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新能源產業發展政策

新能源產業發展政策

發布時間:2020-11-28 06:07:04

A. 如何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政策上如何扶持

在全球范圍內,新能源開發利用以及節能技術、節能產品和服務已經成為各國能源戰略的重版點。目前,我國在權新能源開發利用方面,太陽能、風能和氫能的利用得到較快的發展,逐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但產業的發展與政策的制度保障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相關的政策相對滯後。因此,借鑒國外的政策經驗,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不斷完善我國的新能源和節能政策應該是當務之急。結合前述對國外新能源和節能政策的分析,至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1)在強調市場力量的前提下,必須重視新能源和節能政策的制訂、修訂和實施。

(2)在新能源和節能政策制訂的具體操作中,要發揮後發優勢,使得政策對新能源和節能產業的制度保障具有前瞻性、綜合性和戰略性。

(3)建立完善的新能源和節能政策體系。國外完整的新能源和節能政策體系,確保了政策的制訂和有效實施,極大地促進了新能源和節能產業的發展。我國制訂了《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綱要》等戰略規劃,2005年制訂了《可再生能源法》,但要使得這些戰略和法規得以有效地實施,必須進一步促進新能源和節能產業管理體系的發展。

B. 新能源行業最近有什麼發展趨勢

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五大發展趨勢分析

「預計到2030年,中國市場純電動汽車產銷量將超過1500萬台,佔新能源總銷量的90%,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PHEV)佔比將僅為10%。即在未來十年發展中,純電動汽車將占據市場主導地位。」6月11日,德勤戰略與運營副總監牟嘉文指出,中外品牌、新舊力量、跨界巨頭等多方勢力間的全面競爭,將重塑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競爭格局。

在牟嘉文看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存在五大趨勢:

1、發展趨勢一:得益於政府政策傾斜,以及日趨完善的充電基礎設施,電池技術的提升,比混動車型有更低用車成本優勢的純電動汽車,未來將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據主導優勢。受產業投資政策調整的影響,針對混動汽車的投資將會逐漸減少,再加上市場終端政策支持力度正在下降甚至取消,混動車型的發展空間將不斷被擠壓。

純電汽車未來將佔主導地位 全面競爭將重塑行業競爭格局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達到了127萬輛和125.6萬輛,分別同比增長59.9%和61.7%。截止至2019年4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為10.2萬輛和9.7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25.0%和18.1%。累計方面,2019年1-4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累計達到了36.8萬輛和36.0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8.5%和59.8%。

在純電動汽車產銷方面,2018年全年中國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8.6萬輛和98.4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47.9%和50.8%。截止至2019年4月中國純電動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8.2萬輛和7.1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28.2%和9.6%。

累計方面,2018年1-4月中國純電動汽車累計產銷量分別完成28.6萬輛和27.8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66.1%和65.2%。目前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中,純電動車型的產銷增長是新能源汽車的主要驅動力。4月,國內純電動汽車的銷量佔新能源汽車市場整體的銷量超七成。

在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方面,2018年中國全年中國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8.3萬輛和27.1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22%和118%。截止至2019年4月我國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0萬輛和2.6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3.6%和50.9%;

2019年1-4月中國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1萬輛和8.2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36.3%和43.7%。

2018-2019年4月中國純電動汽車產銷量統計及增長情況

2018-2019年4月中國純電動汽車產銷量統計及增長情況2018-2019年4月中國純電動汽車產銷量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備註:2018年7月產量同比為45.4%)

牟嘉文指出,除了純電汽車未來將佔主導地位,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潛力也不容忽視。但從中國以電力為核心主體的能源戰略、加氫站的建設受成本和技術水平制約、氫燃料電池系統生產成本高昂等因素考慮,中大型客車、公交車、物流車及重型貨車等商用車將成為氫燃料電池最先普及的領域,短期內燃料電池難以推廣到乘用車領域。

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中國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37輛和230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54.8%和289.8%。

2、發展趨勢二:根據德勤新能源汽車消費者調研數據,60%高端車主和89%中低端車主認為續航里程超過400km的純電動汽車可以滿足他們日常的使用需求。而2019年第2批新能源汽車推廣目錄顯示,乘用車續航里程普遍達到400km,這意味著,在技術快速提升下,續航里程將不再是用戶購買新能源車的阻礙因素,而智能化、網聯化、人性化的功能設計將成為新能源汽車產品差異化競爭的關鍵。這也是第二大趨勢。

3、發展趨勢三:牟嘉文預測的第三大趨勢是,中外品牌、新舊力量、跨界巨頭等多方勢力間的全面競爭,將重塑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競爭格局。從目前新能源車的市場佔有率來看,本土傳統汽車品牌遠超外資品牌,處於領先地位,但隨著外資、合資以及本土造車新勢力的發展加速,2020年後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將進入全面競爭時代。

造車新勢力面臨存亡節點

「處於領先優勢的本土傳統汽車廠商將快速擴展全鏈條能力,以期繼續保持領先地位。而那些起步晚、規劃遲、轉型慢的本土傳統汽車廠商只能聚焦價值鏈的生產製造端,成為『代工廠』。對於傳統的外資合資品牌來講,必須加速市場進入、加快產品發布,如果不能穩固佔領終端市場,將遭遇出局危機。」牟嘉文表示。

4、發展趨勢四:牟嘉文認為,新能源汽車將汽車產業價值鏈向上、下游進行了大幅延伸,產業利潤結構正在隨之改變,上游動力電池和智能科技、下游終端市場用戶服務已成為重要利潤池。由此,他預測第四個趨勢,未來新能源汽車廠商將發展為三種類型:布局全鏈條的新能源汽車廠商,聚焦終端市場流通、銷售與服務的新能源汽車廠商,專注整車研發采購與生產製造的新能源汽車廠商。

在新能源汽車逆勢增長的同時,新能源汽車廠商目前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從行業環境來看,補貼退坡、產能過剩,以及新勢力造車企業的湧入正在加劇競爭。從自身盈利性來看,一方面成本不斷攀升,其中包括智能科技的巨額研發投入,新零售轉型與服務創新需要海量投資;另一方面盈利模式尚待重構,新的利潤來源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比如,如何創新服務和數據應用。

5、發展趨勢五:第五大趨勢是關於盈利模式。在盈利模式重構的過程中,牟嘉文指出,時下新勢力造車企業的新零售轉型(包括試水直銷模式)是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直銷模式是造車新勢力為行業帶來的最大變革與沖擊,他們通過自建自營的零售新業態以及覆蓋用戶全生命周期的服務,為用戶帶來耳目一新的品牌體驗,解決了傳統經銷商模式下價格不透明、服務體驗欠佳等諸多弊端。

與此同時,尋找用戶體驗和成本效率的最佳平衡點是車企新零售轉型成功的關鍵,比如說,直銷模式也是一把「雙刃劍」,在提升用戶體驗的同時,該模式給汽車廠商帶來了巨額資金需求、運營復雜性等多重問題,用戶體驗與成本效率難以平衡。

牟嘉文預計,對於尚沒有完成大批量交車的造車新勢力來說,未來兩年是生死存亡的關鍵節點,絕大多數企業會被淘汰出局。一是因為以直銷為主的新零售模式帶來的巨額資金壓力;二是供應鏈管控能力較弱,導致量產階段的不確定因素和風險加大;三是某些新進入者還停留在PPT造車空談上,並不掌握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四是連目前最領先的新造車企業都尚未實現盈利,如果無法盡快證明盈利模式的可持續發展性,大量新進入者將陷入融資困境,因資金鏈斷裂而被淘汰出局。

C. 新能源產業需要什麼樣的稅收政策跟進

結合當前稅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應密集出台更加優惠的稅收政策,引導新能源產業的自主創新和市場消費。
盡快頒布適用於新能源產業的專門稅法。作為國家重點扶持的新興產業,有必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和相關戰略規劃,制定專門的稅收法律,在整合現有稅收規定的基礎上細化實施條例,滿足新能源產業各個環節、多重階段的發展需要,解決稅收支持體系邊界模糊的問題。
根據產業需要選擇最適合的稅收優惠方式。要充分考慮政策功能與新能源產業的結合。例如,在新能源企業初設時,要多採用免稅期、投資稅收抵免等政策緩解企業資金壓力,此外還要採用進口關稅抵扣的政策解除企業在進口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中的顧慮。在投產初期,可通過優惠稅率、增值稅抵扣,解決企業成本偏高推高價格而擠壓利潤的問題。到企業發展成熟後,通過出口退稅鼓勵成熟起來的新能源產品走向國際市場,通過加計扣除、加速折舊,鼓勵新能源企業繼續投入技術革新和設備研發。
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流轉稅改革。一是完善增值稅政策。重點應放在准確判斷各新能源行業或產品的特點,選擇更加合理的稅負水平。如在新能源電力發展初期,將增值稅稅負統一降低,可選擇6%的徵收率或規定在一定期限內(如3年~5年)將增值稅返還給企業等。對於固定資產抵扣時間長造成的企業資金成本偏高問題,可先規定一定比例增值稅返還,剩餘部分再進行逐年抵扣,另外可適當縮短抵扣期限。為鼓勵科研開發,對相關新能源設備可實施進口設備免稅和采購國產設備全額退還增值稅的優惠政策。
二是完善消費稅政策。對耗能高、污染嚴重的項目要實行懲罰性的高稅率,並將這部分稅款轉移用作新能源有關項目節能減排技術的研發。有針對性地對新能源產品少征或減免消費稅,如對生物柴油實行低稅率,並且對外購或委託加工收回的柴油用於連續生產生物柴油,准予從消費稅應納稅額中扣除原料已繳納的消費稅稅款等。
三是完善營業稅政策。在金融領域對為新能源企業提供信貸、擔保等金融保險業務所獲得的收入給予營業稅優惠政策。對相關貸款形成的利息收入,可減按3%的低稅率徵收,待條件允許時再逐步降低這一稅率。對保險企業的相關保費稅收,可在限期內(如3年)免徵營業稅。在技術推廣方面,可以對新能源技術研發、轉讓、咨詢和相關服務等所取得的收入免徵營業稅,當然可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范圍應作出清單式列表。在用地方面,可以對符合標準的新能源企業的生產用地,給予營業稅的減征或免徵,對於企業或個人向新能源企業轉讓土地使用權也應實行相對的低稅率。
四是完善關稅政策。為了排除新能源技術和設備進口的障礙,可以分情況給予多層次的進口關稅優惠。如分為急需且國內不能生產、需要但國內生產不足、需要且國內生產充足三種情況,分別給予免徵、減征和按常規徵收進口環節關稅。同時對太陽能熱水器等國內生產已經成熟的新能源產品免徵出口環節關稅,幫助這些企業以價格優勢拓展國際市場。
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所得稅改革。在企業所得稅方面,第一,比照高新技術企業,執行15%的優惠稅率。第二,明確「三免三減半」政策的相關細節,如「第一筆經營收入」以收付實現制確認,允許新能源發電企業將年底的結算收入延遲到次年初取得,盡可能延長優惠時間。第三,對多渠道獲得的財政性補貼收入、專項獎勵資金、貸款利息以及相關稅收返還等實行免徵企業所得稅。第四,將購置國產設備金額20%~30%的部分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抵免,當年不足抵免的,可在規定年限中繼續抵免。第五,加大對新能源領域的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擴大加計扣除的力度,除增加扣除比例的幅度外,還要按是否形成無形資產給予不同程度的加計扣除,即對研究開發費用100%的加計扣除和無形資產成本200%的攤銷。第六,允許新能源企業對所使用的關鍵設備採取加速折舊的方法,如風電企業可將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縮短至8年~10年。第七,鑒於新能源企業實現利潤周期長,要適當延長其虧損彌補期限。
在個人所得稅方面,對技術人員因新能源技術開發獲得的地市級以上獎勵免徵個人所得稅;對個人向新能源企業提供或者轉讓相關專利權、非專利技術所取得的特許權使用費,要提高費用減除額度或者降低相應稅率;對個人從新能源企業取得的股息、紅利收入,要設置相應免稅期限;通過一定比例的退稅鼓勵新能源個人消費。
為新能源企業提供優質的納稅服務。要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對不同行業類型、不同層次納稅人以及不同需求,分類進行政策宣傳,擴大全社會對新能源稅收政策的認知。主動深入新能源企業,幫助企業能夠用好用足稅收優惠政策。打造納稅服務加強版,為新能源企業提供「一對一」個性化服務,幫助企業規范涉稅會計核算和加強內部控制。在稅收政策自主許可權內,更多地向新能源產業傾斜,為新能源企業營造更好的政策環境。

D. 新能源汽車政策對產業有什麼影響

雙積分政策即將發布、燃油車退出時間表已在研究……政策利好頻吹,令新能源汽車產業再度迎來市場的炙熱目光。9月11日,以鋰電池、充電樁、整車製造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板塊領漲市場,多氟多、贏合科技、鹽湖股份、成飛集成、安凱客車等眾多產業鏈公司更是集體漲停。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經過此前多年發展,已經擁有技術積累和資源儲備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正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在此重要的時間關口,雙積分、燃油車退出等政策呼之欲出,將進一步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更好、更快地發展。「藉此趨勢、各方發力,我國有望實現從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的轉變。」

長城汽車證券辦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公司這兩年加大投入研發新能源汽車產品。從現在的趨勢來看,未來將是以純電動汽車為主,公司將以插電混動產品作為一個短暫的過渡,後期會大力開發純電動車型。今年年底公司將推出首款插電式混動SUV,預計下半年銷售會有所增長。」

今年7月,長城汽車與河北御捷簽署合資框架協議,公司以增資入股方式獲得河北御捷25%的股權。公司表示,投資入股河北御捷,其平均燃料消耗量正積分將全部直接轉讓給公司,降低公司平均油耗水平;同時,河北御捷取得的新能源汽車正積分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向公司出售,使公司能夠更好完成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積分的考核要求。

E. 國家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有哪些相關政策

2015年新能源汽車國補開始發放
受今年年初「騙補核查」影響,2015年新能源汽車國家補貼延遲發放,導致大部分新能源汽車企業出現資金鏈緊張狀態。今日(12月2日)有業內人士透露,現在已經收到「國補」發放通知,除企業提出申訴的部分外,其餘將於近期發放。
9月份,財政部通報新能源汽車補助資金專項檢查情況,其中有多家車企存在虛構銷售、有車缺電、領補後閑置的情形。據媒體揭露,有些車企為了騙補,把電池重復安裝在不同的車殼上,然後「賣」給子公司,找政府反復領補助。這樣的「空殼車」,莫說能拉水,根本不能上路。
國家高度重視新能源汽車產業,在產業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國新能源(11.540, -0.34, -2.86%)汽車市場蓬勃發展,但部分車企為何忙於騙補?
作為有形的手,產業政策都有相應的著力點,而之前的新能源汽車補助思路偏向鼓勵銷售。比如2013—2015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標准中,對純電動客車的補助只看車身長度,車越長,補助越多。而且只要把車賣出去,就能拿補助。
這樣的著力點有些「找偏了」,容易導致企業重銷售而不重研發。對於騙補車企來說,把車「賣」出去就能賺錢,為什麼還要多花錢搞研發?而那些真正投入資金搞研發的企業,即使有政府補助,也會覺得在競爭中吃了虧。
新能源汽車產業有一個全行業、系統性的核心難題,就是動力源(11.680, -0.25, -2.10%)轉換的問題。這既包括「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的效率與安全等技術問題,也有應用場景的問題,如鋪設充電樁和換電站、充電介面統一標准等。
經驗表明,光靠鼓勵銷售,解決不了這些問題。政策著力點可以考慮向研發端和基礎設施搭建上傾斜。我們看到,2016年的純電動客車補助政策不再只以車身長度為准,而是增加了「單位載質量能量消耗量」「純電動續駛里程」等科技指標,這些改變才真正有助於那些研發型企業成長。
「當潮水退去,就知道誰在裸泳。」隨著我國2016—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售端的財政補助逐步退坡,那些光靠吃補助存活的企業必將被市場淘汰,技術才是立足市場的根本,真正致力創新的企業必將贏得競爭。
新能源汽車補貼標准有哪些
4月29日,財政部、發改委、工信部和科技部四部委聯合下發的新一輪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正式出台,在未來5年,補貼額度大幅退坡。自2010年中央實施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以來,補貼額度逐年下降,享受補貼的車輛標准逐年提高,同時,政府對汽車企業的燃料消耗限值不斷降低,顯示政府希望由市場力量來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具體的退坡辦法是:2017-2020年,除燃料電池汽車外,其他新能源車型補貼標准都實行退坡,其中:2017-2018年補貼標准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20%,2019-2020年補貼標准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40%。
新能源乘用車補貼對象依然是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但對車輛的技術要求進一步提高。其中,純電動汽車的補貼門檻由之前的80公里續航里程提高到100公里,對車輛的最高時速也要求不低於100公里/每小時。http://www.okeycar.com/

F. 新能源電動汽車的國家政策

新能源電動汽車的國家政策:當前國家對新能源汽車消費端的支持總的來說可概括為金錢補貼、稅費減免、牌照路權三個方面。

從2018年2月12日起實施,2月12日至6月11日為過渡期。過渡期期間上牌的新能源乘用車、新能源客車按照此前對應標準的0.7倍補貼,新能源貨車和專用車按0.4倍補貼,燃料電池汽車補貼標准不變。

從2018年起將新能源汽車地方購置補貼資金逐漸轉為支持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新能源汽車使用和運營等環節。實施好新能源汽車免徵車輛購置稅、購置補貼等財稅優惠政策,加強城市停車場和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建設。

納入中央財政補貼范圍的新能源汽車車型應是符合要求的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重點加大政府機關、公共機構、公交等領域新能源汽車推廣力度。補助對象。補助對象是消費者,消費者按銷售價格扣減補貼後支付。

資金撥付。中央財政將補貼資金撥付給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實行按季預撥,年度清算。生產企業在產品銷售後,每季度末向企業注冊所在地的財政、科技部門提交補貼資金預撥申請,當地財政、科技部門審核後逐級上報至財政部、科技部。四部委組織審核後向有關企業預撥補貼資金。年度終了後,根據核查結果進行補貼資金清算。

G. 新能源有什麼發展趨勢

2018年新能源行業發展現狀與前景分析 「531」新政利大於弊,未來光伏、風電成長空間巨大

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方針分析

堅持高質量發展的總要求,進一步完善新能源發電項目競爭配置機制,進一步優化風電光伏發電的建設布局,推動風電和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平價上網,支持風電光伏分散式發展,持續強化可再生能源消納工作。是管理層為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擬定的現行方針。

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穩步擴大,發電裝機達到7.06億千瓦

在即將過去的2018年,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穩步擴大。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能源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在2018年前三季度,我國新增新能源發電裝機5596萬千瓦,佔全部新增電力裝機的69%。而截至到2018年9月底,我國新能源發電裝機達到7.06億千瓦,同比增長12%。這其中,包括水電裝機3.48億千瓦、風電裝機1.76億千瓦、光伏發電裝機1.65億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1691萬千瓦。

以風電、光伏為例,在風電方面,今年前三季度,我國風電新增並網容量1261萬千瓦,同比增長30%,風電發電量267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6%。從新增並網容量區域分布來看,新增比較多的省份主要是內蒙古(193萬千瓦)、江蘇(156萬千瓦)、山西(117萬千瓦)、青海(110萬千瓦)、河南(86萬千瓦)、湖北(79萬千瓦),合計佔到全國新增容量的59%。

在此基礎上,風電熱門市場海上風電也在快速增長,今年前三季度,海上風電新增並網容量102萬千瓦,主要集中在江蘇(92萬千瓦)和福建(9萬千瓦)兩省,累計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達到305萬千瓦,主要集中在江蘇(255萬千瓦)、上海(30.5萬千瓦)、福建(19萬千瓦)。

更為值得欣喜的是,今年前三季度,我國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達到1565小時,同比增加了178小時。其中,棄風電量為222億千瓦時,同比減少74億千瓦時。全國平均棄風率為7.7%,比去年同期減少了4.7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曾經困擾行業的棄風限電情況,正在全面改善。

在光伏方面,我國光伏發電市場也總體穩健,截止到今年9月份,我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達到16474萬千瓦(光伏電站11794萬千瓦,分布式光伏4680萬千瓦)。在此背後,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3454萬千瓦,其中光伏電站新增1740萬千瓦,同比減少37%,分布式光伏則新增1714萬千瓦,同比增長12%。

從新增裝機布局看,華東地區新增光伏裝機為858萬千瓦,佔全國的24.8%;華北地區新增光伏裝機為842萬千瓦,佔全國的24.4%;華中地區新增裝機為587萬千瓦,佔全國的17.0%。而與風電一樣,全國來看,光伏遭遇棄光的情況也得到了明顯緩解,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光伏發電平均利用小時數857小時,同比增加57個小時;棄光電量40億千瓦時,同比減少11.3億千瓦時,棄光率為2.9%,同比降低了2.7個百分點。

在業界看來,光伏裝機增長重心正在向我國東部,電力市場消納條件比較好的地區轉移。同時,分布式光伏的增長更快,意味著管理層支持風電光伏分散式發展的政策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531」新政長期積極影響大於短期陣痛

今年1月份至4月份,光伏行業密集出台了《關於2019年光伏發電項目價格政策的通知》、《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關於下達
「十三五」第一批光伏扶貧項目計劃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

特別是4月13日,國家能源局對《關於完善光伏發電建設規模管理的通知》及《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管理辦法》兩個文件徵求意見。彼時,業內普遍認為,這兩個文件是對光伏行業進行規范管理的長效機制,管理層對光伏電站和分布式光伏項目的管理辦法將會發生重大的變化。

但緊隨其後,對於光伏行業影響似乎更為重大的一項政策,業界稱為「531」新政的《關於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頒布。

從「531」新政的內容來看,「暫停普通地面電站指標發放」、「分布式光伏規模受限」、「調低上網電價」等內容,看似是扼住了光伏行業命運的喉嚨。按照新政,地面電站、分布式電站和扶貧電站均由國家層面直接安排和管理。其中暫不安排2018年普通光伏電站建設規模,僅安排1000萬千瓦左右的分布式光伏建設規模,進一步下調光伏標桿上網電價,降低補貼強度。

這一變化曾令業界嘩然,前瞻數據亦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我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3454.4萬千瓦,同比下降19.7%。其中,雖然分布式成為「逆」勢攀升的典型代表,但光伏電站新增裝機卻同比減少了37.2%。

此外,「531」新政發布後,在資本市場上,以光伏產業上市公司為代表的一批新能源上市公司股價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光伏組件企業形勢尤為嚴峻,凈利潤率降至1%以下,部分企業甚至出現虧損。而大部分光伏公司在第三季度的營收、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毛利率、現金流等財務指標上均出現了下滑。

不過,慌亂過後,越來越多的業界人士認為,「531」新政的頒布實為利大於弊。

雖然短期內光伏企業將面臨不小的挑戰,但在全球氣候變化、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發展可再生能源已成共識,為了增強光伏發電的競爭力,盡早實現平價上網,「531」新政的頒布有助於提高行業門檻,進一步淘汰落後產能,產業結構也將不斷優化,具有積極意義。

如今,各界應該看到的是,在「531」新政的引導下,光伏產業正在加速淘汰落後產能,上下游越來越多的企業則更為積極地通過技術的革新,實現降本增效,主動迎合市場需求。

11月中旬,A股光伏板塊集體回暖,部分個股甚至呈現大幅上漲。在業界看來,這很大程度上,源於國家能源局組織召開的會議釋放了較為明確的光伏「十三五」裝機規劃上調信號。對於2018全年光伏發電量,業內人士預計可能接近40GW,比「531」剛出台時業內預計的「30GW以內」要好得多。不過,關於「十三五」全國光伏裝機規劃究竟上調至多少,目前仍是未知。而可期的光伏政策環境迎來邊際改善,有效扭轉此前「531」新政帶來的市場對光伏產業的悲觀預期。

目前,業內普遍預計2022年能夠實現平價,而現在正是平價上網的「最後一公里」。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相關報告,新政對於光伏企業的壓力將逐漸退去,光伏成本和價格仍將處於「快速下降通道」。接下來的光伏市場將呈現無補貼項目與補貼項目共存狀態,同時增強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心,待相關政策細化後,其有望重新激發下游應用端的投資熱情。隨之而來的還有行業信心,業界專家指出,2019年將有新一輪補貼指標,業界千呼萬喚的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制將正式實施。

風電競價預示平價上網已經來臨

今年,風電行業也迎來了《國家能源局關於2018年度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下簡稱《通知》)及《風電項目競爭配置指導方案(試行)》兩項新政,《通知》要求,新增核準的集中式陸上風電項目和海上風電項目應全部通過競爭方式配置和確定上網電價。這意味著,風電標桿上網電價時代的告終,風電平價上網已經到來。

目前,我國風電行業實現快速規模化發展,但存在較為嚴重的棄風限電、非技術成本高等問題。業內專家表示,此次印發的《通知》及《指導方案》,意在解決這兩項不必要的成本,為實現風電平價上網掃清了障礙。

在風電新政發布後,有專家表示,風電建設管理辦法是地方政府自主確定年度建設規模,並通過行政審批確定具體建設項目,但在具體的指標分配上仍存在標准不統一、不透明、難以公平等問題。這會導致將風電資源配置給不具備技術能力和資金實力的企業;項目建設過程中的消納條件不能得到有效落實,風電項目建成後不能及時並網。還有可能衍生變相向企業收費等問題,從而增加風電開發過程中的非技術成本。

《通知》提出,尚未配置到項目的年度新增集中式陸上風電和未確定投資主體的海上風電項目全部通過競爭方式配置並確定上網電價,各項目申報的上網電價不得高於國家規定的同類資源區標桿上網電價。同時,《指導方案》也將解決棄風限電,消除非技術成本作為項目競爭的前提條件。《通知》及《指導方案》將解決棄風限電,消除非技術成本作為地方政府配置風電開發指標規則和依據,消除不必要的成本,有利於發現風電的真實成本,加速風電平價上網到來。

與「531」新政相似,風電新政從長遠來看能夠解決我行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但同樣,會對行業造成短期的陣痛,《指導方案》對競爭要素提出了要求。包括:對開發企業的能力,包括投資能力、業績、技術能力、企業誠信履約情況進行評價;對設備先進性,包括風電機組選型、風能利用系數、動態功率曲線保障、風電機組認證情況進行;對技術方案,包括充分利用資源條件、優化技術方案、利用小時測算、智能化控制運行維護、退役及拆除方案、經濟合理性等評價。

因此,風電企業要不斷提高技術研發能力,具備各環節的優勢資源整合能力,包括設備製造能力、EPC總包資質、工程建設優勢與項目運營等方面。具備核心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的風電企業將會生存下來,經不住市場競爭考驗的企業或將被淘汰。

12月初,廣東省能源局印發《廣東省能源局關於廣東省海上風電項目競爭配置辦法(試行)》和《廣東省能源局關於廣東省陸上風電項目競爭配置辦法(試行)》,以促進海上及陸上風電有序規范建設,加快風電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市場化發展。這也是全國首個風電競價細則。

12月17日,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了《關於寧夏風電基地2018年度風電項目競爭配置評優結果的公示》。共有24家企業32個風電項目參與配置競爭,其中16個項目擬滿額配置,4個項目擬減額配置,平均承諾電價為0.4515元/千瓦時。

而這兩項地方政策的公布,都預示著未來電價仍有下降空間,風電平價上網正在加速到來。也為未來風電市場以及企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新能源消納有待進一步改善

除上述光伏、風電兩項重要政策外,今年年底,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近日聯合印發《清潔能源消納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下稱簡稱《計劃》),其中提到,近年來,我國新能源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產業規模和技術裝備水平連續躍上新台階,為緩解能源資源約束和生態環境壓力作出了突出貢獻。但是,新能源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也日益凸顯,特別是新能源消納問題突出,已嚴重製約電力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為解決風電等清潔能源消納問題,建立清潔能源消納的長效機制,《計劃》中制定了,優化電源布局,合理控制電源開發節奏;加快電力市場化改革,發揮市場調節功能;加強宏觀政策引導,形成有利於清潔能源消納的體制機制;深挖電源側調峰潛力,全面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完善電網基礎設施,充分發揮電網資源配置平台作用;促進源網荷儲互動,積極推進電力消費方式變革;落實責任主體,提高消納考核及監管水平等相關措施。

同時,《計劃》中已經對我國未來光伏和風電的利用率以及棄用率提出了目標。2019年,要確保全國平均風電利用率高於90%(力爭達到92%左右),棄風率低於10%(力爭控制在8%左右);光伏發電利用率高於95%,棄光率低於5%;全國水能利用率95%以上;全國核電基本實現安全保障性消納。

2020年,要確保全國平均風電利用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力爭達到95%左右),棄風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力爭控制在5%左右);光伏發電利用率高於95%,棄光率低於5%;全國水能利用率95%以上;全國核電實現安全保障性消納。

未來,對於光伏和風電行業的發展,有專家指出了以下幾點,抓緊制定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政策,分省確定電力消費中可再生能源最低比重指標;嚴格執行風電投資監測預警和光伏發電市場環境監測評價結果等監測辦法,在落實電力送出和消納前提下有序組織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建設;積極推進平價等無補貼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建設,率先在資源條件好、建設成本低、市場消納條件落實的地區,確定一批無須國家補貼的平價或者低價風電、光伏發電建設;按照《關於積極推進電力市場化交易進一步完善交易機制的通知》開展各種可再生能源電力交易,擴大跨區消納,進一步加強可再生能源的送出和消納工作。

風電、光伏未來仍是能源轉型主力軍

根據有關目標,2020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中的非水電可再生能源電量比重指標要達到9%,但2017年,作為絕對主力的風電和光伏發電量只佔全部發電量的6.5%,距離目標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在此基礎上,相關規劃顯示,2016年至2020年,我國風電新增投產要達到7900萬千瓦以上,2020年達到2.1億千瓦,其中海上風電500萬千瓦左右;太陽能發電新增投產6800萬千瓦以上,2020年將達到1.1億千瓦以上。

由此可以看出,未來,國家限制煤電、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不會改變;水電資源總量存在制約,開發成本不斷攀升,未來增長空間有限;核電建設受到整體社會氛圍制約,發展存在不確定性;生物質、潮汐、地熱等發電形式由於資源、成本、技術限制等多方面原因,發展規模也不大;綜合各個因素,風電和光伏將是未來低碳發展和能源轉型的主力軍。

H. 新能源行業發展前景如何

新能源重點細分行業發展現狀
1、太陽能
太陽能(000591)具有環保,效率高無枯竭危險的特性,在使用上對地理位置要求較低,因此我國光伏發電市場發展快速。在應用分布上,光伏發電36%集中在通信和工業應用,51%在農村邊遠山區的應用,小部分應用於太陽能商品如計算器,手錶等。除此以外,光伏的應用呈多樣化趨勢,與扶貧,農業,環境等相結合。例如,最近一兩年光伏農業大棚正在快速擴張中,光伏農業項目佔2015年上半年備案項目總數的30%左右,成為光伏應用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政策扶持和國內市場需求被激發的情況下,光伏發電端增長迅猛。截止2015年9月底,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3795萬千瓦。不過現在制約光伏產業發展的最大問題還在於我國企業在光伏技術領域還處於下游水平,並且主要市場需求還集中於國外。
2、生物質能
生物質能源是近幾年來發展快速的能源領域。其低污染性,分布廣泛性,並且總量豐富,使得它具有廣泛的應用性。生物質能源在利用上目前仍以直接燃燒為主。除此以外,生物質也可以應用在發電,和製造乙醇汽油燃料等。生物質能源作為後起之秀,發展勢頭迅猛,目前已經成為資本市場的新寵。在我國,由於認識普及程度不足,政府補貼門檻過高,資源分散,收集程度落後等一系列問題,使得生物質能源在推廣中存在阻擾。不過,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進一步推向深入,生物質能源地位將進一步提升。
以2014年營業收入為標準的方式,客觀反映了新能源產業內的格局動態變化。從收入規模來看,太陽能產業作為新能源產業的老大哥,其優勢正在縮小,而以生物質能為代表的後來者正奮起直追,縮小差距。
太陽能企業為6875億元,占總營收的24.27%;生物質能企業為4520億元,佔15.96%;風能企業為3270億元,佔11.54%。以儲能電池為主的其他新能源行業企業為1321億元,佔4.66%。這一變化基本反映了新能源產業格局的發展趨勢,生物質能作為新能源家族的後起之秀,其儲備充分、分布廣泛、綜合成本低(全生命周期)等優勢,發展勢頭迅猛,已成為各國政府及資本市場的新寵。
3、風能
風能由於受地理位置限制和對面積要求較高,其應用沒有太陽能和生物質能廣泛。但風能發電成本低,在條件優厚的地區風能發電成為當地發展新能源產業的一有利模式。隨著中國風電裝機的國產化和發電的規模化,風電成本有望繼續降低,加上持續性的政策優惠,風能行業發展呈現復甦跡象。
4、核能
核能盡管不是可再生資源,但核能幹凈,無污染,幾乎零排放的特徵讓核能發電在能量資源利用上頗受關注。目前我國正在運營的核電站13個,共22台機組。核電行業技術要求高,具備一級生產資質的企業少。作為核能行業的龍頭企業,廣核和中核的新核電技術的推出和應用,標志著我國已經擁有成熟的三代核電技術。目前國內核電產業鏈仍以國企為主導,在大型核電專用設備知道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核電的發展仍依靠國家政策,2016年內陸核電廠或開始動工,核能行業回暖。

閱讀全文

與新能源產業發展政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