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想像中的未來智能生活是怎麼樣的
1、面部識別
火眼金睛,不再只是孫悟空的專利。未來的攝像頭再也不是呆板的「攝像機」,而是能根據人的面部自主識別主人、陌生人,甚至是寵物的「智慧」產品。科學家利用Nest恆溫器的學習演算法和傳統網路攝像頭的功能,通過技術手段輕松實現這一應用。
2、超強夜視
記得二郎神的眼睛嗎?那是第三隻眼,可以洞察三界生靈。隨著科技的提升,人們將數字寬動態技術應用在攝像頭上,即便是逆光的暗環境也能自如應對。
3、高清遠程直播
就像上帝造人一般神奇,互聯網也可以賦予萬物以「靈魂」,使它們具備智慧!智能時代的核心便是互聯網與物品的結合,也叫做物聯網。
攝像頭接入物聯網,擁有像人腦一樣聰明智慧,能夠記錄高清視頻,與手機端或者電腦端結合,讓人們隨時隨地都能觀看監控視頻。螢石的C2攝像頭在這方面的應用已經有了重大突破,連接網路雲端,支持手機WiFi,隨時隨地觀看高清監控視頻,手機報警提醒,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一隻手機隨時隨地都能觀看遠在異地的監控視頻,高清傳播,沒有什麼不可能!與其說這是安防的「智慧」,不如說是科技造就的傳奇。
4、辨音監控
「順風耳」大神來了。它可以將裝備語音系統和動作標記系統。一旦發現異常聲音,就會自動報警,同時利用語音系統,甚至可以跟千里之外的家人零距離溝通,或者跟闖入者對話。
5、無極限存儲
隨著互聯網科技的進步,攝像頭的存儲煩惱,將不再是問題。本地存儲將被擴容,不再是16g。如果覺得本地存儲還遠遠無法滿足你的話,可以將視頻直接存儲到雲端服務,利用數據化存儲,實現無極限擴容。
6、溫度調控
沒錯,溫度也是萬物的基本屬性,任何物體都擁有自己精確的溫度,溫度檢測技術的應用,智能攝像頭就可以感應室內的溫度、濕度,並根據個人習慣自動調整房間內的環境,一旦發現異常就會發出報警,為主人的身體健康保駕護航。
7、可穿戴、可植入
可穿戴、可植入設備是智能時代暢想之一,而智能攝像頭將是這一領域的率先突破點。
它可以穿戴在自行車、沖浪板、滑雪板等處讓你記錄運動數據。還可以是眼鏡、手錶、頭盔等細節,它們將大量地被植入到大門、汽車、家庭、工廠、電視、冰箱等硬體上,感知這個世界。
⑵ 現金支付好還是手機支付好
如今科技越來越發達,對於年輕人來說手機支付相對要便利一點,不用擔心找零,不用擔心掉錢,對於不會用智能手機的人來說,現金支付要便利一點。
手機支付,首先我們出門不需要再攜帶大量現金。身上帶著現金,一是不安全,二是也容易弄丟。三是錢不用再找來找去,整錢換零錢。不衛生也不幹凈。而手機支付卻很好的解決了以上問題。
手機支付讓購買東西簡單方便了許多。不管是網上購物還是實物店消費,輕輕一掃,就可以支付成功。一機在手,真的可以走遍全中國。
總結來說,手機支付和現金支付相比有哪些便利?
1、手機支付比現金支付速度快、省時,並且不用去銀行、ATM機取款。
2、手機支付比現在支付方便,不會有零錢或者討厭的硬幣。
3、帶手機支付比帶現金支付安全。有時候大額的不會引人注目,能更加能保證我們的安全性。
4、帶手機基本不會遺忘,優勢出門會忘記帶現金,但是基本不會忘記帶手機。
5、用手機支付經常會有領紅包、積分等活動,能一定程度節約點小零花錢。
手機支付讓借貸更簡單。以前沒錢是沒有辦法消費買東西的。而現在手機支付有借貸功能,不管是哪種軟體只要實名證後,都可以提前消費,後續再還款。方便了很多年輕人。
手機支付刺激了用戶消費,用戶消費越來越不理智。手機支付因為簡單方便,用戶對錢的概念就變成了大小不同的數字,有時對於自己不需要的東西,也會有購買慾望,但卻無法控制。等到每月賬單到時,才會發現錢已不知不覺用光了。
手機支付在方便我們生活的同時,那麼有沒有它的弊端呢?任何一種新事物出來,我們只關注它帶給我們的好處,卻忽略了他帶給我們的壞處。任何事都是有利必有弊的。手機支付也不例外。
手機支付容易暴露個人信息。想要手機支付,必須綁定銀行卡,個人信息,實名認證。在我們在一次次的付款之後,支付軟體會記錄我們的個人信息,如果軟體平台不好好的保護用戶隱私,這些個人信息就會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對個人用戶造成不必要的困擾,所以一定要保護好我們的個人信息。
⑶ 月薪4000買20000的包,「負債式消費」如何毀掉年輕一代
作為一個90後,真的建議大家不要被某些自媒體的文章給蒙蔽了大腦,他們動不動就是說什麼趁著年輕該怎麼怎麼樣;動不動就是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然後就是說在你長大才買的起小時候最想要的玩具就沒用了怎麼怎麼的說法。
其實這些自媒體的目的就是為了撈流量,全篇都是不負責任的謬論,還把人看的津津有味。
趁著年輕當然是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是沒錯的,但是我看到某些自媒體人把一些人的離職出去各種浪,各種情侶離職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當成了大家羨慕的一種人。但是這背後呢?我有一對朋友,家裡條件不錯,是動不動就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但不是所有人都能這么做。可是我當年大學的師兄,這么些年也是這么做的,結果是怎樣?30多歲了,沒房沒車不說,工作也不穩定,存款就更別提了,之前跟他出來喝點東西,他說了一句,真的後悔這樣到處玩,表面上看著是不錯,但是實際上真的是太艱難。我能明白他想表達什麼,當初他就是想著打工一下就去其他國家玩一下,到後來面對現實問題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啥都沒有。
還有就是自媒體人說的,趁著年輕,該買就要買啊,等你長大了才買的起你小時候想買的東西就沒用了。於是乎新款IPHONE一出,買!新的包包,化妝品,也買!!好看的衣服,褲子,裙子,必須買!!!沒錢咋辦?跟馬老闆借,打白條……試想一下,你們思考過一個問題沒,你以為錢不用還么?有人就說了,以後工資高了再還嘛。但現實情況是這樣么?並不是。因為你的精力沒有很好的在工作上,你的工作質量能提升么?換句話說,工資怎麼上的去?
另外當你欠著錢的時候,你每月都在想著,我工資先還款,然後再借款,一直在默默的為信用卡打工,他們還收著利息。有些人不惜去借高利貸,弄的家破人亡的也不少。
真的,清醒一下吧各位,與其投資在那些讓你經濟壓力緊張的物品,不如好好投資你自己,讓自己的工資提升才是最重要的。我說話比較直一些,男人的也是一樣,你沒錢誰跟你啊,如果你是當爹的,你希望你女兒嫁給一個啥也沒有就光談上進心的嗎?都快30了一無所有你去談上進心?不說你存款幾百上千萬,至少不是欠著幾萬到幾十萬的吧?如果你家裡條件很好,家裡有自己的公司,也做的不錯,你咋折騰都行,有些花花公子我就不說了,其實還有一部分家裡條件好的人,付出的比你還多。我朋友家裡開挺大的公司,做的也不錯,他每天非常忙的打理公司的各種事情,他家人都各種催促他去找女朋友,他也沒有去找。另外他自己也不追求什麼品牌衣服什麼的,只是看到合適的衣服,穿著舒服的就買。從不喜歡欠錢做事。之前他買了台寶馬X6,我還問他月供多少錢,他直接回一句全款的,沒月供,有利息劃不來。
其實講這么多廢話讓大家看著覺得是有點多,但是只是提醒大家,做任何事情請量力而行,不要把自己逼到絕境,踏踏實實過好日子,品牌不是不能買,而是要量力而行。
⑷ 強大的工業對中國究竟有多重要
無「農」不穩,無「工」不強,無「商」不富。由於農業受制於相對有限的產出,在三個產業中,工業是真正具有強大造血功能的產業,對經濟的持續繁榮和社會穩定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早在2010年,中國就已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一舉完成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將中國由農業國發展為工業國的夙願。就在國人完成初步工業化的歷史成就之時,社會上卻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一些人將工業與血汗工廠相掛鉤;一些人甚至將工業視為必然被歷史淘汰的產業,提出要學習西方「先進經驗」,搞「去工業化」。
那麼,工業真的是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是必然被歷史淘汰的產業么?
一、列強崛起,皆因強大之工業
1、英國因工業革命成就日不落帝國
英倫三島孤懸海外,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英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處於邊緣化的地位——英國的貴族都以會說幾句法語來彰顯自己的高貴,英語在歐洲大陸更被視為下等人的語言。而工業革命的到來卻給原本被邊緣化的英國一個咸魚翻身的機遇。
1733年,機械師約翰?凱伊發明飛梭,將織布效率提高1倍。1764年,織工兼木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將紡紗效率提升15倍。1785年,工程師埃地蒙特?卡特萊特發明了水力織布機,將工作效率提高了40倍,傳統的手工業逐步解體,被機械化大生產所取代。
而隨著紡織業的興起,對動力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本僅僅用於礦山抽水的蒸汽機經過改良後被用於紡織業——1784年英國建立了第一座蒸汽紡紗廠。之後,蒸汽機又被應用於冶金工業、鐵路運輸、蒸汽船等領域。到1825年,英國已有蒸汽機1.5萬台(37.5萬馬力),從礦山到工廠,從陸地到海洋,到處是機器在轟鳴,到處是機器在轉動,到處是機器在賓士......
至此英國不僅在紡織業基本擺脫了傳統手工業的桎梏,實現機械化,還在交通、冶金等諸多領域實現了機器對人的替代。至1850年,英國工業總產值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39%,貿易額佔世界總量的21%。
當英國人以鴉片戰爭轟開滿清王朝國門之時,我們不僅要看到英國人的堅船利炮,更要看到為堅船利炮提供支持的工業基礎,而這正是19世紀紅衫軍打遍世界無敵手的物質保障,是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基石。
2、德國因強大的工業實力具備挑戰舊有國際秩序的能力
德國工業化比英國晚了50年。在1830年,德國的工業人口佔比僅為不足3%,依舊是一個農業國,加上德意志還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使德意志人成為歐洲的三等公民備受欺凌,以至於19世紀德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海涅感慨,「陸地屬於法國人和俄國人,海洋屬於英國人,只有在夢想的空中王國里,德意志人的威力才是無可爭辯的」。
直到1834年,在李斯特等學者的呼籲下建立起德意志關稅同盟,德意志國家才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至1846年,關稅同盟各德意志諸侯國已有 313家紗廠和75萬枚機械紡錠,擁有蒸汽機1139台(2.17萬馬力)。至1848年,德意志諸國鐵路線總長達2500公里。
隨後,德意志國家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鋼鐵工業蓬勃而起,涌現出魯爾工業區、薩爾工業區等工業重鎮。至1870年,德國蒸汽機動力達248萬馬力,煤產量達3400萬噸,生鐵產量達139萬噸,鋼產量達17萬噸,鐵路線長度18876公里。
至此,德國工業一舉超越法國,總產值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13.2%,而這也為普魯士在1871年普法戰爭中取勝奠定了物質基礎。
在德意志第二帝國時期,依靠對國內廉價勞動力的剝削和法國、中國等國家的戰爭賠款,德國工業實力實現跨越式發展——至一戰前夕,德國城市化率達到60%,工業產量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15.7%,鋼產量是英國的2.26倍,發電量是英國的3.2倍,鐵路里程達60521公里,是英國的90%,煤炭產量為英國的95%,成為歐洲第一大工業國。
雄厚的工業基礎也成為德國敢於挑戰英國霸權的底氣所在。
3、美蘇因強大的工業奠定戰後國際新秩序
1800-1850年的美國,仍然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北方的工業以食品加工和紡織業為主,同時也出產木材、礦產等原材料;南方則是種植園經濟,農場蓄奴,種植棉花、茶葉、糧食。
在南北戰爭後,美國同德國一樣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遇,加上美國擁有比德國更好的發展潛力——廣袤的國土,豐富的資源,龐大的人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這使美國工業得到爆炸式增長——從1868年到1880年,美國鋼鐵產量以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長,至一戰前夕,美國的工業產量居世界首位,佔全球工業總產量的32%,鋼、煤、石油和糧食產量均居世界首位。
至二戰前夕,美國的工業產量佔全球工業總產量的38.7%。而這正是美國在二戰期間,平均每兩個月建成一艘艦隊航母,每年產4萬架飛機,2萬輛坦克的根源所在。
一戰前夕,俄國的工業產量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8.2%,雖然貌似工業實力不俗,但工業產值中很大一部來自外國投資的輕工業,本國重工業只佔全部工業的1/5,也正是因此,俄國被稱為「泥足巨人」。
在一戰中,俄軍裝備大幅遜色於德軍,局部甚至出現了3名士兵共用一隻步槍的情況。在蘇聯建立後,特別是在斯大林的鋼鐵工業化指導思想和計劃經濟體制下,迎來了高速工業化的時代,至二戰前夕,蘇聯工業產量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17.6%,而且工業結構以軍工、重工為主體。
正是依靠強大的重工業,蘇聯在二戰期間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4.4萬架飛機,並最終打贏了衛國戰爭,與盟軍在易北河會師,和美國一道重新劃定了戰後國際秩序。
二、西方式微,皆因失去強大之工業
1、沒有強大的工業就沒有國際地位
回溯歷史,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中國雖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徒有戰勝國之名,卻無有戰勝國之實——一戰結束後,山東權益被日本攫取;二戰後中國外蒙和東北的權益被美國處分給了蘇聯。這些現象的根源就在於工業實力不如人、綜合國力不如人,用二戰前夕的數據做對比就顯而易見了:
美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38.7%;
蘇聯佔世界工業生產的17.6%;
德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13.2%;
英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9.2%;
法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4.5%;
中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0.3%。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二戰前夕中國的工業實力無比孱弱,有限的工廠大多數紡織工業,而重工業幾乎為零,從小到鐵釘,大到飛機、坦克、戰艦基本依賴進口。沒有自己的工業體系和國防工業,既無力保障國家安全,又無法支持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在弱肉強食的國際關系法則下,自然飽受欺凌,即便是中國的國家主權也被列強視為可以隨意處分的對象。
正是因為自1840年以來,因工業實力不如人而備受欺凌的百年國恥,促使以毛澤東為首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發展重工業有著近乎宗教般的熱忱,即便是節衣縮食,忍飢挨餓也必須建立完善的工業體系,建立強大的國防工業——1949年,中國是一個滿目瘡痍、貧窮弱後的農業國,1976年,中國成為了擁有齊全工業體系和「兩彈一星」、核潛艇等尖端武器裝備的世界第六工業國。中國藉此擺脫了積貧積弱的印象,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成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獲得了與美國、蘇聯、英國、法國這些老牌國際強權平等對話的地位。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隨著近幾十年來西方大張旗鼓的「去工業化」,以及東亞國家竭盡所能發展工業,使全球出現了「北美——西歐——東亞」三大工業中心,這導致過去白人獨霸世界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在全球政治舞台上,東亞國家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國際政治格局也發生了從冷戰期間的「兩極對抗」,到後冷戰時代的「一超多強」,再到如今的「北美——西歐——東亞」三足鼎立時代——各個國家國際地位的變遷,說到底還是由工業實力所決定的。
2、沒有強大的工業就沒有經濟的持續繁榮
無「農」不穩,無「工」不強,無「商」不富。由於農業受制於相對有限的產出,在三個產業中,工業是真正具有強大造血功能的產業,對經濟的持續繁榮和社會穩定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歐美經濟一落千丈,中國經濟異軍突起,已然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其根本就在於中國高速增長的工業實力。德國之所以能夠取得歐洲的領導權,特別是在歐債危機後,掌握了處分他國國家主權的權力,完成了希特勒也未盡全功的事業,也是源於德國強大的工業實力。
若沒有強大的工業,雖然可以依靠出售自然資源,可風光一時,但卻無法風光一世。
依靠出售本國資源,阿根廷在20世紀初就是比較富裕的國家,上世紀70年代又得益於日本經濟崛起,對原材料的大規模需求所孕育的一次大宗商品牛市——鐵礦石、石油、大豆的價格飛漲,支撐起了阿根廷的經濟繁榮,阿根廷甚至一度步入發達國家門檻,但隨著日本對原材料需求的飽和以及日本「失落的二十年」,阿根廷的經濟隨之遭受重創,加上民粹主義和國內政客的短視,使阿根廷成為全球唯二的,從發達國家「轉型」為發展中國家的笑柄(另一個是南非)。
巴西對比起阿根廷而言也是難兄難弟,一方面因為資源出口受日本經濟發展形勢而跌宕起伏;另一方面開放市場化改革,使本國工業受到國外產品的嚴重沖擊,製造業在巴西國民經濟中的比例由上世紀80年代的29%,萎縮至現在的10%左右,使巴西永遠的喪失了搭載工業化末班車的機遇。
3、西方衰弱在於「去工業化」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歐美發達國家逐步將淘汰產能向第三世界國家轉移,一方面鑄就了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跡,同時降低了本國因工業帶來的環境污染,失業人口則向服務業轉移,並大力發展「錢生錢」的金融業,創造了近乎於天文數字的虛擬經濟。
西方國家的這些舉措曾經一度被視為明智之舉,甚至是很多國內經濟學者所無比推崇的,有的學者還獻計獻策要求中國效法。
但事到如今,「去工業化」危害盡顯。
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曾經的全球霸主給予子孫們留下了異常雄厚的家底,雖然在數次敗家之後,依舊有羅爾斯羅伊斯等一批技術底蘊深厚的老牌企業。
但在倫敦金融城的燈紅酒綠之下,難掩英國工業衰敗的現實——作為建設全世界第一條鐵路的國家,居然無力更新自己的鐵路網路,不得不求助於中國幫助建設高鐵;作為老牌工業強國,本國相當一部分通信網路建設居然由中國的華為、中興等通信公司包辦,甚至連英國議會都采購華為的產品;作為曾經的世界霸主,居然在民用核電技術方面缺乏建樹,不得不求助於中國和法國的技術支持......
當英國遭受金融危機和歐債風暴影響之時,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曾向德國總理默克爾詢問經濟成功的秘訣,默克爾悠悠地回答:「我們至少還在做東西。」
作為曾經的世界工廠,美國也飽嘗「去工業化」的苦果,國民經濟在錢生錢的金融游戲下,越玩越虛弱——在低端工業轉移到第三世界後,造血能力日益匱乏,完全是依靠美元霸權全球吸血和一些高端工業在支撐。
從工業從轉移出來的人口則進入服務業,而作為吸納大量就業人口的服務業,也是分為高端服務業和低端服務業,前者主要包括金融、會計、法律、醫療、教育等需要專業知識的服務業崗位,收入較高,門檻也高,而且就業崗位較少;而低端服務業則大多不需要多高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門檻低,但收入偏低。而社會的中間階層——藍領工人則在去工業化的過程中逐漸消亡,這一方面加速了美國社會貧富兩級分化,在社會各階級之間築起藩籬,激化了階級矛盾;另一方面導致美國精神淪喪。
曾幾何時,勤勞、勇敢、自信、自強等中國人擁有的優異品質,美國人同樣擁有——今天西方人感慨於中國高效率的基建能力和完善的基礎設施,和100年前歐洲人感慨美國用一年多時間就建成了帝國大廈如出一轍,正是這種精神使原本落後的美國成為世紀頭號工業強國。
而隨著「去工業化」,大批工人階級失業,而美國金融業者、會計師、律師、醫師的教育成本和門檻異常高昂,這些崗位的稀缺性和專業性造成子承父業內循環的情況異常普遍,階層流動趨於停滯。
教育不再能改變普羅大眾的命運,對家庭而言也成為負投資,這直接導致反智主義盛行,人口素質下滑,犯罪率飆升(美國人口佔全世界5%,監獄中囚犯數量卻佔全球囚犯總量的25% ),進而又激化了國內種族問題、非法移民問題等潛藏的矛盾......
在勤勞無法致富,在教育無法改變人生命運的情況下,原本充滿正能量的美國精神,必然被奢靡主義、享樂文化、嘻哈文化所取代,使美國的精英階層可以世襲罔替,永遠高高在上,而平民階層只能隨波逐流,逐漸沉淪。
正是「去工業化」對美國社會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傷害,為挽救美國的頹勢,奧巴馬著手大張旗鼓的搞「再工業化」——在第二任期的首份國情咨文中提出「讓美國成為新增就業和製造業的磁場」,鼓勵製造業迴流,其目的就在於力爭用強大的工業振興美國。
三、以史為鑒,堅定發展強大工業不動搖
2011年,中國工業生產總值是美國的120%,是德國的346%,是日本的235%。讓西方政客更加心驚膽顫的是,2007年的時候中國工業產值才僅僅是美國工業產值的65%。
正是因此,美國哪怕不顧自己在中東還沒填平的大坑,也要堅定不移的重返亞太,在經濟上試圖和美國在亞太的馬仔達成TPP,力圖孤立中國;在政治上力挺日本、菲律賓等馬前卒與中國製造摩擦;在軍事上將F22、F35、薩德系統等先進裝備和精銳部隊部署到亞太,並頻頻與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國舉行軍演......
相對於美國曾經的三個對手——德國、日本、蘇聯,三國的工業巔峰實力也就只有美國的70%,美國從來未面對過中國這樣的對手——兼具人口龐大、國土廣闊、教育發達、工業體系完備、文明底蘊深厚等特點於一身,確切的說,中國的工業潛力遠勝於美國!
隨著中國工業轉型升級,越來越多的高科技產品會被做成「白菜價」,中國「發達國家粉碎機」的稱謂將實至名歸,美國高端製造業的造血能力會日益貧乏。
而「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則直指美國的政治影響力和美元霸權——實事求是的說,中國工業轉型升級、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完全瞄準了美國的軟肋,一旦美國的政治影響力被削弱、高端製造業被中國沖擊、美元霸權被人民幣國際化影響,美國軍事力量全球回縮將不可避免。而中國完全沒有必要與美國爭一時之長短,只需發展工業,苦練內功,就有不戰而屈人之兵,將美國勢力逐出亞太的可能性。
如果國人在某些經濟學家的忽悠下,搞「去工業化」,大力發展金融服務業,則完全是自廢武功——當年南非的工業不可謂不強,不僅一隻腳跨進核門檻,還能生產號角mk2坦克、蜜獾戰車、石茶隼、G5等先進裝備,但在曼德拉上台後,遵循西方的價值觀,自覺或不自覺的「去工業化」,使南非從發達國家淪落為發展中國家。
而蘇聯的教訓則更為深刻,蘇聯解體後,原本完備的工業體系支離破碎,在解體後的二十多年裡,俄羅斯已從昔日蘇聯時期的工業帝國,淪落為以出售石油、天然氣和蘇聯時期遺留的家底為生的資源型國家,被譽為「擁有核武的沙特」,即便是烏克蘭、敘利亞這種低烈度的沖突,俄羅斯的干涉和介入不僅造成了本國經濟的嚴重內傷,實際干涉、介入能力相較於蘇聯時期可謂天上地下。
縱覽列強興衰成敗,可謂成於工業化,敗於「去工業化」。前車之鑒,後事之師,希望國人引以為鑒,堅定工業化道路不動搖~
⑸ 電子商務概論移動支付主要商業模式
一、我國移動支付的關鍵資源分析
移動支付的本質就是在客戶購買商品和服務時,應用移動終端完成資金從客戶賬戶向商戶賬戶轉移的過程,因此,客戶、商戶、賬戶、支付渠道和支付終端就構成了移動支付產業鏈的關鍵資源。對移動支付產業鏈的參與主體來說,占據主導優勢的關鍵就是部分或全部掌握或控制這些關鍵資源。
(一)客戶與商戶資源
客戶是移動支付的使用者。根據CNNIC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5月底,全國行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9.1億戶,手機網民用戶達3.18億戶,這構成了移動支付產業中最為重要的客戶資源。對於使用移動支付的客戶來說,通信服務是其使用手機等移動通信工具的首要需求,其次才是金融服務、商務活動和娛樂等需求,因此,客戶資源的主要擁有者為移動運營商。在使用移動支付時,客戶關注最多的是支付操作是否方便、支付是否安全等。
商戶是商品或服務的提供者,由於直接面對客戶,其是否參與移動支付和參與的領域將會直接影響客戶對於移動支付業務的選擇。各類商家一般都對支付、結算等金融服務具有較強的需求,其關注的重點在於支付服務商的價格水平、支付產品能否滿足客戶的需求、資金的到賬速度等。由於商戶群體存在很大的流動性,因此,商戶資源較為分散。目前,中國銀聯擁有的商戶資源相對集中,截至2009年底,境內聯網商戶達157萬戶,聯網POS機達241萬台。
(二)賬戶資源
移動支付賬戶包括手機話費賬戶、銀行賬戶和專有賬戶三類。其中,手機話費賬戶是客戶以手機號碼作為賬號,在移動運營商處建立的賬戶。此類賬戶的建立、管理及資金的使用均無銀行參與,但其應用范圍也多局限於移動運營商銷售的商品或服務,其風險控制和安全管理的級別較低。銀行賬戶是客戶在銀行開立的資金賬戶,利用移動終端登錄銀行進行賬戶資金的管理和使用,資金通過開戶行、中國銀聯、移動運營商和支付服務商等進行流轉。此類賬戶的資金調動操作相對復雜,但安全性較高。專有賬戶是客戶在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平台上建立的資金賬戶,用以支付交易費用。此類賬戶的資金流轉可以與銀行、中國銀聯相關聯,也可以不經過銀行、中國銀聯以及移動運營商,這使得擁有較大規模客戶資源的第三方支付機構與銀行之間形成了既合作又競爭的關系。
(三)支付渠道和支付終端資源
在移動支付中,支付渠道包括遠程支付和近場支付兩種。在遠程支付中,客戶應用移動終端,登陸銀行網站或者登陸手機銀行,調動銀行賬戶的資金,來購買商品或服務;在近場支付中,客戶需要應用手機和專用的非接觸卡,藉助射頻、紅外、藍牙等技術,實現手機與自動售貨機、POS機終端等設備之間的本地通訊。無論遠程支付還是近場支付,移動支付渠道需要移動通信網路的支持,因而支付渠道資源主要為移動運營商所控制。
支付終端主要是客戶使用的各類移動終端設備,支付終端需要移動終端設備製造商的支持,為了適應客戶對移動電子商務的需求,移動終端設備製造商投入了大量資源來從事移動支付相關設備、軟體的開發與推廣。與此同時,為了使客戶更加簡便快捷地使用移動支付,移動運營商大力推廣定製手機,使其對客戶資源的控制力得到進一步加強。因此,對支付終端資源的控制主要由移動終端設備製造商和移動運營商共同完成。
二、我國移動支付產業鏈參與主體對關鍵資源的掌控能力分析
在移動支付產業鏈中,移動運營商、銀行、中國銀聯以及第三方支付機構等幾個主要參與主體的實力是不同的,對關鍵資源的掌控能力也有很大差別,這種差別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各參與主體在移動支付產業鏈中的地位上的差異,由此引起產業鏈利益分配的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移動支付商業模式。
(一)移動運營商
擁有移動通信網路的移動運營商首先具備開展支付活動的技術基礎,同時,其擁有龐大的客戶資源和手機話費賬戶資源,能夠直接為客戶提供支付服務,而不需要銀行的參與,因而能夠在移動支付產業鏈中獲得顯著的優勢。以移動運營商為核心,由其負責搭建支付平台為用戶提供支付服務,並管理資金流,形成了移動運營商主導的移動支付商業模式。移動運營商以客戶的手機話費賬戶或專門的小額賬戶作為移動支付賬戶,客戶所發生的移動支付交易費用全部從話費賬戶或小額賬戶中扣減,以小額支付為主。由於移動運營商不具備開展金融業務的資質,在支付過程中需要承擔金融機構的責任與風險,由於存在巨大的沉澱資金及其利息收入,基於預付費賬戶的移動支付業務將會受到金融監管。同時,移動運營商在經營移動支付業務時,為用戶提供的信用度明顯不如銀行。此外,客戶主要以簡訊確認、話費扣除等形式完成支付,賬戶的安全級別較低。因此在這種模式下,難以推廣大規模、大額度的移動支付活動。
(二)商業銀行
商業銀行具有在個人、企業賬戶管理和支付領域的豐富經驗,並擁有客戶的銀行賬戶資源以及長期以來積累的支付用戶群對銀行的信任。在移動支付活動中,銀行可以通過專線與移動通信網路實現互聯,客戶利用移動終端登陸個人銀行賬戶實現移動支付,或者客戶將銀行賬戶與手機賬戶綁定,完成移動支付。這種由商業銀行為客戶提供交易平台和付款途徑,移動運營商只為銀行和客戶提供信息通道而不參與支付過程的模式,就是商業銀行主導的移動支付商業模式。目前,我國大部分提供手機銀行業務的銀行都已建立了移動支付平台。這種支付模式的安全性較好,因而能夠獲得客戶對其較高的信任度。但是,不同的商業銀行之間移動支付業務的兼容性較低,從而提高了消費者使用移動支付業務的成本;同時,由於銀行不具備移動運營商在移動通信網路方面的技術優勢,而且移動支付並不是銀行的主營業務,因此,商業銀行很難成為對移動支付產業的關鍵資源具有掌控能力的參與主體。
(三)中國銀聯
在移動支付產業中,中國銀聯不同於商業銀行那樣只擁有各自的支付網關,其最大優勢在於擁有連接各商業銀行的信息交換網路,並具備多樣化的支付渠道,可以向行業客戶和重要商戶提供一攬子的支付解決方案,從而增強銀聯對商戶資源的掌控能力。但是,中國銀聯的產業定位使其無法直接掌握客戶這一關鍵資源,也無法直接控制客戶的賬戶資源,這就決定了銀聯很難直接地、大規模地將服務和商戶資源導入到其所掌握的統一支付平台上。此外,中國銀聯主要由銀行參與組成,其資本實力、獨立運營能力、創新能力等相比商業銀行更低,因此,中國銀聯必須通過與其他參與主體的合作間接地介入移動支付產業。
(四)第三方支付機構
第三方支付機構是獨立於銀行和移動運營商的第三方經濟實體,是移動支付的中間環節。客戶可以利用移動通信網路登陸第三方支付平台,通過第三方支付機構管理運營的統一支付介面,進入個人的銀行賬戶,完成支付的身份認證和支付確認。由於其集成了多家銀行的內部網關,能夠使不同銀行之間的手機支付業務實現兼容,因而成為連接客戶、移動運營商、銀行和商家的橋梁及紐帶。由於這種方式對第三方支付服務提供商的資金運轉能力、市場管制能力、客戶管理能力等要求比較高,因此,目前我國移動支付行業還沒有占據絕對優勢的第三方移動支付平台,因而對移動支付產業的關鍵資源掌控能力較弱。
綜上所述,由於移動運營商掌握著移動支付產業的關鍵資源,並具備資本實力、網點和渠道等多方面的優勢,因而成為整個產業鏈的核心和最主要的驅動力量。但是,這種核心地位並不能決定移動運營商在移動支付產業中掌握完全的支配權,其優勢是相對的,銀行處於金融業務的起點和歸宿的地位,中國銀聯擁有統一支付平台的優勢等,也都不容忽視。因此,要實現整個產業鏈競爭力的提升,提高移動支付產業給客戶創造價值的能力,必須構建起一個開放與合作的平台,探索移動支付商業模式的創新,使各參與主體能夠充分發揮各自的核心能力,實現資源互補。
三、我國移動支付商業模式的構建與創新
移動支付是移動通信、金融以及電子商務三大領域的結合體。由於移動運營商和銀行所掌握的關鍵資源最多且最為核心,目前移動運營商與銀行合作開展移動支付業務的模式已經得到我國移動支付行業的普遍認可。但是,由於我國商業銀行眾多,而且介面標准不同,這增加了移動運營商與銀行合作的成本。因此,最適合我國移動支付產業發展的商業模式應當是構建起由移動運營商、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組成的戰略聯盟,即以移動運營商和銀行緊密合作為基礎,以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協助支持為推動的整合運營模式,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多方共贏。
(一)創新商業模式
在移動支付產業戰略聯盟中,三方的合作建立在各自的核心競爭力之上,三方應明確各自的分工和責任,通過相互協作發揮各自的優勢,推動產業鏈價值增值。移動運營商負責維護移動通信網路,在移動終端上增大定製終端的份額,引導客戶形成新的消費習慣;銀行負責解決移動支付業務的安全問題和信用問題,在技術上與移動運營商合作,提高移動支付的安全級別,同時,利用自身在風險管理的信用體系方面的經驗和優勢,為移動支付業務的安全提供保障;第三方支付機構負責推動不同運營商之間的業務進行互通,協調各個銀行之間的不同標准,推動跨行支付在技術上的實現,既可以是銀聯,也可以是其他具備較好的業務創新能力、市場反應能力以及協調能力的移動支付平台。
(二)推動競爭合作
這種整合運營模式,一方面,需要移動運營商與銀行之間保持積極的競爭合作關系。移動運營商擁有良好的網路基礎和手機用戶群,銀行則擁有龐大的銀行卡用戶群,在實行手機實名制後,能夠實現客戶的手機賬戶和銀行賬戶綁定進行支付,不僅能夠為客戶帶來更加便捷的支付體驗,更能夠推動移動支付由小額支付向大額支付發展。針對雙方掌握的資料庫,移動運營商擁有客戶的位置信息、業務使用習慣等數據,而銀行能夠對客戶的消費結構、消費傾向等跟蹤分析,雙方應將數據進行共享,據此為客戶制定個性化的移動支付服務。另一方面,需要移動運營商與第三方在技術方面開展積極合作,開發移動支付系統,並研發具有快捷移動支付功能的終端和各類應用軟體,增加業務內容,對消費者的使用習慣產生影響。
(三)提升客戶體驗
客戶對移動支付業務的接受與使用是促進移動支付產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我國,受傳統消費模式的影響,相比電子化支付,客戶更青睞現金交易的支付方式,對於移動支付,其認知和接受程度則更低。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以移動運營商為核心採取多項措施。首先,移動運營商應選取易於接受新鮮事物的年輕客戶作為目標群體,向其推廣移動支付應用服務,鼓勵客戶了解並嘗試使用移動支付,逐漸培養客戶的支付習慣。其次,運營商也可以通過推行以較低的資費或贈送的方式為客戶提供移動支付業務的使用機會,增加客戶體驗,鼓勵他們了解並使用移動支付。再次,移動運營商可以在適宜小額支付的行業或場所進行試點推廣,宣傳移動支付的知識,提升客戶對移動支付的認知程度。最後,移動運營商應積極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合作,開發更為先進的移動支付技術,如RFID等非接觸式移動支付,為客戶提供更加簡單便捷的操作體驗,以進一步鞏固客戶對於移動支付的使用習慣。
(四)拓展應用服務
移動支付業務的擴展離不開移動電子商務市場規模的擴大。目前,受人們消費習慣的影響,客戶應用移動支付大多限於小額購買,以簡訊支付為主要形式,以購買電子化的商品,以電信運營商代收費為主。要改變這種狀況,不僅要培育客戶的支付習慣,更要大力開發各類移動支付應用服務。網上支付、網上繳費等可以作為移動運營商向客戶提供移動支付應用服務的起點。當客戶對移動支付有所了解之後,可以向其推廣手機錢包業務;當客戶逐漸形成支付習慣之後,移動運營商可以在餐飲店、加油站、自動售貨機等適宜進行小額支付的場所推廣移動支付業務,再逐漸向其他傳統行業,如製造業、交通運輸業等,充分拓展移動支付的業務領域,促進移動支付向傳統市場的深度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