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事低碳家居概念,低碳經濟概念,低碳生活概念,低碳帶來了哪些產業鏈,低碳的未來趨勢
全竹家居概念的提出,在中國竹產業領域具有先鋒作用,與全世界倡導的低碳經濟發展方向相結合,充分利用行業資源,推廣竹材應用的最新技術,促進以竹代木,提升竹產業向綠色、環保、生態的產業方向轉型。因為中國「竹代木」技術在建材業、傢具用品製造業等領域的應用居世界前列。 一、竹材是家居裝飾材料的最佳選擇之一 低碳經濟創新型產業呼之欲出,鑒於竹材本身的生長周期短、循環快,在國際提倡發展非木質材料的潮流中,竹材是家居材料的最佳選擇之一。環境友好型竹材以其較佳的尺寸穩定性和較高強度的特點,廣泛用於傢具、地板製造和室外用材,已經具有較好的市場。 竹材原態多方重組材料,可彌補現有技術中將竹子中空結構破壞掉的竹材重組的不足,保持竹子芽原有生理結構,充分利用竹子具有中空、竹隔等獨特結構,使竹竿抗彎、抗壓和抗剪能力強、物理性能優良等特點得到最大限度地保留,保持竹材的原生態特點,提高原料利用率,節省林木資源。 二、全竹家居整體設計的可行性 從技術上講,現在竹材技術徹底解決並生產出高性能、可調控的竹基纖維復合材料,竹材人造板的開發使竹材的大規模利用成為了可能。在建築裝飾、室內裝飾及傢具等應用方面,能夠為人們提供從廚房櫥櫃、衛浴家私、客廳傢具、整體書房、竹材軟飾等方面提供完整的全竹應用設計,擴大了竹資源深加工利用和新型環保生物質建築材料的發展,減少非環境材料使用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也推動了竹材在家居裝修中廣泛性應用。 三、傳承竹文化的低碳生活 我們相信,憑借中國有竹資源擁有5000餘種的多樣化竹資源,「竹子王國」沉澱出獨特的竹文化優勢,取勢世界低碳經濟與低碳生活浪潮,竹材以其燦爛的發展前景,通過能夠看得見、摸得著、可體驗的全竹低碳家居載體,不僅彰顯出中國竹文化與和諧智慧,又傳遞出全球低碳經濟和低碳生活方式。
⑵ 在新能源汽車發展成為趨勢下,作為產業鏈中重要一環,有哪些動力電池企業被央視報道過呢
比亞迪呀,應該是目前國內最好的電池製造商了,而且在國際上也很有市場的!
⑶ 中國未來有發展的十大行業是什麼
這10大行業包括人工智慧領域,大健康領域,大數據領域,新物流領域,新能源領域,環境保護與改造領域,旅遊領域,智能家居領域,新零售領域,新型保險領域。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這10個領域確實是未來發展最有潛力的領域,很多大型企業甚至從現在開始就已經布局了,其實保守的估計,這10個領域最少要在未來30~50年左右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誰先起步的早誰就能佔領行業的頭幾名。其實我個人覺得人工智慧領域是最有發展潛力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3、軍事領域的應用
可以說在未來幾十年的發展當中,人工智慧被應用到軍事領域是必然的,就好像我們經常在科幻片里看到的一樣,機器人無論是在數據處理還是在反應速度上,面都優越於我們普通人,而且在危險區域勘察或大型規模戰爭的時候,機器人如果參與的話,會極大限度的減少人員的傷亡。
⑷ 紡織技術的發展趨勢
紡織工業的發展可以看出我國紡織工業規模效益、產業結構、科技創新、品牌建設、綠色發展已經具備向中高端邁進的實力。
我國擁有完整的紡織服裝產業鏈和龐大的市場網路,隨著我國人民收入增長、城鎮化水平提高、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國內衣著類 的消費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其中產用紡織品的需求,我們判斷還將快於衣著類的消費。
目前活躍在國內市場的服裝品牌約3500個,全行業擁有中國馳名商標300多個,120家服裝家紡品牌企業成為我部重點跟蹤培育對象。一批服裝家紡品牌在海外建立了設 計機構和銷售網路,更多設計師的作品在國際舞台展示交流。
未來,紡織服裝行業要逐步剝離「微利行業、汗水經濟、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製造業」這些傳統的印象標簽,實現自身的「產業再定位」。
時尚產業必須成為紡織服裝行業未來發展的個性標注,時尚經濟必然成為添加時代魅力的行業名片,也註定成為提升行業地位、關注度、話語權的必要通路。
未來責任就是要積極把握需求增長與消費升級的趨勢,利用好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機遇,保證紡織工業保持中高速發展,加快向中高端邁進,在規模、效益、納稅、消費、出口、就業等方面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要進一步鞏固提高紡織工業在生產製造和國際貿易中的優勢和地位,形成創新驅動發展、質量效益提升、品牌效應明顯、國際合作加強的紡織工業發展格局,創造國際競爭新優勢,建成紡織強國,把紡織工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重要民生產業、創造國際化新優勢產業的強國事業推向歷史新高度。
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是紡織行業「優術、明道、取勢」的科學發展路徑選擇。換言之,科技進步與產品創新是基礎、成本控制與質量管理是保障、生態安全與公平競爭是責任、時尚導向與消費升級是目標。
要促進紡織產品和服務創新,培育自主品牌,催生新興業態,引領時尚消費,制定時尚標准,提升行業國際競爭力、國家文化軟實力和時尚話語權。
「十二五」期間紡織工業的發展可以看出我國紡織工業規模效益、產業結構、科技創新、品牌建設、綠色發展已經具備向中高端邁進的實力。
⑸ 聲樂專業在社會產業鏈條中的發展趨勢及情況
實話說這么嚇人的題目會讓很多人無所適從.
而且產業這個詞不太合適.藝術是一種精神產物,他可以用貨幣來衡量,但其價值則很難通過貨幣來判斷.簡單的說:什麼水平的音樂人,而這個水平又如何在社會需求中產生價值是問題的關鍵.
而具有教高水平的聲樂表演者,又不依靠單純的音樂修養來體現價值.比如同樣水平的人,比如廖昌永在日本沒有獲獎之前,他的水平不會比獲獎的時候高很多!同樣水平,在光環下的社會價值以及發展趨勢是不一樣的!
我不知道這么分析是有點跑題.但去從產業鏈條中分析藝術工作我覺得本身就不大合適!
聲樂專業在社會角色上,可以是表演者,可以是教師,可以是樂團的合唱聲部中的一員.只有先成為聲音工作的細分之後才可談到社會屬性的問題.才能夠開始規劃事業!
⑹ 現在互聯網產業如何,將來的發展有什麼趨勢嗎(謝謝)
1. 互聯網用戶數超過固定電話用戶數。全球和中國互聯網用戶分別於2006年和2008年超過了固定電話用戶。中國從2008年起網民數成為全球首位。
2. 在過去的十年中國的互聯網表現出更為強勁的發展態勢。互聯網普及率中國年增34.8%,高於世界增速16.7%的一倍多,從2009年起中國互聯網普及率開始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注冊的寬頻用戶普及率年增133%,是世界同期(38.9%)的三倍多。表1給出了有關統計數據。
3. VoIP超傳統長途固話。我國國內長途累計通話時長從2002年起 VoIP就超過傳統固話,以2010年統計數據為例,傳統固話為729億分鍾,VoIP為998億分鍾。
4. 互聯網流量已從數據為主轉為視頻為主。美國2008年互聯網流量中P2P和互聯網視頻佔到67.7%,中國運營商2006年統計P2P流量佔比已超過50%。
5. 互聯網流量增長遠高於用戶數的增速。從國際干線帶寬的增長可見一斑,過去十年中國互聯網國際干線帶寬年增81.7%,是同期互聯網用戶普及率增加值34.8%的一倍多。
6. 互聯網進入Web2.0時代。博客、播客、維基網路等基本上是在2000年後出現或揚名的,不少大的網站都將這些業務作為主要的頻道。此外還有一些特色的網站也在這一時期出現,例如從2003年到2006年相繼成立了Second Life游戲網站(實際上是創意網站)、Facebook社交網站、YouTube視頻網站和Twitter微博網站,騰訊網是1998年底成立的,這些業務和網站成為Web2.0的代表,標志著互聯網從瀏覽平台發展到交互平台,網頁的內容由網站工作人員產生擴展為網民上傳,後者有成為網民關注重點的趨勢。
7. 互聯網開啟電子商務時代。1995年Yahoo、Amazon和eBay先後成立開創了商業網站之首,但電子商務真正發展起來是近十年的事,OECD國家17%的企業在線銷售、33%的企業實現采購在線處理。我國1999年9月阿里巴巴網成立,特別是2003年5月淘寶網開張,中國的電子商務網站後來居上一躍而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2009年我國大中型企業B2B占本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達36.8%,B2C網路購物市場交易規模突破1000億元,網上支付是GDP的8.8倍。據艾瑞咨詢估計2011年第一季度中國電子商務交易規模達到1.5萬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B2B佔38.2%,中小企業B2B佔49.2%,B2C佔12.5%。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數字服務中心預測2011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規模將達到4.8萬億元人民幣。
8. 電子政務基本普及。目前提供在線參與的國家已從2005年的179個上升到了2008年的189個,總體呈現明顯的上升勢頭,歐盟有38%的公民和72%的企業使用電子政務服務。我國電子政務網已覆蓋90%以上的市和80%以上的縣。
⑺ 我國煤化工產業概況與發展趨勢
目前中國煤化工產業方興未艾、如火如荼,但產品雷同程度業內人士也是憂心忡忡,如果不引起大家的足夠重視,最終損害的整個行業,好在國家也已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到,目前煤化工的主要產業鏈如下所述。
★產業鏈1:煤制烯烴,國內以大唐國際煤化工公司、神華集團為代表,技術分MTO和MTP兩個方向,投資巨大,技術風險不容忽視。
★產業鏈2:煤制油,國內以神華為代表,國家除神華項目外已基本全部叫停,預計神華的裝置將會在2008年試生產,屆時的情況不得而知。
★產業鏈3:碳一化工(主要是甲醇)下游精細化工產品,以醋酸、甲胺及DMF、BDO、DMAC、DMC為代表,進入門檻不高投資也不大,是目前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相信到2012年多數產品將會嚴重供大於求。
★產業鏈4:醇醚燃料,該產業是最大變數,「全國醇醚燃料和醉醚清潔汽車專委會」已成立兩年多,除了目前還有幾個退休的部級領導和清華大學的兩位院士還在奔走和呼籲,尚未看到國家發改委發表明確意見的跡象,當然這在很大程度大來源於石油、石化兩大即得利益集團的阻力,所以目前的百萬噸甲醇燃料、DME基地也只是停留在前期,「忽悠」的成分居多。
★產業鏈5:傳統的合成氨及焦化,目前仍有大的集團在涉入,但其發展的結果是深度擠壓小企業的生存空間,最終受損的是國家。
⑻ 石墨烯未來的發展趨勢有哪些
石墨烯從2004年首次被分離出來,2010年石墨烯發現者獲得諾貝爾獎後為大家所熟知,到今天只有短短十幾年的時間。毋庸置疑,石墨烯作為新材料產業的先導,在帶動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培育新興產業增長點的作用越來越顯著。
行業市場應用一:石墨烯在消費電子等領域應用正在提速
在電子領域,電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畢竟沒有電池就無法驅動電子產品,電池就相當於一個人的心臟。因此提升電池性能變得非常重要了,目前的主流鋰電池已經稱霸電池多年,但是鋰電池技術一直沒有太大提升,充電速度,電池容量,環境污染,安全性已經嚴重限制高科技應用。因此石墨烯電池受到企業科研者親睞,紛紛研究取代鋰電池。
行業發展趨勢一:市場應用將下沉到新能源汽車、光電、消費電子、海洋工程等高端應用領域
2018年石墨烯應用產品研發勢頭較好的方向有:手機觸摸屏、鋰離子電池、超級電容器以及增強塑料、防腐塗料、石墨烯溫控材料等復合材料等領域,在石墨烯產業化進程上,主要集中於家居、消費電子等低端領域,還遠遠沒有達到石墨烯產業發展目標的要求。2015年10月30日,工信部發布《中國製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提出了我國石墨烯材料未來10年的發展目標,指出未來10年石石墨烯材料重點應用市場為:電動汽車鋰電池用石墨烯基電極材料、海洋工程等用石墨烯基防腐蝕塗料、柔性電子用石墨烯薄膜、光/電領域用石墨烯基高性能熱界面材料。由此可見,石墨烯的市場應用將下沉到新能源汽車、光電、消費電子、海洋工程等高端應用領域。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石墨烯行業戰略規劃和企業戰略咨詢報告》。
⑼ 建築行業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2020年建築行業發展趨勢:
1、多樣性和專業化
從房地產到基礎設施,從國內到國外,從一個領域到整個領域,從EPC到PPP,從單一企業到工業城鎮、,從銷售到自持物業,建築業正在向多行業,多區域轉移、及更多業務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各建築行業的龍頭企業都在密切關注綜合布局和多元化發展,並促進專業化的出現。所有專業領域都要求專業企業提供服務,並與多元化和專業化共存。這將使行業朝著T型發展的兩個不同深度發展。
2、數據才是能力
從2019年開始,架構和大數據的應用正在縮小和縮小這些多重故障;人工智慧引發了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競爭,數據功能已經重新定義,並且這一系列的變化還在繼續。數字技術還將繼續滲透到建築的各個方面,徹底改變建築與建築物和建築物交互的方式,在新的經濟模型中打破真實建築物與虛擬建築物之間的界限。
3、財務能力和運營活力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在組織快速發展的基礎上,許多組織繼續依靠增長率在新市場、新資源、中尋找新的機會,以達到組織追求快速發展的目標;當這種速度開始減慢或減慢時,原始的廣泛發展將朝著良好的發展努力。另外,實際建設是金融。當資本成為該行業的重要資源時,財務能力和現金流量將成為評估企業質量的重要指標。該行業原本是各種資格的,不久的將來該國將不斷削弱該標准;這種更復雜,更持久的測試要求公司繼續保持業務活力。
4、資格和企業信用體系資格的重要性
通過企業信用評估取代原來的企業資格,通過未來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將取代企業信用。這時,業務操作要求的要求和企業風險控制體系的建立得到了增強。低價投標必須包括績效保險和質量保險,並引入第三方服務以加強監督和責任。
5、勞動和生產關系的變化
勞動力的老齡化和過去的人口紅利使我們看到,建築業最初的低成本已經不復存在。從2019年起,勞動服務將進入社會保障體系,原有的勞動成本和勞動收入保障方式將逐步發生變化。提高生產力和減少對勞動的依賴將成為未來建築業的想法。工廠工業化和現場工業化將打破平衡,重新定義生產關系,這將成為改變勞動力供給的重要途徑。
6、技術向傳統建築業的轉變
BIM、GIS、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3D列印、物聯網、機器人等技術將為傳統建築行業帶來巨大變化。數字建築將建造從設計、到運營和維護的建築。數字化設計、所有者、建立、供應鏈,以創建新的數據協同效應,將有效率更高的、更好的、更多的協作平台來進行建築服務。
建築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6%,對國民經濟影響很大。在總量不再迅速增長的新常態下,傳統業務和賺錢模式將受到挑戰,原始的利益格局將發生變化;盡管外部市場存在不確定性,建築業仍是中國的支柱產業,也是「一帶一路」中國建設的核心支撐。
建園建築公司為加快企業轉型,賦予新的建造方式和組織方式。通過品牌效應,吸附和帶動其他中小企業入駐,推動產業鏈上下游集群集聚。實現以建園建築公司為驅動,帶領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利益模式。匯集多個產業資源塑造了「互聯網+建設、金融+建設、投資+建設」的戰略布局,推動「各個角落」產業創新發展,引領經濟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