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醫可以產業化發展嗎
我覺得中醫產業化發展是趨勢,任何事物想發展壯大都必須得走規模化、產業化的道路,像北京的國醫聖軒就是這樣,現在正在走向規模化,他們的目標就是通過「一帶一路」政策走出去。
2. 如何促進中醫葯產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首先應清楚是哪類行業所在的企業,其次要有正確認識: 節能是指盡可能地減少能源消耗量,生產出與原來同樣數量、同樣質量的產品;或者是以原來同樣數量的能源消耗量,生產出比原來數量更多或數量相等質量更好的產品。環保產業是指在國民經濟結構中,以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為目的而進行的技術產品開發、商業流通、資源利用、信息服務、工程承包等活動的總稱。它在美國稱為「環境產業」,在日本稱為「生態產業」或「生態商務」。 環保產業是一個跨產業、跨領域、跨地域,與其他經濟部門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綜合性新興產業。因此,有專家提出應列為繼「知識產業」之後的「第五產業」。 節能環保產業是指為節約能源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的產業,是國家加快培育和發展的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節能環保產業涉及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等,產業鏈長,關聯度大,吸納就業能力強,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明顯。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是推動節能減排,發展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的戰略選擇。
3. 如何促進中草葯產業的發展
「互聯網+中醫葯」發展概況分析
意見提出,支持人工智慧輔助診斷、中醫專家系統等建設,開展互聯網延伸醫囑等服務應用;探索和推廣「智慧葯房」建設,提供一體化葯事服務。「互聯網+中醫葯」還將在中醫養生保健、健康管理、中醫特色康復和健康養老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預計到2020年,中醫葯健康服務與互聯網融合發展邁上新台階,融合發展新模式廣泛應用;到2030年,以中醫葯理論為指導、互聯網為依託、融入現代健康管理理念的中醫葯健康服務模式形成並加快發展。
中醫葯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分析預測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中葯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中醫葯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已經突破萬億元,到了2015年我國中醫葯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到了12123億元,到2016年增長至14451億元。截止到2017年我國中醫葯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達到了17500億元。預計2018年中國中醫葯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20780億元,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6.04%,預計到了2022年中醫葯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37680億元。
2014-2022年中國中醫葯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統計情況及預測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1、政策利好為中醫葯行業創造有利條件
2016年,國務院發布了《中醫葯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緊接著國家中醫葯管理局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又發布了《中醫葯「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規劃指出「推動中醫葯『一帶一路』建設,對服務國家戰略具有重要意義」。國家將中成葯的發展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目標到2020年,中醫葯「一帶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
2017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做出了一系列具有中醫葯特點的重大制度創新,奠定未來中醫葯發展基礎。《「十三五」中醫葯科技創新專項規劃》,提出加快推動中醫葯的傳承與創新,實現中醫葯事業振興發展,並提出「完善中醫葯國際標准,形成不少於50項葯典標准和100項行業標准,實現20-30個中成葯品種的葯物注冊以及5-10個中成葯品種在歐美的葯品注冊;加強中醫葯研究的國際合作」等戰略目標,為中醫葯產品的國際化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2017年10月8日發布的《關於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葯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中指出,將支持中葯傳承和創新,建立完善符合中葯特點的注冊管理制度和技術評價體系,處理好中葯傳統優勢與現代葯品研發要求的關系。
2、市場需求大
一方面,居民收入水平提升與城鎮化、老齡化人口結構使得國民對醫葯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提升,疾病譜的變化也造成了醫葯消費結構的變化,過去以各類急性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為主的疾病譜患病率逐步下降,逐步被以心腦血管類疾病、消化類疾病為代表的各類與人們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慢性病所取代,而中成葯對這些慢性病的治療效果已被不斷的實踐驗證,因此國內對中成葯的需求在未來將顯著提高。另一方面,《中醫葯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提出要加強中醫葯的國際貿易,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穩步推進,中醫葯的海外市場需求也會逐步上升。
3、中醫葯+互聯網+人工智慧
2017年12月,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烏鎮舉行。在此期間,全國首家互聯網國醫館落地烏鎮,並以「中醫葯+互聯網+人工智慧」等創新理念吸引了醫葯界的目光。
該互聯網國醫館最大的亮點是其配備有廣東一方制葯研發的一方智能葯房系統。使用該系統,醫生只需要將處方信息輸入電腦,智能葯房系統將自動接受處方信息指令,識別所需葯材,並自動測量劑量,再將中葯配方顆粒按需封裝,整個流程不到10分鍾,大大縮減了患者的等候時間。
該智能葯房不僅大大提升了醫院對中葯房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同時也提升了消費者對中醫、中葯服務體驗,方便了用葯,提高了患者服用中葯的依從性;同時,也降低了葯房葯師的勞動強度,進而可以將更多的時間精力投入到用葯咨詢服務中去,提升了中醫機構葯房的現代化水平。
近年來,智能葯房開始進入大中型醫療機構,在中西醫領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能有效保障患者的用葯安全。智能中葯房系統的出現,更是解決了中醫醫療機構葯房需要「確保中葯配方顆粒與傳統中葯湯劑的葯效一致」、「提升配葯效率」、「方便患者服用中葯與提升用葯依從性」等痛點和棘手的問題。
4、推進中醫葯供給側改革
在中醫葯產業領域,從六大方面推進中醫葯供給側改革:從消費需求看,人們對中醫葯服務無論是質和量都產生了「井噴式」的需求,多元化、個性化特徵日益明顯;從服務領域看,中醫葯服務正由主要提供葯事服務和醫療服務向提供融葯事、醫療、預防、保健、養生、康復於一體、全鏈條服務的方向發展;從服務供給看,中醫葯服務正從主要由政府舉辦向由政府和市場共同舉辦發展;從服務模式看,中醫葯服務正由以疾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發展;從服務產品來看,中醫養生產品、小型保健理療設備等正越來越多地進入家庭;從國際形勢來看,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重視開發和利用中醫葯,對國內發展形成倒逼態勢。
未來,國家將著力推進中醫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中醫葯健康服務,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4. 中醫發展現狀和前景是怎樣的
中醫葯行業海外日趨流行
近年來,療效和安全性的逐步提升,使得中醫葯在海外日趨流行。明星效應的推動也幫助中醫葯得到了更多的曝光。但是,中醫葯的海外推廣並不盡如人意。如今英國中醫葯行業已經進入相對穩定的「沉澱期」。盡管在爭取英國醫保體制認可上屢屢碰壁,業界仍在為推動英國中醫立法這一終極目標而努力。
海外傳播效果頗豐
中醫起初是為海外華僑華人服務,隨後傳播給了華人圈子附近的外國人。如今,中醫葯在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的傳播效果最好,在美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也有所發展。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葯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中醫葯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目前103個會員國認可使用針灸,其中29個設立了傳統醫學的法律法規,18個將針灸納入醫療保險體系。中葯已在俄羅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聯酋等國以葯品形式注冊。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辦了數百所中醫葯院校,培養本土化中醫葯人才。
中醫葯行業發展阻礙分析
盡管海外傳播取得喜人成果,但中醫仍處於相對邊緣的地位,在醫學實踐上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除韓日以外,中醫並未進入當地醫療體系的主流,大都停留在「個體戶式」的診所模式。在中醫接受度較高的荷蘭,中醫有4000多人,卻開有1500多家中醫診所,每間診所受訓的中醫人員亦不過3人,中醫在立法、標准制定、教學體系、職業系統和社會聲譽方面都不樂觀。
立法限制人才缺乏
中醫葯在海外傳播的困境,與立法監管方面的缺陷具有密切關系,英國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上世紀90年代之前,包括針灸在內的中醫葯診療方法在英國發展迅速,其對於部分疑難雜症和慢性病的良好治療效果,贏得了英國主流媒體關注和社會認可。然而,英國政府對中醫葯治療的零監管也使低水平的中醫診所混入市場,中醫診療整體水準出現滑坡。90年代末爆發的「中葯致癌」事件大大損害了中醫葯的聲譽,其負面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2011年《歐盟傳統草葯製品法令》正式實施,占據中葯市場份額達60%的中成葯被禁止出售。目前西方國家對中草葯進口的限制仍然是中醫葯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
海外中醫葯人才缺乏
海外中醫葯人才的缺失也是影響中醫葯長足發展的因素之一。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學習中醫的人越來越少,後備人才不足成為一個重要制約因素。部分在英國行醫的中醫葯醫生來自中國,年齡較大,在專業術語的英語表達和新的信息技術掌握方面有一定局限,影響其行醫效果。在英國的中醫診所良莠不齊,通過市場優勝劣汰,服務不佳的診所被市場淘汰也符合正常市場規律。
完善產業加強監管
如今,中醫葯的海外傳播獲得了中國政府的政策支持。近年來,中央部委和各省區市陸續發布的中醫葯行業發展扶持文件多達50份,據《中國的中醫葯》白皮書稱,中國政府致力於推動中醫葯全球發展,支持國際傳統醫葯發展,促進國際中醫葯規范管理。目前,中國政府與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簽訂中醫葯合作協議86個,中國政府已經支持在海外建立了10個中醫葯中心。
中醫葯的國際化也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在沿線各國推進。據《中醫葯「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到2020年,中醫葯「一帶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與沿線國家合作建設30個中醫葯海外中心,頒布20項中醫葯國際標准,注冊100種中葯產品,建設50家中醫葯對外交流合作示範基地。中醫葯已成為中國與東盟、歐盟、非洲、中東歐等地區和組織衛生經貿合作的重要內容。
未來,中醫葯在海外的發展應致力於人才供應鏈、產業供應鏈、金融供應鏈的搭建。中醫葯在海外的推廣需要構建相關的政策、市場、科研、教育等全體系專業人才結構;同時搭建貫穿產地種植、生產加工、運輸物流、零售服務終端的產業供應鏈;利用人參、紅豆杉等具有金融屬性的中草葯產品,結合創新金融投資模式,藉由金融渠道推進中醫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最終推動中醫葯的國際化。
5. 中醫養生行業發展前景如何
一般所指抄的人妖和變性人是有區別的,變性人指的是已經做了變性手術的人,雖然可能可以沒有相對應的生育能力,但從法律上來講,變性人已經是一個女(男)人了!而俗稱的人妖是容易和變性人搞混的,大部分的人妖僅僅是外表像女人而實際還有男的器官,因此兩者不一樣!
6. 中醫-行業的前景如何
很有前途的,針灸等治療方法現在看來能被全世界好多國家所信賴,而且功效很神奇。學好以後,用途很大啊。
7. 請問中醫產業的前景怎麼樣
中醫發展到現在,支持者還是不少的。
問題是現在的醫生太黑心,一切向前看內。
而且缺少國際上的容認可和推廣(別告訴我各地的那種同仁堂之類的旅遊指定場所是推廣,那種完全就是黑人黑錢,完全是糟蹋了中國醫葯文化,給本來就不容易被外國人認可的中醫抹黑。。)
如果是國內的話,在很多比較講究傳統的地方還是有前途的。畢竟中醫的調養效果擺在那。
8. 我國國內中醫葯產業發展如何
作為具有原創科技特點的產業領域,近年來,國內中醫葯產業發展迅速,中葯製造工業產值已近萬億規模。
肖偉為此表示憂心:「作為中醫葯的原創國,中成葯如果不能以葯品形式堂堂正正進入國際市場特別是歐美主流市場,中葯國際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話,我國中葯產業也只能處於全球天然葯物產業鏈的低端。中醫葯作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承的一張名片,距離邁向全球葯品高端市場仍有很大的距離。」
9. 中醫葯產業發展未來的價值是什麼
中醫葯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應該是研究和發掘古代密方驗方和臨床應用的添加方。(做成濃縮的丸劑,便利世界人服用),就是中醫葯走出國門,為全世界人民服務。讓世界人認識中國認識中醫葯,這就是價值,讓中醫葯為世界人民健康服務的價值。(如青蒿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