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產業可持續發展
什麼產業都會發展,頂峰,衰敗的過程。。。。這是自然規律。。。
❷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應採取哪些措施
保持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第五個社會政策是「轉變對外投資戰略」。2014年,中國對外投資額超過對內投資,成為資本輸出國。這是歷史性的轉折點,中國今後必須有效利用對外投資提高企業的全球化與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目前,中國對外投資主要有三個目的。第一,為應對國內旺盛的需求,以獲取海外能源資源為目的的投資。從國家戰略角度講,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日本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後的一段時期內,為了確保海外能源資源的長期穩定,國家和民間企業也曾一致促進海外資源投資。
第二,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的基礎設施投資,這是為了彌補發達國家經濟活力衰退導致的外需下滑而進行的市場開發投資。因此,從當前中國的投資國家比例可以看出,非洲、南美等發展中國家比重較高。
第三,為了加強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以獲取先進企業的技術、技能為目的的投資。但據中國的報道,這些技術投資中許多案例未能獲得如期收益。
❸ 怎樣判斷一條產業鏈是否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理念
首先是要看這個主導產品的「產品生命周期」,是否國計民生長期、穩定需求的產品?同時內,要分析國內這容個產業鏈在技術水平方面是否具有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第三,這個產業鏈是否完整?其中有沒有受國外製約的「短板」鏈條?若在這三個主要方面都處於良好狀態,那就屬於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鏈。
❹ 如何實現楊樹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要堅持以市抄場為襲導向,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協調和引導作用。
(2)要正確處理資源培育和加工利用的關系。現階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資源總量不足,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加快資源培育仍然是我們工作的重點,要堅持造管並舉的方針,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管護水平,努力培育資源。在培育好森林資源的同時也要搞好資源的綜合利用。要合理布局產業基地,積極開展木材深加工,不斷提高加工利用水平,提高經營效益。
(3)堅持深化改革,不斷活化發展機制。加大林權制度改革的力度,穩定所有權,放活使用權和經營權,保證受益權。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推行承包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鼓勵社會各方面參與產業發展,吸引各種社會生產要素向林業領域流動。
(4)要積極穩妥、科學規范,要堅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切忌生搬硬套、盲目發展。要嚴格遵守國家有關政策規定,嚴禁佔用農田。要正確處理好產業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協調好公司和林農、資源培育和加工利用等各方面的關系,引導各地走集約經營、科學發展的道路。
❺ 地理主觀題:1,如何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2,如何實現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可持續發展:
1、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民家庭經營主體地位,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支持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推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現階段,對土地經營規模相當於當地戶均承包地面積10-15倍,務農收入相當於當地二、三產業務工收入的給予重點支持。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允許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2、健全市場化資源配置機制。建立健全農業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機制。推進農業水價改革,制定水權轉讓、交易制度,建立合理的農業水價形成機制,推行階梯水價,引導節約用水。建立農業碳匯交易制度,促進低碳發展。
培育從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農業環境污染治理的專業化企業和組織,探索建立第三方治理模式,實現市場化有償服務。
3、樹立節能減排理念。引導全社會樹立勤儉節約、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改變不合理的消費和生活方式。發展低碳經濟,踐行科學發展。
加大宣傳力度,倡導科學健康的膳食結構,減少食物浪費。鼓勵企業和農戶增強節能減排意識,按照減量化和資源化的要求,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污染排放,充分利用農業廢棄物,自覺履行綠色發展、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責任。
4、建立社會監督機制。發揮新聞媒體的宣傳和監督作用,保障對農業生態環境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廣泛動員公眾、非政府組織參與保護與監督。逐步推行農業生態環境公告制度,健全農業環境污染舉報制度,廣泛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
工業的可持續發展:要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從而大大增強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經濟後勁。 能夠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
(5)產業可持續發展擴展閱讀
在智慧農業的建設框架中,移動終端系統(如無人機、噴葯飛機、溫度控制器、濕度控制器等)、感測器、 定位系統、大數據、通信網技術、雲計算是最重要的五種技術力量,大數據扮演著核心大腦作用。
各式各樣的感測器負責收集信息及數據,比如位置信息、視頻信息、植物蟲害信息、植物光照信息等關於植物的全方面的信息通過感測器收集匯總,大數據則處理這些數據信息,進行智能決策,通過控制中心對各式各樣的移動終端系統發號施令,做出相應的反應,以確保整個農業生產系統分工協作、有條不紊的運行。
❻ 大同黃花產業如何做到可持續發展
大同的這個產業要做到可持續發展,首先要有規模大,然後質量一定要做得好,另外民生不能夠做,差了,要保護好這個資源,另外就是結合現在的科技不斷的培育和發展這個產業。
❼ 鄉村的文旅產業如何做到可持續發展
遵循鄉村發展規律。鄉村規劃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防止被牽著鼻子走。根據不同地方的資源條件,因勢利導,可以適度開發森林康養、溫泉小鎮、紅色旅遊共建民宿等特色項目。有的地方資源優勢不突出,可以把眼光更多放在生態治理、鄉風建設上,而不是緊盯村裡幾塊地大興土木。米小粒共建的農業生態民宿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於民以惠的同時引領區域鄉村旅遊向品牌化、精緻化、特色化的道路發展。
❽ 四大高耗能產業怎樣才能可持續發展
工業企業:節能減排的下一個支點
在今年年初召開的全國工業節能與綜合利用工作會議上,工信部提出2014年節能與綜合利用工作主要預期目標定為: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5%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7%。
根據多家研究機構的預測,2014年,重工業同比增速仍可能快於輕工業,工業機構重化將繼續拉動工業能源消費總量快速增長,這將影響我國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的實現。
同時,隨著國家政策的導向和環保意識的加深,就在新《環保法》出台前後,全國不少地區已然開始著手對高耗能企業進行了「清理」,以廣東為例,東莞879家重點用能單位收到了節能任務單,六大污染行業重點企業將按高標准達標或有序退出;河北石家莊也集中拆除了35家水泥企業;陝西省2013年共關閉了11家造紙廠,造紙廠已全部搬離主城區。不少專家表示,工業企業將是節能減排的下一個支點。
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主任沈龍海算過一筆賬:到2020年,工業企業節能潛力總計達3600億元。當前,工業能耗占社會總能耗的比重約為70%以上,但是,盡管工業節能的潛力巨大,節能產業卻差強人意。
「盡管這塊市場空間很大,但社會的投資熱情並不高,其根本原因在於缺乏一個『動力』。」新奧智能能源泛能站產品部副總經理朱磊對記者稱。據朱磊介紹,節能減排最大的限制因素是成本問題,他說:「例如紡織行業,本身一匹布就掙不了多少錢,再拿出多餘的錢去做節能減排,這對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對於玻璃行業來說,能源的成本甚至超過50%,若沒有財政支持或強制性的改造,只能降低收益甚至虧損。」
當前,雖然政策層面頻頻加碼,但我國節能服務類型企業在技術和解決方案層面任面臨著多重挑戰。首先,很多能源服務類型企業往往能夠實現高耗能企業的局部節能,而沒有考慮整體的節能減排需求,解決「點」而忽略「面」,導致最終的節能減排效果不突出;其二,不顧減排企業的經營狀況和成本壓力,盲目推薦和上馬一些高技術、高成本的節能減排解決方案,走入「為了減排而減排」的誤區;其三,節能和減排不能同時兼顧,往往出現「能效提高但排放依舊」或「排放降低但生產成本大幅提高」的尷尬境地,既不能很好地兼顧清潔生產和對能源利用的全價開發;其四,做不到因地制宜,為高能耗企業提供個性化方案,千篇一律的節能減排解決方案並不能做到針對企業個體,從生產工藝、結構等根本環節上做統籌考慮,提供個性化、系統化的解決方案,往往淪為治標不治本的「節能擺設」。
系統解決方案為工業節能減排帶來新突破
工業節能減排面臨的緊迫性與困境,為節能服務行業帶來了機遇與挑戰。據報道,近年來我國節能服務企業呈現爆炸式增長,節能服務產業總產值從2012年的.37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2155.62億元,增幅為30.38%;全國從事節能服務業務的企業從2012年底4175家增長到2013年底的4852家,增幅為16.22%節能減排領域正從藍海變為紅海。
但與規模上的迅速擴張相比,節能服務產業在做「強」方面則稍顯遲緩。專家認為,自身能力建設是企業變強的必要條件,節能服務企業自身能力主要包括技術能力、管理能力等。僅就技術能力而言,國內外知名的節能公司無一不以技術創新占據產業鏈的高端,這類企業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或者知識產權,多為輕資產、快增長的高科技企業。
以新奧智能能源負責實施的株洲興隆化工水玻璃清潔生產項目為例,新奧從能源效率的綜合利用上考慮,打通了興隆化工各個環節的用能需求,為這類高耗能企業的節能減排帶來了新突破。第一,通過對其生產線實行全系統的節能改造,以天然氣替代傳統水煤氣,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第二,通過技術手段對生產過程中生產的煙氣進行余熱資源的回收利用;第三,在能源費用降低的前提先,對工藝流程進行改善。經過節能改造,最終使得興隆化工的節能率達到17%,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量16000噸,節約能源費用高達600萬元。
也正因如此,吸引了不少國外企業紛紛涉足中國節能市場。如西門子和ABB,通過提供技能技術解決方案,同樣搶灘中國節能環保市場。據了解,西門子在中國首次實施了水泥工廠能源管理,平均節電率達到35%。
盡管國內外諸多企業在中國節能市場同台競技,但工業企業節能減排的復雜性,但工業企業節能減排的復雜性,以及國家最新發布的總量控制計劃和排放標准對工業企業開展污染物減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疑對節能服務公司提出了更高的挑戰。
慶幸的是,隨著國家對節能減排補貼力度的加大,分布式能源並網發電政策的逐步開放,節能增效技術的突飛猛進,能源利用理念的深入,以及不少企業提出了系統的解決方案,都為整個工業企業的節能轉型需求提供了保障。而對於工業節能市場,朱磊表示,市場很大,服務商需要走差異化路線,下一步比拼的將是技術、品牌和服務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