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興產業的產業特點
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有這樣的特點:
先導性,體現了新技術的發展方向,搞小靈通短期是可以成功的,但長期沒有成功,因為它代表了技術和產業發展新方向。
倍增性,它可以成熟以後非常快速地發展。
輻射性,技術的跨界融合,能對相關產業進行一系列拉動。
可持續性,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關系,一輛電動汽車從哪裡開出,還是從大眾、豐田企業里開出來,是現代企業研發和投入的,沒有互聯網的時候出現了互聯網,沒有無線寬頻的時候出現了無線寬頻。所謂的戰略新興產業都是從現有產業里孕育出來的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
B. 你會如何發展當地農村特色產業
發展鄉村休閑旅遊,鄉村休閑旅遊一直是有關部門支持的重點之一,鄉村旅遊也讓不少農民朋友嘗到了甜頭。今年的《工作要點》中給大家一個提示:今年或以後幾年要想把鄉村旅遊發展好,必須做好——提質創新。
C. 主導產業的特點
所謂主導產業是指一國在經濟發展的某階段有若干產業部門對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起著導向性和帶動性的作用並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技術進步能力的產業。這些產業在我國現階段一般應具有發展潛力與需求較高、勞動生產率上升或技術進步速度較快、產業之間的關聯關系強、進出口能力大和資金技術密集程度較高等特徵,選擇這樣的主導產業並加快其發展對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發展速度和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具有重大作用。本文試通過主導產業必須具備的基本特徵的五個方面,對我國主導產業的戰略性選擇進行實證研究。
一、從發展潛力與需求看我國主導產業的選擇
發展潛力與需求較高是主導產業必須具備的特徵之一。這是從需求方面研究各產業的發展潛力,找出國內外市場具有巨大需求和廣闊發展前景的產業,並把這些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加以發展。筆者根據2003年我國公布的投入產出最新數據和有關方面對3539位企業經營者的調查來考察我國各產業的發展潛力與需求的高低,見表1。
要觀察各產業的發展潛力與需求,首先應考察我國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對各產業的現實需求,這可通過我國各產業的總產出佔全國總產出的比重來考察(見表1):從三大產業的層次上看,我國第二產業總產出所佔比重最大,佔67%,第三產業的比重次之,佔23%,第一產業比重最小,佔10%,呈現「二三一」的產出與需求類型。從三大產業內部的行業層次上看,第三欄4~10的產業所佔的比重相對較大,均在6%以上。
我們再從產業發展的潛力或未來需求的角度來考查(見表1),我國第二產業中製造業的發展潛力(發展潛力系數為47%)大於我國農業的發展潛力(潛力系數為44%),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潛力大於農業的發展潛力,但不及製造業的發展潛力(這是根據該項調查中對第三產業內部行業調查的結果判斷的,這只是就近期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來說的,若從較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來看,第三產業的發展潛力最大)。我們再從三大產業內部的行業來看,第一欄1~11的產業發展潛力系數均達到或超過50%。
把我國對各產業的現實需求和一定時期的未來產業發展的潛力綜合起來看,第二產業的發展潛力與需求最大,特別是機械設備製造業(含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等)發展潛力最大,第三產業具有較強的發展潛力,特別是房地產業、社會服務業發展潛力很大。
二、從勞動生產率的發展變化看我國主導產業的選擇
勞動生產率上升或技術進步速度較高是主導產業所必須具備的特徵之二。這原是從生產供給方面看各行業的生產潛力,若某種產業的生產率上升或技術進步速度較快,這種產業一般為反映當代世界科技發展趨向的產業,具有大規模生產的可能,具有較高的產出能力和產出增長率。筆者根據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及其增長變化的情況對我國各產業進行了排序,以找出勞動生產率高且上升較快的產業部門,見表2。
從表2可見,我國同時具備勞動生產率相對較高、其增長絕對額較大和增長速度較快的產業均在第二產業中,它們主要是:煙草加工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醫葯製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等產業;同時具備勞動生產率相對較高、其增長絕對額較大的產業主要有:電力蒸汽熱水生產供應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飲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和化學纖維製造業等;同時具備勞動生產率增長絕對額相對較大、其增長速度較快的產業主要有: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煤氣的生產和供應業;第三產業中的房地產和金融保險業的勞動生產率較高,但其增長速度相對不快。
三、從產業發展的關聯程度看我國主導產業的選擇
產業的關聯效應強是主導產業必須具備的特徵之三。主導產業是對其他產業產生較強的後向關聯和前向關聯的產業,選擇這些產業作為發展的重點,就可以帶動整個經濟的更快發展。筆者根據投入產出的最新數據對我國的後向和前向關聯度指標進行了計算,並根據其數值的差異把我國產業部門歸為四種,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第1象限所列的產業部門後向和前向關聯度均大,這一象限中的產業全為製造業,這些產業均是我國的主要支柱產業。它們是目前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率的最為敏感的部門,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變動影響力大和帶動性強,具有戰略地位。
四、從出口能力看我國主導產業的選擇
在開放經濟中,具有較大的出口能力和創匯能力是主導產業必須具備的特徵之四。主導產業的產品應在出口總額中占較大的比例,對平衡國際收支差額的貢獻也大。筆者根據投入產出數據計算了我國各產業的出口率、出口額和進出口差額,分析各產業的出口和國際競爭能力,見表4。
從表4可見,我國各產業的出口率、出口額和進出口順差均大的產業為紡織、縫紉及皮革產品製造業、機械設備製造業、其他製造業、公用事業及居民服務業和商業飲食業,它們的出口率、出口額和進出口順差分別在8%、1000億元、50億元以上。可見我國仍是一個主要以紡織、縫紉及皮革產品製造業等產業為相對強勢產業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的格局,這些產業的出口能力較大。我國的化學工業、金屬產品製造業出口率、出口額也均在8%、1000億元以上,出口能力較大,但進出口出現了巨額逆差,分別為772億元、602億元。我國的採掘業、煉焦煤氣及石油加工業和金融保險業也出現了巨額逆差,出口率和出口額也不高,這些產業在國際分工中呈相對弱勢產業的狀況,出口能力相對較弱。我國機械設備製造業出口額占第一位,其出口率僅次於紡織、縫紉及皮革產品製造業,外向度高,但其貿易順差只有53億元,其產業規模大,但還不強。
五、從資金技術密集狀況看我國主導產業的選擇
資金技術密集程度較高應是我國現階段主導產業應具備的特徵之五。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主導產業的演變呈現出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資本技術密集→知識技術密集的發展規律,我國現階段的主導產業應主要從資本技術密集產業部門中篩選。由於從技術進步(或勞動生產率)角度選擇主導產業前面已探討過,筆者在這里僅根據投入產出數據對我國各產業的資金(含勞動)密集狀況做進一步的計算,以便於從資本技術密集的角度選擇主導產業,見表5。
六、對我國主導產業的綜合分析
綜合上述的計算與分析,我國具備主導產業五大特徵的產業有: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基本具備主導產業五大特徵的產業有:化學工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具備主導產業三條特徵的產業有:醫葯製造業、電力蒸汽熱水生產供應業(均具備潛力、勞動生產率較高和資金技術密集程度較高的特徵,電力產業潛力系數為0.45,超過潛力系數的平均水平)和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具備產業關聯度、勞動生產率和資金技術密集程度較高的特徵);具備和基本具備主導產業二條特徵的產業有:房地產業(具備潛力、資金密集程度較高的特徵)、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和金融保險業(均具備勞動生產率和資金技術密集程度較高的特徵);具備主導產業一條特徵的產業有:社會服務業(具備潛力較高的特徵)、紡織縫紉及皮革產品製造業和商業飲食業(均具備出口能力較高的特徵)。從上可見,我國現階段的主導產業應是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化學工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和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我國的霍夫曼比例現為0.64(2002年),已進入到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其工業化已由輕化工業階段轉入重化工業階段,我國現已具備或基本具備主導產業五大特徵的產業除了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以外均為傳統的重化工業階段應有的主導產業,說明我國確已進入了重化工業階段。我們要看到,我國的重化工業階段仍發展的很不充分,如我國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中的轎車製造業現還處於加速發展階段,離充分滿足市場的需求還有相當的距離。因此,我國現仍應對重化工業階段的主導產業加強調整與改造。對這些主導產業除了市場調節外,國家應給予大力支持,加快其調整與發展進程,使之最大限度地起到對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的帶動性作用。當前,我國的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特別是現代汽車製造業要注意防止過度重復建設,應提高轎車產業以及中低擋轎車所佔比重,發展具有我國自主品牌的汽車產品;我國的化學工業和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均存在著進出口的巨額逆差,這說明我們的產品結構仍很不合理,急需提高我國產品的科技含量與技術水平,根據市場的需求調整產品結構。
我國的重化工業階段與英、法、美、德等國家在1870~1913年的重化工業階段有著歷史背景的差異,我國是在科技有了巨大發展並且跨入21世紀的重化工業階段。在我國當前的主導產業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是一個不屬於傳統的重化工業階段而屬於現代以電子工業為標志的主導產業部門,它現已在我國37個工業行業中成為工業總產值最大的行業。可見,我國當前的重化工業階段與傳統意義上的重化工業階段已有不同,是一個生產要素以資本技術密集為主,並向知識技術密集方向發展的、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新型重化工業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國的主導產業除了發展傳統的重化工業主導產業而外,還應同時促進主導產業向現代以電子工業為標志的主導產業部門轉化。這就要求我們運用電子計算機、機器人、合成材料、原子能、生物和航天技術等現代高新技術改造與發展當前我國的各個產業,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的規模和所佔比重,促進我國的主導產業群向發達形態轉變,形成以現代高科技裝備起來的、擁有較多的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以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為首的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現代生物與醫葯和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發達的主導產業群,以適應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需要。
對於當前不同時具備主導產業五大特徵但已具備其中若干條特徵的產業,我們也應注重其調整與發展,以拉動經濟的更快發展,這也有利於促進主導產業的發展。我國的醫葯製造業是發展潛力大、勞動生產率和資金技術密集程度高的產業,它隨著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其需求彈性將會提高,特別是其中的生物制葯產業,發展前景巨大。我國的電力蒸汽熱水生產供應業也是一個發展潛力大、資金技術密集程度高的產業,該產業現處於瓶頸狀態,急需發展,特別是其中的核能發電產業,發展前景很大。石油加工及煉焦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屬能源工業,我國對其產品的需求巨大,應重點發展。房地產業、金融保險業、社會服務業和商業飲食業是我國第三產業中入圍主導產業若干條件的四個產業,這些產業中的房地產業和金融保險業不僅發展潛力大,而且勞動生產率和資金密集程度高,它們是建立以金融保險和房地產業為代表的現代第三產業結構的重要產業;我國的社會服務業現發展很不充分,隨著人均GDP的進一步提高,該產業的發展將會不斷加快;我國的商業飲食業出口能力大,現應加快其內部結構的調整,加快現代物流產業的發展。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就業問題始終是政府和人民群眾關心的重大問題,我國目前符合主導產業的若干特徵而又屬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主要為紡織、縫紉及皮革產品製造業,應注意調整與發展,這不僅可以促進就業,而且還可保持我國出口的優勢與特色。我國農業屬就業關聯度最大的產業,但同時又是一個弱質產業,它雖不符合主導產業的任一個特徵,但由於它在滿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就業上的基礎地位,國家應對該產業進行重點扶持並加以保護。
D. 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是什麼高質量發展的特定形式
特色農產也發展是什麼?高漲質量發展的特定形式,嗯,這個是農村,現在嗯,農業發展現在國家的政策是很好的。
E. 如何培育壯大地方特色產業和發展優勢
在當代新技術革命逐步由導入期向拓展期過度的歷史時期,世界主要國家都把培育新興產業作為佔領未來經濟發展制高點的重要途徑,紛紛出台了各具特點的發展規劃。《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之一,要求「科學判斷未來市場需求變化和技術發展趨勢,加強政策支持和規劃引導,強化核心關鍵技術研發,突破重點領域,積極有序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加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切實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但從現實國情來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仍然存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市場需求不足、體制機制不健全等諸多制約因素。由此決定了政府必須充分發揮職能,引導扶植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 明確技術方向,做好產業選擇和產業布局工作 明確技術方向,做好產業選擇和產業布局工作實質就是發展什麼產業以及產業的空間分布問題。一般來說,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於新興技術產業化發展的潛在形態,其經濟效應、市場前景並不十分明朗,尤其是支撐產業的核心技術系統是否具有先導性、戰略性,是否有推廣應用的可能性更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因此,產業選擇的正確與否就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的前提。如果產業方向選擇錯誤,不僅要貽誤發展時機,而且要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比如,1980年代末期,日本沒有認識到個人電腦的市場潛力,把信息產業的戰略重點放在大型電腦的研製和開發上,導致錯失以信息技術革命為核心的第三次浪潮的機遇。中國各地產業稟賦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生產要素的聚集能力也存在較大差異,由此就帶來一個什麼地方發展什麼產業最為合適的問題。但是從近年來各地的發展戰略來看,產業選擇同構、「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現象已經初現端倪,既有可能引發各自為戰、兄弟鬩牆的問題,也有可能造成未來產能過剩的問題。因此,政府必須把選擇產業、布局產業作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首要職責。在產業選擇方面,各級政府要以敏銳的世界眼光和科學的戰略思維深入把握國際技術研發動態、產業發展趨勢,嚴格按照是否有穩定發展前景的市場需求、是否有良好的經濟技術效益、是否有很強的產業帶動效應等基本原則,在尊重市場選擇、充分吸取專家意見的基礎上作出正確的取捨。在產業布局方面,則要綜合分析不同地區的客觀實際,明確不同地區的長遠功能定位,圍繞各地的產業基礎、要素聚集能力科學規劃產業布局,形成重點突出、產業互補、優勢明顯、定位明確的產業發展格局。 拓展市場空間,做好市場引導與培育工作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市場空間就是該產業產品的消費容量和消費前景。「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而消費則把需要再生產出來。」一項產業的催生與壯大與該項產業的市場收益密切相關,而只有產業具有足夠的市場需求時收益才可能發生,新的產業分工才能確立。我國一些先進適用技術之所以並沒有發展成為成熟的產業形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形成足夠的市場空間。中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很大程度並非是國內需求升級引起的內源推動型產業升級,而主要是國際市場競爭誘發下政府推動型產業跨越,這就要求政府必須承擔起新興產業市場拓展的責任。培育新興產業的市場需求,既需要增強新興產業對傳統產業的替代性,還需要全社會消費觀念的更新。增強新興產業的替代性,政府要著力彌補產業化初期規模優勢尚未顯現、產品成本高的缺陷,加大針對新興產業的消費補貼力度,降低進入市場的價格門檻,形成相對於傳統產品的價格優勢。更新社會消費觀念,必須強化輿論引導,加強對新興產業的普及宣傳工作,提高公眾對新興產業的理性認知,培養使用新興產品的消費習慣。 完善科技創新路徑,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由技術創新催生、技術應用支撐的新型產業部門。原有技術的深入創新和新技術的不斷突破以及新技術的快速產業化是新興產業產生發展的基礎。是否具備科學的技術創新路徑則是能夠提高綜合研究開發能力的決定因素。從創新方式來看,技術創新路徑可以分為自主創新與引進吸收兩種方式;從創新主體來看,技術創新路徑可以分為企業主體型創新與國家主導型創新。綜合世界科技創新規律和我國實際情況,要形成以自主創新為主、引進技術為輔,政府主導下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路徑。我國必須充分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資源,在立足於自主創新的基礎上,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同類先進技術。必須明確的一點是,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新興產業的技術制高點,必須把完善科技創新路徑的最終落腳點放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上,同時要分類別、分層次地開展國際技術合作。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投入風險比較大、研發周期長、學科領域廣,單純依靠企業很難完成。而且企業往往會因對傳統技術的依賴和大量沉澱成本的拖累而不願意主動研究新技術、採用新技術。因此,必須提高政府在核心技術創新方面的責任。要在提高企業研究開發新技術積極性的同時,加大各級政府對基礎性、戰略性研究領域的研發投入。要探索建立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相互承接、相互作用的科技創新體系,形成政府主導基礎性研究,企業致力應用性研究,政企協調、產學研結合的多元創新主體。與此同時,政府要著力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平台建設,引導風險投資資金、金融資金、民間資金進入新興產業領域,積極推進先進科研成果進入實體形態,提高科技成果向產業應用轉換的速度。 健全體制機制,形成有利於新興產業培育的有效模式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面臨著體制和機制的障礙,幾乎每一個領域都在發展過程中遇到很明顯的體制和機制障礙,比如汽車的准入問題、新葯的審批問題、生物制葯進入醫保目錄問題、風電上網問題等等,這已經成為體制改革、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點和突破口。」政府要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長規律、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運行規律,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產業發展新模式。改革完善產業發展體制機制的目標主要有兩個:一是要引導生產要素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移;二是要防止形成新一輪的產能過剩。在產業發展的運行機制上,政府作用要協調配合好市場機制,形成市場選擇與政府扶持相互配合的機制。市場是盲目的,政府也不是萬能的,只有政府與市場有效結合起來,各安其位,才能為新興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運行機制。政府要尊重市場規律,捕捉市場動態,放寬准入門檻,簡化審批程序,為各種資本進入新興產業領域掃除體制機制性障礙,為新興產業進入市場打造通暢的無障礙通道。在產業發展的調控機制上,政府要充分發揮好行政手段與經濟手段的作用,形成「兩手抓、兩手硬」的產業調整控制機制。政府要擇機頒布有利於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鼓勵性政策法規,形成普惠不同性質、不同規模經濟主體的政策支持體系。充分運用產業政策、財政政策等經濟手段,促進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新興產業轉移,鼓勵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結合。不斷形成新興產業發展的保護性體制機制,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嚴格新興產業技術標准,保障創新者收益。針對各地一哄而上、盲目發展,借發展新興產業之名行「跑馬圈地」之實的行為,要未雨綢繆,綜合運用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強引導、加大督察,避免產生新的產業同構、產能過剩等「負外部性」效應。
F. 中國古代各產業發展的特點
早期農業生產的出現:
1、起源:
距今一萬年左右,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
神農氏是中國農業的始祖。 (採集經濟→種植經濟)
2、表現:
耕作方式 生產工具 耕作技術 農作物農作物
原始農業 刀耕火種 石刀、石斧、石犁 刀耕火種 南稻北粟
商、周 石器鋤耕 耒耜、少量青銅農具,石器木器骨器為主 排水、漚肥除草、治蟲 粟、稻、黍、稷、麥、桑、麻等
3、意義:
①生活方式改變:從遷徙走向定居;
②奠定了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基礎。
4、特點:
①獨立發展,自成體系;
②植主畜輔。
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特徵:
(1)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2)多種經營形態並存,互為補充;官營手工業規模巨大;
(3)手工業生產部門不斷增加;
(4)手工業技術不斷進步;
(5)規模越來越大,分工越來越細;
(6)手工業生產布局雖經濟重心的轉移而變化。
古代商業發展的特點:
1、其發展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徵;各個時期發展不平衡。
2、官營和專賣長期存在。
3、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的社會政治地位低下,商業發展艱難曲折。
4、政府對商業的控制逐漸減少。
5、與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緊密相聯,互相促進。
6、國內貿易、民族政權間的邊境貿易、對外貿易全面繁榮。
7、古代金融業與商業互相促進。
明清商業發展新特點:
1、商業市鎮興起;
2、貨幣經濟占據主要地位;
3、農產品也大量進入市場;
4、棉花、茶葉、甘蔗、染料等經濟作物普遍種植。作為農產品加工的副業產品,也都成為商品化的組成部分;
5、區域性的商人群體實力雄厚,形成徽商、晉商、寧紹商人、閩商等大商幫。(廣泛使用貴金屬貨幣白銀,便利了商品貿易和商業資本的集聚。)
重農抑商的發展:
1、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中有獎勵耕織的政策。
2、漢初,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3、北魏至唐前期,鼓勵農民墾荒。
4、元朝,元世祖設立管理農業的機構;組織編寫《農桑輯要》;禁止毀農田為牧地;招募流亡,鼓勵墾荒屯田;興修水利。
5、明清前期,政府大力獎勵墾荒。
重農抑商的影響:
1、重視農業,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封建社會初期,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起了積極作用。
2、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強化了自然經濟,不利於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漫長的重要原因
G. 產業的特點有哪些
文化是一個歷史概念。文化的歷史傳播,上層文化是以文字典籍為媒體的,而底層文化主要靠口頭傳承。以文化的特質變化為前提,用有關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事象為界限,文化流變的歷史階段劃分是可以操作的。我們說文化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應當從兩個方面來認識: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存在、變異、發展,從而具有某一時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歷時傳承的過程中積淀並確立了自身的傳統。
中國傳統文化,指的是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淀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化是從不同角度來指稱的。中國古代文化是針對現代文化而言,它是對文化的時代劃分;傳統文化是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文化遺產,它不局限於古代,而是迄今為止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又不斷增長的人文精神的總和。有人把傳統文化等同於古代文化,從而認為講究傳統即是復古,甚至認為傳統與現代化是不能並存的,或認為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反傳統。這種認識恰恰忽略了現代化進程仍然是傳統文化發展的一個部分,一旦否定了傳統,現代化與民族特點也就是中國特色就要脫節,與我們追求的目標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認為發揚傳統就要拒絕引進和借鑒,或認為中國傳統與西方文化是截然對立的。這種認識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種民族傳統,在各個歷史時期,都要受到其它民族文化的影響,引進和吸收其它文化一旦成為現實,也就是說,這些被吸收的外來文化一旦與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為傳統文化的一個部分。沒有一種文化是純而又純的,吸收外來文化是豐富和發展本體文化的正常途徑之一。
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以及決定歷史發展的諸因素。文化發展本當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於文化發展與中國通史的基本一致性,所以要研究文化的發展脈絡,可以依循歷史的發展進行。
關於中國文化的特徵,一般可以歸為三條:第一,天人合一,順天應物;第二,家族倫理本位;第三,貴和尚中。西方分別是:第一,天人相分與征服自然;第二,個人本位;第三,理性精神。
H. 如何發展好特色產業,實現精準扶貧
一、充分認識做好提高扶貧精準度的重要意義,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扶貧工作重心下移,把扶貧開發任務和措施逐項落到實處。
二、緊緊扣住做好提高扶貧精準度工作的三個環節
1、是把扶貧對象弄准確。
2、其次是採取公開、公平、公正的程序和步驟,把各地扶貧對象戶和農村低保戶平穩、准確地識別出來。
3、識建立規范的檔案,做到戶有卡、村有簿、縣鄉有電子檔案,同時要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動態管理制度,使貧困對象進退有章可循。
三、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以項目扶持為主要手段,與貧困識別結果相銜接,因人制宜、因戶施法,是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最有力的抓手。
四、產業是強縣之本、致富之源、脫貧之基,是區域經濟的「發動機」,是增收致富的「搖錢樹」,是提振能力的「試金石」,是扶貧開發的「生命線」。產業扶貧是新階段扶貧開發的重點,是貧困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路徑。發展特色產業,實施產業扶貧是落實精準扶貧和實現貧困群眾增收脫貧的關鍵措施。
五、實施特色產業精準扶貧,推行精準施策、精準推進、精準落地。結合貧困地區資源、產業、區位與貧困人口現狀,找准特色產業發展突破口;構建「市級統籌、區市負責、鎮村落實、扶持到戶」的扶貧格局,形成推動精準扶貧的整體合力;落實扶貧主體責任,簽訂扶貧責任狀,確保特色產業精準扶貧落到實處;發揮政府、部門、企業的幫扶作用,通過加大財政投入、部門幫扶、貼息貸款等方式,支持貧困戶跨入特色產業發展門檻;堅持幹部幫包到戶到人、跟蹤服務,幫助解決發展困難。
I. 四川省是如何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的
一、四川簡介
四川,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大陸西南腹地,自古就有"天府之國"之美譽,是中國西部門戶,大熊貓故鄉。
四川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工業、農業、軍事、旅遊、文化大省。省會成都在199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中國西南地區的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是中國第四大航空港。
二、發揮特色產業,助推經濟發展
四川將傳統農業轉型,發展成為特色農業,比如四川蒼溪縣瞄準“中國紅心獼猴桃第一縣”這一金字招牌,多措並舉培育壯大特色產業,並將這一產業進行深加工,發展了獼猴桃罐頭、飲料、走出了‘大園區+小庭院’三次產業融合發展之路,以產業興旺引領鄉村振興,助推縣域經濟加快發展。
在各級政府努力下,四川經濟不斷發展,我們相信“天府之國”會更加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