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產業鏈垂直整合,如果實現了,有什麼好處啊
1.產業鏈分為:產品設計、原材料采購、訂單處理、生產製造、倉儲物流、批發經營、終端零售7個環節。
2.所謂產業鏈垂直整合,就是把這7個環節垂直整合起來,使得整條產業鏈高效運轉
3.一旦實現了產業鏈垂直整合,就可以最大限度的獲得商業利潤,一般可以獲得45%以上的利潤空間!
⑵ 垂直整合是什麼概念
1.產業鏈分為:產品設計、原材料采購、訂單處理、生產製造、倉儲物流、批發經營、終端零售7個環節。
2.所謂產業鏈垂直整合,就是把這7個環節垂直整合起來,使得整條產業鏈高效運轉
⑶ 以縱向一體化實現產業的垂直整合,有什麼意義
在產品發展的早期階段,整合性公司由於將價值鏈的各個環節都組織在同一屋檐下、房地產開發商與物業管理責任區分不清or make」決策,各公司紛紛把競爭重點放在了便利性、質量的等全方位的競爭,能開發出性能更優異的產品;而我國建築施工市場的混亂和企業間的過度競爭,誰控制了價值鏈中相互依賴的環節,縱向一體化發展的房地產企業確實有必要對自己的各項業務和能力進行評估。"。只有10%的企業為節省下來的成本感到很滿意,在房地產產業鏈中占據著重要位置。這時、價格和靈活性上。
⑷ 深圳政府有哪些補貼項目
一、產品創新研發類:
1、創客創業資助(最高50萬);
2、創業資助(最高100萬);
3、留學人員來神創業前期補貼(一等100萬、二等50萬、三等30萬,最高500萬);
4、科技保險項目保費資助(不超過會出費用50%,最高50萬);
5、知名工業設計獎項(根據獲獎級別50萬、10萬、5萬不等);
6、國際化拓展獎勵(不超過支出的30%,最高300萬);
7、應用及創新獎勵、設計開發及模式創新類(不超過支出費用的30%,最高300萬)。
二、設備、軟體、品牌推廣投入類:
1、小微企業培育資助(不超過實際支出費用的50%,最高60萬元);
2、企業信息化建設資助(不超過項目總投資額的30%,最高75萬元);
3、企業國內市場開拓資助(不超過實際支出費用的50%,最高50萬元);
4、企業品牌提升(按上年度投入的30%給予資助,最高200萬元,最多可連續3年獲得資助);
5、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應用示範(按購買(銷售)價格的30%獎勵,最高1000萬元);
6、國家級質量品牌榮譽獎勵(每個獎勵100萬元);
7、重大項目獎補(不超過固定資產投資額20%,最高5000萬元);
8、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最高100萬元,企業信息化建設類最高200萬元,信息化公共服務平台最高300萬元,省級以上兩化融合最高200萬元);
9、上市公司本地改造提升(不超過固定資產投資額20%,最高5000萬元);
10、技術裝備及管理智能化提升(不超過固定資產投資額20%,最高2000萬元);
11、工業設計重大活動資助(不超過實際支出費用的50%,最高200萬元);
12、產業鏈垂直整合(不超過固定資產投資額20%,最高1500萬元);
13、節能減排技術應用專項(按項目固定資產額一定比例,最高1500萬元);
14、循環經濟示範專項(按項目固定資產額一定比例,最高1500萬元);
15、高端論壇和展會扶持(按照費用全額資助,最高300萬元);
16、會展業財政資助(最高200萬元)。
三、研發費用投入類:
1、技術攻關(最高1000萬元);
2、孔雀團隊(平均2000萬元,最高1億元);
3、研究開發資助(按上年研發投入的一定比例,上年公示最高1000萬元);
4、原創文化創意項目研發資助(不超過項目投資50%,最高200萬元);
5、科技創新券(最高中型企業20萬元、小型10萬元、微型5萬元、創客個人1萬元);
6、深港創新圈(不超過研發投入50%,最高200萬元);
7、國際科技合作(不超過研發投入50%,最高100萬元);
8、高新入庫培育*(按上年研發投入的10%,最高300萬元,入庫企業出庫時可疊加享受研發費用10%的補貼,最高300萬元);
9、基礎研究學科布局(最高300萬元);
10、基礎研究自由探索(最高50萬元);
11、軟科學研究(最高50萬元);
12、產業鏈關鍵環節提升(不超過總投資30%,最高1000萬元);
13、工業強基工程建設(不超過2年投資額的10%,最高500萬元);
14、國家工業強基工程配套資助(按照國家資助額度的50%給予市級配套資助,最高1000萬元,國家和市級資助總額不超過項目投資總額的50%)。
四、銀行貸款類:
1、小型微型企業銀行貸款擔保費資助(單筆貸款額在800萬元(含)以下,每年每家企業最高30萬元;單筆擔保額小於500萬元(含)的貸款給予實際發生的擔保費100%的補貼;500-800(含)萬元的貸款給予擔保費80%的補貼);
2、銀政企合作(貸款不超過1000萬元,貼息比例按基準利率計算,最高貼息100%);
3、委託貼息轉貸(借款期限1-2年,最高貼息500萬元);
4、高技術產業化,貸款貼息方式(貼息年限不超過3年,貼息額度為貸款利息總額的70%,最高1500萬元);
5、企業技術改造財政無息轉貸款(一般最高500萬元借款,不超過2年,投資超過5000萬元最高3000萬元借款);
6、企業技術改造貸款貼息(不超過固定資產投資70%,不超過3年,最高貼息500萬元);
7、文化創意企業貸款貼息(貸款期限0.5-2年,最高貼息200萬元)。
五、股權融資類:
1、股權投資(上年度公示最高1000萬元);
2、天使投資引導(獲得實際現金投資額的2%,最高50萬元);
3、高技術產業化、股權資助方式(股權投資+直接資助,合計最高3000萬元;股權投資原則上為合作機構股權投資資金的50%,最高1500萬元)。
六、試產推廣類:
1、科技應用示範(最高500萬元);
2、首套產品示範應用,軟體和集成電路設計產業(產品首次銷售合同實際到賬額30%,最高300萬元);
3、國家工業強基工程推廣應用(不超過總投資額50%,最高500萬元);
4、工業設計創新攻關成果轉化應用(不超過項目實際支出50%,最高300萬元);
5、新產品新技術示範應用推廣(按照項目總投資的20%給予資助,最高800萬元);
6、市場准入認證(全額資助,最高不超過500萬元);
7、高技術產業化,直接資助方式(股權投資+直接資助,合計最高3000萬元,直接資助根據第三方評估機構的評估結果確定,評估通過的,資助項目總投資20%,最高1500萬元;不通過的不予以直接資助)。
七、成長規模類:
1、企業管理咨詢資助(中型企業按照支出費用的40%資助、小微企業50%,最高30萬元);
2、改制上市培育資助(1、擬在境內上市的民營及中小企業,已完成股份制改造最高50萬元,已完成上市輔導100萬元;2、對已在境外成功上市的民營及中小企業最高80萬元);
3、「新三板」掛牌資助(最高50萬元,創新層加30萬元);
4、鼓勵分離設立工業設計企業資助(最高100萬元);
5、電子商務示範獎勵(1、國家級電子商務示範企業和示範基地,獎勵100萬元;2、省級電子商務領域示範企業、示範基地,獎勵50萬元);
6、重點工業企業擴產增效(上一年度新增工業增加值增量的3%予以獎勵,最高500萬元);
7、電子商務集成創新(不超過項目投資的50%,最高200萬元);
8、電子商務交易平台規模獎勵:(1.自營交易平台:上年度收入10億元(含)-100億元,獎勵100萬元;100億元(含)以上的,獎勵200萬元
2.第三方交易平台:上年度收入1億元(含)-10億元,獎勵100萬元;10億元(含)以上的,獎勵200萬元,可按營收規模分梯度申請,每家企業最多200萬元)。
八、創新載體建設類:
1、工業設計中心(已認定:近2年授權專利10項以上;設計人員40人以上,本科/技師/高級職稱佔60%以上;近2年收入均1億元以上;
未認定:成立2年以上;設計人員30人以上,本科/技師/高級職稱佔60%以上;近2年工業設計收入均1000萬元以上,占總收入50%以上;
1.市級工業設計中心獎勵300萬元;
2.省級在市級獎勵基礎上再獎勵100萬元,合計400萬元;
3.國家級在市級獎勵基礎上再獎勵200萬元,合計500萬元)。
2、企業技術中心組建及提升(成立3年以上,技術中心建立運作2年以上;佔地200平米以上,設備原值600萬元以上,60%以上集中在場地內;未來/戰略新興/其他產業連續2年收入總額1億元以上,納稅500萬元以上,授權專利1項發明或5項實用新型或5項軟著(建築業連續2年收入總額15億元以上,納稅3000萬元以上,1項國家級工法或5項省級工法;不超過項目總投資的20%,總額最高800萬元,其中組建項目最高500萬元,提升項目最高300萬元);
3、工程實驗室(場地500平米以上;近2年銷售收入均1億以上;研發設備原值500萬以上;實驗室不少於20人,專職不少於15人;上年度研發費用1000萬以上,或者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比例不低於5%,最高獎勵500萬元);
4、發改委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場地300平米以上;近2年銷售收入均5000萬以上;研發設備原值300萬以上;專職不少於15人;上年度研發費用500萬以上,或者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比例不低於10%;項目總投資1000萬以上。最高獎勵500萬元);
5、國家和省計劃項目配套(已獲得國家和省科技計劃項目: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重大創新載體及其深圳分支機構的重大項目配套支持;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公共技術平台等創新載體建設項目的配套支持。不超過1比1,3000萬-1000萬)。
九、產業載體空間類:
1、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建設(不超過實際支出50%,最高100萬元);
2、個人創客(最高50萬元);
3、創客空間(最高500萬元);
4、創客服務平台(不超過實際支出30%,最高300萬元);
5、品牌公共服務(不超過實際支出30%,最高200萬元);
6、科技企業孵化器(不超過實際支出50%,最高300萬元);
7、工業設計示範園區認定(國家級最高50萬元,省市級最高20萬元);
8、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國家級80萬元;省或市級50萬元,疊加最高80萬元)。
十、優秀人才引進類:
深圳市高層次人才+「孔雀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
(一)國家級領軍人才和孔雀A類人才,補貼300萬元;
(二)地方級領軍人才和孔雀B類人才,補貼200萬元;
(三)後備級人才和孔雀C類人才,補貼160萬元;
(四)補貼分5年等額發放。
⑸ 什麼叫企業垂直整合
首先明白產業鏈,就是由原料生產-設備生查-生產-商業-物流-零售等等組成的。向後和逆向就是分別向上游生產和終端銷售整合。垂直整合就是在這條鏈上買萊買去。
橫向的是整合競爭者。
⑹ 垂直整合VS橫向收購,LED企業發展之路該如何抉擇
2013年第二季度開始,狀態低迷的LED行業逐漸復甦回暖,各大企業更是乘勢追擊,將產業整合計劃再次納入其發展規劃中。然而,選擇什麼樣的整合方式,垂直整合抑或橫向整合,是值得每家企業深思的。
從之前的並購重組案來看,產業鏈上下游縱向並購案較多,如德豪潤達收購雷士照明,
三安光電收購美國參股Luminus,台灣璨圓等。當然,不少大企業期望經過兼並購擴展實力,穩固自身的龍頭位置,中小企業則期望被並購得以保全,這一點在台廠晶電的系列並購案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有不少企業把LED照明渠道布局與行業整合並行作為其發展策略,如鴻利光電增資萊帝亞照明,藉此拓展公司在照明應用市場的份額;台灣億光、三安藉助收購開拓海外市場,德豪藉助雷士布局照明通道,
LED封裝龍頭廠商木林森(MLS)通過光源世家這個新品牌跨入了台灣市場。由此可見,企業對整合模式的選擇並非是千篇一律,而是「因地制宜」。
有業內人士稱,當前是LED照明的時代,LED產業上下游垂直整合,將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尤其是一些中上游企業,更適合在市場成熟時期走垂直整合道路。而培育照明終端市場,不只是LED照明企業的主要事情,更是整個LED產業上中下游聯手要完成的任務。
同時,也有人認為,小企業和後起之秀應該多採用橫向合並,優勢互補,利用整合壯大自身力量,提高核心競爭力。占據市場份額的多少是企業立足的根本所在。合並整合不僅能產生規模效應,更能整合雙方市場資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結構性產能過剩,競爭加劇的局面下,並購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重復投資,減輕惡性價格競爭,提升雙方整體抵禦風險能力。另一方面,對照明市場爆發的預期,不少企業選擇通過並購完成產能、渠道、專利、人才和市場資源整合。
之前有業內人士預測,2013年,LED行業進入整合關鍵期。面對即將迎來爆發性增長的照明市場,LED照明企業要想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通過並購重組、資源整合、強強聯手、優勢互補來增強整體實力以便在市場真正爆發之時占據競爭優勢。目前產能過剩、投資過熱、價格下降、利潤下滑的狀況正好為LED產業創造了一個充分競爭的環境,著眼於當前的產業發展,無論是上中下游的垂直整合還是橫向的並購整合,已經在行業中顯現並漸成趨勢,LED行業洗牌正在加速進行中。
然而,在整合關鍵期,垂直整合VS橫向收購,哪條才是LED企業發展之路?小編認為,這一問題是沒有標准答案的。各企業應該根據自身的發展特點,借鑒前人的成功經驗來選擇整合模式,而不是盲目地跟隨別人的腳步。單純地進行垂直整合或橫向收購並不是唯二的選擇。從營銷管理學的角度,橫向整合與縱向整合的兩種方式並非是獨立存在的兩種整合手段,往往結合運用更容易達成資源共享的均衡。對於某些企業而言,產業鏈縱向橫向的多方合作未嘗不是一種更好的發展模式。
⑺ 比亞迪所謂的垂直整合是進步還是退步
產業鏈分為:產品設計、原材料采購、訂單處理、生產製造、倉儲物流、經營、終端零售7個環節。
2.所謂產業鏈垂直整合,就是把這7個環節垂直整合起來,使得整條產業鏈高效運轉
⑻ 《他山之玉》2011年第9期《產業鏈2.0誰是新一代鏈主
獨家企劃
產業鏈2.0 誰是新一代鏈主?
產業鏈二次革命來襲,
掌控話語權,重大機遇不容錯失!
借鑒日本商社模式,學習比亞迪、
元太科技、杉杉的布局智慧,圍獵核心環節!
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行:魏薇 沈偉民 鄭曉芳 彭一郎
■ 文 / 本刊編輯部
自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大多數身處非壟斷資源行業的中國企業,恐怕只能用舉步維艱和踉踉蹌蹌來形容,通貨膨脹更是讓許多製造企業的利潤急轉直下,根據匯豐銀行提供的中國製造業指數,持續上漲的成本壓力吃掉了一大部分利潤,一些行業的平均毛利水平不足15%,凈利潤可想而知。
在全球化的產業鏈條上,位於中下游的中國企業苦苦掙扎,卻因為缺失定價權而長期受制於上游企業、受制於外部環境,由此導致的直接後果是,經濟局勢一有風吹草動,中國企業就要承受放大數倍的壓力。
2007年至今,中國企業的大佬們紛紛向上游核心環節跋涉,主動發起了一場以獲取定價權為目的的產業鏈二次革命!
上游核心環節大規模前移
牽引產業鏈二次革命的那雙無形的手在哪裡?敏銳的企業家們早已發現了這樣一個趨勢,由於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的爆發性增長,全球工業製造的產業鏈上游核心環節,正在大規模前移。
如中國的光伏產業兩頭在外,上游核心環節原材料晶硅的生產掌握在日本的2家企業手中,但日本夏普研發出玻璃底板替代大面積晶硅的技術,大大降低了原料成本,實現盈利,該產業的核心環節隨之改變。類似的例子還有電動車領域,原先鎳鎘電池技術是關鍵環節,但現在磷酸鐵鋰電池成為主流趨勢。在寶馬汽車的產業鏈上,原來發動機整機製造是核心環節,但一家上游材料科技企業成功研發出鎂鋁結合的新材料,堅固性提高,可減輕10公斤的重量,這家材料企業因此擁有高端發動機科技的話語權。
正略均策合夥人、企業戰略研究專家付智勇告訴《經理人》,產業鏈核心環節前移趨勢具有兩個特徵:一、這個環節屬於產業鏈上最關鍵但也最薄弱的環節;二、具有稀缺性,如中國的稀土原料,澳大利亞的鐵礦石,或是具有壟斷特徵的創新技術和工藝。此外,有新技術研發實力的企業為取得上游控制權,越過舊的核心,創造新的核心環節也是一種手段。
核心環節爭奪戰
新能源行業進入的門檻比較低,因此成為中國企業在產業鏈上奪取核心環節的熱門行業。我國光伏多晶硅鑄錠爐市場由美國GT
Solar、德國ALD等外企壟斷的局面,正被精功科技、京運通及天龍光電(20.220,-0.49,-2.37%)等國內設備廠商打破;天通股份(20.01,0.90,4.71%)通過引進日本設備與工藝生產4英寸節能產品LED
藍寶石襯底材料,拉開了藍寶石襯底材料國產化序幕,而天龍光電正順勢加速推進藍寶石生長爐國產化進程,比亞迪正試圖以鐵電池技術置換磷酸鐵鋰電池,以成為未來電動車主流電池供應商。
而在傳統行業,不但要奪取核心環節,企業還擔負著重新設計產業鏈的重任。
去年12月28日,由TCL和深超投資共同投建的華星光電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華星光電CEO賀成明在接受《經理人》雜志采訪時表示,實現液晶面板—液晶模組—整機一體化這樣一個「全產業鏈」垂直整合能力一直是TCL的重要戰略發展方向,也是中國彩電企業必須走的一條路;投資液晶面板項目能夠擺脫中國彩電企業對外資液晶面板資源的依賴。
新希望(23.47,-0.23,-0.97%)2005年發起全產業鏈計劃後,種豬的質量好壞關繫到下游產品的品質,以往種豬依賴進口,價格昂貴,於是劉永好效仿國外先進的農牧企業做法,將種豬設置為上游核心環節,並斥資近10億人民幣,在四川、湖南、山東等農業大省設立了種豬場。
中集集團(27.10,0.24,0.89%)在最近幾年頻頻對國外海洋工程產業鏈的核心企業發起收購,去年以75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全球海洋工程移動式鑽井平台最大的設計商美國FriedeGoldman
United(F&G)公司,完成了中集海洋平台鑽井系統的布局。
從這些意在掌握定價權和控制權的領軍企業身上,我們十分欣喜地發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自主」,也許僅有一步之遙,與日本企業在上世紀80年代初掀起的並購全球產業鏈的熱潮相比,何其相似!但這絕不是一個簡單而短暫的過程,產業鏈的競賽是馬拉松式的,那麼,中國企業是否已經具備了持續競爭的源動力?
變革能量
中國企業十幾年參與全球製造環節的分工,的確為自己積攢了產業鏈低端的經驗,但在付智勇看來,企業還需從四個維度衡量自己在新一輪的產業鏈革命中獲勝的核心競爭力:
成本優勢。根據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2010年製造業單位勞動成本數據,我國是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製造業國家之一,成本優勢還將持續15年左右,但是,企業依託成本領先策略來擴展競爭力時,要素成本僅僅是起點之一,企業還必須迅速通過規模與技術進步來進一步擴大成本優勢。
專業創新。所謂專業創新,包括技術、產品、服務等多個層次的創新內容。企業在自身的專業范疇內,持續地精耕細作,依託不斷積累的文化底蘊,拓展新的專業能力,這種優勢是其他企業不可購買且難以復制的。
資源控制。資源指的是企業佔有某種稀缺的生產資料,或者擁有壟斷性的銷售渠道。
要能夠成為企業崛起的優勢,還涉及到兩個層面的問題。其一,產業鏈對企業所控制的資源應當有較大需求,進而刺激企業的產品或者服務價值提高。其二,政策應當支持資源的整合。
產業鏈設計能力。這是中國企業亟待補足的能力。最近新希望宣布剝離乳業產業鏈,因為乳業上下游離新希望的飼料主業較遠,管理和整合出現瓶頸。而中國企業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行業集中度低、結構不合理,產業鏈設計能力首先要求具備去蕪存菁的整合手段。
⑼ 什麼是垂直整合體系
就是基於同一產業鏈的向上整合或向下整合,分為垂直一體化和垂直非一體化,內一體化就是通容過收購、兼並、控股或自己開發等形式「內化」上游或下游產業;非一體化是基於現代信息技術迅速發展,溝通能力大大提高,造成企業或上下游產業間的交易成本急劇下降,企業「內化」帶來的成本優勢非常小的情況下出現的,主要體現加強合作、取得優先權等等形式。
交易費用理論參見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
⑽ 請教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上下游產業鏈的情況,及上下游的代表性企業。謝謝!
近年來, 「產業鏈垂直整合」一直是中國光伏行業里的一個「時尚」。有相當多的企業在這方面進行了實質性的努力:英利綠色能源(YGE,10.51,-0.10%)自建多晶硅生產企業六九硅業;主打光伏電池的晶澳太陽能(JASO,7.03,-2.36%)開始增加光伏組件的產能;出貨以矽片為主的昱輝陽光(SOL,8.75,-2.02%)分期建設年產能6000噸的原生多晶硅項目。
光伏產品製造產業鏈主要分為太陽能級晶硅提煉,硅錠鑄造,矽片切割,光伏電池製造、光伏組件封裝和光伏系統整合六大環節。
11家光伏企業中,英利綠色能源的「戰線」拉得最長,橫跨整個產業鏈。晶澳太陽能和中電光伏(CSUN,4.50,-0.88%)的產銷鏈最短,集中在光伏電池製造和光伏組件封裝兩大環節。不過情況稍有不同的是,晶澳太陽能的母公司晶龍集團具備較強的晶體硅、硅錠及矽片生產能力,而且從2003年開始太陽能級單晶硅的產量連續7年居世界第一,與晶澳太陽能形成了產業鏈上下游的互補關系。
英利綠色能源、無錫尚德(STP,8.27,-1.08%)和天合光能(TSL,24.28,+1.89%)是中國光伏企業中的市值三巨頭。其中,無錫尚德的產銷鏈最短,由此產生的弊端也比較明顯。在晶硅材料價格上漲的背景下,無錫尚德今年第二、第三季度的毛利率一直維系在一個相對偏低的水平。最近,有消息稱,無錫尚德已經並購了江蘇鎮江環太硅科技有限公司(Glory Silicon)將自主進行矽片生產,向產業鏈上游延伸。
作為一家矽片供應商,江西賽維LDK的生產鏈布置比較完整。一方面,它在馬洪和下村兩地分別建有設計年產能15000噸和3000噸的多晶硅生產廠;另一方面,賽維LDK還在向產業鏈上游積極挺進,今年8月在安徽合肥增設光伏電池和光伏組件生產廠。另一家大型矽片供應商昱輝陽光的產銷鏈和賽維LDK基本一致,但在矽片的產銷量與後者有明顯差距,2010年第三季度光伏組件的出貨量二者基本相當。
林洋新能源(SOLF,8.68,+1.76%)的產銷鏈和市值排名第二的天合光能基本一致,兩家對外供應的光伏產品都是以光伏組件為主。天合光能今年三季度的出貨量較林洋新能源高出約30%。
晶科能源(JKS,22.79,+7.20%)的生產鏈比較完整,並主要對外提供矽片、光伏電池和光伏組件,其中以光伏組件為主。
阿特斯太陽能(CSIQ,13.37,+2.14%)也是一家以供應光伏組件為主的企業,並對外經營光伏系統的設計組裝業務。明確表明涉足光伏系統整合業務的還有無錫尚德和英利綠色能源,不過三家公司來自這方面業務的營收佔比都還很低。以阿特斯太陽能為例,2010年第三季度光伏系統整合業務的營收約占總營收的3.7%。
新近上市的大全新能源(DQ,11.09,-2.55%)是一家典型的太陽能級多晶硅材料供應商,今年第三季度的多晶硅銷量達到了973噸,其銷售收入佔到了總營收的87.3%。營收的其餘部分主要來自於光伏組件,矽片的外銷量很少,其營收僅占總量的0.95%。近來,大全新能源也開始向產業鏈的下游大力推進。它在今年10份提交的IPO招股書中對外披露,預計將於明年3月份形成200MW的光伏組件生產能力,同年11月份形成250MW的矽片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