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扶持體系
第一,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金融業支持文化產業的力度,推動文化產業與金融業的對接,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需要。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政策,就要以風險分擔為原則,制定差異扶持金融政策,對不同類企業、不同類業務實行差異扶持。要鼓勵建立文化產業投資風險基金,制定無形資產評估質押貸款等辦法,為文化企業上市融資提供便利。根據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制定文化產業類企業不良貸款呆賬自主核銷的辦法與措施。
第二,加強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稅收政策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策略,因此,要繼續完善稅收政策。不斷完善文化產業科技稅收政策,要根據形勢的發展不斷加以調整和完善國家在促進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已經相繼實施的一系列稅收政策。進一步完善非營利性文化組織的稅收政策,減輕其稅收負擔,促進公益性文化產業發展。
第三,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的財政支持政策。財政政策與文化改革發展具有內在統一性,支持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是財政的重要職能之一。必須堅持財政政策與文化產業發展相協調的政策目的,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立足我國文化的歷史與現實,支持和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強化財政專項資金和基金政策的靈活性,拓寬文化產業資金投入來源,設立覆蓋多領域、多層次的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和基金,建立公眾申請、專家評審、公開透明的管理模式,形成多樣化和靈活化的財政專項資金和基金政策機制。
第四,深化文化產業發展的人才支持政策。鼓勵和支持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制定文化產業人才長期發展規劃,整合人才培養的「源流」,構建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體系,從宏觀上調控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使之達到產業發展的需求。完善文化人才引進政策,建立文化人才引進基金機制,解決引進人才工作中遇到的困難,為加大文化產業領域人才的引進力度,尤其是高層人才的引進,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第五,構建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制支持政策。要在現有關於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基礎上,構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制支持體系。應當制定《文化產業促進法》,以法律形式確定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框架、原則、體制等基本制度,作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基本法統領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梳理完善現行文化產業法律法規制度,對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涉及的框架性、原則性內容進行細化立法,系統構建與文化產業相關的法律制度。
Ⅱ 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要發展什麼農業
根據農業發展的方向,完善農業產業體系有三個方面需要同步發展才能有效版:1.精緻農業:將農作權物以有機栽培和營養學等等結合提升產品質量 2.消費者農業:以現代化網上通路讓消費者直接可以了解農作物的全程履歷,兼有信心和安全規范 3.產銷現代化農產銷售:結合網商微商到快遞服務讓供應鏈有效又可靠,適於長期經營;
Ⅲ 如何打造產業鏈條完整,配套體系較完善的新興產業集群
一、構建產業體系,加強集群發展
現代產業體系的構成不是獨立的,而是產業鏈條健全、專業協作機制完善、競爭力強勁的產業集群,既有主導產業和其他產業的多層次聯合發展,又有三次產業的相互促進。加強產業集聚發展,一是實現縣域內各產業的關聯、組合發展。主導產業生產技術先進,增長率高,產業關聯度強,對其它產業和整個區域經濟發展有較強的帶動作用。其他產業的發展要根據自身特色,結合主導產業的導向,積極做好專業分工和協作配套,延伸產業鏈條,形成相互依託、相互支持的產業集群。二是實現各產業園區協調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是集群發展的基本環節,產業集聚區、專業產業園區是集群發展的關鍵著力點,商務中心區是集群發展的戰略重點,各產業園區的協調均衡發展能夠加強三次產業的聯系,形成互促、互動、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三是實現各產業園區低碳環保發展。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產業發展的首要位置,以「建設生態宜居郟縣」奮斗目標為工作要求和標准,形成優化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形成全社會參與環境保護的共識。
二、優化投資結構,提高質量效益
近年來,我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始終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投資增速連年保持在20%以上,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明顯。由於多年的快速增長,投資總額已接近GDP總額,投資增幅的上行空間變窄,持續增長壓力日顯。因此,必須推進投資結構的調整,提高投資的經濟社會效益。一是優化投資結構。加快構建戰略性新興、高新產業體系,把新興高新產業加快培育成為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以工業產業集聚平台為載體,大力發展生物、醫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以服務業產業集聚平台為載體,引導社會投資向第三產業傾斜,發展金融、現代物流、研究與開發、電子商務、法律、資詢、會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和醫療衛生、社區服務、文化休閑等消費性服務業。以農業產業集聚平台為載體,加快土地流轉,延伸農產品生產和加工鏈條,提高土地產出效益。二是推進各集聚區內項目建設進度,緊抓建成項目的投產達產。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前期工作,落實開工條件,爭取盡早動工建設,對久拖不動的項目啟動退出機制。堅持實行企業全程跟蹤服務制度,解決問題,積極支持,促進項目盡早投產、達產,盡早將投資轉化為生產力和經濟社會效益。
三、注重科技發展,強化創新驅動
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深刻變化,創新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驅動力」和區域之間競爭發展的關鍵。產業層次和競爭力的提升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以科技創新破解經濟發展的要素性、結構性矛盾和問題。一是引導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支持企業建設研究院、工程技術中心、等各類研發機構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培育扶持力度,落實財稅、金融等優惠政策,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示範機制。積極申報由企業牽頭實施重大科技項目。二是建設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台。結合集聚區內主導產業發展方向,依託龍頭企業,重點對行業共性、關鍵性、前瞻性技術進行聯合開發,探索建立科技租賃公共技術服務平台,進一步面向社會搞好技術服務。三是加強專業人才培育。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合理配置教育培訓資源,研究和優化人才引進政策,建立健全培養、引進、激勵高技能人才的工作體系和政策體系,努力建設一支與產業發展和創新需求相適應的高技能人才隊伍。
四、緊扣產城互動,發展惠及群眾
產業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條件,提高生活水平。因此,產業集聚發展應與現代城鎮體系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以產興城、依城促產。推動產城互動融合發展需要突出抓好兩個方面,一是實現產業集聚發展平台與城市建設有機對接。按照產城一體發展思路,統籌各產業集聚發展平台和城市建設,強化功能集合構建。推進產業園區內金融、郵政、衛生醫療、生活服務區等功能設施項目的建設;推進城鎮與產業集聚園區發展規劃和設施建設的無縫銜接和功能共享,提升產業集聚園區的綜合承載能力,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條件。二是以產業集聚發展帶動人民增收。產業集聚的直接效應是人口集聚,產業的發展決定了勞動力的流向。要及時引導和推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創造更多就業崗位,鼓勵創業並且注重勞動力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
Ⅳ 從哪些方面來完善產業配套,提高發展質量和戰略性資源的開發利用
從哪些方面來完善產業配套,提高發展質量和戰略性資源的開發利用?首先一定要加強這方面的管理,只有加強管理了才能夠更加的提高它的發展質量。
Ⅳ 如何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扶持體系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總體趨勢上呈現出健康向上、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成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引擎和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但是,當前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因素還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當前在產業政策的支持上還存在很多不足。因此,我們要加快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扶持體系,促進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
第一,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金融業支持文化產業的力度,推動文化產業與金融業的對接,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需要。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政策,就要以風險分擔為原則,制定差異扶持金融政策,對不同類企業、不同類業務實行差異扶持。要鼓勵建立文化產業投資風險基金,制定無形資產評估質押貸款等辦法,為文化企業上市融資提供便利。根據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制定文化產業類企業不良貸款呆賬自主核銷的辦法與措施。探索建立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的多層次貸款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增加文化產業類企業信貸規模。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根據文化企業特點和風險防範的要求,積極與保險公司、擔保公司和文化企業合作,開展形式多樣的信貸業務創新。鼓勵和引導保險機構根據文化企業的特點,推動保險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積極開發適合文化企業需要的保險產品。
第二,加強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稅收政策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策略。我國目前雖然已經有相當多的稅收優惠,但是這些稅收優惠大多散見於各個稅種,優惠范圍、手段缺乏協調配合,導向不突出、方式單一。因此,要繼續完善稅收政策。不斷完善文化產業科技稅收政策,要根據形勢的發展不斷加以調整和完善國家在促進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已經相繼實施的一系列稅收政策。繼續強化國家對動漫產業、數字電視等新興文化產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擴大稅收優惠的范圍,支持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完善非營利性文化組織的稅收政策,減輕其稅收負擔,促進公益性文化產業發展。對參與公益性文化產業的社會力量實施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性文化產業。對於戰略性文化產業制定專門的稅收優惠政策,用稅收支持戰略性文化產業發展,從而帶動外圍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
第三,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的財政支持政策。財政政策與文化改革發展具有內在統一性,支持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是財政的重要職能之一。必須堅持財政政策與文化產業發展相協調的政策目的,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立足我國文化的歷史與現實,支持和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我國財政已經通過專項基金等方式對文化產業發展給予支持,但還不能滿足文化產業發展的需求,還需要繼續強化和創新財政支持政策。探索財政與現代金融工具相結合的新型財政擔保政策與模式,實現財政資金的市場化運作,緩解文化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強化財政專項資金和基金政策的靈活性,拓寬文化產業資金投入來源,設立覆蓋多領域、多層次的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和基金,建立公眾申請、專家評審、公開透明的管理模式,形成多樣化和靈活化的財政專項資金和基金政策機制。此外,可以從政策上明確地方各級財政加大財政文化投入的長期性和階段性的量化目標,逐步提高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
第四,深化文化產業發展的人才支持政策。文化產業作為從事精神文化產品生產的產業,對人才有著特殊的需要,其所涉及的每一個環節都與人才密不可分。能否擁有充足的高素質的文化產業人才,決定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的水平和速度。而我國當前文化產業最大的發展瓶頸就是人才,缺乏懂文化產業的高端人才。鼓勵和支持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制定文化產業人才長期發展規劃,整合人才培養的「源流」,構建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體系,從宏觀上調控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使之達到產業發展的需求。完善文化人才引進政策,建立文化人才引進基金機制,解決引進人才工作中遇到的困難,為加大文化產業領域人才的引進力度,尤其是高層人才的引進,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根據文化產業人才的特點,建立和健全專門的文化產業人才信用和評價政策與體系,為文化產業人才的發展和流動提供可參考的標准。
第五,構建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制支持政策。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要加快文化立法,提高文化建設法制化水平。我國有關文化產業的法律法規建設滯後,現有的法律法規難以適應文化產業的發展。營造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律環境,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法制支持,成為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任務。因此,要在現有關於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基礎上,構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制支持體系。應當制定《文化產業促進法》,以法律形式確定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框架、原則、體制等基本制度,作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基本法統領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梳理完善現行文化產業法律法規制度,對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涉及的框架性、原則性內容進行細化立法,系統構建與文化產業相關的法律制度。各個地方也要對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行區域立法,通過地方性法規、地方規章等區域立法形式,把國家的文化產業發展法律和政策根據本地的實際進行細則化、具體化,便於基於本地的實際靈活實施,為本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法制保障。
Ⅵ 職業教育如何完善才能促進產業發展
可以這么做:
優化頂層設計、優化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布局,建立定期溝通協調機制,積極推動職業教育全面協調發展,助力脫貧攻堅。
同時,全面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建議高、精、尖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和各類高素質職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並舉,為職業教育扶貧提供智力支撐;完善考核問責機制,實施「精準任務」之下的「精準考核問責」,提升各層面工作執行力和執行效果。
各級政府應當對相關典型人物和事跡多加宣傳,形成全社會重視技能、重視職業教育的氛圍,提高職業教育的吸引力。與此同時,政府部門還應加快推進信息平台建設,提高資源共享效率,深入了解職業教育與產業融合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學習借鑒先進地區職業教育與產業融合發展的經驗和做法,助力建設地方產業。
Ⅶ 如何完善我國投資的三次產業結構
總體來看,雖然我國當前一產比例略高於理論預期值,二、三次產業比例略低於理論預期水平,但偏離程度處於合理區間。據此判斷,我國現階段三次產業結構已趨於基本合理,產業結構調整的階段性任務基本完成。「十二五」後期到「十三五」時期,要將產業結構調整重點從三次產業比例關系調整轉變為三次產業內部結構優化上來。面對世界產能過剩、競爭加劇等問題和挑戰,要在穩步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上,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積極推動二、三次產業內部結構調整優化,同時要提高產業創新能力、市場競爭力和長期可持續發展能力,構建全球產能過剩背景下的競爭新優勢。
積極發展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工業結構優化升級。我國當前二次產業比例雖然基本適當,但其中包含了個別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等虛胖現象和新興產業發展不足等因素。下一步要加減法並舉,推動工業結構優化升級。一方面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加快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設備更新改造和技術創新,保持動態競爭力。積極發展前瞻性戰略性新型產業,著力培育產業發展新增長點。另一方面要推動過剩行業產能調整,適應全球化高峰期過後世界經濟發展和分工與布局變化新特點,改造提升周期性過剩產能,加快轉移成本制約型過剩產能,堅決淘汰絕對過剩型產能,在延續傳統比較優勢的同時培育新的競爭優勢。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服務業結構調整優化。近年來服務業比例缺口有所縮小,既包含了奢侈性生活服務業過度發展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生產性和人本生活性服務業發展不足。推動服務業結構調整優化,一方面要適應工業化和信息化發展需要,大力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尤其是要加快發展電信、運輸、金融等因受管制而相對滯後的生產性服務業,著力提高生產性服務業競爭力,推動服務業出口與走出去,努力改善服務貿易逆差局面。另一方面要在抑制個別生活性服務業過度發展的同時,積極發展人本型生活服務業。要適應城鎮化和消費升級發展需要,積極發展教育、養老、健康等人本型服務業。同時,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建立長期制度安排,從根本上抑制高檔餐飲娛樂等奢侈性生活服務業的畸形發展。
Ⅷ 優化和完善國有經濟的發展有何意義
W國民經濟行業排列的有序化與經濟矢量
王見定
【摘要】 首次引進「自然資源指數」概念,以此指數為依據,將國民經濟各行業有序地排列起來,排列的結果揭示了行業之間的內在聯系,將為政府的各種預測、決策提供強有力的可行工具。(內容簡介:經濟學新理論)
聯合國在1990年對國民經濟各行業作過分類,蘇聯、美國、中國也作過類似分類。盡管各國國情不同,但分類大致相同。
經過多年的仔細考查,我們發現,行業的分類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賴著一種東西,這種東西影響著各行業的發展。這種東西就是自然資源。為了應用方便,我們引進「自然資源指數」,記為N(A),0<1.其中A是行業名稱,N是英文自然資源的首字母,行業依賴自然資源越強,N(A)越接近「1」;行業依賴自然資源越弱,N(A)越接近「0」。
跟據這種原則,我們把國民經濟的各行業粗略地進行量化如下:
1-0.9:糧食作物種植業,蔬菜瓜類種植業,果樹種植業,特種作物種植業,采種、育苗、植樹造林、森林保護、天然林場經 營管理、牲畜飼養、水產養殖、水產捕撈業
0.9-0.8:金屬礦業、非金屬礦業、木材采運業
0.8-0.7:電力、煤氣、自來水生產和供應
0.7-0.6:食品、飲料、煙草、紡織、縫紉、皮革、木材加工、傢具、造紙、化學工業、治金工業
0.6-0.5:金屬製品、非金屬製品、機械、電氣、電子、儀器儀表、交通運輸設備
0.5-0.4:建築業.地質堪探
0.4-0.3:商業、倉儲業、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
0.3-0.2:住宅、公用、服務
0.2-0.1:科研、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社會福利
0.1-0: 金融業、國家機關、社會團體
以上分類將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變化,在某階段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注釋:
關於自然資源指數計算的說明
自然資源的投入
計算公式:N(A)= ——————(以貨幣單位進行計量)
總投入
(1)自然資源是指土地、森林、礦產、能源等被人類利用進行生產從而為人類提供生存條件的天然物質的統稱。
(2)由於一些行業直接利用自然資源,如各種種植、養植業、故計算比較簡便。對於大多數行業都是間接利用自然資源 ,如煙草、造紙、治金工業,當然電子、計算機等行業就更是間接利用自然資源。這時分母的總投入很容易計算,但分子自然資源投入 的計算則要從本行業的物質投入中逐次減去人力資源的投入。
(3)為了扣除物價變動因素,一般價格固定在某一年份,並採取平均價格。
Ⅸ 什麼是產業鏈及其意義,以及如何完善產業鏈的發展
近年來,「產業鏈」這個名詞在報刊和文獻上頻繁出現,如:紡織產業鏈、啤酒產業鏈、生態產業鏈、服務產業鏈等,應用非常廣泛,但有關產業鏈的概念基本還未明確提出。筆者認為,產業鏈可以定義為具有某種內在聯系的產業集合,這種產業集合是由圍繞服務於某種特定需求或進行特定產品生產(及提供服務)所涉及到的一系列互為基礎、相互依存的產業所構成。從現代工業的產業鏈環節來看,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包括原材料加工、中間產品生產、製成品組裝、銷售、服務等多個環節。實際上,任何產業都能形成一條產業鏈,現實社會中存在著形式多樣的產業鏈,而且眾多產業鏈會相互交織構成產業網。
產業鏈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產業鏈包括滿足特定需求或進行特定產品生產(及提供服務)的所有企業集合,涉及到相關產業之間的關系;
狹義的產業鏈則重點考慮直接滿足特定需求或進行特定產品生產(及提供服務)的企業集合部分,主要關注產業內部各環節之間的關系。
經過初步研究,筆者認為產業鏈一般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主要特徵:
①構成產業鏈的各個組成部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相互聯動、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它們在技術上具有高度的關聯性,上游產業(環節)和下游產業(環節)之間存在著大量的信息、物質、價值方面的交換關系,且它們之間具有多樣化的鏈接實現形式。
②產業鏈上的各個組成部分呈現出分離和集聚並存的趨勢,它們存在著技術層次、增值與盈利能力的差異性,因而就有關鍵環節和一般環節之分,而且各個組成部分對要素條件的需求具有差異性,這就導致了產業鏈的戰略環節存在區域差異性。
③產業鏈受產業特徵及發育狀況影響,存在繁簡程度的差異性,同時產業鏈之間相互交織,往往呈現出多層次的網路結構,存在主鏈條、次鏈條的區分,而且這些鏈條都處於一定的外部支撐環境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