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成都支柱產業有那些生態環境概況
成都是全國最休閑的城市,人民生活節奏較慢
要說支柱產業的話可能要算第三產業了。。。
生態情況一般,污染比較嚴重,河水和天空都不是你想像的顏色。。。
B. 成都的支柱產業是吃、喝、嫖、賭吧
這應該不是成都的支柱產業。成都是一個慢節奏的生活城市。也是西南除重慶之外第二大城市。成都我去過,感覺那邊工業齊全,第一第二產業發展的比全國還要均衡一點。第三產業可能比沿海城市有一些落後。著名的成飛,它下面有許多配套公司,好多都在成都。因此我認為,成都的支柱產業並不是吃喝嫖賭。
C. 現在學什麼專業比較好
現在學經濟學類專業、語言類專業、公共事業管理類專業、中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育學類。
1、經濟學類專業
這個專業被稱為高富帥專業,畢業生就業面非常廣,不管是考公務員,金融機構、留校還是大中型企業等都可以有適合的崗位適合的工作,甚至有能力還能自主創業。但因為經濟學學的東西多,想要學好並不容易,想要好就業對專業能力要求相對較高。
4、中國語言文學類專業
包括漢言語文學、漢言語、對外漢語、中國少數民族言語文學等。女生憑仗其言語天賦在漢言語文學、文秘、對外漢語等范疇佔領了大半壁江山,簡直構成「性別壟斷」。
5、教育學類專業
包括特殊教育學、教育學、學前教育等。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員。女生細膩、生動,有愛心,有耐煩的性格,是得天獨厚的教育別人的條件。
大學里,教育類專業的女生在集中學習各科課程的同時,還要系統學習諸如心理學之類的課程,加上女生天生的母性情懷,因而她們在教育學生方面具有更多的仔細和耐煩。而這兩份心將協助她們在以後的求職中可以順利的脫穎而出。
注意事項有以下幾點:
1、 選擇優勢專業:選定了專業的方向以後,可以參考某些有特色專業的院校,如果專業不好再好的大學也很難找工作,所以在先選專業,學校次之。
2、 搞明白專業內涵:在弄明白了這門專業是干什麼的,做什麼的,發展方向在哪裡。同一個專業在不同的學校,也可能有不同的內涵比如西南交通大學和上海海事大學比如黃淮學院的兩個護理專業。
3、 多聽聽過來人的意見:過來人可以是老師,父母,兄長,姐姐等有過這些經歷的人的意見,慎重考慮後在作出決定
D.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哪些專業最值得讀
我是中南財大財稅學院大二的學生,在這里就讀了兩年了,對各種專業也熟悉了很多,其實每個專業都很好,師資和教學質量都很棒,綜合大多數學生和我的觀點,我主要就介紹以下幾個更有代表性的專業吧。
1.會計專業
作為我財的王牌專業,這肯定要擺在首位,評論里也肯定是大家必推的好專業。首先進入門檻就很高,吸收了優質的生源。
其次,它歷史悠久,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一直是我財的支柱性專業。國家重點專業,在業界很吃香,學生畢業後多去「四大」、企業等,就業質量很高,當然,能拿下注會會更好。
E. 重慶和成都兩個城市,哪個城市要強一點成都的支柱產業是什麼重慶的支柱產業是什麼
成都的支柱產業應該是互聯網和製造業。
F. 成都的支柱產業是什麼啊
可能是服務業吧,因為成都的娛樂休閑性太強了!呵呵!
G. 去技校學什麼技術好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IT 行業急速發展,網路經濟的迅猛佔領市場,學電腦技術是非常不錯的選擇,相對其他技能來說,學電腦技術,就業前景好,工作體面,工資高,升職空間大,可以說非常適合學習。
H. 成都市的支柱產業是什麼
數字娛樂產業、第三產業:經濟金融產業、旅遊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生物醫葯產業、化學化工產業、傢具和鞋業製造產業、動漫和傳媒產業、會展產業、航空航天產業。
截至2018年,成都市實現進出口總額4983.2億元,比上年增長26.4%。其中,出口總額2746.9億元,增長33.0%;進口總額2236.3億元,增長19.2%。貿易結構持續優化,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2231.9億元,增長32.1%。
截至2018年,成都市新批准外商投資項目494個,其中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87個。實際利用外資502.9億元,比上年增長17.5%。世界500強企業落戶285家,駐蓉外國領事機構17個 。
(8)成都重點發展的五大支柱產業擴展閱讀:
科學技術
2018年,成都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0071.5億元。新建成創新創業載體36家,面積51萬平方米。獲得市級及以上科技成果獎252項、國家級科技獎勵29項。
完成科技攻關935項、成果推廣495項,完成火炬計劃491項。全年共申請專利107801件,其中發明43013件,實用新型47891件。專利授權57370件,其中發明8304件,實用新型32885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2件,比上年增長15.8%。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底,成都市在蓉普通高校64所,在校學生91.3萬人,研究生9.9萬人,專任教師5.2萬人。
中等職業教育學校86所,在校學生19.9萬人,專任教師9453人;普通中學校609所,在校學生60.0萬人,專任教師5.2萬人;普通小學校590所,在校學生99.2萬人,專任教師5.4萬人;幼兒園2528所,在園幼兒56.5萬人,專任教師3.9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