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廈門是個怎樣的城市你眼中的廈門是怎樣的
我是陝西人,來廈門已經5年了,自認為對廈門相當熟悉,下面我給你講一些關於廈門的知識我的感覺.當然還要真對你的疑問,做以響應的回答.
1.特區不特:廈門是最早開放的幾個特區之一.但是現在全國的趨勢,已經是全面開放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也是全面開放的標志,所以針對以前的特區一些特別的政策也響應淡化,特別在限制方面,廈門就更少了,所以你可以放心的來.
(深圳現在也不要通關了啊,只要身份證就可以隨便出入了)
2.廈門屬於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四季如春,常年氣溫在21度左右(夏天比較熱,冬天不是很冷,但是一般都有比較大的風)廈門風景美麗,整個城市都很乾凈,市民整體素質比較高,居住環境不錯,綠化也相當好,是個風景美麗的海濱城市.特別適合養老,廈門很安全,治安是比較好的,相對於國內其他城市.
3.在國家級的幾個開發區中,廈門做的並不是很好,我個人覺得主要跟廈門的地理位置有關:1.與台灣金門隔海向望,戰略位置相當敏感.所以在外商投資,和國家開發方面都有所保留.2.廈門相對比較孤立,周邊只有"泉州""漳州"兩市,且離的比較遠,很難形成區域性產業集群,不象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那樣,能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所以這邊的經濟發展屬於中等(當然比起內陸許多城市的話,還是好非常多的)
4.廈門主要以旅遊,機械,電子,化工為主的經理支柱:有美的鼓浪嶼,植物園,環島路,日光岩等等,風景特別好.以廈門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和金龍汽車為龍頭的機械行業發展勢頭良好;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內諸多電子廠,都是相當有實力的企業,以翔鷺石化為主的化工業也有很好的擴張實力.
廈門新一輪大開發正在進行,身處本地的人能感覺到,日新月異的變化,幾年後廈門將更美好,我確定.
5.廈門是個人文素質很高的城市,這邊的人大都比較好相處,比較融洽,比如尊老愛幼等風氣在廈門保持的相當好,基本上不用擔心,象上海那樣的歧視.當然也不排除,任何事都沒有絕對的,我自己感覺是不錯啦.
6.廈門是個比較溫和的城市,在閩南三角洲中,算是最沒出息的一群,廈門人很安逸,日子過得去就好,不想著干什麼大事業,社會節奏也相對緩和,不會有太大沖擊.創業氛圍很一般.
7.我有兩個同事都是女的,兩個都是黑龍江人,來這邊也還感覺不錯.
總得來說,廈門還是個不錯的地方.人好,環境好,經濟也比較好,前景也不錯.
以上都是我的個人看法,完全沒有抄襲,當然也不一定全部正確,有不對的地方還請哥們指教.
---------三萬英尺
⑵ 廈門富士康到底有沒有投產
廈門富士康項目咨詢徹底告吹(規劃局答復)
lastley:09年富士康光電計劃投資廈門 因為金融危機擱淺 10年富士康PCEBG項目有意在廈門海滄區投資 11年富士康T項目作為海滄區重點項目重啟 但是根據海滄區重點項目進度表到2011年12月 富士康項目依然沒有進展 2012年海滄區重點項目列表更是沒有富士康的蹤跡 請問廈門富士康項目是否已經基本沒有可能了 具體情況如何 如果撤資 業主已經購買的土地如何處理? 作為構建廈門產業鏈的重要一環 海滄區引進了宸鴻等蘋果上游廠商 富士康項目對於廈門產業鏈構成具有重要意義 如今 重慶 成都 武漢的富士康項目都已開工 宸鴻更是准備到成都設廠 廈門完全處於下風 作為一名熱心市民 希望相關部門告知詳情
規劃局:lastley ,您好!十分感謝您對廈門城市發展的關心。您是一個對海滄,尤其是T項目非常關注的人。
海滄T項目是海滄區的重點招商引資項目,為促成該項目早日落地,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及各級部門非常關注,有開展並完成了相關工作,同時也進行了首期用地的招拍掛工作。
同時區政府也就該項目的進展情況已多次和富士康集團進行溝通協調,目前,富士康集團已明確不在海滄投資,其已取得的用地也已辦理完成相關用地收回手續。
目前區委、區政府已就收回用地已著手開展新項目引進落地工作。
感謝您對海滄區各項規劃工作的關注,希望您能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們的工作。
⑶ 進幾年來,在廈門新一輪跨越式發展中,哪些成就最感人(工程.政策.環境等)
——寫在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周年之際
30年前,湖裡出口加工區的一聲開工炮響,拉開了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的歷史序幕。
27年前,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親臨廈門視察,親筆題寫了「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的題詞。在他的直接推動下,廈門經濟特區從湖裡2.5平方公里擴大到廈門全島131平方公里,為特區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去年,國務院作出《關於擴大廈門經濟特區的批復》,同意將廈門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市1699平方公里,這是廈門經濟特區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為廈門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拓展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30年滄桑巨變。廈門特區從兩岸對峙的海防前線,變為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從偏居東南的海島小城,變為海峽西岸的中心城市;從落後匱乏的彈丸之地,變為文明和諧的美好家園。2010年,廈門GDP突破2000億元,30年增長278倍,年均增長17.4%;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21.5%,30年增長超過300倍。2005和2008年,廈門連續以優異成績摘取兩屆「全國文明城市」桂冠,今年又順利通過了第三屆復查。聯合國人居署在授予廈門「聯合國人居獎」時,作出這樣的評價:「廈門讓居民在健康的環境中擁有體面的家。」
巨變源於科學發展,源於協調發展。發展的終級目標是提高人民的福祉。「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於偉國不久前在市黨代會上說的這句話引起廣大廈門市民的共鳴。
轉變發展方式:
要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
30年間,地域空間相對狹小、傳統資源匱乏、工業底子薄弱的廈門,靠什麼實現如此之高的發展速度?
答案是經濟發展方式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圍繞著「二三產共推進、島內外一體化、內外需齊拓展、惠民生促和諧」的發展思路,廈門再次發力。
做強先進製造業。光電產業是廈門的優勢產業,思明區、翔安區和廈門火炬高新區分工協作,聯手打造產值超過1000億的光電產業鏈。思明區是中心城區,土地資源有限,重點發展上游研發和晶元、外延片生產,培育了三安電子等龍頭企業,建立了有14家全國龍頭企業入駐的現代照明設計中心;翔安區是位於廈門島外的新城區,產業基礎相對薄弱,但發展空間較大;廈門火炬高新區則通過飛地工業模式,從最初僅位於島內的1.2平方公里,拓展到13.8平方公里,把光電產業的下游生產全部承接過去,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競爭力強的光電產業鏈,成為全國唯一的光電顯示產業集群試點。這只是廈門市打造優勢產業集群的一個縮影。廈門積極推進產業集聚和優化布局,大力發展高附加值、高科技的新興產業,做出「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特色。平板顯示、計算機與通訊設備、輸配電及控制設備、生物與新醫葯等方面都成為全國重要的基地。廈門目前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74家,佔了福建省一半以上。
做大現代服務業。廈門注重發揮區位交通便捷、人居環境優越、科教人才基礎較好等優勢,大力發展總部經濟,重點發展區域性總部,把港資台資、央企和民企總部引進來,運營中心、結算中心、會計服務中心、設計中心匯聚成群。
2010年6月,國務院批復將廈門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廈門全市,特區面積擴大了12倍,標志著全域特區時代到來。廈門市委、市政府抓住這一機遇,全面加快推進島內外一體化,島外集美、海滄灣、同安、翔安新城建設相繼開工。今年6月,廈門、漳州、泉州大都市區同城化建設正式啟動,涵蓋經濟社會各領域的首批18個項目已全面推進。
不求最快,但求最好。30年來,廈門走出了一條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道路,實現了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協調。廈門每平方公里產生GDP超過1.3億元;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約0.57噸標准煤,約為全國平均值的一半。
民生優先:
讓百姓共享發展成果
廈門市財政一般預算2/3以上用於民生保障重點領域。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廈門捨得為百姓花錢。
「十一五」期間,廈門市財政投入130多億元用於社會保障。全民低保、全民醫保、全民義務教育、社會保障性住房……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已初步建立。
廈門海滄區的吳女士因患胰腺疾病住院,20天花了1萬多元醫療費。讓她踏實的是,她參加了農村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可報銷4000多元。這得益於廈門實行了全民醫保制度。繼2007年將老年居民、未成年人、殘疾人、低保戶等原本屬於醫保真空地帶的無收入人群納入醫保體系之後,近年來又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移交勞動保障部門管理,推進了城鄉居民在醫保待遇上的並軌。從2010年起,實施城鄉一體化的醫療保險,每個參保人每年可享受500元免費基本葯物,在全省率先實現醫療保險全覆蓋。目前,城鄉居民住院醫療費統籌基金支付比例已提高到70%,城鄉居民醫保標准居全國前列。
和城市居民一樣,廈門農民也能得到低保和養老保險制度的呵護。廈門2010年建立了城鄉一體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降低繳費標准、提高保障水平,把養老保險的基礎養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200元,60歲以上老人可免費享受,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倍。
廈門將義務教育全部納入政府公共財政的保障范圍,城鄉一體,農民工子女享受同等教育待遇。從2007年起在全國率先免除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近年來又持續加大財政對教育傾斜力度,已實現包括全市農民工子女簿籍費在內的城鄉公辦義務教育學校的完全免費。廈門市正在集中新建和改擴建幾十所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民工子女進入公辦學校讀書的比例有望在目前已達70%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
廈門率先建立了覆蓋全體市民、分層次保障的住房保障體系,實現符合條件的中低收入家庭保障住房應保盡保。建設保障房所需資金全由政府財政投入,土地出讓凈收益投入到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比例比國家規定的最低投入比例高出30個百分點。今年前7個月,已開建1套保障房,超額完成省下達給廈門的全年4萬套建設任務,開工率居全省第一。
生態立市:
為市民打造良好的人居環境
高集海堤,廈門島第一個出海通道,上世紀50年代,在愛國僑領陳嘉庚的倡導和推動下,廈門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修建而成,鷹廈鐵路得以進島,為廈門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海堤有歷史功勞,但導致了水動力減弱,航道、淺灘淤積加劇,水質下降,生態景觀惡化,阻斷船隻和中華白海豚的通道等種種問題,開口勢在必行。近日,廈門市宣布,高集、集杏、馬鑾等7座海堤將在「十二五」期間全部打開,以恢復廈門海域原有的生態環境。其中,高集、集杏兩座海堤已先行開口改造。
生態立市的廈門,多年來不遺餘力地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
位於廈門島西部的篔簹湖是上世紀70年代圍海造田形成的湖,由於當時沒有任何污水處理設施,湖周邊37平方公里內的數十萬居民的生活污水和300多家工廠的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湖內,臭氣熏天。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廈門市投入巨資,持續整治提升,使篔簹湖生態環境得到全面恢復。
為保護環境,廈門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廈門規定新項目落戶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必須符合「產業方向、科技含量、投入強度、產出效益、環境影響、就業機會、資源消耗」七項標准;要求新建園區嚴格按照生態工業的原則進行規劃與設計;對現有的經濟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工業集中區進行生態化改造。
廈門勇於承擔生態共同責任。九龍江流經福建龍岩、漳州、廈門三市,是三市人民重要的供水源。廈門不惜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積極探索九龍江跨區域治理機制。
廈門的生態治理模式正從「以治為主」向「以防為主」轉變。目前,全市基本實現了城區「步行500米有綠地,步行15分鍾到公園」。全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2.9%,城市生活垃圾無公害化處理率達到94.3%。目前廈門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特區建設前增長400倍以上,但整個環境質量基本保持原有水平。
先行先試:
建設兩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
廈門特區的發展,廈門人的幸福生活,與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息息相關。
因台而設的廈門特區,從誕生之日起就擔負著雙重使命:既要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窗口和排頭兵,又要成為中央對台政策和發展兩岸關系的試驗田、窗口和排頭兵。
重任在肩。多年來廈門傾力廈台經貿合作與交流,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廈門特區發展所迸發的生命力和競爭力,形成了對海峽彼岸最現實、最貼近的說服力和融合力。
從1982年起,廈門先後開辟了沙波尾、大嶝、劉五店、東渡等台灣漁船停泊點。1988年,廈門適時制定「以僑引台、以港引台、以台引台」策略,制定放寬台商投資行業和投資形式限制、簡化台資確認手續以及其他各項優惠政策和措施,鼓勵台商投資。
1989年和1992年廈門先後獲准設立杏林、海滄、集美三個台商投資區,為大規模引進台資拓展了空間。1994年,頒布實施了全國第一部地方性涉台法規《廈門市台灣同胞投資保障條例》。同年,率先實行台胞「落地辦證」和「落地簽注」政策。1997年,廈門與高雄實現試點直航,以「破冰之旅」率先為兩岸直航探索道路。1997年和1999年又相繼創辦了對台出口商品交易會、大嶝對台小額商品交易市場。2004年底,率先開放福建居民經廈門口岸赴金門旅遊。2006年,廈門成為兩岸春節包機直航點,同年建設全國規模最大的「廈門台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
如今,廈門已經成為台商投資祖國大陸的聚集地,一批世界知名的台灣光電企業相繼落戶,迄今全市累計批准台資項目3600多個,合同台資近100億美元,實際到資約70億美元。廈門已成為重要的對台貿易口岸,而台灣也已成為廈門的第五大貿易夥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第七大出口市場。2010年,廈門對台進出口總額達63.5億美元,增長51.1%。
經貿、文化、教育……廈台各領域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廈門還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兩岸基層政黨、市縣政府和各界之間的參訪,率先啟動赴金馬澎、赴台個人游。「小三通」每天36個往返航班,運送旅客累計超過700萬人次。
兩岸一家親。來廈台商從最初的「隻身探路」到現在的「舉家紮根」,見證和推動了廈門的繁榮發展,也分享了特區繁榮發展的成果
⑷ 福建廈門的經濟支柱是什麼
最重要的經濟支柱是工業,主要是湖裡區。當時鄧掌大權的時候主要是因為湖裡的工業才成為經濟特區的。
只找到這個。。 2009年,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886.21億元,比上年增長2.0%,實現工業增加值670億元,增長3.2%,佔全市GDP的41.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784.02億元,增長1.6%,實現工業增加值654.62億元,增長2.8%。
至年底,全市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203家,比上年增加212家。其中產值增量超億元的企業有49家,合計實現產值增量193.75億元,佔全市產值增量的63.5%。
全年著力重點培育的13條產業鏈共完成產值1786.14億元,其中有6條實現增長,計算機與通訊設備、平板顯示、汽車、農副產品與食品加工這4條產業鏈已超百億元,工程機械、現代照明和太陽能、輸配電及控制設備這3條產業鏈接近百億規模;電子、機械、化工三大支柱行業全年共完成產值2049.59億元,比上年下降7.2%,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73.6%。
⑸ 廈門盛燕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廈門盛燕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7月30日,總部位於美麗的花園城市廈門。是一家滋補行業全產業鏈企業,旗下擁有「萃寶燕」「萊富氏」「珍熙源」「燕凰村」等品牌。盛燕擁有專業的企業管理團隊與品牌營銷團隊,主要負責進出口貿易、發展區域代理與渠道商、營銷管理以及品牌服務與培訓,為有效加強公司與未來邁向集團一體化建設以及標准化管理,正籌備建立國內首家燕窩培訓基地。盛燕的主要產品主要有正規溯源燕窩進口貿易,作為拓展全國連鎖葯店的前驅,將為連鎖葯店架設及完善培訓體系,以便提高全國合作夥伴經營管理理論及實務操作水平、強化燕窩知識,為客戶提供一整套的完善培訓服務體系。
法定代表人:童鐵湟
成立時間:2015-07-30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50205200087851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廈門市湖裡區禾山街道縣後社558號A棟5樓503
⑹ 廈門的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是
我告訴你吧,我是本地人
何謂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專指先秦時期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的文化。有專家主張,地域文化專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的人民在特定歷史階段創造的具有鮮明特徵的考古學文化。一些學者則將地域文化劃分為廣義和狹義,認為狹義的地域文化專指先秦時期中華大地不同區域范圍內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廣義的地域文化特指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時間上是指從古至今一切文化遺產。經過再三研究、反復探討,多數與會專家學者認同「地域文化專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
廈門市地域文化有什麼特徵?
廈門的文化特徵可以說是很不明顯,廈門也沒有多少歷史文化遺產。在這方面,它遠不如它的兩個近鄰泉州和漳州。盡管廈門是福建的一部分,但此說至多說出了福建人的共性,卻未能說出廈門人的個性。事實上,廈門人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徵究竟是什麼,只怕連廈門人自己也說不大清。如果你拿這個問題去問廈門人,保證連他自己也張口結舌,說不出個子丑寅卯、周吳鄭王來。其實,就連「廈門人」這個說法都成問題。人們一般並不使用這個概念,而稱之為「閩南人」。
說不清當然並不等於沒有,只是有些含糊而已。何況廈門的歷史再短,也短不過深圳;而廈門人與泉州人、漳州人的區別,也還是看得出的。事實上,一百多年的風雲變幻,已使廈門明顯地不同於閩南的其他城市,也使廈門人與其他閩南人多有不同之處,只是少有人認真進行一番剖析研究罷
廈門多少有點像上海。
廈門與上海相似的地方很多。比方說,它們都不是什麼古都、古城、古郡、古邑,而是近現代以來才興起的新型城市;它們都遠離中央政權,偏於東南一隅;它們都面對大海,被海風吹拂,海浪沖擊;它們也都在國內較早地接收西方文化,較早地成為洋行職員和海外華僑的培養基地等等。上海和廈門,都是沒有多少傳統文化而更多現代文化,沒有多少本土文化而更多外來文化,沒有多少政治文化而更多經濟文化(或消費文化)的地方。
廈門也有點像廣州。
廈門像廣州的地方不少。比方說,兩地都是中國近代史上開埠最早的通商口岸(廣州又更早),都與海外尤其是南洋關系密切,都有許多華僑在海外大展宏圖並回國回鄉捐資投資等等。甚至兩地的建築也不乏相同之處,比如廈門中山路、思明路一帶就和廣州一樣,也是「騎樓」式的建築。
最溫馨的城市
事實上,所謂「海上花園」或「風景港口」,其涵義並不僅僅只限於自然風光。廈門的自然風光無疑是美麗的。但廈門之所以美麗可人,恐怕還在於她很小、很安靜、很清潔、很溫馨。舊城小巧,新區精緻,有著南方沿海城市特色的街道和建築,都收拾得非常干凈漂亮。
島與人
美麗小島廈門,是祖國母親的嬌女。
廈門位於我國東南海域,是一個三面大陸環抱、一汛碧波盪漾的海灣中的小島。她很像我們祖國母親的一個美麗而嬌嗲的小女兒,一面偎依在媽媽的懷抱里,一面伸出兩只小腳丫去戲水。與西安、太原、南京、武漢這些大哥大姐相比,廈門的地位和命運有些特別。她既不是洛陽、江陵、蘇州、曲阜那樣的古都名邑,也不同於深圳等新興的「明星城市」。她在中國古代史上名不見經傳,在近現代史上卻榜上有名。
廈門人有種根深蒂固的「小島意識」。島原本具有開放和封閉的二重性。因為島所面對的大海,既可能是暢通無阻的通道,又可能是與世隔絕的屏障。只要想想英倫三島、日本列島上人和塔西提島、火地島上人的區別,便不難理解這一點。廈門島上人當然不是塔西提島、火地島上人,但也不是英倫三島、日本列島上人,總體上說他們是既開放又封閉。其封閉之表現,就是抱殘守缺於一隅,自我陶醉於小島。廈門人有一種奇怪的觀念,就是只承認島內是廈門,不承認島外轄地(如集美、杏林)是廈門。的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是?
⑺ 廈門和深圳消費沒區別。為何工資差那麼多
這個主要也跟城市發展規劃有點關系,像深圳這樣的工業大城市,目前還是屬於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居多,大家賺錢是為了養家糊口,廈門打造的是小資旅遊城市,所以很多旅遊的人是過來消費的,再加上廈門的房價又高得離譜,所以生活幸福指數其實很低,有機會都想離開廈門去成都,武漢這些地方生活了
⑻ 廈門是一個怎樣的城市,各方面都可以說、
特區不特:廈門是最早開放的幾個特區之一.但是現在全國的趨勢,已經是全面開放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也是全面開放的標志,所以針對以前的特區一些特別的政策也響應淡化,特別在限制方面,廈門就更少了,所以你可以放心的來.
(深圳現在也不要通關了啊,只要身份證就可以隨便出入了)
2.廈門屬於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四季如春,常年氣溫在21度左右(夏天比較熱,冬天不是很冷,但是一般都有比較大的風)廈門風景美麗,整個城市都很乾凈,市民整體素質比較高,居住環境不錯,綠化也相當好,是個風景美麗的海濱城市.特別適合養老,廈門很安全,治安是比較好的,相對於國內其他城市.
3.在國家級的幾個開發區中,廈門做的並不是很好,我個人覺得主要跟廈門的地理位置有關:1.與台灣金門隔海向望,戰略位置相當敏感.所以在外商投資,和國家開發方面都有所保留.2.廈門相對比較孤立,周邊只有"泉州""漳州"兩市,且離的比較遠,很難形成區域性產業集群,不象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那樣,能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所以這邊的經濟發展屬於中等(當然比起內陸許多城市的話,還是好非常多的)
4.廈門主要以旅遊,機械,電子,化工為主的經理支柱:有美的鼓浪嶼,植物園,環島路,日光岩等等,風景特別好.以廈門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和金龍汽車為龍頭的機械行業發展勢頭良好;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內諸多電子廠,都是相當有實力的企業,以翔鷺石化為主的化工業也有很好的擴張實力.
廈門新一輪大開發正在進行,身處本地的人能感覺到,日新月異的變化,幾年後廈門將更美好,我確定.
5.廈門是個人文素質很高的城市,這邊的人大都比較好相處,比較融洽,比如尊老愛幼等風氣在廈門保持的相當好,基本上不用擔心,象上海那樣的歧視.當然也不排除,任何事都沒有絕對的,我自己感覺是不錯啦.
6.廈門是個比較溫和的城市,在閩南三角洲中,算是最沒出息的一群,廈門人很安逸,日子過得去就好,不想著干什麼大事業,社會節奏也相對緩和,不會有太大沖擊.創業氛圍很一般.
7.我有兩個同事都是女的,兩個都是黑龍江人,來這邊也還感覺不錯.
總得來說,廈門還是個不錯的地方.人好,環境好,經濟也比較好,前景也不錯.
⑼ 廈門相對深圳的比較優勢在哪裡
79年就來廈門了,還記得那時的鷺江道和鼓浪嶼的模樣。1999年,我是多麼渴望在廈門找一份工作,安身立命,卻極為神奇地收不到任何一家廈門企業的面試,但也在廈門,一家深圳的公司收走了我的簡歷,說等面試通知吧。2000年,我終於在廣州,等到了深圳公司的面試通知,在這公司一干就是10年。 並非我的偏見,但是深圳在金融、貿易、工業、稅收、人才、開放度、創新機制等主要層面上勝於廈門,卻是不爭的事實,深圳多元與包容的文化大概在不少人心目中也遠勝於廈門仍然若隱若現的本土文化。若不是還有海西金融中心、總部經濟的概念,廈門,不說被臨近的泉州超過,僅在福建,被其他城市超過也指日可待。 就海西金融中心和總部經濟的概念來說,雖然有一定的發展空間,但是沒有證交所和期貨交易市場,缺乏足夠的經濟腹地,實際上做金融中心是難度很大的一個概念,而就總部經濟來說,有多少全球公司、全國公司會把總部放在廈門呢?結果很可能是變成地產的概念,或者是金蟬脫殼的總部。 但我不想放棄,因為我覺得廈門和我太有緣份,我該給她尋找一點絕不僅僅是為了挽回面子的比較優勢。 要說廈門的比較優勢,許多人一定是先打台灣牌,這固然不錯,但似乎打閩南牌要更切中要害。什麼叫閩南牌呢,起先我們說了,廈門有本土文化,這個文化自然是閩南本土文化的有機構成和典型代表。那麼閩南本土文化的核心是什麼呢?傳統上認為相對於閩中東(福州)的重學重仕,閩南是重商主義的文化,盡管它也曾有過姚啟聖、李光地和施琅這樣的高官。但重商對於泉州如是、對廈門如是,對漳州似乎又未必,還不夠具有典型性。而且,重商主義在今天的中國,遍地泛濫,相對深圳,廈門沒有優勢。 經過仔細觀察,從潮汕到漳州到泉州沿海,北抵梅州、贛州到龍岩地界,向東輻射到台灣,向南輻射到東南亞,不僅重商,更是重佛。寺院僧侶之重,遠超福建廣東其它區域,幾乎是家家禮佛,戶戶做功德。 這個特點,恰是移民為主的深圳遠遠不具備的,換句話說,可能以佛事為中心的文化產業,可能發展成為廈門的比較優勢。 讓我們看看以佛事為中心的產業包括哪些具體內容?首先是佛寺建築、裝修和裝潢業,其次是佛教教育業,然後是佛教物事(各種物品材料)業,第四是佛教教化業(咨詢、輔導、引導、法事、……),最後是佛教旅遊業,這其中還要包括家庭為佛教事業所發生的各種消費,在這個產業中,價格並不完全遵循供求規律,所以它所創造的GDP非常廣大,保守按這個產業占整個GDP的5%計算,全國至少有2萬億。 我們比較廈門、舟山、五台山、少林寺、峨眉山以及廈門臨近的汕頭、泉州,就可以發現廈門在發展這個產業上的巨大優勢。 首先廈門有非常便利的交通條件和相對雄厚的物質基礎,其次,剛才我們說的這個區域信徒眾多,接近2億(包括台灣和東南亞),再次,廈門及周邊有非常知名且重要的佛寺,廈門可配合於該項事業的文化底蘊深厚且人才薈萃,從書畫金石文藝到民間手工藝、閩南戲劇,此外,閩南發達的民間手工藝和大量的能工巧匠非常有利於佛事事業的發展,最後,廈門早就是一個深受歡迎的旅遊城市,觀光遊客極多。相對來說,其它地方都有明顯的或缺。 這樣,廈門就有最好的條件去分享這個至少2萬億的大蛋糕,如果廈門成為全國和東南亞地區佛事產業的龍頭和集散地,那麼她起碼可以分享到一半也就是1萬億,再加上原來的3600億,13600億的GDP絕對讓她有比肩深圳廣州的本錢(靜態的粗略估計,不考慮各地增長的速率和其它產業的增長)。但這還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廈門將徹底成為西到贛州、東到台灣、南到印尼、北抵福州這一廣闊區域的絕對的文化中心城市和商業中心城市,最終會輻射到全國和朝鮮半島。 可以由政府布局、民間基金主導,利用3-5年的時間,培育廈門在佛事產業鏈上的戰略優勢並形成格局,有可能的話,可以做2家上市公司,一家在國內上市,另一家在香港上市。 這樣的格局,將以廈門為中心,通過文化的力量強力吸引周邊,對於整個中國在亞太的戰略格局具有極為深遠的軟實力戰略意義。 而廈門,也憑借文化的高地優勢,領先於深圳。
⑽ 怎麼理解廈門「5+3+10」
構建"5+3+10"現代產業支撐體抄系 培育十大千億產業鏈。「5」為「五位一體」,即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五位一體」的思路規劃發展戰略;「3」為「三規合一」,即廈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三大規劃,形成統籌編制的規劃、項目建設一站審批;「10」為廈門大力培育旅遊會展、平板顯示、計算機與通訊設備、機械設備、生物醫葯、新材料、航運物流、軟體和信息服務、金融、文化創意等十大產業鏈(群)。
2014年以來,廈門市圍繞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構建「5+3+10」現代產業支撐體系,以抓龍頭項目、打造園區載體、營造創新環境為抓手,大力培育平板顯示、計算機與通訊設備、旅遊會展、航運物流、軟體信息等十大千億產業鏈(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