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節能環保產業的概念理解
節能是指盡可能地減少能源消耗量,生產出與原來同樣數量、同樣質量的產品;或者是以原來同樣數量的能源消耗量,生產出比原來數量更多或數量相等質量更好的產品。環保產業是指在國民經濟結構中,以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為目的而進行的技術產品開發、商業流通、資源利用、信息服務、工程承包等活動的總稱。它在美國稱為「環境產業」,在日本稱為「生態產業」或「生態商務」。
環保產業是一個跨產業、跨領域、跨地域,與其他經濟部門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綜合性新興產業。因此,有專家提出應列為繼「知識產業」之後的「第五產業」。
節能環保產業是指為節約能源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的產業,是國家加快培育和發展的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節能環保產業涉及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等,產業鏈長,關聯度大,吸納就業能力強,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明顯。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是推動節能減排,發展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的戰略選擇。 節能就是應用 技術上現實可靠、經濟上可行合理、環境和社會都可以接受的方法,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能源設備使用或工藝的能量利用效率。環保產業在國際上有狹義和廣義的兩種理解。對環保產業的狹義理解是終端控制,即在環境污染控制與減排、污染清理以及廢物處理等方面提供產品和服務。廣義的理解則包括生產中的清潔技術、節能技術,以及產品的回收、安全處置與再利用等,是對產品從「生」到「死」的綠色全程呵護。合理用電,節約用電,以及將一些廢棄能源轉化為電能已經成為節能減排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節電:很多工廠使用傳統照明燈具,嚴重的耗能現象,其節電率在經過專業節能改造後不影響正常生產的情況下大都在40%以上,綜合國家眾多的工廠企業這將是一筆巨大的能源財富。
Ⅱ 節能環保產業有哪些基本的特點
節能環保產業
指為節約能源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環境提供技專術基礎和裝備保屬障的產業
主要包括節能產業、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和環保裝備產業,涉及節能環保技術與裝備、節能產品和服務等
六大領域包括
節能技術和裝備、高效節能產品、節能服務產業、先進環保技術和裝備、環保產品與環保服務。
特徵:
一是政府要不斷提高的能效、環境標准和有效的規制,這是節能環保產業需求的重要推動力。
二是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初期需要政府的直接鼓勵政策,如財政補貼、稅收優惠、金融支持、金融支持、配額交易、綠色采購等。
三是節能環保產業具有混合經濟的特徵,一些環境服務具有公共物品性質,私人部門介入需要政府授權;水供應和污水處理等市政工程具有自然壟斷特徵,需要一定規模才具有經濟可行性;而其他私營企業作為主要參與主體的大量環境產品和服務,也需要政府制定好市場規則,以使企業在競爭中實現資源高效配置。
Ⅲ 節能環保產業怎麼樣,發展市場大嗎
節能環保產業是指為節約能源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的產業,是國家加快培育和發展的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
節能環保產業是一個應時代需求而生的新興產業,幾乎滲透於經濟活動的所有領域,它以有效緩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資源、環境瓶頸制約為目標,力促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目前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15年,總產值達到4.5萬億元,成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
所以
中機院專家院士認為
節能環保產業未來發展前景相當大。
Ⅳ 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目標是什麼
「十三五」期間,培育和建成一批具有潛在國際競爭力的、具有綜合環境服務能力的大型節能環保公司;產業集聚程度進一步提高,建成一批能夠有效提升資源能源利用效率的節能裝備製造業基地、環保產業基地、「城市礦產」基地和再製造產業基地;低溫余熱余壓技術、脫硝催化劑和廢舊電子廢棄物提取有價元素技術等節能環保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掌握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領先水平的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和產品。環境監測技術、環境污染控制技術和能耗監控系統與遙感、地理信息、衛星定位、互聯網技術相融合,將實現即時收集准確監控數據,突破節能和環保的地域限制和時間限制。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長達15 %以上,到2020年產值超過8 萬億元。
Ⅳ 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的規劃內容
在《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的具體結構上,分為節能產業,環保產業和資源的循環利用三個方面。
具體而言,在節能產業方面,一是發展高效節能技術和裝備,包括鍋爐窯爐、電機及拖動設備、余熱余壓利用裝備、節能監測技術和裝備,重點示範推廣稀土永磁無鐵芯電機、基於吸收式換熱的新型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技術等;二是發展高效節能產品,包括家用和商用電器、照明產品、建材產品和汽車等,重點研發和示範具有自主智能財產權的新型節能汽車及配套系統,重點推廣能效等級為1、2級的高效節能產品;三是發展節能服務產業,推動節能服務公司為用能單位提供節能診斷、設計、融資、改造、運行等一條龍服務,以節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資的市場化節能服務模式。
在環保產業方面,一是發展先進環保技術和裝備,包括污水、垃圾處理,脫硫脫硝,高濃度有機廢水治理,土壤修復,監測設備等,重點攻克膜生物反應器、反硝化除磷、湖泊藍藻治理和污泥無害化處理技術裝備等;二是發展環保產品,包括環保材料、環保葯劑,重點研發和產業化示範膜材料、高性能防滲材料、脫硝催化劑、固廢處理固化劑和穩定劑、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替代產品等;三是發展環保服務,建立以資金融通和投入、工程設計和建設、設施運營和維護、技術咨詢和人才培訓等為主要內容的環保產業服務體系,加大污染治理設施特許經營實施力度。
在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方面,重點發展共伴生礦產資源、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汽車零部件及機電產品再製造,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餐廚廢棄物、建築廢棄物、道路瀝青和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重點解決共性關鍵技術的示範推廣。
Ⅵ 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有哪些基本特徵
節能環保產業在逐步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了「新、廣、難」這三個主要特徵。
首先,節能環保產業是一個新興的業態,但不是一個獨立的產業,隨著節能環保工作的需要而獨立出來的業態形式,更多呈現出與應用現場直接結合的工程化應用特徵,產業發展呈現全新的價值構成。
其次,節能環保產業主要表現出兩個方面的需求比較廣,一是市場需求廣,涉及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工業、農業、服務業,建築、交通、餐飲等方面;二是技術供給專業廣,幾乎所有節能環保問題都涉及機、熱、電、光等專業。
最後,節能環保產業價值實現難度極大。節能環保行為是一種造福子孫後代的可持續發展行為,成本高、見效慢,具有顯著的社會責任特性,需要政府發揮
更多主動性,加大資金支持和政策引導力度來推動。
從政策方面來看,節能環保產業具有強烈制度驅動型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一是政府要不斷提高的能效、環境標准和有效的規制,這是節能環保產業需求的重要推動力;二是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初期需要政府的直接鼓勵政策,如財政補貼、稅收優惠、金融支持、配額交易、綠色采購等;三是節能環保產業具有混合經濟的特徵,一些環境服務具有公共物品性質,私人部門介入需要政府授權;水供應和污水處理等市政工程具有自然壟斷特徵,需要一定規模才具有經濟可行3 性;而其他私營企業作為主要參與主體的大量環境產品和服務,也需要政府制定好市場規則,以使企業在競爭中實現資源高效配置。
Ⅶ 我國節能環保產業整體發展情況是怎樣的
(一)節能環保產業投資情況分析
我國對節能環保產業的投資規模在不斷增加,十五」突破7000億元;「十一五」期間約1.8萬億元,而在「十二五」期間,我國環保投資將達到3.5-4.7萬億元,比「十一五」期間增長95%-160%。
(二)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增長情況分析
2008年,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1.41萬億元,占當年GDP的4.7%。其中,節能產業2700億元,環保產業4800億元,資源循環利用產業6600億元。2009年,全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到1.71萬億元。2012年,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2萬億元,約佔GDP的8%。《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十二五」末,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要達到4.5萬億元,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2%左右,產值年均增長15%以上。
2012年,我國節能服務產業產值首次突破2000億元人民幣,達到2250億元,比2011年增長49.5%。截至2012年底,全國從事節能服務業務的公司數量近3900家,其中實施過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節能服務公司1472家,比2011年增加了88.23%;行業從業人數大幅度增加,從原來的17.5萬人增加到37.8萬人,增加116%。
(三)節能環保產業盈利狀況分析
從銷售毛利率來看,環保設備行業的毛利率較為穩定,呈現小幅下降的趨勢;污水處理行業的毛利率呈現U型走勢,目前處於快速上升的趨勢,且行業毛利率較高;資源回收行業的毛利率穩中有升,但整體水平偏低。
Ⅷ 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現狀
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一)產業規模擴張明顯,市場競爭力弱
(二)產業集聚加速,產業布局有待優化
(三)部分技術水平國際領先,技術創新能力整體偏弱
(四)政府投資不斷加大,資金短缺仍是重要瓶頸
(五)服務業業態多元化,綜合服務能力弱
(六)市場化進程加速,市場秩序有待完善
Ⅸ 未來我國節能環保產業主要發展目標與方向是什麼
到2020年,節能環抄保產業快速發展、質量效益顯著提升,高效節能環保產品市場佔有率明顯提高,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有利於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制度政策體系基本形成,節能環保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
——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吸納就業能力增強。節能環保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3%左右,吸納就業能力顯著增強。
——技術水平進步明顯,節能環保裝備產品市場佔有率顯著提高。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共性技術,一些難點技術得到突破,裝備成套化與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程度進一步提高,主要節能環保產品和設備銷售量比2015年翻一番。
——產業集中度提高,競爭能力增強。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節能環保企業集團,在節能環保產業重點領域培育骨幹企業100家以上。形成20個產業配套能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服務保障水平高的節能環保產業集聚區。
——市場環境更加優化,政策機制更加成熟。全國統一、競爭充分、規范有序的市場體系基本建立,價格、財稅、金融等引導支持政策日趨健全,群眾購買綠色產品和服務意願明顯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