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生物產業的發展歷程
生物產業是最古老的產業,也是最現代的產業。人類最早開始認識生物與人體自身,開始了農耕漁牧與醫療衛生、食品餐飲等生物技術與產業發展,生物技術的進展導致生物產業的技術升級,從生物工藝學到生物技術學,20世紀誕生了生物工程學,從發酵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到基因工程,基因重組技術的發展導致了生物技術革命,還生物信息學、計算機技術進步,後基因組時代又興起了系統生物工程與合成生物學技術,進入了人工生命系統設計與納米生物技術時代,從而開啟了21世紀的細胞工廠與生物反應器、生物計算機研發,將帶來新的一輪產業革命,在生物資源的開發形成生物材料、生物能源與生物信息技術的產業化未來。
❷ 百度發展史
網路發展史:
為推動中國數百萬中小網站的發展,網路藉助超大流量的平台優勢,聯合所有優質的各類網站,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網路聯盟,使各類企業的搜索推廣、品牌營銷的價值、覆蓋面均大面積提升。與此同時,各網站也在聯盟大家庭的互助下,獲得最大的生存與發展機會。
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網路在業界率先實現移動化轉型,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機遇。通過開放地連接傳統行業的3600行,網路從「連接人和信息」延伸到「連接人和服務」,讓網民直接通過網路移動產品獲得服務。
目前,網路正通過持續的商業模式和產品、技術創新,推動金融、醫療、教育、汽車、生活服務等實體經濟的各行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發展,為推動經濟創新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揮積極作用。
作為國內的一家知名企業,網路也一直秉承「彌合信息鴻溝,共享知識社會」的責任理念,堅持履行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
成立來,網路利用自身優勢積極投身公益事業,先後投入巨大資源,為盲人、少兒、老年人群體打造專門的搜索產品, 解決了特殊群體上網難問題,極大地彌補了社會信息鴻溝問題。
此外,在加速推動中國信息化進程、凈化網路環境、搜索引擎教育及提升大學生就業率等方面,網路也一直走在行業領先的地位。
2011年初,網路還捐贈成立網路基金會,圍繞知識教育、環境保護、災難救助等議題,更加系統規范地管理和踐行公益事業。
網路從不滿足於自身取得的成績,也從未停止發展的步伐,自2005年在納斯達克上市以來,截至2015年,網路的市值已達 800億美元。
如今,網路已經發展成一家國際性企業,在日本、巴西、埃及中東地區、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建立分公司, 未來,網路將覆蓋全球50%以上的國家,為全球提供服務。
多年來,網路董事長兼CEO李彥宏,率領網路人所形成的「簡單可依賴」的核心文化,深深地植根於網路。這是一個充滿朝氣、求實坦誠的公司,以技術改變生活,推動人類的文明與進步,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為己任,正朝著更為遠大的目標而邁進。
2019年1月17日,公司明確願景為:成為最懂用戶,並能幫助人們成長的全球頂級高科技公司。
2019年1月17日下午,網路與中央電視台舉辦聯合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網路和2019年《春節聯歡晚會》達成獨家互動合作。
(2)產業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網路公司的財報數據:
2015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網路營收為186.9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3.1%,其中移動營收佔比持續上升達到56%;2015年全年網路總營收為663.8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5.3%,業績超出華爾街預期。網路股價盤後大漲11.24%,收盤報176美元。
2016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移除去哪兒影響,網路第四季度營收為182.12億人民幣(約合26.23億美元),與去年同期持平,其中移動營收佔比65%。
2016年度總營收為705.49億人民幣(約合101.61億美元),同比增長11.9%。網路2016年第四季度業績符合華爾街預期。
2017年四季度,網路營收為236億元人民幣(約合36.2億美元),同比增長29%,其中移動營收佔比持續上升至76%。2017年全年網路總營收為848億元人民幣(約合130.3億美元),同比增長20%。
2017年四季度業績與全年業績均超出華爾街預期。移除網路移動游戲與網路外賣影響,網路預計在2018年第一季度,網路的凈收入總額將會介於198.6億元人民幣(約合30.5億美元)到209.7億元人民幣(約合32.2億美元),同比增長29%至36%。這一指標同樣超出華爾街預期。
2018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數據顯示,本季度網路營收272億元人民幣(約合39.6億美元),同比增長22%,超出華爾街預期;凈利潤21億元(約合3.03億美元)。2018年度總營收為1,023億人民幣(約合148.8億美元)。
❸ 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歷程
嚴格按照中學歷史課本來說:
1。誕生:19世紀60-70年代,隨著外國資本的進入和洋務運動的開展,一些中國民族工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通商口岸建立起來。
2。第一次發展高峰:1895年之後。由於《馬關條約》的影響,外國資本大量湧入,清政府為了解決財政困難逐漸放棄「抑商」政策,鼓勵興辦工廠,民族資本快速擴大(雖然還是不大);
3.「黃金時代」:1911年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在最初幾年為建立工業做出了很多努力。廣大工業和商業工作者以及對革命感到興奮的愛國華僑積極投入。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外,外國公司放鬆了對中國民族工業的鎮壓和排斥。在戰爭期間,對許多出口商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內外因素使民族工業迅速發展;
4.春末: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所有國家的首都都回來了,許多國有企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甚至破產。一些戰時出口熱點消失,國家產業陷入蕭條;
5.第二個發展高峰:過去十年,南京國民政府採取了許多措施來鼓勵經濟發展,進行經濟改革,在國家統一後,政局相對穩定(事實上,它可能是不是很穩定),民族工業再次發展起來。許多經濟數據此後多年未被更新;
6.嚴重罷工:1937年全面戰爭爆發。戰爭的巨大破壞摧毀了一個在緊急情況下無法行動的民族工業。許多企業被日本人和日本人抓住了。在國民黨區,由於戰時制度的實施,經濟監管得到加強,一些官僚機器遭到勒索,民族工業難以擁有良好的發展環境;
7。崩潰:抗戰結束後美貨又大量湧入,國貨受到擠壓。戰火頻仍,國民政府對民族企業的盤剝越發嚴重,惡性通貨膨脹更是令民族企業陷入絕境。
民族工業是中國人在現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建立的機器製造業。 洋務運動建立的軍民企業應屬於民族工業。 中國的資本主義民族工業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 造船業是中國最早的民族工業。 1865年,江南造船廠的前身 - 江南機械製造局的成立,開啟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歷史。
(1)建國初期(1949-1952),有利於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經濟在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領導下,得到恢復和發展。
(2)在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實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利用,限制和轉化方式,採取了一系列加工訂單,統一采購和承銷,分銷和銷售,公私合作夥伴關系。 個體企業,整個行業的公私合作夥伴關系以及固定利率的支付。 國家資本主義從低到高的過渡形式成功地實現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和資產階級的和平救贖。
(3)到1956年底,中國基本上完成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此,民族工業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❹ 世界煤炭產業的歷史發展
人類對煤炭的認識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古中國、希臘、古羅馬等地都有使用煤炭的記錄。距今大約2000多年前,古希臘開始開采和利用煤炭,而中國早在6800~7200年以前,煤炭就被發現和利用作為燃料,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國家。但是,由於生產力的限制,此時對煤炭的認識尚處於早期,柴草是當時最主要的能源。
直到17世紀後,隨著手工業的蓬勃發展,木柴作為燃料越來越滿足不了人類日益增長的需求,煤炭真正得到廣泛利用,取代木柴成為世界的主要能源。
18世紀開始,煤炭成為西方國家的主要工業和運輸能源。早期工業化國家發達的煤炭產業,為工業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大量能源,為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蒸汽機的推廣旦喚,冶金工業的勃興及交通運輸的發展,都需要大量的煤炭。因此,各國幾乎都在產業革命的同時,迅速興起近代煤炭工業。18世紀中葉由於工業革命的進展,英國對煉鐵用焦炭的需要量大幅度地增加,煉焦爐應運而生。
隨著鋼鐵工業的興盛,西方工業國家,尤其是英國,迎來了「煤鋼時代」。此時英國的主要煤礦產區大都經歷了一個鋼鐵行業耗煤量占煤炭總產量的一半甚至七八成的時段,模罩凱但是其峰值大多出現在1870年之前。
伴隨著能源消耗和產業轉型,煤炭產業在20世紀初迎來了繁榮時期。二戰前,煤炭生產集中在美、英、德和(前)蘇聯,合佔世界總產量的3/4。1913年,世界煤炭產量13.20億t,佔世界一次能源總產量的92.2%,比1860年增加7倍,從而進入了能源「煤炭時代」。
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大批煤礦被關閉,眾多礦工被解僱,這又引發了不斷的煤礦工人罷工。與此同時石油的大量開發,又奪走了許多煤炭市場,迫使煤炭產量出現了下降和徘徊局面。20世紀30年代,煤炭產業進入了最暗淡、最困難的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加速了美國經濟的復興,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中期,美國煤炭產量迅速回升,支持了美國的戰爭和戰後歐洲的復興。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及大戰期間,煤化工也取得了全面而迅速的發展。1950年,世界煤炭產量比1913年增長39.8%,達18.18億t,佔世界能源消費的62.3%。
20世紀50年代開始,煤炭在工業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不斷式微,煤鋼時代的幾個傳統大國在二戰後也都不復當年之輝煌。新興的美國和石油一起逐漸成為世界的主導力量,天然氣與核能也在總的能源利用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總體而言,1950~1973年,是石油的黃金時代,其間煤炭產業發展緩慢。1951~1974年,是煤炭生產的蕭條時期,20多年間煤炭產量只增加12.2%。一些傳統煤炭生產國棄煤開油,西方國家的煤炭工業一度衰落。由於大量廉價石油和天然氣的開采,除煉焦工業隨鋼鐵工業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外,工業上大規模由煤製取氣體燃料的生產暫時中止,不少工業化國家用天然氣代替了民用煤氣。以石油和天然氣為原料的石油化工飛速發展,致使以煤為基礎的乙炔化學工業的地位大大降低。
進入20世紀70年代末,石油危機使煤炭工業重現生機,產量加速增長,生產和利用都有很大發展。1980年煤炭產量達37.89億t,比1970年增長29.3%;1989年世界煤炭產量達48.8億t,比1976年增加50%;1990年世界煤產量達47.167億t,為悶哪歷史最高水平,比1980年增長59.4%。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世界煤炭生產發生戲劇性的變化,由20世紀80年代的高速增長變為負增長,1996年產量為46.3億t,比1990年下降1.8%。主要原因是:前蘇聯經濟嚴重滑坡,煤產量陡降,從1990年的7.03億t降至1996的4.192億t,下降40.5%;西歐國家逐步取消煤炭生產補貼,導致產量大幅下降,英國從1990年的0.944億t降至1996年的0.505億t,下降46.5%,德國從3.975億t降至2.351億t,下降45.8%;全球環境浪潮的沖擊,使發達國家煤炭需求減少,OECD國家煤炭總需求量從1990年的13.552億t煤當量減至1996年的13.35億t煤當量,減少1.5%;世界第1和第3產煤國中國和印度煤產量增長速度趨緩。此外,曾是世界主要產煤國的法國和日本,煤炭工業即將消失,1996年產量已分別降到990萬t和650萬t。
進入21世紀,縱觀當今世界各主要產煤國的煤炭工業,煤炭企業的發展正逐步走向集團化、集約化、信息化和國際化。除中國外,目前世界主要產煤國家的前4家煤炭企業的市場佔有率均在40%以上(美國45.8%、南非62%、澳大利亞64%),單井平均生產規模200萬t左右(德國280萬t、波蘭200萬t、英國180萬t)。
EIA近期發布的一篇報道稱:作為世界第一大煤炭生產國,2010年,中國的煤炭產量幾乎佔了世界煤炭產量的50%,是世界第二大煤炭生產國美國煤炭產量的3倍之多,差不多是繼中國之後十大煤炭生產國的產量之和。世界排名前五的中國、美國、印度、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煤炭生產佔了全球煤炭總產量的75%,總產量增長佔到了98%;而世界其他國家煤炭增長僅佔7%。2000~2010年間,全球煤炭產量上漲了66%,年產量一度超過80億t。
❺ 中國的不銹鋼產業發展歷史
中國不銹鋼的發展歷史
1、從「一九九七年由當時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冶金工業部」組成聯合調研組進行調研,就促進我國不銹鋼發展並制定長遠規劃起,至今已有十個年頭了,十年中我國不銹鋼產業得到飛速的發展,特別是近五年,年增長速度超過30%, 2006年我國產不銹鋼561萬t,鋼材644萬t,表觀消費量達到711萬t 左右。 我國已是世界上第一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2006年全世界不銹鋼產量估計在2600萬t,我國的產量佔了1/4。特別是2006年又是近幾年我國不銹鋼增幅最大的一年,從2005年的370萬t增到561萬t,凈增近200萬噸,其中太鋼和上鋼一廠增產75萬t,太鋼由92.5萬t達到110.9萬t,上鋼一廠由56萬t達到113萬t。
張家港浦項當年投產即產鋼23萬t,酒鋼2006年進入正常生產,產鋼17萬t ;此外原有上鋼五廠、東北特鋼集團、長城、西寧等特殊鋼廠也比2005年增產15%,僅就上述重點國營企業不銹鋼的增產即達120萬t,至於民營不銹鋼企業遠不止增產70萬t,所以2006年全國不銹鋼增產近200萬t數字統計偏低,尤其是民營企業,也就是說2006年全國生產不銹鋼遠不止560萬t,大概在560-600萬t之間。2006年我國不銹鋼的大增產從根本上扭轉了我國不銹鋼消費以進口鋼材為主的局面。
2、一大批現代化的不銹鋼企業建成投產。由於我國不銹鋼產業基礎薄弱,長期以來僅有太鋼及幾個老的特殊鋼廠生產少量不銹鋼,數量品種都不能滿足需要,主要用在軍工及化工等方面,使用范圍也很有限。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供需矛盾越來越大,國內生產能力嚴重不足,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不得不大量依靠進口解決,特別是板材,在近15年的不銹鋼材進口統計中,板帶材的比例一直達到80%以上,2005年進口不銹鋼材達到了創紀錄的305萬t。(當然其中包括了部分國內合資、獨資企業生產冷軋板進口的熱軋原板在內)。 為了擺脫長期依賴進口不銹鋼解決國內需求的被動局面,國家經貿委、國家計委、冶金工業部,通過調研製定了鼓勵發展我國不銹鋼產業的政策,並在1999年起的具體建設項目安排上支持了太鋼、上鋼一廠兩個國內重點不銹鋼企業,隨著當時國內不銹鋼市場需求的不斷上漲和不銹鋼產品的高效益,同時吸引了不少國內資金投入到不銹鋼建設中,先後有上海克虜伯、張家港浦項、寶新、聯眾、酒鋼等建成了一批有一定規模的不銹鋼廠,這批企業以板材為主,從冶煉到冷軋,設備先進,工藝完整,可以說配置了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技術,這批企業今年即將建成,總能力超過700萬t。它們的建成投產將基本上解決我國不銹鋼板材數量和品種問題。特別是一些高質量、高檔次的光亮板、拋光板、花紋板以及特殊用途的板材等等。由於這些企業工藝裝備配套完整,除生產300系列產品外將會大大提高我國400系列及雙相不銹鋼材品種的比例。廣州聯眾的冶煉部分在試生產中,酒鋼的熱軋、冷軋不銹鋼板酸洗退火線今年建成。
3、民營不銹鋼企業在我國一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受市場的刺激,近幾年它的發展非常快,應該說在滿足市場需求方面,由於民營機制的靈活性已走在了大企業的前面,在上述幾個以板材為主的大企業建成之前,民營不銹鋼產量基本上保持在全國產量50%的比例。市場急需不銹鋼,國營大廠項目遲遲上不來,民營廠抓住機遇,先以窄帶鋼、無縫管、焊管等品種佔領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取得了豐厚的利潤,反過來又促進自身的滾動發展和產品工藝裝備的升級換代。我們不能求全責備民營不銹鋼企業落後,應該說在我國不銹鋼快速發展中,民營廠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先解決有無,再進一步提高質量。
4、原材料漲價,加大了不銹鋼的生產成本,致使不銹鋼企業在品種開發和原料來源上另闢蹊徑。
隨著世界不銹鋼產量的不斷增長,特別是近幾年中國不銹鋼的飛速發展,在去年世界不銹鋼增產的大約200多萬噸中,中國增產量最少佔80%以上。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鎳、鉻、不銹鋼廢鋼等生產不銹鋼原料供需緊張的情況,除人為的市場炒作因素外,資源短缺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我國生產不銹鋼的鎳、鉻資源有限,主要依靠進口,2006年進口鉻礦432萬t,鉻鐵25萬t,鎳鐵6.05萬t,進口金屬鎳超過10萬t,而世界原有生產硫化鎳礦石為主的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家生產的金屬鎳年產量約在120-130萬t,而近期沒有新的礦石生產能力投產。而以不銹鋼廢鋼為主要原料的歐美國家(國外一般占原料用量40%,日本、歐洲為50-60%)隨著自身不銹鋼的增產,已沒有更多不銹鋼廢鋼可供出口,按海關統計,2006年進口的不銹鋼廢料僅21.8萬t,另有鋼錠、鋼坯21.86萬t,我國不銹鋼廢鋼供應緊缺的原因除社會積累少外,不像國外有正常規范的回收渠道,生產企業和消費企業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保證了不銹鋼數量、質量成分的穩定。再者有些生產偽劣產品的不銹鋼小廠直接通過感應爐熔化不銹鋼廢鋼,浪費了不少寶貴的資源。
5、加強對不銹鋼品種開發、生產工藝、市場營銷等問題的引導。我國大量使用和生產不銹鋼還是近幾年的事,無論是企業還是廣大消費者對不銹鋼還有個認識的過程;在不銹鋼生產技術、產品開發、產品合理使用方面和國外比均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❻ 歷史,我國的工業發展
一、近代工業的起步
洋務運動引進機器生產,傳播了自然科學知識,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創辦了第一批近代工業企業,這是不同於傳統手工業生產的新興工業形式。他的出現表明中國經濟領域近代化開始起步。
二、19世紀六七十年代,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產生。
隨著封建經濟解體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由於外商企業的刺激和洋務運動的誘導,中國民族工業(民族資本主義)開始興起。代表企業:陳啟沅在南海創辦的機器繅絲廠。
三、19世紀末,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
主要是《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政府放鬆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成為戊戌變法運動的根本原因)。
四、「一戰」期間,民族工業出現了「黃金時代」,短暫繁榮。
其原因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鼓舞了民族資產階級;「一戰」期間,帝國主義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掠奪。
五、民族工業日益萎縮。
「一戰」後,帝國主義卷土重來(尤其日本),民族工業再度受挫。抗戰勝利後,由於國民黨發動內戰等因素,民族工業停滯不前。
六、新中國的工業化
1、工業化的起步(1953~1956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
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發展生產力(工業化)與變革生產關系(三大改造)並舉;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
成就:①工業:鞍鋼、沈陽機械、長春汽車、東北工業基地形成。②交通運輸:武漢長江大橋、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的修建。
2、曲折發展(1956~1876年)
①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社會主義建設蓬勃展開。但出現「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左」傾錯誤,影響了工業化進程。
②成就:大慶油田的建成結束了靠「洋油」的時代;新興工業,如電子、航天、原子能工業從無到有。
3、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年~至今)
①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現偉大歷史轉折,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②從農村到城市開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改革原由經濟體制中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環節),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建立起獨立的現代化工業體系。
③20世紀90年代後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1992年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開放進入新時期。
滿意請採納,謝謝
❼ 城市發展歷程與產業發展形態有什麼關系
加快城市化發展是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大力發展文專化產業亦是屬文化界和經濟界共同關心的熱門話題。然而,長期以來,兩者往往被當作各自單行獨立的過程,文化產業發展與城市化發展之間密切的內在互動聯系沒有得到理論界應有的重視。從文化產業發展一端來說,文化產業化進程更多地被看作是文化現代化進程的必然要求與結果,或者被看成是政治文化意識形態與市場經濟接軌的產物。而城市的發展更多地只是被賦予經濟的內涵,在某種意義上被當作工商產業擴張的容器。這種二元分離的理論研究與現實發展傾向,有可能導致以下一些有害的結果:一是城市的文化產業功能被忽視,在城市規模擴張過程中,不能為文化產業留下足夠的發展空間;二是文化產業的經濟社會功能被減縮,文化產業發展對城市發展的積極促動效應難以有效發揮。因此,有必要重新調整理論和發展視角,把文化產業和城市納入一個統一的發展框架中加以考察,了解它們的相關互動作用與相得益彰影響。
❽ ic產業的發展歷程
一、世界集成電路產業結構的變化及其發展歷程
回顧集成電路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到,自發明集成電路至今40多年以來,從電路集成到系統集成這句話是對IC產品從小規模集成電路(SSI)到今天特大規模集成電路(ULSI)發展過程的最好總結,即整個集成電路產品的發展經歷了從傳統的板上系統(System-on-board)到片上系統(System-on-a-chip)的過程。在這歷史過程中,世界IC產業為適應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的需求,其產業結構經歷了三次變革。
第一次變革:以加工製造為主導的IC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
70年代,集成電路的主流產品是微處理器、存儲器以及標准通用邏輯電路。這一時期IC製造商(IDM)在IC市場中充當主要角色,IC設計只作為附屬部門而存在。這時的IC設計和半導體工藝密切相關。IC設計主要以人工為主,CAD系統僅作為數據處理和圖形編程之用。IC產業僅處在以生產為導向的初級階段。
第二次變革:Foundry公司與IC設計公司的崛起。
80年代,集成電路的主流產品為微處理器(MPU)、微控制器(MCU)及專用IC(ASIC)。這時,無生產線的IC設計公司(Fabless)與標准工藝加工線(Foundry)相結合的方式開始成為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新模式。
隨著微處理器和PC機的廣泛應用和普及(特別是在通信、工業控制、消費電子等領域),IC產業已開始進入以客戶為導向的階段。一方面標准化功能的 IC已難以滿足整機客戶對系統成本、可靠性等要求,同時整機客戶則要求不斷增加IC的集成度,提高保密性,減小晶元面積使系統的體積縮小,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的性能價格比,從而增強產品的競爭力,得到更多的市場份額和更豐厚的利潤;另一方面,由於IC微細加工技術的進步,軟體的硬體化已成為可能,為了改善系統的速度和簡化程序,故各種硬體結構的ASIC如門陣列、可編程邏輯器件(包括FPGA)、標准單元、全定製電路等應運而生,其比例在整個IC銷售額中 1982年已佔12%;其三是隨著EDA工具(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的發展,PCB設計方法引入IC設計之中,如庫的概念、工藝模擬參數及其模擬概念等,設計開始進入抽象化階段,使設計過程可以獨立於生產工藝而存在。有遠見的整機廠商和創業者包括風險投資基金(VC)看到ASIC的市場和發展前景,紛紛開始成立專業設計公司和IC設計部門,一種無生產線的集成電路設計公司(Fabless)或設計部門紛紛建立起來並得到迅速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標准工藝加工線(Foundry)的崛起。全球第一個Foundry工廠是1987年成立的台灣積體電路公司,它的創始人張忠謀也被譽為晶晶元加工之父。
第三次變革:四業分離的IC產業
90年代,隨著INTERNET的興起,IC產業跨入以競爭為導向的高級階段,國際競爭由原來的資源競爭、價格競爭轉向人才知識競爭、密集資本競爭。以DRAM為中心來擴大設備投資的競爭方式已成為過去。如1990年,美國以Intel為代表,為抗爭日本躍居世界半導體榜首之威脅,主動放棄 DRAM市場,大搞CPU,對半導體工業作了重大結構調整,又重新奪回了世界半導體霸主地位。這使人們認識到,越來越龐大的集成電路產業體系並不有利於整個IC產業發展,分才能精,整合才成優勢。於是,IC產業結構向高度專業化轉化成為一種趨勢,開始形成了設計業、製造業、封裝業、測試業獨立成行的局面(如下圖所示),近年來,全球IC產業的發展越來越顯示出這種結構的優勢。如台灣IC業正是由於以中小企業為主,比較好地形成了高度分工的產業結構,故自1996年,受亞洲經濟危機的波及,全球半導體產業出現生產過剩、效益下滑,而IC設計業卻獲得持續的增長。
特別是96、97、98年持續三年的DRAM的跌價、MPU的下滑,世界半導體工業的增長速度已遠達不到從前17%的增長值,若再依靠高投入提升技術,追求大尺寸矽片、追求微細加工,從大生產中來降低成本,推動其增長,將難以為繼。而IC設計企業更接近市場和了解市場,通過創新開發出高附加值的產品,直接推動著電子系統的更新換代;同時,在創新中獲取利潤,在快速、協調發展的基礎上積累資本,帶動半導體設備的更新和新的投入;IC設計業作為集成電路產業的龍頭,為整個集成電路產業的增長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
❾ 中國製造業的發展歷程
相對其他產業而言,中國的製造業是發展較快、國際競爭力較強的產業門類,也是加入世貿組織後受益可能性較大的部門。中國製造業得以快速發展、產業競爭力明顯提升的基本經驗有二:一是較早和較大程度的對外開放。中國多年來一直是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外商直接投資中超過70%的份額投入到了製造業領域。對外商開放投資,開放市場,中國的製造業不僅並未因此而萎縮,而且通過與外商在合作中學習,在競爭中提高,產業的規模、水平和競爭力不斷擴張、提升和增強,許多產品產銷量位居世界前茅,工業製成品占出口總額的比例達到90%。二是較深層次、較大范圍的市場化改革。改革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放鬆或放開市場准入管制,鼓勵和促進市場公平、有效的競爭,煥發了企業微觀主體的活力,尤其是民營經濟的進入與發展,在許多行業形成了多種所有制在競爭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純粹的國有企業占製造業產出的比例已從1980年的76%,下降到了目前的不足30%。體制改革帶來的「內生增長效應」在製造業領域得到很大程度地體現。 中國製造業的比較優勢是明顯的(盡管在不同產業的表現有所不同甚至有較大差異),並處在較大程度的動態轉換中。這種比較優勢不僅體現在數量龐大、供給源源不斷的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方面,而且更多地體現於不斷向高加工度方向升級的大規模加工組裝業優勢,以及產業發展必不可少的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和潛力等方面。這些比較優勢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形成了中國獨特的國際競爭優勢,在國際分工中已經並將繼續爭取到比較有利的地位。如果說,中國製造業的發展主要得益於對外開放和市場化改革,那麼加入世貿組織後,在更加開放和市場化的環境中,將促成中國製造業比較優勢更為充分和有效地發揮,在積極、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獲得更大利益。 當然,在製造業領域中,不同產業的成熟度、開放度和比較優勢存在較大差異,加入世貿組織對這些產業的影響是不均衡的。從長期來看,影響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依託於資源稟賦和要素成本的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s),它具有長期性和基礎性特徵,決定產業國際分工、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資的長期趨勢和基本格局;二是依託於競爭戰略和制度條件的競爭優勢 (competitive advantages),它具有明顯的戰略性和選擇性。中國正處於經濟體制、工業化進程、供給與需求結構等因素劇烈變動的時期,影響中國產業競爭力特別是動態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因素十分復雜和易變。從加入世貿組織這個大背景來看,產業國際化和全球化趨勢、市場化程度、對外開放程度、產業成熟度、國內需求潛力和動態比較優勢等因素,對於產業發展前景和競爭優勢的影響將更為直接和明顯。因此從這些影響因素出發,我們試圖建立一個加入世貿組織背景下中國產業發展前景的評估方法,以此全面評價加入世貿組織對各製造業部門的近期和中長期的影響。其要點包括:一是尋求構建一個普遍適用於工業部門的統一的世貿組織背景下產業發展前景的評估方法,使得所有工業部門能夠放在一個坐標繫上進行橫向對比;二是將短期對策研究與長期趨勢研究有機結合起來,放寬研究視野,以求准確把握加入世貿組織後各行業發展的長期方向;三是通過世貿組織背景下產業發展前景的評價,廓清今後一個時期政府政策調整的方向和基本思路。
❿ 簡述中國品牌的歷史演進
全球手機產業遷移路徑分析
從手機產業遷移路徑角度看,全球格局下,手機產業遷移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發達國家向中國轉移,中國已經成為手機最大生產國和消費國;第二階段為中國向印度、越南等地區轉移。從中國國內看,手機產業轉移表現出三大特徵:部分地區手機整機製造產業基本出清,部分地區逐漸崛起;廣東地區始終保持在龍頭地位;手機產業陸續向內陸轉移,重慶地區表現最為突出。
階段一:全球手機產能主要集中在中國
從全球手機行業的發展歷程看,手機市場的階段性變化受到幾個因素影響,一是通訊網路的代際發展,從1G到4G、5G,直接導致了手機市場在增量市場與存量市場之間切換;二是手機產品的變化發展,這種發展有大哥大到功能機、功能機到智能機的顛覆式變革,也有像素、屏幕優化等升級式發展。因此,手機行業在不同時期,市場增長點也不同,從最初的功能驅動型市場發展到性能驅動型市場,並進一步要發展到智能型市場。
以上數據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手機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