從質量到數量均處於弱勢地位。全球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趨勢與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特點,既讓我們看到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廣闊空間和有利條件,也讓我們看到當前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緊迫性。我們必須下更大力氣,付出更多努力,把文化產業發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去審視、去培育,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觀念,乘勢而上,採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創新,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文化產業科學發展的深層次問題,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促進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使之成為拉動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的重要著力點。
第一,發展重點文化產業。要以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產業為重點,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產業政策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要著重發展文化科技、音樂製作、藝術創作、動漫遊戲等企業,增強影響力和帶動力,拉動相關服務業和製造業的發展。
影視製作業要提升影片、電視劇和電視節目的生產能力,擴大影視製作、發行、播映和後產品開發,滿足多種媒體、多種終端對影視數字內容的需求。出版業要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快從主要依賴傳統紙介質出版物向多種介質形態出版物的數字出版產業轉型。出版物發行業要積極開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經營,形成若干大型發行集團,提高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第二,培育骨幹文化企業。要著力培育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骨幹文化企業,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在重點文化產業中選擇一批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跨地區、跨行業聯合或重組,盡快壯大企業規模,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促進文化領域資源整合和結構調整。要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面向資本市場融資,培育一批文化領域戰略投資者,實現低成本擴張,進一步做大做強。
第三,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要加強對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布局的統籌規劃,堅持標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進各種資源合理配置和產業分工。要對符合規劃的產業園區和基地,在基礎設施建設、土地使用、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要建設若干輻射全國的區域文化產品物流中心,建設一批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演藝娛樂和動漫等產業示範基地,支持和加快發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群。
第四,不斷加大文化領域各類人才培養力度。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加快完善體制機制,培養和吸引優秀人才,突破人才瓶頸,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要按照「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原則,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把那些思想政治堅定、組織領導能力強、具有開拓精神、熟悉文化工作的優秀幹部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要創造條件、完善措施,繼續推動文化領域人才培養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師、一批各專業領域的領軍人物、一批懂經營善管理的文化經營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現代傳播技術的專業技術人才。
『玖』 文化產業是什麼
文化產業」是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在《啟蒙辯證法》( 1947 年)一書中率先使用的概念。他們特別強調:「文化產業必須和大眾文化嚴格區分開來。文化產業把舊的面熟悉的東西熔鑄成一種新的特質。在其各個分支中,那些適合大眾消費的產品,那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消費特性的產品,或多或少地是按計劃生產的。某些分支具有相同的結構,或者至少說是彼此互通,它們被置於一個幾乎沒有差別的系統之中。正是通過技術手段以及經濟的和管理的集中化,這一切才有可能實現」。應該說,文化產業的大規模發展使審美的商品屬性昭然若揭,並使審美生產與消費呈現出規模化的效應。[1]
文化產業,這一術語產生於二十世紀初。最初出現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合著的《啟蒙辯證法》一書之中。它的英語名稱為Culture Instry,可以譯為文化工業,也可以譯為文化產業。文化產業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和特殊的經濟形態,影響了人民對文化產業的本質把握,不同國家從不同角度看文化產業有不同的理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文化產業的定義如下:文化產業就是按照工業標准,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從文化產品的工業標准化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再次消費的角度進行界定。
文化產業是以生產和提供精神產品為主要活動,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作為目標,是指文化意義本身的創作與銷售,狹義上包括文學藝術創作、音樂創作、攝影、舞蹈、工業設計與建築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