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沙產業發展

沙產業發展

發布時間:2020-11-28 19:49:01

『壹』 有關暢想城市發展作文可引用的古詩

2010年上海世博會提出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內蒙古自治區依託獨特的區域特徵和草原文化資源,確定以「城市發展中的草原文明」為參展主題,提出了「北斗星光,文明共享」的未來城市發展理念。借世博會的平台,向全國全世界展示內蒙古的形象,展示草原文化、草原文明的風采。

內蒙古實體館主體外型由哈達環繞而成,象徵內蒙古各族人民對來自五湖四海賓客真摯的歡迎和祝福。

實體館內共設置13個展示互動項目和1個環幕影院,設計創意源自源遠流長的草原文化,選擇了草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草原、沙漠、森林、白雲、繁星、蒙古包、哈達等七大元素,像七個音符譜寫出一曲綠色、和諧的交響贊美詩,充分展示生活在這片神奇土地上的各民族人民頑強地從遠古走來,豪邁地向未來走去的歷史與現實,展現各族人民對未來草原城市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盼。

實體館的最後一個展項內容:「豪邁向未來走去」,由內蒙古自治區各族少年兒童,用繪畫、作文來描繪、勾勒他們心中的美好城市。這些兒童畫從不同方面、不同視角描繪他們對未來生活的追求與暢想,勾勒出他們對未來美好生活憧憬與嚮往的生動畫面。

城市使人的生活更美好,需要人類的不懈努力和創造,兒童是世界的未來,是未來美好生活的體驗者、建設者、創造者。

實體館工程建設確定於4月14日完成,並於4月20日依照上海世博會安排進入試運營階段,5月1日正式開館。

內蒙古自治區民族團結、社會安定、各項事業穩步發展。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漢、蒙、滿、回、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數十個民族的人民,用廣闊胸襟,英雄主義精神,以崇尚自然、生態永續的發展理念,用勤勞和智慧創造著新的文明和進步,也為悠遠流長的草原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

內蒙古自治區將在這屆世博會上向世界呈現一個具有獨特人文特色、悠久歷史文化、煥發著勃勃生機的內蒙古,一個保持傳統、創新進取、民族團結的內蒙古。

距離上海世博會開幕還有一個月的時間,今天,我們將帶您走進上海世博會內蒙古館,為您揭開她神秘的面紗,讓您一睹實體館及館內設置的13個展示互動項目的風采。

遠古奔騰而來的精靈――駿馬

展館中昂首奔騰的駿馬寓意內蒙古各族人民團結進取、共同發展,以英雄主義精神,滿懷希望奔向未來的美好生活。

祝願生活更美好――哈達

哈達環繞內蒙古館,象徵內蒙古各族人民對來自五湖四海賓客真摯的歡迎和吉祥的祝福。

蔚藍故鄉的依戀――雲朵

雲是吉祥、向上的,令人遐思無限。在這片白雲依戀的地方,內蒙古各族人民對未來美好生活充滿了憧憬與嚮往。

草原深處的溫暖――蒙古包

蒙古包是應草原游牧生活而生。蒙古包對草原的氣候有極強的適應性,是草原游牧民族智慧的結晶。

風和陽光伴我行―――綠色能源

在展館中設置可以互動體驗的電動汽車、草原飛行器,展示未來草原城市對利用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保證城市運營所需能源的訴求,增強參展者的節能環保意識,以減少因資源和環境問題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的困擾。

美麗草原我的家―――內蒙古網路

在展廳中設置大型LED綜合信息屏,參觀者可以通過點擊操作台上的提示,了解內蒙古自治區各民族人民團結進步,共同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了解內蒙古的自然景觀,感受草原美景,了解悠久燦爛的草原文化。

曾經瀚海傳真情―――元上都

在展示體驗區地面直徑1.5米的玻璃地景罩內,放置一張草原都城―――元上都遺址的羊皮卷,展示不同歷史時期草原城市的發展,讓參觀者更多了解蒙古民族及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歷史文化,了解他們對人類文明發展的貢獻。

大漠中的生命禮贊―――胡楊樹

歷經千年仍昂首屹立的胡楊樹,用「尊嚴無價,豈眈流雲蜃景;氣節永恆,撐持心域天堂」的氣度展示生命的力量,表現精神的永遠。它是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精神的象徵,也充分展現了內蒙古人民頑強進取的精神。

歷史長河中的奇葩―――文物

在展廳地面鑲嵌放置千百年來內蒙古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文物,如:卧鹿紋金馬鞍、五體文夜巡牌、銀碗、元青花等,讓參觀者充分領略草原文明的輝煌。

黃沙漫漫夢中醒―――沙產業
展示體驗廳的地面設計是由沙子向草地的過渡,展廳中應用了沙磚等沙質製品。此設計主要體現了內蒙古人民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充分利用不利條件,使沙子變廢為寶、為人所用的智慧和戰勝沙漠的樂觀精神。
居列延的夢想―――草原城市沿革
居列延是草原城市的早期形態,是草原城市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豪邁向未來走去―――沙岩兒童畫
在展示體驗區地面的玻璃地景罩內、展廳側牆上,放置從全自治區2010幅兒童畫精選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展廳側牆上的兒童畫是將兒童畫製作為沙岩畫拼接而成。

與現代文明同行―――遠程信息技術應用

在展館中設置遠程醫療、遠程教育應用等內容,讓參展者了解未來草原城市的發展。

『貳』 人與綠洲的發展或消亡的關系是怎樣的

西北綠洲的發展階段

自然地理因素(冰川、地表水、地下水、地質地貌、氣候等)的綜合決定了綠洲的存在與分布,這些因素可統稱為綠洲的發生因素。但綠洲進一步的發展與興衰則受「人」這一因素所制約,人類的活動決定著綠洲的發展方向。天然綠洲是在無人工干預條件下,以水為主導因素塑造成的自然生態景觀,隨氣候變異導致的河流水量劇變是綠洲興衰的關鍵。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生產活動的日趨頻繁,使乾旱區的綠洲發生了巨大變化,一些古代的天然綠洲逐漸得到改造,新的綠洲在人為作用下日益擴大。這種由人工經營和建設的生態系統,使之進入人工綠洲階段。從此,綠洲的演變除受控於自然條件外,已越來越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人類活動常占據主導或決定的地位。我國西北乾旱區綠洲的發展,大體經過了以下幾個階段。

(1)原始綠洲階段。最初發育在自然條件嚴酷的荒漠地區的綠洲都是天然綠洲。人類在這些有水、有樹、有草的地方開始聚居,遂形成一些原始部落。他們或漁獵,或耕種,有選擇地適應綠洲、利用綠洲,成為影響綠洲的因素。根據考古資料,早在新石器時代隨著原始農業的發展,綠洲地區就有人類居住並進行生產活動。這一時期的農業文化遺存,在我國西北乾旱區的新疆、甘肅河西走廊和寧夏等地發現的越來越多。新疆綠洲地處中西交通要沖,東和中原,西和中亞、歐洲都有交往聯系,民族遷徙與融合又比較頻繁,因此受東、西兩方面文化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綠洲文明。在南、北疆,新石器時代以來的文化遺址分布很廣。如哈密的七角井、三道嶺;吐魯番的阿斯塔那、雅爾湖、辛格爾;烏魯木齊南郊的柴窩堡以及南山礦區的魚兒溝、阿拉溝;塔里木盆地周邊的且末、民豐、於田、皮山、疏附、巴楚、柯坪、阿克蘇、庫車;天山北麓的木壘、吉木薩爾、奇台以及伊犁河谷等均有發現。特別是在烏魯木齊阿拉溝墓地、和靜察烏乎溝口墓地、輪台群巴克墓地以及帕米香寶寶墓地,都發現了早期鐵器。經測定,年代約在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末,比內地發現的鐵器還早,且與彩陶、銅器同出一地,看來鐵器已經在這里流行一段時間。塔里木盆地的農業發展甚早。經對孔雀河下游公共墓地出土的木質農具和小麥進行年代測定,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上述文化遺存,基本代表著新疆原始社會以來的不同歷史發展階段。

在甘肅河西內陸流域,已發現的新石器遺址近20處,未經清理的零星新石器遺物分布點數以百計。它們分屬於新石器晚期到青銅器時代文化。測定較早的時代為距今約5100~4000年,遺址分布在河流出山口附近的祁連山山前高扇面細土平原之內。這里近河靠水,汲取方便,且地勢較高,無洪水之虞。同時土壤疏鬆易播,性狀良好,運用石鋤、石鏟等農具進行播種,並就近漁獵或採集。在甘肅永昌縣和民樂縣發現的粟、小麥距今已有5000年。寧夏的暖泉遺址也有7000多年的歷史。

從總體上看,在西漢以前,綠洲雖已有人類居住,但由於人口數量很少,產品直接從大自然取得,對綠洲景觀影響不大,綠洲面貌仍處於自然狀態,並依自然規律演化。這個時期的綠洲灌溉是一種不加人工控制的自流灌溉。對綠洲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和改造作用很有限。

(2)古綠洲階段。從狩獵為主的原始農業到以灌溉為主的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人類對綠洲的影響逐步增強。在我國甘肅河西地區和新疆南北,尤其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飲食、客店與商品交換的發展,出現了許多以進行商品交換為功能的城市或驛鎮。這時綠洲農業除了給定居的人提供衣食之外,也提供了供交換的商品糧,綠洲經濟已顯示出一定的分化性,農業、手工業、商業和服務業分離。西漢開始移民屯墾,使原有農業向前推進了一步。在甘肅河西走廊、新疆等地大規模駐軍屯戍、移民支邊,「寓兵於農」。當時,西域36國(最多時有50多國)實際就是比較大的36個綠洲。其中龜茲國(包括現今的庫車、沙雅、新和)是最大綠洲之一,有居民6970戶,人口81300人,戍兵125000人。

公元前2世紀,吐魯番盆地已經利用沖積扇邊緣溢出的泉水從事農耕。公元前60年,我國內地人民已開始移居吐魯番開墾屯耕。公元前48年,西漢開始在這里築「高昌壁」,並設置官吏,管理屯戍事宜。據《漢書&

9642;西域傳》記載:「高昌谷麥一歲兩熟」,還生產葡萄、甜瓜、桃、杏、核桃、棗等,說明當時農業及園藝生產已相當發展,對綠洲的影響已經很大。從兩漢到唐宋,吐魯番盆地一直為我國西域重要屯田中心之一。2000多年前有1萬人口的樓蘭是一個不小的「城廓」國家,漢代將軍率兵屯田,攔水修渠灌溉,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綠洲農業生產系統。輪台、渠犁,「有灌田五千頃」。沙雅縣東南考古發現漢代所修大型灌溉渠道長達百里。如此規模的灌溉農業對綠洲影響之巨大,是不言而喻的。

公元前111年,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先後建置了武威、酒泉、張掖、敦煌中心城市,號稱「河西四郡」,並在主要交通線上開辟了灌溉農業區,建立了35個縣。據《漢書&

9642;地理志》所載:「河西四郡有戶六萬一千餘,(人)口二十八萬余。」如果再加上屯田的士卒,估計整個河西有40萬人左右。大量勞動力的進入,加上他們帶來中原人民豐富的生產經驗和灌溉技術,大大地促進了河西綠洲的開發。西漢末年,中原大亂,河西卻是一個相對安定的地區。大量農民逃亡這里,興修水利,從事農桑,百姓安居樂業。隋唐之際,河西綠洲經濟文化進入更加發展的時期。唐代開元、天寶年間,河西走廊成了一個農桑繁盛、士民殷富的區域。《資治通鑒》提到當時「天下稱富庶者奠如隴右」。武則天時,「甘州土地肥沃,四十餘屯」,「每年收獲常不減二十餘萬(擔)」。數年豐收糧食、布匹可供駐軍數十年用。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唐王朝從河西收購了37.1萬余石糧食,占當年全國總數的32%以上。由此可見河西綠洲灌溉農業發達的一斑。

漢唐以前,綠洲用水局限在農業灌溉和生活用水兩個方面,規模不大,水資源呈現過剩狀態,綠洲處在繁榮和發展階段。盡管有的綠洲其古今位置不盡相同,但絕大部分古代綠洲被開發而成為現代大綠洲的一部分。因此,在漢唐以前,我國西北乾旱區綠洲分布的基本格局已經奠定,為後來綠洲打下基礎,並可作為綠洲興衰演替的尺度和比較標准。基於上述分析,我們把古綠洲定義為漢唐時期形成或存在過的綠洲。

(3)老綠洲階段。隨著人口與耕地的增長,綠洲面積日益擴大,水資源由過剩逐步轉入飽和,綠洲的發展也隨著進入鼎盛階段。

唐末安史之亂後,河西走廊淪為吐蕃、黨項族爭奪之地。由於這些民族主要從事畜牧業,不重視農業加之戰爭的破壞,綠洲經濟已失去了隋唐之盛況。元代「河西之地,自唐中葉以後,一淪異域,頓化為龍荒沙漠之區,無復昔之殷富繁華矣」。元朝起源於蒙古游牧民族,在統一全國之後,才逐漸重視農業生產。特別是成吉思汗西征造成民族大遷徙,使許多西亞人、中亞人甚至歐洲人進入西北乾旱區綠洲戍邊和屯墾。綠洲則成為遠征軍軍糧、軍馬、軍餉的籌集基地,農田用水和人畜用水大量增加。由於蒙元貴族隨意侵奪農田,掠奪糧食,致使河西走廊一帶的綠洲經濟一直處於不景氣的狀態。

明朝平定全國後,劃嘉峪關而治。為抵禦退回草原的蒙古勢力,洪武初年,即大規模的移民戍邊,曾將北平、山西、山東一帶的數十萬居民遷移到西北甘、寧及河西一帶屯田生產。永樂、萬曆年間,也曾移民到甘(今張掖)、涼(今武威)一帶屯墾。據統計,公元1488~1505年,涼州等十二衛有正式屯田軍隊7萬餘人,屯田面積最高時達2.6餘頃。清統一全國後,採取措施恢復河西的經濟。清王朝初年曾大量召民到河西屯種,如雍正年間,一次就召民2400餘戶去敦煌屯墾。同時,還實行了諸如改涼州戍軍為屯丁,把明藩王的土地歸民戶經營,以及免除錢糧,興修水利等措施,使河西更加繁榮起來了。據舊縣志載,清雍正三年武威已有耕地12225多頃。這一數量比現有數量152萬畝,只差30萬畝。可見在200多年前武威綠洲土地開墾的規模已是相當可觀。因而有「兵食恆足,戰守多利,斗粟尺布,人不病飢」之譽。所謂「金張掖,銀武威」的傳說,也就從那時起一直流傳到今天。

但是,綠洲的盲目發展所積累的矛盾也越來越大,預示著綠洲退縮,荒漠化發展時期的來到。

到1949年,武威綠洲所在的石羊河流域,已經形成了4個相對穩定的灌溉體系。當時,全流域有效灌溉面積為200萬畝,保灌面積有58萬畝,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加上長期以來對上游祁連山區植被的破壞,減低了涵養水源的能力,使綠洲南北用水矛盾日益加劇。北部民勤綠洲因地面水源不足,昔日「水族孳生,澤梁沮而多魚」的湖泊和水足土沃的景象已成為歷史。清代初年,民勤縣與武威縣為解決石羊河中、下游用水的矛盾,就發生多次爭訟案件,因而在《鎮番(即民勤)縣志》中,特編「水案」一章,至今仍可查到官方文獻規定民勤與武威用水比例的舊制。

(4)新綠洲階段。新中國成立以後,西北地區工業、農業、商業、國防建設、交通建設、文教衛生百業俱興。隨著東部支援邊疆建設人口的移入,尤其是商品糧基地建設和農田水利化措施,用水類型和規模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綠洲水土資源的開發強度和廣度遠遠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代。經過20世紀50年代以來大規模的開發建設,1988年與1949年相比,新疆人口增長3倍以上,綠洲耕地規模增加了2倍多;同期河西走廊人口增加1.5倍,耕地增加1倍以上;柴達木盆地增長幅度更大。

綠洲環境的惡化

綠洲的擴大一般是與人口的增長成正比關系。生活和灌溉用水的增長,興修水利是建設新綠洲的前提。人工綠洲的建立,使環境明顯改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在這里獲得了有機的統一,帶來了綠洲短時間的繁榮與發展,但是如果水資源利用不合理,綠洲的發展到了極限階段,改善的環境還可能再度惡化,成為寸草不生的荒野。

在發展綠洲經濟的時候,由於人們對乾旱區水資源的特點和運行規律認識不足,忽視利用規模必須與水資源的承載能力相適應的道理,任意改變水系,過度利用水源,尤其是上游無節制的開采地表水源,使下游水源枯竭,出現了一系列相當嚴重的區域環境惡化。

(1)人為地改變水系布局,水資源向上中游集中,下游水源斷絕,湖泊萎縮乾涸。

例如,甘肅省河西走廊地區發源於祁連山的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內陸水系在出山口大多修建了調蓄水庫,河水被中上游控制,下遊河床斷流,形成新的人工水系格局。黑河流域已建成百萬立方米以上的水庫30座,攔截了大量河水,致使河流尾閭湖東西居延海乾涸;疏勒河支流的黨河,因敦煌城附近水庫的修建,使下游早已斷流,終端湖泊哈拉諾爾完全乾涸;石羊河流域建成中小型水庫21座,截斷了下游水源,尾閭的青土湖、月亭湖不僅消失,而且為流沙埋沒。再以南疆塔里木河為例,最早注入羅布泊,上游築庫攔截、任意扒口利用,20世紀50年代退縮到只能注入台特馬湖,80年代就只能以人工水庫大西海子為終端了。

(2)天然綠洲衰退,出現了土地沙漠化和土壤鹽漬化過程。

地表水不能滿足灌溉需要,甚至斷絕時,人們不得不轉而挖掘地下水。大量開采地下水的結果使綠洲水資源的消耗遠大於收入,地下水位開始下降,水分條件的改變動搖了綠洲存在的基礎,生態環境出現嚴重的衰退。植被退化以致消失,土地沙漠化過程開始。所以土地沙漠化是從河流下游綠洲開始的,逐漸向中上游發展。

我國西北乾旱區以盆地地形為主,低窪閉塞,徑流不暢,蒸發強烈,上游各種灌溉工程的修建,便利了用水,大水漫灌和過量灌溉(個別地方灌水量高達每畝每一次灌600~1000立方米水),排水系統不完善,水利工程設施不配套,引起地下水位抬高到強烈蒸發的深度,土壤鹽分隨著水分蒸發向表層集中,出現土壤次生鹽漬化。土壤鹽分的積累還因為引用鹽化水灌溉和水源經過人工水庫的強烈蒸發,鹽分濃縮,以及上游灌溉洗鹽的高鹽分水摻入下游灌溉水中,使灌溉水本身的鹽分含量增高。

(3) 人工綠洲逆變,大面積棄耕撂荒。

在乾旱、多風,具有土地沙漠化的因素下,耕地一旦棄耕撂荒就意味著荒漠化過程的開始。根據資料,賀蘭山、烏稍嶺以西的乾旱內陸區,每年沙漠化面積421平方千米,其中10%是外圍沙丘移動掩埋造成的,90%是新綠洲建設對資源開發利用不當造成的。

環境退化造成嚴重社會經濟問題。由於地表淡水減少,地下水質惡化,民勤湖區的人畜飲水嚴重短缺,一度出現了人口流動。長期飲用鹹水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產發展,牲畜普遍個小體瘦,脫毛無膘,影響使役。大量打井和井渠改造,增加了生產成本,影響了農民收入的增長,出現了「高產窮鄉」(農業增產的同時,成本增加更高,使之入不敷出)。

但是,也不能說乾旱區綠洲發展已經進入不能再繼續發展的「頂極」階段。拿水資源的利用來說,目前,河西走廊水資源的總量凈利用率為55%還多,高於世界乾旱地區平均利用率。但是,如果與全面採取現代灌溉技術,水利用率高的國家(例如以色列國)相比,還有很大地差別。根據研究結果,即便就現在技術條件下,包括重復利用在內的遠景總水資源利用率可望達到67%,遠景利用凈水量為46.2億立方米,遠景灌溉面積可達到1042萬~1126萬畝。

沙漠歷來被看做是生命的禁區,黃塵滾滾,飛沙走石,滿目凄涼,一片死寂,還常常起風帶沙,肆虐人類的田野和村落。這樣的不毛之地難道於人有利嗎?沙漠其實並非生命絕跡之處,也有片片綠洲點綴其中。

由於氣候乾旱,日照豐沛,只要有水,農作物和瓜果生長極為茂盛。世界上最甜最好的瓜大多產在沙漠。美國加利福尼亞沙漠和以色列內格夫產的甜瓜是世界上最甜的。

沙漠又是蘊藏著豐富礦產的寶地。世界上主要油井幾乎都在沙漠之中,中東的石油聞名於世,撒哈拉也有不少油田,我國的塔克拉瑪干也是一個大油田。

沙漠是培育藻類的理想之地。在人口劇增的今天,糧食緊缺、耕地匱乏的態勢日趨嚴峻,藻類已被許多國家列為未來食品進行研究開發。日本科學家在科威特沙漠成功地做了實驗,僅用了2個普通游泳池大小的培育池,在半年中竟生產了37噸藍藻,並用這些藍藻提煉液製成調味劑,生產富有營養的飲料、麵包和餅干,將殘渣以一定的比例摻入飼料,喂養瘦肉型豬和產蛋雞,取得了很好的效益。日本科學家作了一個估算,從目前沙漠中對藍藻的培育來看,按世界人口50億計,需要佔用20萬平方千米的沙漠。而全球沙漠面積為3140萬平方千米,佔地球陸地面積的1/5強。這些沙漠至今大多還是不毛之地,原因在於缺乏淡水灌溉。若能發現足夠沙漠之用的淡水,或是研究出海水能灌溉生長的作物,那麼沙漠就會變成綠洲。

在人滿為患的今天,正確認識沙漠、利用開發沙漠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錢學森早就提出了發展沙產業的重要性。20年來,我國在固沙造林、改造沙漠的沙產業上取得了重大的成績,這一產業在21世紀會有更大地進展。

『叄』 沙漠化不斷擴大,我們該怎麼辦

趕快號召大家去制止啊。
(種樹,植被啦)都可以的啊

我們大家都應該積極參與到保護我們生活的土地行動中。
第一,建立並加強多學科的荒漠化綜合性研究。荒漠化的發生是從植被破壞產生土壤風蝕開始的,它首先表現為自然環境問題,所以,以往我們只簡單地從環境治理的角度出發,相應的研究視點及治理對策也都集中或來自於沙漠學的研究工作。其治理成效不明顯,呈現點上好轉、面上破壞以及局部改善、總體惡化的狀態,也主要是受以往認識有限的影響,採取迂迴治理的結果。隨著荒漠化問題的日益嚴重,我們已經認識到,其主要成因是由於人口壓力及其不經濟行為造成的。要解決荒漠化問題就不能僅僅局限於「種樹種草」等,而是要從解決荒漠化土地上過重的人口壓力出發。這就需要突破以往治沙技術層面的限制,從經濟學、人口學、社會學、生態學和沙漠學甚至更多的學科相結合的角度,進一步研究荒漠化治理問題。只有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不斷豐富,荒漠化治理才有可能走向更科學的治理之路。

第二,構建荒漠化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系統。荒漠化地區通常也是弱可持續發展或不可持續發展地區,其人口壓力引起的環境惡化等一系列不良循環因素使人地關系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因此,荒漠化地區經常陷入「兩難」選擇,一方面,環境惡化問題是由於開發和發展不足造成的,不進行開發和發展,環境惡化問題將更加嚴重;另一方面,要解決開發和發展問題,就有可能進一步破壞環境。但不管怎樣,發展問題是根本問題,發展的同時也要兼顧環境的脆弱性問題,因而,在這種特殊的地區搞生產開發,必須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系統。構建生態經濟系統的目標是實現生態經濟平衡,使生態平衡與經濟平衡相對統一,並能在這種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中,使生態規律與經濟規律均能有效發揮作用。其功能外在表現為生產、生活和凈化的還原功能,使自然物質轉變為滿足人類需求的經濟物質,自然能量轉變為高質能量的經濟能流,經濟能流又轉變為恢復自然能量的重要因素。比如,通過產業化經營構建草原生態經濟系統等。

第三,建立以國家為主體的科學創新治理機制。由於生態工程建設具有社會公益性質,加之荒漠化地區經濟基礎薄弱,地方財政普遍困難,貧困人口比重高,國家應作為荒漠化治理的投資主體,把荒漠化治理納入其基本建設計劃之中,根據對荒漠化地區的細致調查,通過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的方式,分階段進行立項投資,並將公益性治理的運作機制轉變為利益性治理,對於治理工程建設中的產業開發項目,採取國家貼息貸款,鼓勵多種性質的投資主體積極參與,且給予投資主體一定的回報。此外,地方按一定比例配套部分資金,群眾投入有償勞動力,充分調動起荒漠化地區治沙積極性。防治荒漠化工程建設應該是結合產業開發建設以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為主的綜合治理工程,必須改變以往「撒胡椒面」及無人監管的做法。只有盡快建立具有約束與激勵的治理機制,才能充分調動起荒漠化地區治理和監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盡快建立和完善具有法律性質的荒漠化治理制度,才能加大治理成效和保護治理成果,使荒漠化地區進入可持續發展軌道。

第四,突出「以人為本」的思想,著重解決荒漠化地區經濟發展問題。既然人的不經濟行為是土地荒漠化的根本成因,我們就應該轉變以往征服「自然」的傳統觀念,突出「以人為本」的思想,著重解決人的生存與發展問題。比如,通過高新技術的運用改變生產要素組合,提高荒漠化土地的糧食產量,發展沙產業;大力推廣糧草間作,發展糧食—飼料—經濟作物的三元結構種植模式;大力推動荒漠化地區的工業化,沿著產業鏈條把人口壓力從農業內部傳遞到工業和第三產業中去;在荒漠化極為嚴重的地區,適當考慮移民開發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緩解土地荒漠化的壓力,取得有效治理效果。

『肆』 生態農業的內涵是什麼

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環境」與「經濟發展」並立,從這層意義上說,21世紀是環境保護與經濟發燕尾服的世紀,而生態農業是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一環。生態學一詞是指包括人在內的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生態農業就是遵循自然生態規律,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理論來指導、組織和發展生產的農業;農業生產在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方面具有生態色彩。它的特徵是:「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環境生態不受破壞,實現經濟、生態與社會三大效益。當前我國農林環境問題不容樂觀,保護農林環境勢必成為人們關注的緊迫任務,而發展生態農業是擺脫當前環境與資源狀況的一條可行之道。本文從五個方面論述了生態農業建設的問題。
一、 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的立體種植
立體種植是在半人工或人工環境下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原理進行生產種植。它巧妙地組成農業生態系統的時空結構,建立立體種植和養殖業的格局,組成各種生物間共生互利的關系,合理利用空間資源,並採用物質與能量多層次轉化手段,促使物質徨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時進行生物綜合防治,少用農葯,避免重金屬污染物或有害物質進入生態系統。依靠農學上的精湛技術投入,通過高技術與勞動密集相結合的途徑,使農業結構處於最優化狀態,最終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結合,發揮系統的整體性與功能整合性。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已創造出幾十種類型的「立體農業」組合模式,有的已在生產中推廣應用。其主要特點之一是「多層配置」,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和產品商品率。如高效立體種養形式----稻田養魚、稻萍魚多層次立體種養,已在我國南方稻區普遍推廣,並列入國家「豐收計劃」。
海南省東方黎族自治縣:魚、鴨、豬立體養殖。東方黎族自治縣利用當地淡水資源豐富的有利條件,引導農民發展魚、鴨、豬立體養殖業,昔日荒蕪的山塘水庫和低窪田塊,如今呈現一派鴨歡魚躍豬兒壯的喜人景象。目前該管區已發展魚鴨豬混養水塘面積1000多畝,佔全縣1/3,同時形成了從種苗供應、飼料加工、防病治病到產品銷售的一條龍生產服務體系。
湖北農村立體生態奇觀。湖北新州縣漲渡湖畔有一片池杉林地,這就是全球環境500窪之一、國家級立體林業濕地生態系統試驗基地。基地有21公頃的池杉林,常年棲息著白鷺、斑鳩、灰喜鵲等十多種鳥類幾十萬只。科技人員在我國首創了林地灌水養魚法,水面放養鴨鵝,形成水陸空立體循環生態系統。
武漢東湖區柏泉農場,建成精養魚池5000畝,池上有豬、池面有鴨、池中有魚,形成立體生態奇觀。
湖北省天門市石河鎮境內的萬畝荒灘,現已建成林、魚、鴨、鳥「生物鏈」。
甘肅張掖:喬、灌、草植被封護。張掖地區天然沙生被封護,已成了瓜果飄香的綠洲。全區累計封護的60萬畝沙生植被鬱郁蔥蔥,景色十分宜人。
二、 發展節水旱作農業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緊缺的國家,按耕地面積計算,畝倖免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國年平均降水量650毫米左右,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降水時空分布不均。
解決乾旱缺水問題,發展節水旱作農業是世界趨勢。美國普遍採用了秸桿覆蓋,少耕免耕等旱作農業技術。水資源極度貧乏的以色列,採用噴灌和滴灌技術,其中滴灌的比例達70%。鯿在荒坡旱地上,採取在上部開挖魚鱗坑,低窪處打壩蓄水,緩坡上實行等高種植,平坦地帶採用寬畦壟等方法,提高了旱地生產水平。要使我國農業再上一個新台階,必須加強農田基本建設,發展節水旱作農業。
推廣十大技術,實施「五措」、「五水」。在「九五」期間,我國重點推廣了十大節水旱作農業技術:1、抗旱新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2、秸桿或薄膜覆蓋技術;3、培肥地力,以肥調水技術;4、秸桿還田過腹還 田技術;5、少耕免耕保墒綜合耕作技術;6、抗旱「坐水種」等點澆保苗技術;7、水稻間歇灌和補充灌溉等模式化灌溉技術;8、機械化節水旱作農業技術;9、噴灌、滴灌、微灌技術;10、抗旱、保水化學制劑使用技術。
發展節水旱作農業總的要求是: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農藝措施、、機械措施、高技術措施「五措」並舉;蓄水、保水、節水、管水、科學用水「五水」齊抓;山、水、林、田、路「五字」統籌。
節水種植的塑棚栽培。用塑(塑料地膜)棚(塑料大棚)技術,已經在乾旱區造就出用少量水高效轉化太陽能的微環境、小環境,變高耗水的小麥、玉米栽培為節水種植,變冬閑為冬忙,取得「一家農戶,一畝塑棚豐衣足食,兩畝塑棚左小康」的效益,展示了沙產業在乾旱區發展的良好前景。
乾旱的河西走廊張掖地區,充分利用大棚和節水技術,發揮沙漠地區陽光優勢,克服水分短缺,已經發展為全國最大的西菜東運基地,譜寫了「戈壁鮮菜外運」的新篇章。
用苦鹹水在沙丘上種菜
塔里木油田位於我國第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腹地。1994年,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和中科院蘭州沙漠研究所,開始進行蔬菜和綠草栽培試驗。
沙漠生態科學家已經總結出沙漠苦鹹水溫室種植的栽種技術,以及生物脫鹽、沙土施肥等農用新技術。試驗區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上,如今已建起溫室菜園、有護牆的露天菜地,以及植物固沙防護林,建立起鹹水灌溉體系。
三、 施用農家肥,推廣生物肥
我國農業的特色之一,就是充分施用有機肥料,正因為如此,耕種了上千年的土壤,地力長久不衰。保護耕種的最重要一環,就是要施用農家肥。
興辦生物肥料廠,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山東大學聶延富教授曾用植物生長激素處理由愈傷組織分化出來的小麥幼苗根部,培養出了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小麥根瘤。近年來,聶教授又與澳大利亞科學家合作研究,在小麥、水稻、向日葵等非豆科作物所結根瘤中測出的固氮活性,已接近或達到大豆根瘤的固氮水平。
四、 治標又治本的植物農葯
植物農葯治標又治本,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西葯、抗生素、強效消殺劑使病原菌產生抗葯性,人菌斗爭越來越復雜,環境污染也越來越厲害。其實,理想的消殺劑來自葯性溫和的中草葯。
五、 白色農業----生態農業的希望
中國農科院研究員包建中經過長期研究,提出了創建可高度潔凈的工廠內生產、節土、節水、不污染環境、資源可循環利用的工廠化「白色農業」--微生物資源農業,以蛋白質工程、細胞工程和酶工程為基礎,以基因工程綜合利用組建的工程農業。它具有生態農業的特徵,即保護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大力開發微生物資源,創建「白色農業」是切實可行的新路子。所謂白色農業,就是微生物農業。由於這項新型農業是在高度潔凈的工廠內進行,人們都穿戴白色工作服、帽從事生產勞動,所以稱為「白色農業」。
1996年8月,全國首家白色農業研究所在北京市延慶縣成立,為京郊農業尋找到了新資源。
1998年8月,北京三福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微生物工廠已建成並投產,廠內分菌種車間、化驗車間、發酵濃縮車間等,18名職工身穿白色工作服、頭戴白色工作帽從事農業勞動。這表明真正意義上的微生物工廠已在京郊出現。
微生物資源開發有著巨大的潛力。據測算,我國農作物秸桿每年約有5億噸,如果其中有20%的秸桿,即1億噸通過微生物發酵轉化為飼料,可獲得相當於400億公斤的飼料糧,佔全國每年飼料用糧的1/3.微生物工業是節省土地型的工廠化生產,一座佔地不多的年產10萬噸單細胞蛋白微生物工廠,能相當於180萬畝耕地生產的大豆蛋白質,或3億畝草原飼養牛羊生產的動物蛋白質,這有力地顯示,生態農業可以解決食物問題。
大力發展秸桿養殖業是加快我國畜牧業發展的戰略性舉措。麥秸還田,既可減少環境污染,還可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減輕對化肥的依賴。所謂免耕覆蓋,就是收完麥子、麥秸粉碎拋撒後不再耕地,直接播種。這樣做,不僅省去翻地一大工序、大大減少作業量,而且能防旱蓄水、防澇防倒伏,改良了土壤。精播就是精密播種,確定好行距、顆距後,一顆顆的播種,不僅省種子,而且能最大限度利用光、水、氣、養分,保證穩定、高產。

『伍』 區域經濟如何更好發展寫一篇800字的議論文

實現新疆跨越式發展是新疆面臨艱巨而又緊迫的任務,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推進、新一輪援疆工作的全面展開,新疆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面對自身發展的優勢與弱勢,難得歷史機遇與挑戰,立足新疆實際,避其弊取其利,以全新的發展思路促進新疆跨域發展,建設人民幸福、環境美好、和諧安定、團結文明的新疆,有必要對當下新疆的實際情況作具體分析。
1.新疆跨越式發展的優勢
(1)豐富的資源優勢
資源豐富是新疆的一大優勢,為實現跨越發展奠定了豐富的物質基礎。新疆礦產種類全、儲量大,目前已發現礦產138種,佔全國已知礦種的80.7%;新疆石油、天然氣、煤炭資源儲量豐富,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新疆風能資源豐富,擁有小草湖、達坂城、羅布泊等九大風區,可開發利用總面積15萬平方千米,又是我國風電研發較早的地方之一,為風電開發奠定了基礎;新疆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全年平均日照時數2797小時,光熱資源開放潛力巨大;另外,區內還有優良的牧場,也是我國主要的現代畜牧業發展基地之一。
(2)獨特的地緣優勢
新疆位於亞歐大陸內部,地處祖國最西部,周圍分別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8個國家接壤,是中國陸地邊境線最長的省區,佔全國陸地邊境線的1/4,是我國面積最大、毗鄰國家最多、陸地邊境線最長的省級行政區,具有與多國接壤的地理優勢,是中國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也是新亞歐大陸橋的重要通道。目前,境內現有國家一類口岸17個,二類口岸12個,國家批準的開放縣(市)75個,控制對外開放縣(市)8個,已初步形成了沿邊、沿橋和沿交通干線向國際、國內拓展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成為我國開拓中亞、南亞、西亞和歐洲市場的重要大通道和橋頭堡。
(3)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
按照《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的資源分類,在中國旅遊資源68種基本類型中新疆至少擁有56種,居全國之冠,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的「旅遊資源寶庫」。新疆自然景觀別致,以「三山夾兩盆」的獨特地形地貌,構造了雪山、草原、湖泊、沙漠、綠洲等神奇瑰麗的自然風光,著名的自然風景區有喀納斯、那拉提草原、慕士塔格峰等,奠定了新疆獨具特色的自然旅遊資源;新疆又是多種宗教文化的交匯之地,豐富的歷史文物和宗教文化資源是民族的象徵,有著名的樓蘭遺址、香妃墓、柯爾克孜千佛洞等著名人文景觀;新疆又是多民族聚居區,民俗旅遊資源獨特,各民族的文化藝術和風情習俗絢麗多彩,包括民族建築、飲食、服飾、歌舞、工藝、禮儀等,都是取自不盡、用之不竭的旅遊資源。
2.新疆跨域式發展的劣勢
(1)觀念、人才是發展的最大障礙
新疆是較為貧窮落後的地區,人們的思想觀念比較保守而陳舊。長期以來,形成了外地人才不願來,本地人才又大量外流的現象,近20年來新疆人才流失達20多萬人,其中高級教師、學術帶頭人、技術創新骨幹、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達10多萬人,人才資源嚴重匱乏,遠不能適應現在大發展大開發的現實需要。特別是南疆三地州及偏遠貧困地區人才嚴重不足。
(2)資源環境發展的制約
新疆正處於由傳統經濟快速向現代經濟轉型的戰略機遇期,能源的開發利用帶來了環境污染,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日益凸顯。隨著新疆大規模的工業化和產業結構調整,必將出現資源掠奪性開采,資源地質儲量、生態存量與資源開發、供給能力形成了約束,過度依賴資源能源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將面臨嚴峻的挑戰。隨著國務院《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頒布實施,新疆許多地方被劃分為限制開發區、禁止開發區,發展不僅面臨資源與環境的約束,還面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先天」條件不足的困境。
(3)交通運輸的制約
新疆深處內陸,遠離中東部發達地區,交通運輸猶如新疆的生命線。西部大開發以來,新疆交通建設史上出現了投資規模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新疆交通運輸承載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尤其是新疆航空運輸業發展迅猛,已經成為全國機場數量最多的省區。然而隨著新疆大開發大發展大建設推進,貨運量和客運量的快速增長,新疆交通運輸仍面臨基礎設施發展不均衡、運輸承載能力與新疆快速發展不協調、道路運輸服務亟待加強等問題。
3.新疆跨越式發展的機遇
(1)西部大開發的深入推進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推進,新疆作為開發的重點區域和對外開放的西部橋頭堡,為實現跨越發展、後發趕超、區域均衡協調發展、縮小差距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為新疆特色經濟、優勢產業的發展和重點地帶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新疆「大通道」的內涵更為豐富,為更好的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創造了更好的條件,為新疆「雙向開放,東進西出」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
(2)新一輪援疆工作的展開
新一輪援疆工作的全面展開,又給新疆發展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此次援疆規模之大、范圍之廣,全國19個省市及企業大力支援,其中包括在新疆南部的喀什和西部的霍爾果斯建立特殊經濟開發區,掀起了支援建設新疆的新階段新高潮。來自祖國各地的援疆人才齊聚新疆,重要的是帶來了新的發展理念和思路,對口援疆作為推進新疆跨域式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必將給新疆帶來又一新的發展機遇。
(3)國家戰略基地的確立
新疆的發展戰略地位日益凸顯,國家賦予新疆越來越多的重要戰略定位,是我國重要的糧棉果畜四大生產基地、大型油氣生產和儲備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大型煤炭煤電煤化工基地、大型風電基地和國家能源資源陸上大通道,還要努力建設國家綠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出口基地,為新疆的快速發展指明了新的前進方向。
4.新疆跨越式發展的威脅
(1)復雜的國際政治環境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區,又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集散地。從地緣角度來說,新疆與中亞山水相連,在文化、民族、宗教信仰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中亞局勢的變動對新疆的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造成直接的影響。中亞的政局動盪已久,隨著國際勢力的侵入與干預,中亞局勢越來越復雜多變。近年來,新疆發生的一系列暴力恐怖活動都是「境外指揮、境內行動」,如烏魯木齊「7·5」事件,新疆將面臨更為復雜的國際政治背景所帶來的嚴峻挑戰,民族團結工作將面臨新的考驗。
(2)疆內社會形勢依然嚴峻
新疆的問題不只是歷史問題,也有不少現實問題。隨著新疆開放建設,對少數民族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問題並未得到及時的解決;另外,大量外來人員進入,不尊重地方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事屢有發生,引起了少數民族群眾的不滿;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難等問題,都或多或少的起到加劇和激化矛盾的作用。面對新問題、新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加強創新型社會管理,需要新的思維方式和新的管理理念。
(3)激烈的國際競爭
邊境貿易是新疆對外貿易的重要支柱,出口的主要商品涉及服裝、鞋帽、箱包以及建築材料和設備、農產品等,邊貿進口的主要是資源性產品。隨著新疆周邊各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直接影響到新疆對外貿易的進展;隨著經濟發達國家進入中亞市場,又增加了新疆對外貿易的強勁競爭對手。從新疆發展現狀分析,新疆底子薄、基礎差、生產力水平低等多方面的原因,要擴大對外開放的水平,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實現新疆跨域式發展,面對機遇與挑戰,要結合自身的優勢,轉變發展思路和政府職能,大力發展特色優勢農業,依靠科技創新發展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新疆特色旅遊業,努力開拓挖掘「沙產業」,積極探索新疆經濟發展的新路徑,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確保新疆經濟發展邁上新台階,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再上新台階,生態環境保護邁上新台階,社會穩定跨上新台階,真正實現新疆在發展中轉變、在轉變中促發展,建設各族人民群眾滿意的新疆。

『陸』 荒漠化不斷擴大怎麼辦

趕快號召大家去制止啊。
(種樹,植被啦)都可以的啊

我們大家都應該積極參與到保護我們生活的土地行動中。
第一,建立並加強多學科的荒漠化綜合性研究。荒漠化的發生是從植被破壞產生土壤風蝕開始的,它首先表現為自然環境問題,所以,以往我們只簡單地從環境治理的角度出發,相應的研究視點及治理對策也都集中或來自於沙漠學的研究工作。其治理成效不明顯,呈現點上好轉、面上破壞以及局部改善、總體惡化的狀態,也主要是受以往認識有限的影響,採取迂迴治理的結果。隨著荒漠化問題的日益嚴重,我們已經認識到,其主要成因是由於人口壓力及其不經濟行為造成的。要解決荒漠化問題就不能僅僅局限於「種樹種草」等,而是要從解決荒漠化土地上過重的人口壓力出發。這就需要突破以往治沙技術層面的限制,從經濟學、人口學、社會學、生態學和沙漠學甚至更多的學科相結合的角度,進一步研究荒漠化治理問題。只有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不斷豐富,荒漠化治理才有可能走向更科學的治理之路。

第二,構建荒漠化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系統。荒漠化地區通常也是弱可持續發展或不可持續發展地區,其人口壓力引起的環境惡化等一系列不良循環因素使人地關系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因此,荒漠化地區經常陷入「兩難」選擇,一方面,環境惡化問題是由於開發和發展不足造成的,不進行開發和發展,環境惡化問題將更加嚴重;另一方面,要解決開發和發展問題,就有可能進一步破壞環境。但不管怎樣,發展問題是根本問題,發展的同時也要兼顧環境的脆弱性問題,因而,在這種特殊的地區搞生產開發,必須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系統。構建生態經濟系統的目標是實現生態經濟平衡,使生態平衡與經濟平衡相對統一,並能在這種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中,使生態規律與經濟規律均能有效發揮作用。其功能外在表現為生產、生活和凈化的還原功能,使自然物質轉變為滿足人類需求的經濟物質,自然能量轉變為高質能量的經濟能流,經濟能流又轉變為恢復自然能量的重要因素。比如,通過產業化經營構建草原生態經濟系統等。

第三,建立以國家為主體的科學創新治理機制。由於生態工程建設具有社會公益性質,加之荒漠化地區經濟基礎薄弱,地方財政普遍困難,貧困人口比重高,國家應作為荒漠化治理的投資主體,把荒漠化治理納入其基本建設計劃之中,根據對荒漠化地區的細致調查,通過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的方式,分階段進行立項投資,並將公益性治理的運作機制轉變為利益性治理,對於治理工程建設中的產業開發項目,採取國家貼息貸款,鼓勵多種性質的投資主體積極參與,且給予投資主體一定的回報。此外,地方按一定比例配套部分資金,群眾投入有償勞動力,充分調動起荒漠化地區治沙積極性。防治荒漠化工程建設應該是結合產業開發建設以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為主的綜合治理工程,必須改變以往「撒胡椒面」及無人監管的做法。只有盡快建立具有約束與激勵的治理機制,才能充分調動起荒漠化地區治理和監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盡快建立和完善具有法律性質的荒漠化治理制度,才能加大治理成效和保護治理成果,使荒漠化地區進入可持續發展軌道。

第四,突出「以人為本」的思想,著重解決荒漠化地區經濟發展問題。既然人的不經濟行為是土地荒漠化的根本成因,我們就應該轉變以往征服「自然」的傳統觀念,突出「以人為本」的思想,著重解決人的生存與發展問題。比如,通過高新技術的運用改變生產要素組合,提高荒漠化土地的糧食產量,發展沙產業;大力推廣糧草間作,發展糧食—飼料—經濟作物的三元結構種植模式;大力推動荒漠化地區的工業化,沿著產業鏈條把人口壓力從農業內部傳遞到工業和第三產業中去;在荒漠化極為嚴重的地區,適當考慮移民開發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緩解土地荒漠化的壓力,取得有效治理效果。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柒』 誰能給我介紹一下有關「發展有機農業」的案例

翁牛特旗黑魚泡子有機農牧業開發有限公司,是自治區首家發展有機農業的民營企業,2003年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2004年被國家環保總局認定為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2005年農業部命名為有機農業示範場。經過短短幾年的發展,公司的生產基地已由「中國北方有機水稻第一村」,引發和帶動了翁牛特旗有機農業的蓬勃發展,繼而成為全市、全自治區發展有機農業的一面旗幟。

打品牌,開創有機農業的先河

公司的前身是黑魚泡子有機農場,它的創始人是時任黑魚泡子村村委會主任的官鳳忠。1998年,官鳳忠首先在自己家及直系親屬的承包稻田裡搞了40畝有機水稻(當時是綠色食品)栽培試驗,秋後雖然單產比普通水稻低了一些,但是由於沒有施用化肥、農葯,大米質量明顯提高,價格是普通大米的兩倍,對全村農民啟發很大。1999年,全村有機水稻(轉換期)的試驗示範面積擴大到900畝。2000年,村委會掛上了「黑魚泡子有機水稻示範農場」的牌子。2002年,農場的2000畝水稻、800畝水產、1000畝中草葯、2800隻羊,通過了國家環保總局南京國環有機認證中心的認證,是全國第二家,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家有機水稻的認證。當年,2000畝(轉換期)有機水稻平均比普通水稻每畝多收入400多元,參與種植的農民戶均增收6000元,農場也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2003年,公司注冊成立,有機農業步入快速發展階段。到2005年末,公司建立了五個基地(有機水稻種植基地、有機水產養殖基地、有機中草葯栽培基地、有機庭院經濟基地、有機沙產業開發基地),兩個加工廠(有機大米加工廠、有機肥料加工廠)和兩個繁育場(有機種子繁育場、有機畜禽繁育場),把有機農業發展到翁旗的東部稻作區和相鄰的敖漢旗、奈曼旗。有機水稻認證面積達到12000畝,而且有機大米、有機水稻種子、有機牛、羊、雞、魚和鮮蘑、沙棘果也獲得了農業部「中綠華夏」有機認證中心的正式認證。

建基地,抓好生產第一車間

公司採取「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發展有機農業。作為基地,就是有機食品生產的第一車間,而作為農戶,則是有機食品生產的工人。為了強化有機農業的生產安全管理,確保有機食品的質量,公司採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保障措施。

一是推行有機農業(食品)標准化生產。在生產過程中,嚴格執行有機農業國家標准和農業部頒布的有機農業技術規范,具體來講是做到「六個統一」,即統一制種用種、統一育苗插秧、統一除雜提純、統一使用肥料、統一收割脫粒、統一加工銷售。例如,稻種由公司統一提供,有機肥也由公司統一調撥,秋後收購稻穀時扣除費用。秋天收割脫粒,統一在公司指定的場園,脫粒後不準往家裡存放等等。統一的技術規范,推動了各農戶按照標准化組織生產。

二是建立健全質量安全監督體系。公司建立健全了生產過程中的各項管理制度,如農戶的「農事記錄」,公司的影像資料,舉報獎勵制度,懲罰措施等。如果有人使用了化肥或除草劑,舉報者得到獎勵,違規者將停止使用該地塊3年,並按照畝數、產量交納一定的罰款。

三是解決肥料問題。公司統一建立有機肥廠,每年生產有機肥5000噸。公司還採取了有機畜禽實行分戶飼養、保本增值的辦法,為470戶每戶提供4隻羊,為800戶提供2萬只土種雞,主要是為了糞便還田,發展有機農業。

四是搞好基地的生態環境建設。幾年來,公司籌集資金先後圍封沙地1萬畝,造林5000畝,飛播牧草5000畝,修水塘2000畝水面,修乾渠2000延長米,使有機農業生產基地的生態環境實現了「山青、水綠、空氣清新」。

五是聘請專家加強技術指導。公司聘請吉林市農科院退休的水稻育種專家為技術顧問,具體負責公司的有機水稻育種和有機水稻的栽培工作。聘請承德市華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技術顧問帶著他的弟子到公司搞有機生物菌肥開發。在翁牛特旗農業部門技術人員的幫助下,開展有機農業科技知識培訓,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大大提高了種植戶的科技水平。

拓市場,為農民架起致富金橋

有機食品質量好、價格高,適合一定的消費群體,產品銷售是一個關鍵問題。公司正是發揮了龍頭企業的作用,一頭聯農戶,切實抓好生產,另一頭聯市場,把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架起農戶與市場聯系的橋梁。

一是建立銷售分公司和辦事處。先後建起了上海黑魚泡子有機大米銷售公司,設立了北京、沈陽、重慶3個辦事處。通過分公司和辦事處,黑魚泡子的「環康」牌有機大米已銷售到北京、沈陽、重慶、天津、南京、溫州、濟南、泰安等地。

二是重點抓好團購推銷工作。幾年來,在有關部門的幫助下,「環康」牌有機大米先後打進了國務院老幹部活動中心,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單位,團購單位達到了26家,每年通過團購銷售大米140萬斤。

三是想方設法擠進大型超市。公司生產的有機大米先後擠進了北京的易初蓮花超市(泰國的連鎖店),重慶的興隆百貨商城(重慶市最大的超市)等。通過大型超市的銷售,逐步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

翁牛特旗黑魚泡子有機農牧業開發公司通過打品牌、建基地、拓市場,帶動農民發展有機農業。到目前,公司的有機農牧業已帶動農民1000多戶,戶均每年增收4000多元,年可創社會效益400多萬元。

目前市場上的農產品爭打有機牌,有機農業無形中成為一大熱點。針對這一現象,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新近在此間表示,在中國大規模推行有機農業,此路不通。有機農業盲目趨熱不可取,而且要防止其中的不誠實行為。
這位中科院院士在新近的一次農業論壇上說,有機農產品作為一種高檔農產品,在生產中有十分嚴格的要求,只允許採用綠色生態的生產方式,不允許使用化肥、化學農葯等農業生產資料,對土壤品質也有較高的標准。這樣的高門檻決定了有機農業只能小面積、少量地做,滿足一小部分高端消費者的需求。
張啟發說,在中國大規模推行有機農業,肯定此路不通。大量地做難點很多。他舉了一個生物農葯的例子。有機農業生產中,不可使用化學農葯,允許使用生物農葯。但生物農葯的效果有局限,特異性十分強,一般一種葯只能滅一種蟲。像水稻這樣的農作品,一個生產周期中會出現不止一種害蟲。用生物農葯,滅了一蟲,再出蟲的時候,又要找一種葯,生產過程十分繁復,成本很高。
這位中科院院士呼籲,國內的農業人士要更多關注大多數百姓吃的問題,主攻力量始終要對准主流消費群體的需求,確保供大多數人消費的農產品優質、安全,價格適中。他說,如果按嚴格的要求操作,有機農產品的高成本註定了它的高銷價,其市場份額不可能很高。如果借著有機的牌子進行市場炒作,那麼其中必然會有不誠實的行為。國內有些地方的有機農業生產基地里,其實是打化學農葯的。

『捌』 阿拉善盟一二二三四工作思路是什麼

「一」就是堅持科學發展、富民強盟、和諧幸福這一主題。第一個「二」,就是建設生態安全和邊疆安全兩大屏障。第二個「二」,就是破解水困、行難兩大瓶頸。「三」就是統籌發展三次產業。「四」就是實施四項民生工程。
詳細請看: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16871285.html

『玖』 山東省滕州市馬鈴薯產業化經營發展狀況

發揮比較優勢 發展特色經濟

加快內蒙古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

□ 張廣收

面向二十一世紀,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堅持和發展鄧小平同志「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高瞻遠矚,審時度勢,作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決策,為加快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在實施西部大開發中,調整產業結構是一項重要的內容,發揮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避免結構雷同,又是國家對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要求。因此,西部各省區必須從各自資源特點和自身優勢出發,准確定位,把握關鍵,突出發展有市場前景的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促進西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全面分析和認識內蒙古的各種自然資源以及區域特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等情況認為,內蒙古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必須走發展特色經濟的路子。

一、內蒙古產業結構的現狀

新中國成立5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內蒙古的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到2001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54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6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2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60億元,三次產業比重為23.4:40.4:36.2,產業結構逐步向合理化方向發展。

農牧業基礎地位進一步加強,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已具備了生產糧食280億斤、飼養牲畜7000多萬頭(只)的能力,每年可提供商品糧100億斤、商品肉100萬噸、羊毛6萬噸、羊絨4000噸、羊皮1900萬張、牛皮110萬張和鮮奶109萬噸,成為國家重要的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和商品糧基地。工業重型化結構得到改善,以農畜產品加工業為主的輕工業進一步加快發展,生產能力不斷擴大,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達到97億元,成為自治區第一支柱產業,涌現出了鄂爾多斯、伊利、仕奇、鹿王、興發等一批骨幹企業和名牌產品。能源、原材料等重工業穩步發展,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達到210億元,原煤產量、發電量、鋼產量分別達到8163萬噸、465億度和459萬噸。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第三產業發展迅速。

內蒙古經濟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在農牧業、能源工業、農畜產品加工業、稀土工業、生物高技術產業、草原文化旅遊等行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並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農牧業:內蒙古橫跨「三北」,東西長2400多公里,南北寬1700多公里,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的1/8,居第二位。其中,草原、人均耕地和森林面積居全國首位。豐富的土地資源,各異的自然條件,以及多樣的動植物分布,為發展特色農牧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呼盟的奶牛和大豆,興安盟的水稻,通遼、赤峰的玉米,錫盟的牛羊肉,烏盟的馬鈴薯,巴盟的小麥,伊盟、阿盟的絨山羊等等,特色明顯,優勢突出。目前,這些特色農牧業均在地區農牧業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比如,烏盟的馬鈴薯,年種植面積達到500萬畝,產量達到400萬噸,實現增加值10億元,佔全盟農業增加值的28%,同時還帶動了加工、保鮮、貯運等發展,目前有1.2萬個馬鈴薯儲存大戶,有3.5萬人、5萬輛車從事馬鈴薯運輸,大中型馬鈴薯加工企業共10戶,年加工馬鈴薯100萬噸。全盟馬鈴薯種植、加工、銷售實現增加值15億元,佔全盟國內生產總值的16.4%,已成為全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另外,內蒙古有13億畝草原,2.8億畝森林,環境容量大,污染相對小,綠色產品是一大特色。2000年,全區已有65家企業開發綠色食品,登記注冊綠色食品176種,佔全國綠色食品總數的10%以上,未來開發潛力很大。內蒙古從東到西還分布有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沙區總面積11.2億畝,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63.3%,結合生態治理,發展沙產業也具有廣闊的前景。

農畜產品加工業:農畜產品是內蒙古的特色和優勢,馬鈴薯、羊毛、羊絨產量居全國第一位,羊肉、牛奶產量居全國第二位,牛肉產量居全國第十位。依託農畜產品資源發展起來的農畜產品加工業,已成為內蒙古第一支柱產業,其產值佔全區輕工業產值的80%以上,佔全部工業產值的32%。特別是在馬鈴薯、羊肉、牛奶、羊絨等農畜產品加工行業優勢明顯,並具備了相當實力。2000年,全區羊絨產量近4000噸,已形成年梳絨1.5萬噸、生產羊絨衫1200萬件的生產能力,年實現銷售收入超過30億元、利稅4.5億元,並擁有鄂爾多斯、鹿王等馳名品牌,羊絨產量、加工規模、工藝技術、出口創匯等方面均居全國首位;牛奶產量近80萬噸,已形成年加工鮮奶近80萬噸的生產能力,全區乳品加工企業109戶,生產十大類近300個品種,乳製品產量達到6.6萬噸,年實現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利稅超過3億元,伊利集團年實現銷售收入超過12億元、利稅超過2億元;馬鈴薯產量700萬噸,大中型加工企業12戶,年加工馬鈴薯150萬噸;羊肉產量32萬噸,草原興發集團已形成年加工100萬只羊的生產能力。

能源工業:內蒙古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比較豐富,煤炭探明儲量居全國第二位,其中,儲量在100億噸以上、適宜露天開採的特大型煤田有五處,現已形成年產原煤1億噸的生產能力。同時,內蒙古靠近水源,發電成本低,輸電線路短,具有煤轉電的良好條件,目前電力裝機容量達到960萬千瓦,年發電量達到465億度,向區外轉電186億度,是我國外輸電量最多的地區。鄂爾多斯盆地天然氣田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幾個為數不多的陸上特大型氣田,天然氣蘊藏量10.7萬億立方米,其中內蒙古境內蘊藏量4萬多億立方米。目前,內蒙古境內的蘇里格、烏審和大牛地三個氣田已在內蒙古境內探明儲量7200多億立方米,並建成了年產天然氣25億立方米的生產能力。經過「九五」以來的快速發展,能源工業已成為內蒙古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增加值已佔全區全部工業增加值的18%。

另外,受電價的影響,近年來高載能工業已開始向能源基地轉移。內蒙古有豐富、廉價的能源資源,為發展高載能工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自治區政府還批准在烏海及周邊烏斯太、棋盤井地區建立高載能工業園區,並實行了優惠電價,大大促進了高載能工業的發展。全區電解鋁、電石、燒鹼、鐵合金、工業硅等高載能工業產品快速增長,高載能工業正逐步成為全區工業經濟新的增長點。

稀土工業:稀土是內蒙古具有相對壟斷的優勢產業,稀土資源總量居世界之首,工業儲量佔全國的85%、佔世界的50%左右;稀土科研、技術力量雄厚,包頭稀土研究院是全國最大的稀土研究院;包頭稀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我國惟一以「稀土」冠名的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內蒙古包鋼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全國第一家稀土上市企業。經過近40多年的開發建設,內蒙古稀土工業已具備了相當規模的生產能力,在國內外稀土市場佔有重要地位。全區稀土生產企業100多戶,其中稀土骨幹企業近20戶,年生產稀土精礦能力已達到10萬噸,年處理稀土精礦達到能力12萬噸,能夠生產80多個品種、220多個規格的稀土產品。單一稀土分離能力達到6.3萬噸(按處理氯化稀土計),稀土合金生產能力達到3萬噸,稀土金屬生產能力達到1.2萬噸,磁性材料生產能力達到160噸,打火石生產能力達到400噸,鎳氫電池合金粉生產能力達到1500噸,稀土拋光粉生產能力達到3200噸,基色熒光粉生產能力達到10噸。稀土精礦產量佔全國的60%、佔世界的40%,已成為世界重要的稀土原料基地。同時,還發展了稀土永磁電機、磁選機、電表阻尼器、稀土多元復合肥、稀土抗旱保水劑等大量技術含量較高的稀土應用產品,一批高技術、高附加值稀土項目和應用項目正在籌建之中。目前,全區稀土行業形成固定資產近15億元,從業人員1.2萬餘人,年產值超過15億元,利稅達到2.5億元。

生物高技術產業:生物產業的發展一靠技術,二靠資源。內蒙古雖不具有人才和技術優勢,但具有豐富的生物基因資源。一是有多種野生植物資源,現已投入開發的有山杏、沙棘、蓯蓉、苦豆子等;二是有多種中蒙醫葯資源,像甘草、麻黃等;三是有多種動物臟器資源,如羊胎盤等。這些資源具有良好的保健和葯用性能,開發利用價值很高。

草原文化旅遊:內蒙古是個絢麗多姿、極富傳奇色彩的地方,草原、古跡、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觀」構成了獨特的旅遊勝景,別具北國風采,塞外情韻,是旅遊的理想之地。內蒙古地跨「三北」,毗鄰八省,面向京津唐,還具有發展旅遊業優越的地理位置。隨著交通條件、旅遊環境的不斷改善,旅遊景點的增多,近年來,內蒙古旅遊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旅遊人數超過了9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51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3%,旅遊業正逐步成為全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內蒙古發展特色經濟的思路和重點

根據內蒙古實際和現有經濟發展基礎,未來特色經濟的發展要以資源轉換為基礎,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依託優勢資源、優勢企業和名牌產品,把內蒙古建成為我國重要的農畜產品和綠色產業開發區、能源和原材料產業開發區、稀土科研、生產和出口開發區,通過「三區」建設,實現資源轉換、結構優化、產業升級、技術創新。

(一)農畜產品和綠色產業

以名牌產品和豐富的農牧業資源為依託,繼續加強農田草牧場基本建設,積極調整農牧業生產結構,以加快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為切入點,大力發展以綠色品牌為主的農畜產品及其加工業,重點開發羊絨、牛奶、羊肉、牛肉、皮革、馬鈴薯、玉米、小麥等主導產品產業化系列,鞏固和擴大羊絨、牛奶、羊肉深加工產品在全國的領先優勢。同時,要加強生態建設,大力發展沙產業,營造綠色環境。

特色農業:要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根據各地氣候、土壤等不同特點,積極調整種植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農產品。按照合理布局、各有側重、相對集中、形成規模的原則,建設區域性生產基地,形成區域性的名優特產品。重點建設具有內蒙古比較優勢和特色的優質專用小麥、玉米、水稻、大豆、馬鈴薯等農產品基地和綠色產品基地。

畜牧業:要充分發揮天然草原的優勢,按照增草、增畜,改良草場、改良畜種,提高質量、提高效益的「雙增雙改雙提」的指導方針,穩步發展草原畜牧業,大力發展農區畜牧業,努力提高畜牧業集約化現代化水平,到「十五」末期,牛肉產量達到32萬噸,羊肉產量達到45萬噸,牛奶產量達到148萬噸,繼續保持全國的領先地位,力爭使畜牧業占農業比重提高到40%以上。

沙產業: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防線,是內蒙古在西部大開發中,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加強生態建設,要把防治和開發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恢復生態植被的基礎上,適度進行產業化開發,發展沙產業,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近期重點進行沙棘、沙柳、山杏、麻黃、甘草、蓯蓉、有毒灌草、風積沙、荒漠藻類等的產業化開發,發展沙棘葯品、化妝品和保健品、沙柳掛面箱板紙、杏仁飲料、風積沙微晶材料、麻黃素、蓯蓉酒、蓯蓉養生液等產品,力爭使沙產業成為內蒙古新的經濟增長點。

農畜產品加工業:以資源為依託,培育和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突出發展綠色食品和羊絨加工業。要充分發揮內蒙古獨特的綠色食品原料資源優勢,以名牌產品和優勢企業為龍頭,運用現代加工、保鮮、包裝技術,大力發展市場容量較大的牛奶、羊肉、牛肉、馬鈴薯、玉米、優質小麥等加工產品,使內蒙古成為全國重要的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基地。羊絨加工業要立足存量資產的優化重組,以壓縮、調整、創新、提高為核心,淘汰落後、過剩的生產能力,採用先進、適用技術與裝備改造現有企業,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增加花色品種。繼續培育和發展壯大鄂爾多斯、鹿王羊絨集團等龍頭企業,加快精梳羊絨面料、襯衣面料、高支精紡羊絨內衣等精、深加工產品的開發和生產,提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使內蒙古成為全國主要羊絨生產加工出口基地。

(二)能源和原材料產業

要立足煤炭資源優勢,加快轉換步伐,大力發展煤轉電、煤轉油和潔凈煤生產。實施煤電轉換,加快「西電東送」,重點建設托克托、達拉特、元寶山等8大電源項目。同時,加快建設向區外送電的通道,完善自治區內電網網架,完成達拉特—永勝域、豐鎮—張家坊等電力外送主通道工程和區內220千伏及110千伏主網架工程。力爭到「十五」期末,電力裝機容量達到1300萬千瓦,發電量達到700億千瓦時,向區外送電量達到370億千瓦時。加快煤炭液化技術產業化步伐,積極配合神華集團盡早建成年產250萬噸煤轉油項目。積極發展潔凈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開發利用天然氣,建設鄂爾多斯氣田烏審旗至呼和浩特天然氣輸氣管道和呼和浩特、包頭、東勝等城市配氣工程,以及天然氣化工基地;推廣利用潔凈煤,大力開發風能、光能和地熱資源。

依託豐富、廉價的電力資源,發展高載能工業,實現煤電冶、煤電化聯營,促進煤炭、電力行業發展,重點建設烏海及周邊地區高載能工業園區。加快發展具有內蒙古特色的新材料,著力開發生產納米材料合金粉、納米碳酸鈣、稀土改性MC尼龍等新材料產品,形成新的產業規模。採用先進、適用技術,加快傳統原材料工業的升級、改造,努力提高技術和裝備水平,把內蒙古建成國家重要的原材料生產基地。

(三)稀土產業

稀土產業的發展要突出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發揮內蒙古輕、中稀土的優勢,揚長避短,根據市場需求,一是適度集中並優化和穩定發展稀土上游產品,加強、鞏固、提高稀土原料生產基地建設。二是在優化的基礎上突出發展稀土中游產品,提高現有產品的質量和檔次,使全區稀土氧化物、混合稀土金屬、單一稀土金屬等中游產品的生產能夠滿足國內外市場不同層次的需要,成為世界稀土中游產品的集散地。三是有選擇的發展稀土下游產品和應用產品,繼續抓好稀土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發展稀土鋼、稀土鋁以及金屬材料和稀土抗旱保水劑、稀土飼料添加劑、稀土微肥等產品,加大開發稀土在高科技領域中的應用力度,發展稀土貯氫合金、稀土拋光粉、釹鐵硼永磁材料、鎳氫動力電池、稀土永磁電機等高科技應用產品。四是要充分發揮稀土科研人才的優勢,建立以包頭稀土研究院為主的骨幹技術創新體系,加強稀土技術產品的研究開發,力爭在稀土科學技術、新材料和新產品研製開發方面接近國際領先水平。到「十五」末期,把內蒙古建設成為全國乃至世界最重要的稀土原材料及儲氫材料、鎳氫動力電池等稀土應用產品的科研、生產和出口基地。

另外,生物高技術產業、草原文化旅遊業等是內蒙古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朝陽產業,也具有很好的發展優勢。

生物高技術產業:要立足豐富的中蒙葯材資源和動物臟器資源,研製開發具有內蒙古特色的蒙葯、現代生化葯品和微生物工程產品。以蒙葯二次開發為重點,應用現代先進適用技術,加快成方蒙葯現代產品開發,建設蒙葯開發生產基地,創造民族品牌。利用微生物和酶工程技術,開發生產新型工業微生物粉劑、酶制劑、功能食品及添加劑、微生物飼料、微生物農葯和微生物肥料等產品。繼續加強羊胎盤素、免抑肽制劑、金雙歧制劑、雙歧轉基因抗癌新葯等生物葯品的生產。

草原文化旅遊業:要充分利用內蒙古獨特的自然旅遊資源和文化旅遊資源,圍繞草原景觀、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三大主題,開發草原旅遊、歷史文化旅遊、民族風情旅遊、邊境旅遊、沙漠旅遊、冰雪旅遊六大旅遊產品,重點建設呼倫貝爾草原生態旅遊區、錫林郭勒草原民俗旅遊區、鄂爾多斯成陵民族風情旅遊區等八個特色旅遊開發區,到「十五」期末,力爭使旅遊總收入達到77億元,佔全區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4.5%,把旅遊業發展成為內蒙古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促進內蒙古特色經濟發展應採取的措施

(一)加大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創造特色經濟發展環境

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重要保障。內蒙古水利、交通、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相對落後,生態環境惡劣,應繼續加大這方面的投入,為特色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一是繼續爭取中央財政性資金更多地投入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二是積極爭取國家在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項目中多安排政策性銀行貸款、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優惠貸款;三是積極爭取商業銀行加大對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的信貸投入;四是自治區本級財政也應加大投入比例。

(二)制定產業導向政策,引導地區經濟協調發展

在實施西部大開發中,為了防止一哄而起,造成新一輪重復建設,有關部門應適時制定產業發展導向政策。根據各盟市資源特點、自身優勢和發展基礎,制定各行業區域布局規劃,提出各地的發展重點,並從項目審批、資金安排等方面加以引導,使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規劃的重點區域進行流動,促進地區間經濟協調發展。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特色經濟形成規模

發展特色經濟,盡快形成規模優勢,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離不了投資、金融、稅收、利用外資、對外貿易、吸引人才等政策方面的支持。在投資政策上,應加大對特色產業項目投資的傾斜力度,通過設立特色產業專項發展基金或銀行貸款貼息,支持和引導特色產業的發展。在金融政策上,應加大對特色產業的信貸投入,對於投資大、建設周期長的特色產業項目,適當延長貸款期限。在稅收政策上,對特色產業應給予減稅或免稅優惠。在利用外資政策上,應鼓勵外商投資於特色產業,並進一步拓寬利用外資方式。在對外貿易政策上,應進一步擴大特色產業生產企業對外貿易經營自主權,並在出口退稅、出口配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吸引人才政策上,應制定有利於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引導專業人才的合理流動。

閱讀全文

與沙產業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