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新加坡產業發展

新加坡產業發展

發布時間:2020-11-28 08:33:13

❶ 新加坡有什麼產業

船舶/遠洋維修製造....石油精煉加工....

電子業、化工業和工程業是新加坡的三大支柱產業,現代物流業也逐漸成為新加坡的支柱產業。

❷ 新加坡有什麼產業特色

新加坡沒有什麼礦產,旅遊業發達,為主要經濟支柱,主要工業是電子業、金融、港口集裝箱、新加坡航空處於亞洲重要位置,也很發達。新加坡政府只有一個貿工部,沒有其他的工業部門。

❸ 新加坡可以發展哪些產業

新加坡有很多可以發展的 !問題就是看你有多少錢去發展!

❹ 新加坡經濟發展的優勢在哪裡根據新加坡的地理位置,試分析新加坡可以發展哪些產業請說明理由.

地理位置優越(扼守馬六甲海峽最東端,東南亞各國貿易的集散地和轉口中心),是天然良港,有利於發展航運,造船和轉口貿易;花園城市,有利於發展旅遊業.

❺ 介紹新加坡第三產業特點及原因

新加坡的經濟主要有以下一些特點: 1、從增長速度看,新加坡的經濟增長已進入成熟成長階段。 回顧新加坡經濟發展的歷史大致可以看出,1965-1986 年,新加坡經濟處於 「自然成長期」,經濟長期保持高速增長,其中 1960-1984 年間的 GDP 年均增速 為 9%,成為亞洲經濟的"四小龍"之一;1987-1997 年,新加坡經濟進入「穩定成 長期」;受亞洲金融風波的影響,新加坡經濟自 1997 年開始轉入「成長波動 期」,GDP 的增速或高或低,1997 年為 8.5%、1998 年為-0.1%、1999 年為 6.9%、 2000 年為 10.3%、2001 年為-2%、2002 年為 2.2%、2003 年為 1.1%、2004 年為 5.2%、2005 年為 6.4%,經濟總體上處於緩慢增長。 2、從國民經濟的三次產業看,新加坡的經濟結構是三次產業極不平衡。 新加坡受自然稟賦的限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沒有「三農」(農業、農村、 農民)問題;為彌補先天不足,通過設立開發區,吸引外國投資者,大規模地推 進工業化運動;充分利用地理優勢,發展第三產業。據測算,在 2005 年的新加 坡經濟總量中,第一產業占 0.1%,第二產業占 32%,第三產業占 67.9%。 3、從經濟成分看,新加坡的經濟主要由政府企業和跨國公司「兩條腿」支 撐。 新加坡雖然在建國之初就開始實行市場經濟,但是,其政府基於自然壟斷、 市場失靈、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升級、國家宏觀調控、社會穩定和國民收入分配 等方面的考慮,採取全額投資、絕對控股、相對控股和直接經營、派政府官員管 理等形式, 積極建立和大力發展政府企業。

❻ 新加坡發展前景

1.新加坡未加入CRS不再擔心個人海外金融資產因CRS而被反饋回中國內地;
2.外國人在新加坡本地銀行開戶個人賬戶,程序簡單!
3.所有海外公司在新加坡開設對公銀行賬戶,新加坡對公戶不用在新加坡繳稅;
4.您在全球投資房產,可以在新加坡銀行貸款!
還在等什麼,新加坡華僑星展大華隨時可操作

❼ 新加坡經濟發展的優勢在哪裡 根據新加坡的地理位置,試分析新加坡可以發展哪些產業請說明理由。

地理位置優越(扼守馬六甲海峽最東端,東南亞各國貿易的集散地和轉口中心),是天然良港,有利於發展航運,造船和轉口貿易;花園城市,有利於發展旅遊業。

❽ 新加坡是怎麼開始發展的

新加坡不大,國土面積僅618平方公里,人口卻有217萬(1992年數據)。既無礦山又無農田;幾條小河最長的也不過15公里,而且無魚可捕,利用價值極小;飲水要靠馬來西亞提供。所以,當新加坡在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聯邦時,許多政治家和經濟學家都預言,沒有資源、沒有市場的新加坡將很難生存下去。然而,李光耀卻不氣餒。一上台便和他的同僚們分析新加坡的地理環境和當時的世界形勢。他們在仔細地研究了瑞士和以色列這兩個在人口和面積上與新加坡相似的小國經驗後,得出的結論卻相當樂觀:新加坡地理位置極為優越,又是天然的良港,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完全可以實現繁榮和強大。

當然,李光耀政府也清醒地認識到:新加坡工業落後,僅限於對轉口產品的初級加工工業和為港口服務的機械、車船修理等小型工業,經過二次大戰日本侵略者的破壞,整個新加坡滿目瘡痍。

新加坡面臨幾乎沒有工業又缺乏發展條件而且人口密度高的困境,新成立的政府的當務之急就是盡快解決就業問題。只有解決了就業,人民的收入才有保障,人民的生計才有著落;只有解決了人民生計,社會才能得以穩定,經濟發展才有保證。而要求得經濟的長足發展,則必須改變殖民的、畸形的經濟結構。由單一型經濟發展成多元化經濟結構。在這種認識下,李光耀政府推行以迅速實行工業化為主要內容,以多元化經濟為目標的經濟發展戰略。

1959—1967年為第一階段,經濟處於恢復階段。新加坡政府以優先發展勞動密集型「進口替代」工業為重點,以此來改變單純依賴於轉口貿易的畸形經濟結構,發展多元化的國民經濟,並藉以解決就業問題。

1968—1979年為第二階段,經濟處於擴張階段:新加坡由「進口替代」轉向發展出口工業化時期,也是新加坡經濟的起飛時期。1965年8月,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聯邦,迫使新加坡政府在經濟發展戰略方向上作出新的選擇,實行「出口導向」方針,即利用外部經濟力量大力發展出口加工業,以此帶動外貿、交通、通訊、金融等行業,實現經濟高速增長。

到1979年,李光耀執政已是第20個年頭。在工業化迅速發展的推動下,新加坡的國民經濟結構起了根本性變化。新加坡城市也從一個落後的殖民地都市變成了一個人均國民收入達8291新元,僅次於日本的聞名遐邇的新興工業國家。

1979—1986年是第三階段,經濟處於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時期。70年代以來,西方經濟處於滯脹狀態,導致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發展中國家也競相走上工業化道路,新加坡經濟發展的原有優勢逐漸喪失。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下,如果繼續以大量勞動密集型工業存在下去,勢必處於不利地位。審時度勢,新加坡必須改變這種不利的局面。1979年7月,新加坡政府提出了為期10年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鼓勵發展技術集約型工業,採用先進技術以提高工業企業的技術層次,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對此,李光耀充滿信心,他認定:「新加坡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一定會成功。」

1980年是新加坡經濟發展關鍵的一年,這一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05億美元,人均收入達4600美元,這時新加坡經濟已被世界確認為戰後亞洲經濟奇跡之一。1981年新加坡政府根據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基本精神,制定了「十年經濟發展計劃」,新加坡經濟得到長足發展。雖然有石油危機的沖擊,新加坡經濟仍取得一定的進展,並且在發展中國家普遍出現經濟衰退時,新加坡的發展是首屈一指的。

❾ 新加坡經濟發展特點及條件 (簡要回答)

網上有啊~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南端,是連接印度洋與太平洋的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所處的地理位置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被日本稱為「海上生命線」,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海上航運十分繁忙。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之發展成為一個主要的商業、通訊和旅遊中心。
特點:
1、外向型經濟
2、反戰經濟與環保同步
條件:
1、最主要的,國家獨立
2、利用西方國家轉移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機會
3、制訂了適合本國的,產業政策,發展外向型經濟政策
3、大力引進外資
4、利用第三次產業政策
5、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
ps:多看看地理圖冊啊,這本書真是不錯的,上面很多都有啊,絕對對你幫助很大的~

閱讀全文

與新加坡產業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