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談談對文化產業發展的認識
新華網深圳5月18日電 盡管國際金融危機還在進一步蔓延和擴散,但在第五屆中國(深圳)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的現場,熱鬧的展示、紅火的交易卻讓人感受著文化產業特有的活力。
據統計,18日閉幕的第五屆文博會入場觀眾達351.7萬人次,比上屆增加83萬人次。專業觀眾總數達到36.8萬人次,其中境外專業觀眾7.46萬人次;總成交額達到877.62億元,比上屆增加了175.3億元,其中文化產品出口達87.66億元。
金融危機之下,中國經濟受到巨大沖擊,然而文化產業卻逆勢飄紅,文化出口蓬勃發展。據統計,2008年中國核心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158.4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2.%。在跨境文化服務貿易方面,2008年實現文化服務進出口48.16億美元,同比增長29.5%。
歷屆文博會回顧
第五屆文博會:總成交額達到877.62億元。
第四屆文博會:總成交額達到702.32億元。
第三屆文博會:總成交額達到499.13億元。
第二屆文博會:簽約金額211.4億元。
首屆文博會:合同總成交額31.36億元
目前各省市都在積極加快文化產業的發展,就本人對我市的文化產業狀況了解,濟南市將重點培育108個文化產業項目,並面向全社會招商融資,投融資總額達人民幣172億元。
據相關報道,濟南市要對金鑾大廈、金帝利大酒店、普利大廈、東航三角地片區、濟南市藝術大廈、濟南箱包市場等幾處地產進行整合,從而打造濟南市規模最大的動漫影視藝術文化創意中心,力爭成為濟南及山東省動漫產業核心區和示範區。
另外重點開發的齊魯文化產業中心,位於長清大學科技園,距濟南主城區16公里,規劃佔地面積800畝,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景色宜人,周圍現有高校9所,主要建設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藝術館、會展中心等約20萬平方米,將成為濟南、山東的公共文化中心,同時具有公務和交易功能,是一個綜合性的文化藝術中心。
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據有關數據顯示發達國家文化產業佔GDP總量50%,目前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還是中國目前政策上對文化產業的各種支持所帶來的引導效果值得深思。
數據來源:齊魯文化產業園
❷ 談談孔子學院的文化產業資源開發應該遵循哪些原則
我是從事8年對外漢語相關工作的人,我覺得首先像您說的他是一種資源,資源我們就要有保護,將這個平台作為生態鏈去建設,一定不能竭澤而漁,要有龐大的蓄水池,要有持續性,有可發展性,近幾年,漢語很熱,隨著漢語的興起,文化相關產業興起,但是並沒有把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的如火如荼,在世界級發展大會、語言大會上,我們的教育產品以教材的研發為主,再就是HSK考試的進步,網路授課等等,像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最受歡迎和可以市場化運營的產品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孔子學院的意義從漢語教學到文化傳播平台,到現在是一種象徵,慢慢的變成有特色的基地,比如中醫、武術等等,他的長久需要更多的物質基礎和更多的人去關注,去研究,像教育機構、科技企業,很多參與到了文化產業資源開發,但是由於大方向並沒有給與文化產業更多的空間,導致了發展受阻,我們佶松教育集團的理念是要把漢語文化作為產業鏈去經營,從起點到終點,是一個循環,比如外國人學習漢語,我們提供漢語課程、漢語考試服務,這個過程需要教材和教法、師資培養,我們都可以做,再到後來留學生喜愛中國文化的,可以安排冬夏令營,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之後,國內對於招收留學生政策非常好,我們可以幫助留學生申請政府獎學金等,有些學生達不到要求,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學習漢語,有的還可以幫助他們學習英語,然後入學,大學期間可以從事各種文化體驗和傳播活動,我們提供更多的才藝課程和戶外拓展活動,慢慢的我們研發才藝課程產品,還可以在賣給他們,帶到他們的國家,在他們畢業,我們國家也需要優秀人才,好的我們可以建議他們留下來,想回國的,我們建議他們回國去從事漢語教學,做本土漢語教師,當然這里很關鍵的幾點在於,我們要有這個產業鏈,在這個產業鏈里,每個環節都不能斷,所以對一個教育機構來講,不容易,但是只有這樣才能健康發展,慢慢的可以撇去孔子學院投入大的問題,也可以解決國家為了招國際生付出的經濟代價,持續性發展是文化產業最為重要的,而且文化產業需要沉澱,他不是一種新的產品,技術革新就可以替代,他是一種積累,一種慢慢走近視線的遺產。個人見解。
❸ 談談如何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文化產業的發展是多方利益的博弈。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各方的支持和合作。
國家層面:制定文化產業規劃,做好法律和政策指導和扶持
企業層面:培植大型示範企業,企業要做好,做大,做強
教育層面:提高國民文化素質,促進我國文化消費,這是根本
人才層面:政府學校社會等要積極為培育文化產業人才而做出一些貢獻
社會層面:要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對外環境
經歷層面:還要繼續發展經濟,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離不開經濟這個強大的後盾
政府層面:需要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並切實實行一些政策
學者層面:積極研究理論和實踐,力爭理論研究能夠跟得上實踐
個人層面:要愛國,愛人民,愛自己國家民族文化,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
❹ 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政府如何把文化產業做大做強
制定相關政策,加以引導
完善法律法規,規范市場秩序
堅持改革開放
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精神
❺ 談談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文化是屬於精神、觀念范疇。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消費品不僅僅再局限於物專質層面屬,而開始追求更高層面的,讓人在精神、觀念上感到滿足的文化產品。由於生活逐漸富足,人們對文化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因此,文化產業應運而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產業的定義是:按照工業標准,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早在20世紀,當現代科學技術和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文化產業也隨之成熟。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產業,其產值在GDP中所佔比重相當龐大。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在中國社會逐漸成熟,
中國的文化產業正勢不可擋地發展起來。
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較晚,但發展迅速,為經濟發展作出的貢獻越來越大,而在發展過程中,往往還存在很多有待解決的問題。在新世紀第二個十年,我們該如何審時度勢,緊抓歷史機遇,做強文化產業,使文化成為引領我國新一輪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已是我國當前的緊迫任務和重要課題。
❻ 從政府角度談:文化創新與文化產業化的關系
那個總統的法律
那個黑人兄弟的理想
直到正義與公正的波浪,洶涌澎湃,滾滾而來像長江
我們才有1.7億人的同胞接受過高等教育
即使還有3950萬在課堂
要是純粹來自他們
也許罷
行
國法狀元樓國法尊嚴國法庄嚴梁
❼ 運用文化生活的知識談談如何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的創新能力
一是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國民的精神狀態、意志品格和內在的凝聚力,而這一切主要來自於人們對社會核心價值的認同。所以我們要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提高我國國家軟實力的首要任務,堅持不懈的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最終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全體社會成員普遍理解和接受、自覺遵守奉行的價值理念,成為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
二是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我國文化的總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我們要樹立強烈的機遇意識、發展意識,開拓發展思路,拓寬發展途徑,充分發揮我國文化企業的骨幹作用,壯大文化產業規模,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品牌,推動我國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三是提高文化傳播力,不斷擴大我國文化的影響力。在當今信息高速發展的社會,文化的傳播力已經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決定性因素。我們一方面要不斷豐富和創新文化內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須花大力氣提高文化傳播力。要把提升主流媒體影響力作為提高文化傳播力的戰略重點,進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壯大總體實力,提高核心競爭力。
四是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參與支持文化建設,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力。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黨全社會共同努力,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營造寬松和諧的發展環境,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活力竟相迸發,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源泉充分流涌,讓一切有志於文化創造的建設者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
❽ 從我國國情的角度談談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重要性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這是黨的代表大會報告中第一次出現「文化產業」這個概念;在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文化第一次被明確分為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和經營性的文化產業;並且,第一次對文化產業的發展作出如此明確的價值判斷。
為適應文化產業在我國迅速崛起,國家統計局於2004年結合國際上文化產業的一般界定以及我國的國情,公布了我國文化產業內涵界定與統計口徑。文化產業是為社會大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製造、銷售)和服務的產業,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包括以下六大類:文化產品製作與銷售活動,文化傳播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文化用品生產與銷售服務,文化設備生產與銷售服務,相關文化產品製作與銷售活動,並在每一大類中又具體細化規范為若干小類。
雖然在我國文化產業的產業形態、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政策以及相關理論研究都還處於積極探索並逐步清晰的階段,但實踐已經雄辯地證明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所具有的認知、教育、審美、娛樂等功能可以通過市場的流通而得到廣泛的實現,甚至可以說,「市場流通決定了文化的流轉」,而文化是靠流轉而實現其功能的。同時,文化產業只有通過市場資源配置的方式才可能做大做強,實現當代意義上的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文化產業之所以被譽為朝陽產業,還因為它所具有的文化資源可以反復利用、沒有環境污染、容納大量勞動力,以及高科技與文化結合的特點,使它理所當然地成為可持續發展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產業。所以,必須與時俱進地認識到文化產業的價值,從而激發我們加快建設文化產業發展體系的緊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