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產業政策具體內容
第十三章 產業結構及政策 產業結構及政策 第一節 產業及產業結構 第二節 產業結構演進規律 第三節 產業結構優化 第四節 產業結構政策 產業結構及政策 本章主要介紹了產業結構理論及產業結構政策的主要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了產業結構理論及產業結構政策的主要內容。 分為四節: 分為四節: 在第一節中, 在第一節中,首先介紹了產業的概念及產業的分類 ; 在第二節中,主要介紹產業結構演進的一些基本規律; 在第二節中,主要介紹產業結構演進的一些基本規律; 第三節是關於產業結構優化的內容; 第三節是關於產業結構優化的內容; 第四節是產業結構政策的介紹。 第四節是產業結構政策的介紹。 產業及產業結構 產業與產業分類 產業與產業的形成 產業是進行同類經濟活動組織的總和, 產業是進行同類經濟活動組織的總和,是具有某種同一屬性組織 的集合。 的集合。 產業的產生、形成和發展是同社會分工的產生與發展相聯系的。 產業的產生、形成和發展是同社會分工的產生與發展相聯系的。 經過人類社會的三次大分工,形成了農業、手工業和古老的商業。 經過人類社會的三次大分工,形成了農業、手工業和古老的商業。 產業及產業結構 三次產業分類法 費希爾首先提出,人類的經濟活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與此相對應, 費希爾首先提出,人類的經濟活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與此相對應, 也就有了三次產業的劃分: 也就有了三次產業的劃分: 第一次產業就是農業和畜牧業,包括採掘業。 第一次產業就是農業和畜牧業,包括採掘業。 業就以製造業為其核心,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 第二次產 業就以製造業為其核心,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並提供 物質資料的生產部門。 物質資料的生產部門。 第三次產業就是服務業。 第三次產業就是服務業。 克拉克大分類法 產業及產業結構 標准產業分類法 標准產業分類法是一般由政府的權威機構進行編制並頒布,具有權威 標准產業分類法是一般由政府的權威機構進行編制並頒布, 性、涵蓋性和實用性等三個方面的要求的分類方法 。 我國自1985年依據三次產業分類法編制了第一次標准產業分類後, 年依據三次產業分類法編制了第一次標准產業分類後, 我國自 年依據三次產業分類法編制了第一次標准產業分類後 前後經過了4次修訂 次修訂, 前後經過了 次修訂,目前實施的標准產業分類標准以四個層次將我 國國民經濟活動中的產業進行了劃分。 國國民經濟活動中的產業進行了劃分。 產業及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系統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在其經濟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技術經濟聯系,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在其經濟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技術經濟聯系, 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一些比例關系。 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一些比例關系。 一個經濟社會的產業結構可以看作是一個社會系統。 一個經濟社會的產業結構可以看作是一個社會系統。這個產業結 構系統,具有一般系統所共有的特性,如系統性、層次性、 構系統,具有一般系統所共有的特性,如系統性、層次性、有序 性等等。 性等等。 產業及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的各種表象 產出結構 作為資源轉換系統的產業結構的產出所構成的比例關系, 作為資源轉換系統的產業結構的產出所構成的比例關系,就是所 謂的產出結構,常見的產出結構,是以產值(增加值) 謂的產出結構,常見的產出結構,是以產值(增加值)為計量單 位的。因此,通常也稱其為產值結構。 位的。因此,通常也稱其為產值結構。 勞動力結構 資本結構 資本結構是一個比勞動力結構更為全面地反映投入要素結構的表 但在現實中,資本結構的使用率反而不及勞動力結構。 象,但在現實中,資本結構的使用率反而不及勞動力結構。 需求結構 產業結構演進規律 配第- 配第-克拉克定律 配第對不同產業收入的描述,揭示了產業間收入相對差異的規律 配第對不同產業收入的描述, 性,被後人稱之為配第定律。 被後人稱之為配第定律。 克拉克在其研究成果之上,提出了配第-克拉克定律:隨著時間的 克拉克在其研究成果之上,提出了配第-克拉克定律: 推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推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從事農業的人數相對於從事製造業的人數趨 於下降,進而從事製造業的人數相對於服務業的人數趨於下降。 於下降,進而從事製造業的人數相對於服務業的人數趨於下降。而勞 動力在產業之間變化移動的原因是由經濟發展中各產業間的收入出現 了相對差異所造成的。 了相對差異所造成的。 產業結構演進規律 庫茲涅茨法則 庫茲涅茨提出了庫茲涅茨法則: 庫茲涅茨提出了庫茲涅茨法則: 農業部門的相對比重,無論在產值結構方面還是在勞動力結構方面, 農業部門的相對比重,無論在產值結構方面還是在勞動力結構方面, 都處於不斷的下降之中; 都處於不斷的下降之中; 工業部門的產值相對比重和勞動力相對比重是趨向上升的, 工業部門的產值相對比重和勞動力相對比重是趨向上升的,但其上 升的速度則不一致。與產值的相對比重相比,勞動力的相對比重顯得 升的速度則不一致。與產值的相對比重相比, 基本穩定或上升相當緩慢。 基本穩定或上升相當緩慢。 在服務業方面, 在服務業方面,無論是產值的相對比重還是勞動力的相對比重與工 業部門一樣,具有上升的趨向。但在上升的速度上卻與工業部門不同, 業部門一樣,具有上升的趨向。但在上升的速度上卻與工業部門不同, 勞動力的相對比重要大於產值相對比重。 勞動力的相對比重要大於產值相對比重。 產業結構演進規律 霍夫曼定律 如果將消費資料工業凈產值與資本資料工業凈產值之比稱之為霍夫曼 系數,霍夫曼定律表明,隨著工業化的進程, 系數,霍夫曼定律表明,隨著工業化的進程,霍夫曼系數是不斷下降 的。 根據霍夫曼系數的變化趨勢,把工業化的過程分為了四個階段。 根據霍夫曼系數的變化趨勢,把工業化的過程分為了四個階段。 產業結構演進規律 高加工度化過程 所謂的高加工度化,是指在重工業化的過程中, 所謂的高加工度化,是指在重工業化的過程中,工業結 構表現出的以原材料工業為中心轉向以加工裝配工業為中 心的發展趨勢。 心的發展趨勢。 高加工度化過程體現了工業經濟不斷從粗放式增長向集 約式增長的轉變。 約式增長的轉變。 產業結構演進規律 經濟服務化趨勢 對世界主要工業化國家的產業結構的實證的研究結果與庫茲涅茨 法則的結論並不相符: 法則的結論並不相符: 這些國家的第一次產業,無論是勞動力還是國民收入的相對比重, 這些國家的第一次產業,無論是勞動力還是國民收入的相對比重, 年代以來下降的勢頭都有所減緩; 自70年代以來下降的勢頭都有所減緩;第二次產業的相對比重,在 年代以來下降的勢頭都有所減緩 第二次產業的相對比重, 70年代以後也都出現了下降的趨勢。工業,特別是傳統的製造業在國 年代以後也都出現了下降的趨勢。 年代以後也都出現了下降的趨勢 工業, 民經濟中的作用正在逐步下降; 民經濟中的作用正在逐步下降;第三次產業則顯示出了強勁的上升趨 其比重已佔到了整個國民經濟的一半以上,一個被稱之為「 勢,其比重已佔到了整個國民經濟的一半以上,一個被稱之為「經濟 服務化」 服務化」的時代已悄然來到。 產業結構優化 產業結構的合理化 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是產業結構優化的一個重要的內容,也是產業結 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是產業結構優化的一個重要的內容, 構高級化的基礎。 構高級化的基礎。 關於判斷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標准, 關於判斷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標准,目前常見的主要是從以下五個方 面加以考察, 標准結構」的差異; 面加以考察,即 ⑴ 與「標准結構」的差異;⑵ 對市場需求的適應程 產業間均衡的比例關系; 對資源的合理使用; 度;⑶ 產業間均衡的比例關系;⑷ 對資源的合理使用;⑸ 可持續地 發展。 發展。 產業結構優化 與「標准結構」的差異 標准結構」 庫茲涅茨和錢納里等人,統計回歸出產業結構的「 庫茲涅茨和錢納里等人,統計回歸出產業結構的「標准發展模 這些「標准發展模式」 式」。 這些「標准發展模式」是大多數國家產業結構演進軌跡的綜 合描述,反映了產業結構演進過程的某種規律。 合描述,反映了產業結構演進過程的某種規律。 如果某一產業結構系統在其發展過程中與「標准結構」 如果某一產業結構系統在其發展過程中與「標准結構」產生了一定 的差距,可以認定這一系統違背了產業結構發展的規律, 的差距,可以認定這一系統違背了產業結構發展的規律,其內部的結 構是不合理的;反之,如果一個特定系統在發展到一定階段時, 構是不合理的;反之,如果一個特定系統在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其內 部結構恰好與「標准結構」相符, 部結構恰好與「標准結構」相符,可認定這一系統與產業結構發展的 共同規律是吻合的,其結構也是合理的。 共同規律是吻合的,其結構也是合理的。 產業結構優化 對市場的適應程度 產出結構對市場需求結構的適應程度為檢驗一產業結構系統是否 合理時,應當注意的是: 合理時,應當注意的是: 由於市場需求的易變性和產出結構相對的滯後性及剛性等特點, ⑴ 由於市場需求的易變性和產出結構相對的滯後性及剛性等特點, 產出結構和完全地適應市場的需求結構,會存在一定的偏差。 產出結構和完全地適應市場的需求結構,會存在一定的偏差。 產出結構和市場需求結構間的偏差通常表現為兩種形式, ⑵ 產出結構和市場需求結構間的偏差通常表現為兩種形式,即總 量偏差和結構偏差。 量偏差和結構偏差。 產出結構對市場需求的適應一般可通過產品儲備、 ⑶ 產出結構對市場需求的適應一般可通過產品儲備、生產能力儲 備和生產能力調整的方式給予調整和解決, 備和生產能力調整的方式給予調整和解決,但這三種調整方式在適應 程度和適應時間上是不同的。 產業結構優化 對資源的合理使用 對資源的合理使用,一般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含義: 對資源的合理使用,一般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提高資源 的使用效率。二是充分利用各種資源。 的使用效率。二是充分利用各種資源。 一個特定的產業結構系統,其要素就是各個不同的產業。這些產 一個特定的產業結構系統,其要素就是各個不同的產業。 業之間的技術經濟聯系,便構成了系統的結構。特定的結構, 業之間的技術經濟聯系,便構成了系統的結構。特定的結構,決定 了系統特定的功能。 了系統特定的功能。 對於一特定的產業結構系統而言, 對於一特定的產業結構系統而言,可利用的資源一般有兩類獲取 渠道,即系統內部的資源和系統外部的資源。 渠道,即系統內部的資源和系統外部的資源。 產業結構優化 可持續發展 所謂的「可持續發展」 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 所謂的「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 人滿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人滿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根據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合理的產業結構應當是: 根據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合理的產業結構應當是: 首先強調了發展,滿足當代人的基本需求是放在第一位的. ⑴ 首先強調了發展,滿足當代人的基本需求是放在第一位的 當前的發展必須考慮到後代人將來的發展需要, ⑵ 當前的發展必須考慮到後代人將來的發展需要,不能為了目前 的過度需求而進行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式的生產。 的過度需求而進行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式的生產。 產業結構優化 產業結構的高級化 產業結構的演變是一個不斷地從低級向高級轉變的過程,是經濟發 產業結構的演變是一個不斷地從低級向高級轉變的過程, 展的歷史和邏輯序列順向演進的過程,我們就稱之為產業結構的高級 展的歷史和邏輯序列順向演進的過程 我們就稱之為產業結構的高級 化過程。 化過程。 「標准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判斷 標准結構」 庫茲涅茨、錢納里、賽爾奎因等人所歸納總結的「標准結構」 庫茲涅茨、錢納里、賽爾奎因等人所歸納總結的「標准結構」 被稱之為是產業結構的「發展型式」 被稱之為是產業結構的「發展型式」。 產業結構高級化可表現為四個方面的內容: 產業結構高級化可表現為四個方面的內容:⑴ 產值結構的高級 資產結構的高級化。 技術結構的高級化。 化。⑵ 資產結構的高級化。⑶ 技術結構的高級化。⑷ 勞動力結 構的高級化。 構的高級化。 產業結構優化 以產值結構為指標的「標准結構」 賽爾奎因和錢納里在分析產業結構高級化時所使用的,以產值結構 為指標的「標准結構」,被稱之為賽爾奎因-錢納里模式。 以勞動力結構為指標的「標准結構」 勞動力在不同產業間的分布,就形成了勞動力結構。通過勞動力結 構來觀察產業結構,有一些理論方面的問題值得注意:⑴ 勞動力作為 產業結構系統的投入,只是諸多投入要素之一。僅從勞動力要素一個 方面來觀察產業結構,繼而衡量其高級化有失全面性。⑵ 不同的勞動 力具有相當的異質性。⑶ 勞動力要素的市場流動問題也是在選用勞動 力結構指標時應當考慮的一個問題。 產業結構優化 相似比較與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判斷 相似比較是以另一個產業結構系統為參照系來評價和判別一個產 業結構系統的高級化。關鍵是構造一個關系式: 業結構系統的高級化。關鍵是構造一個關系式: rAB=∑in u Ai u /[( n Bi/[(∑i u 2)(∑ n Ai )(∑i u Bi 2)]1/2 被判別的產業結構系統為A,作為參考系的產業結構系統為 , 被判別的產業結構系統為 ,作為參考系的產業結構系統為B,Ui 為產業i在整個產業結構系統中的比例 自然, 在整個產業結構系統中的比例。 為產業 在整個產業結構系統中的比例。自然,UAi和UBi分別表示 和 分別表示 了產業i在產業結構系統 和產業結構系統B中的比例 在產業結構系統A和產業結構系統 中的比例。 了產業 在產業結構系統 和產業結構系統 中的比例。且 ∑i n ui =1 產業結構政策 主導產業的選擇政策 主導產業的特徵 所謂的主導產業, 所謂的主導產業,是指對一個產業結構系統的未來發展具有決 定性引導作用的產業。 定性引導作用的產業。 主導產業的特徵包括: 主導產業的特徵包括: 具有較強的關聯效應。 具有較強的關聯效應。 能夠創造出新的市場需求。 能夠創造出新的市場需求。 能夠迅速吸收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 能夠迅速吸收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創造較高的生產效率和更 多的附加價值。 多的附加價值。 產業結構政策 主導產業的選擇基準 關聯強度基準 赫希曼 在利用關聯強度基準選擇主導產業時,可以利用感應度系數和影 在利用關聯強度基準選擇主導產業時, 響力系數對各產業進行選擇。 響力系數對各產業進行選擇。 收入彈性基準 筱原三代平 應選擇收入彈性較大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 應選擇收入彈性較大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 某產業的收入彈性 = 該產業產出的人均需求增長率 / 人均國民收 入增長率 生產率上升率基準 筱原三代平 應當選擇技術進步速度較快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 應當選擇技術進步速度較快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 產業結構政策 幼小產業的扶植政策 所謂的幼小產業,是指在工業後發國家的產業結構體系中,相對於 所謂的幼小產業,是指在工業後發國家的產業結構體系中, 工業先行國家成熟的同行產業而言,處於「幼小稚嫩」階段的產業。 工業先行國家成熟的同行產業而言,處於「幼小稚嫩」階段的產業。 李斯特是早期主張對本國幼小產業進行保護扶植的代表人物。 李斯特是早期主張對本國幼小產業進行保護扶植的代表人物。 二戰後,主要的扶植政策手段包括: 二戰後,主要的扶植政策手段包括: 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保護政策。 ⑴ 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保護政策。 財政和稅收的傾斜政策。 ⑵ 財政和稅收的傾斜政策。 ⑶ 金融和信貸的優惠政策。 金融和信貸的優惠政策。 技術的支持政策。 ⑷ 技術的支持政策。 直接規制等產業組織政策。 ⑸ 直接規制等產業組織政策。
希望採納
㈡ 產業發展政策的政策內容
圍繞產業發展目標所制定的產業發展政策,是通過下列具體政策體現的。
(一)產業技術政策產業技術政策是指政府對產業的技術進步,技術結構選擇和技術開發所進行的預測、決策、規劃、協調、監督和服務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其主要內容:
1.技術發展規劃
它是政府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科學技術的要求,對未來時期技術進步做出總體分析,確定技術發展的目標和方向,列出重點發展的技術領域,並制定具體實施的步驟和時間安排。
2,技術開發政策
技術開發是指主要依靠本國自己的科技力量,進行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究、推廣工作。技術開發政策,包括技術開發的鼓勵、保護政策,諸如:鼓勵新技術的發明與創造的政策;促進新技術傳播與擴散政策;協調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發展研究的政策;促進高新技術開發的政策;提高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普及率的政策等
3.技術結構政策
實施此項政策,是為了安排好各種技術類型和技術層次之間的相互聯系和數量比例,實現技術結構的合理化。從技術類型看,有節約勞動消耗的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技術、節約原材料和能源的技術、提高設備性能和效率的技術、廢舊物資再利用技術和防治污染的技術、提高科學管理水平的技術等。從技術層次看,有尖端技術、先進技術、中間技術、初級技術等。合理的技術結構政策,應根據一定時期內本國的具體國情、資源狀況和技術發展規律等各方面因素綜合考慮確定。一般來說,根據勞動者數量和質量狀況考慮是採用先進技術為主,還是以中間技術為主。根據資源狀況、資金水平確定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技術為主,還是以節約原材料、能源和防治污染的技術為主。
4.技術改造政策
包括制定技術改造總體計劃、確定與審查重大技改項目、技改資金的籌集、使用與管理,等等。
5.技術引進政策
技術引進政策的重點應放在:加強政府在技術引進方面的指導作用;以稅收、外匯等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多種方式的引進;用經濟。法規和必要的行政干預等手段鼓勵引進關鍵技術,做好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工作。
6.人力資源開發政策
人力資源開發作為技術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的重視,它包括:
(1)增加教育投資,把教育看成是一個產業,把人力看作資本,把人才看作是產出;
(2)重視職業培訓,推行終身教育;
(3)通過聘請專家和派留學人員引進國外的智力;
(4)合理安排高,中、初級人才結構,形成有層次的人才布局,調動各種層次人才的積極性。
(二)產業布局政策產業布局政策旨在全國產業總體布局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地區優勢,使資源配置在空間上達到最有效率的狀態,實現全國產業結構和地區產業結構雙優化的任務。其主要內容:
1.制定合理有效的地區產業政策。
地區產業政策應當服從全國產業總體布局的要求,按照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分工合作、協調發展的原則,正確處理全國經濟發展與地區經濟發展的關系,正確處理建立區域經濟與發揮各省、區、市積極性的關系,正確處理地區與地區之間的關系。各地區要選擇適合本地條件的發展重點和優勢產業,避免地區間產業結構趨同化,促進各地經濟在更高的起點上向前發展。
2.合理劃分產業布局的決策許可權。
全國宏觀產業布局和各大經濟區域的產業布局由中央政府統一規劃和組織,會同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具體實施;各省、市區域內的產業布局由地方政府規劃、組織實施。
3.正確選擇地區主導產業。
各地區對主導產業的選擇和優勢產業的配置,應充分考慮資源的豐度、市場容量、技術成熟性、經濟規模以及產業關聯性等因素。在配置主導產業的同時,積極發展專業化協作和配套產業。圍繞主導產業和其配套產業的發展,重視加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尤其是農業、能源、原材料、交通運輸業和郵電通信業的發展,保證地區各產業的協調發展。
4.鼓勵發展地區間的橫向聯合,推進資源優化配置
採取優惠政策鼓勵地區經濟的橫向聯合,對於資源優化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特別鼓勵軍工與民用企業的聯合,沿海發達地區企業與內地不發達地區企業的聯合,農村工業與城市工業的聯合,貧困地區與富裕地區的聯合。
5.地區產業布局政策與全國產業結構政策相結合,實現產業政策區域化,區域政策產業化。
「九五」期間至2010年,東部地區要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多利用國外資金、資源和市場,進一步增強經濟活力,發展外向型經濟;依靠高新技術、集約經營,重點發展資源消耗少、附加價值高、技術含量高的產業和產品;建立比較發達的農業,中西部地區,要積極適應發展市場經濟的要求,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加強水利、交通、通信建設,充分利用現有的經濟技術基礎,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林牧業及其加工業,引導資源加工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開發能源和礦產資源;積極發展優勢產業和產品,提高加工深度,使資源優勢逐步變為經濟優勢。
(三)產業環保政策 產業環保政策是指政府為了保護環境和生態平衡,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治工業污染所採取的由行政措施、法律措施和經濟措施所構成的政策體系。其主要內容:
1.制定改善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戰略規劃,明確治理和預防工業污染的戰略目標和原則。
2.制定環境質量指標和工業排放標准,嚴格執行排污收費制度,實行「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的辦法。
3.建立環境保護和監督的機構,明確有關管理制度和法規。
4.採取有效手段保證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
5.與技術改造和工業布局相結合的防治污染政策。
(四)產業外貿政策 產業外貿是指產業的對外貿易活動,它包括一國同別國進行的工業產品及生產要素的交換活動,如產品、技術、勞務等外貿活動。
產業外貿政策包括許多方面的內容,如關稅和出口稅政策,匯率政策,出口刺激和對進出口額的控制政策等等。
實行一定的產業外貿政策,實際上是根據本國的相對優勢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通過國際交往來實現產業迅速發展、資源合理配置與利用的目的,在採取替代進口戰略的發展中國家,往往採取逐步提高關稅的辦法,或規定進口限額等措施。另外,匯率的變動對貨幣發行國的產業發展有很大影響。匯率的高低是以貨幣代表的實際價值為基礎和外匯市場對該種貨幣的供求情況而升降的。貨幣的供求情況受該貨幣發行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和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在一般情況下,順差國的貨幣在外匯市場上往往求過於供,其匯率上升;逆差國則相反。因此,世界各國都把匯率作為一項重要的政策工具,通過匯率的制定和調整,以促進本國產業經濟的發展。
(五)產業金融政策一個國家的產業發展及其狀況如何,與該國實行的金融和貨幣政策關系極大。從某種意義上講,金融和貨幣政策可以決定產業是興旺繁榮還是停滯不前。
銀行利率的變化,貨幣供給的波動,都會給產業發展帶來或多或少的影響。利率變化和信貸投嚮往往是國家利用金融和貨幣政策支持地區和主尋產業部門的有效杠桿,而貨幣量的控制,也對產業發展起著很大影響。一個穩定的貨幣供應政策,能防止經濟的大起大落,維持長期的供求均衡關系,從而保證產業的長期穩定發展。一個合理的金融貨幣政策,又能對產業發展狀態進行及時調節,如在產業發展的擴張期和收縮期,通過利率和貨幣供給量的變動,可使產業發展保持動態均衡。
(六)產業財稅政策財稅政策是國家運用權力參與經濟收入和支出流量的運動,從而達到推動產業發展、實現產業發展目標的目的。財政收支的基本實現形式有徵稅、政府投資或政府購買、轉移支付三種。這三種基本形式都對產業的均衡發展起著自動穩定器的作用。
一定的財政體制從屬於一定的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體制下「統收統支」的財政體制,是一種「供給型」的財政行為;計劃與市場相結合體制下「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是一種「包干制」的財政行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財政體制,應是一種「效益型」的財政行為,建立效益型財政,必須注意解決經濟結構優化的問題,要充分發揮財政稅政策和財政資金優化限劣的作用,加大對「瓶頸」產業、基礎產業,新興產業、高效益產業的投入,支持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實際中財政政策面監著三種選擇:第一是平衡預算政策,即收入與支出相抵的政策;第二是赤字預算政策,即支出大於收入的政策選擇,它能刺激社會總需求,促使產業擴張;第三是盈餘預算政策,即收入大於支出的政策選擇,這種政策有利於壓縮社會總需求,冷卻過熱的經濟。因此,對於不同的產業發展時期,財政政策要給出有益的選擇。當經濟高漲時期,財政政策應當採取多收少支的姿態,以減少需求,給過熱的經濟降溫;當經濟衰退時期,財政政策應當採取少收多支的姿態,以減緩經濟衰退的態勢。
(七)產業收入分配政策 收入分配政策是調節社會各集團、各階層成員收入和經濟利益的政策。在收入分配中,必須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原則,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把國家、企業、個人三者的利益結合起來。通過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消除經濟發展中收入分配高低過分懸殊的不合理現象,從而促進產業經濟的發展。在國民收入再分配中,同樣地也應貫徹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一定時期的財力是有限的,應當在分配方面優先支持那些回報率高的地方、產業和行業、支持和鼓勵一部分地方、一些行業和企業先富起來,然後運用這些地方、產業和行業、企業的上繳財力,共同加大對另一些地區尤其是貧困落後地區的投入,加大對新興產業的投入,從而實現經濟的均衡發展和共同富裕的目的。
㈢ 國家產業政策的國家重大產業政策
☆ 《關於調整進口設備稅收政策的通知》(國發[1997]37號)
☆ 《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國家計委令第6號,1997年12月31日) (已廢止)
☆ 《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外經貿部令第7號,1997年12月31日) (已廢止)
☆《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國家經貿委、國家發展計劃委、外經貿部令第18號,2000年6月16日)(已廢止)
☆ 《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2000年修訂)》(國家發展計劃委、國家經貿委令第7號,2000年8月31日) (已廢止)
☆ 《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04年修訂)》(國家發改委、商務部令第24號,2004年11月30日)(已廢止) ☆ 《工商投資領域制止重復建設目錄》(第一批)(國家經貿委令第14號,1999年8月9日) (已廢止)
☆ 《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第一批)(國家經貿委令第6號,1999年1月22日) (已廢止)
☆ 《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第二批) (國家經貿委令第16號,1999年12月30日) (已廢止)
☆ 《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第三批)(國家經貿委令第32號,2002年6月2日) (已廢止)
第一部分:產業政策 ☆ 《摩托車生產准入管理辦法》(2002年11月30日,原國家經貿委令第43號)
☆ 《汽車產業發展政策》(2004年5月21日,國家發改委令第8號)
☆ 《鋼鐵產業發展政策》(2005年7月8日,國家發改委令第35號)
☆ 出台了水泥、電解鋁、焦炭、電石、鐵合金、煤炭、銅冶煉、鎢錫銻等行業產業政策
☆ 出台了電石、鐵合金、焦化、電解金屬錳、銅冶煉等行業的准入條件。 1、西部大開發
☆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若干意見》(國發[2004]6號,2004年3月11日)
☆ 《重慶市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渝委發[2001]26號,2001年9月)
第一條:就是對設立在我市的屬於國家鼓勵類產業的各種經濟成份的內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從2001年至2010年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2、非公經濟發展
《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5]3號,2005年2月19日)
☆放寬非公有制經濟市場准入
☆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財稅金融支持
☆完善對非公有制經濟的社會服務
☆維護非公有制企業和職工的合法利益
☆引導非公有制企業提高自身素質
☆改進政府對非公有制企業的監管
☆加強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指導和政策協調
3、循環經濟
《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國發[2005]22號,2005年7月2日)
☆發展循環經濟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 要目標
☆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工作和重點環節
☆加強對循環經濟發展的宏觀指導
☆加快循環經濟技術開發和標准體系建設
☆建立和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機制
☆堅持依法推進循環經濟發展
☆加強對發展循環經濟工作的組織和領導
國家發改委出台了《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指導目錄》(發改能源[2005]2517號,2005年11月29日)
提出了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和水能等六個領域的88項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和系統設備/裝備製造項目
對於《目錄》中具備規模化推廣利用的項目,國務院相關部門將制定和完善技術研發、項目示範、財政稅收、產品價格、市場銷售和進出口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4、產業結構調整
《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修正)》(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2011年3月2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國家發展改革委2011年第9號令,以下簡稱《目錄(2011年本)》),並於2011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
根據《國務院關於發布實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的決定》(國發[2005]40號),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對《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目進行了調整,對外發布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修改<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款的決定》(國家發展改革委2013年第21號令)和《產業結構調整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修正)》,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國務院關於發布實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的決定》(國發[2005]40號文,2005年12月2日)
國家發改委配套出台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5年本)》(發改委令第40號)(已廢止)
成為我國「十一五」時期產業結構調整一個綱領性文件。
《暫行規定》和《指導目錄》的出台實施,原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發布的《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2000年修訂)》、原國家經貿委的《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和《工商投資領域制止重復建設目錄(第一批)》同時廢止。
對依據《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2000年修訂)》執行的有關優惠政策,調整為依據《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類目錄執行。
外商投資企業的設立及稅收政策等執行國家有關外商投資的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依據《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1年修訂)》。
㈣ 中國政府對新興技術產業有哪些扶持政策
國家總體政策《戰略性新型產業發展規劃》
不同的產業扶持政策不一樣,比如:
集成電路產業:
《國家十二五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規劃》
《國務院進一步鼓勵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2011【4】號)
《國家規劃布局內重點軟體企業和集成電路設計企業認定管理試行辦法》
節能環保產業:
《「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
《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行動計劃》
新材料:
《新材料產業標准化工作三年行動計劃》
新能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
《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關於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意見》
《當前國家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生物醫葯:
《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
《生物醫葯產業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㈤ 如何有效實施產業政策
一、 產業政策的概念、構成與作用 (一)概念 產業政策是政府為了實現一定的經濟和社會目標而對產業的形成和發展進行干預的各種政策的總和。 干預包括規劃、引導、促進、調整、保護、扶持、限制等方面的含義。 產業政策的功能主要是彌補市場缺陷,有效配置資源;保護幼小民族產業的成長;熨平經濟震盪;發揮後發優勢,增強適應能力。 (二)基本構成 產業政策包括產業組織政策、產業結構政策、產業技術政策和產業布局政策,以及其他對產業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政策和法規。 各類產業政策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交叉,形成一個有機的政策體系。 (三)作用 ☆是國家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 ☆抑制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 ☆制止部分行業盲目擴張 ☆有效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 ☆提升產業素質,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 二、近年來國家重大產業政策 (一) 目錄類 ☆ 《關於調整進口設備稅收政策的通知》(國發[1997]37號) ☆ 《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國家計委令第6號,1997年12月31日) (已廢止) ☆ 《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外經貿部令第7號,1997年12月31日) (已廢止) ☆《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國家經貿委、國家發展計劃委、外經貿部令第18號,2000年6月16日)(已廢止) ☆ 《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2000年修訂)》(國家發展計劃委、國家經貿委令第7號,2000年8月31日) (已廢止) ☆ 《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04年修訂)》(國家發改委、商務部令第24號,2004年11月30日) (二)限制淘汰類 ☆ 《工商投資領域制止重復建設目錄》(第一批)(國家經貿委令第14號,1999年8月9日) (已廢止) ☆ 《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第一批)(國家經貿委令第6號,1999年1月22日) (已廢止) ☆ 《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第二批) (國家經貿委令第16號,1999年12月30日) (已廢止) ☆ 《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第三批)(國家經貿委令第32號,2002年6月2日) (已廢止) 第一部分:產業政策 (三)行業類 ☆ 《摩托車生產准入管理辦法》(2002年11月30日,原國家經貿委令第43號) ☆ 《汽車產業發展政策》(2004年5月21日,國家發改委令第8號) ☆ 《鋼鐵產業發展政策》(2005年7月8日,國家發改委令第35號) ☆ 出台了水泥、電解鋁、焦炭、電石、鐵合金、煤炭、銅冶煉、鎢錫銻等行業產業政策
㈥ 我國當前的產業政策是什麼
首先,了解一下產業政策的定義。國家產業政策是政府為了實現一定的經濟和社會目標而對產業的形成和發展進行干預的各種政策的總和。干預包括規劃、引導、促進、調整、保護、扶持、限制等方面的含義。產業政策的功能主要是彌補市場缺陷,有效配置資源;保護幼小民族產業的成長;熨平經濟震盪;發揮後發優勢,增強適應能力。
第二,我國產業政策的內容。
1、西部大開發。西部地區佔中國面積的2/3,和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相比,西部大部分地區人口較為稀少,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經濟較為落後。這些情況的存在,是各種復雜的社會歷史原因造成的。如果一個社會主義大國,一個發展中國家,東西部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甚至出現某些地區發展差距日益擴大的問題,是不正常的,必然會出現西部拖東部後腿,最終導致發展嚴重滯後,影響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全局。西部大開發是一項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有全新的發展思路和總體規劃。國家提出西部開發要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以生態環境保護為根本,以經濟結構調整、開發特色產業為關鍵,以依靠科技進步、培養人才為保障,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繁榮經濟、使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為出發點,在總體規劃下,循序漸進,遵循經濟規律實施,避免一哄而起。對於西部大開發,國家鼓勵類產業的各種經濟成份的內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從2001年至2010年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2、鼓勵非公經濟發展。放寬非公有制經濟市場准入,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財稅金融支持,完善對非公有制經濟的社會服務,維護非公有制企業和職工的合法利益,引導非公有制企業提高自身素質,改進政府對非公有制企業的監管,加強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指導和政策協調。
3、加快循環經濟發展。傳統經濟是「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直線過程,創造的財富越多,消耗的資源和產生的廢棄物就越多,對環境資源的負面影響也就越大。循環經濟則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互和諧,促進資源永續利用。 因此,循環經濟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經濟模式的根本變革。要努力做到:在資源開采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率;在資源消耗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廢棄物產生環節,要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在再生資源產生環節,要大力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在社會消費環節,要大力提倡綠色消費。
4、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包括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兩個方面。產業結構合理化是指各產業之間相互協調,有較強的產業結構轉換能力和良好的適應性,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並帶來最佳效益的產業結構,具體表現為產業之間的數量比例關系、經濟技術聯系和相互作用關系趨向協調平衡的過程;產業結構高級化,又稱為產業結構升級。是指產業結構系統從較低級形式向較高級形式的轉化過程。產業結構的高級化一般遵循產業結構演變規律,由低級到高級演進。
《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修正)》(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2011年3月2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國家發展改革委2011年第9號令,以下簡稱《目錄(2011年本)》),並於2011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類目錄規定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有關優惠政策,外商投資企業的設立及稅收政策等執行國家有關外商投資的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依據《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1年修訂)》。
第二,我國產業政策的特點。
1、規模化導向。中國產業政策的主要特徵之一是重視支持大企業發展,主要表現為保護和扶持在位的大型企業。出現了行政力量主導、推動國企強強聯合或以強帶弱。21世紀以來,「推動企業兼並重組、實施重點產業部門大企業集團戰略、提高中國工業產業國際競爭力」成為中國產業政策的主要內容。實施這類政策的理由往往是「充分利用規模經濟,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和「提高市場集中度,避免過度競爭」等。主要原因在於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的不協調。
2、抑制部分產業產能過剩和防止過度競爭。進入21世紀以來,抑制部分產業產能過剩成為中國產業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2004年以來,抑制產能過剩一直是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對被列入產能過剩行列的行業,原則上不再批准擴大產能的項目;對不符合產業政策要求、不按規定程序審批或核準的項目,一律不得通過企業債、IPO等方式進行融資等。
3、鼓勵企業兼並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鑒於中國絕大部分產業的集中度很低,產業政策鼓勵企業兼並重組、鼓勵提高集中度。「十一五」期間,政府大力推進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和兼並重組,支持優勢企業並購落後企業和困難企業。
4、鼓勵技術進步和創新。中國的產業技術政策既是產業政策的組成部分,又是技術政策的組成部分,幾乎涉及所有產業,因此也可看作是整個國家的技術政策,其重點隨產業發展及環境變化而動態調整。雖然不同階段的關注重點有所不同,但推進產業技術進步、創造有利於技術進步的環境、完善促進產業技術進步的法律法規體系,鼓勵創新、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始終是中國產業技術政策的主要內容。
5、多部門聯合行動及綜合性行政干預措施。中國產業政策的實施手段以行政性直接干預措施為主,且這些行政性干預措施往往是綜合性的,相關行業管理部門有時與質量管理、投資管理、環保、國土、金融甚至公檢法等部門採取聯合行動。這種「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標准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往往配以問責制,能較好調動多個相關部門,綜合應用產業、金融、土地和環保政策,因而確實能形成強大合力,對相關行業的產業結構、布局、市場格局乃至一些企業命運產生重大影響。
6、常常對微觀經濟進行直接行政干預。中國的產業政策也強調利用市場機制,但計劃經濟的強大慣性、國家干預主義的影響、部門利益和尋租動機等,使其具有過於強烈直接干預市場的特徵。具體表現為產業政策幾乎覆蓋國民經濟全部大類行業,針對單個行業的產業政策數量顯著增加,政策內容更細化、政策措施更具體;市場准入、項目審批、供地審批、貸款的行政核准、目錄指導、強制性淘汰落後產能等行政性直接干預措施進一步被強化。如產業結構政策或其實施細則依然會採用價格管制、強制命令等行政手段將資源配置到政府指定優先發展的產業部門;產業組織政策以行政手段為主,以「關停並轉」等強制性行政措施作為產業組織結構調整的手段;產業技術政策很具體地對特定技術、工藝進行選擇性扶持等。廣泛地直接干預市場、以政府選擇代替市場機制和限制競爭,導致產業結構、重點企業、技術路線等有時並非由市場主體自身行為決定,而是政府主導形成。
7、產業政策體系的多層級性。中國產業政策在體繫上是多層級的,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均可制定、實施影響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產業政策制定主體關繫上的層級屬性並不意味著產業政策一定統一。產業政策體系的多層級和產業政策多主體的性質,使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受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業等多個行為主體的影響與制約,利益關系復雜。
㈦ 《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等等政策文件, 哪裡可以看到原文
全文未發布,謝謝。一個字,等。
㈧ 產業布局政策應該包含哪些內容
一、 產業政策的概念、構成與作用 (一)概念 產業政策是政府為了實現一定的經濟和社會目標而對產業的形成和發展進行干預的各種政策的總和。 干預包括規劃、引導、促進、調整、保護、扶持、限制等方面的含義。 產業政策的功能主要是彌補市場缺陷,有效配置資源;保護幼小民族產業的成長;熨平經濟震盪;發揮後發優勢,增強適應能力。 (二)基本構成 產業政策包括產業組織政策、產業結構政策、產業技術政策和產業布局政策,以及其他對產業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政策和法規。 各類產業政策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交叉,形成一個有機的政策體系。 (三)作用 ☆是國家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 ☆抑制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 ☆制止部分行業盲目擴張 ☆有效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 ☆提升產業素質,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 二、近年來國家重大產業政策 (一) 目錄類 ☆ 《關於調整進口設備稅收政策的通知》(國發[1997]37號) ☆ 《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國家計委令第6號,1997年12月31日) (已廢止) ☆ 《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外經貿部令第7號,1997年12月31日) (已廢止) ☆《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國家經貿委、國家發展計劃委、外經貿部令第18號,2000年6月16日)(已廢止) ☆ 《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2000年修訂)》(國家發展計劃委、國家經貿委令第7號,2000年8月31日) (已廢止) ☆ 《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04年修訂)》(國家發改委、商務部令第24號,2004年11月30日) (二)限制淘汰類 ☆ 《工商投資領域制止重復建設目錄》(第一批)(國家經貿委令第14號,1999年8月9日) (已廢止) ☆ 《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第一批)(國家經貿委令第6號,1999年1月22日) (已廢止) ☆ 《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第二批) (國家經貿委令第16號,1999年12月30日) (已廢止) ☆ 《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第三批)(國家經貿委令第32號,2002年6月2日) (已廢止) 第一部分:產業政策 (三)行業類 ☆ 《摩托車生產准入管理辦法》(2002年11月30日,原國家經貿委令第43號) ☆ 《汽車產業發展政策》(2004年5月21日,國家發改委令第8號) ☆ 《鋼鐵產業發展政策》(2005年7月8日,國家發改委令第35號) ☆ 出台了水泥、電解鋁、焦炭、電石、鐵合金、煤炭、銅冶煉、鎢錫銻等行業產業政策 ☆ 出台了電石、鐵合金、焦化、電解金屬錳、銅冶煉等行業的准入條件。 (四)當前國家政策關注的熱點 1、西部大開發 ☆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若干意見》(國發[2004]6號,2004年3月11日) ☆ 《重慶市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渝委發[2001]26號,2001年9月) 第一條:就是對設立在我市的屬於國家鼓勵類產業的各種經濟成份的內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從2001年至2010年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2、非公經濟發展 《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5]3號,2005年2月19日) ☆放寬非公有制經濟市場准入 ☆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財稅金融支持 ☆完善對非公有制經濟的社會服務 ☆維護非公有制企業和職工的合法利益 ☆引導非公有制企業提高自身素質 ☆改進政府對非公有制企業的監管 ☆加強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指導和政策協調 3、循環經濟 《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國發[2005]22號,2005年7月2日) ☆發展循環經濟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 要目標 ☆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工作和重點環節 ☆加強對循環經濟發展的宏觀指導 ☆加快循環經濟技術開發和標准體系建設 ☆建立和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機制 ☆堅持依法推進循環經濟發展 ☆加強對發展循環經濟工作的組織和領導 國家發改委出台了《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指導目錄》(發改能源[2005]2517號,2005年11月29日) 提出了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和水能等六個領域的88項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和系統設備/裝備製造項目 對於《目錄》中具備規模化推廣利用的項目,國務院相關部門將制定和完善技術研發、項目示範、財政稅收、產品價格、市場銷售和進出口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4、產業結構調整 《國務院關於發布實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的決定》(國發[2005]40號文,2005年12月2日) 國家發改委配套出台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5年本)》(發改委令第40號) 成為我國「十一五」時期產業結構調整一個綱領性文件。 。 《暫行規定》和《指導目錄》的出台實施,原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發布的《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2000年修訂)》、原國家經貿委的《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和《工商投資領域制止重復建設目錄(第一批)》同時廢止。 對依據《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2000年修訂)》執行的有關優惠政策,調整為依據《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類目錄執行。 外商投資企業的設立及稅收政策等執行國家有關外商投資的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即仍然依據《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04年修訂)》。
㈨ 國家產業政策
一、 產業政策的概念、構成與作用
(一)概念
產業政策是政府為了實現一定的經濟和社會目標而對產業的形成和發展進行干預的各種政策的總和。
干預包括規劃、引導、促進、調整、保護、扶持、限制等方面的含義。
產業政策的功能主要是彌補市場缺陷,有效配置資源;保護幼小民族產業的成長;熨平經濟震盪;發揮後發優勢,增強適應能力。
(二)基本構成
產業政策包括產業組織政策、產業結構政策、產業技術政策和產業布局政策,以及其他對產業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政策和法規。
各類產業政策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交叉,形成一個有機的政策體系。
(三)作用
☆是國家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
☆抑制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
☆制止部分行業盲目擴張
☆有效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
☆提升產業素質,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
二、近年來國家重大產業政策
(一) 目錄類
☆ 《關於調整進口設備稅收政策的通知》(國發[1997]37號)
☆ 《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國家計委令第6號,1997年12月31日) (已廢止)
☆ 《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外經貿部令第7號,1997年12月31日) (已廢止)
☆《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國家經貿委、國家發展計劃委、外經貿部令第18號,2000年6月16日)(已廢止)
☆ 《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2000年修訂)》(國家發展計劃委、國家經貿委令第7號,2000年8月31日) (已廢止)
☆ 《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04年修訂)》(國家發改委、商務部令第24號,2004年11月30日)
(二)限制淘汰類
☆ 《工商投資領域制止重復建設目錄》(第一批)(國家經貿委令第14號,1999年8月9日) (已廢止)
☆ 《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第一批)(國家經貿委令第6號,1999年1月22日) (已廢止)
☆ 《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第二批) (國家經貿委令第16號,1999年12月30日) (已廢止)
☆ 《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第三批)(國家經貿委令第32號,2002年6月2日) (已廢止)
第一部分:產業政策
(三)行業類
☆ 《摩托車生產准入管理辦法》(2002年11月30日,原國家經貿委令第43號)
☆ 《汽車產業發展政策》(2004年5月21日,國家發改委令第8號)
☆ 《鋼鐵產業發展政策》(2005年7月8日,國家發改委令第35號)
☆ 出台了水泥、電解鋁、焦炭、電石、鐵合金、煤炭、銅冶煉、鎢錫銻等行業產業政策
☆ 出台了電石、鐵合金、焦化、電解金屬錳、銅冶煉等行業的准入條件。
(四)當前國家政策關注的熱點
1、西部大開發
☆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若干意見》(國發[2004]6號,2004年3月11日)
☆ 《重慶市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渝委發[2001]26號,2001年9月)
第一條:就是對設立在我市的屬於國家鼓勵類產業的各種經濟成份的內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從2001年至2010年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2、非公經濟發展
《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5]3號,2005年2月19日)
☆放寬非公有制經濟市場准入
☆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財稅金融支持
☆完善對非公有制經濟的社會服務
☆維護非公有制企業和職工的合法利益
☆引導非公有制企業提高自身素質
☆改進政府對非公有制企業的監管
☆加強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指導和政策協調
3、循環經濟
《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國發[2005]22號,2005年7月2日)
☆發展循環經濟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 要目標
☆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工作和重點環節
☆加強對循環經濟發展的宏觀指導
☆加快循環經濟技術開發和標准體系建設
☆建立和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機制
☆堅持依法推進循環經濟發展
☆加強對發展循環經濟工作的組織和領導
國家發改委出台了《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指導目錄》(發改能源[2005]2517號,2005年11月29日)
提出了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和水能等六個領域的88項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和系統設備/裝備製造項目
對於《目錄》中具備規模化推廣利用的項目,國務院相關部門將制定和完善技術研發、項目示範、財政稅收、產品價格、市場銷售和進出口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4、產業結構調整
《國務院關於發布實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的決定》(國發[2005]40號文,2005年12月2日)
國家發改委配套出台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5年本)》(發改委令第40號)
成為我國「十一五」時期產業結構調整一個綱領性文件。
。 《暫行規定》和《指導目錄》的出台實施,原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發布的《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2000年修訂)》、原國家經貿委的《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和《工商投資領域制止重復建設目錄(第一批)》同時廢止。
對依據《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2000年修訂)》執行的有關優惠政策,調整為依據《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類目錄執行。
外商投資企業的設立及稅收政策等執行國家有關外商投資的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即仍然依據《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04年修訂)》。
㈩ 產業結構和政策,有什麼具體內容啊
第十三章 產業結構及政策 產業結構及政策 第一節 產業及產業結構 第二節 產業結構演進規律 第三節 產業結構優化 第四節 產業結構政策 產業結構及政策 本章主要介紹了產業結構理論及產業結構政策的主要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了產業結構理論及產業結構政策的主要內容。 分為四節: 分為四節: 在第一節中, 在第一節中,首先介紹了產業的概念及產業的分類 ; 在第二節中,主要介紹產業結構演進的一些基本規律; 在第二節中,主要介紹產業結構演進的一些基本規律; 第三節是關於產業結構優化的內容; 第三節是關於產業結構優化的內容; 第四節是產業結構政策的介紹。 第四節是產業結構政策的介紹。 產業及產業結構 產業與產業分類 產業與產業的形成 產業是進行同類經濟活動組織的總和, 產業是進行同類經濟活動組織的總和,是具有某種同一屬性組織 的集合。 的集合。 產業的產生、形成和發展是同社會分工的產生與發展相聯系的。 產業的產生、形成和發展是同社會分工的產生與發展相聯系的。 經過人類社會的三次大分工,形成了農業、手工業和古老的商業。 經過人類社會的三次大分工,形成了農業、手工業和古老的商業。 產業及產業結構 三次產業分類法 費希爾首先提出,人類的經濟活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與此相對應, 費希爾首先提出,人類的經濟活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與此相對應, 也就有了三次產業的劃分: 也就有了三次產業的劃分: 第一次產業就是農業和畜牧業,包括採掘業。 第一次產業就是農業和畜牧業,包括採掘業。 業就以製造業為其核心,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 第二次產 業就以製造業為其核心,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並提供 物質資料的生產部門。 物質資料的生產部門。 第三次產業就是服務業。 第三次產業就是服務業。 克拉克大分類法 產業及產業結構 標准產業分類法 標准產業分類法是一般由政府的權威機構進行編制並頒布,具有權威 標准產業分類法是一般由政府的權威機構進行編制並頒布, 性、涵蓋性和實用性等三個方面的要求的分類方法 。 我國自1985年依據三次產業分類法編制了第一次標准產業分類後, 年依據三次產業分類法編制了第一次標准產業分類後, 我國自 年依據三次產業分類法編制了第一次標准產業分類後 前後經過了4次修訂 次修訂, 前後經過了 次修訂,目前實施的標准產業分類標准以四個層次將我 國國民經濟活動中的產業進行了劃分。 國國民經濟活動中的產業進行了劃分。 產業及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系統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在其經濟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技術經濟聯系,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在其經濟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技術經濟聯系, 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一些比例關系。 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一些比例關系。 一個經濟社會的產業結構可以看作是一個社會系統。 一個經濟社會的產業結構可以看作是一個社會系統。這個產業結 構系統,具有一般系統所共有的特性,如系統性、層次性、 構系統,具有一般系統所共有的特性,如系統性、層次性、有序 性等等。 性等等。 產業及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的各種表象 產出結構 作為資源轉換系統的產業結構的產出所構成的比例關系, 作為資源轉換系統的產業結構的產出所構成的比例關系,就是所 謂的產出結構,常見的產出結構,是以產值(增加值) 謂的產出結構,常見的產出結構,是以產值(增加值)為計量單 位的。因此,通常也稱其為產值結構。 位的。因此,通常也稱其為產值結構。 勞動力結構 資本結構 資本結構是一個比勞動力結構更為全面地反映投入要素結構的表 但在現實中,資本結構的使用率反而不及勞動力結構。 象,但在現實中,資本結構的使用率反而不及勞動力結構。 需求結構 產業結構演進規律 配第- 配第-克拉克定律 配第對不同產業收入的描述,揭示了產業間收入相對差異的規律 配第對不同產業收入的描述, 性,被後人稱之為配第定律。 被後人稱之為配第定律。 克拉克在其研究成果之上,提出了配第-克拉克定律:隨著時間的 克拉克在其研究成果之上,提出了配第-克拉克定律: 推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推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從事農業的人數相對於從事製造業的人數趨 於下降,進而從事製造業的人數相對於服務業的人數趨於下降。 於下降,進而從事製造業的人數相對於服務業的人數趨於下降。而勞 動力在產業之間變化移動的原因是由經濟發展中各產業間的收入出現 了相對差異所造成的。 了相對差異所造成的。 產業結構演進規律 庫茲涅茨法則 庫茲涅茨提出了庫茲涅茨法則: 庫茲涅茨提出了庫茲涅茨法則: 農業部門的相對比重,無論在產值結構方面還是在勞動力結構方面, 農業部門的相對比重,無論在產值結構方面還是在勞動力結構方面, 都處於不斷的下降之中; 都處於不斷的下降之中; 工業部門的產值相對比重和勞動力相對比重是趨向上升的, 工業部門的產值相對比重和勞動力相對比重是趨向上升的,但其上 升的速度則不一致。與產值的相對比重相比,勞動力的相對比重顯得 升的速度則不一致。與產值的相對比重相比, 基本穩定或上升相當緩慢。 基本穩定或上升相當緩慢。 在服務業方面, 在服務業方面,無論是產值的相對比重還是勞動力的相對比重與工 業部門一樣,具有上升的趨向。但在上升的速度上卻與工業部門不同, 業部門一樣,具有上升的趨向。但在上升的速度上卻與工業部門不同, 勞動力的相對比重要大於產值相對比重。 勞動力的相對比重要大於產值相對比重。 產業結構演進規律 霍夫曼定律 如果將消費資料工業凈產值與資本資料工業凈產值之比稱之為霍夫曼 系數,霍夫曼定律表明,隨著工業化的進程, 系數,霍夫曼定律表明,隨著工業化的進程,霍夫曼系數是不斷下降 的。 根據霍夫曼系數的變化趨勢,把工業化的過程分為了四個階段。 根據霍夫曼系數的變化趨勢,把工業化的過程分為了四個階段。 產業結構演進規律 高加工度化過程 所謂的高加工度化,是指在重工業化的過程中, 所謂的高加工度化,是指在重工業化的過程中,工業結 構表現出的以原材料工業為中心轉向以加工裝配工業為中 心的發展趨勢。 心的發展趨勢。 高加工度化過程體現了工業經濟不斷從粗放式增長向集 約式增長的轉變。 約式增長的轉變。 產業結構演進規律 經濟服務化趨勢 對世界主要工業化國家的產業結構的實證的研究結果與庫茲涅茨 法則的結論並不相符: 法則的結論並不相符: 這些國家的第一次產業,無論是勞動力還是國民收入的相對比重, 這些國家的第一次產業,無論是勞動力還是國民收入的相對比重, 年代以來下降的勢頭都有所減緩; 自70年代以來下降的勢頭都有所減緩;第二次產業的相對比重,在 年代以來下降的勢頭都有所減緩 第二次產業的相對比重, 70年代以後也都出現了下降的趨勢。工業,特別是傳統的製造業在國 年代以後也都出現了下降的趨勢。 年代以後也都出現了下降的趨勢 工業, 民經濟中的作用正在逐步下降; 民經濟中的作用正在逐步下降;第三次產業則顯示出了強勁的上升趨 其比重已佔到了整個國民經濟的一半以上,一個被稱之為「 勢,其比重已佔到了整個國民經濟的一半以上,一個被稱之為「經濟 服務化」 服務化」的時代已悄然來到。 產業結構優化 產業結構的合理化 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是產業結構優化的一個重要的內容,也是產業結 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是產業結構優化的一個重要的內容, 構高級化的基礎。 構高級化的基礎。 關於判斷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標准, 關於判斷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標准,目前常見的主要是從以下五個方 面加以考察, 標准結構」的差異; 面加以考察,即 ⑴ 與「標准結構」的差異;⑵ 對市場需求的適應程 產業間均衡的比例關系; 對資源的合理使用; 度;⑶ 產業間均衡的比例關系;⑷ 對資源的合理使用;⑸ 可持續地 發展。 發展。 產業結構優化 與「標准結構」的差異 標准結構」 庫茲涅茨和錢納里等人,統計回歸出產業結構的「 庫茲涅茨和錢納里等人,統計回歸出產業結構的「標准發展模 這些「標准發展模式」 式」。 這些「標准發展模式」是大多數國家產業結構演進軌跡的綜 合描述,反映了產業結構演進過程的某種規律。 合描述,反映了產業結構演進過程的某種規律。 如果某一產業結構系統在其發展過程中與「標准結構」 如果某一產業結構系統在其發展過程中與「標准結構」產生了一定 的差距,可以認定這一系統違背了產業結構發展的規律, 的差距,可以認定這一系統違背了產業結構發展的規律,其內部的結 構是不合理的;反之,如果一個特定系統在發展到一定階段時, 構是不合理的;反之,如果一個特定系統在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其內 部結構恰好與「標准結構」相符, 部結構恰好與「標准結構」相符,可認定這一系統與產業結構發展的 共同規律是吻合的,其結構也是合理的。 共同規律是吻合的,其結構也是合理的。 產業結構優化 對市場的適應程度 產出結構對市場需求結構的適應程度為檢驗一產業結構系統是否 合理時,應當注意的是: 合理時,應當注意的是: 由於市場需求的易變性和產出結構相對的滯後性及剛性等特點, ⑴ 由於市場需求的易變性和產出結構相對的滯後性及剛性等特點, 產出結構和完全地適應市場的需求結構,會存在一定的偏差。 產出結構和完全地適應市場的需求結構,會存在一定的偏差。 產出結構和市場需求結構間的偏差通常表現為兩種形式, ⑵ 產出結構和市場需求結構間的偏差通常表現為兩種形式,即總 量偏差和結構偏差。 量偏差和結構偏差。 產出結構對市場需求的適應一般可通過產品儲備、 ⑶ 產出結構對市場需求的適應一般可通過產品儲備、生產能力儲 備和生產能力調整的方式給予調整和解決, 備和生產能力調整的方式給予調整和解決,但這三種調整方式在適應 程度和適應時間上是不同的。 產業結構優化 對資源的合理使用 對資源的合理使用,一般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含義: 對資源的合理使用,一般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提高資源 的使用效率。二是充分利用各種資源。 的使用效率。二是充分利用各種資源。 一個特定的產業結構系統,其要素就是各個不同的產業。這些產 一個特定的產業結構系統,其要素就是各個不同的產業。 業之間的技術經濟聯系,便構成了系統的結構。特定的結構, 業之間的技術經濟聯系,便構成了系統的結構。特定的結構,決定 了系統特定的功能。 了系統特定的功能。 對於一特定的產業結構系統而言, 對於一特定的產業結構系統而言,可利用的資源一般有兩類獲取 渠道,即系統內部的資源和系統外部的資源。 渠道,即系統內部的資源和系統外部的資源。 產業結構優化 可持續發展 所謂的「可持續發展」 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 所謂的「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 人滿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人滿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根據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合理的產業結構應當是: 根據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合理的產業結構應當是: 首先強調了發展,滿足當代人的基本需求是放在第一位的. ⑴ 首先強調了發展,滿足當代人的基本需求是放在第一位的 當前的發展必須考慮到後代人將來的發展需要, ⑵ 當前的發展必須考慮到後代人將來的發展需要,不能為了目前 的過度需求而進行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式的生產。 的過度需求而進行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式的生產。 產業結構優化 產業結構的高級化 產業結構的演變是一個不斷地從低級向高級轉變的過程,是經濟發 產業結構的演變是一個不斷地從低級向高級轉變的過程, 展的歷史和邏輯序列順向演進的過程,我們就稱之為產業結構的高級 展的歷史和邏輯序列順向演進的過程 我們就稱之為產業結構的高級 化過程。 化過程。 「標准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判斷 標准結構」 庫茲涅茨、錢納里、賽爾奎因等人所歸納總結的「標准結構」 庫茲涅茨、錢納里、賽爾奎因等人所歸納總結的「標准結構」 被稱之為是產業結構的「發展型式」 被稱之為是產業結構的「發展型式」。 產業結構高級化可表現為四個方面的內容: 產業結構高級化可表現為四個方面的內容:⑴ 產值結構的高級 資產結構的高級化。 技術結構的高級化。 化。⑵ 資產結構的高級化。⑶ 技術結構的高級化。⑷ 勞動力結 構的高級化。 構的高級化。 產業結構優化 以產值結構為指標的「標准結構」 賽爾奎因和錢納里在分析產業結構高級化時所使用的,以產值結構 為指標的「標准結構」,被稱之為賽爾奎因-錢納里模式。 以勞動力結構為指標的「標准結構」 勞動力在不同產業間的分布,就形成了勞動力結構。通過勞動力結 構來觀察產業結構,有一些理論方面的問題值得注意:⑴ 勞動力作為 產業結構系統的投入,只是諸多投入要素之一。僅從勞動力要素一個 方面來觀察產業結構,繼而衡量其高級化有失全面性。⑵ 不同的勞動 力具有相當的異質性。⑶ 勞動力要素的市場流動問題也是在選用勞動 力結構指標時應當考慮的一個問題。 產業結構優化 相似比較與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判斷 相似比較是以另一個產業結構系統為參照系來評價和判別一個產 業結構系統的高級化。關鍵是構造一個關系式: 業結構系統的高級化。關鍵是構造一個關系式: rAB=∑in u Ai u /[( n Bi/[(∑i u 2)(∑ n Ai )(∑i u Bi 2)]1/2 被判別的產業結構系統為A,作為參考系的產業結構系統為 , 被判別的產業結構系統為 ,作為參考系的產業結構系統為B,Ui 為產業i在整個產業結構系統中的比例 自然, 在整個產業結構系統中的比例。 為產業 在整個產業結構系統中的比例。自然,UAi和UBi分別表示 和 分別表示 了產業i在產業結構系統 和產業結構系統B中的比例 在產業結構系統A和產業結構系統 中的比例。 了產業 在產業結構系統 和產業結構系統 中的比例。且 ∑i n ui =1 產業結構政策 主導產業的選擇政策 主導產業的特徵 所謂的主導產業, 所謂的主導產業,是指對一個產業結構系統的未來發展具有決 定性引導作用的產業。 定性引導作用的產業。 主導產業的特徵包括: 主導產業的特徵包括: 具有較強的關聯效應。 具有較強的關聯效應。 能夠創造出新的市場需求。 能夠創造出新的市場需求。 能夠迅速吸收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 能夠迅速吸收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創造較高的生產效率和更 多的附加價值。 多的附加價值。 產業結構政策 主導產業的選擇基準 關聯強度基準 赫希曼 在利用關聯強度基準選擇主導產業時,可以利用感應度系數和影 在利用關聯強度基準選擇主導產業時, 響力系數對各產業進行選擇。 響力系數對各產業進行選擇。 收入彈性基準 筱原三代平 應選擇收入彈性較大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 應選擇收入彈性較大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 某產業的收入彈性 = 該產業產出的人均需求增長率 / 人均國民收 入增長率 生產率上升率基準 筱原三代平 應當選擇技術進步速度較快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 應當選擇技術進步速度較快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 產業結構政策 幼小產業的扶植政策 所謂的幼小產業,是指在工業後發國家的產業結構體系中,相對於 所謂的幼小產業,是指在工業後發國家的產業結構體系中, 工業先行國家成熟的同行產業而言,處於「幼小稚嫩」階段的產業。 工業先行國家成熟的同行產業而言,處於「幼小稚嫩」階段的產業。 李斯特是早期主張對本國幼小產業進行保護扶植的代表人物。 李斯特是早期主張對本國幼小產業進行保護扶植的代表人物。 二戰後,主要的扶植政策手段包括: 二戰後,主要的扶植政策手段包括: 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保護政策。 ⑴ 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保護政策。 財政和稅收的傾斜政策。 ⑵ 財政和稅收的傾斜政策。 ⑶ 金融和信貸的優惠政策。 金融和信貸的優惠政策。 技術的支持政策。 ⑷ 技術的支持政策。 直接規制等產業組織政策。 ⑸ 直接規制等產業組織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