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家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對旅遊產業的發展有什麼積極影響是什麼
國家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對旅遊業發展。
B. 人才工作如何服務產業發展
服務業發展局堅持把人才工作作為推動服務業加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保障,重點圍繞省「雙創」和市「綠揚金鳳」人才工作目標,進一步強化領導,精心組織,大力實施人才創新戰略,加大服務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有力地助推企業擴張和產業的轉型升級。
一是強化工作領導與推動。建立健全「一把手」抓「第一資源」的目標責任制,成立了以主要負責人為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相關科室負責人成員的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完善人才工作的日常工作運作機制。深入企業對服務業人才進行調研,不定期召開「引智工程」工作會議,對年度人才工作的開展情況進行總結和部署。同時,積極爭取縣人才辦、人社局、科技局等相關部門的支持與配合,加大對服務業人才的政策傾斜和扶持,形成共同參與、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二是強化人才培訓與提升。在推進「引智工程」同時,狠抓現有人才的培訓工作。根據服務型企業發展要求,按照優勝劣汰的規則,通過培訓考核提升現有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今年我局相繼開展了餐飲企業千人美食競賽、旅遊講解員競賽等活動,通過社會公開報名開展了酒店類人員住宿服務培訓、社區服務人員培訓、房地產銷售經紀人培訓等工作,培訓和發現人才500餘人,為企業帶來了較好的效益。
三是強化人才引進與服務。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生產力思想,突出旅遊管理、商貿物流、信息軟體等人才招引,為現有服務業成長型企業大力做好人才服務工作。重點做好物流產業園區、潤荷國際大酒店、亂針綉產業園等服務業的人才引進工作,全方位支持企業引進高端人才,協助企業為人才搭建發展平台,定期走訪高端人才,了解他們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困難,及時排憂解難,為人才營造一個拴心留人的好環境。今年,協助相關部門完成了省雙創人才1個,市綠揚金鳳人才3個,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智力保障。
C. 如何促進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結合
參考:http://wenku..com/link?url=IAgrLW5ejLg6ZsPOcc__
D. 當今社會的現狀行業,人才需求未來發展
1.電子信息類
電子信息產業咧,是一項新興的高科技產業,被稱為朝陽產業。根據信息產業部分析,「十五」期間是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預計電子信息產業仍將以高於經濟增速兩倍左右的速度快速發展,產業前景十分廣闊,也將「大有錢途 」。
相關專業
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等。
2.生物技術類
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生物科研人才近年來一直是國際人才競爭的焦點之一。我國目前無論是生物技術的研究人員,還是生物技術產品開發的人才,都存在嚴重不足的問題,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對生物技術人才有極大需求。所以咧,報考這個專業將大有作為。
相關專業
生物技術、生物工程、生物資源科學等。
3.現代醫葯類
有關專家指出,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化市場競爭,我國發展現代中葯及生物醫葯技術產業已是勢在必行。特別是現代中葯產業不僅在世界發展較快,而且在我國也是增長較快的產業之一,目前已成為我國一項具有較強發展優勢和廣闊市場前景的潛在的戰略性產業。
相關專業
葯物制劑、制葯工程、生物醫學工程、中葯學等。
4.汽車類
隨著汽車逐漸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汽車專業也成為了社會上十分走俏的專業。汽車類專業人才成為了炙手可熱的「搶手貨」,汽車行業中的復合型人才將成為競爭焦點。
相關專業
車輛工程專業、汽車服務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工業設計等。
5.物流類
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物流產業作為國民經濟中一個新興的服務部門,正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專家分析認為,今後一段時間,除物流人才緊缺外,相關的系統化管理人才、懂得進出口貿易業務的專業操作人才、電子商務物流人才和國際性物流高級人才也更吃香。
相關專業
物流管理、現代物流等。
6.新材料類
新材料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其研發水平及產業化規模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國防實力的重要標志。「十五」計劃開始以來,國家產業政策導向明顯向以新材料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傾斜,這對新材料產業發展無疑將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相關專業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復合材料與工程、再生資源科學與技術、稀土工程等。
7.環境能源類
目前,我國環保產業面臨嚴重人才不足,我國現有的環保技術人員離實際需求相差甚遠,培養環保技術人才的任務十分艱巨。同時,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也成為世界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的政策支持、社會的認可以及中國豐富的可再生資源,使得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相近專業:
核工程與核技術 能源動力系統及自動化 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
8.管理類
目前我國越來越多的轉換企業產權、機制以及企業法人實行招標制、年薪制,實際上就是將企業的管理大權交到職業企業家手中。而據我國近三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外方代理人正以每年500%以上的速度遞增,目前在不少大城市已形成一個職業階層。不管是外企還是國企,高層管理人員的價值越來越看漲。所以,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仍將是企業爭奪的對象之一。
相關專業
工商管理類、人力資源管理、工程管理等。
9.法律類
隨著國民的法律意識逐漸在增強,企業的法律意識也在增強,合同化的概念深入人心,對法律專業人才的需求將會大大提高。法律專業因此成為未來熱門專業之一。
相關專業
法學、國際法、國際經濟商業法、國際商法等。
10.營銷類
由於我國市場經濟不斷完善,市場營銷已經滲入到各種各樣的企業,人們對市場營銷的觀念也將有更深的認識,所以對這方面人才的需求將繼續看好,也將繼續升溫。所以,對市場營銷專業人才的整體需求會增大。
相關專業
環境科學、環境工程、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資源環境與科學等。
E. 我國人才行業發展現狀
上世紀90年-2000年這個階段,我國的人才流動失衡,民間傳聞,「一流人才出國,二流進外企,三流做公務員」,那其他的各個行業就可想而知了。
我們這些年人才培養有了很大進步。但與此同時也存在一定問題。
總體來說具有以下幾點特點:
··——形成了體系健全的國民教育體系,為人才輸出奠定了基礎。每年畢業的大學以上人才規模在500萬以上,達到全球第一的人才輸出規模;
——由於連年擴招,享受高等教育的人員數量上去了,但大學畢業生的質量卻出現一定下滑;
——實用技能型人才比較短缺,比如高級焊工、熟練的磚瓦供、水電工等都比較缺乏。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一個經驗成熟的木工、磚瓦工的月薪甚至達到上萬,是大學畢業生待遇的好幾倍。
——具有較強專業背景、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高級技術人才缺乏,這也就是為何中國號稱「中國製造」而非「中國智造」,中國的科技論文發表量、技術專利申請數量、知識產權注冊數量均在全球排名較為落後的原因。
——具有跨國大型企業管理經驗和能力的成熟人才缺乏,這也就是國內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企業會高薪聘用人才的原因,甚至要從海外派人到國內來的原因。
——高級人才的缺乏的同時,也分布不均衡,比如金融、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環保技術等諸多新興產業領域相對缺乏。
現在國家也意識到這方面的問題,一方面重新審視並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另一方面,加快國外人才迴流、在全球范圍內獵取人才已經成為重要方式。鼓勵留學人員回國,鼓勵在國外的專業技術人員回國創業,同時,對特別稀缺的高級人才也採取全球招募的方式。
F. 人才助推企業發展作用有多大
人才的重要性
人才,是企業和社會發展最核心的要素。特別是企業,人才更加重要,企業的職能是「整合資源,創新價值,創造財富」。唯有人才,才能創造。人才工作的環節就是四個字:選、育、用、留。
(一)人才是第一資源,愛人才,就是愛企業。
為了體現對人才的重視,提出了「人才是第一資源,愛人才,就是愛企業」。這條理念,給整個企業明確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形成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熱愛學習」的氛圍。特別是領管教人才(領導者、管理者、人才教練),更要高度熱愛人才,愛人才是愛企業必備的特徵。企業有多種資源,而人才為企業的第一資源。第一資源的意思,就是其他資源都是人才創造的,人才是起始資源,是起源,是企業最寶貴的資源,是企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愛護人才,就是愛護企業。
(二)人才為本,文化為根。
把公司看作樹木,人才就是樹干,也就是樹的本,文化是樹根。這棵樹是否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完全取決於樹根的發達和樹乾的壯大,所以,雲清企業,一直堅持實踐「人才為本,文化為根」的理念,積極造就人才,建設文化。本,就是根本、根源、本源。把人作為根本,就是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相信人、依靠人,把人才作為發展企業的根本和基礎。
(三)人才的要素:三性一感。三性:主動性、創造性、獨立性,一感:責任感。
三性就是:主動性、創造性、獨立性。一感就是「責任感」。這條理念,明確規定了人才的特徵。主動性,是人才的第一特徵。人才,都是在行動上非常主動的人,不滿足現狀,總想改善,總想做事,不等不靠。創造性,就是不循規蹈矩,不抱守殘缺,不頑固不化,善於發現新事物,善於創造「新理念、新思路、新制度、新模式、新方法、新工具、新商品、新領域、新客戶」。獨立性:不依賴領導,不依賴他人,自己想辦法,自己研究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責任感的體現就是: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事情負責,對工作負責,對團隊負責,對企業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責任感的自覺,就是成熟的標志。三性一感。明確了「選、育、用、留」人才的思路。
(四)企業員工,劃分五個級別:人渣、人員、人手、人才、人物。
人渣:在企業內,游手好閑,無事生非,不務正業,挑撥離間,挑起事端,也就是刺頭,搗亂分子等。這類人對企業來說,是負效,起副作用。人員:在企業內,不像人渣那樣惹是生非,但也不起正效,屬於庸人之列,只領工資不做事,貢獻幾乎為零,也就是零效。人手:人手是別人的幫手,雖然不能獨立做事,但可以做別人的幫手,這類人起的作用是正效。人才:人才是有主動性、創造性、獨立性和責任感的人,能獨立承擔工作,獨立幹事業,全身心投入到自己負責的工作和事業中去,責任感很強,是企業最需要的人。人物,就是有思想、懂戰略、有影響力的人才,這是企業的高級領導者。把企業的人才,進行粗略劃分,能讓我們思路更清晰,如何造就?如何使用?如何激勵?
(五)分清五種思想:打工、上班、職業、事業、使命。
打工是最低級的思想。打工的思想是對待工作最低級的思想。打工是打短工的思想,沒有長期打算,沒有奉獻思想,打工的唯一目的是為了「掙錢」,甚至是為了「騙錢」,出工不出力,把個人利益置於整體利益之上。打工者把工作看作是為別人乾的,沒有長期打算,沒有紮根思想,沒有團隊意識,沒有敬業精神。打工的目的非常簡單,就是為了掙錢。這種思想的惡果就是不負責任,敷衍了事,能拖則拖,能拉則拉,能少做就少做,能不做就不做,造成大量的豆腐渣工程和不合格產品;對待團隊,是流浪遊擊,不紮根,沒有歸屬感;對打工者本人,往往做的是貶值性工作,即年齡越大,個人價值越低,主要是體力勞動,是老無所養,等年老體衰時,再也沒有單位願意使用。
上班的思想比打工進了一步,仍屬於低層次思想。上班思想比打工思想進了一步,比打工的紀律性和歸屬感強了一些,但還是以熬時間為主,出工不出力,上班的人最明顯的特點是「混日子」「熬時間」。經常看「時間」,盼望早一些下班,快一些下班。上班思想的人,最希望就是假期。這種思想的特點是,「磨洋工,熬時間,出工不出力」。其危害是對工作不盡心盡力,工作時間,看報紙、打電話、發簡訊、上網聊天、聽歌、看電影、打游戲,或與同事閑聊,總是盼著下班的時間早點到來,把工作場所當成牢房一樣,這種人對團隊貢獻很少,甚至是「負貢獻」。說消極的話,對表現積極的人給予諷刺打擊,製造成負面影響,影響團隊的積極氣氛和進步。對他本人,每天浪費生命和時間,沒有進步,沒有成長,沒有貢獻,沒有責任,當然也沒有成果。得不到提拔重用,得不到獎金和高薪,害了團隊害自己,讓自己更加懶惰,更加無能。
職業的思想又前進了一步。把工作當作自己的職業,有了敬業精神,有了職業道德,有了初步的責任感,有了上進心。工作時間內能兢兢業業,認認真真。這種人在單位受歡迎,對團隊有貢獻,自己通過努力表現,獲得榮譽和獎勵,對自己、對團隊都有好處,以職業思想對待工作的人,往往能成為他人的幫手,也就是「人手」。我們雲清企業的人最低也應該有這種思想。
事業的思想又上了一個層次。把工作、把做事當作自己的事業,工作起來不分場所,時間上沒有上下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人前人後一個樣,從工作中體會到快樂。回到家裡依然工作,下了班還是工作,心中想的全是工作。這樣的人一定是幸福的,因為他能享受工作過程的快樂,也能享受到創造的成果,這種人從來不把工作當別人的事,把工作當自己的事。從來不用別人催逼,總是主動的工作,快樂地工作著,工作中快樂著,把自己和工作融在了一起。有這種思想的人,最顯著的特徵,是有很強的責任感。一個團隊,一個組織,這種人越多,就越容易成功。
使命的思想是最高境界。把工作當作「是用生命去做的事,用生命去完成的責任」。古代的荊苛,為了國家的安危,去刺殺秦王,他很清楚,刺殺成功,他會死,刺殺失敗,他也會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還有無數英雄人物,如劉胡蘭被敵人鍘刀鍘死,董存瑞用雙手舉著炸葯包炸敵人碉堡;黃繼光用身體堵敵人的槍眼,這些人都是把自己的工作當作使命來做,所以,共產黨才可能帶領弱小的軍隊打敗了國民黨的八百萬大軍。張瑞敏先生就是把「中國製造」譽滿全球當作自己的使命,所以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在那麼不利的條件下,創造了世界經濟的奇跡。我們要努力提高我們的思想境界,力爭達到使命的高度。
G. 江西省 3+1+X產業人才發展是指什麼
景德鎮市「3+1+X」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學科建設、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提出了5年內力爭實現「個十百千萬」的工作目標:重點引進和培育至少1名(個)開創性產業人才或團隊;引進和培育國家級高層次人才10名左右;引進和培育省級高層次人才100名左右;引進和培育市級高層次人才1000名左右;引進和培育基礎人才1萬名以上,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人才支持。
H. 人才市場的發展特點
「人才隊伍總量持續穩定增長;人才的素質逐步提高;人才向第三產業過度集中;人才地域分布仍呈東強西弱態勢,我國人才資源配置正處於歷史性轉折過程中,這是現在我國內地人才發展最主要的特點。」李建鍾介紹。
一、第三產業人才有過度集中的趨勢
報告表明,我國人才產業分布的突出特點是,人才產業結構與國民經濟的產業布局分布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中專技術人才數量明顯偏低,就業人員的學歷狀況急需改善。從三個產業的產值看,2002年,第一、二、三產業產值分別是15.3%、50.4%、34.3%;從就業人員看,第一、二、三產業就業人員的比例分別是50%、21%、29%,而中專技術人才的比例分別是5%、18%、77%,大專以上的學歷人才比例分別是1.2%、15.2%和83.6%,差異太大。這就意味著第三產業在集中大批人才的同時,人才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明顯低於其他產業,與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和發展製造業大國的目標不相適應。
二、非公有制單位將是接收人才的絕對主力
報告指出,我國的所有制結構和就業結構發生的巨大變化,形成的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局面,也帶來我國人才隊伍結構狀況的根本性變化。其突出表現是國有企業職工人數和人才總量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持續下降。1996年,我國國有單位職工總數(包括公務員)為10949萬人,到2001年,僅為7409萬人,平均每年減少5%以上;國有單位專業技術人員1999年以來減少了130萬,下降4%;黨政人才減少59萬,下降7%;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由1998年的262.5萬人,減少到2002年的212.3萬人,2003年又有所回升。與此同時,1994年-2003年,非國有單位職工總數和專業技術人員總量分別增長了29倍和3.4倍;非國有單位職工總數和專業技術人員總量佔全國職工總數的比例分別提高了23%和11%,報告預測,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發展,未來非公有制用人單位將會成為我國人才就業的主要方向。
三、專業技術人才分布很不合理
這主要表現在:一、不同所有制單位人才分布不合理。佔全國專業技術人才總量的70%以上的專業技術人才主要分布在國有企事業單位。二、產業和行業分布需要調整。例如第三產業內部,科學研究、社會服務、金融管理、房地產、商貿餐飲以及交通運輸等行業的人才比例偏低,這些都需要補充和加強。三、學科或專業分布機構不合理。教育、衛生、經濟、會計等類人員占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70%以上,而工程技術專業技術人才僅占總數的18%。在從事研究與發展(R&D)的專業人才中,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現代醫葯、環保等類專業人才短缺。
I. 人才工作怎麼服務產業,企業發展
企業人才管理
一、僱用最優秀的人才
與傳統產品相比,知識產品的壽命周期大幅度縮短,消費者對知識產品的偏好更趨多樣化,這就要求知識型企業的產品必須具有一種其他競爭對手所沒有的「獨占性」,企業必須擁有各種類型的最優秀人才。在知識型企業中,人才的價值是無限的,僱用最有才華的人比培訓、管理那些平庸的人要重要的多。對此,微軟公司深有體會。比如說,世界上最小的語言就是比爾·蓋茨一個人寫出來的;而為微軟帶來豐厚利潤的Windows 也只是由一個研究小組做出來的。所以,在微軟,每個管理者都把為公司挖掘到最優秀的人才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另外,為了從芸芸招聘者中發掘出最優秀的人才,微軟公司有著非常嚴格的選拔錄用程序。
二、加強人才培訓
要使員工能夠較好地學習、應用並不斷創造新知識,就必須加強對員工的培訓,提高企業人才資源整體素質,使知識型人才在浩翰的知識海洋里建立適應自己、適應環境的動態知識結構,綜合運用知識進行創新、開發。在人才培訓中,尤其應注重人才的早期培訓,通過讓員工不斷接觸復雜的實際問題,來迅速提高知識的應用及創新能力。一些知名企業安排新雇員在有經驗的專家的指導下與顧客進行接觸。如微軟公司將新聘用的軟體開發人員每3 人—7 人分成一組,讓他們在輔導教師的指導下,參加滿足用戶需求的復雜新型軟體系統的設計。在與顧客接觸過程中,通過滿足顧客需求使員工掌握的知識得到了實際應用,甚至產生創造性思維火花。
三、給創新思維以充分的成長空間
在企業人才資源管理中應該給創新思維以充分的成長空間,即:在知識創新中,不應強求具有獨特思維的員工在提交一份厚厚的創新計劃書或市場調查分析報告以後,才為其提供創新機會,這種限制創新人才活動空間的管理方法往往會扼殺許多知識創新行為。由於知識創新人才具有較強的主觀能動性,常常不按常規處理日常事情,和這些人員進行交往時,傳統的官僚管理作風會產生極大的障礙,因此需對知識創新人員實行特殊的寬松管理,具體包括:
(一) 充分的資源支持,讓每個人沒有後顧之憂。
(二) 最佳的研究隊伍和開放、平等的環境,讓每個人都有彼此切磋、彼此學習的機會。
(三) 造福人類的機會,讓每個人都能為自己的知識創新成果而自豪。
(四) 長遠的眼光和吸引人的研究項目,讓每個人都熱愛自己的工作。
(五) 有理解並支持自己研究的領導,讓每個研究人員都能得到支持,在緊隨公司的大方向的同時,仍有足夠的空間及自由去發展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夢想。
四、採取有效激發員工
創新能力的激勵策略在激勵員工創新方面,首先應在企業的產權分配方面加以考慮,將企業關鍵人員和企業的發展前景緊緊綁在一起,共擔風險、分享收益。例如,讓員工在一定時間內(二三年內) 以事先約定的價格購買企業一定數量的股票,使員工的利益和股價的變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由於知識也是一種更重要的經濟投入要素,根據「誰投資,誰擁有」的原則,知識的投入自然應該「擁有」其對應的資產權。這樣才能使具有創新才能的員工將企業看成是自己的企業,全心全意地投入自己的精力。
另外,還應該允許員工在企業內部進行個人創新,即員工可以在一定的工作時間內,運用企業的資源進行個人創新活動。一旦創新成功,該成果歸員工所有,但是員工必須以企業統一品牌進行商品化生產,並由企業提供資金、人員、物資等方面的支持,由企業和員工共同分享知識創新帶來的好處。例如,美國3M 公司的組織結構設計就是要特意鼓勵員工發揮創新精神,一旦他們的自主創新成功後,他們就可以在3M 的品牌下經營自己的事業。同樣,美國惠普公司也明確規定員工可以利用其15 %以內的工作時間與相應的企業資源,自由從事與創新有關的活動,事前無須獲得主管同意。因為,這些知識型企業的高層領導認為,追求創新的成功要比嚴格執行企業的規章制度更為重要。員工的自主個人創新是企業內部最具有創新成效的活動,是企業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劑。
對員工的知識應用激勵不僅發生在員工成功應用知識之時,更應該在員工進行知識應用、知識創新遭到失敗時給予寬容,鼓勵員工在創新中不怕失敗。正如微軟公司的李開復博士所說的「在微軟,我們鼓勵冒險。冒險就有成功和失敗,所以我們鼓勵失敗,然後換一個方向就是了。我們不能容忍的是失敗之後不承認失敗,而硬說自己成功。」只有管理人員對失敗的高度容忍,員工的知識才可以從失敗中更新、完善。員工在知識創新中是否怕失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管理人員對失敗的容忍程度。當然,管理人員的寬容態度必須有賴於企業內部或外部的風險基金支持,有風險基金支持的管理人員才可能允許知識創新的失敗,否則一次知識創新失敗就可能使企業陷入不能自拔的困境。美國知識型企業在推動美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遠遠超過了其它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知識型企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的風險基金比其它西方國家更為發達、更加有效。
五、建立有利於員工創新能力發揮的績效評估體系
在傳統的企業管理中,對員工的績效評估主要是基於企業既定目標下員工對工作的服從和完成命令的效率。而在知識型企業里,員工跨職能部門和跨公司單位間的協作日益頻繁,頂層決策者與基層員工間交流十分普遍,以及非正式組織逐漸取代正式組織的主體地位,這些流動性和交互性的結果有力地沖擊了原有的管理者控制下的績效評估體系,促進它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員工的工作績效將更多地依賴其創新能力和協調能力。所以,績效評估標準的確立和方法的選擇應以能正確反映員工的創新能力為准繩,選擇較為客觀的標准和科學方法。另外,這種評估結果將由來自不同層次、不同單位間的信息綜合而成。通常我們稱其為360°反饋。也就是說,績效評價的信息來源可能是你的上級、同事、下屬、客戶、專家以及你的自我評價。因為他們各自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評價你,從而使得評價的結果更趨於公正、准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