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看待我國國有企業的地位和作用
國企分很多種
計劃經濟時期的國企不僅僅是一個企業,還是一個承擔社會功能的組織。
國企職工基本是終身僱傭,退休之後養老金也是企業負擔,要養一輩子。
職工的醫療國企負責,稍微大點的都有職工醫院,解決基本醫療,費用個人象徵性的負擔一點。
職工的住房由企業分配,企業有地蓋房子分給職工,職工負擔象徵性的租金
企業有廠辦幼兒園解決子女入托問題。有子弟小學,中學負擔9-15年的教育。很多人是到了大學才離開自己的職工宿舍。
國企就業崗位可以頂替,父母退休,兒女入廠。繼續享受終身僱傭。
企業甚至有自己的商店,供應平價的食品和日用品。
這種負擔工人生老病死住房醫療的國企在非競爭環境下是可以維持的。但是引入私營企業,引入外企,開放市場後,這種負擔,和全保障下的效率是無法競爭的。
後來國企就分化成很多種類。
一類就是非壟斷的現代企業,國有隻體現在國資委控股。同時有業務和管理指導權力,有高層人事權力。國家拿利潤分紅。
國企的的福利,終身僱傭承諾基本沒有。或者僅僅小集團保留。
這種企業效率並不差。從事非壟斷行業,也能生存。
存在的意義只是相當於國家資本的保值增值,如果國家願意,收購優質私人企業的股份控股吃股息紅利,私企也就變國企了。
這種企業怕國資委這種大股東瞎指揮,亂出政策。
還有一類是天然壟斷行業,譬如鐵路,電力,通訊。私企最後也會形成壟斷。壟斷可以有高額利潤。
如果政府放縱壟斷的高額利潤,同時自己多分紅,那可以理解成附加稅,特別是一些許可才能進入的行業,可以理解為許可徵收附加稅。
但事實上政府出於多重目的(社會安定,經濟總體發展),在一些行業不但不追求高利潤,還會補貼賠上錢,達到多重目的,做這種國企就是轉移支付的福利了,公交地鐵比較典型,很多城市的公交地鐵拿政府補貼。
電信在鳥不拉屎的地方重金架設維護基站,也是強制要求社會責任的結果。
還有一些行業屬於國家級別競爭,競爭者有其他國家的資金扶持。政治背景乃至軍事支持,這些行業,讓自己國家的私企去競爭,那就是送人頭了。這種國家級別競爭的行業也得國企來。
國企現在雖然不像計劃時期國企那樣對勞動者照顧的那樣好,但是解僱,福利方面還是有點傳承的。畢竟管理者,老闆與員工之間不是你死我活的利益沖突。
而終身僱傭是很值錢的,所以有這種承諾或者隱形承諾的企業工資就可以低一點。
而國企因為僱傭的人比較多,對私人企業的用工也是一種競爭。國企好的年代,私企剝削就沒有那麼狠。以前私企也是嚴格8小時工作制的,996是不存在的。國企不競爭的地方,12小時甚至16小時工作,兩周休一天資本家乾的出來。
所以,目前國企存在還是有多重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