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重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技術,航空航天技術和什麼產業居世界前列
做的高新技術和航空天技術也是很厲害的,在世界上排名也是靠前的。
2. 航空航天能帶動哪些產業的發展分別具體論述
首先,航空航天能帶動交通運輸業的發展。
因為航空航天本身它就屬於交通運輸的內容。和公路,鐵路,高鐵相互配合。
其次,航空航天能帶動旅遊業的發展。航空航天的發展帶動了旅遊范圍日益擴大。,走向國際。
其次,航空航天的發展還能帶動相關的服務業的發展,還有製造業的發展。等等。
希望能採納一下。
3. 航天產業對經濟的貢獻有多大
載人航天產業投資規模大,產業關聯性強,產生了強大的波及效應和輻射效應。對上海樣本的測算表明,平均每1元投資在短期內可以拉動上海經濟產生2.70元總產出,而在長期則可以使上海經濟產生3.58元總產出,短期投入產出比和長期投入產出比分別是1:2.70和1:3.58。
2013年,是中國航天業又一個值得銘記的豐收年。先是6月份,神舟十號順利升天,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十號飛船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中國航空航天技術又一次實現了質的飛躍。接著就是,當下正在受到萬眾矚目的嫦娥三號,成功在月球表面軟著陸,中國千年的嫦娥飛天夢成為現實,中國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獨立自主實施月球軟著陸的國家。隨著「嫦娥」系列衛星探月成功和神舟系列飛船的順利升空,我國已昂首闊步邁入了航天大國的先進行列。
航天產業是當今世界最具挑戰性和廣泛帶動性的高科技領域之一,發展航天產業是增強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舉措。1992年我國正式開始實施的載人航天工程,是我國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規模最龐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工程。它投資規模大,產業關聯性強,產生了強大的波及效應和輻射效應。
不過,當前國內對航天產業的經濟貢獻度問題,多半拘泥於籠統的定性分析和例證式的案例分析,缺乏科學的實證分析,無法全面系統地反映其對國民經濟的拉動效應。由此我們也總聽到外界這樣的質疑聲音:「不食人間煙火」的航天產業這么「燒錢」,對我們社會經濟的發展到底有什麼用?
毫無疑問,我們有必要運用定量分析的數據回答航天產業投資的經濟貢獻度問題,除了回應外界的質疑聲音,更重要的是為航天產業投資決策的科學性和經濟性提供依據。
2013年12月2日1時30分,搭載著嫦娥三號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美、歐、加的航天經濟貢獻度
關於航天產業投資對經濟的影響效應,國外學者主要從短期效應和長期效應兩個維度來進行量化分析。
航天產業的短期效應主要是通過產業鏈互動作用產生的。美國學者較早採用投入-產出法來研究航天產業投資對其他產業的短期拉動效應(也稱乘數效應)。契斯計量合夥公司1976年最早運用這一方法研究了美國航天局(NASA)研發支出的短期效應,研究表明:假設在聯邦預算支出規模不變的情況下,把聯邦預算的支出從其他非國防項目上向NASA轉移10億美元,將會使1975年美國製造業的產出增加0.1個百分點,當年的社會總產出增加8.47億美元,並且使就業量增加2萬人。
2006年,美國航天管理局下屬的商業航天運載辦公室發布了《商業空間運載項目對美國經濟的影響》研究報告,該報告運用區域投入-產出模型研究了商業空間運載產業(發射工具製造、衛星製造、地面裝備製造、衛星服務、遙感、配送產業)對美國主要產業部門的影響,研究表明:商業空間運載產業對美國經濟帶來的直接效應為166億美元,間接效應為463億美元,引致效應為350億美元,合計980億美元,商業航天運載及衍生產業對於相關產業的短期帶動乘數為5.89。
在歐洲,從1978-1980年,歐洲航天局研究了航天項目投資對歐盟成員國經濟的影響,其研究是基於斯特拉斯堡大學開發的投入-產出模型,把航天項目投資的影響分為四個方面:技術收益、商業收益、組織管理收益和勞動率提升,研究表明:1960-1980年歐洲航天局支出的成本收益比例是1:2.7,但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斯特拉斯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平均而言歐洲航天活動的乘數效應至少是4。
加拿大對《加拿大第二個長期空間規劃(1994-1999)》的經濟效應進行了評估,研究結果表明移動服務系統(MSS)、地球觀測(EO)和衛星通訊項目支出對私人部門帶來的收益分別為60億加元、99億加元和33億加元,投入產出比分別為1:4.3、1:4.9和1:9.6,平均乘數效應為6.3。
航天產業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長期促進作用主要是通過科技進步實現的,因此國外學者在研究航天產業對經濟增長的長期貢獻時,採用的一般方式是:先運用生產函數測定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再測算航天科技投入對科技進步率的貢獻,然後測算出航天科技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運用這一方法,1971年,美國中西部研究所研究了航天產業發展對國民經濟的長期帶動作用,結果發現:1959-1969年這10年間,NASA用於民用航天項目
4. 航空專業可以從事的行業有那些這些行業的發展狀況如何
本學科包括專業:飛行器設計與工程、飛行器動力工程、飛行器製造工程、飛行器環境與專生命保障工程、航屬空航天工程、工程力學與航天航空工程
職業方向一 航空航天類工程技術人員
對應專業:本學科包括的所有專業
職業說明:在航空航天領域從事產品開發、技術研究的高級專業技術人員
市場趨勢:航空、航天是二十一世紀國際競爭的重要領域,也是國家著力發展的具有戰略意義的高科技行業,因此本專業的人才需求將長期保持穩步增長的態勢。
辦公地點:室外、內
初始職位:技術助理
職業利弊:工作穩定,待遇優厚,有時工作地點不在大城市。
職業人格:工具型、研究型
學業規劃:略
職業發展:高級工程師、科學家等
5. 航天航空業行業特點
(1)處於低級發展階段;
(2)航天航空行業研發的預期回報率低導致創新能力弱;
(3)市場進入壁壘不同導致子行業間存在盈利能力差異性;
(4)航天航空業內部結構調整期
6. 未來十五國家對航空產業有哪些政策
航空領域可以說是反映一個國家國防的強弱,所以航空領域是永遠討論的話題!
未來15年,國家會繼續大力發展「國產高檔數控機床產業」!為什麼航空產業的發展要發展機床產業呢?因為目前國內高速龍門銑床、加工中心的加工精度實在太差,而飛機設計過程中,對零件的精度要求越來越高,國內的機床加工不出滿足要求的零件!目前國內每年購買美國、德國、西班牙等國家的機床,每年500億就為了購買能用於航空零件加工的機床!一台龍門機床,國外對國內售價在2000萬到1個億不等!可以想像,國內機床的落後為航空事業的發展帶來多大的影響!
未來15年,國家重點發展:發動機製造業、大型無人偵察機設計、大飛機等多個領域!
其中可能會將中航旗下中航動力集團獨立,成為單獨的企業與中航齊平。同時,所有中國航天類製造業的編制也開始實行進一步的改革。為了進一步發展航空製造業,國家上百億投資,重點支持國內幾家大型航空製造廠的裝備采購、人才引進,以及廠區擴建等!
7. 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能帶動經濟增長不
這個關鍵是看航天業是不是可以市場化運作,美國航天業給他們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畢竟航天業會帶動整個產業鏈,就目前而言,中國的航天業也帶動了一定的經濟發展。
相信,中國航天業也將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的效益。
8. 我國航空航天業的優勢和劣勢有哪些
2004珠海航展高峰論壇主題演講——
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兩年一度的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第五次迎來了各方賓朋。首先,我代表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對各位出席本次高峰論壇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在此,我願就中國航空航天業的發展作一個簡要的介紹和展望。
一
新中國成立55年來,在黨和國家幾代領導人的親切關懷和正確領導下,中國航空航天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航空工業研製生產了數十型、萬余架各類飛機,並出口了數百架飛機和眾多配套的發動機、機載設備及生產線;一個專業門類比較齊全,科研、試驗、生產手段基本配套的航空工業體系已經形成;以新支線飛機為突破口,支線飛機、通用飛機、直升機、航空發動機等研製生產邁出了新步伐。中國航天工業成功研製開發了包括科學試驗衛星、氣象衛星、資源衛星、通信衛星、導航衛星在內的多種應用衛星,成功研製了12種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進行了81次發射,將中國的61顆衛星、5艘飛船和30顆國外衛星送入了太空;特別是去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和回收,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載人航天的國家;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少數獨立掌握空間技術的大國之一,在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領域也進行了積極探索,為人類航天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與此同時,我們培養造就了一支業務精湛、素質優良、敢打硬仗的科技人才隊伍,在長時期不懈奮斗中形成的「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作為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已經並將繼續對中國社會先進文化的建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
進入新世紀,中國步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到20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將比2000年翻兩番,人均GDP將超過3000美元左右——這對有著十幾億人口且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來說,將是一個既雄偉壯觀又切實可行的重要跨越。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航空航天業正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中國政府始終把航空航天科技作為帶動國家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戰略高技術之一,始終把航空航天產業作為提升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性產業之一。可以預見:在未來的二十年,中國的航空航天業必將為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插上更加有力的翅膀,必將為中華民族完成新時期的歷史任務,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增添更加強勁的助推器。
中國政府支持和鼓勵中國航空工業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改革創新,加快發展。我們將繼續實施以支線飛機起步的發展規劃,按照國際標准和市場化運作模式,努力推進支線飛機形成支柱產品;適應社會對通用航空的需求和空管改革的需要,加快推進通用飛機、輕型民用直升機的產業化步伐,加快新機型、新技術開發;進一步擴大民用飛機及相關產品和服務的出口;鼓勵企業按專業化、規模化方向不斷擴大國外航空零部件轉包生產和風險承包業務,積極融入國際航空工業大循環;我們還將結合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實施,積極開展大型飛機工程的論證工作。
中國政府支持和鼓勵中國航天事業的科技進步和產業化發展。積極推進應用衛星從「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形成氣象衛星、資源衛星、海洋衛星、環境與災害監測小衛星群等應用衛星系列,建立長期穩定運行的衛星對地觀測體系;以「大型靜止軌道衛星公用平台」為依託,研製新一代通信廣播衛星、音頻/視頻直播衛星。研製「無毒、無污染、高可靠、大推力」的新一代運載火箭,全面提高中國運載火箭的整體水平和能力。繼續發展空間科學,開展深空探測,支持建立空間科學探測衛星系列和空間環境保障體系。我們將按計劃完成世人矚目的繞月探測工程,同時開展月球探測二、三期工程論證,積極推進載人航天的後續工作。
中國航空航天業將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進一步開闊發展思路,創新發展模式,拓展發展空間。一是堅持統籌規劃、協調發展。立足市場需求和未來發展需要,統籌考慮飛機、發動機、機載設備發展,統籌考慮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發展,推動航空航天業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二是堅持強化基礎,自主創新。重視基礎研究和預先研究,重視提高產業科技水平和製造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三是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深化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和投融資體制改革,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進程,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參與航空航天業建設;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的機遇,進一步拓展國際合作領域,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四是堅持以人為本,實施人才戰略。培養和造就大批高素質的航空航天人才,吸引和鼓勵優秀人才投身航空航天事業,使中國航空航天業成為英才薈萃、人才輩出的行業,為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三
中國航空航天業取得的成就,是中國航空航天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結果,也得益於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中國航空航天業開創新的輝煌,需要依靠中國航空航天人團結拼搏、開拓創新,也離不開國際合作與交流。當今世界,是充滿競爭的時代,更是需要合作、講求共贏的時代。中國將始終奉行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在遵守國家外交政策和已簽署的國際條約的前提下,積極開展航空航天領域國際合作與交流。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和企業與許多國家的政府和企業之間在航空航天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通過合作,彼此之間增進了了解,加強了聯系,建立了友誼,實現了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有的項目被譽為國際合作的範例。我們將一如既往,積極推動航空航天業的國際合作,為航空航天事業的跨越發展,為航空航天技術造福人類而不懈努力。
女士們,先生們:在航空航天人的眼裡,我們共同生活的星球只是一個小小的「地球村」。我們有著共同的家園,我們應進一步加強聯系與交流,共同探索宇宙的奧秘。讓我們共同攜手,抓住機遇,積極開展航空航天業全方位、多形式、寬領域的合作與交流,為共同推進世界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不斷作出應有的貢獻!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