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風電產業鏈的相關問題
零部件製造不平衡。國內的風機原來以低單機容量風機為主, 相關零部件製造技術的突破相對比較容易。隨著單機容量的提高,作為風機核心部件的軸承、齒輪箱和控制系統等因為具有相對高的技術壁壘, 國內市場的供應仍然存在瓶頸。而葉片、塔筒等部件出現了產能過剩的現象,如葉片製造有10 家企業就可以滿足市場需求,而現在已多達50 余家。
整機製造產能過剩。2007 年全國風電整機製造企業只有30 多家,在風電龍頭金風科技上市後的一年多時間里,有40 多家企業進入風機整機製造領域。這種盲目跟風,導致了風電產業的產能過剩。我國風電整機行業前10 名的企業已佔整個市場份額的90% 左右,剩餘的60 來家企業將瓜分其餘10%左右的市場份額。很大一部分企業可能拿不到訂單,行業洗牌在所難免。
技術有缺失、產品質量存隱患。我國許多企業的整機製造技術是從國外引進的,引進的技術與國內風電場的氣候環境能否適應,往往未經科學論證。加之由於前幾年風電設備供不應求,許多整機未經試運行就直接批量生產,這些設備並網發電後,勢必存在質量和安全隱患。由於核心技術缺失,大批兆瓦級新型風電機組匆忙投入規模化生產,產品質量問題也正在顯現。風電場開發及風電並網存在瓶頸。在風電場開發環節存在設備交貨不及時、調試時間長,各種設備故障不斷發生,風機運行小時數偏低,電網卡脖子,致使「有電上不了網」、「風機曬太陽」等現象。
此外,風電機組安裝後的架線並網常常滯後,延遲了風電機組投入使用的時間,對電力輸出造成損失。風電場運營利微或虧損現象。在風電場運營環節, 由於稅收及財政補貼政策不持續、風電上網配套落後及風電場開發無序, 許多風電場處於微利或虧損狀態。
打造優質風電產業鏈的對策建議
加強產學研合作,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努力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雖然我們已經掌握了風電機組的基本製造技術,但是核心技術仍然有所欠缺。我們必須加大研發投入,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走出適合中國國情的風電機組製造的道路。只有堅持自主創新,才能佔領全球風電的技術制高點,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占據有利地位。科技將決定風電產業的未來,我們要在風電設備製造方面由引進、消化、吸收逐漸發展為自主創新,努力由中國製造發展為中國創造。加強電網建設,拓展國際市場,積極應
對產能過剩。我國風能資源可開發量約10 億千瓦,目前僅開發0.26 億千瓦,開發的空間很大。同時,電力能源供不應求,又是不爭的事實。因此,風電產能過剩主要是受制於風電並網的約束。
並網制約的問題主要包含兩個方面,其一,政策和電網規劃問題,電網建設大大落後於風電開發的進程。其二,是技術問題。解決風電並網難主要有兩條措施:首先,擴大配置風能資源的范圍;其次,合理配置電源結構,建設具有調峰能力的電站。縱觀中國風電市場的發展,在內資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外資企業也不斷湧入中國市場,他們不僅帶來了資金、技術和人才,也不可避免地爭奪著本土市場。面對逐漸飽和的國內市場,中國風電設備企業「走出去」的時候到了。未來,中國的風電設備廠商要在滿足國內市場需要的同時,放眼國際市場,出口我們的產品,要在全球風電市場的大環境下制定企業的發展策略。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風電設備廠商會將自己的生產基地建到海外去,建成中國的維斯塔斯,中國的蘇司蘭,中國的歌美颯……加大研發投入,加強試驗檢測和認證工作,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國產風電機組質量參差不齊已成為影響風電產業發展的突出問題。為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應加大研發投入,制定質量標准,提高設計水平;加強產業工人的技術培訓,提高產品的製造質量;加強技術檢測平台和風電試驗場建設,根據試運行情況和檢測結果,完善產品設計;做好產品質量認證工作。找准大客戶,加強供需對接,搞好上下游產品的銜接配套。建設產業鏈,要以風電場開發商和風電總裝企業為主體,以產品供求為紐帶。建設產業鏈首先要找准大客戶。每個環節都要分析哪些是大客戶或潛在大客戶,找准大客戶才能佔領大市場。與大客戶有效配套的企業,才是最具活力的企業,才是市場競爭的真正贏家。
作為風電場開發商, 其大客戶應當是七個千萬千瓦級的風電基地。作為風電總裝企業,五大發電集團應當是其大客戶。2009 年在我國新增13749 兆瓦裝機中,五大電力集團佔到54%,其中,國電佔18.83%,大唐12.6%,華能11.92%,華電8.28%,中廣核6.14%。風電總裝企業應當積極與五大發電集團進行配套。2009 年華銳、金風和東汽繼續保持市場前3 強的地位。其中華銳新增裝機349.5萬千瓦,金風新增裝機272.2 萬千瓦,東汽新增裝機203.5 萬千瓦,這三家企業合計825.2 萬千瓦,佔全國新增市場59.7%。有關風電零部件企業應當提高自身產品質量,體現價格優勢,努力與這三大企業配套。只有與五大發電集團、三大風電製造企業建立了產業鏈關系的零部件企業,才更有可能不斷發展壯大。
⑵ 新能源行業發展前景如何
新能源重點細分行業發展現狀
1、太陽能
太陽能(000591)具有環保,效率高無枯竭危險的特性,在使用上對地理位置要求較低,因此我國光伏發電市場發展快速。在應用分布上,光伏發電36%集中在通信和工業應用,51%在農村邊遠山區的應用,小部分應用於太陽能商品如計算器,手錶等。除此以外,光伏的應用呈多樣化趨勢,與扶貧,農業,環境等相結合。例如,最近一兩年光伏農業大棚正在快速擴張中,光伏農業項目佔2015年上半年備案項目總數的30%左右,成為光伏應用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政策扶持和國內市場需求被激發的情況下,光伏發電端增長迅猛。截止2015年9月底,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3795萬千瓦。不過現在制約光伏產業發展的最大問題還在於我國企業在光伏技術領域還處於下游水平,並且主要市場需求還集中於國外。
2、生物質能
生物質能源是近幾年來發展快速的能源領域。其低污染性,分布廣泛性,並且總量豐富,使得它具有廣泛的應用性。生物質能源在利用上目前仍以直接燃燒為主。除此以外,生物質也可以應用在發電,和製造乙醇汽油燃料等。生物質能源作為後起之秀,發展勢頭迅猛,目前已經成為資本市場的新寵。在我國,由於認識普及程度不足,政府補貼門檻過高,資源分散,收集程度落後等一系列問題,使得生物質能源在推廣中存在阻擾。不過,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進一步推向深入,生物質能源地位將進一步提升。
以2014年營業收入為標準的方式,客觀反映了新能源產業內的格局動態變化。從收入規模來看,太陽能產業作為新能源產業的老大哥,其優勢正在縮小,而以生物質能為代表的後來者正奮起直追,縮小差距。
太陽能企業為6875億元,占總營收的24.27%;生物質能企業為4520億元,佔15.96%;風能企業為3270億元,佔11.54%。以儲能電池為主的其他新能源行業企業為1321億元,佔4.66%。這一變化基本反映了新能源產業格局的發展趨勢,生物質能作為新能源家族的後起之秀,其儲備充分、分布廣泛、綜合成本低(全生命周期)等優勢,發展勢頭迅猛,已成為各國政府及資本市場的新寵。
3、風能
風能由於受地理位置限制和對面積要求較高,其應用沒有太陽能和生物質能廣泛。但風能發電成本低,在條件優厚的地區風能發電成為當地發展新能源產業的一有利模式。隨著中國風電裝機的國產化和發電的規模化,風電成本有望繼續降低,加上持續性的政策優惠,風能行業發展呈現復甦跡象。
4、核能
核能盡管不是可再生資源,但核能幹凈,無污染,幾乎零排放的特徵讓核能發電在能量資源利用上頗受關注。目前我國正在運營的核電站13個,共22台機組。核電行業技術要求高,具備一級生產資質的企業少。作為核能行業的龍頭企業,廣核和中核的新核電技術的推出和應用,標志著我國已經擁有成熟的三代核電技術。目前國內核電產業鏈仍以國企為主導,在大型核電專用設備知道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核電的發展仍依靠國家政策,2016年內陸核電廠或開始動工,核能行業回暖。
⑶ 風電產業鏈的背景介紹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風電設備製造業進入了黃金期,製造技術和生產能力快速發展,獲得了技術和生產經驗的積累,尤其是在國內的能源供需矛盾問題越來越嚴重和電力需求上升的情況下,風電產業得到迅速發展。
風電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這四個維度在相互對接的均衡過程中形成了產業鏈。這種「接機制」像一隻「無形之手」調控著風電產業鏈的形成。
風電產業鏈涉及從空氣動力學、結構動力學、氣象、環境、材料、工藝製造、電氣控制、電子工程,到運輸、應用、服務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