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產業扶持政策的介紹
產業扶持政策是指國家或者地方政府在制定區域發展計劃或規劃綱要時,針對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採取重點傾斜、優先扶持某些產業或部門的措施,促使它們優先發展,快速發展,以期帶動其他產業的共同發展,從而促進整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國家或者地方政府需要扶持的產業主要是支柱產業、先導產業、瓶頸產業及幼稚產業, 目的主要是著眼於未來的產業優勢,直接服務於產業結構的高度化。
2. 中國政府對新興技術產業有哪些扶持政策
國家總體政策《戰略性新型產業發展規劃》
不同的產業扶持政策不一樣,比如:
集成電路產業:
《國家十二五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規劃》
《國務院進一步鼓勵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2011【4】號)
《國家規劃布局內重點軟體企業和集成電路設計企業認定管理試行辦法》
節能環保產業:
《「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
《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行動計劃》
新材料:
《新材料產業標准化工作三年行動計劃》
新能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
《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關於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意見》
《當前國家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生物醫葯:
《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
《生物醫葯產業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3. 產業扶持政策的產業扶持政策的扶持產業分析
在所要扶持的重點產業選擇上,可以是已有一定產業技術發展基礎及競爭力、產業關聯度大的產業;也可以是市場需求潛力大、成長性好的產業;還可以是關系國家經濟安全、面臨嚴重挑戰的產業;在國際范圍內具有動態的比較優勢的產業;對現有傳統產業技術具有高滲透性、有益於提升產業結構的產業; 以及部分高新技術產業,先導產業等。當前,在各地區採取扶持政策的產業主要有:
1.扶持主導產業
主導產業是整個區域經濟增長的核心,它主導著區域產業結構的發展方向,通過連鎖反應拉動和推進區域其他產業的發展,對區域發展的貢獻度很高。因此,主導產業是當前產業扶持政策中使用最多的一個概念,並形成了若干種理論,國外有如亞當·斯密的「絕對利益論」,大衛·李嘉圖的「區域比較利益論」,俄林的「區域分工論」,W.伊薩德的「現代韋伯框架」,莜原三代平的「莜原雙基準」等。國內學者有的從整個產業結構中加以闡述;有的則從工業內部給出界定;有的強調規模,有的強調效益;有的注重地域分工中的優勢;有的注重產業結構轉換中的作用。但其主要出發點都在於以主導產業來帶動區域經濟整體發展。
2.扶持支柱產業
支柱產業,顧名思義,是在當地經濟發展起支撐作用的產業。這種支撐作用,有的強調規模大,有的強調內向性以區別於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支撐作用,一般指產值和就業人數分別占國民經濟總產值和總就業人數比例很大的產業。支柱產業不同於主導產業,其本質區別在於:1)發展速度是否較快(與當地GDP的增長速度相比,快則為主導產業,否則為支柱產業);2)技術水平是否先進(主導產業的技術水平比較先進,支柱產業的技術水平已經成熟)。支柱產業是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產業規模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份額,但不一定起引導作用,它往往是由先導產業發展壯大,達到較大規模(主導產業)以後成為支柱產業。因此,扶持支柱產業對於地區經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3.扶持高新技術產業
高新技術產業主要指由於在某一科學技術領域內出現重大突破, 圍繞著該項科技成果出現了一個新產品群而導致一個新的產業部門的出現。此階段對應的產業是新興產業和潛導產業。而高新技術產業化則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是一個集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風險密集型為一體的新產業、新經濟擴張行為, 因此,對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發展必須採取全新的政府管理和協調方式。世界各國政府都千方百計從各方面為高新技術產業的建立和發展創造條件,如政府直接或間接地制定各種政策、法規和措施,鼓勵技術研究和開發,促進高新技術人才的流動和技術的交流, 以扶植和引導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實施;為高新技術產業提供穩定的銷售市場,減少社會風險等。
4. 什麼是產業扶持政策
產業扶持政策是指國家或者地方政府在制定區域發展計劃或規劃綱要 時,針對 地區經濟 發展的實際情況,採取重點傾斜、優先扶持某些 產 業或部門的措施,促使它們優先發展,快速發展, 以期帶動其他產業的共同發展, 從而促進整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 國家或者地方政府需要扶持的產業主要是 支柱產業 、 先導產業 、 瓶頸 產業及 幼稚產業 , 目的主要是著眼於未來的產業優勢,直接 服務 於 產業結構 的高度化。
5. 產業扶持政策的產業扶持政策的內容
產業扶來持政策從內容上來看源,包括目標選擇政策和實施保障政策。
目標選擇政策可以分為產業結構政策、產業組織政策、產業技術政策和產業布局政策。
而產業扶持政策的實施保障政策包括經濟、行政、法律等手段和措施,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一是政府直接干預, 即通過政府直接投資、調配物資、強制性行政管制等手段,直接影響各產業及產業部門;
二是政府間接干預,即通過政府採取有差異的財政稅收政策、金融政策、價格政策、工資政策等,藉以調整某些產業所處的環境條件,合理影響生產力要素的流動,扶持或限制某些產業和企業集團的發展;
三是由政府進行組織和協調,即主要是按市場原則和市場信號提供信息服務,通過勸導、指引、協商和合作,來協調企業的行為,使之符合產業扶持政策目標的要求;
四是立法措施, 即通過一定的法律程序,干預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的形成。
從世界范圍看,無論是歐美西方市場經濟國家,還是日本、東南亞「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在各自製定並實施具體的產業扶持政策時,都非常重視和推行法制化的產業立法制度,在尊重市場機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法形式合理調節產業,促進產業增長,推動經濟發展。
6. 產業扶持政策的戰略產業扶持政策
戰略產業扶持政策是對戰略產業的發展起鼓勵、刺激和保護作用的產內業政策,其制定容和實施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戰略產業扶持政策的目標必須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要求一致;
(2)戰略產業扶持政策必須與發揮比較優勢相結合;
(3)戰略產業扶持政策必須與發揮市場的作用相結合;
(4)資金扶持必須與政策優惠相結合;
(5)戰略產業扶持政策必須與增強產業競爭力相結合。
7. 國家對新型產業支持政策
目前只有大方向的扶持政策,具體會陸續出台。
大方向是:
(一)從我國國情和科技、產業基礎出發,現階段選擇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七個產業,在重點領域集中力量,加快推進。
(二)強化科技創新,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加強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究,強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和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實施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建設產業創新支撐體系,推進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和產業集聚發展。
(三)積極培育市場,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組織實施重大應用示範工程,支持市場拓展和商業模式創新,建立行業標准和重要產品技術標准體系,完善市場准入制度。
(四)深化國際合作。多層次、多渠道、多方式推進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引導外資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境外投資,提高國際投融資合作的質量和水平。積極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重點產品、技術和服務開拓國際市場。
(五)加大財稅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投入。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增長機制。制定完善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稅收支持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基金。
8. 產業扶持政策的產業扶持政策的對象
產業扶持政策中被確定為需要扶持的產業必須具備三大基本特徵:
1. 能夠迅速有效地吸收創新成果,並獲得與新技術相關聯的新的生產函數;
2.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可望獲得持續的高速增長;
3.同其他產業的關聯系數較大,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9. 產業政策是扶持各種經濟主體嗎
產業政策是國家制定的引導國家產業發展方向、引導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協調國家產內業結構、使國民經濟容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功能主要是彌補市場缺陷,有效配置資源;保護幼小民族產業的成長;熨平經濟震盪;發揮後發優勢,增強適應能力。
產業政策由於研究的角度不同,在國際上尚沒有統一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其一將之理解為是各種指向產業的特定政策,即政府有關產業的一切政策的總和。如:「產業政策是與產業有關的一切國家法令和政策」。
其二將其理解為是彌補市場缺陷的政策。即當市場調節發生障礙時,由政府採取的一系列補救的政策。如日本學者認為「產業政策是政府為改變產業間的資源分配和各種產業中私營企業的某種經營活動而採取的政策」。
其三是將之理解為產業趕超政策,即工業後發國家為趕超工業先進國家而採取的政策總和。如中國有些學者定義為「產業政策就是當一國產業處於比其他國家產業落後狀態,或者可能落後於其他國家時,為加強本國產業所採取的各種政策」。
綜上所述,產業政策的各種定義可以看出,各種定義的差別主要在於定義的角度不同。但是, 無論什麼形式的產業政策,有一點是共同的,即政策的作用對象都是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