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什麼關於動漫文化產業方面的書籍介紹一下(最好全點)
動漫產業/21世紀文化產業前沿叢書 (貨號:C12-0)
書籍作者:譚玲,殷俊 編著
圖書出版社:四川大學出版社
圖書品相:10成品相
庫 存 量:5 本
圖書售價:16.00元 圖書原價:22.00
圖書類別:文學
上書時間:2010-10-16
出版時間:2006-05
頁數:261頁
裝訂:平裝 ISBN:9787561433539
股票名稱: 奧飛動漫 研究報告作者: 汪蓉
股票代碼: 002292 研究報告出處: 聯合證券
推薦評級: 無 研究報告欄目: 公司調研
研究報告上傳時間: 2009-9-10 11:34:32
B. 動漫算不算文化產業
當然算
C. 作為文化產業的中國動漫業,有哪些缺憾和不足(求字多點的,幾百上千最好)
提到動漫產業,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日本,的確,日本在動漫方面的影響能力很大,其動漫作品在全球范圍內贏得了廣泛的認可,很多動漫愛好者都是因為日本的動漫作品而愛上了動漫。但在這其中,人們往往忽視了另一個動漫大國——美國,作為全球動漫產業發展中產業鏈最完善、規模最大的國家,美國在動漫產業方面的成就不容忽視,其創造的很多動漫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如米老鼠等。
在美國的動漫產業發展進程中,迪士尼所做出的貢獻最大,也最讓人震撼。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副廠長、導演、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教授胡兆洪認為,美國動漫發展歷程中,迪士尼創造了無數經典作品,其影片的成功使得人們認可了迪士尼這個品牌,從而廣泛接受迪士尼旗下的動漫作品與其衍生品,這就是品牌帶來的力量。因此,胡兆洪表示,如果中國動漫產業想要發展到這樣的水平的話,也應該學會樹立起自己的品牌,而不是去模仿別人的產品。
另外,胡兆洪認為,美國動漫作品在製作上面非常精細,注重動漫作品的質量與畫面真實感,在劇本、角色設計、拍攝等過程中, 他們都會從眾多的稿件中來挑選出精品,而不會妥協於次品,正因為這種追求精品的態度,讓美國動漫做出了迪士尼這樣的品牌來。因此,中國動漫企業也應該學會這一點,在作品的製作過程中,注重以質量取勝,而不是數量,則必然會走出一條良好的發展之路來。
D. 什麼造就了日本動漫文化產業
我認為版權成就了日本動漫。
從版權保護體系建成後,日本動漫才實現產業化。
關於何時開始,逐步擁有動漫產業的問題可以去看日本動漫發展的歷史,在這不多說。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動漫一定是先於版權保護出現,在初步發展後版權保護迅速跟上,最後才成就了日本動漫產業今天的繁盛。
二:本月新聞一條:
據日媒報道,北海道某無業男子通過網路非法下載人氣動漫人物「初音未來」的音樂軟體,並將軟體轉載給其他人從而獲得利益。9日北海道名寄警署以涉嫌侵犯版權為由,逮捕了這位名叫水間丈二的嫌疑人。
該犯罪嫌疑人大約從去年8月29日到今年5月19日期間,通過網路伺服器保存好「VOCALOID2初音未來」等3種音樂軟體,為其他人下載創造可能。該男子的行為侵犯了雅馬哈等4家公司的版權。據悉,該男子已經認罪。
再來解釋一下為什麼個人認為版權是成就日本動漫產業的最重要因素。
通過比對日本動漫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其在戰前就已出現,到70年代初都處在穩步且緩慢的發展中,而真正出現爆發式發展跨越發展的節點是出現是在70年代中期。而日本的著作權法正式1970年出台的。出台之後可以說是為日本動漫提供了根本上的盈利模式保護,盈利模式得到保護之後,無疑促進了市場化程度加快,因而在70年代中期之後,日本動漫實現了快速發展,真正成為了產業。
很簡單的一個道理:
日本有人喜歡動漫→有公司畫動漫做動漫作品→作品放到市場上有人買能賺錢(版權所保護的重要部分)→公司又設法做更好的動漫作品。。。等等等等。。。如此良性循環,產業也就必然壯大。
日本的版權保護,維護了這一個鏈條的最重要部分。
要知道,動漫作品人都喜歡看,因為一個虛擬的事物是很容易引起人好奇心的,所以哪裡都不缺動漫市場(溫飽都不能解決的區域當然另當別論),當然哪裡也都不缺少有想像力創造了能做動漫的人,但是能做不一定代表願意做,只有在有市場利潤的驅使下才會願意職業化的從事動漫行業,公司也是一樣,哪個公司從事動漫行業一定都是預想可以盈利,如果公司做出來一個動漫,賺不到錢,一定不會有公司願意參與的。而版權保護的恰恰就是「只要你做的夠好,一定賺的夠多」。這就是市場的魅力。
最後還需要提到的就是,日本政府抓住了機遇,所謂的機遇就是在動漫市場度過萌芽期,剛開始市場化產業化探索的時間節點,用版權保護住了產業化流程中最重要的盈利模式。正如鑽木取火,在火苗(動漫產業化探索)出現的時候一定要用手保護,防止風(盜版)吹滅,若沒有護住,則不僅會滅,還會帶來再次生火時重新鑽木的麻煩。
我國動漫其實缺的也就是版權保護,版權也正是中國動漫長期緩慢發展難以騰飛的根源。在我看來,我國動漫沒有完整的市場、沒有完整的產業,而這,版權保護不力就是病原。問題中沒有涉及我國動漫的部分,在此就先不多說
E. 韓國動漫方面的文化產業政策
殊途同歸 國外動漫產業政策一覽
政府產業政策一般分為規范化政策和獎勵性政策,前者具有強制性,後者具有激勵性,這兩種力量共同形成促進動漫產業發展的合力。
動漫產業的發展的首要因素是產業環境,而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政府力量和國家政策的支持。在對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英國、法國等動漫產業發達國家相關的政府行為進行考察之後發現,各國政府支持動漫產業的模式各有特色。
產業定位 政策導向
對一項重要的新興產業進行產業定位是發展該項產業的首要步驟,這不但表明該項產業已經取得了合法身份,更表明政府對該項產業已經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和重視,為業界指明了投資、發展的方向。動漫產業盡管在歐洲起步較早,但因歐洲國家缺乏對該產業的明確定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美國一度搶佔了世界動漫產業的風頭。
日本、韓國、新加坡動漫產業的崛起,正是政府對其充分重視、運用政策杠桿調控布局的結果。其做法首先就是根據國情對動漫產業進行定位,從國家政策的高度確立了動漫產業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特殊地位。
日本為了保持經濟的持續發展,積極尋求除汽車、電子產品之外的經濟增長點,而包含動漫產業在內的內容產業則成為日本的首選。2004年6月4日,日本正式公布了《內容產業促進法》,同時內閣會議還決定將內容產業劃入《創造新產業戰略》,日本政府冀望通過文化的產業化,實現經濟結構向知識密集型轉化,使產業重心從GDP轉向GNC(意譯為「國民幸福總值」),從硬力量(經濟和軍事)轉向軟力量(文化價值觀和品牌)。從實際效果來看,日本動漫產業不僅在該國經濟中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還利用動漫文化和動漫品牌的無國籍性,擴大了日本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
1998年,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的韓國明確提出「文化立國」的方針,將包括動漫產業在內的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發展國家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為此,韓國政府出台了《21世紀文化產業的設想》,制定了《文化產業發展五年計劃》、《文化產業發展推進計劃》,具體目標是,計劃用五年時間,把韓國文化產業的產值在世界市場的份額由2001年的1%擴張到5%(710億美元),海外出口額增加到100億美元。在動漫產業方面,2003年,韓國文化觀光部制定了《漫畫產業發展中長期計劃(2003~2007年)》。該計劃提出:至2007年韓國漫畫製作規模要達到5000億韓元,消費市場達1兆韓元,使國產漫畫市場佔有率提高到70%,銷售市場與借閱市場各佔40%和60%,出口佔10%。
2006年1月4日韓國的文化觀光部又發表了《動畫產業中期增長戰略》,提出了新的目標:將現在每年只有3000億韓元的韓國動畫市場規模在2010年之前提高到1兆韓元。為此,韓國政府將在2006~2010年間投資764億韓元(約7.36億元人民幣)。
此外,韓國政府還出台了《國民政府的新文化政策》、《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文化產業促進法》等法律法規。其中,《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是韓國政府第一部有關文化產業的綜合性法規,這裡面有很多條文與動漫產業相關,比如,它首次正式把漫畫列入文化產業范疇,為政府對漫畫產業的支持提供了法律依據。此外,韓國還修訂了《廣播法》、《影像振興基本法》、《著作權法》、《電影振興法》等相關法律條文,其中被廢止或修改的內容達70%左右。這些法律條文一方面明確了動漫產業的產業性質,為其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也對其產業運行中的某些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了規范約束。
政府產業政策一般分為規范化政策和獎勵性政策,前者具有強制性,後者具有激勵性,這兩種力量一個在後面推,一個在前面拉,共同形成促進動漫產業發展的合力。為了給動畫產業提供良好的生存發展空間,韓國政府對國產動畫片與進口動畫片在本國電視台的播放比例進行了詳細的規定:韓國動畫片佔45%,外國動畫片佔55%。此外,任何一個外國國家的播放額度不能超過外國動畫片播出總量的60%,這主要是為了防止日本動畫片充斥電視熒屏。在這樣嚴格的規范之下,目前韓國電視媒介上韓國動畫片、日本動畫片、其他國家的動畫片的播放比例是:45%、33%、22%。為了防止動畫片在電視上的播出時段縮小甚至消失,韓國政府修訂了《廣播法》,從2005年7月起採用本國動畫片義務播放制,按規定,各電視台要保障用總時間1%~1.5%的時間播放本國動畫片,這使韓國動畫片有了穩定的國內市場。
除了規范性政策,韓國政府還對動漫產業實施了一整套激勵機制。2002年,游戲、動畫業分別評出了15和12個獲獎產品和單位,「國務總理獎」(大獎)為最高獎項,獎金1000萬韓元,「文化觀光部長官獎」(優秀獎)獎金500萬韓元,「特別獎」獎金300萬韓元。為了提升本國原創能力,增強在國際競爭中的實力,韓國政府加大了獎勵力度,2003年,文化觀光部把「國務總理獎」(大獎)升格為「總統獎」。產品的出口是韓國動漫產業發展的重點,為此,韓國政府於2002年設立「出口優秀獎」,獎金500萬韓元。除了豐厚的獎金外,國家還為獲獎單位提供國內外經營出口的多種優惠。韓國知名ㄍㄐ蝸罅髏ネ茫∕ashimaro),因為在銷售及許可業績、消費者喜歡度、構思、質量水平等幾個方面的評估中深受好評,連續兩年被授予「大韓民國卡通造型大獎」。韓國三維動畫片系列《小企鵝PORORO》也因孩子們的喜愛而贏得政府最高獎。這些獎項不僅給了動漫從業者莫大的鼓勵和支持,也擴大了這些獲獎動漫產品在國內外的知名度,為其進一步拓展市場創造了有利條件。
新加坡政府專門設立了「研究、創新及創業理事會」,為國家相關策略提供咨詢。設立了「國家研究基金」,資助長期性的策略研究項目。新加坡政府近五年來對相關的法律和規定進行了修訂,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動漫產業風險投資基金,與風險投資商共同投資技術起步公司,按比例支付中小企業的技術更新和技術咨詢費用等等。為推動動漫產業發展,新加坡政府2003~2008年的五年期間投入兩億新加坡元的資金。
在英國,動漫產業歸類於創意產業,1997年5月,英國首相布萊爾推動成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時,創意產業就被明確提出作為一種國家產業政策和戰略規劃。英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將創意產業定義為:「源於個人創造力、技能與才華的活動,通過知識產權的生成和取用,這些活動可以發揮創造財富與就業的成效。」從英國政府確認的13個行業來看,當時雖並未直接提到動漫產業,但是根據創意產業的定義,動漫產業無疑屬於創意產業的范疇。作為老牌的工業國家,英國已經清楚地意識到依靠包括動漫產業在內的創意產業進行產業結構轉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可以說,在21世紀前夕,英國政府將動漫產業列入國家著力發展的產業類別是十分明智的。
(轉的。地址是參考資料里的)
F. 動漫和文化產業方面有哪些稅收優惠
2018年4月份,在財稅〔2013〕98號文已經到期的背景下,財政部、稅務總局聯合下發財稅〔2013〕98號文,繼續延續動漫產業增值稅實際稅負超過3%部分進行即征即退政策。
一、最新政策內容
由於今年5月1日涉及增值稅稅率由17%調整為16%事宜,因此今年的動漫產業增值稅政策文件分兩個期間:
1、自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
在這一期間,增值稅稅率仍為17%,因此規定對動漫企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銷售其自主開發生產的動漫軟體,按照17%的稅率徵收增值稅後,對其增值稅實際稅負超過3%的部分,實行即征即退政策。
2、自2018年5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
今年5月1日後,增值稅稅率由17%統一調整為了16%,因此,文件規定對動漫企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銷售其自主開發生產的動漫軟體,按照16%的稅率徵收增值稅後,對其增值稅實際稅負超過3%的部分,實行即征即退政策。
二、動漫產業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回顧
(一)增值稅政策背景
為扶持我國動漫產業發展,國務院發布國辦發[2006]32號《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財政部等部門關於推動我國動漫產業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後,當時的文化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於2008年12月份聯合印發《動漫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即文市發〔2008〕51號文。從營業收入規模、人員等多個具體方面對動漫企業認定條件做了明確。
G. 將動漫擴大到整個文化產業來看,中國動漫怎樣才能產生優秀的文化產品
個人認為還是市場吧……一方面受制於國人對動漫的傳統觀念,另一方面我國又缺少完善的分級制度和版權保護,如果動漫沒有辦法帶來經濟效益的話,就是一潭死水。
H. 新態集團的動漫文化產業怎麼樣
新態立足於中國和日本動漫、游戲產業,提供動漫、游戲開發製作發專行及相關衍生品屬、塑膠玩具製品製造銷售,著力搭建動漫產業前端日本開發基地,後端中國製造基地、越南製造基地,全球銷售的模式,新態擁有國際高度的視野,海納百川的胸懷和有容乃大的格局,早早確立了行業領先地位
I. 從傳播學角度談談為什麼動漫、網路游戲會在文化產業產業中異軍突起
●文化產業,又稱「文化創意產業」或「創意產業」。它是以「文化創意」為核心,通過技術的介入和產業化的方式製造、營銷不同形態的文化產品的行業。美國迪斯尼的「米老鼠」和中國的「花木蘭」就是通過卡通文化創意、現代動漫技術和全球化的產業營銷方式,從而成為「文化產業」的典型範例(王育濟)。
●文化產業被公認為21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的「朝陽產業」和「黃金產業」,美國、日本經濟學家則將其稱之為「21世紀的最後一塊暴利蛋糕」。作為中國未來最有潛力的產業,文化產業是黨和政府今後若干年內將要大力發展的支柱產業。你只要從網上點擊「文化產業」,就會發現無數的相關資料和數據。
●從行業分類來看,文化產業包括廣電影視、報業出版、動漫產業、網路游戲、文化旅遊、演藝娛樂、廣告傳播、藝術設計、藝術品市場、文博會展業、體育產業、中外文化貿易與投資等若干具體行業,這些行業大都是「熱門」行業。但「文化產業管理」並不專門培養上述某個具體行業的從業人員,而是培養上述行業中共需的經營、策劃、管理人才。從目前的社會需求看,恰恰是這類「復合型」人才最為急需。