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長株潭城市群的產業發展
在實際傳統產業基礎方面,長沙以電子信息、工程機械、食品、生物制葯為主,株洲以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有色冶金、化工原料及陶瓷製造為主,湘潭以黑色冶金、機電與機械製造、化纖紡織、化學原料及精細化工為主,其規模和比重在各自城市基礎工業方面均為主導部分。針對未來的發展方向,長沙提出「重點加快天心生態新城建設,推動一體化進程在地理空間上的實質性進展」、「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製造業和服務業為主體」;株洲推出「東提西拓,合攏三角」和「打造軌道交通設備製造業基地、突出有色深加工、化工、陶瓷產業優勢」;湘潭提出了「東擴西改」和「建設先進製造業中心、現代物流中心、生態休閑中心」。 最早期的概念中,長株潭城市群指的是長沙、株洲、湘潭三市。但是,按照湖南省確定的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這一范圍擴大了很多。區域規劃確定的長株潭城市群,是指『3+5』城市群的規劃范圍。這一范圍包括:長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轄區和益陽、婁底、岳陽、常德、衡陽5市的大部分地區,即湖南東部城鎮密集地區。
按照這一區域規劃,長株潭城市群面積為9.6萬平方公里,其中,長株潭三市市域面積為2.8萬平方公里。
為什麼會作這樣的調整呢?據了解,按照國務院批準的《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長株潭城市群區域由規劃范圍和協調規劃范圍組成。其規劃范圍為長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轄區以及岳陽的湘陰、汨羅、雲溪區、屈原管理區和益陽赫山區的部分地區,協調規劃范圍為岳陽、益陽、婁底、常德、衡陽的大部分地區。為了保證國務院批準的規定的實施,實現湖南共同富裕,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將范圍擴大了。 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確定城市群核心區面積為8448.14平方公里。
這一核心區,包括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市區,望城區、瀏陽市、醴陵市、韶山市、湘鄉市、寧鄉縣、長沙縣、株洲縣、湘潭縣、赫山區、雲溪區、湘陰縣、汨羅市、屈原管理區的一部分。
這意味著,岳陽雲溪區、湘陰縣、汨羅市、屈原管理區和益陽赫山區的部分地區,躋身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區。
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將城市群核心區劃分為四大類功能分區:
禁止開發區:包括飲用水水源保護地、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重點公益林地、坡度25度以上的高丘山地、著名風景區、泄洪區、滯洪區、重要濕地、相對集中連片的基本農田保護區等。
限制開發區:包括基本農田保護區以外的各類宜農土地、坡度在15-25度之間的丘陵山地、生態脆弱地區等。
重點開發區:包括長沙黃花、黃興、 榔梨、含浦、坪塘、雷鋒、白箬鋪、夏鐸鋪地區,株洲天元、白井、南洲、黃泥坳地區,湘潭河東、易俗河、九華、楠竹山地區,益陽滄水鋪,岳陽界頭鋪等。
優先開發區:包括三市的建成區及湘潭縣、望城區、株洲縣、長沙縣城現狀建成區。
「一帶五區」:近中期重點建設區域
長株潭城市群近中期建設將從何處著手?王扣柱透露,近中期建設的重點地區為「一帶五區」:即湘江生態經濟帶和大河西、雲龍、昭山、天易、濱湖五大示範區。
湘江生態經濟帶:從長沙月亮島到株洲空洲島,面積128公里。
大河西示範區:以長沙高新、金洲,益陽高新,常德德山等為核心區域的先進製造業走廊,重點發展機械製造、新能源、電子信息,輻射帶動益陽、常德等地區。
雲龍示範區:包括株洲的雲龍和清水塘,雲龍重點發展先進製造業和臨空產業、清水塘依託循環經濟試點發展新型產業。
昭山示範區:自長沙暮雲,至湘潭昭山、易家灣、九華,建設生態宜居新城。
天易示範區:位於株洲天元區和湘潭易俗河之間,重點發展機電製造、加工、環保現代物流等產業。
濱湖示範區:包括岳陽的湘陰、汨羅、望城的部分區域和城陵磯臨港產業新區,建設長株潭產業轉移承接基地、再生能源產業基地、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健康休閑服務基地。
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的期限分為四個,分別是:2008-2010、2011-2015、2015-2020、2020。
王扣柱指出,湖南省將建立三項制度,確保規劃實施。這三項制度是:示範區所有建設項目和用地都必須符合區域規劃、城市群國土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求;建立省市規劃局長聯席會議機制,8市規劃局接受省建設廳和省長株潭規劃局的雙重業務領導;實行長株潭核心區空間動態管理。
《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條例》修訂完成後,省政府將出台《條例實施細則》,明確區域規劃的權威性和實施剛性。
湖南省將同步組織修編8市城市總體規劃、啟動「3+5」城市群國土利用規劃,爭取3年內完成。目標
1.形成長株潭三市空間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基礎設施完備和共建共享、生態環境共存共生、要素市場一體化、產業發展一體化的高效率、高品質的多中心型城市群地區。
2.形成以長株潭三市城區為增長核、以三市間的快速交通設施(高速公路、快速路、軌道交通)為紐帶的核心區組團,以鐵路和高速公路為發展軸向周邊地區放射的城鎮網路群體。
3.發展成為經濟繁榮、能提高吸納就業能力和有良好的人居環境,污染得到綜合治理、人地關系協調的體現科學發展觀的示範型城市地區。
4.發展成為在華中經濟圈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在國內具有很強競爭力的組群式的特大型城市化地域之一。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規劃范圍內2020年人口規模控制在700-750萬人之間。根據高方案指標預測,核心地區國內生產總值(GDP)規劃2010年達到3757億元以上,GDP增長速度達到13%以上;到2020年增長為4542.81億元以上,GDP增長速度為7.8%以上,三次產業比例到2010年為9:50:41,2020年為5:45:50;三次產業具體指標到2010年一產為198.39億元,二產為1102.19億元,三產為903.79億元;到遠期2020年一產為227.14億元,二產為2044.26億元,三產為2271.4億元。
人均GDP規劃到2010年為4萬元人民幣以上,到2020年達到6萬元人民幣以上。
區域城鎮發展的空間組織
保持和加強以京廣鐵路、京廣高鐵、京港澳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復線、南嶽高速公路、107國道及湘江生態經濟帶為主軸線的突出地位,繼續促進這條軸線的集聚和輻射作用,以這條軸線為核心和紐帶促進三市經濟的一體化。
積極打造兩條次軸線(即以319國道、320國道和上瑞高速公路為軸帶),作為次級密集發展軸帶和主軸線的補充,規劃期內較大幅度地推動沿線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促進區域城鎮的協調發展和城鎮等級結構的改善。
同時,以兩條輔軸(即湘鄉—韶山公路和106國道)為紐帶,聯系和輻射廣大的三市市域地區。最終形成以長沙、株洲、湘潭為核心和中心結點的放射狀城鎮布局,以三縱兩橫(即一主兩次兩輔)的「冉字型結構」支撐起整個區域的城鎮發展空間。
區域城鎮發展的等級結構規劃
長株潭地區城鎮將形成省域中心城市組群(屬於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區域中心城市-重點鎮-一般建制鎮四級結構。
1.第一級——省域中心城市組群
即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是一個由長、株、潭三市城區和若干緊密關聯的周邊組團構成的多核組團式中心城市,共同承擔省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含長沙縣城區、望城縣城區、湘潭縣城區和株洲縣城區和若干小城鎮)。
2.第二級——區域次中心城市共8個
一是包括韶山城區、瀏陽城區、寧鄉縣城、醴陵城區、湘鄉城區、攸縣縣城,是本地區省域中心城市以外、具有縣和縣級別以上地域范圍意義的區域性次級中心城市,共6個。
二是包括茶陵縣縣城、炎陵縣縣城等縣域中心城市,共2個。
3.第三級——重點城鎮共48個
一是包括具有省級影響的重點城鎮17個。
二是包括具有地級市市域影響的重點城鎮31個。
4.第四級——般建制鎮85個
在現有基礎上通過行政區劃的適當調整,進行撤鄉並鎮合並而成85個一般建制鎮(對三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建制鎮略有調整)。(小標)實施區域城鄉統籌的城鎮化發展戰略目標
2005年區域城鎮化水平約為45%,2010年約為57%,2020年為60%—62%,考慮暫住流動人口因素,高限設定在65—75%。遠景城市化發展水平達到85%左右。
積極推進城鄉統籌,制定城鄉統籌的城鎮化發展戰略,必須貫徹如下原則:
把加快鄉鎮企業二次創業和推進城鎮化結合起來,推進工業化。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農副產品加工業作為再次創業的突破口,加快發展農村第三產業。將人口流動與城鄉建設相互結合,形成長期持續的經濟增長點。將農村要素流動和農業發展有機結合,繁榮農村經濟。以城鄉一體化為導向,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形成有利於城鄉統籌推進城鎮化的體制和政策環境。(小標)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的人口和用地規模控制指標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的空間結構框架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的空間結構框架規劃確定為:「以周邊良好的生態環境為背景,以長株潭北、西南、東南三個功能區為主次核心,三市結合部金三角地區為綠心,突出長株潭北核(長沙)的核心地位,城市中心組團、片區組團和小城鎮發育相對完善,區域基礎設施網路發達,各類空間協調發展,區域整體功能互補契合,生態循環良好的特徵型、網路型的城市化地域,概括為一主兩副環綠心的空間結構」。「一主兩副環綠心」的空間結構包括了三個主中心組團、四個次中心組團以及十九片區組團和25個小城鎮組團。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的北核功能區的范圍和控制、引導要求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的北核功能區,即長沙城市功能區,主要包括長株潭主中心長沙河東中心城區、長株潭次中心長沙河西新城(已含雷鋒鎮)、長株潭次中心長沙星馬新城、高塘嶺組團(已含望城區高塘嶺街道)、星城組團(已含白沙洲街道)、含埔組團、坪塘組團、丁字組團(已含丁字灣街道)、撈霞組團以及周圍空間緊密聯系、功能互補的三個鄉鎮,即黃興鎮、烏山鎮、黃金園街道。
北核功能區主要輻射的城鎮則還包括周邊區域內呈空間離散分布的與之功能配套協作的13個小城鎮,即干衫鎮、雨敞坪鎮、蓮花鎮、白箬鎮、新康鎮、靖港鎮、喬口鎮、銅官鎮、茶亭鎮、橋驛鎮、北山鎮、安沙鎮、青竹湖鎮。該功能區屬於城市政府主導發展地區,省級政府主責監管,放手發展,由市級政府自主發展;要求全面執行城市建設標准,引領人居環境品質向較高層次提升,起到區域示範作用,並為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服務業留足用地。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的西南副核功能區的范圍和控制、引導要求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的西南副核功能區,即湘潭城市功能區,主要包括長株潭主中心湘潭河東城區(已含雙馬鎮)、長株潭次中心湘潭河西城區(已含雨湖區的長城鄉、先鋒鄉、護潭鄉等)、昭山—易家灣組團、鶴嶺組團、易俗河組團、河口組團以及周圍空間緊密聯系、功能互補的一個行政鄉,即河口鄉。西南核功能區主要輻射的城鎮則還包括周邊區域內呈空間離散分布的與之功能配套協作的2個小城鎮,即梅林橋鎮、姜畲鎮。
西南副核心功能區屬於城市政府主導發展地區,省級政府實行扶持和政策傾斜,由市級政府自主發展;為促進經濟快速協調發展,實現區域統籌發展,對其經濟社會發展項目提供重點政策扶持,並使其在項目、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享有優先權,通過多方努力,提高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規劃建設水平。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的東南副核功能區的范圍和控制、引導要求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的東南副核功能區,即株洲城市功能區,主要包括長株潭主中心株洲河西城區、長株潭次中心株洲河東城區、栗雨組團、石峰組團、田心組團、荷塘組團、楓溪組團、淥口組團以及周圍空間緊密聯系、功能互補的三個小城鎮,即馬家河鎮、群豐鎮、雷打石鎮。西南核功能區主要輻射的城鎮則還包括周邊區域內呈空間離散分布的與之功能配套協作的2個鄉鎮,即南陽橋鄉和白關鎮。
東南副核心功能區屬於省級政府提供發展指引,城市政府主導發展地區,規劃控制要求是控制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預留足夠的用地。進一步提升城市建設水平和檔次,建設優良的人居環境,保護生態環境。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的綠心功能區,即三市結合部金三角地區的范圍和控制、引導要求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的綠心功能區,主要是指三核之間的交界地帶,三市結合部,包括:城南組團(原暮雲組團)、新暮雲組團(已含暮雲鎮)、九華組團以及白馬鎮、跳馬鎮、雲田鎮、仙庾鎮、龍頭鋪鎮、響水鄉、響塘鄉等鄉鎮區域范圍。
該區域是長株潭城市群的「綠肺」,包含區域綠地和生態保育、休閑度假兩類主要功能。其中區域綠地屬於省級政府對資源環境保護進行監督控制、城市政府建設管理地區,原則上進行低密度生態型建設,對城市總體規劃中劃定的區域綠地、各類國家和省級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等地區,要按照相關法規嚴格保護;生態保育和休閑活動功能區則屬於由省級政府對該地區的發展類型、控制規模和生態環境要求提供發展指引,由城市政府按照指引要求加強管治的地區。
規劃建議省政府在明確綠心范圍和整體功能定位後,進一步委託相關部門編制具體的綠心地區建設控制規劃,以統一指導該地區有序的保護利用和綠化建設。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區空間結構的演進時序
長株潭城市空間形態的演進應以三市城市現狀用地為基礎,逐步向外擴張,總體呈現出三核同步增長,遠期和遠景逐步向綠心發展。
演進態勢、具體空間結構發展時序如下:
1.2002~2010年以長沙中心城區、湘潭城區、株洲城區為核心,採取局部內涵式的緊湊集中發展,引導有序外延,重點建設三市各自環線、三市間公路外環、潭望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推動湘潭-株洲聯合發展,搞好湘潭和株洲的路網銜接和空間隔離,預留三核中間地帶的發展空間,為未來多種發展模式提供可能性。
2.遠期(2011~2020年)長沙主要向東發展,並加快向南發展;湘潭主要向北發展,兼顧向東;株洲主要向河西發展,搞好與湘潭的路網和綠色空間的銜接,適度向北,考慮與長沙市東部開發區功能和道路上的銜接。營造三核相向發展的演進態勢和空間框架,在三核中間地帶開辟文化娛樂、旅遊度假和生態保護區域,並保留三核中間地帶與三市原中心城區的隔離空間。
3.遠景(2021~2050年)長沙、湘潭、株洲城區形成三核,並繼續相向發展,逐步形成具有良好生態環境為背景的綠心,並在中間鑲嵌若干高品質的新型城市功能區。
長沙:錯位發展的重點是以省會長沙為發展核心和龍頭,分層次、有重點的向株洲和湘潭等周邊地區輻射。將長沙建設成為科技教育研發中心、商務金融中心、區域物流樞紐、服務外包基地、文化娛樂中心和中南地區國際化大都市。要以長沙在湘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為基礎,加快科技教育和研發發展,打造湖南科技教育和高技術服務的高地。商務金融業要以芙蓉路為主軸,吸引世界優秀金融企業來湘發展,打造中部世界金融中心;銀行業要重點推進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改革重組,加速金融現代化,提高金融效率,拓寬金融服務領域,增加服務品種;證券業重點發展企業改制輔導、股權分置改革、上市保薦、私募及並購重組、風險投資等投資業務;保險業重點開發新產品和發展各類公司、機構。物流業重點建設好長沙金霞、長沙空港物流區;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系統建設、多式聯運、轉運設施建設及物流高新技術建設;以空港快速發展為基礎,以黃花機場為節點,發展高時效、高附加值貨物的多式聯運業務及其設施建設。服務外包業要培育具有湖南特色和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壯大長沙服務外包集聚區,把長沙建成中部地區最大的承接服務外包的基地城市,躋身全國服務外包十強示範城市;重點扶持加快長沙高新區服務外包示範區、青竹湖服務外包示範區等服務外包示範企業,形成一批服務外包龍頭企業。
株洲:要以老工業基地和交通樞紐為依託,重點發展交通運輸、物流配送、研發設計、職業教育、節能環保、信息咨詢、服飾商貿等生產性服務業。依託鐵路交通優勢,構築便捷、互補的物流網路,重點建設石峰物流園、蘆淞商貿物流中心、株洲神農醫葯食品物流中心等;與長沙、湘潭、衡陽、郴州聯手,打造旅遊精品線路,早日實現旅遊資源、產品和市場的一體化;加快職教大學城建設,要將其打造成全國聞名的職業教育基地;加快建設以株洲大橋兩端長江路和建設中路為主的中央商務區,將其建成國際性或全國性軌道交通、服飾、中華文化等論壇定期或不定期的舉辦地;興建服飾批發倉儲物流中心,發展零售多業態。
湘潭:要以老工業基地為依託,重點發展與製造業相關的物流配送、科技研發、信息咨詢、電子商務、金融、會展、專業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結合湘潭的實際,要重點建設九華創新創業服務平台,積極培育園區科技創新服務體系,開發建設物聯網項目及服務應用平台。
㈡ 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 有哪些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指的就是以農業為基本依託,通過產業聯動、產業集聚、技術滲透、體制創新等方式,將資本、技術以及資源要素進行跨界集約化配置,使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銷售、餐飲、休閑以及其他服務業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使得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緊密相連、協同發展,最終實現了農業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擴展和農民增加收入。
㈢ 各部委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做了哪些舉措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以下簡稱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一、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以新型城鎮化為依託,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支撐。
2、基本原則。
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探索不同地區、不同產業融合模式。堅持尊重農民意願,強化利益聯結,保障農民獲得合理的產業鏈增值收益。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加快培育市場主體。堅持改革創新,打破要素瓶頸制約和體制機制障礙,激發融合發展活力。堅持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相銜接,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引導農村產業集聚發展。
3、主要目標。
到2020年,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總體水平明顯提升,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產城融合更加協調的新格局基本形成,農業競爭力明顯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活力顯著增強。
二、發展多類型農村產業融合方式:
1、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
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機結合,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等集中。加強規劃引導和市場開發,培育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等專業特色小城鎮。強化產業支撐,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穩定吸納農業轉移人口。
2、加快農業結構調整。
以農牧結合、農林結合、循環發展為導向,調整優化農業種植養殖結構,加快發展綠色農業。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推廣優質飼草料種植,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大力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合理布局規模化養殖場。加強海洋牧場建設。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推進農林復合經營。推廣適合精深加工、休閑採摘的作物新品種。加強農業標准體系建設,嚴格生產全過程管理。
3、延伸農業產業鏈。
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鼓勵開展代耕代種代收、大田託管、統防統治、烘乾儲藏等市場化和專業化服務。完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擴大實施區域和品種范圍,初加工用電享受農用電政策。加強政策引導,支持農產品深加工發展,促進其向優勢產區和關鍵物流節點集中,加快消化糧棉油庫存。支持農村特色加工業發展。
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支持優勢產區產地批發市場建設,推進市場流通體系與儲運加工布局有機銜接。在各省(區、市)年度建設用地指標中單列一定比例,專門用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產地批發市場等輔助設施建設。健全農產品產地營銷體系,推廣農超、農企等形式的產銷對接,鼓勵在城市社區設立鮮活農產品直銷網點。
4、拓展農業多種功能。
加強統籌規劃,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家樂,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旅遊村鎮和鄉村旅遊示範村,有序發展新型鄉村旅遊休閑產品。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智慧鄉村游,提高在線營銷能力。
加強農村傳統文化保護,合理開發農業文化遺產,大力推進農耕文化教育進校園,統籌利用現有資源建設農業教育和社會實踐基地,引導公眾特別是中小學生參與農業科普和農事體驗。(農業部、旅遊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林業局等負責)
5、大力發展農業新型業態。
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推進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鼓勵對大田種植、畜禽養殖、漁業生產等進行物聯網改造。採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改進監測統計、分析預警、信息發布等手段,健全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
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完善配送及綜合服務網路。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發展農田藝術景觀、陽台農藝等創意農業。鼓勵在大城市郊區發展工廠化、立體化等高科技農業,提高本地鮮活農產品供應保障能力。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租賃業務,積極探索農產品個性化定製服務、會展農業、農業眾籌等新型業態。
6、引導產業集聚發展。
加強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效銜接,完善縣域產業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通過農村閑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設用地,優先用於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創建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和現代農業示範區,完善配套服務體系,形成農產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銷中心。
扶持發展一鄉(縣)一業、一村一品,加快培育鄉村手工藝品和農村土特產品品牌,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依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科研院校和「星創天地」,培育農業科技創新應用企業集群。
三、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
1、強化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基礎作用。
鼓勵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銷售,拓展合作領域和服務內容。鼓勵家庭農場開展農產品直銷。引導大中專畢業生、新型職業農民、務工經商返鄉人員領辦農民合作社、興辦家庭農場、開展鄉村旅遊等經營活動。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優先承擔政府涉農項目,落實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農民合作社、形成資產轉交合作社成員持有和管護政策。開展農民合作社創新試點,引導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引導土地流向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
2、支持龍頭企業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林業重點龍頭企業,引導其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電子商務和農業社會化服務,並通過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合同等方式,建設標准化和規模化的原料生產基地,帶動農戶和農民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龍頭企業要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加強產業鏈建設和供應鏈管理,提高產品附加值。
鼓勵龍頭企業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健全農產品營銷網路。充分發揮農墾企業資金、技術、品牌和管理優勢,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集團,推進墾地合作共建,示範帶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3、發揮供銷合作社綜合服務優勢。
推動供銷合作社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效對接,培育大型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健全供銷合作社經營網路,支持流通方式和業態創新,搭建全國性和區域性電子商務平台。拓展供銷合作社經營領域,由主要從事流通服務向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延伸、向全方位城鄉社區服務拓展,在農資供應、農產品流通、農村服務等重點領域和環節為農民提供便利實惠、安全優質的服務。
4、積極發展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自律、教育培訓和品牌營銷作用,開展標准制訂、商業模式推介等工作。在質量檢測、信用評估等領域,將適合行業協會承擔的職能移交行業協會。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涉農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產業聯盟,支持聯盟成員通過共同研發、科技成果產業化、融資拆借、共有品牌、統一營銷等方式,實現信息互通、優勢互補。
5、鼓勵社會資本投入。
優化農村市場環境,鼓勵各類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利用農村「四荒」(荒山、荒溝、荒丘、荒灘)資源發展多種經營,開展農業環境治理、農田水利建設和生態修復。國家相關扶持政策對各類社會資本投資項目同等對待。
對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連片面積達到一定規模的高標准農田、生態公益林等,允許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依法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堅持節約集約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開展觀光和休閑度假旅遊、加工流通等經營活動。能夠商業化運營的農村服務業,要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積極引導外商投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四、建立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
1、創新發展訂單農業。
引導龍頭企業在平等互利基礎上,與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合理確定收購價格,形成穩定購銷關系。支持龍頭企業為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提供貸款擔保,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鼓勵農產品產銷合作,建立技術開發、生產標准和質量追溯體系,設立共同營銷基金,打造聯合品牌,實現利益共享。
2、鼓勵發展股份合作。
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到戶、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戶。地方人民政府可探索制訂發布本行政區域內農用地基準地價,為農戶土地入股或流轉提供參考依據。
以土地、林地為基礎的各種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財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經營者均應成為股東方,並採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形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探索形成以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業利潤分配機制,切實保障土地經營權入股部分的收益。
3、強化工商企業社會責任。
鼓勵從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工商企業優先聘用流轉出土地的農民,為其提供技能培訓、就業崗位和社會保障。引導工商企業發揮自身優勢,輻射帶動農戶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龍頭企業認定監測制度,實行動態管理,逐步建立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強化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激勵機制,國家相關扶持政策與利益聯結機制相掛鉤。
4、健全風險防範機制。
穩定土地流轉關系,推廣實物計租貨幣結算、租金動態調整等計價方式。規范工商資本租賃農地行為,建立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分級備案制度。引導各地建立土地流轉、訂單農業等風險保障金制度,並探索與農業保險、擔保相結合,提高風險防範能力。
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契約意識,鼓勵制定適合農村特點的信用評級方法體系。制定和推行涉農合同示範文本,依法打擊涉農合同欺詐違法行為。加強土地流轉、訂單等合同履約監督,建立健全糾紛調解仲裁體系,保護雙方合法權益。
五、完善多渠道農村產業融合服務:
1、搭建公共服務平台。以縣(市、區)為基礎,搭建農村綜合性信息化服務平台,提供電子商務、鄉村旅遊、農業物聯網、價格信息、公共營銷等服務。優化農村創業孵化平台,建立在線技術支持體系,提供設計、創意、技術、市場、融資等定製化解決方案及其他創業服務。建設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引導其健康發展。採取政府購買、資助、獎勵等形式,引導科研機構、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提供公共服務。
2、創新農村金融服務。
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優化縣域金融機構網點布局,推動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綜合運用獎勵、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金融機構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推廣產業鏈金融模式,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信貸支持。推進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試點,穩妥有序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
堅持社員制、封閉性、民主管理原則,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穩妥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鼓勵發展政府支持的「三農」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擔保服務。鼓勵開展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融資租賃業務。積極推動涉農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通過發行債券、資產證券化等方式融資。加強涉農信貸與保險合作,拓寬農業保險保單質押范圍。
3、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
加快發展農村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各類科技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等到農村創業,實施鼓勵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三年行動計劃和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開展百萬鄉村旅遊創客行動。
鼓勵科研人員到農村合作社、農業企業任職兼職,完善知識產權入股、參與分紅等激勵機制。支持農業企業、科研機構等開展產業融合發展的科技創新,積極開發農產品加工貯藏、分級包裝等新技術。
4、改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條件。
統籌實施全國高標准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繼續加強農村土地整治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提升中低產田。加快完善農村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建設持續健康和環境友好的新農村。
統籌規劃建設農村物流設施,逐步健全以縣、鄉、村三級物流節點為支撐的農村物流網路體系。完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道路、供電、供水、停車場、觀景台、遊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設施。
5、支持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支持貧困地區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旅遊、電子商務等農村服務業,實施符合當地條件、適應市場需求的農村產業融合項目,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相關扶持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鼓勵經濟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合作,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投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項目。
六、健全農村產業融合推進機制:
1、加大財稅支持力度。
支持地方擴大農產品加工企業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行業范圍,完善農產品初加工所得稅優惠目錄。落實小微企業稅收扶持政策,積極支持「互聯網+現代農業」等新型業態和商業模式發展。
統籌安排財政涉農資金,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投入,中央財政在現有資金渠道內安排一部分資金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中央預算內投資、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等向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傾斜。創新政府涉農資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研究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設立基金、貸款貼息等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產業融合領域。
2、開展試點示範。
圍繞產業融合模式、主體培育、政策創新和投融資機制,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積極探索和總結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加快發展。
3、落實地方責任。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要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加強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探索融合發展模式。縣級人民政府要強化主體責任,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產業融合集聚。
4、強化部門協作。
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意見精神,抓緊制定和完善相關規劃、政策措施,密切協作配合,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㈣ 深圳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搶抓產業發展新機遇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力量突破互聯網、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關鍵共性技術,圍繞產業需求部署創新鏈,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以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為重點,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發展基於數字技術的先進製造業。加強創新支撐服務體系建設,發展研發服務、信息服務、創業服務、技術交易、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轉化等高技術服務業,培育新業態。
(十一)積旁蘆極優化產業組織形態。引進和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總部,建立健全企業總部引進、支持和服務體系。進啟缺一步強化行業龍頭企業創新帶動作用,鼓勵優勢企業並購重組,形悄啟辯成以大企業為龍頭的專業化創新協作體系,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創新研發組織形態,提升研發整體競爭力。建設若干專業特色鮮明、服務功能完善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打造一批產業鏈關聯效應明顯的集聚區。加強創新創業基地、企業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設,提升園區專業化服務能力,培育和壯大創新主體,搶占科技產業發展制高點。
(十二)不斷拓展科技創新與新興產業發展空間。統籌規劃,優化空間布局,通過盤活土地存量、差別地價政策、建設主體多元化、供地供房並舉、分割出讓等措施,完善管理機制,強化空間保障,支持科技創新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㈤ 如何打造功能示範區助推現代農業
一、提高思想認識,堅定不移地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
創建現代農業示範區,是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道路的重要載體,是逐步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及展示和推廣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發展成果的良好平台,是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的重大舉措,對示範和引領現代農業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採取有效措施,以示範區建設為突破口,創造經驗,積極探索,進一步促進我省現代農業又好又快發展。
二、明確指導思想,認真落實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技進步和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以質量安全和生態環保為重點,著眼全省現有經濟發展水平、資源區位條件和產業發展基礎,選擇一批示範帶動效應顯著的現代農業示範區,充分發揮典型示範和輻射帶動作用,加快提升我省農業現代化水平。
(二)目標任務。按照「分步實施、梯次推進」的原則,力爭用5年時間,建成覆蓋不同產業類型、不同地域特色、不同發展層次的較為完善的現代農業示範體系。爭通過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使區內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村生態環保水平、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農產品產量穩步增長,農民增收步伐持續加快,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協調發展。
三、突出工作重點,准確把握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正確方向
(一)進一步增強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
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的首要任務,統籌協調好主要農產品生產、促進農民增收與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系,大規模建設高產穩產標准糧田,大范圍推進大宗農產品高產創建、畜禽標准化規模養殖和水產健康養殖。突出糧食、棉花、油料、畜牧、水產、果菜等優勢農產品生產,認真落實扶持糧食生產的各項政策,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嚴格保護耕地,穩定種植面積,大力提高農產品和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和附加值,切實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產業安全。
(二)進一步提高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認真落實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總體要求,著力推動結構調整向高層次發展,大幅度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持續提升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准體系,積極推行標准化生產。高度重視品牌培育和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工作,積極申報農產品地理標志、馳名商標和名牌農產品,打造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擴大品牌農產品生產規模,增強市場競爭力,發揮好品牌對農業效益的提升和拉動作用。大力發展節約型和生態循環農業,提高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水平,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浪費和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實現農業的低碳、綠色和可持續發展。圍繞農產品資源優勢,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不斷提高農業附加值。
(三)進一步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按照「提升優勢產業、發展特色產業、拓展新興產業」的思路,加快形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農業產業體系框架。根據資源優勢,不斷調整優化示範區產業布局,促進優勢產品、優勢產業快速發展和有效集聚,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專業化生產區和經濟隆起帶。進一步做大做強糧、棉、油、菜、果等我省傳統優勢產業,不斷提升優勢產業的發展質量、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能力。因地制宜地發展茶葉、中葯材、食用菌、花卉苗木等特色產業,進一步突出特色,提升規模、檔次和效益。積極拓展農業的生態保護、休閑觀光、文化傳承等新型功能,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快發展農村服務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努力拓展農業發展空間。
(四)進一步提升科技裝備水平。
大力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加快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能力,盡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科技成果。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項目合作,使示範區成為產學研、農科教結合的示範基地,成為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基地,成為高科技農業人才創業的孵化基地。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盡快實現產業技術體系覆蓋全部主要農產品的目標。切實加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進一步強化農業企業在技術開發、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中的主體地位。加強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配備和服務設施建設,推進病蟲害統防統治、良種統供、肥料統配統施以及機械化耕種收獲,大力提升農業科技的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水平。充分發揮示範區的技術集成、設施裝備先進、組織管理高效的優勢,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培訓等方式,對示範區內的農民和服務組織從業人員進行多層次、經常性的文化、科技、管理知識培訓,努力把示範區建設成為培育新型農民的基地,盡快形成一支具有專業技能、懂經營、會管理的職業農民隊伍和適應示範區管理服務要求的人才隊伍。
(五)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大力改善農業基礎條件,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盡快形成功能齊全、長效管護的農村水利工程體系。加快研究和推廣適合當地特點的各種節水灌溉措施、節約用水技術和耐旱節水品種,全面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始終堅持節約集約用地,按照「耕地灌區化、灌區節水化、節水長效化」的要求,加快推進「旱能澆、澇能排」高標准農田建設進度,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推廣測土配方施肥,不斷提高耕地質量。積極調整優化農機裝備結構,不斷提升農機檔次、豐富農機種類、提高配套水平,促進農機農藝結合,加快提升農機化水平,發揮好農業機械化在推動農業現代化中的支撐作用。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促進信息技術與農業技術融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農業。加大農業信息技術研發推廣力度,加快感測、通訊、計算機網路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步伐,大力發展智能農業、精準農業。
(六)進一步增強體制機制創新能力。
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變的前提下,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積極探索適合本地特點的現代農業經營管理途徑和模式,不斷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注入新的活力。積極發展多層次的農民聯合與合作,提高農民的組織化水平;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跨越發展,不斷壯大龍頭企業總體規模,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切實強化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建設,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引導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切實強化公益性服務機構建設,增強服務功能,激發公共服務的活力,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鼓勵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和社會成員從事農村各類經營性服務活動,不斷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需求;推動建立合理完善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和現代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切實加大對農村經濟、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戶小額信貸的支持力度,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㈥ 哪些城市適合發展活力康養產業
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口號一提出來,全國各地都非常重視環境建設,將運動健身、休閑旅遊與自然山水巧妙融合,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對生態環境、旅遊資源的保護。而康養旅遊已經成為我國從省到市到縣再到風景區等各級政府及管理部門的重要布局方向。國家旅遊局也通過打造中國康養旅遊示範基地,來逐步規范康養旅遊的發展。
發展概況一:五大全國康養旅遊示範基地公布
2016年9月,國家旅遊示範工作評定委員會發布消息,首批40家國家旅遊示範基地出爐, 評出首批國家旅遊示範基地,包括10個中國旅遊休閑示範城市、10個中國綠色旅遊示範基地、10個中國人文旅遊示範基地、5個中國藍色旅遊示範基地及5個中國康養旅遊示範基地。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大健康戰略發展模式與典型案例分析報告》。
㈦ 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已有幾批幾個
技術以及資源要素進行跨界集約化配置、體制創新等方式、協同發展,最終實現了農業產業鏈延伸,將資本、休閑以及其他服務業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使得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緊密相連,使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銷售、餐飲、產業集聚、技術滲透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指的就是以農業為基本依託,通過產業聯動、產業范圍擴展和農民增加收入
㈧ 產業園區規劃的內容
規劃框架和思路:
第一章 產業園區規劃的背景
主要包括產業園區專規劃的目的、意義以屬及產業園區發展的有利條件等。
第二章 產業園區的發展定位
主要包括產業園區的區位選擇、功能定位、產業定位等。
第三章 產業園區的規劃布局
主要包括產業園區的用地布局、各功能區的建設規模與產業布局。
第四章 產業園區的投資成本與收益估算
主要包括產業園區總投資、分階段投資、成本估算、產值、銷售收入及銷售稅金估算和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評估。
第五章 產業園區適應性評價指標體系
主要包括目標適應性指標、經濟適應性指標以及社會適應性指標等。
第六章 產業園區招商引資方案
主要包括產業園區的品牌推廣策略、團隊管理及運作模式、招商引資目標企業推介等。
㈨ 如何在工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發展 調研報告
近年來,各級農業部門緊緊圍繞服務現代農業建設,不斷加大農業資源保護與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努力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大力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是農業環保和農村能源工作體系建設進入新階段。已建成由2個國家站、33個省級站、300多個地級站和1700多個縣級站組成的農業環境保護工作體系;建成由1個國家級、41個省級、343個地市級、2675個縣級和9976個鄉級機構組成的全國農村能源管理推廣體系,成為農業環境監測與管理、污染防治和農村能源生態建設的堅實力量。 二是耕地重金屬污染防治取得新突破。啟動全國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普查,建立監測預警機制,建設重金屬污染治理修復示範區和開展禁止生產區劃分試點工作。 三是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再上新台階。在全國建立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網路,及時掌握農業面源污染動態變化;在太湖、巢湖、洱海和三峽庫區等重點流域,建設了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示範區。 四是農田殘膜污染防治邁出新步伐。在甘肅、新疆等10個省區180個縣實施了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的農業清潔生產示範項目,新增殘膜加工能力8.1萬噸,新增回收地膜面積3400多萬畝,初步構建了地膜回收加工體系。 五是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得到新提升。先後兩批建設國家級生態農業示範縣100餘個,帶動省級生態農業示範縣500多個,建成生態農業示範點2000多處,連續多年實施了10個循環農業示範市建設。 通過實施「十百千萬」示範創建、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化肥農葯減量、清潔田園推進、農業節水、生態模式與技術集成推廣、農產品品質提升和生態自覺提升等八大專項行動,工作的著力點主要是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抓生態布局。按照主體功能區、農業「兩區」建設規劃和農牧結合、循環利用要求,在種養業空間和及產業內部實行生態化布局,形成產業循環。 二是抓治污攻堅。以環保的硬約束為底線,以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為重點,集中精力打殲滅戰。全面完成禁養區養殖場關停搬遷,完成年出欄生豬30萬頭以上的畜牧主產縣(市、區)死亡動物無害化集中處理廠建設,並建立完善長效運行機制;2015年底,全面完成年存欄50頭以上畜禽養殖場(戶)污染治理和生態化提升,並進行達標驗收。 三是抓肥葯控減。到2017年,全省氮肥使用量比2013年減少6%;化學農葯使用量比2013年減少9%;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力爭達到90%以上。 四是抓循環利用。加大畜禽養殖排泄物、農作物秸稈、食用菌種植廢棄物,以及沼液、沼氣資源的開發利用,大力推廣廢棄物循環利用模式,加快推進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及無害化處置。壯大「三品一標」農產品總量和規模,到2017年,全省主要農產品「三品」認證面積比例達到50%以上。 五是抓示範引領。在湖州、衢州兩市和16個縣(市、區),打造全境域推進、全領域覆蓋的生態循環農業示範縣,構築縣域大循環;結合現代農業園區和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建成110個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區,形成園區中循環;培育1000個以上示範主體,形成一批生態農業主體小循環樣板;通過畜牧養殖場整治提升,建設1萬個以上生態牧場。 六是抓機制建設。按照治標與治本相結合、當前與長遠相統籌、具體實踐與機制建設相並進的要求,不斷創新探索符合浙江實際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推進機制、監管機制、評價機制、連接機制和保障機制,努力建立健全法律約束、政策支撐、市場化運行有效銜接的制度體系和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