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個縣發展到什麼程度可以申請撤縣建市
1993年《關於調整設市標準的報告》對撤縣設市規定了詳細的標准,包含了人口、GDP、財政收入等眾多指標。以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400人以上的縣為例,達到下列指標,可設市撤縣:
1、縣人民政府駐地所在鎮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不低於12萬,其中具有非農業戶口的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不低於8萬。縣總人口中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不低於30%,並不少於15萬。
2、全縣鄉鎮以上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不低於80%,並不低於15億元;國內生產總值不低於10億元,第三產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達到2以上;地方本級預算內財政收入不低於人均100元,總收入不少於6000萬元,並承擔一定的上解支出任務。
3、城區公共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其中自來水普及率不低於65%,道路鋪裝率不低於60%,有較好的排水系統。
到1997年,考慮到許多地方盲目追求縣改市造成的耕地佔用、權力尋租等眾多問題,國務院作出了「暫停審批縣改市」的決定。此後,撤縣設市進入了嚴格管控階段。2004年,民政部提出了新的撤縣設市標准建議,對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二、三產業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城區自來水普及率,污水處理率,城區綠化率和從事非農人口占就業人口的比例等指標均有大幅度提高。
② 撤縣設市的發展瓶頸
撤縣設市其弊端顯而易見,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迭次出現,城市病會繼續蔓延和加重;「縣域經濟」活力可能下降,廣東順德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典型,撤縣設區後,順德的經濟總量已由之前的全國縣域經濟第一跌到了第三位。
一是,一些縣級市與區域大型城市和核心市場的距離較遠,難以享受到大城市的輻射作用,如湖南省的洪江市、津市等縣級市,在改革開放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增長緩慢,其經濟發展水平已經大大落後。
二是,多種原因導致我國部分縣級市的經濟發展基礎比較弱,城市活力不夠。比如屬於老工業基地的縣級市、資源型縣級市、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縣級市等。
三是,縣級市的人口密度和人口規模偏低,難以發揮城市的集聚優勢,嚴重製約了縣級市經濟社會的發展,也不利於提高縣級市土地、能源等資源的利用效率。
四是,縣級市的基礎設施落後,使其過早出現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問題,削弱了縣級市的承載能力,不利於吸引人口的集聚,更不用說對於生活環境要求較高的科技、經營人才的集聚,制約了縣級市的發展。
五是,按照城市行政級別配置公共資源、財政資金、土地指標、大型項目以及信貸支持的機制,嚴重削弱了縣級市獲取發展資源的能力,制約了縣級市的發展。
③ 什麼叫撤縣設市 設立縣級市又有什麼發展優勢
這是國家鼓勵城市化的需要和產物。當一個縣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內工業經濟佔主導地位時,它容便脫離了「縣」的身份,就會升格為縣級市,而地級市因自身發展需要,如想讓經濟更加騰飛,緩解土地、人口等瓶頸問題,則往往將周邊縣市劃為市轄區,方便直接管轄。
④ 撤縣建市意義是什麼
要撤縣建市,是要有硬體做支撐的。包括要多少人口、國民經濟總值幾何,還要有一定的基礎建設規模。
一些黨政領導把行政建製做大,當做為政一方的「政績」,撤縣建市後,地方官員的行政級別可上調半級,對他們意義重大。
⑤ 2017年國務院批准哪些地方撤縣設市
2017年,國務院民政部先後批復浙江省玉環縣、河北省平泉縣、貴州省盤縣、陝西省神木縣、四川省隆昌縣、湖南省寧鄉縣等6縣撤縣設市。
當前,對於「撤縣設市」的路徑有兩種爭議,一種是「整體設市」,即「縣改市」;還有一種「切塊設市」,即「縣管市」。兩種路徑都各有利弊,不過綜合來看,「整體設市」,即「縣改市」更符合當前中國國情,可適當恢復。
一些地方之所以熱衷於撤縣設市,自然有其好處。
一是市的影響、聲譽要比縣高,有利於提高居民的自豪感,也有利於招商引資、吸引人才;
二是市比縣的行政管理范圍更寬,行政管理許可權更大,如果升格成地級市,還可以在「代管」附近的縣和縣級市時,得到更多的實際利益;
三是更容易爭取到更多的項目、資金和政策以及一筆可觀的城市建設費用。
(5)撤縣設市產業發展方面擴展閱讀:
「縣」和「市」的區別很明顯:「市」通常管城市人口所在的區域;「縣」管農村區域。
隨著城市化、城鎮化的進行,「撤縣設市縣」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出現。直到1997年時,國務院「關閘門」。
從「縣」到「市」,一字之差,管轄區域沒變,人口也沒變,其實,背後的差距,何止千里。
首先是職權。從全國范圍來看,縣歸地級市直管,縣級市則由省政府直管,地級市政府只是代管。隸屬層次不一樣,行政管理許可權就要大一點,優惠政策也會多一點。
其次是定位。縣一般以農業為主,市則以工商業或者服務業等非農產業為主。
再次,體現在政府部門設置和編制確定上,縣一般涉農部門較多,市則以城市經濟和城市管理部門設置為主。
第四,財權不一樣。上級政府轉移支付或者專項扶持資金也有差別,縣一般只能用於農業相關領域,而市可以用於城市相關領域。還有,市可以開征並使用城市維護建設稅,而縣不可。
⑥ 撤縣設市,有啥好處
撤縣設市有兩大好處,一個是市裡的體制機制、政策更靈活,未來自主權更大。而縣對農內業、耕地保容護等要求更嚴格,縣改市後對城市建設發展空間更為有利。
另一個是撤縣設市後,有利於鄒平城區規模擴大,產業之間相互融合,加快服務業發展,為下一步機制體制的創新和政策先行先試提供機遇,更有利於人的集聚。
(6)撤縣設市產業發展方面擴展閱讀:
設市路徑
當前,對於「撤縣設市」的路徑有兩種爭議,一種是「整體設市」,即「縣改市」;還有一種「切塊設市」,即「縣管市」。兩種路徑都各有利弊,不過綜合來看,「整體設市」,即「縣改市」更符合當前中國國情,可適當恢復。
「切塊設市」是指對於人口大縣,同時有實力較強的非縣城所在地的鎮,如果具備條件,以實力較強的非縣城所在地的鎮為中心城區,將周邊一定空間范圍內的鄉鎮劃出,單獨設立縣級市。「整體設市」就是將一個縣級行政單元整體改為縣級市,即「縣改市」。
這兩種路徑各有其適用范圍和優勢,「切塊設市」有助於人口大縣的均衡發展,但其難點是新設一個縣級建制,容易造成行政機構和人員冗餘,同時切塊設市的空間劃分也存在一定難度。而「整體設市」不會增加縣級建制,行政區劃調整的難度小。
⑦ 撤縣設市後對於城市來說哪些方面有賺錢機遇
一是撤縣設市後市財政比縣財政可以獲得更多的周轉資金,並且有一筆可觀的城市建設費用;二是在財稅分成上,市比縣可截留更多的財稅資金;三是在人員編制上市比縣可以多設一些機構,多安排一些職務和人員;四是縣級市市委書記通常為上級黨委常委,而縣委書記很少有進上級黨委常委的;五是各類公職人員在縣改市後可增加工資補貼或適當調高級別。
這都是對當官的好處。
市更注重城市建設,縣更重視農業和農村。
所以小工商從業者可以拿到更多優惠。
外來投資者增多,找工作更方便。
⑧ 撤縣設市之後對縣來說有哪些變化
撤縣設市,指將符合條件的縣提升為縣級市,由省直接管轄。
撤縣設市之後,對縣來說,到底有哪些變化呢?
這要從縣級市與縣的區別說起:
一是在上級政府對他們的定位上,縣一般以農業為主,而縣級市則一般被定義為以工商業或服務業等非農產業為主;
二是在政府部門設置上,縣涉農部門較多,而縣級市則城市社會經濟管理部門較多;
三是在撥付轉移支付上,縣的轉移支付一般只能用於農業相關領域,而縣級市還可用於城市建設相關領域;
四是縣級市可以徵收並使用城市維護建設稅,縣卻不可以。
因此,對於被改縣的紅利,可以看出有以下幾點:
首先,縣級市的影響和外界對其的看法都比縣要高,且在工商業發展和城市建設等方面可以提供較多的優惠政策,有利於招商引資、吸引人才,同時也有利於提高居民的自豪感;
其次,縣級市比縣擁有更寬的行政管理范圍、更多的社會經濟管理許可權和更豐厚的財政資金;
再次,縣級市政府領導更容易受到重視和提拔,官員的等級和待遇、福利也都比縣要高;
最後,縣級市比縣更容易爭取到項目、資金和政策傾斜,且還能得到一批相當可觀的城市建設費用。
⑨ 撤縣設市有什麼好處
市財政比縣財政可以獲得更多的周轉資金,並且有一筆可觀的城市建設費內用。
市比縣可容以截留更多的財稅資金。
市比縣可以多設一些機構,多安排一些職務和人員。
市委書記通常為上級黨委常委,而縣委書記很少有進上級黨委常委的。
各類公職人員在縣改市後可增加工資補貼或適當調高級別。
設市城市城區一般都設立街道辦事處,作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街道辦事處機構相對精簡,不設人大常委會。
領導幹部千方百計要設市甚至弄虛做假,一目瞭然。對群眾百姓來說關系不大,財政收支更自由、稅款截留更多錢、安排親屬入政府工作、政府工作人員福利提升、沒有人大節制一言堂辦效率高……等等都是領導幹部和政府工作人員的事情。群眾百姓只要交稅、只要服從、只要聽話就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