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支撐大數據產業發展促進零售業態全面升級
支撐大數據產業發展促進零售業態全面升級
蘇寧充分利用在互聯網轉型的平台優勢,依託蘇寧「物流雲」、「數據雲」、「金融雲」,全面支撐武漢市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及零售業態的全面升級,向武漢企業提供完整的互聯網轉型所需的技術和平台支撐。市商務局支持本地電商平台建設,支持本地傳統商貿企業轉型升級,將蘇寧雲平台服務納入政府采購目錄,對本地企業的轉型升級提供配套政策扶持。
據介紹,蘇寧利用武漢地理及資源優勢,集中整合當地各類農產品信息和蘇寧平台優勢,建設「武漢地方特色館」,拓寬武漢特色農產品銷售渠道,提升武漢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競爭力,推動武漢特色農業(旅遊)產業的發展。同時蘇寧支持武漢特色優質農產品納入蘇寧自營采購體系或特色農產品招商體系,推動武漢特色農產品銷售。
市商務局則通過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等手段,支持並協助蘇寧在市內合適的區、鎮拓展蘇寧易購服務站,發展鄉村聯絡員,通過培育一批電商帶頭人,幫助蘇寧開拓農村市場。易購服務站整合「工業品下鄉」及「農產品進城」功能,既可以服務農村消費者,還將特色農產品通過易購平台銷向全國。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支撐大數據產業發展促進零售業態全面升級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❷ 政策頻出 大數據產業步入快速發展期
政策頻出 大數據產業步入快速發展期_數據分析師考試
隨著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完善和相關分析技術的成熟,大數據產業正步入快速發展期,並持續獲得政策力挺。
2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2015年上半年工業通信業發展情況舉行發布會,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總工程師張峰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工信部在下一步貫徹「互聯網+」指導意見中,將重點推進組織實施智能製造重大工程,推進重要工業雲、工業領域大數據中心建設。值得注意的是,工信部將出台互聯網與工業融合、服務型製造、工業雲和大數據等指導意見,加快法律法規制定修訂,組建「互聯網+」製造的標准推進聯盟,制訂智能製造綜合標准體系。
目前政策對大數據的支持力度正不斷提升,大數據已上升至國家戰略。自去年3月「大數據」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以來,國務院常務會議一年內6次提及大數據運用。在6月17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總理李克強再次強調大數據運用的重要性。7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運用大數據加強對市場主體服務和監管的若干意見》。
機構預計,在企業和政府部門需求的共同推動下,大數據產業將迎來年均逾100%的增長率,到2016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百億元。從事大數據採集整合、數據存儲運算、數據分析挖掘、數據應用和消費服務等分領域,將獲得市場擴張機遇。
從企業層面來看,大數據應用廣泛,包括對海量數據處理、挖掘和應用等,而這些應用又將帶動數據存儲設備和提供解決方案,大數據分析、挖掘和加工類企業等環節發展,在去IOE和國產化浪潮的推動下,相關產業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政策頻出 大數據產業步入快速發展期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❸ 支撐大數據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有哪些是在未來五年中亟待突破的
大數據是以容量大、類型多、存取速度快、應用價值高為主要特徵的數據集合,正快速發展為對數量巨大、來源分散、格式多樣的數據進行採集、存儲和關聯分析,從中發現新知識、創造新價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服務業態。
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的交匯融合引發了數據迅猛增長,數據已成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大數據正日益對全球生產、流通、分配、消費活動以及經濟運行機制、社會生活方式和國家治理能力產生重要影響。目前,我國在大數據發展和應用方面已具備一定基礎,擁有市場優勢和發展潛力,但也存在政府數據開放共享不足、產業基礎薄弱、缺乏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法律法規建設滯後、創新應用領域不廣等問題,亟待解決。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面推進我國大數據發展和應用,加快建設數據強國,特製定本行動綱要。
一、發展形勢和重要意義
全球范圍內,運用大數據推動經濟發展、完善社會治理、提升政府服務和監管能力正成為趨勢,有關發達國家相繼制定實施大數據戰略性文件,大力推動大數據發展和應用。目前,我國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居全球第一,擁有豐富的數據資源和應用市場優勢,大數據部分關鍵技術研發取得突破,涌現出一批互聯網創新企業和創新應用,一些地方政府已啟動大數據相關工作。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大數據部署,深化大數據應用,已成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和推動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需要和必然選擇。
(一)大數據成為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動力。以數據流引領技術流、物質流、資金流、人才流,將深刻影響社會分工協作的組織模式,促進生產組織方式的集約和創新。大數據推動社會生產要素的網路化共享、集約化整合、協作化開發和高效化利用,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經濟運行機制,可顯著提升經濟運行水平和效率。大數據持續激發商業模式創新,不斷催生新業態,已成為互聯網等新興領域促進業務創新增值、提升企業核心價值的重要驅動力。大數據產業正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將對未來信息產業格局產生重要影響。
(二)大數據成為重塑國家競爭優勢的新機遇。在全球信息化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大數據已成為國家重要的基礎性戰略資源,正引領新一輪科技創新。充分利用我國的數據規模優勢,實現數據規模、質量和應用水平同步提升,發掘和釋放數據資源的潛在價值,有利於更好發揮數據資源的戰略作用,增強網路空間數據主權保護能力,維護國家安全,有效提升國家競爭力。
(三)大數據成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徑。大數據應用能夠揭示傳統技術方式難以展現的關聯關系,推動政府數據開放共享,促進社會事業數據融合和資源整合,將極大提升政府整體數據分析能力,為有效處理復雜社會問題提供新的手段。建立「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管理機制,實現基於數據的科學決策,將推動政府管理理念和社會治理模式進步,加快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相適應的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逐步實現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
❹ 工信部將從七方面推進大數據產業發展
工信部將從七方面推進大數據產業發展
11月16日,為宣貫落實《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網信辦、廣東省深圳市政府聯合在第十七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舉辦了大數據創新發展論壇。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懷進鵬、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中央網信辦副主任庄榮文、深圳市市長許勤出席會議並講話。
懷進鵬指出,數據是重要的戰略資源與核心創新要素,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大數據技術和產業是大數據發展應用的基礎與支撐。當前我國大數據產業發展面臨著重大機遇和挑戰,必須加快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圍繞建設數據強國,從以下七個方面全面推進大數據產業發展。一是貫徹落實國家大數據戰略,做好大數據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二是支持大數據關鍵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三是促進大數據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與《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等國家戰略協同;四是推動大數據標准體系建設;五是大力促進大數據應用,建設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支持地方開展大數據產業發展和應用試點;六是加強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七是完善大數據制度法規。
貴州省委常委、貴陽市委書記陳剛代表地方政府,鄔賀銓院士代表專家,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曹淑敏代表研究機構,分別就大數據發展作了專題報告。阿里巴巴、華為、奇虎360等企業代表進行了高峰對話。來自全國各地方政府部門、企業、科研機構及媒體的代表共計700餘人參加了論壇。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工信部將從七方面推進大數據產業發展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❺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請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和個人所在工作崗位談談如何如何做好安全生產工作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做好安全生產工作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
一是預防為主,做好個人防護的常態化
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一米線、公筷制、少聚餐,這些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健康的行為方式不僅能夠防控新冠肺炎,也能夠防控其他傳染病,是很好的措施。希望這些良好的習慣能成為我們生活的常態,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二是專群結合,以專為主,做好專業機構防控工作的常態化
要將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的基本方略貫穿到專業機構的日常工作,成為我們專業人員的自覺行動,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及時發現傳染源,阻斷傳播途徑。及時發現傳染源,這里對醫療衛生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這些專業機構的核酸檢測能力提出要求,這是至關重要的病毒看不見、摸不著必須要有檢測能力。到目前為止還有1300多個縣沒有發生過疫情,一定要准備寧可備而不用不可束手無策。科學的劃定防控區域的最小單元果斷採取精準圍堵,實現對散發病例或者聚集性疫情發現一起撲滅一起。
三是突出重點,做好重點場所、重點人群防控工作的常態化
在落實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全面開放商場、超市、賓館、餐館等生活場所,分類有序地開放其他公共娛樂場所。醫療機構、學校、養老機構、監管場所等重點機構要根據機構特點認真進行排查,確保防控措施落實到位,對老年人、兒童等重點人群加強個人防護指導降低受疫情影響的風險。
四是強化科技支撐,提升常態化防控工作的科技含量
一方面要推進疫苗、葯物的科技攻關,推進快速檢測試劑和設備的研發,強化醫療機構、疾控機構、海關檢疫機構和第三方社會檢測機構的能力建設,加快推進重點人群應檢盡檢和其他人群願檢盡檢;另一方面要發揮大數據的作用,落實健康碼互通互認,推進人員有序流動。
五是落實四方責任,使防控工作全面常態化
全面落實地方黨委政府的屬地責任、系統部門的主管部門、企業事業單位的主體責任、家庭個人的自我防護責任,形成防控合力,促進防控工作的全面常態化。
❻ 大數據產業發展明確四大重點
大數據產業發展明確四大重點
在23日召開的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分論壇上,一系列關於促進大數據和數字經濟發展的新政出爐,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的路線圖更加明晰。
在大數據分論壇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陳肇雄提出推進大數據發展的四大重點方向。一是推動大數據創新發展,支持前沿技術創新,加快關鍵產品研發,推進大數據與雲計算的深度融合,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造就一批明星企業和人才。二是推動大數據融合發展,深挖融合潛力,加快工業互聯網、工業大數據建設,培育數據驅動發展新模式、新業態。三是激發市場活力,鼓勵建立大數據公共服務平台,鼓勵中小企業深挖細分市場,積極參與數據安全建設,推動大數據企業的國際化發展。四是推動大數據安全發展、強化保障能力,加強大數據安防產品開發,維護數據的可靠性,構建安全保障體系,建立高效的數據安全管理機制。
其中,加快布局工業互聯網成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在當日舉行的數字經濟分論壇上,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軟體服務業司副司長李冠宇提出,在推進工業互聯網平台發展方面,將加強頂層設計,並將制定出台《工業互聯網平台建設和推廣工程實施指南》,統籌推動平台培育、企業上雲、百萬工業APP培育等重點工作。此外還將制定出台工業互聯網平台評價指南,分期分批遴選10家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台,鼓勵地方支持行業骨幹企業建設本區域本行業平台,形成一批面向特定行業獨立運營的工業互聯網平台。
在完善公共支撐體系方面,工信部將建立涵蓋標准、監測分析、數據管理、質量管理與技術成果轉化在內的公共支撐體系,營造開放、規范、誠信、安全的工業互聯網平台發展環境。
數字經濟既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機遇,也會帶來潛在的風險。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局長張望在數字經濟分論壇上指出,近年來,地下數據交易猖獗,「熔斷」「幽靈」等安全漏洞頻出,數據泄露和網路攻擊事件頻發,給個人隱私保護、企業安全生產、經濟社會發展乃至國家安全都可能帶來新的挑戰。同時,數字經濟對原有的行業秩序、利益格局和治理體系也會產生較大的沖擊。
加強制度設計,提升數字經濟監管能力和治理水平勢在必行。張望指出,堅持包容與監管並重,支持與規范並行,逐步建立與新業態發展相適應的監管方式;完善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壟斷法,加快推動促進和規范數字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的立法進程,營造公平、有序、創新、活躍的數字經濟市場環境;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推進技術與管理並舉的數字經濟治理模式,提升數字經濟領域態勢感知、風險預警水平,提高風險防範能力,推動數據共享,促進協同治理,實現決策科學化、精準化,提升數字經濟治理能力;推動制定跨境電商、市場准入、數據流動等國際貿易和投資新規則,推動共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
❼ 大數據說話,疫情之下網約車行業的變與不變
疾病是人類前行之路上繞不開的「黑天鵝」。據不完全統計,21世紀最初的20年裡,僅爆發性的重大傳染疾病致使全球蒙受的經濟損失就已經達到了萬億美元的規模。此次爆發的全球性新冠病毒,暫未統計出經濟損失,但是對於部分行業的沖擊也是肉眼可見,比如,網約車出行行業。
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網約車市場活躍用戶規模處於穩步增長態勢,乘客端表現尤為突出。如果不是此次疫情的突發,2020年或將是網約車市場交易規模再創新高的一年。如今回頭觀看整個疫情期間的網約車數據表現,也可發現一些有意思的現象。
近日,極光發布了《疫情之下的春節出行和節後返工研究報告》,涉及網約車APP整體運營情況。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出行需求隨之增加。對於網約車用戶,極光的調研結果顯示,33.9%用戶認為網約車是其當前中長距離的最佳交通工具,22.6%對選擇何種交通工具沒有偏好,21.2%會優先選擇其他公共交通(公交、地鐵),說明疫情期間選擇網約車出行對於原先使用過網約車的用戶仍是重要選項之一。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❽ 2020年2月4日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為什麼要努力促進經濟平穩發展
因為疫情會傳染,所以人們為了避免傳染不得不待在家裡面。到了復工時期,疫情依然沒有好轉,所以人們繼續待在家裡面。這個時候很多產業需要工人生產投入,沒有工人的情況下工廠就迫不得,也必須要關閉呀。所以在疫情之下,經濟比較蕭條。現在國內疫情受到控制,人們慢慢復工上學,所以在以前穩定的情況下,可以加強經濟生產和建設。經濟蕭條造成很多產業鏈被阻斷,所以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要努力促進經濟發展。
❾ 要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化危為機,培育新發展動力靠什麼為什麼
一、優化要素配置,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
二、調整需求結構,更好發揮消費、投資、出口的協調拉動作用
三、切實促改革、轉方式,使我國經濟轉入效率提升、創新驅動的軌道
❿ 當前重大植物疫情防控有怎樣的嚴峻形勢
一是國外植物疫情傳入呈顯著上升之勢。近年來,國外重大危險性有害生物入侵呈現出數量劇增、頻率加快之勢。僅在2006年,我國就相繼在海南、遼寧等地發現了三葉斑潛蠅、黃瓜綠斑駁花葉病毒等新疫情。據統計,20世紀70年代,我國僅發現1種外來檢疫性有害生物,80年代發現2種,90年代迅速增加到10種,2000—2006年發現近20種。新傳入的疫情對我國農業生產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的發展,國外植物、植物產品的大量進口,外來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傳入的風險更大,如不加大檢疫工作力度,新疫情隨時有可能傳入和蔓延危害。
二是國內局部發生植物疫情呈擴散蔓延之勢。稻水象甲1988年在我國河北首次發現,以後陸續在天津、遼寧、北京、吉林、山東、山西、安徽、浙江、福建、陝西和湖南等11個省(直轄市)發生,2007年,又在雲南、黑龍江和江西3個省發現。據專家推測,如果防控不利,疫情極易隨交通工具迅速傳遍我國水稻主產區。馬鈴薯甲蟲從1993年發現以來,已經蔓延到新疆北部9個地(州、市)35個縣(市),為害面積達17萬畝,疫情一旦傳出新疆,將嚴重威脅我國馬鈴薯產業的發展。蘋果蠹蛾1953年傳入我國新疆庫爾勒地區,1989年進入甘肅河西走廊地區,2006年傳入甘肅省山丹縣,距黃土高原蘋果優勢產區只有600多km,疫情極易隨著果品的運輸傳入蘋果優勢產區,嚴重威脅我國水果生產及貿易安全。
三是邊境地區是植物疫情傳入的高風險區。我國大部分檢疫性有害生物首先是在沿邊和沿海地區被發現。如蘋果蠹蛾、馬鈴薯甲蟲等疫情從歐洲經中亞傳入新疆;稻水象甲從日本、朝鮮傳入河北、遼寧等地;芒果象甲從印度、緬甸傳入雲南;黃瓜綠斑駁病毒從日本、韓國傳入遼寧;紅火蟻、香蕉穿孔線蟲等疫情首先傳入廣東。同時,周邊國家還有許多危險性有害生物正向我國邊境地區逼近。如俄羅斯濱海地區已經普遍發生馬鈴薯甲蟲和蘋果蠹蛾,距黑龍江邊境僅有50km;中西亞的玉米切根葉甲正向新疆邊境逼近;小麥印度腥黑穗病、香蕉穿孔線蟲、馬鈴薯金線蟲、地中海實蠅等危險性有害生物經常在進口貨物中被截獲。
四是沿邊沿海的防疫能力嚴重落後。目前,我國沿邊、沿海的檢疫水平總體不高,難以適應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檢疫機構不健全,人員少;二是工作手段差,絕大多數檢疫站沒有基本交通工具,工作條件非常簡陋,常規檢測工作難以開展;三是經費缺乏,許多檢疫機構基本沒有固定的檢疫經費,無法系統開展疫情調查和監測。近年新傳入的紅火蟻、三葉斑潛蠅等重大植物疫情均是在發生范圍較大、為害較嚴重後才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