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產業發展規劃
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
依託連雲港港和正在規劃建設的南北兩翼港口群,將重點發展石化、造船、冶金等臨港重型產業項目;依託現有產業基礎,將優先發展以化學合成葯、現代中成葯、生物及海洋醫葯、新型醫療器械和醫療包裝材料等為特色的新醫葯產業,同時大力發展以硅(信息)材料、封裝材料等為特色的新材料產業,以風力發電、太陽能利用等為特色的新能源產業;還將進一步壯大和提升食品、紡織、化工、機械、電子等優勢產業;繼續發展出口加工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現代物流業,快速凸起沿隴海線新的經濟增長極,打造蘇北地區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示範區,使連雲港開發區成為全國一流開發區。 →中雲產業區
→台北東產業區
→台北西產業區
→宋跳-大浦產業區
→朝陽產業區 一,沿臨洪河形成南北向的生態綠化帶,依託現有的濕地條件建設開發區的外部生態廊道;
二,沿新墟運河保留約800米左右的綠化廊道,是連接山、海等自然要素的主要生態通廊;
三,沿排淡河規劃沿河綠化景觀帶,是貫穿開發區、聯系新浦城區和開發區的城市景觀生態走廊。
B. 編制開發區產業發展規劃需要什麼資質
資質如下:
公司具有乙級規劃資質(可以是自有的或者是掛靠,或者是借用)
能設計的人。
最後是匯編人員表得相應更改。(可以是本單位或者其他單位掛靠規劃師、設計人員)
而最關鍵一點是此項目相應的乙級資質章。
C. 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規劃
2009年11月23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進入在國家戰略層面推進實施的新階段。按照新形勢、新任務要求,開發區的總體發展思路是:抓住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歷史性機遇,把握高效生態定位,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層次開發、高水平運作,走創新發展之路,推動開發區由綜合類產業聚集區向高端產業聚集區轉變,努力打造現代化新型開發區。所謂現代化,就是打造具有現代理念、現代管理方式和現代氣派的開發區;所謂新型,就是把開發區打造成為高端產業聚集區、生態文明示範區、創新型開發區、宜居新城區、和諧開發區。
總體上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12年,圍繞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和高附加值服務業,引進和建設一批支撐力強的大項目,構建起高端產業體系框架,節能環保達到較高水平,現有控制區域內的基礎設施配套基本完成,爭取進入國家級開發區行列。第二步,到2015年,產業配套能力和聚集能力明顯提高,形成幾個大的高端產業鏈,循環經濟體系建成,在此基礎上,高端產業體系完全形成,構建起基地化、集群化、生態化的發展格局,建成黃河三角洲重要功能區和重要增長極,成為環渤海最具活力的高端產業板塊。第三步,到2020年,高端產業的規模、層次和輻射力得到極大提升,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知名度的現代化經濟新區。
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標,東營經濟開發區規劃建設了「四園區、一基地、一走廊」,培育了六大高端產業鏈,構築了五個支撐體系,堅持兩種模式,迅速拉開高端產業發展框架。
「四園區、一基地、一走廊」:規劃建設生態工業園、油田工業園、濱海新材料園、中心商務區、國際新能源產品及裝備製造基地、高新技術走廊六個功能區。生態工業園。定位為科技公園,規劃控制面積8平方公里,主要擺布軟體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先進製造業,打造成工業旅遊景點。目前,正在建設大規模集成電路項目、軟體大廈項目、吉盛皮卡及SUV整車生產項目,被列為「山東省電子信息產業示範園」和「山東省國際服務外包示範基地」。油田工業園。規劃控制面積10平方公里,重點布局石油裝備製造業項目,打造全國知名的石油裝備製造研發服務基地。目前,已經聚集石油裝備製造企業52家,銷售收入佔到全國的1/5。濱海新材料園。規劃控制面積20平方公里,重點發展精細化工產業及循環經濟項目,打造國內一流的循環經濟園區。目前,正在建設金嶺、華泰、大海三個離子膜燒鹼項目,建成後達到130萬噸/年的規模,成為國內最大的離子膜生產基地。中心商務區。規劃控制面積4平方公里,重點布局現代服務業項目,打造集商務、休閑、娛樂、商住、辦公為一體的城市綜合體。國際新能源產品及裝備製造基地。規劃控制面積17平方公里,主要布局新能源製造產業,並以此為載體,實施「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支持清潔技術與新能源產業(東營)國際示範城市項目」。高新技術走廊。規劃控制面積4平方公里,主要擺布中小型高新技術項目,集中展現開發區產業升級的新型園區形態。
六大高端產業鏈:按照高端、高質、高效的要求,以大項目和龍頭企業為支撐,以產業鏈為基礎,著力構建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石油裝備、新材料、有色金屬壓延及深加工六大產業集群和動車組裝備產業鏈。
五個支撐體系:規劃支撐體系。搞好總體規劃及各類專業規劃的修編,盡快形成科學合理的規劃體系。人才支撐體系。依託中國石油大學科技園建設,規劃設立院士工作站,吸引院士到開發區研發創業;支持引導企業開展吸引高層次人才試點工作;加強與國內各大院校的合作,為企業提供培訓和高素質勞動力輸入平台。技術支撐體系。重點構築「創新支撐、創業服務、科技成果轉化」三個平台,積極推進創業中心、軟體園、「生態谷」等平台建設,建設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和黃河三角洲青年創業基地,創建國家風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室外試驗室、國家石油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山東省軟體評測中心東營分中心。投融資體系。成立了國有資產運營公司和國有控股集團,按照現代企業制度搞好運營;成立了小額貸款公司,已全面展開業務;與英國凱銀證券合作成立了黃河三角洲投資管理公司,設立了產業發展引導資金,支持引導重點產業發展。基礎設施配套體系。積極推進大型熱電聯產、工業用天然氣、污水處理廠、水廠等重大項目運作,提高配套水平。同時,抓好新城區建設,集中推進中心商務區等重點區域開發,打造高品質生活中心。
兩種模式: 把產業的生態化作為重中之重,推行「兩個模式」,嚴把「兩個關口」,積極創建國家級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兩個模式」:一是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實施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清潔能源建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六大循環經濟工程,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條。二是集約集聚發展模式。建設工廠社區和生活社區,推行多層廠房,開展土地集中清理整頓,提高土地利用率。「兩個關口」:一是嚴把項目入區關。加強項目審查和篩選,分產業制定項目入區門檻,嚴控「兩高」項目進區。二是嚴把環境保護關。嚴格執行區域環評,全面落實「三同時」制度,對重點企業實施在線監控,搞好污染防治。
D. 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規劃
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力扶持電子信息、機械裝備、新材料、新醫葯、新能源、現代服務業等重點產業發展,鼓勵保稅物流、出口加工型企業落戶南通出口加工區。 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產業光電子產業光通信及其延伸產業 顯示器件及其配套產業 集成電路及測試封裝配套產業 半導體照明及其應用產業 消費電子整機及其配套產業機械製造產業數控機械設備及其關聯零部件 海洋、能源、冶金、交通、環保等重大成套技術裝備及其配套零部件 先進的液壓、氣動、軸承、密封、模具、刀具、儀表、自控等基礎零部件新材料產業新型有機高分子材料 高技術復合材料 節能環保材料 新型有色金屬合金材料生物醫葯產業醫葯器械生物醫學材料及製品、診斷試劑、醫療設備等 農業生物技術基因修飾、微生態產品、作物保護、動物醫葯等 環境生物技術廢處理、節能、環保等 醫葯生物技術新葯開發、生物制劑、疫苗開發、保健食品、天然葯物、臨床研究等 (鼓勵發展)生物製品、葯物新制劑、現代中葯、醫療器械、新型原料葯、醫葯服務外包等產業新能源產業太陽能光伏電池與一體化應用 大功率風電設備及關鍵零部件 動力電池及關鍵組件現代服務業
能達商務區處於開發區新成CBD的核心區,是集創意研發、商務辦公、金融商貿、商業服務、休閑娛樂、高檔住宅於一體的現代服務業示範區,新投入使用的攜程信息技術大樓擁有1.2萬個席位,是亞洲最大的呼叫中心。 【中國南通出口加工區】
南通出口加工區位於國家級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內,規劃面積2.98平方公里,起步區為0.75平方公里。西、北以通啟運河為界,東至東方大道,南至復興路,距建設中的蘇通長江大橋8公里,處於中國沿海南北交通動脈和長江入海的樞紐位置。
【電子工業園暨數字健康科技園】
規劃用地面積320公頃,重點發展計算機上中下游產業、光電產業、IT產業及電子周邊製造產業、軟體研發中心和生命科學、醫療設備、生物醫葯等產業。為提升園區產業競爭力和集聚力,我們與Intel公司精心合作,由其制定了電子產業發展規劃,聘請台灣中興公司編制了園區規劃。
【能達商務區】
能達商務區是規劃建設的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心商務區。因南通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英文縮寫NETDA的音譯為「能達」,便將商務區命名為能達商務區。
功能定位:能達商務區是集行政辦公、商務辦公、金融貿易、商業服務、休閑娛樂、高檔住宅為一體的大型功能性項目,為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行政辦公區、金融商貿區、商務活動區、商業娛樂區、配套服務區、高尚居住區。
運作模式:由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總公司作為項目實施主體,按照「統一規劃、整體開發、分期立項、分步實施」的原則加以推進。在具體操作上,以開發區總公司作為土地綜合開發和行政中心大樓建設的主體,通過土地前期開發及行政中心、高檔酒店的率先啟動,凸顯土地價值,帶動土地穩步增值,增強海內外客商對其他區域、其他項目的投資吸引力,最終實現以地生財、滾動開發、良性循環的目標預期。
規劃設計:能達商務區規劃總佔地2000畝,總建築面積163萬平方米,其中,啟動區規劃佔地550畝左右,總建築面積33萬平方米,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於2005年通過國際招標方式,委託多家知名公司開展了規劃設計。經專家評審,現已初步確定採取德國SBA公司設計的能達商務區修建性詳規。
【海洋工程船舶裝備工業園】
海洋工程船舶裝備工業園是南通開發區眾多特色工業園之一。位於正在建設中的世界第一斜拉橋--蘇通長江大橋東側,規劃面積12平方公里,依託良好的長江岸線 ,發展海洋工程和船用裝備製造業。
園區鼓勵發展以下產業:1. 船舶機電設備生產和組裝。2. 船舶鋼結構加工。3. 船舶舾裝配套生產。4. 海洋工程裝備製造。5. 港口機械設備製造。6. 船舶、海洋及港口裝卸系統生產。
E. 編制開發區產業發展規劃需要什麼資質
產業發展規劃沒有資質要求。
因為產業發展規劃不屬於法定規劃(城鄉總體規劃,控規和修規),所以國家及地方的規劃管理辦法均沒有規定產業發展規劃的編制需要相應的規劃資質要求。
F. 開發區產業發展規劃是由哪個部門組織編寫的
產業發展規劃應該由一些具有甲級咨詢資質的咨詢機構完成,例如一些規劃院、咨詢公司。我知道的做的比較好的資訊機構/公司比如:中國國際咨詢公司、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等。這些單位在區域產業發展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總體規劃等方面有較好業績。
G. 經濟開發區產業發展規劃編制需要什麼資質
可以不要資質
H. 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規劃
從國際宏觀態勢分析,2010年以來由美國採取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引發全球性流動性泛濫,這種流動性泛濫使得我國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上漲,資產市場風險不斷增高,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不斷增大,我國由此進入所謂「高匯率、高物價」時代,此種情形將直接影響到我國「十二五」經濟發展的走勢。具體到開發區而言,長期以來已形成的主要依靠生產要素驅動和外向型驅動的增長方式帶來嚴峻的挑戰,加大開發區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壓力。 從國內周邊地區發展態勢分析,作為「十二五」期間福建省委、省政府全力建設的平潭綜合改革試驗區已成為海峽兩岸合作交流的橋頭堡和接受台灣高端產業轉移的首選地,對不斷深化交流的泉(州)台(灣)產業合作產生較大的沖擊。另一方面,隨著廈門經濟特區范圍擴大至全境以及海峽兩岸金融合作試驗區的獲批,廈門經濟特區不僅在地域上與泉州實現無縫對接,而且得以在更大發展空間上優化重組電子信息、汽車製造等主導優勢產業,加之開發區與鄰近的鯉城、晉江、石獅、南安等地長期存在的同質化低水平價格競爭,開發區產業發展面臨的外部競爭壓力更為嚴峻。周邊態勢的新變化對開發區發展提出新要求:
1、要加快轉型升級,即必須由傳統的生產製造向「微笑曲線」的兩端——技術研發和品牌營銷延伸,率先向價值鏈的高端環節「突圍」,在高起點上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重塑產業的核心競爭優勢;
2、要推動增容擴區,利用國家級開發區的品牌效應開展飛地園區建設,突破空間規模狹小、土地資源短缺的限制,不斷提升產業發展的規模效益。2009年啟動的官橋園區建設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挑戰和機遇並存。開發區也面臨一些難得的發展機遇。
「十二五」期間泉州市將加快推動環泉州灣中心城區和南翼新城建設,而清濛園區與官橋園區又均處於中間樞紐地帶,戰略地位突出。開發區應科學謀劃,主動融入,敢於作為,力爭在全市的城市和產業發展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1、工業用地不足。清濛園區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土地已開發95%以上,區內企業嚴重受制於發展空間不足。部分企業因發展空間受限而不得不選擇外遷,部分改制企業因項目用地不足影響了規模的快速擴張,進而影響了上市進程。另一方面,新建的官橋園區在開發建設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包括融資、安征遷、體制機制等方面困難較多。
2、現有產業類別過多。清濛園區匯聚了紡織服裝、體育用品、電子信息、生物醫葯、機電一體化、工藝禮品等六大支柱產業,支柱產業過多,致使每個產業的規模不夠大,這不但分散了園區的資源,也限制了龍頭企業的快速發展和優勢產業的發展壯大。更進一步地,園區內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不足,扶持力度較弱,發展滯後,限制園區企業的發展。
3、中高層人才引入難。開發區現有生活配套基本上以企業為單位進行,缺乏服務於中高檔消費群體的生活服務配套設施,加之區內缺乏同等級的交流溝通,滯後於技術和時尚前沿,導致中高級人才「難引進、難留住」。
4、管理許可權下放不夠。管委會在許多方面尚不具備獨立的審批權,土地證、產權證等各項證照手續的辦理需要層層審批,嚴重影響了辦事效率;相比於其他同類的國家級開發區,管委會授權級別過低,在地區協調、產業發展、城市建設等方面都難以達到應有的質量和效益。 開發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是:突出三大目標、實現五項提升。
1、突出三大目標
●致力打造泉州市產業升級服務中心
●致力打造泉州市產業人才聚集高地
●致力打造泉州市產業創新試驗平台
2、實現五項提升
●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建設優勢特色產業的集聚區
●全面提升城市配套能力,建設服務產業發展的核心區
●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產業創新發展的活力區
●全面提升自我發展能力,建設國有資產運作的試驗區
●全面提升統籌發展能力,建設社會管理服務的示範區 到2015年,主要預期指標是:
1、主要經濟發展指標
(1)實現工業總產值510億元,年均增長13%;力爭達到557.2億元,年均增長15%,比2010年工業總產值翻一番。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506.4億元,年均增長13%;力爭達到553.4億元,年均增長15%。單位土地工業產值40.8億元/平方公里,力爭達到44.6億元/平方公里。
(2)財政總收入達到20億元,年均增長12.5%;力爭達到22.2億元,年均增長15%,比2010年財政收入翻一番。其中單位土地財政收入1.6億元/平方公里,力爭達到1.8億元/平方公里。
(3)「十二五」期間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金額100億元。
(4)年出口商品總值達7.1億美元(按海關統計口徑),年均增長10%。
(5)第三產業比重達到30%左右(按財政收入統計口徑)。
2、主要科技發展指標
(6)R&D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
(7)規模以上企業寬頻接入率達到100%。
3、主要社會發展指標
(8)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水耗低於泉州市同期水平的50%,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9%以上。
(9)規模以上企業全部達到清潔生產企業水平,強制清潔生產審核實施率達到100%。
(10)全區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覆蓋率均達到98%。
I. 如何編寫開發區的產業發展規劃,最好有格式範文、注意事項、編寫程序
我們是一家產業規劃機構,有多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