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發布時間:2020-11-28 18:30:30

⑴ 中國第三產業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有哪些如何解決

建國以來,我國一直沿用的是東方核算體系MPS,該體系的核心是對物質產品進行核算的。但隨著經濟發展,非物質產品所佔比重越來越大,按照MPS體系核算,既不能全面反映國民經濟運行情況,也不利於國際對比。進入八十年代中期,,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逐步由東方的MPS向西方的SNA核算體系過渡,客觀上要求我國要建立和加強第三產業統計。

我國第三產業統計建立於1985年。1986年,國家統計局首次正式公布了198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到1988年我國第三產業統計制度已基本形成。為了摸清第三產業的底數,為各級政府制定第三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提供依據,1993年國務院組織開展了首次全國第三產業普查,並建立了周期性普查制度。同時為了實現向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全面轉軌,1993年國家統計局加大了對各專業統計制度方法的改革力度,推行了「7+1」套表,增加了財務統計的內容,建立了服務業、行政事業單位一套表統計制度,以滿足計算GDP的需要。但由於基層服務業、行政事業單位統計力量薄弱,難以保證數據質量,1997年國家取消了上述兩項制度,對這些行業的統計調查處於空白狀態。

在非普查年份,第三產業增加值依據相關專業的統計資料、普查年份的行業結構資料和有關部門的財務統計資料等來推算。

我區的第三產業統計工作與國家是同步開展的,並且我們在貫徹國家各項統計制度的基礎上,根據自治區政府的要求,於1998年在全區范圍內組織開展了第三產業快速調查,在快速調查的基礎上,於2000年建立了《服務業滾動統計調查制度》。其主要內容是將現行統計中沒有覆蓋的第三產業行業按四年一個調查周期,每年調查幾個行業,針對不同的行業,採用全面調查與抽樣調查相結合的方法,調查的指標是用於計算增加值的財務指標。該項制度的建立填補了我區第三產業部分行業統計的空白,為非普查年份計算第三產業增加值提供了基礎性的資料。

雖然我區第三產業統計工作在實踐中得到不斷發展和完善,並且經過全區各級統計人員的辛勤勞動,第三產業統計數據在為各級政府宏觀管理和決策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與自治區政府提出的加大對第三產業實施統計監控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影響統計數據質量的問題依然比較嚴重。目前在第三產業統計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第三產業中部分行業的統計制度不完善。表現為一是核算方法不完善,特別是對部分行業中核算基礎差的服務活動,沒有一套科學統一的核算方法,這也是造成GDP數據在地區之間不銜接的重要原因;二是統計指標不健全,統計分類粗。受長期以來重生產、輕服務核算思想的影響,在我國的統計制度設計中,對物質生產部門的統計指標設置細而全,而對於非物質生產部門則比較粗。從第三產業內部看,也存在著不平衡的情況,如貿易餐飲業、房地產業的統計指標比較完整,其它行業僅對計算增加值的財務指標進行統計,而對於人員狀況、設備情況、提供的服務類別等都沒有反映,難以反映第三產業的全貌。三是調查時間不同步,交通業、批零貿易業、房地產業統計實行按月統計,其它行業則實行四年為一個調查周期的統計,且指標設計的粗細程度不同,口徑不一,很難進行加工匯總,不能按月、季提供完整的第三產業資料,影響了定期統計監測工作的開展。

2、第三產業單位財務核算基礎薄弱,嚴重影響了增加值的准確性。第三產業增加值的計算是以會計報表為基礎,由於第三產業涉及行業復雜,且新的行業不斷涌現,客觀上要求有相應的會計制度對其經營狀況進行管理、監督,由於其主辦單位的經濟成分各異,缺乏一個統一的管理部門,因而沒有建立起正常的財務收支制度。從我區的實際情況看,第三產業單位多為一些經營規模小、人員少的中小企業,財務收支帳目不健全、不規范的現象十分普遍,,為開展調查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

3、被調查對象的配合程度下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第三產業調查對象經濟結構復雜,利益主體呈多元化格局,受各自利益的驅使,被調查對象的配合程度大大下降,特別表現在對個體戶的調查中,為了偷稅、漏稅,個體戶瞞報、漏報的現象十分嚴重;另外部分企業也存在著「兩本帳」的問題,加大了搞准統計數據的難度。

4、統計力量薄弱,經費不足,嚴重製約著第三產業統計工作的開展。第三產業調查單位數量眾多,遍布城鄉,沒有一支強有力的調查隊伍,難以收集到全面、准確的統計數據。而現實情況是從統計系統內部來說,從國家到地方各級均沒有獨立的第三產業統計機構,普查年份靠組建臨時機構,抽調各方面人員來完成;非普查年份,第三產業統計分散在各有關專業,沒有綜合協調機構,對第三產業統計工作缺乏總體設計,長遠規劃。從人員情況看,旗縣統計局處於調查工作的第一線,而我區各旗縣從事第三產業統計工作的人員平均僅有1-2人,且多兼職其他工作,面對如此眾多的被調查對象,統計人員力不從心,漏統、錯統現象很難避免。從外部來說,長期以來,部門統計在第三產業統計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部門統計工作被削弱了,從第三產業各行業統計機構人員配備情況看,實行條管單位,如金融、保險、郵政系統等和政府各部門,一般都設置統計機構並配備專職統計人員,而第三產業的其它行業,則很難保證有機構和人員。另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統計調查經費不足,也嚴重困擾著統計工作的正常開展。

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

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主要存在四大問題:
1、文化市場中政府的行政干預較多。
2、文化產業成為政績工程,重數量不重質量。
3、文化產業創新元素不夠豐富,內容和形式單一。
4、高素質人才十分缺乏、知識產權得不到保護。

⑶ 成渝經濟區產業發展現狀中存在的問題是什麼

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
(一)資源整合力度不夠,產業結構定位和發展方向不相適應
成渝經濟區有許多可以互補的優勢資源,近幾年來川渝兩省市也積極採取了諸多的措施和行動促進雙方資源的整合互補,但由於兩省市行政區劃的分割,自身相對狹隘的利益導致資源的整合力度不夠,產業結構的定位和發展方向趨於雷同,與自身資源不太適應。
比如在汽車製造業領域,重慶直轄後,汽車、摩托車工業快速發展,具備了形成西南汽車、摩托車工業生產基地的良好條件,而四川的汽車製造業幾近消失。若有了良好的市場協作,重慶可以整車生產為主導,而四川則可以在零部件生產上與重慶搞好配套,形成汽車摩托車生產的良好協作鏈條。可四川卻沒有著眼於汽車零部件生產配套企業,而是引來豐田和一汽;據調查,重慶長安集團目前幾百家配套企業一半來自重慶本地,另一半則來自江浙,幾乎沒有四川的企業。
(二)區域間資源配置有待調整,經濟發展活力不足
資源要素向何處流動,怎麼組合,一般均受經濟利益支配。成渝經濟區在資源上佔有很大的絕對優勢,但受到經濟利益的支配,區域配置不夠合理,從而導致區域經濟發展活力不足。就人力資源配置來講,由於各種區域政策、環境等的影響,高端人才絕大多數選擇了四川地區,從而促進了四川高新技術產業的飛速發展,而重慶有自然地理環境以及政策的差異,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夠強,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抑制了地區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的發展。
(三)各種要素市場的發展還有差距
成渝經濟區在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以及技術交易市場等方面發展還存在差距。如,上市公司數量,四川在西部地區名列首位;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性、用工的工種限制上以及高技術人才等方面存在差距;同時技術市場交易總量差異也很明顯。
(四)一些重點行業企業規模小,布局分散
各行業內的企業規模和布局直接影響著區域大市場的形成,特別是一些重點行業企業的規模、布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區域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的形成發展和壯大。如,作為成渝經濟區重點發展的汽車、摩托車及零部件產業,在企業的規模上絕大多數屬於中小企業,而且在產業布局上趨於分散,川渝兩省市都在競相發展汽車、摩托車研發配套企業,產業集中度相對較低,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產業集群,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汽摩及零部件生產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的形成與整合。
(五)政府對市場體系建設關注不夠
成渝經濟區內部分地市(區縣)政府對市場體系建設的認識不足,關注不夠,支持力度小,也制約了本地區市場體系的建立和健全。由於成渝經濟區內的主要地區目前正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對於工業和農業等實體經濟發展比較重視,將較大比例的資源配置到工農業領域,而對於服務型經濟的發展還沒有足夠的意識,存在比較嚴重的「重工輕商」和「重農輕商」的問題。

⑷ 石墨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石墨設備是一種重要的化工設備,在氯鹼工業、磷酸與氟化工工業中應用越來越多,在防腐行業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用於防腐行業具有優良的耐腐蝕性能,對於一切濃度的鹽酸、磷酸與氫氟酸包括含氟介質都有優良的耐蝕性,應用溫度最高位350℃-400℃,耐一定的高溫,如果添加適量的有機硅樹脂浸漬石墨,則可耐至350℃,有優異的熱傳導性能。

⑸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發展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和不足

高新技術產業的集抄約程度襲明顯不足,具體體現在高新區單位土地的產出率低下,高新技術產品附加值低,高新技術企業的利潤率低且呈現下降趨勢,導致優惠政策過度,空間擴張太快,促使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競爭力不強。
產業結構高度趨同,比較優勢不明顯。在發展初期,許多高新區在爭相發展一般性高技術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項目時,片面追求結構的高度化而忽視了產業結構的合理化。
由於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內部企業之間沒能形成「優勢互補、良性競爭」機制,加之園區提供的過度優惠政策,導致園區企業自主創新動力不強,出現「貿而不工、科而不研、研而不果」的怪現象,導致園區內部高新技術企業未能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主要精力用於高新技術產品的貿易上,進行低層次的、重復性的經營競爭,缺乏現代技術內涵。

⑹ 我國當前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是重視產業發展的數量,不重視質量。但這也是產業發展必然的過程。產能擴張以專頂替進屬口並考慮大量出口,一旦國內需求或者特別是國際市場出現問題就會受到重大影響。
二是產業鏈發展不成熟。上下游不配套,資源、能源控制力不夠,國際競爭力弱。
三是產業經理人、產業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四是政策指導不深入,不夠全面。

⑺ 新興產業的企業要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一)各地產業規劃布局范圍過寬,重點不突出,難以形成比較優勢
(二)產業技術發展路徑不確定,核心技術缺失,可規劃可預測性差
(三)技術發展呈點狀突破,未形成完整鏈條,技術創新共生體系尚需完善
(四)產業市場需求不確定,相關配套體系缺失,受傳統行業擠壓嚴重
(五)技術產業化進程緩慢,缺乏評價考核體系,商業模式創新動力不足
(六)創新的市場需求驅動尚未形成,市場預期低迷,企業的創新熱情不高
(七)產業所需人才儲備不足,高精尖人才缺乏,供需結構有待優化
(八)人才引進質量參差不齊,產出效用不高,缺乏整體的人才配套政策
(九)政府的主觀驅動過強,對國有單位依賴過大,民營企業的參與度低
(十)金融創新不夠完善,缺乏風險分擔機制,難以支撐新興產業的發展

⑻ 我國目前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什麼問題

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產業化的整體水平低,發展不平衡,產業化經營組織規模小,競爭力弱。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區、不同農產品的產業化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在許多鄉鎮農業產業化已初步完成了由產品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單一產品向系列產品、由內向型向外向型的轉變。但由於中國小農經濟思想根深蒂固,沒有對農業進行橫向的和縱向的以及深度的擴展。例如觀光農業、綠色農業等發展滯後,土地經營權的平均分配製度和生產要素市場化機制的缺乏,使農業生產只能以家庭為單位,經營規模長期凝固化,形成了農業生產中每個農戶分散式的小規模經營。農民的市場意識差,參與市場的積極性不高,因此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的數量也較低,導致農業產業化組織的規模小,競爭力弱。
2市場發育不成熟,實施農業產業化的政策法規不健全。一是農民分散、細小的生產經營方式限制了產品的交易方式,多呈無組織分散狀態進入市場,使他們在市場上總是處於被動地位,缺乏市場競爭力和自我保護能力,難以抗衡社會上各利益集團對農民權益的侵蝕。同時,在宏觀上缺乏代表其利益參與市場和自我保護的市場主體,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開放的國際市場環境。二是市場建設和市場運行中的部門分割、地區封鎖、行業壟斷等情況比較嚴重;市場秩序尚不規范。摻雜使假、欺行霸市、虛假廣告時有發生,干擾了市場的公平競爭;在實施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調節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中介組織、農民等之間關系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市場監督管理政出多門,缺乏應有的權威性和統一性。
3農業產業化組織與農戶的利益關系不規范。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利益分配機制是決定產業化經營能否長期堅持下去的重要因素。現階段農業產業化組織與農戶的利益關系存在著不規范的現象。有的企業在產品難以銷售時拒收農產品或壓價收購農產品,忽視農民利益;有的農戶在農產品促銷時不按合同約定賣給企業等。目前在企業與農戶的購銷關系中,很多都是口頭約定或君子協議,真正簽訂協議訂單的只有43%,而且違約現象時有發生。
4土地流轉機制與規模經營矛盾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目前,我國土地經營大都停留在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的「分包」這一層次上,這種分散種植的格局和分散的農戶利益,與產業化經營的規模經濟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沖突,很不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分散的小農戶無法和發達國家現代化、產業化和一體化的農業組織進行競爭。

⑼ 我國國家級開發區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我國國家級開發區批復時間不一,發展的基礎條件不同,區位條件各異,發展水平也是參差不齊。在一些發展條件較差的開發區,在產業發展方面還存在一系列問題,比如產業層次不高、技術水平不高、自主品牌缺乏、產業布局粗放、重復投資和無序競爭等。

閱讀全文

與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